一、浅谈园林植物的色彩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邱文娟[1](2021)在《色彩艺术在园林景观变化中的运用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园林的各色美景中,园林构图各要素所呈现的色彩表现就是园林色彩,色彩艺术是景观中最直接的造型语言,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整个项目园林景观的质量,好的色彩艺术表达能让人赏心悦目,不好的色彩艺术园林景观枯燥乏味,因此色彩是决定整个园林景观变化的风向标。
车进[2](2021)在《色彩艺术在园艺设计中的创想——评《园林植物色彩配置》》文中研究表明园艺设计是提升园林工程水平的重要步骤,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合理应用色彩艺术,科学搭配不同类型的色彩风格,不仅全面提升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水准,更综合提升了园林景观的价值。因此,以现代园林景观为基础,综合考虑大众新的审美风格,使园艺设计活动中,生动合理地运用色彩艺术,全面提升园艺设计水平。本文将结合《园林植物色彩配置》一书,分析色彩艺术在园艺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综合色彩艺术在园艺设计中的应用问题,提出最佳应用策略,以期为当前全面提升园艺设计水平提供有效参考。
梁木凤[3](2020)在《曲院风荷公园植物色彩的季相与空间构成量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园林由五大要素构成:建筑、植物、筑山、理水、景石,其中,园林植物是组成园林空间特有结构和属性的主要成分。植物色彩为植物景观的重要观赏特征之一,植物配置是否协调、美观,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质量。因此,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色彩设计日渐成为重要设计内容之一。通过更加合理的植物色彩搭配来提高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已成为营造高质量植物景观的有效措施,是丰富园林景观的关键途径。杭州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景观色彩研究不仅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同时对现代景观营造具有重要作用。曲院风荷为西湖十景之一,植物季相明显,色彩丰富,具有较好的植物色彩研究价值。本文以杭州市西湖风景区曲院风荷公园的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曲院风荷植物色彩的实地调查,运用AUTOCAD、Arc GI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曲院风荷园林植物色彩GIS数据库。进一步运用缓冲区分析、优化热点分析、PCA分析、t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色彩植物在曲院风荷的季相变化、空间分布和植物色彩组合规律对园林景观的贡献;根据《综合性公园设计规范》对曲院风荷进行景观功能分区,研究不同色彩植物在不同功能空间的配置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曲院风荷公园中常见植物色彩有绿、红、粉、黄四种。春、夏、冬三季中,红、粉、黄三色为应用面积最大的彩色;秋季,黄色为应用面积最大的彩色。(2)曲院风荷公园植物色彩的应用面积、对应植物种类和空间分布均会随植物季相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绿色植物的空间分布基本不受季相变化影响,而彩色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中心会发生迁移。(3)公园不同功能区表现出了不同的植物色彩配置模式。各功能区景观色彩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色彩的体量和空间分布上,色彩的组成比例在各功能区之间则无明显差异。(4)植被面的面积会影响乔木的色彩组成比例,面积越大,绿色植物比例越低,彩色植物的比例越高;但是对于色彩更为丰富的灌草层,面积仅影响秋季的色彩组成比例。(5)整个公园及各功能区植物色彩的配置运用,体现了园林植物配置中统一与变化、对比调和、均衡、节奏韵律、比例与尺度五大原则。本研究针对西湖曲院风荷公园的植物色彩,利用量化指标进行了色彩数量配置和空间运用规律的分析。研究结果展示了现有的园林植物组合类型,以及不同季相、不同功能空间植物色彩组合的常规模式和具体应用,相关结论可以为长三角地区公共园林景观的植物选择和植物色彩的景观性和功能性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史旻[4](2020)在《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色彩艺术》文中提出植物作为园林构成要素之一,其色彩、形态、寓意等组合构成了丰富的景观空间。其中,色彩可以直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在景观设计中,植物色彩的合理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逐渐受到设计师的重视。该文围绕植物色彩在现代城市园林造景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讨论,强调植物色彩艺术与风格、场所的联系,以期为营造具有特定氛围的、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艺术空间提供参考。
