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刮痧治疗肩周炎80例

经络刮痧治疗肩周炎80例

一、循经刮痧法治疗肩周炎80例(论文文献综述)

宋其桓[1](2021)在《子午捣臼针刺法治疗乳癖(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的目的是观察比较子午倒臼针刺法和常规针刺两组的治疗疗效,探讨子午倒臼针法在治疗乳癖方面的优势,为临床治疗乳癖提供更加便捷的方法。方法:将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妇科的72例乳癖(肝郁气滞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进行疗效对比。治疗组于患病对侧天宗穴施以子午捣臼针法。余穴予以常规针刺。对照组选取相同穴位,均采用常规平补平泻手法。两组治疗均日1次,5天为1个疗程,期间休息2天,约需连续治疗2-3个疗程。将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记录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性能变化,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SPSS分析,(1)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疼痛、肿块等方面无显着差异,二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乳房各项指征(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的评分,无显着性差异,二者具有可比性。(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乳房各项指征(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的评分均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体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差异显着(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乳癖的临床症状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本病都具有一定的疗效。(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更加突出。

宁彩霞(Pattarawadee Palanuntakulthorn)[2](2021)在《针刺结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研究以观察针刺结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针刺(对照组)与针刺结合刮痧(治疗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从神经根型颈椎痛程度评估及临床症状等方面探寻刮痧对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旨在寻求针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更简易、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所有的研究病例都来源于在泰国武里南市(Buriram City)沙兑医院(Satuek Hospital)针灸门诊部,研究时间为2020年06月至2020年11月。本研究按照病症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共收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30例和治疗组(针刺结合刮痧组)30例,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或其家属均需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作为受试者或志愿者。治疗时,治疗组中的针刺疗法选用穴位及方法与对照组(针刺组)的同样,刮痧疗法按循经刮痧经穴为主。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针刺法均为3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一共8次。其中,刮痧法一周2次(3天治疗1次),4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在治疗前、第二疗程结束时(治疗后)及时进行评测JOA评分、McGill评分、NPQ评分以判断疗效,并运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对临床症状体征总评分结果的分析:采用JOA总评分比较时,两组治疗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表明针刺结合刮痧治疗对受试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疗效优于针刺治疗。两组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效果但是针刺结合刮痧治疗能够更好地缓解临床症状以改善疗效优于针刺治疗。(2)对疼痛总评分结果的分析:采用McGill总评分比较时,两组治疗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表明针刺结合刮痧治疗对受试者的疼痛的改善疗效优于针刺治疗。两组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效果但是针刺结合刮痧治疗能够更好地缓解临床症状的疼痛以改善疗效优于针刺治疗。(3)对日常生活能力的疾病影响总评分结果的分析:采用NPQ总评分比较时,两组治疗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表明针刺结合刮痧治疗对受试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疗效优于针刺治疗。两组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效果但是针刺结合刮痧治疗能够减少日常生活能力的疾病影响以提高受试者的生活质量优于针刺治疗。(4)对临床疗效总评分结果的分析:临床疗效比较以根据JOA的总评分进行比较疗效评定标准,其中治疗组(针刺结合刮痧治疗)30例,治愈4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1例,均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96.70%;对照组(针刺治疗)30例,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4例,均有效26例,总有效率为86.70%。结论: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经治疗后的不适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在两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可见治疗组(针刺结合刮痧治疗)有效果优于对照组(针刺治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表明使用针刺结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改善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颈项肩部以及上肢的疼痛、麻木等不适临床症状,减少日常生活能力的疾病影响,提高受试者的生命质量。

