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的朱自清手迹

我收藏的朱自清手迹

一、我珍藏的朱自清手迹(论文文献综述)

邓甜[1](2019)在《历史记忆传承视角下西南联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建设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蔡元培先生有言:“教育乃兴邦之本。”当下,在国家积极构建“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历史机遇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其进行更好的记忆挖掘与价值呈现不仅有助于补充、完善当前研究,也能为推动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发展目标提供助力。西南联大档案是西南联大办学时期原始的历史记录,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时空里,对其进行历史记忆传承视角下的开发利用研究,不仅是对西南联大记忆承载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中国教育发展的一种历史传衍与时代链接。论文以历史记忆传承视角下西南联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为题,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历史记忆传承与西南联大档案。在历史记忆传承中主要阐述何谓历史记忆、历史记忆的档案构建及历史记忆传承的源动力问题;在西南联大档案部分主要对西南联大档案进行界定,分析其构成及特点;最后,论述历史记忆传承与西南联大档案的关系。第二部分,西南联大档案价值阐释和传承意义。其中,对西南联大档案进行历史、精神、教育和文化价值的思考。传承意义则包括时代精神的当下展演、文化自信的肌理建构、档案记忆的西南视角、民族发展的内源信仰。第三部分,西南联大档案开发利用现状。首先罗列了西南联大档案在档案文献编纂、电子影像开发以及纪念遗址博物馆展览方面的开发利用现有成果,然后分析其在开发利用方面所存问题及其原因思考。第四部分,历史记忆传承视角下西南联大档案开发利用对策。包括增强开发方式、协调多元发展、加强资源建设、丰富开发路径。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创新融合,以期使西南联大档案价值最大化。对西南联大以档案视角进行深入的认识与系统的分析研究,可以拓展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现有研究成果,扩宽档案学研究思路,实现对档案学研究西南视角的新思考。借以历史记忆的理论支撑为西南联大档案构建一个时空场域,以传承其精神与价值为目的,以开发利用为手段,构筑西南联大档案当下发展的实践轨道。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西南联大档案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思考,实现西南联大档案新的更大的价值。

田金霞[2](2013)在《方回《瀛奎律髓》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方回《瀛奎律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考论结合、点面结合、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编纂、体例、诗“体”论、诗“格”论、版本、清人评点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试图通过深入思考与重新审视其中所涉及的重要诗学问题,推进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共有六章,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编纂研究。对后世颇有争议的《瀛奎律髓序》是否方回所作、序中题署称“宋”是否恰当等问题再加探讨;从宋末“江西”与晚唐之争的地域性角度出发,探讨方回“家于歙,尝守睦”的生平经历对《瀛奎律髓》中兼取唐宋诗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意义;细读评点文字,以还原是书历久始成、欲再作修改而未能的真实编选过程;概括出方回编选是书的重要背景:熟稔《诗经》之学、精于律诗、欣赏劲健诗风的家学风气,启蒙于《苕溪渔隐丛话》、由偏爱工致平淡诗风到改调“江西”的诗学历程以及广泛参请又慎择诗友的师友交游;认为其编纂目的主要在于重振风雅诗道,为晚唐、“江西”、理学诗歌救弊,提高律诗地位;释“瀛奎律髓”之名为唐宋律诗精髓,揭示其中所包含的诗学批评意义。第二,体例研究。是书集选本、评点于一身,总体上按照以类选诗,次以分体,以人系诗,以时系人,总序结合小序,圈点兼之评注的体例进行编选。其分类体例、选诗体例、诗评体例皆有独到之处,往往能借助体例设置更加充分地表达诗学思想。当然,其中也颇有失序混乱之处。第三,诗歌“体”、“格”论研究。力求在唐宋诗学的广阔背景下解决方回诗学的三个关键问题一一“诗之精者为律”论,兼取唐宋的诗学倾向和诗歌格法论。本文认为:其一,方回通过将律诗平等地纳入诗统体系、强调律诗与古诗本质功用上的相通、详论律诗创作技法以证其精妙、借“律诗之祖”说推尊律体、将复古论者极力推崇的“格高”、“平淡”两大古诗审美风味作为律诗最重要的审美标准等方式,力证律诗为“诗之精者”。其根本意旨也是针砭时弊,实与复古论者殊途同归。其二,兼取唐宋、打破门户是方回在唐宋诗之争中的一贯主张。他以集古今之大成的杜甫为源头,梳理出“晚唐派”与“江西派”的诗学体系,对唐宋并无轩轾;以格高、平淡为诗歌之“两途”,同时兼以细润、工丽等等,也是唐宋并取。其三,为全面准确地把握方回的诗法论,我们应该认识到:其讲论诗法以重视诗歌本质为前提;讲究“活法”,以“无法”为旨归;主张变体不可常作,学诗当从正格入。第四,版本研究。除了对学界存在争议的元刻本、明初刻本、明嘉靖间坊刊巾箱本等再作考论之外,重点考察海外刊刻本以及通评本、选评本、汇评本等诸种形式的评点本,考述其源流,明了其存在状况,并理清其在传抄整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第五,清人评点研究。在详细梳理考论诸评点本版本状况的基础上,对二冯、查慎行、何焯、纪昀、许印芳五家评点进行深入探究。一方面挖掘出只言片语的评点文字背后所寓含的诗学思想,探讨诸家评点的特色所在;另一方面,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通过诸家评点反观方回诗学,对其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把握。

