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模糊限制语及其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强福[1](2021)在《中外材料类期刊论文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旨在对比分析中外材料类期刊论文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特征,推动中国科技期刊英文摘要语言国际化、规范化,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选取中国科技期刊《材料工程》和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英文摘要,构建两个小型语料库,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3.5.8对摘要各语步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中外材料类期刊论文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特征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期刊论文英文摘要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低于国外期刊论文,存在过度使用某一类模糊限制语、过少使用某一类模糊限制语的现象;在英文摘要背景、结果、结论语步中模糊限制语使用方面,中国期刊论文与国际期刊论文也存在显着差异。文章认为,科技工作者应提高模糊限制语使用意识,在期刊论文、特别是英文摘要撰写过程中规范合理使用模糊限制语,提高论文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制定期刊投稿指南、审稿过程关注微观语言特征等引导作者规范使用模糊限制语。
陈明珠[2](2021)在《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商家反馈语的语用策略研究 ——以服装类网购负面口碑为例》文中指出网购商家反馈语是网络商家针对消费者的在线负面口碑所做出的回应。商家反馈语的成功与否深深地影响着自身品牌形象以及消费者后续的购买决策。本文基于Spencer-Oatey的关系管理理论,以网购平台天猫上的商家反馈语为语料,从31个服装类品牌中,选取310条商家反馈语,经过问卷调查筛选出156条成功的商家反馈语。本文旨在研究商家反馈语使用的关系管理策略(语言表达策略和语言限制策略)、关系管理策略的关系管理动机(面子管理和社交权利管理)以及关系管理策略实施的具体语言手段(语义成分、直接/间接、升级语/降级语)。研究发现:第一,商家反馈语通常使用7种语言表达策略和3种语言限制策略,更倾向使用语言表达策略挽救网购负面口碑,可总结归纳为7种常用的关系管理策略模式。第二,两类了。关系管理策略在关系管理动机上有所不同,在语义成分使用上存在较大差别。在直接/间接这类语言形式上,两类关系管理策略都倾向使用前者;在升级语/降级语层面,语言表达策略倾向使用降级语,而语言限制策略倾向使用升级语。本文可应用于指导网购商家运用特定的语用策略提升反馈质量,以此减轻负面口碑的不利影响,优化网络营商交际氛围。
于强福[3](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机械工程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两个自建语料库,对比分析了机械工程类国内硕士学位论文与英语本族语学者撰写的国际核心期刊论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语。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研究生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在使用模糊限制语的频率及类型上存在显着差异。针对国内机械工程类研究生在学位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过程中模糊限制语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提高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过程中灵活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能力。
赵越[4](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习得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语料库对比发现,无论语言水平高低,中国大学生商务模糊限制语使用都与本族语者呈显着性差异,出现过多、过少、使用类型单一的问题,过多使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尤其是某些情态动词,过少使用范围型模糊限制语。总体上来说,模糊限制语语用能力没有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是单个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有"水平越高越靠近本族语者"的趋势。
马丽[5](2020)在《韩国语委婉语研究》文中指出委婉语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活动的润滑剂。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考虑到文化、礼仪、宗教、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人们往往避免使用令人不悦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取而代之的是闪烁其词,能使人感到愉快、舒适的说法,即委婉语。委婉语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教学意义,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既有研究从多层面、多角度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韩国语委婉语这一神秘宝藏,还有很多领域有待探寻,相关研究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例如,对委婉语定义和范畴的界定不够统一和明确;概括分析居多,系统研究成果较少;宏观研究较多,个案分析不足;没有统一的语料来源,等等。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韩国语委婉语的概念和范畴进行重新界定与划分,从形式、语义、功能三个方面系统梳理韩国语词汇委婉语、句式委婉语的构成方式、语义变化与社会功能,并在具体语境中对其进行动态分析,尝试建立韩国语委婉语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第一,本文在分析既有定义不足的基础上,将委婉语重新定义为:在具体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吉、不洁、不礼、不适的内容,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进行间接表述,从而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在此基础上,指出委婉语的范畴包括词汇委婉语、句式委婉语、语篇委婉语三部分。