何梦楠[5](2019)在《合肥环城公园色彩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市民对于生活品质和美的鉴赏力也逐步提高。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而公园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在市民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应用风景园林的知识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便成了重要的问题。色彩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以色彩景观及其相关理论为切入点,从色彩的角度出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城市湿地公园色彩景观为研究对象进行应用分析研究。接着,以色彩的概念与属性出发展开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进一步对色彩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推论出园林色彩分类以及色彩应用的三大基本原则,并通过色彩心理学,社会风俗,地域文化,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在色彩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建筑、水景、假山、铺装等造园要素的内涵,归纳出相关色彩应用设计理论,进一步以色彩调和,色彩对比手法分析色彩在造园中的影响作用和应用语境。在对基础理论知识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针对环城公园的色彩景观设计做了详细研究,其优点是绿化设计和维护相当完善,对于水景的把控和周边环境设计宜人,建筑和道路的色彩设计稳重克制,整体氛围较为和谐。缺点是趣味性不足,多数片区仍然单调,显得有点冷淡,对于季节性植物配置仍然不足,对于细节的把控不够,在植物与建筑、小品、湖面的对比中处理的过于直接,缺乏层次和过度。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色彩原理,色彩应用等相关理论,与景观园林中的设计要素进行结合分析,最后以合肥环城公园为例,发掘色彩与园林景观的结合点,力求揭示造园艺术中对于色彩理论的应用及其设计理念,为以后的园林景观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陈永珍[6](2018)在《深圳市滨海公园植物配置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深圳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圳城市公园的景观越来越完善,滨海公园是深圳城市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在反映城市印象和推定度假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滨海公园景观的植物配置应结合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当地滨海气候特点合理进行绿化配置,形成富有独特地域性的的植物景观。而研究滨海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理念和营造手法,对充实滨海园林相关理论和丰富植物景观设计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具有理论意义。本文概述了滨海公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总结了国外滨海公园的植物景观,分析在澳洲与东南亚不同的区域对植物景观的不同功能要求和景观效果;通过国内各大城市滨海公园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城市通过滨海公园形成的旅游度假活动中心,提升了城市对外展示的功能,植物景观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圳滨海公园建设主要集中在近20年,深圳的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西部,首批开发并形成较好景观的滨海公园也集中在该区域,滨海景观中着重于城市公园发展、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环境为主;东部的海域周边正在开发应用,滨海公园的植物还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结构类型。本论文主要分析东部滨海公园再造植物品种应用、红树林生态恢复、带状绿道的植物景观结构。选取了由深圳湾公园、深圳人才公园以及西湾红树林公园,以这三个公园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实地调研的方法,调查研究了深圳湾公园、宝安西湾红树林公园和深圳人才公园内的应用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模式、植物观赏特性,从而对其景观设计要点归纳与总结。论文对深圳滨海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取得了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成果,主要的成果包括:(1)总结了深圳滨海公园的常用品种,并通过观赏特性的归纳总结了滨海植物品种应用手法、区域以及组团配置的位置,对常用品种选择的原则进行总结;(2)总结了滨海公园植物组团色彩、形态、体量、质感四个观赏特征;(3)通过滨海公园的发展情况,分布状况以及景观功能要求,形成不同植物群落构建,总结了植物群落五种群落配置种常用方法。本文旨在分析深圳市滨海公园的植物景观配植特点,总结其适用种类、季相特征、群落构建模式,并找出现有不足并加以完善,为深圳市居民提供一个更生态更持续发展的良好的景观环境,为全国其他城市的滨海公园植物景观配植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谭明[7](2018)在《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 ——以南京地区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框架内,以南京地区典型的景园环境色彩构成为研究案例,以色彩学、色度学的颜色计量模型为标准,通过色彩数字化技术,提取环境色彩数据作为设计依据,从景园色彩的量化方法、景园空间的色彩构成、景园配色的共性规律三个层面探讨了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在尊重场地环境生态、空间、功能、文化的前提下,使景园色彩规划设计聚焦于造景要素色彩合理配置,基于色彩量化数据的分析和比选,科学调控景园要素的色彩构成,建构最佳的景园色彩效果。