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开数字家庭之门(论文文献综述)
承春霞,华知,杜廷海[1](2022)在《基于数字家庭健康管理的心脏康复8E管控模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脏康复目前存在依从性差、参与度不足的现状,提出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能动性,通过远程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端,建立心脏康复8E管控系统,实现无缝隙的心血管和运动功能的中心监测、复合评价、预警和康复指导。监测运动参数实施动静结合运动,根据家庭类型不同,制定相应情志疗法,通过数字家庭心脏康复系统指导家庭中医外治疗法、辨证食疗、循证辨证用药以及康复教育,达到康复运动的可视化、趣味化以及管理智能化。
刘慧,夏杰长[2](2021)在《加快发展数字家庭,促进居住品质提高》文中认为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信部、公安部等十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提出若干意见。该《意见》对于发展数字家庭和提高生活品质,提出了总体要求和相关保障措施,是下一步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指引。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数字家庭是以住宅为载体,
黄颖[3](2020)在《微信群与中国“家庭”重构 ——基于5个案例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微信社交平台的家庭群,让其成员突破了空间上的隔阂、时间上的紧张,重新构建了一个虚拟家庭存在,并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和互动关系,重新定义了权威和秩序。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通过对5个微信家庭群案例的参与式观察,辅助于深度访谈,并运用UCINET、NETDRAW等工具进行点度中心度分析、中介中心性分析和一个阶段内聊天内容的个案分析,试图揭示基于微信群的“数字家庭”这一“结构-功能”体在群体互动关系、信息传播、结构、权力和功能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在微信群基础上的“数字家庭”,呈现出自致性的内在结构,并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它能促进亲子关系平等化、婆媳关系和谐化、亲族关系更加亲密。“数字家庭”促成了独特的群体文化和家风,实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远距离“粘连”,增进了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对凝聚力也是一种再造,重塑了家庭成员的集体记忆和意识。
马飞昊[4](2018)在《数字家庭中设备即插即用接入认证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家庭呈现出设备接入与认证分离、厂商与接入认证紧耦合、接入配置复杂等特点,海量差异化设备即插即用的接入认证是数字家庭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UPnP Device Security安全机制提供设备接入认证服务,定义了统一接入认证的标准、实现了零配置接入。然而UPnP Device Security存在不兼容资源受限设备、控制点不可信与认证机制不可靠的问题。本文聚焦于设备即插即用的接入认证体系设计,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Device Security安全机制不兼容资源受限设备的问题,将设备ID、厂商ID、令牌信息等与设备硬件相绑定,提出了基于多因子的海量差异化设备认证机制,设计了设备注册、接入与更新等协议,兼容了计算能力低或无计算能力的设备,保证了数字家庭中设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针对控制点不可信与认证机制不可靠的问题,将具有多算法多密钥解密功能的设备认证服务器作为UPnP设备,提出即插即用的设备接入认证架构;UPnP设备认证服务器对控制点进行认证,保证了控制点自身的可信性。基于以上方法设计综合认证服务云中心,实现高可用的海量异构设备接入认证。基于以上研究,设计并实现了即插即用的设备接入认证系统,通过系统测试,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时间开销比Xiao Guo等人提出的GSA组签名设备认证方案平均减少10%,计算存储开销小,适用范围广,实现了异构设备即插即用接入认证。
白鸥[5](2015)在《媒介人关系治理对服务创新网络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的服务创新战略正在从以企业为中心的战略转向以网络为中心的战略,创新网络日益成为驱动服务创新的关键动力和组织基础。当今企业在服务创新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网络情境,主要表现为行为不可观察、任务难以界定、绩效难以评估、利益难以分配。简单依靠双边的契约治理或信任机制无法有效控制服务创新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服务创新网络的协同效率低下,合作创新缺乏根本的动力。创新媒介人的研究为服务创新网络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新近的研究指出,媒介人能够突破双边关系的局限,作为多边关系的治理主体,推进多边协同,促进服务创新。当前对于媒介人关系治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本身的概念和内涵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服务创新网络绩效的具体作用机理和和微观机制更是有待探索。