杨志学[3](2005)在《诗歌传播研究》文中提出诗歌传播是与诗的起源同步的、古已有之的现象,但对它的系统研究却是一个比较新的热门话题。这与传播学在当代的崛起并成为显学是密切相关的。 近年来新诗发展中凸显了一系列令人困惑和焦虑的问题,而在这诸多问题中,有不少就属于传播问题。关注诗歌传播问题不仅是诗人而且也应该是诗歌研究者的重要职责。 诗歌传播的价值在于: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活动。诗歌传播的功能具体表现为转化功能、即时交流功能、引导功能和确认功能四个方面。一个国家,可以少一些官员,但不能没有代表民族形象的诗人;可以没有华丽的宫殿,但不能没有铸造民族魂灵的诗篇。而推出杰出诗人,发现优秀诗篇,正是诗歌传播的功能与价值之所在。 诗之为诗,以传播为前提,也以传播为旨归。传播是诗的动力,也是诗的存在形态和展开形态。 可以从传播范围的角度来划分诗歌传播的类型,它们从小到大依次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自我传播是指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诗歌的自我传播,是其他类型诗歌传播的前提和基础。其特点一是个人性和私密性,二是潜传播和未扩散状态。诗歌的人际传播,是指以两人间传播为主的,通过个人性媒介所进行的诗歌信息交流活动。这是诗歌符号的双向互动,传播效果可以很快看出,受者的意见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诗人之间的“唱和”,是人际诗歌传播的典型形式。人际诗歌传播充分地体现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多方面功能,如表达与交流功能,精神抚慰与人生砥砺功能,刺激诗歌作品生产的功能,切磋诗艺功能等。诗歌的群体传播,是指在三人以上的、人数多少不等的群体之间进行的传播。诗歌流派、诗歌社团、诗歌朗诵会等,构成了比较典型的群体传播现象。由于群体的能力大于参与群体的单纯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因此群体传播可以帮助个体诗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诗歌的组织传播,是指以组织形式所进行的诗歌信息交流活动,它又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种,其中组织外传播影响较大,这是在组织与外部公众之间展开的诗歌传播。它往往具有较大的规模,而且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诗歌的大众传播,主要是指大众媒介中的诗歌传播,因此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这种传播类型中所体现出来的媒介力量。诗歌的大众传播在印刷媒介(报刊、图书出版业)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诗歌传播的特殊性,也是诗歌传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诗歌传播的主要特征,应从如下几方面体会和把握:难于转述,文本不离;文体难度与智性考验;情感的冲击与交流;易记易诵的传播效果;朗诵优势与视觉吸引。

陈孝全[4](2002)在《我珍藏的朱自清手迹》文中指出《上海档案》杂志编辑几次向我约稿,由于琐事多,久久没能交卷。近日整理旧稿,翻出了珍藏着的朱自清先生的亲笔书信和文稿手迹。这几份朱自清的手迹原本都是他写给我的老师林仲铉先生的,后来林先生因见我研究朱自清,便将他珍藏着的朱自清先生的书信和文稿手迹割爱转赠予我。以下,我就讲述一下这几份朱自清手迹的背景故事吧。 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闻一多在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朱自清正在四川成都。当时他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夫人陈竹隐和子女住在成都,暑期放假,来自清乃回家和妻儿相聚。门日,他在四川报纸上得知闻一多遇害的噩耗,当晚即给闻一多夫人高孝贞写了一封信,表示对闻一多被害的愤慨,对闻夫人进

赵瑞蕻[5](2000)在《离乱弦歌忆旧游──纪念西南联大》文中研究说明

王湜华[6](1990)在《谊长逾半纪 情重若弟兄——谈俞平伯先生与王伯祥先生的友谊》文中认为 俞平伯先生今已过九十高龄了,从事学术活动的年龄亦将近"古稀",他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生涯中值得记载并垂之久远的事自然不胜其繁,今仅就我所知俞老与我父亲王伯祥先生五十余年交往中的一些事情记述如下,或可为他日文苑备考之资。俞老与我父亲的交谊开始于何时已不能说出确切的年月日了,大约总不晚于二十年代初。一九二一年文学研究会成立,俞老和我父亲都是成员之一。可惜我父亲这一时期的日记没有能保存下来,遂致那段详情已知之甚少了。其时俞老年仅二十二,我父亲比他大九岁,那时已三十一了。