论文以问题为导向,初步搭建了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的技术路径,对研究目标与量化方法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以南京地区景园色彩规划设计的实践案例为支撑,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基于色彩数字化技术,量化研究景园色彩构成的理论与方法,体现了“量化分析”作为景园色彩构成评价和设计的有效手段,在景园色彩环境营造过程中的科学优势与实践意义。全文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景园色彩的量化方法研究”。该部分从景园环境色彩特征分析入手,以造景要素光、色呈现不同步、色彩设计不计量的问题为导向,剖析了依靠人眼视觉机能分辨颜色、设定颜色、构成颜色的主观性、差异性、以及局限性。论文基于南京地区典型的景园环境色彩调研过程,运用色彩数字化检测仪器,包括:分光测色仪、色彩亮度计、色彩照度计、拍摄与校色设备,提取D65标准光照条件下的色彩计量数据,统一色彩评价、设计、建构的应用标准;按照景园环境色彩静态观赏、动态观赏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色彩构成的量化分析方法;同时,针对景园的色彩文化属性和情感表达等主观感受和体验,总结了生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等领域的定性定量方法,阐述了基于调研数据的归类,以及眼动仪、皮电仪的辅助研究,对其进行客观量化研究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为“景园空间的色彩构成研究”。该部分从景园空间建构的客观色彩要素切入,研究了地域景园要素色彩量化数据库建立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按照风景园林空间环境游憩观赏的规律,设定空间色彩单元、空间色彩界面和空间色彩序列为景园色彩构成的结构层次。借助南京地区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的案例,阐述了三个层次中,景园要素组织搭配对色彩构成效果的影响程度;景园要素色彩在空间环境建构中的构成原则,以及如何按照景园要素的色彩量化数据和风景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规律,构成最科学、最适宜的景园色彩效果。其中包括了:在空间色彩单元层面,主题规划、要素布置、单元形态对色彩构成的限定原则;在空间色彩界面层面,色彩数量、色彩层次、色彩比例对色彩构成的决定作用;在空间色彩序列层面,路径秩序、变化频率、节奏韵律对色彩构成的审美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以特定场地的景园要素色彩量化数据和空间建构尺度类型为依据,通过案例的分析,阐述了景园空间色彩构成量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初步探讨了景园色彩规划设计中,依靠色彩数据和配色阈值的量化控制和比选,对景园色彩效果客观、科学、有效的构成。将色彩学定性定量的原理与风景园林学规划设计的原理进行了较好的融合。第三部分为“景园配色的共性规律研究”,该部分是论文研究的核心,通过对景园色彩构成中设计规律和目标需求的归类总结,基于自然景观优美色彩效果的量化数据研究,找出景园要素色彩构成在标准观赏空间中呈现空间感、画面感、秩序感的规划设计规律,研究景园色彩构成效果应体现人文精神表达、情感引导功能、艺术美学审美的规划设计需求。在这些共性规律的指导下,建构了景园环境配色评价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法,生成评价模型和指标,通过影响因子的评分计算,对景园色彩环境或者色彩方案进行量化评价和比选。在研究过程中,借助南京地区的景园色彩规划设计案例,对配色评价体系的使用流程和方法、以及配色评价对规划设计的反馈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另外,研究了在景园色彩环境营造的实施阶段,基于景园要素色彩量化数据,建立工程项目色谱和色彩施工图的方法,阐述了使用色彩数字化设备和技术进行景园色彩施工与管理的标准化流程,期望通过量化研究和标准化制定来实现景园色彩构成从设计师感性设计向工程数字化设计的转型。本论文探讨了景园色彩构成相关环节应用量化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对各分项逻辑关系和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分别结合南京地区景园实践案例对色彩数字技术应用的可操作性做出了实证研究。论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成果创新:针对风景园林环境特征建构了适合景园配色评价与设计的模型。2.视角创新:基于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景园色彩构成的科学分析。3.理论创新:在风景园林学理论体系下拓展了色彩构成的理论。4.方法创新:结合色彩学定性与定量方法探索了景园色彩构成的量化方法。
周丽娜[8](2017)在《园林植物配置的色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色彩单一和色彩混乱等方面问题,本文以植物色彩为研究对象,从植物色彩的基本特性入手,研究植物色彩的基本属性,色彩心理对植物配置的影响,植物色彩应用的基本原则等。本文以植物色彩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叶、花、枝、果不同的观赏部位颜色、植物所表现的基本色彩特征以及季相变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和总结,并采用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及实例论证等方法对景观中植物色彩的应用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色彩理论对植物配置的影响,用图表结合的方式细致分析植物个体色彩的观赏性及应用,讨论如何利用植物不同观赏部位的色彩特性进行景观营造,如何利用色彩心理学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强化设计主题氛围;最后以静海嘉泰公园为实例,综合分析色彩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广大设计者在植物配置的色彩营造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得出植物配置时应遵循色彩的一般构成规律和方法,依照设计主题要求进行合理搭配,有效地控制颜色的类型和强弱水平,巧妙地处理植物布局空间,科学和艺术地运用植物色彩营造整体绿化氛围,满足不断更新变化的视觉艺术,以及人们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
