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支独秀”与“第八十七”(论文文献综述)
刘冰莉[1](2016)在《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为研究基点,为了全面反映义兴蒋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维度上适度放宽,向上追溯至汉,向下延伸至明清。家族与家族文学是近年来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呈方兴未艾之势。这是因为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家族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与文学的重要传承者,文学家族也蔚然兴起。义兴蒋氏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士族之一,自东汉建武年间登上历史舞台之后,蒋氏家族恪守忠君孝亲之道,秉承耕读传家之风,繁盛近两千年,长盛而不衰。在保持家族尊崇的社会地位的同时,蒋氏族人笃志好学,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经学传统、史学成就和书画造诣,充分显示了家族在文化传承上的特点和优势。本文以义兴蒋氏家族为个案进行研究,在纵向上,力图对蒋氏家族在历代的发展进行梳理,以展现该家族在文学创作、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在横向上,则把蒋氏家族置于整个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着重分析科举、婚姻等与家族、家族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以期对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深刻原因以及在文化传承中所起到的作用探本溯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学术史和研究现状,对本文所涉及的“家族与宗族”、“姓与氏”、“文学世家与文学家族”的基本概念做了详细界定,陈述了本文的研究途径与方法。正文分十章。第一章厘清了蒋氏的渊源世系,概述了义兴蒋氏分别在汉末魏晋、唐宋、明清所形成的三次发展高潮,并对出现高潮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究,认为随时代更替成功转型、家族的教育、家族的迁徙保障了蒋氏发展的长盛不衰。第二章是对蒋氏宗谱的研究,以《茗岭蒋氏宗谱》、《湖岭蒋氏宗谱》、《西馀蒋氏宗谱》等若干家谱为例,对编撰者、凡例、谱序、像赞、古迹、茔墓录、家族文献、家训、家规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蒋氏谱牒文献的丰富、蒋氏发展的真实状态,以及家族文化鼎盛的内部原因。第三章考证了蒋氏的姻亲与交游,以及家族中的杰出女性。阐明了蒋氏与其他家族的联姻,不仅是政治上的结盟,而且也是文化资源上的共享与互补。考述了蒋氏与名人的交游与诗词唱和,探讨了交游与唱和是蒋氏家族文化积淀更加深厚、家族声望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叙述了蒋氏女性所承担的教育子女的重任,以及她们的懿容闺范对家族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考述了女性作家的出现是蒋氏真正跻身于文学家族行列的重要标志之一。第四章概述了蒋氏的科举与为官状况,以及战乱和党争对蒋氏发展的影响。阐述了蒋氏由科举走向仕宦,而仕宦又保障了其子弟在科举中处于优势地位,如此良性循环,促进了家族发展。考述了唐宋时的战乱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蒋氏的发展势头,由于家族成员卷入了党争,也使得家族发展受到冲击。第五章阐述了蒋氏的家风。以蒋氏的家族图腾“三径竹”为契入点,论述了蒋氏清白自守的气节,以及盛行隐逸的家族传统。详述了蒋氏在家族发展中形成了“忠君孝亲”、“兄友弟恭”的家风,揭示了家风是家族建设的保障,是家族发展的信仰支撑和精神力量。第六章对蒋氏的家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述了儒学是蒋氏家学的根基,蒋氏有多部儒学着作传世,蒋乂、蒋保、蒋偕父子三世修国史,蒋之奇有《逸史》史学着述。考证了佛教是蒋氏家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家族成员大都笃信佛教,而且出现了如慧弼、善伏、圆悟、行策、智通等佛学大师,蒋之奇撰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则直接推动了观音信仰在中国大地的传播。论述了蒋氏医学上的成就,其家族出现过蒋少卿、蒋孝璋两位御医,蒋孝璋曾为患病的玄奘大师治疗,并有医药处方传世。阐述了蒋氏家族深厚的书画艺术造诣,介绍了蒋堂、蒋之奇、蒋璨等的书法作品,以及蒋长源、蒋子成的画作和藏品。第七章整理了蒋氏的家族史研究文献、谱牒研究文献,以及其他家族研究文献。阐述了蒋氏家族史研究和谱牒研究的历史,以及丰富的研究成果。考述了研究其家族使用到的各类文献,如史籍、家谱、地方志、家族成员别集、墓志等,以及蒋氏家族成员的所有着述。阐述了家族文献整理的重要性,文献的丰富与可靠使整个研究建立在扎实而科学的基础之上。第八章全面论述了唐宋时期蒋氏在诗、文、赋等方面的文学成就,叙述了蒋氏家族在唐初开始向文学家族转变,家族成员如蒋俨、蒋防、蒋洌、蒋涣、蒋佶、蒋凝、蒋堂等,都在诗文赋的创作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具有不同的特色。探讨了蒋氏的家族文学活动以及述祖德诗的创作,文学活动的繁盛以及对述祖德诗创作的重视,也是蒋氏作为文学家族的标志之一。通过地方志、家谱、笔记小说等文献,对蒋氏诗文进行了辑佚。