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面热与韩国小麦贸易加工

意大利面热与韩国小麦贸易加工

一、面食热与韩国的小麦贸易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高佳佳[1](2018)在《我国小麦生产技术进步路径与规律》文中认为在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但近年来,随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种粮劳动力供需失衡、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弱、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空间变窄的矛盾日益突出,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生产的非稳定性和风险性,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给平衡、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本文首先对小麦技术进步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类技术进步与小麦生产发展的关系,然后借助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小麦生产技术进步率、各投入要素的贡献进行了测算,最后釆用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小麦技术进步路径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今后粮食的生产技术研究与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研究表明:(1)各类技术进步对进一步提高小麦生产效益、稳定与发展我国小麦产业均具有重要意义;(2)从小麦各投入要素的计算结果看出,单位面积土地上用工数量的弹性系数由正转负,除化肥之外的物质费用的产出弹性在减弱,这与科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有着密切关系;(3)我国小麦生产的年均技术进步增长率为1.24%,但区域差异较明显,大部分产区为正值,而四川和云南这2个产区的年均技术进步率则为负值;(4)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小麦高产技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主要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和高产育种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加强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大力培育,现已育成29个优质专用小麦品种;(5)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加强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和白粉病的等防治技术的研究,同时,从80年代末以来小麦机械化生产在全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小麦机械化水平现已达到80%以上,机械化生产在全国基本得以实现;(6)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路径为“高产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机械化技术——优质专用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优质抗病高效育种技术”;(7)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是随着当时的国情、农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导向的变化进行生产技术的研发、创新与推广,现阶段应更加注重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的研发与应用,培养和推广更多优质高效抗病的小麦品种,并加强国际间的生物技术合作,研发更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更加注重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协调发展,加强硬技术的研发投入,并把硬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在第五章提出如下4点建议:(1)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大生物化学技术的研发投入;(2)以市场为导向,对小麦生产的品种和品质结构进行市场化调整;(3)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增强政府支持力度(4)优化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杨建仓[2](2008)在《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及其科技支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我国居民最重要的口粮之一,也是重要的商品和贸易粮,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食品消费结构的改变,对强筋、中筋、弱筋三种品质小麦需求不断增加已成为未来小麦消费的发展趋势,也对小麦生产发展及其科技支撑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根据不同时期小麦种植面积、生产目标、产量以及面积增加对总产量增加的贡献等指标将小麦生产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和若干小的时期。1949-1978年为农村改革前小麦生产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其中1949-1956年为小麦生产较快恢复和发展时期,其特点是面积增加、单产提高、总产得到较大的增长;单产提高和种植面积增加对总产增加的贡献分别为52.4%和47.6%,除生产条件改善外,优良品种起了重要作用。1957-1965年为小麦生产下降恢复时期,由于条锈病新生理小种的出现,使得碧蚂1号等小麦品种相继感病,减产显着。1965-1972年为小麦生产发展较快时期,单产提高对增加产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占到80%。1973-1978年为小麦生产迅速发展时期,小麦总产增长的30%靠种植面积的增加,70%靠单产的提高。1979-1997年小麦生产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此阶段小麦产量增加了一倍多,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4.4亿亩(2933万hm2),产量增加主要靠单产提高,占95%。