在这样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了“企业如何通过媒介人关系治理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创新网络”这一研究问题,构建基于媒介人关系治理的服务创新网络治理理论。首先,本研究综述了讨论媒介人关系治理和服务创新网络绩效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第二,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搜集了浙江省数字家庭产业6个合作项目的质性数据,归纳了媒介入关系治理的理论构念和维度,并提出了有关媒介人关系治理、组织投入和服务创新网络绩效的一系列初始命题和概念模型。第三,基于关系观和交易费用理论,本研究通过理论演绎对初始命题进行补充和完善,提出了媒介入关系治理对服务创新网络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模型和理论假设。第四,针对企业的服务创新合作项目进行问卷调查,获得221份有效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媒介人关系治理影响服务创新网络绩效的主效应、组织投入的中介效应进行假设检验。第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正式契约和行为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进行假设检验。基于以上分析论证,本研究得到以下五个主要结论:(1)媒介入关系治理是指媒介人作为治理主体,通过联合声誉、程序惯例和技术规范三大机制,推动服务创新网络中成员企业的组织投入行为,维持创新网络动态稳定的治理行为总和。(2)媒介入关系治理对服务创新网络绩效(项目创新绩效和项目运营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技术规范的影响效应最为突出。(3)组织投入中介了媒介人关系治理与服务创新网络绩效之间的关系。(4)正式契约弥补了媒介人关系治理的局限性,两者互补共同促进项目创新绩效的提升。(5)在行为不确定性调节作用下,媒介入关系治理对项目创新绩效的影响会进一步增强,相反,对项目运营绩效的影响会减弱。行为不确定性负向调节程序惯例和项目运营绩效之间关系的假设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从媒介入的视角拓展关系观,建立基于媒介人关系治理的服务创新网络治理理论框架。(2)针对服务创新网络的特质分析媒介人关系治理的有效性,贡献于关系治理局限性的研究。(3)进一步拓展了创新中介的研究,通过聚焦于媒介人的治理功能的研究,将媒介人的社会属性从结构属性中分离出来。(4)本研究在联结关系治理理论和企业行为理论方面做出了尝试。(5)进一步拓展了组织理论文献中关于边界管理的讨论。未来研究可以从媒介人战略进一步拓展现有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层面的创新网络绩效的测量。
李珂珂[6](2015)在《基于ARM的数字家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家安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嵌入式技术和监控系统的结合将满足人们对居家安全的需求。针对这种需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嵌入式平台的家庭安防系统。本次设计中硬件平台采用的是三星公司的S3C2440微处理器,软件平台采用的是嵌入式Linux系统。在此基础之上,安防系统可以通过手机网络通知用户,用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查看家中的情况。这样可以方便用户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本文首先阐述了安防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结合现有系统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了家庭安防系统的总体解决方案;然后确定系统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之后详细阐述了硬件平台的搭建,并将USB摄像头、无线通信模块、传感器模块与硬件平台结合起来;再者就是介绍了嵌入式系统软件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交叉编译环境、Bootloader移植、Linux内核移植以及文件系统的制作等;之后完成了各个功能模块的驱动程序的编写和调试;最后完成了各个报警模块和远程监控系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在本文的结尾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建议。该系统实现了一种数字化、网络化、低成本和体积小的适合普通家庭使用的安防解决方案,基本上满足了家庭用户对报警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硕慜[7](2014)在《面向NGB的数字家庭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数字家庭和数字家庭服务的基本概念,阐述了数字家庭面向NGB的发展趋势,研究了数字家庭服务平台的技术架构、网络拓扑及内部结构,实践了数字家庭服务平台的建设,验证了数字家庭服务平台的功能性及应用的易扩展性,并探讨了当前数字家庭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及未来在广电行业中的发展前景。