揭示了地域环境对蒋氏文学创作的影响,义兴位于环太湖流域的吴文化圈内,吴地的隐逸之风、“信鬼神、好淫祀”的风俗、以及吴文化的“雅”与“强悍”等特征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作用与影响。第九章以个案形式对北宋能臣蒋之奇进行研究,考证了他的生卒年,在弹劾恩师欧阳修“帷薄不修”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复杂人格,以及作为一位封建能臣的政绩;整理了他的题刻与题刻诗;探讨了其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民俗风尚;研究了他的佛学着述,与名僧的交游,以及对佛教发展做出的贡献。第十章以个案形式对南宋遗民词人蒋捷进行研究,从其与理学的渊源入手,探讨了宋代理学对《竹山词》的影响,以及其词作中体现出来的崇陶源于“孔颜之乐”、严于华夷之辨、以礼节情等理学倾向。同时尝试以近年来提倡的“基层写作”的家族文学研究方法,对蒋捷的漂泊行迹与《竹山词》创作进行考辨,以词人在太湖流域的三条主要漂泊路线以及在此路线上创作的词作为线索,对具体地域空间中的文学场景和版图加以复原,以探析蒋捷词作生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从而理解文学创作的时空环境对创作的影响与特殊意义。结语部分总结了义兴蒋氏家族不同于其他文学家族的显着特色,揭示了其家族长期繁衍昌盛背后的深刻原因,阐明了家族在文化传承上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优势。
何韵[2](2010)在《中国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仅使美国经济遭到二战以来最大程度的重创,也使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的蝴蝶效应在全世界爆发。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对资产证券化的质疑开始成为焦点——到底还要不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到底如何才能稳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都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热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毋庸置疑,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但资产证券化是否必然会制造风险?到底是资产证券化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资产证券化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命运,也决定了其未来的中国之路。在这样的国际经济背景下研究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金融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金融创新的历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资产证券化,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被认为是近4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之一。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还没有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这既与国际水平存在显着差距,也与中国巨大的资产证券化潜在市场规模不相协调。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在我国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信贷资产证券化目前处于第二阶段试点,而企业资产证券化在第一阶段试点结束后,因信用增级方式、风险隔离等多方面的原因一再推迟,加之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中国资产证券化面临着政策与制度的“双重瓶颈”。中国资产证券化之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本文旨在通过对该金融创新产品的基本理论、发展历程、国际经验及其在我国的实践创新的研究,深入分析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与改革措施。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着重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国内背景,对国内外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分析了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从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内涵、机理、分类、参与主体、运作流程、结构安排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旨在为下文的论述做好理论铺垫。第三部分,资产证券化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的认真考察,总结出他们的经验,并加以借鉴。资产证券化发源于美国,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和支持美国政府的住房制度改革。