二、我珍藏的朱自清手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珍藏的朱自清手迹(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记忆传承视角下西南联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1. 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
        2. 关于西南联大档案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 重点、难点
        2. 创新点
一、历史记忆传承与西南联大档案
    (一) 历史记忆传承
        1. 何谓历史记忆
        2. 历史记忆的档案建构
        3. 历史记忆传承的源动力
    (二) 西南联大档案
        1. 西南联大档案的界定
        2. 西南联大档案的构成
        3. 西南联大档案的特点
    (三) 历史记忆传承与西南联大档案的关系
        1. 西南联大档案的历史记忆属性
        2. 历史记忆传承的西南联大档案思考
        3. 二者关联研究的意义
二、西南联大档案价值阐释及传承意义
    (一) 西南联大档案价值阐释
        1. 历史价值
        2. 精神价值
        3. 教育价值
        4. 文化价值
    (二) 西南联大档案传承意义
        1. 时代精神的当下展演
        2. 文化自信的机理建构
        3. 档案记忆的西南视角
        4. 民族发展的内源信仰
三、西南联大档案开发利用现状
    (一) 西南联大档案开发利用现有成果
        1. 档案文献编纂成果
        2. 电子影像开发资料
        3. 纪念遗址博物展览
    (二) 西南联大档案开发利用所存问题
        1. 开发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思考
        2. 宣传程度不够,发展空间受限
        3. 资料较为分散,难以形成系统
        4. 时代意味欠缺,影响利用效果
    (三) 西南联大档案开发利用所存问题原因思考
        1. 存于特定时期,没有系统整理
        2. 开发不够全面,缺乏体系认知
        3. 人员较为分散,收集难度增加
        4. 相关人员去世,真伪鉴辨加大
四、历史记忆传承视角下西南联大档案开发利用对策
    (一) 增强开发意识
        1. 加强普法宣传,完善相关制度
        2. 转变开发模式,加强社会宣传
        3. 开展相关培训,转变服务方向
        4. 积极正确引导,提升档案意识
    (二) 协调多元开发
        1. 加强馆际合作,实现强强联合
        2. 实现人档对接,着力口述存史
        3. 加强学术研究,构建开发体系
    (三) 加强资源建设
        1. 加强档案资源平台建设
        2. 加强档案服务平台建设
        3. 加强档案用户管理平台建设
    (四) 丰富开发路径
        1. 推进档案数字化开发利用
        2. 举办相关档案主题展览
        3. 开发相关档案文创产品
        4. 加强档案文献编纂工作
        5. 结合新媒体的创新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方回《瀛奎律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次
绪论
    一 研究现状
    二 选题意义
    三 主要论点
第一章 《瀛奎律髓》编纂研究
    第一节 编纂者与编纂时间
        一 《瀛奎律髓序》是方回所作
        二 “家于歙,尝守睦”的生平经历见证了方回的诗学历程
        三 原序署“宋”有失查检,纪昀批之过甚
        四 编成于至元二十年,欲再作修改而未能
    第二节 编纂背景
        一 家学渊源
        二 诗学历程
        三 师友交游
    第三节 编纂目的
        一 改变诗歌沦为行乞之具的尴尬境地,重振风雅诗道
        二 为晚唐、“江西”、理学诗歌救弊
        三 提高律诗地位
    第四节 书名释评
        一 “瀛”:“十八学士登瀛洲”
        二 “奎”:“五星聚奎”
        三 “律”:“五七言之近体”
        四 “髓”:“非得皮得骨之谓”
        五 “瀛奎律髓”:唐宋律诗之精髓
第二章 《瀛奎律髓》体例研究
    第一节 总体格局
        一 以类选诗,次以分体
        二 以人系诗,以时系人
        三 总序结合小序
        四 圈点兼之评注
    第二节 分类体例
        一 以类编排的原因
        二 具体的分类及排序方式
        三 分类选诗所体现的诗学观念
        四 以类编排的弊端
    第三节 选诗体例
        一 选诗对象
        二 选诗原则
        三 对所选诗歌的处理
    第四节 诗评体例
        一 诗评内容
        二 选、评互补
第三章 《瀛奎律髓》诗“体”论研究
    第一节 “诗之精者为律”论
        一 平等地将律诗纳入诗统体系
        二 强调律诗与古诗本质功用上的相通
        三 力证律诗难做难精,以之针砭时弊
        四 借“律诗之祖”说推尊律体
        五 申论
    第二节 唐宋诗体派论
        一 “晚唐派”
        二 “江西派”
        三 “昆体”
        四 申论