刘军[8](2014)在《清华同方数字家庭营销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种产品日益丰富,市场供需关系由供小于需转变为供大于求。整个国家正在步入小康社会,人们在保证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更多。尤其是步入21世纪,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布局,信息高速公路正在高速发展,人们想要获取到的信息,几乎都能从网上得到,以三网融合为基础,各种数字家庭产品和服务蓬勃发展。在国家大力推进数字家庭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通过研究清华同方数字家庭产品的营销方案,提出一套适用的市场营销策略,对清华同方公司的数字家庭营销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对我国面临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中小型信息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具有借鉴意义。所以,对该选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论文研究的内容有,一方面以清华同方数字家庭产品和服务的营销为研究对象,不包括集团的其他产品,研究的数字家庭产品和服务包括:计算机、平板电脑、云摄像机、IPTV机顶盒等硬件产品,兔子视频、云服务等软件应用服务产品。另一方面,论文研究方法有,通过对市场营销理论梳理,在介绍清华同方数字家庭产品与服务、营销历程、营销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面临的营销优势、问题和机会;通过对清华同方品牌的定性分析,并从客户数据库中随机抽取100名客户以及在北京实地随机获取的89名消费者,对189名消费者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最终确定清华同方数字家庭产品的目标客户群为30岁以内的年轻人。最后从目标市场、产品、销售渠道、促销、传播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清华同方数字家庭产品的营销方案。通过论文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公司要做好营销方案,做到良性发展,必须找到目标客户,实现价值营销;价值营销必须是持续的满足客户需要;运用互联网,是实现价值营销的最好工具;公司应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重组企业营销流程。在实际工作中,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实现价值营销,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对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持续的研究和分析。
邹建[9](2014)在《基于Hadoop的数字家庭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数字家庭云系统是数字家庭和云计算相结合的产物,其首要目的是将数字家庭开发过程中的共性技术提取出来统一开发与完善,达到一处投入多处使用的目的。传统的数字家庭开发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低功耗网络,数据库设计,终端开发,联动控制等,大多以嵌入式开发为基础,通过部署小型嵌入式网关实现智能化。这种以智能网关为中心的开发模式难以解决低功耗与智能化的矛盾需求,同时面临部署成本压力。本系统将智能网关开发工作转移到云端实现,将数字家庭数据的本地存储替换为云存储,将嵌入式计算转变为云端分布式计算,用户与数字家庭通过云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云计算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的特点,在数字家庭中引入云计算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智能化设计,提升数字家庭的智能化程度。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家庭和云计算的发展状况,详细阐述了当前数字家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引入云计算所带来的优势,整理出数字家庭云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然后对云计算开源框架Hadoop进行理论解析,设计出数字家庭云系统的整体框架,并结合数字家庭数据的半结构化特征设计出HBase数据库表模式,接着将用户历史数据通过文件形式单独存储并交由Map/Reduce进行关联分析产生个性化的联动控制规则,最后,编程实现系统并进行测试,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远程控制和访问,评估系统的平台接入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杨溢,王志良,张嘉[10](2012)在《一种数字家庭环境下的本体服务映射模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的数字家庭系统大多使用预定义的服务调用模式,无法从语义层面上理解服务的含义并会导致系统可伸缩性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借鉴语义网的经验,提出一种数字家庭环境下的本体服务映射模型(OSMM).OSMM以家庭环境本体为基础,以Jess推理机为推理核心,使用决策语义输入,输出映射后的实际物理设备调用接口.在虚拟数字家庭仿真实验平台(VSM)中的仿真表明,OSMM能够很好地理解决策语义并输出合适的映射结果,并具有低延时的特点,能够满足一般数字家庭决策系统的需求.
二、打开数字家庭之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开数字家庭之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家庭健康管理的心脏康复8E管控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家庭心脏康复8E管控模式的内涵 |