由于其具有提高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以及转移和分散信贷风险的特殊功效,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和提高金融资产效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继采用并发展了这项金融创新技术。目前,可供证券化的资产已覆盖企业应收账款、租金、版权专利费、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消费品分期付款等多种具有未来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金融资产,资产证券化已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潮流。世界各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经验,不仅给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在国际经验基础上,深度分析资产证券化的中国实践。回顾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剖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试点情况以及第一阶段试点的基本情况工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中国资产证券化法律与监管问题研究。对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发展中面临的法律与监管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第一,法律层面。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活动刚刚起步,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也陆续出台,但由于资产证券化参与的主体众多,交易行为涉及诸多法律关系,且运作过程极其复杂,国内法律制度对这一新兴金融产品的规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该节分析、研究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依据、法律关系及现行的法律障碍,旨在对国内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第二,监管层面。我国的资本市场历来受到国家的严格监管,不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发行企业债券,均须获得管理部门的批准。资产证券化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新型融资工具和手段,更应对其加强监管。本节从分析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入手,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理念、监管主体和目标、方式和内容等进行了讨论,最后通过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对中国资产证券化进行反思。第五部分,中国资产证券化会计与税收问题研究。对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发展中面临的会计与税收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第一,会计层面。分析了我国有关会计规定和会计准则的发展概况,主要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同时从会计要素定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表合并与信息披露等方面论述了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最后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现行会计制度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完善建议。第二,税收层面。在实务操作中,资产证券化会涉及很多具体问题,税收是其中一个关键。明确资产证券化在其所涉及的环节中是否需要承担以及承担多少税收负担,对于大金额的且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而言,十分迫切且必要。同时它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值评估也至关重要。本节分三部分分析,在纳税环节角度的分析中提出了在资产证券化的不同环节所涉及的具体税收问题;在纳税主体角度的分析中对当前中外资产证券化操作涉及的具体税收问题进行比较;最后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一些建议。第六部分,中国资产证券化定价问题研究。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证券的定价问题是解决资产证券化的关键一步,它决定着发起人、特设机构和投资者等主体的利益分配,也是资产与市场的连接点,所以证券的定价是否合理不仅关系着证券能否顺利发行以及证券的正常流通,而且还关系着发行中的各个主体的利益问题。我们需要在借鉴国外已成熟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建立适合我国自己的资产的定价模型。