刘毅娟[9](2014)在《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园林色彩是抽象的造型因素,是影响空间氛围、意境及区域景观特色的重要视觉要素之一。它所展现和暗含的,既是直观的,又是抽象的;既是科学的,又是感性的;即是视觉的,又是精神的:既有视觉生理的需求,又具有心理的引导……总之,园林色彩作为园林视觉感受的第一要素,在刺激视觉感官与诱导情感联想的同时,通过景色的渲染,促进内心情感的表现,从而达到园林意境的联想。这些辩证的特性,及表达的抽象性,人们更习惯以具体的物来描绘景色,渲染园林意境。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风景园林专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变革,色彩作为抽象的形式与精神符号再次得到重视,需求刺激研究的发展。因此,对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文献查询、实地调查、统计分析、色彩数据量化处理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用了4年时间十二次到苏州古典园林采集数据,其中包括3万多张的色彩调研照片。在研究过程中,按色彩的产生原理,分别研究苏州自然光色的规律及园林色彩元素的固有色;按园林色彩动静特征,统计分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静态与动态色彩的元素,统计分析人造色彩元素的频率,使每个色彩元素具有国际色卡的标定值;按园林的专业描述特征,从空间色彩结构布局、区域立面色彩比例的分析、景点立意与色彩构成规律等角度入手,结合色彩专业程序进行色彩数据量化处理,分析色彩规律。论文从园林史、建筑史、文学史、绘画史、思想史、民俗史、工艺美术史、文人心态史等多个领域的文化背景去分析苏州园林色彩审美情趣的文化底蕴。涉及风景园林学、色彩学、色彩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对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如下:1、苏州园林色彩审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首先源于地理及资源的优势苏州,山明水秀、资源丰富、温暖潮湿、四季分明、光照柔和等,这些自然条件奠定了苏州园林粉墙黛瓦、朱栏翠幂的景观特色。其次是苏州特有的人文因素,助长了文人园林的发展,展示了文人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2、根据园林自然因素占主要的特性,把色彩分为动态色彩与静态色彩,依据调研的数据整理出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国际色号,为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一套完整的色彩保护体系。3、采用色彩定量的分析法对苏州9大古典园林色彩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所得数据将有利于意境主题的保护,及传统色彩的转译,为传统和发扬中国传统用色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4、通过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完善了中国传统园林色彩的研究体系。5、依据研究的需求,研发两套园林色彩分析软件。
谢福华[10](2013)在《浅谈园林植物的色彩美学》文中研究指明对色彩原理进行剖析,分析了不同色彩对人产生的温暖、寒冷、远或近、重或轻的心理感知,应用于园林植物的色彩搭配上,对如何利用园林植物合理配置营造适宜的空间距离感和环境氛围进行了研究,并以西普陀风景区和上杭县紫金公园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二、浅谈园林植物的色彩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园林植物的色彩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色彩艺术在园林景观变化中的运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色彩艺术与园林景观的必然联系 |
2 色彩艺术在园林景观变化中的应用原则 |
2.1 满足服务园林景观变化整体性的原则 |
2.2 满足以欣赏者需求为首的原则 |
2.3 满足色彩与协调性的原则 |
3 色彩艺术在园林景观中的不同应用形式 |
3.1 植物色彩在园林景观变化中的应用 |
3.1.1 不同植物季节时令变化 |
3.1.2 相同植物的不同品种呈现的色彩变化 |
3.1.3 不同植物满足不同人群的色彩变化 |
3.2 建筑色彩在园林景观变化中的应用 |
3.3 水体色彩在园林景观变化中的应用 |
3.4 铺装色彩在园林景观变化中的应用 |
3.5 山石色彩在园林景观变化中的应用 |
4 结语 |
(2)色彩艺术在园艺设计中的创想——评《园林植物色彩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丰富,内容全面 |
二、叙述鲜活,框架完整 |
三、案例鲜活,指导应用 |
(3)曲院风荷公园植物色彩的季相与空间构成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园林色彩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1.2.1 色彩的基本概念 |
1.2.2 植物配置的色彩性原则 |
1.2.3 色彩的搭配原理 |
1.2.4 植物景观设计中色彩数量的运用 |
1.2.5 园林植物色块 |
1.3 国内外现有研究 |
1.3.1 园林植物色彩的定义 |
1.3.2 园林植物色彩理论与应用研究 |
1.3.3 现有研究的局限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介绍 |
2.2 研究内容 |
2.3 实地调查 |
2.4 色彩分类 |
2.5 GIS数据库构建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2.6.1 统计单元确定 |
2.6.2 功能分区 |
2.6.3 植物色彩季相变化分析 |
2.6.4 色彩组合配置分析 |
2.6.5 数量特征分析 |
2.6.6 组成结构分析 |