词汇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吉、不洁、不礼、不适的词汇或短语,使用其他词汇、短语间接表述敬畏对象、死亡、疾病、性、生理现象、身体条件缺憾、社会生活缺憾、政治与经济的消极方面等内容,从而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词汇委婉语的对象和范围是相对固定、有限的。句式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礼和有负担的言语行为,使用句类转换、句式转换、句子成分添加等语法手段和迂回表达、省略、提示等语用手段,间接表述请求、命令、提问、劝说、指责、拒绝等意图,从而避免对方感到尴尬和不快。句式委婉语多属于语用学范畴,其使用范围极其广泛,难以囊括所有种类。语篇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当词汇委婉语和句式委婉语都难以满足表达需求,此时可采用传达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篇章进行委婉表达。与词汇委婉语和句式委婉语所不同的是,语篇委婉语的使用目的除了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更多的是在具体语境中,在准确判断双方利害关系基础上,实现保护自我和照顾对方的一箭双雕目的。第二,在构成方式方面,韩国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十分丰富。从广义上看,可将其分为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从狭义上看,主要指语言手段。韩国语委婉语的语言构成手段主要包括:语音方式、字形方式、词汇方式、句式方式、修辞方式等。语音方式主要有变音、倒置、省音、替音、添音;字形方式包括改字、空字、拆字、标记替代;词汇方式分为同义词替代、反义词替代、抽象词替代、汉字词替代、外来词替代、构词法、熟语替代;句式方式包括规约性句式和非规约性句式;修辞方式主要涵盖概念隐喻、转喻、拟人等。第三,在语义变化方面,本文根据委婉语的语义演变特点,从语义层级关系变化和语义清晰度变化两方面着手,将韩国语委婉语的语义演变归纳为语义聚合和语义模糊两部分,其中语义聚合又可分为语义相同、语义反向、语义扩大、语义转换几方面,语义模糊又包括指称模糊、语义多样化、语义缺乏确指、语义隐含,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委婉语与直陈语相比较的语义变化情况。第四,在语用功能方面,以使用委婉语的首要照顾对象是“他人”还是“自己”为标准,即以“利人”还是“利己”为标准,将韩国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划分为礼貌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两类。委婉语使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展示说话人良好的礼貌教养,让听话人感受到说话人的友善和诚意,不让对方受胁迫和感到难堪,赢得对方的好感。尤其在表达负面信息时,礼貌是卓有成效的言语交际手段,也是委婉语的重要功能。委婉语在交际中发挥的礼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礼貌表达不洁不雅事物、礼貌表达对弱者的尊重同情、礼貌表达面子威胁行为。人们往往不是单纯为了交际而交际,通常都伴随着多种多样的目的。保护自己,为自己说好话是人类的天性。因此,礼貌功能只是委婉语的部分功能,一旦交际行为涉及自身利益,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安全、利益、地位、面子,竭尽全力保护好自己。委婉语在交际中发挥的自我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保护自我安全、保护自我利益、保护自我面子。总之,委婉语可以在行使礼貌功能的同时,伴随生产自我保护功能这一副产品。另一方面,所有的委婉语使用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自我保护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礼貌功能,当二者发生冲突,最终是礼貌功能服从于自我保护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委婉语的终极目的和社会功能是自我保护,即趋利避害。正确使用委婉语,可以达到含而不漏、曲而不晦的功效,避免针锋相对引起对方不悦和不快,令听者更容易接受谈话内容,提高谈话效率,促进交际顺畅进行。
朱梦佳,罗晓杰[6](2020)在《礼貌原则视角下高中英语教师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Leech的礼貌原则,对15节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教师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了语用功能分析。研究发现,教师使用模糊限制语实现了以下语用功能:提高话语的得体性和灵活性,增加委婉或含蓄的程度,增强话语的精确度和客观性,表达尊重与肯定,提升会话意愿,进行话语自我补救等。本文就如何使用模糊限制语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提出了建议。
刘雪娟[7](2020)在《语用学视角下俄语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元话语研究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语用学顺应论和关联论为依托,以俄罗斯语言学权威期刊《语言学问题》刊载的学术论文为语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俄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特征、语用功能及其生成的语用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语用本质,以期为国内俄语学术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本研究共七个部分,包括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论文结构进行阐述。论文前三章为元话语研究综述和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对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现状进行评介。第二章集中讨论元话语的界定与分类,同时还尝试从形式、语义和功能三个方面对元话语进行剖析。元话语是用于引导读者组织话语、表达作者对话语内容或者读者的态度、实现作者与读者互动对话的一种自反性语言资源。本质上,元话语的功能是语用的,而不是出于句法和语义表达需要。我们主要借鉴Hyland的人际分类模式,并结合本论文的语料特点,将元话语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引导式元话语,可分为5小类:框架标记、过渡标记、内指标记、证源标记和语码注释语。第二类是互动式元话语,具体分为6小类:模糊限制语、增强语、强调标记、态度标记、自我提及标记和介入标记。第三章介绍本研究所依托的主要语用学理论,即顺应论和关联论,并对学术语篇体裁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旨在为下文中元话语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第四、五章为元话语的语用学分析。