本文介绍了国外几种主要的资产证券化定价模型,并分析每种模型的优缺点,然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影响我国资产证券化定价的各种因素,最后根据分析的实际情况和各种模型的优缺点选择出适合我国的定价模型。第七部分,中国资产证券化的未来发展。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发展对中国的重大意义及发展时机问题,阐明了现阶段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充分性,并针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与改革措施。次贷危机是资产证券化滥用的结果,但资产证券化本身并没有错,错误的是它被不恰当的利用。资产证券化的引入,不仅不会增大系统风险,相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风险的累积,提高金融安全。积极推进中国资产证券化实践,将有利于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促进消费,有利于资本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改善中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有助于为投资者提供较低风险的投资选择,有助于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因此,对于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的风险要全面客观认识,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证券化业务相关工作。在总结国际经验教训并结合国内试点工作基础上,加强专业化监管,注重制度建设,推进相关法规的修改和新法规的制定,为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陈圆[3](2008)在《香港表演艺术历史初探—阶段、类型、特征》文中认为本文对从香港开埠到回归以来这一特定区域的表演艺术的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初探。以香港表演艺术历史初探——关于阶段、类型、特征为题,分别从香港开埠、租让百年和回归以来这三个历史阶段对香港表演艺术进行论述,并分别从音乐、舞蹈、电影、戏剧这四个表演艺术门类进行归纳,其中音乐部分分为中国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舞蹈部分分为中国舞、土风舞、社交舞、芭蕾舞、现代舞、娱乐舞:电影部分分为文艺片、动作片、喜剧片、鬼怪片、社会写实片、历史传记片;戏剧部分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而戏曲又分为粤剧、潮剧、福佬剧、木偶戏。最后对香港表演艺术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总结。香港作为中西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的论述将有助于对香港表演艺术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并丰富中国区域性艺术史的研究。
鞠海龙[4](2004)在《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海陆疆界漫长、周边邻国林立,是典型的濒海国家。濒海国家的战略挑战在于必须面对海陆两面的地缘政治压力。中国北与俄罗斯接壤,西北边疆存在诸多动荡因素,东与日本隔海相望,南中国海与东南亚国家海疆直接相连,在地缘战略方面处于可能被包围的潜在危机状态。研究中国走向海洋的战略,对于中国突破地缘政治困境,制导亚太战略格局演变,在21世纪中期前实现地区大国目标,进而走向世界大国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分析和国际战略学多维视角的研究方法,解析了中国走向海洋所面对的战略环境,并提出了基本的战略推进原则。第一章 启示:晚清和民国海防中国国家战略面对海洋始于海防。中国晚清以陆地安全为目的、以防御为中心海防战略的失败和民国海军的悲惨命运证明:面对既定的攻势战略,单纯防御战略和缺乏实力支撑的海权战略都将陷入被动。晚清和民国海防历史的战略启示是中国走向海洋的战略设计必须重视特定战略对象的战略意图,以实力支撑战略目标,以地缘基础界定战略推进。第二章 基础:海权与地缘政治中国是典型的濒海国家,同时应对来自陆地和海洋的战略压力是中国<WP=155>最大的战略困境。中国的地缘战略至少要实现对海洋或陆地战略压力的单方破解,以一个侧翼的战略坚挺支撑对另一侧翼的战略强度。当代国际社会对陆地扩张的敏感,中俄关系对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国际法赋予中国的广阔海域将中国突破地缘困境的战略选择导向海洋。从海洋方向突破地缘战略困境意味着中国要实现对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权。中国海周边起自日本,中经台湾,直至马来半岛的“第一岛链”对中国海域的地理包围态势是中国走向海洋的天然障碍。突破“第一岛链”对中国的限制,是中国走向海洋的战略起点。第三章 原则:海权与国家利益走向海洋是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中国走向海洋内含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战略发展利益等实现过程。这些国家利益的实现需要中国首先建立一支能够有效保卫海疆,具有一定威慑力的海军,并推动海军的战略影响力向远洋拓展。美国是当代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主导者,美国对华战略及其通过美日同盟制导亚太格局的战略意图与中国走向海洋的战略要求完全对立。