王睿[3](2021)在《运用“腕肩同治”方法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腕肩同治”方法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观察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的疼痛缓解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及功能提高情况等,并通过查阅文献探究肩、肘、腕关节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与本病相关的临床应用、作用机制以及具体的针刺操作手法,为临床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提供一个可行的、整体化的、长效、简便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自身前后对照,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18例(除脱落的9例外)进行研究,治疗点的选择为患侧中府穴、手三里穴、肩前穴,并查找以上三穴附近的结筋病灶点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深度为肌肉层。针刺手法是用左手按定穴位附近的结筋病灶点,右手进针到肌腹的浅层,沿着与肌肉垂直的平面做小幅度地提插手法,徐徐而刺。得气以针刺穴位下的肌肉发生跳动,使针下紧张度降低为度。本疗法所采用针刺方法为单刺不留针。每位患者的治疗频率为每周治疗2次,每次间隔2-3天,治疗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共6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并且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以观察本疗法对于肱骨外上髁炎的远期疗效。以上评估所得数据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所得统计结果中,若P<0.05则说明所得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1则说明所得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该差异显着。结果:1.治疗前与治疗后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上的比较:治疗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较治疗前该评分降低,且两次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该疗法对于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显着改善。2.治疗前与治疗后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上的比较:治疗后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该评分升高,且两次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该疗法对于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有显着改善。3.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该疗法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44%,愈显率为88.89%,其中治愈率为38.89%,显效率为50%。4.随访前后疗效的比较:相比于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该疗法对于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关节症状的疗效至少可以维持1个月。结论:1.运用“腕肩同治”方法对于改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肘关节疼痛有显着疗效。2.运用“腕肩同治”方法对于改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有显着疗效。3.运用“腕肩同治”方法治疗后对于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效果可持续至少1个月。

李谱友[4](2021)在《基于中医辨证论治探索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江西中医药大学骨伤五科收治的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8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人,对照组42人,对照组病例脱落2例,实际完成研究对照组40人,治疗组40人。两组患者均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治疗组根据不同证型使用补泻平衡手法进行分型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推拿手法(于天源主编《推拿学》颈型颈椎病治疗手法)进行治疗,辨证而不分型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次数均为每天2次,以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收集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NDI评分,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各方向的活动度,进行组内和组间的对比,根据评分进行临床疗效的统计判断。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年龄、体重、身高以及病程方面比较P>0.05,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对均衡,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经R*C列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χ2值=0.139,P=0.998(P>0.05),两组患者的证型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总体有效率97.5%,治愈22人,好转17人,未愈1人;对照组总体有效率92.5%,治愈13人,好转24人,未愈3人。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经秩和检验分析得z=-2.106,P=0.035(P<0.05),说明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的NDI总评分、VAS评分经配对t检验比较,其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组间的VAS评分、NDI总评分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发现其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的NDI总评分、VAS评分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其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将颈型颈椎病患者的NDI评分细则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疼痛程度、头痛、睡眠三个自觉症状评分项目,第二部分为集中注意力、阅读等学习方面的能力的两个评分项目,第三部分为提起重物、驾驶、工作等其他的日常生活的动作评分。对试验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三部分评分的组间比较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发现其P值均>0.05,说明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部分疗效评分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部分评分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发现其P值均<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治疗后的各部分评分进行相应的组间比较,发现补泻平衡手法在疼痛程度、头痛、睡眠以及集中注意力、阅读方面评分比较时,其P值均<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在日常生活动作方面两组评分组间比较结果P值>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对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方面评分的组间比较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其P值均>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以及左右旋转活动度方面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其P值均<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在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方面的评分进行组间比较,计算得其P值均<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补泻平衡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对治疗颈型颈椎病均有效,均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改善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2.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时在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度方面均优于常规推拿手法。3.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补泻平衡手法在改善睡眠症状以及促进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学习能力的效果优于常规手法,而对于增强提起重物、工作和驾驶方面的能力,两组治疗效果相当。

林文源[5](2018)在《平衡针配董氏奇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平衡针与董氏奇穴具有特定疗效,属于奇穴之运用。本研究旨在透过平衡针配董氏奇穴的客观观察,来探讨此法运用在肩周炎的可行性与推广性。方法:观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肩周炎患者60例,分组方法依随机原则进行,选取30例订为试验组,施以平衡针配董氏奇穴疗法;另选取30例订为对照组,施以传统针刺疗法。同时,以肩部的疼痛和功能活动做为指针,观察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本研究平衡针配董氏奇穴疗法结果,具九成三的综合疗效、百分百的首次治疗镇痛疗效,九成的改善功能疗效。显示在肩部疼痛的改善、肩部功能活动的改善、以及实时镇痛与改善肩部功能活动的效果上,平衡针配董氏奇穴疗法皆比传统针刺疗法优异。此外,在远期的整体疗效上,两种疗法均有良好的效果。结论:1、平衡针配董氏奇穴疗法,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疼痛;二方面可以改善其活动功能·同时,对于肩周炎病人的肩部实时镇痛效果与远期疗效,都有相当良好的效果。2、本研究的疗法,其对患者的人身安全性高,操作稳定性亦强,而且经济便利。