1998-2006年为小麦生产恢复和结构调优阶段,自1998年开始,小麦种植面积呈明显的连续下降趋势,近年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发展,但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为进一步探讨科技在不同区域小麦生产中如何发挥作用,对小麦种植区域的变化和特点进行了一定的梳理。50-90年代,按照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小麦生产划分为10大区域,成为小麦区域发展的基础;随着小麦的发展,区域布局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小麦生产按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得到较快发展,种植的集中程度逐渐增加,全国14个省区形成具有明显的小麦种植规模优势。未来小麦产区被划分为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和东北五大小麦优势区,小麦生产区域划为分析不同区域科技支撑提供了基础。利用重心偏移的分析方法对小麦生产重心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从种植面积看,小麦种植重心总体上向北、向西方向移动(与1949年相比),其中60年代变化最大。种植面积在南北方向上的动态变化相对东西向更剧烈,但最近几年,南北方的差距基本消失,东西部的差距较大,这与东部土地资源有限而西部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有关;从单产看,50-60年代,小麦单产重心向偏东、偏北方向移动的趋势比较明显,70年代起逐渐向西回移,东西向的差距逐渐缩小,90年代继续向北偏移一定程度后开始回移,南北向的差距也逐渐缩小。单产重心的移动与各地小麦生产水平变化有关,重心总是向优先采用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的地区偏移。从偏移距离看,小麦种植重心的总偏移距离最小,单产重心的总偏移距离最大,总产量重心的总偏移距离介于两者之间。在小麦生产和区域变化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优势区小麦优良品种更换的调查,特别是不同地区优良品种的培育与推广来系统分析科研是如何支持小麦生产发展的。在全国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中,共进行了7次大的品种更换,每一次品种更替与推广都抑制了因品种退化而造成的产量下降趋势,使小麦单产得到较大的提高,可见,小麦生产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品种的更新换代。不同时期小麦育种的目标不同,90年代以前,基本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比较重视提高品种的抗病性、抗倒伏性,没有考虑产品加工品质问题;90年代后期,小麦育种开始注重品质改良,逐渐向广适性、高产、优质方向发展,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的专业化育种开始提上议事日程。除了更新品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也是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持,现阶段已形成以调整播量为核心的的高产栽培技术、以调节施肥为核心的的高产栽培技术,还有小麦垄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小麦科研单位布局的区域性在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区科研单位培育的优良品种有效地促进了各生态适宜区品种的更替,成为不同生态区域小麦生产发展的科技支撑。调查得出,目前,常规育种经费短缺和亲本缺乏是影响育种进展的主要原因,生物技术与育种结合不紧密严重影响其应用,未来小麦育种方面要求常规育种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应用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要有突破。五大小麦优势区的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重点各不相同。黄淮海优势区灌溉水短缺,干旱、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但小麦科技实力较强,育种和栽培研究水平相对较高,要加强栽培管理缩小试验地产量与大田产量的差距;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排涝和降渍能力比较弱,渍害、穗发芽时有发生;东北小麦优势区干旱和高温频发、收获前常遇阴雨导致穗发芽;西北小麦优势区土壤瘠薄、干旱少雨;西南小麦优势区日照不足、雨多雾大晴天少,易旱易涝等。因此,各区应重点选育、繁育和推广适合当地特点的品种,执行相应的高产栽培标准。通过典型调查对小麦科研生产力的培育进行了剖析。两个单位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均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属于当地更换的主导品种,推广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对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优势区小麦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小麦育种单位公益性强、社会效益大、研究周期长、条件比较艰苦,种子繁育所带来的收入很少,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应该是研究所经费的主要来源,这样才能保障科研育种机构的良性发展。科研机构对小麦生产的支持包括育种技术、栽培管理技术和科研推广体系等方面,小麦育种要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核心骨干长期稳定的团队,必须重视团队组织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指导政策的一贯性和经费支持的连续性。从有关国家小麦产业和科技支撑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各国都非常重视小麦科研育种工作,科研育种以政府资助为主;对品种管理都非常严格,小麦新品种在推广利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试验和注册;科研、教育、推广相结合的体制有利于专家和教授及时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最好的技术和信息推广给农民,把推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科研中。通过对中国小麦生产及其科技支撑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国家对小麦生产发展要采取区域综合协调、西部有所侧重的科技投入政策,要加大对小麦育种单位的投入和育种团队的培养,投入重点应放在常规育种完善和提高、应用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方面,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经验,从源头入手完善小麦质量控制体系促进产业发展等政策建议。