1.1 数字家庭健康管理概况 |
1.2 心脏康复8E管控模式的提出依据 |
1.3 心脏康复8E管控模式 |
2 心脏康复8E措施 |
2.1 复合评价 |
2.2 动静结合运动 |
2.3 中医外治疗法 |
2.4 情志疗法 |
2.5 循证辨证用药 |
2.6 辨证食疗 |
2.7 康复教育 |
2.8 电子远程监控 |
3 小结 |
(2)加快发展数字家庭,促进居住品质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 |
(一)基于数字家庭的新型消费是消费位势和消费方式的双升级 |
(二)发展数字家庭是对消费循环体系的重塑 |
(三)数字家庭倒逼供应链、产业链双升级 |
基于数字家庭的新型消费具备的主要特征 |
(一)以消费需求驱动的有效供给 |
(二)通过预判和追溯实现个性化的定制 |
(三)部分家庭劳动社会化和部分社会劳动家庭化 |
(四)打破家庭消费的时空限制 |
(五)定价机制的颠覆 |
(六)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 |
加快发展数字家庭的对策建议 |
(一)统筹数字家庭建设工作 |
(二)合理开放公共数据 |
(三)加快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
(四)完善消费支持政策 |
(五)整合重塑营销体系 |
(3)微信群与中国“家庭”重构 ——基于5个案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4 案例介绍 |
第3章 微信群内社会关系分析 |
3.1 群聊互动关系数据收集与分析 |
3.1.1 点度中心度分析 |
3.1.2 中介中心性分析 |
3.2 春节时段内群内互动关系个案分析 |
3.3 基于对群成员访谈资料的分析与解读 |
第4章 微信家庭群与家庭结构的变化 |
4.1 内部结构: 从传统权威型转向自致性 |
4.2 生命周期: 符码连接下的强大活力 |
第5章 微信家庭群与家庭关系的变化 |
5.1 亲子关系平等化 |
5.2 婆媳关系和谐化 |
5.3 亲族关系亲密化 |
第6章 微信家庭群与家庭功能的变化 |
6.1 微文化: 显现独特家庭观和家风气质 |
6.2 远距离“粘性”连接: 增进群体归属感 |
6.3 凝聚力再造: 重塑群成员集体记忆和意识 |
结论与展望: 微信家庭群、数字家庭与中国家庭的重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微信家庭群的互动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数字家庭中设备即插即用接入认证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即插即用简介 |
2.1.1 即插即用的概念 |
2.1.2 即插即用相关技术 |
2.2 设备认证相关技术 |
2.2.1 基于生物特征的设备认证 |
2.2.2 多因子设备认证 |
2.2.3 基于PKI的设备认证 |
2.2.4 基于TPM的设备认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PnP协议及安全 |
3.1 UPnP协议概述 |
3.1.1 UPnP简介 |
3.1.2 UPnP组件 |
3.1.3 UPnP协议栈 |
3.1.4 UPnP工作原理 |
3.1.5 UPnP事例 |
3.2 UPnP安全 |
3.2.1 UPnP安全问题 |
3.2.2 UPnP Device Security方案缺陷 |
3.3 新的UPnP接入认证方案 |
3.3.1 新方案一般过程 |
3.3.2 基于多因子的海量异构设备认证 |
3.3.3 高可用的认证架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家庭设备即插即用接入认证体系 |
4.1 数字家庭设备认证需求 |
4.2 即插即用接入认证平台设计 |
4.3 即插即用接入认证协议设计 |
4.3.1 注册流程 |
4.3.2 设备认证流程 |
4.3.3 设备更新流程 |
4.3.4 设备认证协议 |
4.4 设备即插即用接入认证协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家庭设备即插即用接入认证系统实现 |
5.1 功能设计 |
5.2 系统环境 |
5.2.1 硬件环境 |
5.2.2 软件环境 |
5.3 系统功能验证 |
5.4 系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媒介人关系治理对服务创新网络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现实背景 |
1.2 理论背景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方案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章节安排 |
1.5 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服务创新网络的研究综述 |
2.2 网络治理的研究综述 |
2.2.1 网络治理研究的结构视角和关系视角 |
2.2.2 网络治理机制 |
2.3 关系治理的研究综述 |
2.3.1 关系治理 |
2.3.2 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之间的关系 |
2.3.3 关系治理的局限性 |
2.4 媒介人的内涵和作用 |
2.4.1 媒介人的定义和内涵 |
2.4.2 媒介人类型 |
2.4.3 媒介人的位置及影响 |
2.4.4 媒介人的作用 |
2.5 媒介入关系治理的微观基础:组织投入 |
2.6 网络治理和创新网络绩效 |
2.6.1 创新网络绩效内涵与测量 |
2.6.2 解释网络治理与网络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机制 |
2.7 本章小结 |
3 媒介人关系治理和服务创新网络绩效:基于多案例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方法选择 |