2.6.7 色彩空间构成分析 |
3 曲院风荷植物色彩组合规律 |
3.1 基本情况 |
3.2 色彩和面积的关系 |
3.3 色彩和物种的关系 |
3.4 色彩配置的季相与空间分布形式 |
3.4.1 单色彩时空分布格局 |
3.4.2 乔木色彩组合时空分布格局 |
3.4.3 乔-灌-草色彩组合 |
3.5 小结与讨论 |
4 公园功能空间的色彩配置规律 |
4.1 色彩数量分布比较 |
4.2 植被面色彩组成相似性分析 |
4.2.1 乔木色彩组成结构 |
4.2.1.1 春季乔木色彩组成 |
4.2.1.2 夏季乔木色彩组成 |
4.2.1.3 秋季乔木色彩组成 |
4.2.1.4 冬季乔木色彩组成 |
4.2.2 灌草色彩组成结构 |
4.2.2.1 春季灌草色彩组成 |
4.2.2.2 夏季灌草色彩组成 |
4.2.2.3 秋季灌草色彩组成 |
4.2.2.4 冬季灌草色彩组成 |
4.3 空间配置分析 |
4.4 小结与讨论 |
5.总结 |
5.1 结论 |
5.2 研究结果对园林设计的启发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曲院风荷植物种类及其四季色彩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色彩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植物色彩概述 |
二、东西方古典园林景观中植物的色彩特点 |
三、植物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
1. 体现季相美 |
2. 表达说服力 |
3. 调节人的生理和心理 |
四、植物色彩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1. 用植物色彩作为空间背景 |
2. 植物与建筑小品的色彩搭配 |
3. 植物与水体的色彩搭配 |
4. 植物与山石的色彩搭配 |
5. 利用植物色彩组合设计主题 |
结语 |
(5)合肥环城公园色彩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色彩概念 |
1.1.1 色彩的定义 |
1.1.2 颜色识别 |
1.1.3 颜色属性 |
1.1.4 颜色关系 |
1.2 园林景观中的色彩概念 |
1.2.1 自然色 |
1.2.2 半自然色 |
1.2.3 人工色 |
1.3 相关理论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的区别 |
2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2.1 研究内容 |
2.2.2 研究方法 |
2.2.3 技术路线 |
3 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理论与应用方法 |
3.1 园林色彩及色彩应用基本原则 |
3.2 园林色彩分类特征 |
3.2.1 自然色 |
3.2.2 半自然色 |
3.2.3 人工色 |
3.3 园林设计中色彩应用的基本原则 |
3.3.1 以人为本 |
3.3.2 整体和谐 |
3.3.3 因地制宜 |
3.4 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理论研究 |
3.4.1 园林景观中色彩的作用 |
3.4.2 园林景观中植物色彩的分类标准 |
3.5 色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3.5.1 色彩视觉效应应用 |
3.5.2 色彩的共感觉 |
3.5.3 材料与颜色 |
3.5.4 光影变化与色彩呈现 |
3.5.5 传统文化的色彩内涵 |
3.5.6 色彩设计理念 |
3.6 园林色彩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
3.6.1 园林景观中色彩设计手法 |
3.6.2 园林植物色彩理论与方法 |
3.6.3 园林建筑色彩理论与方法 |
3.6.4 园林小品设施色彩理论与方法 |
3.6.5 水景色彩理论与方法 |
3.6.6 道路广场铺装与假山置石色彩理论与方法 |
4 合肥市环城公园中的色彩应用研究 |
4.1 环城公园中色彩类型与特征 |
4.1.1 类型 |
4.1.2 特征 |
4.2 环城公园中色彩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应用研究 |
4.2.1 环城公园中色彩目标 |
4.2.2 合肥环城公园色彩与合肥市城市色彩设计基调 |
4.3 环城公园中色彩设计 |
4.3.1 植物色彩设计 |
4.3.2 构筑物色彩设计 |
4.3.3 道路色彩设计 |
4.3.4 水体色彩设计 |
4.3.5 假山色彩设计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深圳市滨海公园植物配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归纳法 |
1.4.2 实地调研法 |
1.5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5.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5.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进展 |
1.5.3 国内外文献研究总结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
2.1 滨海公园相关概念 |
2.2 滨海公园发展概况 |
2.2.1 国外滨海公园发展现状 |
2.2.2 我国滨海公园发展现状 |
2.3 滨海公园植物景观 |
2.3.1 滨海公园植物景观的特殊性 |
2.3.2 滨海公园植物景观的作用 |
3 深圳滨海公园植案例分析 |
3.1 深圳湾滨海公园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
3.1.1 深圳湾滨海公园常用植物种类统计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3.1.3 深圳湾滨海公园常用植物观赏特征 |
3.1.4 深圳湾滨海公园植物群落调查 |
3.1.5 深圳湾滨海公园植物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
3.2 宝安海滨公园的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
3.2.1 宝安海滨公园植物种类调查 |
3.2.2 宝安西湾红树林公园常用植物种类统计 |
3.2.3 宝安西湾红树林公园常用植物观赏特征 |
3.2.4 宝安西湾红树林公园植物群落调查 |