中国的战略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国际环境,正常的中美关系是中国战略发展的重要前提。走向海洋的战略利益与战略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国际环境之间的冲突要求战略推进原则不仅有利于海权实现,而且尽可能避免国际战略环境恶化。中国走向海洋的战略设计要正视外在国际战略空间对战略推进的限制。当前乃至21世纪中期以前,中国对海权的追逐应当限于谋求国家发展。第四章 布局:“双区双点”战略结构中国走向海洋的地缘战略目标是突破“第一岛链”的封锁。“第一岛链”以台湾为中心将中国海域分为分别以东北亚和东南亚为依托的两个区域。中国走向海洋战略首先在于有效控制这两个区域。当前美国凭借在亚太地区的驻军和美日同盟主导着东南亚地区和东北亚地区的战略走向。中<WP=156>国的战略应当肢解美国对这两个地区的战略控制。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都与中国陆地及海疆同时毗邻,分别处于中国海与日本,中国大陆与东南亚海上国家的中间地带,并且是美国战略控制优势相对薄弱的地区。如果中国因势利导地实现对两个半岛地区的有效影响将不仅有助于中国扭转相对于美、日等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劣势,而且有助于为最终构建支撑中国走向海洋的陆基基地奠定基础。南中国海是沟通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及东北亚各国重要航道的必经之路,台湾处于跨跃“第一岛链”进军太平洋的最佳位置。实现南中国海制海权,可以直接威慑东南亚国家,并影响东北亚国家的战略安全。解决台湾问题,能够直接突破“第一岛链”对中国的海上包围,破解美国对中国的地缘战略压力,形成对日本的地缘战略遏制态势。南中国海和台湾均处于中国领土主权所及的范围,为中国在主权范围内实现具有国际战略效应的地缘战略困境的结构性突破提供了条件。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的战略动向对中国海权的直接影响,以及南中国海和台湾对突破“第一岛链”地缘包围的特殊价值构成了中国走向海洋战略必须重视的“陆基双区”和“海上突破双点”。第五章 推进:国际空间拓展序列 中国走向海洋的战略推进意味着对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修正。走向海洋必须面对影响亚太格局的各大战略力量。美中俄、美中日、美中东盟三组战略三角关系因其各自的特征可以分别设定为中国走向海洋战略推进的后区、前区和中区。美国在三组战略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要求中国在战略推进过程中重视美国因素的存在,并尽可能地在战略三角的互动中通过正常的美中关系制约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战略压力。俄罗斯对中国战略发展的重大影响要求中国在美中俄战略三角的互动中尽可能维持美中俄关系的平衡。美日两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密切,直接挑战美日同盟将不仅影响战略后区的稳固,而且可能产生“第一岛链”战略走向针对中国重新绷紧的后<WP=157>果。近期内尽可能避免与美日同盟直接对抗是中国走向海洋战略设计的重要原则。东盟国家集团的经济、政
云起[5](2002)在《“一支独秀”与“第八十七”》文中研究说明
耿素丽[6](1997)在《北图近藏台港期刊有关文献研究论文要目》文中提出为了满足学术工作者和广大渎者的需要,现据北京图书馆所藏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期刊,选择其中有关我国古代近代文史哲等方面的文献研究论文要目在本刊发表。本要目不分类,以所刊各杂志期次之先后排列,连载、转载文章一般不着录。
二、“一支独秀”与“第八十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支独秀”与“第八十七”(论文提纲范文)
(1)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问题的确立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家族与宗族 |
二、姓与氏 |
三、文学世家与文学家族 |
第三节 研究途径与方法 |
第一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蒋氏家族渊源世系考 |
一、汉阳期思蒋氏宗史 |
二、杜陵蒋氏世表 |
第二节 蒋氏家族历史上的三次发展高潮 |
一、蒋氏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汉末魏晋 |
二、蒋氏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唐宋 |
三、蒋氏发展的第三次高潮:明清 |
第三节 蒋氏家族三次发展高潮原因的探究 |
一、随时代更替成功转型 |
二、家教 |
三、迁徙 |
第二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宗谱研究 |
第一节 蒋氏家族宗谱概述 |
第二节 编撰者与凡例、谱序 |
一、编撰者 |
二、凡例 |
三、谱序 |
第三节 像赞与古迹、茔墓录 |
一、像赞 |
二、古迹 |
三、茔墓录 |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家训与家规 |
一、对家族成员伦理关系方面的规范 |
二、对家族子弟教育方面的规范 |
三、对家族子弟婚配方面的规范 |
四、对丧礼祭祀方面的规范 |
五、对家族成员言行、修养、睦邻等方面的规范 |
第三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姻亲与交游 |
第一节 蒋氏家族的姻亲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交游 |
