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医科大学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郭裕湘[1](2018)在《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及其学术竞争力的提升对推动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被认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在学术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优势能力,在支撑西部地区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国防创新、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现实是,西部地方高校发展速度和学术水平都难以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责任,因而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及其学术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就成为一个理论和现实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试图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进行一些尝试性探索和研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和概括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要素系统,在辨析和借鉴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从起点、路径、关键点、外部引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价值;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起点——要素禀赋结构,发展路径——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关键环节——学术自生能力获得,以及外部引擎——政府和市场作用发挥等四个方面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并运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在“EASV-MG”框架下对案例高校——广西H学院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在总结案例高校渐进式发展路径经验的同时,也从理论上厘清了比较优势发展路径与特色化发展路径的异同。论文深入探讨了案例高校遵循基于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角度提出了发展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学术生产活动的特点,从资源、成果、过程三个层面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系统进行了诠释。从资源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学者、学术物力、学术财力有机结合的综合优势能力;从成果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表现为学术发现、综合、传播和应用知识的综合优势能力;从过程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等要素协同作用所体现出的综合优势能力。以上三个层面的十个要素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一般要素子系统。而西部地方高校所拥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自然性特殊要素则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特殊要素子系统。基于此,本文提出,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是西部地方高校学者获取和利用学术设施、资金、设备,以及西部地区特有学术资源等,在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的影响下,以学科为基本单元,在发展知识的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集学术发现竞争力、学术综合竞争力、学术传播竞争力和学术应用竞争力为一体的综合优势能力。本文尝试运用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研究的视角,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发展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境进行解析。新结构经济学是建立在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成败经验总结基础上的一门发展经济学理论,它也可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为同样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在“先决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快速提升学术竞争力,提供一条可供选择借鉴的新路径。该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与过往的趋同模仿的发展模式相比,该理论视角更重视内在要素禀赋在提升学术竞争力过程中的作用;与当前的特色化发展理论视角相比,它在研究起点、发展战略、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根本差别。而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来说,这一来源于欠发达经验总结的新研究视角显然对其学术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的理论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运用该视角研究欠发达高校学术发展的研究非常少,研究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专题研究基本没有。因而,将该理论视角应用于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和发展,是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尝试。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本文借鉴了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核心概念思想,以“要素禀赋结构(E)—比较优势(A)—发展战略(S)—学术自生能力(V)”为内生路径,以有效市场(M)和有为政府(G)为外引两翼,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通过广西H学院的案例分析发现,“EASV—MG”框架,它既是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一个新理论框架,也是引导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一条新实践路径。在实践中,“EASV—MG”框架不仅为西部地方高校提供了一条遵循基于自身学术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合理路径,还为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指明了一条“欠发达”追赶“发达”高校的渐进式“结构变迁”路径。这条渐进式的“结构变迁”路径,既包含因学校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带来的比较优势结构及其比较优势战略、学科专业结构的升级和变化,还伴随有政府制度结构的变化。在循序渐进的“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的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可实现向发达高校的渐进式追赶和提升。从广西H学院的案例出发,运用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理论分析了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存在政府作用过度、市场作用不足,以及西部地方高校学术自主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是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政府、市场和西部地方高校三个主体间关系的不和谐,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权力过大,而政府权力过大则是政府计划思维惯性制约、有效学术市场机制缺失,以及高校学术竞争意识不足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西部地方高校要摆脱学术竞争力的落后状况,一方面需要遵循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学术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学术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因势利导学校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完善软硬基础设施、解决外部性问题等作用。就我国当前转型发展时期而言,政府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合理定位角色因势利导学校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有效学术市场机制、改革高校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等,以帮助西部地方高校更快更好地提升和发展学术竞争力。