王积军[3](2004)在《我国小麦国际竞争力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入世前,有关部门和一些专家预测,我国小麦将面临进口小麦,尤其是美国小麦的冲击。入世两年来,我国小麦进口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呈减少趋势。面对这种变化,我国小麦国际竞争力应如何定位,政府部门和研究研究人员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本研究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小麦国际竞争力指标进行了测算,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小麦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国际比较。同时,对世界主要小麦进出口国特征、我国小麦供需特点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小麦国际竞争力还很弱,与发达国家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如品质整体水平较差且不稳定、生产成本高、质量标准和品质检测体系不健全、加工工艺落后和缺少深加工,以及产销脱节等问题。但近几年,我国小麦,尤其是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育出一批品质与进口小麦品质相当的品种,优势区域逐步形成,首次实现了食用小麦出口,河南郑州小麦列入全球硬质小麦报价单。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小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提高,而且在东南亚市场具有明显的区位价格优势。 为尽快提高我国小麦国际竞争力,今后应采取如下战略和措施:一是要制定立足于国内主战场,适当向东南亚国家出口的发展战略;二是通过加强品种选育、基地建设和标准化栽培等措施,稳定提高小麦品质和供货能力;三是完善我国小麦各类标准,为生产和加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作为限制国外小麦进口的技术壁垒:四是加大小麦加工的技改力度,发展小麦精深加工:五是建立健全小麦品质检测体系,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六是加强技术研究和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降低小麦生产成本;七是研究小麦TCK的预警与控制,确保我国小麦安全。