第三节 蒋氏家族中的女性 |
一、蒋氏女性的懿容闺范 |
二、寡母课子:庆国夫人与蒋氏中兴 |
三、诗酒风流:蒋氏家族女性与文学 |
第四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科举与为官 |
第一节 蒋氏家族的科举概况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科举盛况的分析以及科举对其家族的影响 |
第三节 蒋氏家族的仕宦概况 |
一、一门五相 |
二、唐代蒋氏刺史考 |
三、祖孙三代守苏杭、任转运使、发运使 |
四、蒋氏三人分司东都 |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仕宦政绩 |
一、军事与戡乱 |
二、理财、谏议与水利漕运 |
三、教化与举荐人才 |
第五节 战乱对蒋氏家族的影响 |
第六节 党争对蒋氏家族的影响 |
一、牛李党争 |
二、变法之争 |
三、主战主和之争 |
第五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家风 |
第一节 家族图腾:三径竹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忠君孝亲 |
第三节 蒋氏家族的兄友弟恭 |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隐逸传统 |
第六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家学 |
第一节 蒋氏家族的儒学修养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史学传统 |
第三节 蒋氏家族的佛学成就 |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医学盛事 |
第五节 蒋氏家族的书画造诣 |
第七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文献 |
第一节 蒋氏的家族史研究文献与谱牒研究文献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其他研究文献 |
第八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文学 |
第一节 蒋氏家族文学情况概述 |
一、蒋氏的赋 |
二、蒋氏的诗歌 |
三、蒋氏的家族文学活动与述祖德诗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诗文辑佚 |
一、佚诗 |
二、佚文 |
第三节 地域环境对蒋氏家族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九章 蒋之奇研究 |
第一节 蒋之奇生平考 |
第二节 蒋之奇诗文考 |
一、题刻与题刻诗 |
二、诗与民俗 |
第三节 蒋之奇与佛教 |
一、蒋之奇与《香山大悲菩萨传》 |
二、蒋之奇与《泗州普照国师传》 |
三、蒋之奇的其他佛学着述 |
四、蒋之奇与名僧的交游 |
第十章 蒋捷研究 |
第一节 宋代理学影响下的《竹山词》 |
一、蒋捷与理学的渊源 |
二、崇陶源于“孔颜之乐” |
三、以气节自许 |
四、严于“华夷之辨” |
五、以理节情 |
第二节 基层写作:蒋捷漂泊行迹与《竹山词》创作考辨 |
结语 |
附录一:唐代蒋氏大事记 |
附录二:蒋之奇年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倩况表 |
(2)中国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经济环境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方向与思路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主要不足 |
2 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 |
2.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2.2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
2.3 资产证券化的机理 |
2.3.1 风险分散机理 |
2.3.2 资产组合机理 |
2.3.3 资金配置机理 |
2.3.4 信用分工机理 |
2.3.5 利益驱动机理 |
2.4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征 |
2.5 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
2.5.1 按照基础资产分类 |
2.5.2 按照结构性重组分类 |
2.5.3 按照资产支持证券分类 |
2.6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
2.6.1 参与主体 |
2.6.2 运作流程 |
2.6.3 结构安排 |
3 资产证券化的历史与现状 |
3.1 美国经验 |
3.1.1 发展概况 |
3.1.2 历史经验 |
3.2 欧洲经验 |
3.2.1 发展概况 |
3.2.2 历史经验 |
3.3 亚洲经验 |
3.3.1 发展概况 |
3.3.2 历史经验 |
3.4 中国实践 |
3.4.1 资产证券化的中国发展历程 |
3.4.2 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及启示 |
4 中国资产证券化法律与监管问题研究 |
4.1 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 |
4.1.1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依据 |
4.1.2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法律关系分析 |