盛永琴,张莹[2](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王勇[4](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提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5](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袁丹[6](2019)在《云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云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的实证研究,了解公共理论培训状况和存在问题,在对基本情况、政策知晓、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考核安排等内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情,以提高公共理论培训质量为导向,提出改进公共理论培训的方法,为促进和完善公共理论培训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方法]本研究抽取云南省6家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作为调查现场,分别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玉溪市人民医院、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对6家基地的公共理论培训方案、培训计划等培训资料进行现场收集。采取分层抽样方法,抽取541名学员、12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抽取37名学员、12名教师、14名管理人员进行个人深度访谈或小组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公共理论培训要求、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安排、培训效果、管理工作等内容的知晓或评价情况。访谈内容包括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政策的了解、对公共理论培训大纲、培训形式、题库建设的必要性评价或需求情况,以及对公共理论培训内容及其培训形式等内容的看法和建议。对收集的问卷资料和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整理,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录入调查数据,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多重响应、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用Stata12.0统计软件进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1.调查的6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按相关文件要求开展了公共理论培训,但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差异性大,具体实施过程不规范。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知晓方面,39.29%的学员和56.20%的教师知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16.17%的学员和7.44%的教师不了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公共理论培训要求的知悉情况方面,43.98%的学员和48.76%的教师知悉公共理论培训相关要求,46.99%的学员和42.15%的教师对公共理论培训相关要求清楚情况一般。对公共理论培训开展的必要性评价方面,69.17%的学员和92.56%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展公共理论培训。3.对公共理论培训模块(医学人文+医学通识+政策法规)的评价方面,89.29%的学员赞成当前公共理论培训模块构成,93.39%的教师认为当前的培训模块构成合理。对公共理论培训形式的评价与选择方面,29.70%的学员和12.40%的教师认为当前的公共理论培训形式“自主学习+远程教学”不尽合理;在公共理论培训形式的选择中,52.26%的学员选择“自主学习+远程教学+基地集中教学”,选择比例最高;在公共理论各培训形式学时比例(远程教学:自主学习:集中教学)的选择方面,29.51%的学员选择“2:1:1”,选择率最高。4.自主学习方面,15.60%的学员认为公共理论自主学习重要性一般或不重要,59.97%的学员认为自己在公共理论培训中自主学习的效果一般或不好。远程教学方面:42.48%的学员每天均进行线上学习,33.65%的学员存在刷课行为,7.89%的学员存在请人代课行为;44.36%的学员和84.30%的教师认为当前远程教学100学时的安排合理;38.16%的学员对远程课件内容的满意度一般或不满意,32.32%的学员对当前公共理论远程教学的教师授课质量满意度一般或不满意;在公共理论培训远程教学课件制作方式的选择方面,51.88%的学员选择讲授者出镜讲授,所占比例最高;64.10%的学员认为远程教学的效果一般或不好;基地集中教学方面:57.71%的学员和82.64%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展基地集中教学;36.11%的教师对基地开展公共理论集中教学形式选择为“讲座”,所占比例最高;在开展基地集中教学的时间选择方面,42.15%的教师选择在周一至周五下班后的时间,时间可分散进行,所占比例最高;87.60%的教师愿意承担集中教学相关教学任务。5.在公共理论考核方面,92.86%的学员一次性通过公共理论考核;58.83%的学员认为考核题量合理,2016级学员(60.42%)认为合理的比重高于2017学员(57.53%);在考核试题难度评价方面,58.27%的学员认为考核试题难度一般,39.10%的学员认为非常难或较难;49.63%的学员满意当前公共理论考核的时间安排(每年12月中下旬),79.34%的教师认为当前考核时间安排合理;在考核具体时间安排方面,54.51%的学员选择“设定考核时间区域,学员在期间内选择时间考试”,所占比例最高;在考核地点安排的满意度评价方面,52.26%的学员对当前的考核地点安排满意度一般或不满意,2016级学员(45.83%)满意度低于2017级学员(49.31%);在对接下来住培公共理论考核地点的选择方面,54.14%的学员选择“住培基地内安排考点”,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以州市为考区安排考点,占29.32%;74.43%的学员满意当前机考方式。在公共理论试题库的建设方面,95.04%的教师认为有必要组建试题库。36.47%的学员选择“统一使用同一套试卷”,选择率最高,其次是33.65%的学员选择“构建试题库,现场随机组题”。6.在公共理论培训管理工作的评价方面,40.98%的学员对基地教学管理满意度评价为一般或不满意,39.29%的学员对公共理论培训远程教学管理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或不好;教师认为学员在公共理论培训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19.59%)、学习积极性不高(19.59%)、流于形式(17.28%)等问题,认为基地在公共理论培训中存在开展积极性不高(21.41%)、培训流于形式(16.82%)及教师重视程度不够(16.82%)等问题。在公共理论培训大纲制定方面,68.42%的学员和88.43%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制定公共理论培训大纲;教师对培训大纲应包含内容的选择方面,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培训具体内容(14.99%),培训模块(14.72%),培训形式(14.03%)等。7.在公共理论培训成效的影响因素方面,28.12%的学员认为平时太忙,没有太多学习投入时间,所占比例也最高,其次是没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占20.99%,没有培训教材(20.75%)也是多数学员认为影响学习成效的因素。在公共理论培训效果的评价方面,54.14%的学员认为培训效果不太理想,年级越高、单位人、了解公共理论培训相关要求、认为远程教学效果和培训形式好的学员对当前公共理论培训效果的评价越好;23.97%的教师认为公共理论培训效果不好,了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和公共理论培训大纲、认为当前公共理论培训形式好的教师对当前公共理论培训效果的评价越好。8.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管理人员、教师均对公共理论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考核具体安排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访谈对象普遍反映当前培训内容覆盖面较广,尚能满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需求。但部分知识点建议再拓展和深入,并及时更新课件。建议在当前培训形式的基础上,增加基地集中教学,同时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教学师资。多数访谈对象对当前的考核时间、地点、形式等安排较为满意,提出建设公共理论试题库和制定培训大纲,完善培训方案。[结论]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实施亟待完善;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知晓度不高;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要求知悉率较低;4.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内容不健全;5.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形式单一;6.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考核工作有待规范;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体系不完善。[建议]1.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方案;2.加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宣传力度;3.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要求的学习和解读;4.拓展和深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内容;5.丰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形式;6.调整改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考核工作;7.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体系。
罗瑜[7](2017)在《精细化管理理念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而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以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参考苏州大市范围内其他院校的实践,采用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着重就教学活动管理、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发现,面对工学结合的新背景,当前的教学活动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规模及周期受市场因素制约而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为此,应加强计划管理,建立变更预案;教学组织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部分管理职责不清晰,为此,建议在管理组织架构扁平化的基础上实施一线管理的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评教”范围及“评学”过程缺失企业这一重要主体,为此,应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质量责任制,同时依据精细化管理理论细分过程,控制目标。