3.1.2 案例选择 |
3.1.3 数据搜集 |
3.1.4 数据编码 |
3.1.5 跨案例分析 |
3.1.6 案例分析效度 |
3.2 项目背景 |
3.2.1 项目1:家庭娱乐(华数彩虹) |
3.2.2 项目2:家庭安防 |
3.2.3 项目3:家庭健康 |
3.2.4 项目4:萤石云(智慧社区) |
3.2.5 项目5:数字家庭综合服务系统 |
3.2.6 项目6:华数淘宝电视商城 |
3.3 数据分析 |
3.3.1 二级编码:探索媒介人关系治理机制 |
3.3.2 服务创新网络绩效的编码 |
3.3.3 核心编码:媒介人关系治理与服务创新绩效间的因果链 |
3.4 研究发现 |
3.4.1 服务创新网络的特征 |
3.4.2 媒介人关系治理的内涵与维度 |
3.4.3 媒介人关系治理机制对服务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 |
3.5 概念模型的提出 |
3.5.1 概念模型提出 |
3.5.2 概念模型讨论 |
4 媒介人关系治理影响服务创新网络绩效的理论模型构建 |
4.1 服务创新网络治理的特质 |
4.2 媒介人关系治理和服务创新网络绩效 |
4.2.1 服务创新网络绩效 |
4.2.2 媒介人关系治理 |
4.2.3 联合声誉和服务创新网络绩效 |
4.2.4 程序惯例和服务创新网络绩效 |
4.2.5 技术规范和服务创新网络绩效 |
4.3 组织投入的中介作用 |
4.3.1 媒介人关系治理和组织投入 |
4.3.2 组织投入的中介作用 |
4.4 媒介人关系治理对服务创新网络绩效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 |
5 媒介入关系治理和服务创新网络绩效:组织投入的中介机制 |
5.1 研究方法 |
5.1.1 问卷设计 |
5.1.2 变量测量 |
5.1.3 小样本测试 |
5.1.4 数据收集和样本情况 |
5.1.5 分析方法 |
5.2 统计分析 |
5.2.1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5.2.2 主效应检验 |
5.2.3 中介机制检验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研究发现与结论 |
5.3.2 研究发现讨论 |
6 媒介人关系治理和服务创新网络绩效:正式契约和行为不确定性调节作用 |
6.1 关系治理研究的争议 |
6.2 媒介人关系治理:联合声誉、程序惯例和技术规范不同影响 |
6.3 服务创新网络的特质:契约不完备性和行为不确定性 |
6.3.1 契约的不完备性 |
6.3.2 行为不确定性 |
6.4 正式契约的调节作用 |
6.5 行为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
6.6 调节效应的实证模型 |
6.7 研究方法 |
6.7.1 变量测量 |
6.7.2 数据收集和样本情况 |
6.7.3 分析方法 |
6.8 统计分析 |
6.8.1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6.8.2 主效应检验 |
6.8.3 调节效应检验 |
6.9 结论与讨论 |
6.9.1 主要研究结论 |
6.9.2 研究发现讨论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7.2.1 理论贡献 |
7.2.2 实践启示 |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6)基于ARM的数字家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方案设计原则和基本功能 |
2.2 监控系统总体架构 |
2.3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2.3.1 硬件平台选择 |
2.3.2 软件平台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S3C2440 微处理器 |
3.2 存储器 |
3.2.1 FLASH 存储器 |
3.2.2 SDRAM 存储器 |
3.3 以太网控制器 |
3.4 USB HOST 接口电路 |
3.5 串口电路 |
3.6 JTAG 接口电路 |
3.7 人体红外感应电路 |
3.8 温度和湿度检测电路 |
3.9 可燃气体检测电路 |
3.10 无线通信模块接口电路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平台 |
4.1 嵌入式 Linux 介绍 |
4.2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4.3 BootLoader 的移植 |
4.4 嵌入式 Linux 内核的移植 |
4.5 文件系统的自作 |
4.6 Linux 系统的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嵌入式 Linux 驱动程序设计 |
5.1 NAND FLASH 驱动 |
5.2 DM9000EP 网卡驱动 |
5.3 串口驱动 |
5.4 USB 摄像头驱动 |
5.5 人体红外感应模块驱动 |
5.6 温度和湿度传感器驱动 |
5.7 可燃气体检测模块驱动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嵌入式 Linux 应用程序设计 |
6.1 红外触发报警 |
6.1.1 运动目标检测方案分析 |
6.1.2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6.1.3 程序设计 |
6.2 温度、湿度和可燃气体浓度触发报警 |
6.3 远程网络监控系统 |
6.3.1 服务器端的建立 |
6.3.2 图像数据的读取和发送 |
6.3.3 温度和湿度数据的读取和发送 |
6.3.4 网页制作和系统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面向NGB的数字家庭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技术架构 |
3 建设方案 |
4 面临的困难 |
5 结论 |