3.2.5 宝安西湾红树林公园植物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
3.3 深圳人才公园的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
3.3.1 人才公园植物种类调查 |
3.3.2 人才公园常用植物种类统计 |
3.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4 人才公园常用植物观赏特征 |
3.3.5 人才公园植物群落调查 |
3.3.6 人才公园植物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
4 深圳滨海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要点归纳与总结 |
4.1 深圳滨海公园植物材料的选择 |
4.1.1 以乡土植物为主进行植物材料选择 |
4.1.2 选择相对安全的植物材料 |
4.1.3 选择便于养护管理的植物材料 |
4.1.4 遵循植物生长习性和生态特性 |
4.2 深圳滨海公园植物群落构建 |
4.2.1 构建多重植物群落类型 |
4.2.2 合理利用自然植物群落景观 |
4.2.3 构建接近自然的人工植物群落 |
4.3 不同功能区的植物景观设计 |
4.3.1 园路散步区植物景观设计 |
4.3.2 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 |
4.3.3 自行车行区植物景观设计 |
4.3.4 广场活动区植物景观设计 |
4.4 植物空间布局分析 |
4.4.1 开敞空间 |
4.4.2 半开敞空间 |
4.4.3 围合空间 |
4.4.4 连接型空间 |
4.4.5 岛屿型空间 |
4.5 植物景观的观赏特性 |
4.5.1 植物的体量 |
4.5.2 植物的色彩 |
4.5.3 植物的形态 |
4.5.4 植物的质感 |
5 深圳滨海公园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
5.1 现存问题总结 |
5.1.1 生态恢复 |
5.1.2 植物配置特色 |
5.1.3 植物品种选择 |
5.1.4 种植手法 |
5.1.5 垂直绿化 |
5.2 针对现存问题的对策 |
5.2.1 群落结构优化 |
5.2.2 增强植物养护管理 |
5.2.3 添加地域文化元素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 ——以南京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视角与方法 |
1.4.1 研究视角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色彩理论与实践应用 |
2.1 色彩基础理论研究 |
2.1.1 色彩学理论 |
2.1.2 色度学理论 |
2.1.3 视知觉理论 |
2.2 色彩实践应用研究 |
2.2.1 工业产品领域色彩研究 |
2.2.2 生理、心里学色彩研究 |
2.2.3 数字图像设计色彩研究 |
2.3 景观相关学科色彩研究综述 |
2.3.1 景观地理学色彩研究 |
2.3.2 建筑学、城市规划学色彩研究 |
2.3.3 农、林、园艺学色彩研究 |
2.4 景观学科色彩研究发展 |
2.4.1 景观色彩与社会研究 |
2.4.2 景观色彩与规划设计 |
2.4.3 景观色彩与行业应用 |
2.5 小结 |
第三章 景园色彩的量化方法 |
3.1 景园环境色彩特性 |
3.1.1 变化规律性 |
3.1.2 相对稳定性 |
3.1.3 文化观赏性 |
3.2 景园色彩量化方法 |
3.2.1 色彩计量模型 |
3.2.2 色彩物理量化 |
3.2.3 色彩视觉量化 |
3.3 静态观赏量化分析 |
3.3.1 色彩静态观赏特征 |
3.3.2 色彩数据检测提取 |
3.3.3 色彩属性统计分析 |
3.4 动态观赏量化分析 |
3.4.1 色彩动态观赏特征 |
3.4.2 色彩数据分段量化 |
3.4.3 色彩问题量化研究 |
3.5 景园色彩人文属性 |
3.5.1 色彩人文属性调研 |
3.5.2 色彩情绪效价分析 |
3.5.3 生理数据辅助研究 |
3.6 小结 |
第四章 景园空间的色彩构成 |
4.1 景园空间色彩建构 |
4.1.1 景园空间色彩 |
4.1.2 景园色彩环境 |
4.1.3 景园色彩量化 |
4.2 空间色彩单元规划 |
4.2.1 色彩主题规划:表达与传递 |
4.2.2 色彩要素布置:方位与图底 |
4.2.3 色彩单元形态:线性与围合 |
4.3 空间色彩界面设计 |
4.3.1 色彩界面搭配:数量与块面 |
4.3.2 色彩观赏层次:视距与尺度 |
4.3.3 色彩构成比例:调和与比选 |
4.4 空间色彩序列组织 |
4.4.1 色彩秩序构成:路径与视点 |
4.4.2 色彩序列变化:速度与频率 |
4.4.3 色彩连续规律:节奏与韵律 |
4.5 小结 |
第五章 景园配色的共性规律 |
5.1 景园配色设计规律 |
5.1.1 景园空间的配色 |
5.1.2 景园画面的配色 |
5.1.3 景园秩序的配色 |
5.2 景园配色目标需求 |
5.2.1 人文精神表达 |
5.2.2 情感引导功能 |
5.2.3 艺术审美认同 |
5.3 景园配色量化评价 |
5.3.1 评价体系设计 |
5.3.2 评价模型建构 |
5.3.3 评价分值计算 |
5.4 量化配色实践应用 |
5.4.1 配色效果量化评价 |
5.4.2 配色评价反馈设计 |
5.4.3 量化色谱实践操作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关于色彩量化研究的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说明 |
附录 |
附录一:南京地区景园要素色彩数据库 |
附录二:白马公园配色评价设计问卷 |
附录三:南京中山陵园中轴线色彩量化数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园林植物配置的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有关植物色彩配置的综述 |
1.2.1 国外有关植物色彩配置的综述 |
1.2.2 国内有关植物色彩配置的综述 |
1.2.3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路线图 |
第2章 植物的色彩艺术 |
2.1 植物色彩来源 |
2.1.1 植物的枝干及其观赏特性 |
2.1.2 植物叶片的颜色及其观赏特性 |
2.1.3 植物的花及其观赏特性 |
2.1.4 植物果实的颜色及其观赏特性 |
2.2 植物的色彩分类 |
2.2.1 红色系 |
2.2.2 橙色系 |
2.2.3 黄色系 |
2.2.4 绿色系 |
2.2.5 蓝色系 |
2.2.6 紫色系 |
2.2.7 褐色系 |