二、广西医科大学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医科大学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设计 |
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基本概念与内涵 |
2.1 西部地方高校 |
2.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 |
3 新结构经济学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理论分析 |
3.1 新结构经济学的产生与影响 |
3.2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概述 |
3.3 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的理论价值 |
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 |
4.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 |
4.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战略选择 |
4.3 西部地方高校的学术自生能力 |
4.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市场和政府作用 |
4.5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EASV-MG发展路径 |
5 基于EASV-MG框架的案例分析——以广西H学院为例 |
5.1 案例对象及其选择缘由 |
5.2 广西H学院学术竞争力发展案例分析 |
6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6.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 |
6.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6.3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
(一) 史料来源 |
(二) 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二) 研究阶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
(一) 外部动力因素 |
(二) 内部动力因素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可能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基础 |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
二、研究方法 |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
四、辅助软件 |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
附录二 数据索引 |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云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方法 |
2.2 统计学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伦理学问题 |
2.5 理论框架 |
2.6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各基地实施情况 |
3.2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状况 |
3.3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 访谈结果 |
4 讨论 |
4.1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实施情况 |
4.2 住培政策的知晓情况 |
4.3 住培目标的了解情况 |
4.4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相关要求知悉情况 |
4.5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开展的必要性评价 |
4.6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模块评价 |
4.7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形式的开展情况 |
4.8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考核的评价与选择 |
4.9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管理工作状况 |
4.10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效果评价 |
5 结论 |
5.1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实施亟待完善 |
5.2 住培政策知晓度不高 |
5.3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要求知悉率较低 |
5.4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内容不健全 |
5.5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形式单一 |
5.6 住培公共理论考核工作有待规范 |
5.7 住培公共理论培训体系不完善 |
6 建议 |
6.1 完善住培公共理论培训方案 |
6.2 加大住培政策宣传力度 |
6.3 加强住培公共理论培训要求的学习和解读 |
6.4 拓展和深入住培公共理论培训内容 |
6.5 丰富住培公共理论培训形式 |
6.6 调整改进住培公共理论考核工作 |
6.7 建立健全住培公共理论培训体系 |
7 创新与不足 |
7.1 创新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员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学员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研究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图 |
(7)精细化管理理念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精细化管理 |
二、工学结合 |
三、教学管理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对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工学结合的发展 |
一、工学结合的基本概念 |
二、工学结合的历史沿革 |
三、国际工学结合教学的主要模式 |
四、我国工学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策略 |
第二节 精细化管理与教学管理 |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
二、教学管理的诠释 |
三、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中的实现形式 |
第二章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管理 |
第一节 “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活动管理的问题 |
第二节 教学活动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 |
二、学习动机及过程认知的影响 |
三、企业与学生双方需求的矛盾 |
第三节 教学活动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理论思考 |
(一)关注 “教育预测”,加强教学计划管理 |
(二)注重 “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 |
(三)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细分市场客户、细化制度建设 |
二、个案分析:以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组织管理 |
第一节 “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组织管理的问题 |
第二节 教学组织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科层制管理的弊端 |
二、边缘性事务岗位职责的欠缺 |
第三节 教学组织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理论思考 |
二、个案分析——以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 |
第一节 “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管理的问题 |
第二节 教学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健全 |
二、企业参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因不足 |
三、分散实习给过程评价带来难度 |
第三节 教学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理论思考 |
(一)建立质量责任制,覆盖质量影响因素 |
(二)以精细化管理理论为基础,细分过程控制目标 |
二、个案分析——以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一、改革经验获得各界高度认可 |
二、形成稳定的、分层分类的企业资源,改善了校热企冷的局面 |
三、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扭转了企业、学生双方需求的矛盾 |
四、形成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广西医科大学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D]. 郭裕湘.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2]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6]云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D]. 袁丹.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精细化管理理念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探索[D]. 罗瑜. 苏州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