宁承婕[6](2016)在《循经刮痧对颈型颈椎病所致肩颈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循经刮痧对颈型颈椎病引起的肩颈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颈型颈椎病引起的肩颈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循经刮痧组)和对照组(经验刮痧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经验选择疼痛部位的穴位及阿是穴进行刮痧;观察组根据不同辨证分型,按经络学说及远近配穴原则进行刮痧。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体疗效、症状体征改善评分,并评价2种刮痧手法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2.5%(13/40)和92.5%(37/4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7.5%(7/40)和72.5%(2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症状体征项目积分和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各项目积分和总积分减少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刮痧疗法对颈型颈椎病引起的肩颈综合征具有较好疗效,安全可靠。循经刮痧手法针对性更强,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总体疗效优于经验刮痧手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徐鸣曙,陈春艳,施茵,葛林宝,张英杰,张杏林[7](2016)在《刮痧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刮痧疗法被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疾病的治疗,并能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将近年来使用刮痧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对颈椎病、落枕、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分别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对现有论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积极推广刮痧疗法应用的同时,仍需加强对刮痧国家标准的认知与执行,使我们对刮痧疗法描述逐步摆脱林林总总、言人人殊的尴尬境地,使国标成为行业内的规范通用术语;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并强化对刮痧作用机制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用现代科学术语更好阐释这一"古老"疗法的现实价值,促进刮痧疗法的推广与普及。

周忠科[8](2014)在《运用文献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揭示刮痧法调节营卫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尽管刮痧法现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中医治疗与保健方法,且研究论文不断涌现,但从痧的病因、病机、病理、痧诊及刮痧作用机理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论文几乎没有。本研究旨在探讨痧的病因、病机、病理,痧与中医诊断的内在关系;更为从体表血流状况了解痧的内涵,探索刮痧时痧体的血流规律,进而揭示刮痧法调节营卫的内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科学实验研究两种方法。1.文献研究:对痧与刮痧法的概念、内涵作基本的了解;对痧与伏邪作病因学的探讨;对痧与营卫紊乱作病机学的探讨;对痧与络病作病理学的探讨;对痧与证候作诊断学的探讨。2.实验研究:使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对刮痧体表作血流监测。监测120人次人体刮痧后背部、颈部等出现“痧象”区域的血流灌注量,分析体表血流分布与“痧象”的空间关系,并观测体表血流分布在随后的5min、1min、15min的变化情况。在患者随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的治疗中,刮痧手法同第一次,并按照原来制定的实验原则继续PSI的血流监测。结果:1.刮痧法是一种可以治疗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在内的数百种疾病的良好方法。2.伏邪是导致痧症产生的一种主要致病因素。3.营卫紊乱是各种外感、内伤疾病的病机基础,也是痧产生的病机过程。4.络脉或微循环的病变是痧的病理基础。5.健康组刮痧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显示刮痧范围内的体表组织血流灌注量明显增加(且血流灌注量在随后的5min-15min降低)。6.亚健康组刮痧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显示无痧区域体表血流灌注增量较大,有痧区域血流灌注量增量较小。即刮痧后,刮痧范围内不同部位的血流灌注量也不相同,其规律是:无痧区域>轻痧区域>重痧区域。7.亚健康组几次刮痧治疗后,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血流灌注量差异性降低。8.亚健康组刮痧后,有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和无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比值随时间向后(随后5min、10min、15min)推移趋向于1,且斜率在降低。(有痧区域降得慢、无痧区域降得快)。9.部分患者刮痧后痧象的形态与经络的分布一致,可能与中医的经络辨证存在一定联系。结论:1.皮部是伏邪潜伏的重要部位之一,伏邪作为致病因素干扰机体表里内外的营卫功能,损害络脉或微循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成为痧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刮痧时产生的痧象及阳性反应物等望诊和触诊的病理信息,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系统研究痧象及各种阳性反应物与不同疾病的内在关联,可以为中医诊断学—痧诊增加新的内容。3.同一患者体表的不同部位之间存在着血流差异。即刮痧后,刮痧范围内不同部位的血流灌注量也不相同,其规律是:无痧区域>轻痧区域>重痧区域。4.刮痧后的血流灌注量分布随时间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亚健康组刮痧后,有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和无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比值随时间向后(随后5min、10min、15min)推移趋向于1,且斜率在降低。5.刮痧法对皮下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通过连续观察同一患者几次刮痧前后的血流灌注量,发现几次刮痧后,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血流灌注量差异性不断降低。表明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量随着刮痧治疗次数的增加与正常组织渐趋一致,病变组织也将成为正常组织。充分表明刮痧法具有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营卫的作用。