第四章基于自建的小型语料库对俄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对其中元话语的典型表达手段进行归纳,并基于关联理论,同时借鉴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相关研究成果,对元话语在作者构建语篇和读者解读语篇过程中所发挥的语用功能进行重点剖析。语料库统计分析表明,元话语是俄语学术语篇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其中,引导式元话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互动式元话语,各类元话语内部的分布情况也呈现出一定的特征,这与各类元话语自身的功能和俄语学术语篇的语体特点有关。元话语语用功能分析表明,元话语是作者构建学术语篇时选择的话语组织策略和人际交际策略,体现了作者语篇构建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另一方面,元话语是读者语篇理解过程中的“路标”,帮助读者以尽可能少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对于读者快速且正确地理解语篇内容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语用功能。第五章在顺应论框架下揭示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生成的语用机制,重点考察了元话语对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并对元话语选择过程中凸显的元语用意识进行阐释。本章研究表明,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生成具有语用顺应性,是作者顺应各种语境因素进行策略选择的结果。元话语的生成首先需要顺应语言语境,即顺应语篇局部和整体连贯构建需求。元话语的生成还需要顺应交际语境,即顺应交际双方身份以及学术交际中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元话语的选择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受到作者元语用意识的指导和调控,主要包括语篇意识、评价意识、关系意识、语流意识等。第六章为论文结语部分,即梳理了本论文的研究发现,审视了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运用语用学理论研究元话语,既是对元话语语用本质的揭示,同时也是对语用学相关理论的验证、补充与完善。此外,研究成果对于拓宽其他机构话语的研究路径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瑶[8](2020)在《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学生模糊限制语习得过程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模糊限制语具有灵活、独特的语义和多种语用功能。因此,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模糊限制语总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正确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目前,国内外关于二语学习者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糊限制语的习得结果上,对其习得过程的关注较少。Ellis在2014年提出,二语习得的发展已经不再被认为是一个静态的或线性的表征系统,而动态系统理论的提出为解释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动态发展的非线性特征以及个体变异等关键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动态系统理论主要探讨系统发展过程中不同成分交互作用所引起的动态变化,它对传统的研究,尤其是静态形式的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运用到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动态系统理论将二语习得研究视角从传统的语言本身研究转移到以发展为特征的学习者行为上。鉴于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动态系统理论,旨在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模糊限制语的习得过程。具体而言,本研究选取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模糊限制语习得过程中所具备的特征,主要研究三个问题:(1)在模糊限制语习得过程中,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其频次和种类上有何总体发展特征?(2)在模糊限制语习得过程中,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其频次和种类上有何个体发展特征?(3)在模糊限制语习得过程中,中国英语专业学生模糊限制语频次的发展是否支持其种类的发展?研究数据来自于兰州交通大学21名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不限时写作任务。写作任务持续二十周,每两周收集一次写作数据,共收集十次。研究中主要依据Varttala(2001)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列表,采用增长平面轨迹图、移动极值图、移动相关系数图等动态系统理论研究工具观测模糊限制语习得的动态发展过程。辅之于访谈,以便进一步探讨造成受试模糊限制语习得过程特征的因素。采集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总体而言,中国英语专业学生模糊限制语习得在频次上总体大致都呈上升趋势,但种类的习得呈倒“U”型发展。在习得过程中,模糊限制语的频次和类别发展都具有非线性的、阶段式跳跃发展的特征,且各类模糊限制语发展速度不均衡。情态助动词类模糊限制语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种类模糊限制语的发展速度,而形容词类模糊限制语的发展速度始终最慢。此外,在本研究中还发现,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模糊限制语的习得过程中过多地依赖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语。(2)在模糊限制语习得过程中,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模糊限制语频次和种类的发展轨迹上出现差异性的个体特征。虽习得总体趋势偏同,但习得过程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且伴有不同幅度的波动。(3)分析中国英语专业学生模糊限制语频次的总体发展与其种类的发展,发现两者间并不具备显着相关性,即在模糊限制语的习得过程中,模糊限制语频次的增加或减少并不意味者其种类的增加或减少。通过对个体做具体的分析,虽发现模糊限制语频次的输出在某个阶段会支持其种类的发展,但绝大多时候不支持。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为英语教学中的模糊限制语教学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教师应关注我国英语学习者模糊限制语习得过程的动态发展轨迹和特征,针对存在问题,在教学中予与重视并实行整体引导。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模糊限制语;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不同类别模糊限制语的教学,特别是学生难于习得的形容词类模糊限制语的教学;鼓励学生在语言输出中多样模糊限制语的贴切使用。第二,教师应关注我国英语学习者模糊限制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的个体特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如帮助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模糊限制语使用习惯;通过同化或顺应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减少语言磨蚀,提高学习效率等。第三,教师应帮助学生从入微着手,理清模糊限制语在不同语境下使用的差别和变化,以有效避免模糊限制语习得过程中语义接近的模糊限制语或同一模糊限制语的过度重复使用等现象,帮助学生实现模糊限制语类型和频次在习得过程中的交替良性发展的趋势,最终能很好地使用模糊限制语。