2.2.8 黑色 |
2.2.9 白色 |
2.2.10 灰色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园林植物色彩的时序变化 |
3.1 园林植物的四季色彩配置 |
3.1.1 春季的植物色彩搭配 |
3.1.2 夏季的植物色彩搭配 |
3.1.3 秋季的植物色彩搭配 |
3.1.4 冬季的植物色彩搭配 |
3.2 光线与植物色彩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色彩的心理特征及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
4.1 地域习俗与色彩 |
4.2 色彩的情感表现 |
4.3 色彩的性格、联想及象征 |
4.4 色彩感觉与植物景观设计 |
4.4.1 色彩的冷暖 |
4.4.2 色彩的膨胀与收缩 |
4.4.3 色彩的前进与后退 |
4.4.4 色彩的轻重感 |
4.4.5 色彩的兴奋与沉静 |
4.4.6 色彩的爽朗与忧郁 |
4.4.7 色彩的华丽与质朴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色彩植物的空间构图 |
5.1 色彩植物造景 |
5.1.1 色彩植物作背景 |
5.1.2 色彩植物作主景 |
5.1.3 色彩植物作配景 |
5.2 色彩植物与其它园林要素 |
5.2.1 植物色彩与水体 |
5.2.2 植物色彩与建筑 |
5.2.3 植物色彩与置石 |
5.2.4 色彩植物与环境背景色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色彩的美学原则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
6.1 色彩的对比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
6.1.1 色相对比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
6.1.2 色彩的面积对比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
6.2 色彩的调和在植物配置中应用 |
6.2.1 色相的调和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
6.2.2 色彩的面积调和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
6.3 植物色彩的变化与统一 |
6.3.1 单色在植物色彩配置中的应用 |
6.3.2 多色在植物色彩配置中的应用 |
6.4 色彩的节奏与韵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植物配置中色彩综合应用分析——以嘉泰公园为例 |
7.1 研究区域概括 |
7.2 研究方法 |
7.3 植物配置与色彩构成分析 |
7.3.1 东侧门入口空间(简称D) |
7.3.2 花架景墙空间(简称H) |
7.3.3 主入口广场空间 (简称Z) |
7.3.4 景石竹林北侧空间 |
7.3.5 沿园路栽植群落 |
7.4 景观色彩特征 |
7.4.1 绿色基调,和谐统一 |
7.4.2 两季有花,四季成景 |
7.4.3 景观节点,补色对比 |
第8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概念的提出 |
1.1.1 苏州古典园林研究范围的限定 |
1.1.2 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基础与范畴 |
1.1.3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概念 |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查询 |
1.4.2 实地调查 |
1.4.3 比较分析 |
1.4.4 色彩面积统计 |
1.4.5 色彩数据的量化处理 |
1.4.6 调查问卷分析 |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框架 |
2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基础 |
2.1 色彩学的理论基础 |
2.1.1 色彩学的发展概述 |
2.1.2 色彩的产生 |
2.1.3 色彩的属性 |
2.1.4 色彩的视觉心理 |
2.1.5 色彩的搭配原理 |
2.1.6 小结 |
2.2 色彩地理学的借鉴 |
2.2.1 色彩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
2.2.2 色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2.2.3 色彩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借鉴 |
2.3 城市色彩景观研究方法的启示 |
2.3.1 国外城市色彩景观的理论发展 |
2.3.2 国内城市色彩景观的理论发展 |
2.3.3 城市色彩景观研宄方法的启示 |
2.4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影响 |
2.4.1 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认知 |
2.4.2 中国传统五色体系 |
2.4.3 中国传统五色体系色彩观的演绎 |
2.4.4 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3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
3.1 影响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自然环境因素 |
3.1.1 地理环境造就园林特色 |
3.1.2 苏州地质资源影响园林色彩 |
3.1.3 苏州气象特征影响区域自然色彩 |
3.1.4 不同自然光照类型对苏州园林色彩显色的影响 |
3.1.5 不同时间段的光照条件对园林色彩显色的影响 |
3.1.6 三种主要天气现象对苏州园林色彩显色的影响 |
3.1.7 苏州自然环境下产生的苏州文化色彩 |
3.1.8 自然环境综合因素造就苏州园林色彩特色 |
3.2 影响苏州古典园林色彩艺术的人文因素 |
3.2.1 苏州历史沿革对区域色彩景观的影响 |
3.2.2 人文交往所形成的苏州文化特色 |
3.2.3 苏州岁时节对苏州古典园林色彩的影响 |
3.2.4 人文因素造就了各个历史时期苏州园林色彩艺术 |
3.3 本章小结 |
4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元素的采集与分析 |