陈姿妘[9](2009)在《以条口透承山穴为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从临床观察的角度,客观评价以条口穴透承山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寻找有效的方法及提供必要的依据,以祈更好的推广应用。方法:本实验共选取病例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为30例,均为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并经纳入排除标准所选合格者。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为观察指标,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最终得出结论。治疗组:透刺法条口透承山。主穴:肩髃、肩贞、肩前、肩髎、臂臑、曲池。配穴随证加减。对照组:不使用透刺法,主穴、配穴同治疗组。操作:(治疗组)1.首先进行针刺:患者侧卧位或坐位,选取患侧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30mm的1-1.5寸不锈钢毫针,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得气后,予以电针治疗,采用连续波,10分钟后,改为疏密波,通电时间20分钟,共治疗30分钟。具体强度根据病人耐受程度而定。2.针刺条口透承山穴时,患者采坐位,取足踏平,膝关节屈至90°,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35×75mm的3寸不锈钢毫针,从条口穴直刺透承山穴,得气后,采用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时,待患者局部有酸麻胀感和患肩有微热感后留针30分钟,10分钟运针1次,施治时嘱患者作肩部上臂上举、外旋、内旋等动作。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对照组)操作同治疗组,不使用透刺法。结果:1.治疗组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35-67岁,平均50.67±8.51岁,对照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7-64岁,平均50.63±7.83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示两组样本来自同一总体,可以进行同步研究。3.治疗后两组疼痛改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在减轻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定,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在改善肩关节活动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肩周炎针刺治疗临床观察结果的分析表明,以条口透承山穴为主,并配合患肢肩关节运动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莹莹,杨金生[10](2009)在《刮痧疗法临床治疗病种研究与展望》文中指出探讨刮痧疗法临床治疗病种的特点,总结刮痧疗法的临床应用规律,展望今后刮痧疗法的研究方向。收集1994—2007年437篇刮痧相关论文,对其中刮痧治疗病种及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表明刮痧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临床各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且疗效比较显着,临床中可配合针灸、拔罐、按摩、刺络放血等方法使用。今后应加强刮痧操作规范与疗效评定标准、适宜病种、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刮痧工具和介质的研制和开发等。