刘婧[9](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对话口译模糊限制语性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性别差异在口语上的体现之一是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本研究借助第六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总决赛视频自建语料库,以标准化频率作为指标,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发现对于形容词、副词及表达主观印象的词组,汉英口译中女性译员、英汉口译中男性译员更多使用。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语言模糊性和性别差异普遍存在,丰富了现有口译研究视角。
张瑞丹[10](2019)在《建构论视角下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性别差异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该文以BNC语料库为语料来源,考察在学术论文这一情境下模糊限制语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总体上,模糊限制语使用的性别差异并不显着;同时运用建构论的分析指出,性别并不是静态的、固有的一种属性,而是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动态的身份特征。
二、英语模糊限制语及其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模糊限制语及其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材料类期刊论文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语料来源 |
(三)研究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模糊限制语总体使用情况 |
(二)不同类型模糊限制语在不同语步的使用情况 |
四、讨论与建议 |
(一)讨论 |
1.背景语步中的模糊限制语 |
2.课题与方法语步中的模糊限制语 |
3.结果语步中的模糊限制语 |
4.结论语步中的模糊限制语 |
(二)建议 |
五、小结 |
(2)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商家反馈语的语用策略研究 ——以服装类网购负面口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网购负面口碑研究 |
第二节 商家反馈语研究 |
一、管理学角度 |
二、语言学角度 |
三、研究现状及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关系管理理论 |
一、面子管理 |
二、社交权利管理 |
第二节 关系管理策略及其实现手段 |
一、关系管理策略 |
二、关系管理策略的实现手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商家反馈语的语言表达策略分析 |
第一节 语言表达策略的关系管理动机分析 |
一、关注/加入听话人 |
二、增强互动 |
三、宣扬共同观点 |
四、持乐观主义 |
五、知晓需求 |
六、使用非正式称呼 |
七、健谈 |
第二节 语言表达策略的实现手段 |
一、语义成分 |
二、直接/间接 |
三、升级语/降级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商家反馈语的语言限制策略分析 |
第一节 语言限制策略的关系管理动机分析 |
一、做最小限度的猜测 |
二、道歉 |
三、陈述一般性规则 |
第二节 语言限制策略的实现手段 |
一、语义成分 |
二、直接/间接 |
三、升级语/降级语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主要发现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语料库的机械工程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一)模糊限制语的定义 |
(二)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
(三)模糊限制语研究述评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语料收集 |
(三)研究方法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模糊限制语总体使用情况对比分析 |
(二)不同类型模糊限制语使用情况对比分析 |
1.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
2.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
四、结论 |
(4)基于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习得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问题 |
2.2 受试 |
2.3 语料来源 |
2.4 分析框架 |
3. 研究结果 |
3.1 总体使用情况及发展特点 |
3.2 单个模糊限制语使用特点及发展特征 |
3.2.1 单个模糊限制语使用特点 |
3.2.2 单个模糊限制语发展特征 |
4. 讨论 |
5. 结语 |
(5)韩国语委婉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一节 委婉语的定义与体系 |
一、既有定义的不足之处 |
二、委婉语定义与范畴的重新界定 |
三、委婉语与邻近概念的关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原型范畴理论 |
二、言语行为理论 |
第三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
第一节 语音方式 |
一、变音 |
二、倒置 |
三、省音 |
四、替音 |
五、添音 |
第二节 字形方式 |
一、改字 |
二、空字 |
三、拆字 |
四、标记替代 |
第三节 词汇方式 |
一、同义词替代 |
二、反义词替代 |
三、抽象词替代 |
四、汉字词替代 |
五、外来词替代 |
六、构词法 |
七、熟语替代 |
第四节 句式方式 |
一、规约性句式委婉语 |
二、非规约性句式委婉语 |
第五节 修辞方式 |
一、概念隐喻 |
二、转喻 |
三、拟人 |
第四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语义变化 |