4.1.3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现行法律障碍 |
4.2 资产证券化监管问题研究 |
4.2.1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
4.2.2 强化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 |
4.2.3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资产证券化监管 |
5 中国资产证券化会计与税收问题研究 |
5.1 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研究 |
5.1.1 中国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规定、准则概况 |
5.1.2 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现行会计制度的评价 |
5.1.3 相关建议 |
5.2 资产证券化税收问题研究 |
5.2.1 从纳税环节看资产证券化的税收问题 |
5.2.2 从交易主体来看资产证券化的税收问题 |
5.2.3.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税收问题及其建议 |
6 中国资产证券化定价问题研究 |
6.1 金融商品的定价特点 |
6.2 资产证券化影响因素分析 |
6.3 资产证券化定价模型比较 |
7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未来发展 |
7.1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意义 |
7.2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时机选择 |
7.3 中国资产证券化主要障碍 |
7.4 改革措施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3)香港表演艺术历史初探—阶段、类型、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角度 |
第2章 香港表演艺术的历史阶段 |
2.1 香港开埠:中华传统、乡土艺术阶段 |
2.1.1 继承中华传统艺术 |
2.1.2 海港渔村乡土艺术 |
2.2 租让百年:欧风劲吹、中西交融阶段 |
2.2.1 霸权政治影响本土艺术 |
2.2.2 抗日战争承上启下 |
2.2.3 中西交融凸显特色 |
2.3 回归以来:注目祖国,珍视传统阶段 |
2.3.1 密切联系祖国艺术 |
2.3.2 注重中华传统艺术 |
第3章 香港表演艺术的类型 |
3.1 香港音乐 |
3.1.1 中国传统音乐 |
3.1.2 流行音乐 |
3.2 香港舞蹈 |
3.2.1 中国舞 |
3.2.2 土风舞 |
3.2.3 社交舞 |
3.2.4 芭蕾舞 |
3.2.5 现代舞 |
3.2.6 娱乐舞 |
3.3 香港电影 |
3.3.1 文艺片 |
3.3.2 动作片 |
3.3.3 喜剧片 |
3.3.4 鬼怪片 |
3.3.5 社会写实片 |
3.3.6 历史传记片 |
3.4 香港戏剧 |
3.4.1 话剧 |
3.4.2 歌剧 |
3.4.3 舞剧 |
3.4.4 香港戏曲 |
第4章 香港表演艺术特征 |
4.1 中西交融 |
4.1.1 门类艺术中的中西交融 |
4.1.1.1 香港音乐 |
4.1.1.2 香港舞蹈 |
4.1.1.3 香港电影 |
4.1.1.4 香港戏剧 |
4.1.2 艺术风格中的中西交融 |
4.1.3 艺术创作中的中西交融 |
4.2 港口文化 |
4.2.1 从海路的艺术输入 |
4.2.2 港口的渔村艺术 |
4.3 殖民文化 |
4.3.1 对表演艺术方面的影响 |
4.3.2 对表演艺术方面的表现 |
4.4 都市文化 |
4.4.1 表演艺术中体现都市文化 |
4.4.2 都市生活中的表演艺术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启示:晚清和民国海防 |
一、 海防与陆地安全 |
二、 防御对进攻战略 |
三、 实力与战略目标 |
第二章 基础:海权与地缘政治 |
一、 马汉的海权思想 |
二、 陆权理论与海权 |
三、 海权的地缘内涵 |
第三章 原则:海权与国家利益 |
一、 国家利益与战略原则 |
二、 海权体现的国家利益 |
三、 海权战略的利益标尺 |
第四章 布局:“双区双点”战略结构 |
一、 中国海权的陆基基础 |
二、 中国海权的战略支点 |
三、 海权战略的地缘布局 |
第五章 推进:国际空间拓展序列 |
一、 战略空间的三区设定 |
二、 三区互动与推进序列 |
三、 海军实力与中区突破 |
第六章 突破:“熟果政策”战略设计 |
一、 台湾问题的国际因素 |
二、 “熟果政策”与战略前提 |
三、 战略迂回与战略预备 |
结 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四、“一支独秀”与“第八十七”(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D]. 刘冰莉. 山东大学, 2016(10)
- [2]中国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D]. 何韵.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3]香港表演艺术历史初探—阶段、类型、特征[D]. 陈圆. 福建师范大学, 2008(12)
- [4]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 鞠海龙. 吉林大学, 2004(04)
- [5]“一支独秀”与“第八十七”[J]. 云起. 计算机周刊, 2002(01)
- [6]北图近藏台港期刊有关文献研究论文要目[J]. 耿素丽. 文献, 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