二、循经刮痧法治疗肩周炎8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经刮痧法治疗肩周炎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子午捣臼针刺法治疗乳癖(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乳癖的中医治疗归纳
    1 中药内服疗法
    2 中药外敷疗法
    3 针刺疗法
        3.1 毫针针刺
        3.2 电针针刺
        3.3 火针治疗
        3.4 浮针治疗
        3.5 刺络放血
        3.6 针刀治疗
        3.7 蜂针治疗
    4 灸法
        4.1 间接灸
        4.2 艾条灸
        4.3 热敏灸
    5 埋线治疗
    6 耳穴治疗
    7 推拿治疗
    8 刮痧治疗
    9 结论
临床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检查情况
        1.3.1 医生触诊
        1.3.2 影像及病理检查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取穴
        2.1.2 针具
        2.1.3 操作方法
        2.1.4 疗程
        2.2 对照组
        2.2.1 取穴
        2.2.2 针具
        2.2.3 操作
        2.2.4 疗程
        2.3 观察指标
        2.3.1 客观指标
        2.3.2 安全性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西医疗效评价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1.1 患者年龄
        3.1.2 患者病程
        3.2 治疗结果分析
        3.2.1 治疗前疼痛评分
        3.2.2 治疗前肿块评分
        3.2.3 治疗前总体评分
        3.2.4 治疗组疗效
        3.2.5 对照组疗效
        3.2.6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
    4 依从性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乳癖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2.1 肝郁气滞
        1.2.2 肾精不足,冲任失调
        1.2.3 脾胃虚弱,痰凝血瘀
    2 现代医学对乳癖的认识
        2.1 西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及治疗
    3 交叉取穴法
    4 缪刺法的现代应用
    5 子午捣臼针刺法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6 选穴依据
    7 小结
    8 不足
    9 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针刺结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传统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一、 病名方面
        二、 病因病机
        三、 临床症状、体征及症状分型
        四、 传统医学的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理解
        一、 病名方面
        二、 病因病机
        三、 临床症状、体征
        四、 现代医学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 研究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标准
        六、 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 分组方法
        二、 治疗方法
        三、 针刺注意事项
        四、 刮痧注意事项
    第三节 疗效观察
        一、 观察步骤
        二、 观察指标
        三、 疗效评定标准
        四、 统计学处理
        五、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 两组受试者的性别构成情况
        二、 两组受试者的年龄构成情况
        三、 两组受试者的病程构成情况
    第二节 观察指标分析
        一、 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指标分析
        二、 两组的疼痛指标分析
        三、 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的疾病影响指标分析
        四、 两组的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关于针刺治疗方法的依据
        一、 针刺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中医知识
        二、 针刺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西医知识
        三、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依据
    第二节 关于刮痧治疗方法的依据
        一、 刮痧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中医知识
        二、 刮痧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西医知识
        三、 刮痧的禁忌
    第三节 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节 安全性分析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一、 不足
        二、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运用“腕肩同治”方法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概述
        1.定义
        2.流行病学
        3.诊断标准与检查方法
        4.病因及发病机制
        5.治疗进展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概述
        1.病名及历史沿革
        2.病因病机
        3.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方案探究
        4.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整体化方案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评定标准
        2.5 观察时点及回访
    3.研究数据
        3.1 基本资料
        3.2 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3.3 随访效果评估
        3.4 研究结果
    4.安全性评价
    5.脱落情况记录
    6.分析与讨论
        6.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6.2 观察结果及分析
        6.3 “腕肩同治”的优势及机制探讨
    7.小结
结语
    1.结论
    2.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附录2: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中医辨证论治探索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文献回顾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治疗方法与观测指标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测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分析与结果
        3.1 病人数据的基本信息分析
        3.2 对照组与治疗组证型分布对比
        3.3 总体临床疗效对照分析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NDI评分比较
        3.6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3.7 安全性评价及病例脱落
    4.讨论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现状
        4.3 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思路
        4.4 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4.5 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平衡针配董氏奇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肩关节周围炎的西医学研究
    2 肩关节周围炎的中医学研究
    3 肩关节周围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4 小结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案
    4 结果
讨论
    1 奇穴的临床应用
    2 平衡针配董氏奇穴治疗肩周炎的机理探讨
    3 结果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6)循经刮痧对颈型颈椎病所致肩颈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1. 1 对照组
        1.2.1. 2 观察组
        1.2.2 观察指标
        1.2.3 评价方法
        1.2.3. 1 总体疗效评定
        1.2.3. 2 症状体征改善评价
        1.2.3. 3 安全性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
3 讨论