第一节 语义聚合 |
一、语义相同 |
二、语义反向 |
三、语义扩大 |
四、语义转换 |
第二节 语义模糊 |
一、指称模糊 |
二、语义多样化 |
三、语义缺乏确指 |
四、语义隐含 |
第五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
第一节 礼貌功能 |
一、礼貌表示不洁不雅事物 |
二、礼貌表示对弱者尊重同情 |
三、礼貌表示面子威胁行为 |
第二节 自我保护功能 |
一、保护自我安全 |
二、保护自我利益 |
三、保护自我面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礼貌原则视角下高中英语教师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模糊限制语的定义与分类 |
三、礼貌原则与模糊限制语 |
四、礼貌原则视角下高中英语教师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
1.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有助于提高话语的得体性和灵活性 |
2. 直接缓和语和程度变动语增加话语的委婉或含蓄程度 |
3. 范围变动语和直接缓和语增强话语的精确度和客观性 |
4. 程度变动语帮助表达尊重与肯定,提升会话意愿 |
5. 直接缓和语实现教师话语的自我补救 |
五、遵循礼貌原则,巧用模糊限制语,发挥语用功能 |
1. 遵循礼貌原则。 |
2. 巧用模糊限制语。 |
3. 发挥语用功能。 |
六、结语 |
(7)语用学视角下俄语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0.绪论 |
0.1 选题依据 |
0.2 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0.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0.4 创新之处 |
0.5 论文结构 |
1.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现状综述 |
1.1 国外元话语研究历史与现状 |
1.1.1 西方元话语研究 |
1.1.2 俄罗斯元话语研究 |
1.2 国内元话语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国内元话语研究的理论视角 |
1.2.2 国内元话语研究的应用视角 |
1.3 元话语研究总体评价 |
1.4 本章小结 |
2.元话语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
2.1 元话语的基本概念 |
2.1.1 语篇与话语 |
2.1.2 元话语的界定 |
2.2 元话语的特征 |
2.2.1 元话语的形式特征 |
2.2.2 元话语的语义特征 |
2.2.3 元话语的功能特征 |
2.3 元话语的分类 |
2.3.1 国外学者的分类 |
2.3.2 国内学者的分类 |
2.3.3 本文元话语的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3.元话语研究的相关理论 |
3.1 顺应论 |
3.1.1 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
3.1.2 顺应论中的语境因素 |
3.2 关联论 |
3.2.1 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
3.2.2 关联原则 |
3.2.3 认知语境和语境效果 |
3.3 学术语篇体裁相关理论 |
3.3.1 学术语篇的体裁特征 |
3.3.2 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4.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特征及语用功能 |
4.1 俄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特征 |
4.1.1 语料收集及研究步骤 |
4.1.2 元话语的分布情况 |
4.2 学术语篇中引导式元话语的语用功能 |
4.2.1 过渡标记 |
4.2.2 证源标记 |
4.2.3 语码注释语 |
4.2.4 框架标记 |
4.2.5 内指标记 |
4.3 学术语篇中互动式元话语的语用功能 |
4.3.1 模糊限制语 |
4.3.2 增强语 |
4.3.3 强调标记 |
4.3.4 态度标记 |
4.3.5 自我提及标记 |
4.3.6 介入标记 |
4.4 本章小结 |
5.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生成的语用机制:基于顺应理论 |
5.1 学术语篇中元话语对语言语境的顺应 |
5.1.1 元话语顺应局部连贯 |
5.1.2 元话语顺应整体连贯 |
5.2 学术语篇中元话语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
5.2.1 元话语顺应交际者身份确认 |
5.2.2 元话语顺应心理世界 |
5.2.3 元话语顺应社交世界 |
5.2.4 元话语顺应物理世界 |
5.3 学术语篇中元话语选择的意识凸显程度 |
5.3.1 意识凸显与元语用意识 |
5.3.2 元话语选择中凸显的元语用意识 |
5.4 本章小结 |
6.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研究启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8)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学生模糊限制语习得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Definitions of Hedges |
2.2 Classifications of Hedges |
2.2.1 Zadeh's Classification |
2.2.2 Prince.et al.'s Classification |
2.2.3 Hyland's Classification |
2.2.4 Varttala's Classification |
2.3 Studies on Hedges in SLA |
2.3.1 Studies on Hedges Abroad |
2.3.2 Domestic Studies on Hedges |
2.4 Dynamic Systems Theory |
2.4.1 Origin of DST |
2.4.2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ST |
2.4.3 Research Methods under DST |
2.4.4 Application of DST into SLA Research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Methodology |
3.1 Research Purpose and Questions |
3.2 Research Participants |
3.3 Research Instruments |
3.3.1 Writing Tasks |
3.3.2 Ant Conc3.5.8 |
3.3.3 The Growth Trajectory Plots Map |
3.3.4 The Moving Min-max Graph |
3.3.5 Moving Window Correlation Map |
3.3.6 Interview |
3.4 Data-collecting Procedure |
3.5 Data Analysis Procedure |
3.5.1 Identifying the Hedges |
3.5.2 Classifying the Hedges |
3.5.3 Statistic Analyses |