朱明德[4](2001)在《面食热与韩国的小麦贸易加工》文中研究指明

二、面食热与韩国的小麦贸易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食热与韩国的小麦贸易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小麦生产技术进步路径与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理论与国内外文献评述
        1.3.1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概念界定
        1.3.2 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
        1.3.3 农业技术进步实现的路径选择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技术进步与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关系
    2.1 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概况
        2.1.1 小麦产量的变化
        2.1.2 小麦要素投入变化情况
        2.1.3 小麦优势区发展情况
    2.2 各类技术进步与小麦生产发展的的关系
        2.2.1 优良品种
        2.2.2 栽培技术
        2.2.3 机械化技术
        2.2.4 中低产田的土壤改良技术
        2.2.5 病虫害防治技术
        2.2.6 节水灌溉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进步促进小麦生产的实证分析
    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 计量模型结果及分析
        3.3.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估计分析
        3.3.2 小麦生产投入要素产出弹性的测算分析
    3.4 小麦生产技术进步率的测算分析
        3.4.1 技术进步率时间差异分析
        3.4.2 技术进步率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小麦技术进步路径的CITESPACE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其标准化处理
        4.1.1 数据来源与搜集
        4.1.2 数据的处理
    4.2 我国小麦生产技术可视化分析
        4.2.1 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
        4.2.2 关键主题词的演进
        4.2.3 聚类结构的分析
    4.3 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路径变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及其科技支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发展背景
        1.1.2 小麦在我国粮食中的地位
        1.1.3 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1.1.4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现状
        1.1.5 我国小麦的国际竞争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理论工具和主要方法
    1.6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粮食和小麦产业发展研究
        2.1.1 粮食发展
        2.1.2 小麦产业发展
    2.2 小麦生产的技术研究
    2.3 产业组织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
        2.3.1 农业产业一体化
        2.3.2 技术创新理论
    2.4 简要评价
第三章 小麦生产发展及其特点
    3.1 小麦生产的特点
        3.1.1 小麦的地位特点
        3.1.2 小麦生产发展特点
        3.1.3 小麦品种和品质结构的变化特点
        3.1.4 小麦种植的小农户经营特点
    3.2 小麦消费需求的特点
        3.2.1 小麦消费和利用特点
        3.2.2 小麦的消费需求变化及结构特点
    3.3 小麦生产发展阶段
        3.3.1 改革开放前小麦生产发展阶段
        3.3.2 小麦生产稳步发展阶段(1978-1997 年)
        3.3.3 小麦生产恢复和结构调优阶段(1998-2006 年)
    3.4 小麦产后加工的发展
        3.4.1 小麦加工业发展
        3.4.2 小麦加工产品
    3.5 小结
第四章 小麦生产的区域特点和重心偏移
    4.1 小麦生产布局的分区变化特点
    4.2 小麦生产优势区
        4.2.1 优势区布局规划
        4.2.2 专用小麦优势区建设
        4.2.3 现阶段小麦优势区分析
    4.3 小麦生产重心的演变路径及偏移特点
        4.3.1 重心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3.2 小麦生产重心演变路径分析
        4.3.3 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重心轨迹的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科技对小麦生产发展的支撑
    5.1 80 年代以前科技对小麦生产的支撑作用分析
        5.1.1 小麦品种培育和改良
        5.1.2 小麦抗病育种
    5.2 90 年代以后科技对小麦生产的支撑作用分析
        5.2.1 优质专用小麦培育
        5.2.2 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
    5.3 小麦不同种植区域科技对生产的支撑作用分析
        5.3.1 黄淮海小麦种植区
        5.3.2 长江中下游区
        5.3.3 东北小麦种植区
        5.3.4 西北小麦种植区
        5.3.5 西南小麦种植区
    5.4 小结
第六章 小麦生产科技需求与技术对策
    6.1 小麦生产发展科技支撑的现状分析
        6.1.1 主要育种技术
        6.1.2 小麦主要栽培技术
    6.2 小麦生产发展技术支撑存在的问题分析
        6.2.1 存在问题
        6.2.2 原因分析和技术需求调查
    6.3 不同优势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和科技需求
        6.3.1 黄淮海小麦优势区
        6.3.2 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
        6.3.3 东北小麦优势区
        6.3.4 西北小麦优势区
        6.3.5 西南小麦优势区
    6.4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的技术对策
        6.4.1 完善与提高常规育种技术
        6.4.2 突破分子技术应用
        6.4.3 集成组装简易高效栽培体系
    6.5 小结
第七章 小麦科技支撑能力的培育
    7.1 案例调查
        7.1.1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研究案例
        7.1.2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
    7.2 小麦育种和推广的区域性及科技支撑
    7.3 小麦科研和推广的公益性
    7.4 小麦科研和推广的有效组织
        7.4.1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历史变迁
        7.4.2 小麦的科研组织
    7.5 小结
第八章 有关国家的小麦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
    8.1 有关国家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8.1.1 美国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8.1.2 法国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8.1.3 日本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8.1.4 印度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8.1.5 比较分析
    8.2 有关国家小麦产业的发展与科技支撑
        8.2.1 加拿大小麦产业及其科技支撑
        8.2.2 澳大利亚小麦产业及其科技支撑
    8.3 小结和启示
第九章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我国小麦国际竞争力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4 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世界小麦供需特点及主要贸易国基本情况
    2.1 世界小麦供需特点
    2.2 世界小麦主产国基本情况
    2.3 亚洲小麦主要进口国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 我国小麦供需特点及竞争力现状
    3.1 我国小麦供需特点
    3.2 入世后我国小麦生产和贸易面临的形势
    3.3 我国小麦国际竞争力现状
第四章 我国小麦竞争优劣势分析
    4.1 我国小麦潜在市场竞争优势
    4.2 我国小麦市场竞争劣势分析
第五章 提升我国小麦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5.1 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5.2 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技水平
    5.3 加强基地建设,完善产销衔接
    5.4 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品质检测
    5.5 培育经营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5.6 加强检疫和预防,控制TCK扩散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介

四、面食热与韩国的小麦贸易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小麦生产技术进步路径与规律[D]. 高佳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1)
  • [2]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及其科技支撑研究[D]. 杨建仓.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3]我国小麦国际竞争力及发展对策研究[D]. 王积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4]面食热与韩国的小麦贸易加工[J]. 朱明德. 粮食与油脂, 2001(01)

标签:;  ;  ;  ;  ;  

意大利面热与韩国小麦贸易加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