第四章 《瀛奎律髓》诗“格”论研究
    第一节 气格论
        一 格高与平淡的内涵
        二 实现格高与平淡的途径
        三 格高与平淡的诗学批评意义
    第二节 格法论
        一 论章法
        二 论句法
        三 论字法
        四 论对法
        五 论律法
        六 申论
第五章 《瀛奎律髓》版本研究
    第一节 刊刻本
        一 国内刻本
        二 海外刻本
    第二节 通评本
        一 二冯评点本
        二 查慎行评点本
        三 何焯评点本
        四 纪昀评点本
    第三节 选评本
        一 纪昀《删正方虚谷瀛奎律髓》
        二 许印芳《律髓辑要》
        三 吴汝纶《桐城先生评选瀛奎律髓》
    第四节 汇评本
第六章 《瀛奎律髓》清人评点研究
    第一节 二冯《瀛奎律髓》评点研究
        一 表现出尊崇晚唐诗风的诗学倾向
        二 提倡美刺比兴的诗教传统
        三 主张增强学问修养
        四 强调破题粘题、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
    第二节 查慎行《瀛奎律髓》评点研究
        一 重“意”: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地评析诗歌
        二 重“格”:气格、风格、品格兼顾
        三 重“法”:“句针字砭”,以求“进而语上”
        四 评点方式:笺评结合,对比论析
    第三节 何焯《瀛奎律髓》评点研究
        一 独特的注释方式:“疏”
        二 严谨的批评态度:重考证、校勘
        三 通达的诗学观念:尊唐亦不抑宋
        四 明确的诗论理念:重本质功用,轻形式技法
    第四节 纪昀《瀛奎律髓》评点研究
        一 刊正拘守门户之误
        二 刊正舍本逐末之误
        三 刊正“矫语古淡”之误
        四 刊正因人论诗之误
        五 纪昀评点再批评
    第五节 许印芳《瀛奎律髓》评点研究
        一 诗歌编选独具匠心
        二 讲论诗法巨细无遗
        三 于律诗新变用力颇深
    第六节 申论
附录一 方回交游考
附录二 《瀛奎律髓汇评》失收何焯评点辑补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诗歌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诗歌传播的类型和特征
    第一节、从传播范围看诗歌传播的类型
        一、私密性与未扩散:诗歌的内向传播
        二、符号的互动:诗歌的人际传播
        三、集结与呼应:诗歌的群体传播
        四、主动出击:诗歌的组织传播
        五、媒介力量:诗歌的大众传播
    第二节、诗歌传播的特征
        一、难于转述,文本不离
        二、文体难度与智性考验
        三、情感的传递与交流
        四、易记易诵的传播效果
        五、朗诵优势与视觉吸引
第二章 诗歌的传播者与受传者
    第一节、诗歌的传播者
        一、含义与分类
        二、诗人:诗歌信息的创造者与发出者
        三、其他身份的诗歌传播者
    第二节、诗歌的受传者
        一、内涵与类型
        二、诗歌接受中的“意见领袖”
        三、受众的解码能力与解码过程
        四、诗歌接受中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第三章 诗歌传播媒介的演进
    第一节、以身体为媒介的口头诗歌传播
    第二节、书写媒介的诗歌传播
        一、多种材料、媒介的诗歌书写
        二、题壁诗:书写媒介诗歌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书法与诗歌传播
        四、现代手抄诗
    第三节、印刷媒介的诗歌传播
        一、公开出版物
        二、民间报刊
    第四节、广播、电视媒介的诗歌传播
        一、广播与诗歌传播
        二、电视与诗歌传播
    第五节、新媒体与诗歌传播
        一、新媒体与新媒体诗歌的内涵
        二、当前新媒体诗歌的传播
第四章 诗歌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诗歌传播的效果
        一、含义与类型
        二、检验诗歌传播效果的几组关系
    第二节、制约诗歌传播效果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二、文本因素
        三、主体因素
参考文献

四、我珍藏的朱自清手迹(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记忆传承视角下西南联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 邓甜. 云南大学, 2019(03)
  • [2]方回《瀛奎律髓》研究[D]. 田金霞. 浙江大学, 2013(04)
  • [3]诗歌传播研究[D]. 杨志学. 首都师范大学, 2005(05)
  • [4]我珍藏的朱自清手迹[J]. 陈孝全. 上海档案, 2002(01)
  • [5]离乱弦歌忆旧游──纪念西南联大[J]. 赵瑞蕻. 新文学史料, 2000(02)
  • [6]谊长逾半纪 情重若弟兄——谈俞平伯先生与王伯祥先生的友谊[J]. 王湜华. 新文学史料, 1990(04)

标签:;  ;  ;  ;  ;  

我收藏的朱自清手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