Chapter Four Research Results |
4.1 The Overall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nglish Majors' Hedges Acquisition |
4.1.1 The Overall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All Participants' Hedges |
4.1.2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Hedges Acquisition |
4.2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nglish Majors' Hedges Acquisition |
4.2.1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Hedges Frequency |
4.2.2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Hedges Category |
4.2.3 Summary |
4.3 The Moving Correlations between Hedges Frequency and Hedges Category |
Chapter Five Discussions |
5.1 Discussions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nglish Majors' Hedges Acquisition |
5.1.1 Discussions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HedgesAcquisition for All Participants |
5.1.2 Discussions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HedgesAcquisition for Participants of Different Language Proficiencies |
5.2 Discussions on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nglish Majors' Hedges Acquisition |
5.2.1 Discussions on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HedgesFrequency |
5.2.2 Discussions on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HedgesCategory |
5.3 Discussions on the Moving Correlations between Hedges Frequency and HedgesCategory |
5.4 Summary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
6.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Varttala's List of Hedges |
Appendix Ⅱ The Moving Min-max Graphs of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the other 15 Participants'Hedges Frequency(window size of3 data points) |
Appendix Ⅲ The Moving Min-max Graphs of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the other 15 Participants' Hedges Category(window size of 3 data points) |
Appendix Ⅳ Writing Samples |
Appendix Ⅴ Contents of Interview |
Academic Achievements |
(9)基于语料库的对话口译模糊限制语性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1.模糊限制语概念界定及分类 |
2.模糊限制语与性别 |
3.模糊限制语与口译 |
4.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1.研究材料 |
2.研究对象 |
3.研究工具 |
4.研究过程 |
四、结果与讨论 |
1.第1类模糊限制语 |
2.第2类和第3类模糊限制语 |
3.第4类模糊限制语 |
五、结论 |
(10)建构论视角下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文献回顾 |
2.1 性别差异原因 |
2.2 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及分类 |
2.3 模糊限制语与性别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与分析 |
6 结束语 |
四、英语模糊限制语及其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材料类期刊论文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J]. 于强福.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商家反馈语的语用策略研究 ——以服装类网购负面口碑为例[D]. 陈明珠.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基于语料库的机械工程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J]. 于强福.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4]基于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习得和发展研究[J]. 赵越.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3)
- [5]韩国语委婉语研究[D]. 马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礼貌原则视角下高中英语教师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分析[J]. 朱梦佳,罗晓杰.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0(05)
- [7]语用学视角下俄语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研究[D]. 刘雪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8]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学生模糊限制语习得过程研究[D]. 关瑶.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基于语料库的对话口译模糊限制语性别研究[J]. 刘婧.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1)
- [10]建构论视角下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J]. 张瑞丹. 海外英语, 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