(8)清华同方数字家庭营销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信息法 |
1.6.2 案例分析法 |
1.6.3 电话访谈法 |
第二章 市场营销的概念和理论 |
2.1. 市场营销的概念 |
2.1.1 市场营销的定义 |
2.1.2. 市场营销的个性发展 |
2.2 市场营销的相关策略理论 |
2.3 不同阶段市场营销理念的对比 |
第三章 清华同方数字家庭产品现状 |
3.1 清华同方简介 |
3.2 清华同方数字家庭产品介绍 |
3.3 清华同方数字家庭产品营销历史与现状 |
3.3.1 清华同方数字家庭产品营销历史 |
3.3.2 销售渠道的情况变化 |
3.3.3 数字家庭产业的行业环境变化 |
3.3.4 数字家庭产品营销消费环境变化 |
3.4 清华同方数字家庭产品营销 SWOT 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第四章 清华同方数字家庭的市场需求分析 |
4.1 计算机和平板电脑的市场总需求量 |
4.2 销售渠道分析 |
4.3 清华同方的目标市场及需求研究 |
4.4 营销传播举例-小米公司 |
第五章 清华同方的数字家庭营销方案 |
5.1 定位目标客户群 |
5.2 产品营销 |
5.2.1 产品和品牌的差异化营销 |
5.2.2 产品研发的差异化营销 |
5.2.3 服务的差异化营销 |
5.3 定价方案 |
5.4 销售渠道方案 |
5.5 促销方案 |
5.5.1 促销时间选择 |
5.5.2 促销地点选择 |
5.5.3 促销产品选择 |
5.5.4 促销力度 |
5.6 传播方案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未来的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Hadoop的数字家庭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介绍 |
1.1.1 数字家庭 |
1.1.2 云计算 |
1.2 发展状况 |
1.2.1 数字家庭在国内外的发展 |
1.2.2 智能网关的瓶颈 |
1.3 本文的组织 |
1.4 本系统的创新点 |
2 相关技术与工具 |
2.1 HBase数据库 |
2.2 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 |
2.3 Map/Reduce并行计算架构 |
2.4 频繁项集与关联分析 |
2.5 Servlet容器 |
3 可行性研究与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目标 |
3.2 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
3.2.1 系统流程分析 |
3.2.2 技术可行性 |
3.2.3 效益和成本可行性 |
3.3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3.1 功能需求 |
3.3.2 性能需求 |
4 系统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HBase反规范化 |
4.2.2 概念设计 |
4.2.3 逻辑视图 |
4.2.4 XML文档设计 |
4.3 详细设计 |
4.3.1 远程访问子系统 |
4.3.2 数据上传子系统 |
4.3.3 远程控制子系统 |
5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开发环境 |
5.2 系统的实现 |
5.2.1 远程访问 |
5.2.2 数据上传 |
5.2.3 远程控制 |
5.3 系统的测试 |
5.3.1 远程访问测试 |
5.3.2 数据上传测试 |
5.3.3 远程控制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用户历史数据文件 |
致谢 |
(10)一种数字家庭环境下的本体服务映射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定 义 |
3 系统组成及结构 |
3.1 本体 |
3.2 基本配置定义 |
3.3 推理规则 |
1) 规则1 |
2) 规则2 |
3.4 语义推理机 |
3.5 功能语义映射 |
3.6 HSIDL |
4 模型仿真研究 |
4.1 仿真环境 |
4.2 本体实例 |
4.3 仿真实例 |
4.4 时间复杂度测试 |
5 结 论 |
四、打开数字家庭之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家庭健康管理的心脏康复8E管控模式探讨[J]. 承春霞,华知,杜廷海. 中医研究, 2022(01)
- [2]加快发展数字家庭,促进居住品质提高[J]. 刘慧,夏杰长. 中国发展观察, 2021(11)
- [3]微信群与中国“家庭”重构 ——基于5个案例的实证研究[D]. 黄颖. 南昌大学, 2020(01)
- [4]数字家庭中设备即插即用接入认证研究与实现[D]. 马飞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5]媒介人关系治理对服务创新网络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 白鸥. 浙江大学, 2015(03)
- [6]基于ARM的数字家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珂珂. 浙江理工大学, 2015(10)
- [7]面向NGB的数字家庭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 王硕慜. 有线电视技术, 2014(12)
- [8]清华同方数字家庭营销方案[D]. 刘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9]基于Hadoop的数字家庭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邹建.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10]一种数字家庭环境下的本体服务映射模型[J]. 杨溢,王志良,张嘉.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