4.1 动态色彩 |
4.1.1 天色 |
4.1.2 水色 |
4.1.3 植物 |
4.1.4 移动的色彩 |
4.2 静态色彩 |
4.2.1 粉墙 |
4.2.2 黛瓦 |
4.2.3 青砖 |
4.2.4 灰饰 |
4.2.5 油漆 |
4.2.6 彩画 |
4.2.7 彩饰 |
4.2.8 本色家具 |
4.2.9 花岗石 |
4.2.10 花街铺地 |
4.3 本章小结 |
5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研究 |
5.1 拙政园 |
5.1.1 概述 |
5.1.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1.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1.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1.5 小结 |
5.2 留园 |
5.2.1 概述 |
5.2.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2.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2.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2.5 小结 |
5.3 网师园 |
5.3.1 概述 |
5.3.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3.3 中心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3.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3.5 小结 |
5.4 环秀山庄 |
5.4.1 概述 |
5.4.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4.3 中心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4.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4.5 小结 |
5.5 沧浪亭 |
5.5.1 概述 |
5.5.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5.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5.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5.5 小结 |
5.6 狮子林 |
5.6.1 概述 |
5.6.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6.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6.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6.5 小结 |
5.7 艺圃 |
5.7.1 概述 |
5.7.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7.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7.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7.5 小结 |
5.8 怡园 |
5.8.1 概述 |
5.8.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8.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8.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8.5 小结 |
5.9 耦园 |
5.9.1 概述 |
5.9.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5.9.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5.9.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5.9.5 小结 |
5.10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浅谈园林植物的色彩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1 色彩原理 |
1.1 色彩的构成 |
1.2 色彩的艺术表现 |
2 植物色彩搭配 |
2.1 彩叶植物的园林应用 |
2.2 植物花、果的园林应用 |
2.3 植物叶色的生态学特性 |
3 园林色彩配置实例 |
3.1 彩叶植物配置 |
3.2 赏花植物配置 |
4 结语 |
四、浅谈园林植物的色彩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色彩艺术在园林景观变化中的运用探究[J]. 邱文娟. 农业与技术, 2021(17)
- [2]色彩艺术在园艺设计中的创想——评《园林植物色彩配置》[J]. 车进. 热带作物学报, 2021(02)
- [3]曲院风荷公园植物色彩的季相与空间构成量化研究[D]. 梁木凤.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4]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色彩艺术[J]. 史旻. 美术教育研究, 2020(20)
- [5]合肥环城公园色彩设计研究[D]. 何梦楠.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4)
- [6]深圳市滨海公园植物配置方法研究[D]. 陈永珍.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 ——以南京地区为例[D]. 谭明. 东南大学, 2018(05)
- [8]园林植物配置的色彩研究[D]. 周丽娜. 天津大学, 2017(06)
- [9]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D]. 刘毅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14(03)
- [10]浅谈园林植物的色彩美学[J]. 谢福华. 绿色科技,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