(8)运用文献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揭示刮痧法调节营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刮痧疗法的基本内容
    1 痧的基本内涵
        1.1 痧的概念
        1.1.1 病理性的痧
        1.1.2 刮拭性的痧
        1.2 病理性痧与刮拭性痧的比较
        1.3 痧的实质
    2 痧与斑疹的鉴别
        2.1 归属的病种不同
        2.2 发病的形态不同
        2.2.1 斑疹的形态与特点
        2.2.2 痧的形态与特点
        2.3 病理机制不同
        2.3.1 斑疹的形成机制
        2.3.2 痧的形成机制
    3 刮痧疗法的历史沿革
        3.1 刮痧疗法的萌芽阶段
        3.1.1 刮痧疗法的起源
        3.1.2 内经时代的刮痧
        3.2 古代传统刮痧
        3.2.1 元明时期
        3.2.2 清代
        3.3 现代刮痧阶段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刮痧状况
        3.3.2 现代的刮痧
    4 刮痧法的理论基础
        4.1 中医学对刮痧的认识
        4.1.1 以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
        4.1.2 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
        4.1.3 以皮部学说为落脚实处
        4.2 现代医学对刮痧的认识
    5 刮痧工具与介质
        5.1 刮痧工具
        5.1.1 专业工具
        5.1.2 代用工具
        5.2 刮痧介质
        5.2.1 液体类介质
        5.2.2 固体类介质
        5.2.3 药物类介质
        5.3 刮痧器具的选择
    6 刮痧的操作方法
        6.1 刮痧法
        6.1.1 直接刮痧法
        6.1.2 间接刮痧法
        6.2 撮痧法
        6.3 挑痧法
        6.4 放痧法
    7 刮痧的基本手法
        7.1 持板方法
        7.1.1 单手持板法
        7.1.2 双手持板法
        7.2 刮拭顺序
        7.3 刮拭方向
        7.4 刮拭力度
        7.5 刮拭频度
        7.6 刮拭长度
        7.7 刮拭时间
        7.8 补泻手法
        7.8.1 迎合补泻法
        7.8.2 深浅补泻法
        7.8.3 力度补泻法
        7.8.4 速度补泻法
        7.8.5 平补平泻法
    8 刮痧施术时的患者体位
        8.1 坐位
        8.2 俯卧位
        8.3 仰卧位
        8.4 侧卧位
        8.5 仰靠坐位
    9 刮痧的适应症与禁忌
        9.1 刮痧的适用病症
        9.1.1 内科疾病
        9.1.2 外科疾病
        9.1.3 妇科疾病
        9.1.4 儿科疾病
        9.1.5 皮肤科疾病
        9.1.6 五官科疾病
        9.2 刮痧的禁忌
        9.2.1 禁忌症
        9.2.2 禁刮部位
    结语
第二部分 痧与伏邪—痧的病因学研究
    1 伏邪的概念
        1.1 伏气与伏邪
        1.2 《内经》的启示
    2 伏邪学说的历史沿革
        2.1 《内经》的伏邪思想
        2.2 王叔和的伏邪思想
        2.3 朱肱的伏邪思想
        2.4 刘和间的伏邪思想
        2.5 吴又可的伏邪思想
        2.6 叶天士的伏邪思想
        2.7 吴鞠通的伏邪思想
        2.8 王孟英的伏邪思想
        2.9 刘吉人的伏邪思想
    3 伏邪的分类
        3.1 狭义伏邪
        3.2 广义伏邪
        3.2.1 外感性伏邪
        3.2.2 内伤性伏邪
        3.2.3 先天性伏邪
    4 伏邪的实质与特点
        4.1 疾病是正邪双方矛盾斗争的过程
        4.2 伏邪发病可能是疾病发生的普遍形式
        4.3 伏邪的实质
        4.4 伏邪的特点
    5 邪伏的部位
        5.1 古代认识
        5.1.1 邪伏肌肤说
        5.1.2 邪伏肌骨说
        5.1.3 邪伏少阴说
        5.1.4 邪伏膜原与少阴说
        5.2 当代观点
        5.2.1 任继学教授的伏邪观
        5.2.2 其他学者的观点
    结语
第三部分 营卫紊乱—痧的病机学研究
    1 营卫的含义
        1.1 营的含义
        1.2 卫的含义
    2 营卫的生成
        2.1 营气的生成
        2.2 卫气的生成
    3 营卫的主要功能
        3.1 营气的主要功能
        3.1.1 化生血液
        3.1.2 营养全身
        3.2 卫气的主要功能
        3.2.1 防御作用
        3.2.2 温煦作用
        3.2.3 调节作用
        3.2.4 主司睡眠
    4 营卫的关系
        4.1 营卫的来源
        4.2 营卫的关系
    5 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5.1 营卫与气的关系
        5.2 营卫与血的关系
        5.3 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6 营卫的循行分布与会合
        6.1 营气的运行
        6.1.1 营气在十二经的循行
        6.1.2 营气在任督二脉的循行
        6.1.3 营气在跷脉的循行
        6.1.4 营气的会合
        6.2 卫气的运行
        6.2.1 卫气的昼夜运行
        6.2.2 营卫相随、内外相贯
        6.2.3 散行周身
        6.2.4 卫气的会合
        6.3 营卫之气的会合
        6.3.1 营卫五十而复大会
        6.3.2 营卫脉内外交会
    7 营卫的紊乱
        7.1 升降失常
        7.1.1 卫气运行受阻
        7.1.2 邪之所客、气之所归
        7.1.3 卫气逆行
        7.1.4 络绝与径通
        7.2 出入失常
        7.2.1 阳不入阴,故目不瞑
        7.2.2 久留于阴,故多卧矣
        7.2.3 营气衰少,卫气内伐
        7.3 营卫不和与营卫紊乱的区别
        7.3.1 作为证型的营卫不和
        7.3.2 作为病机的营卫不和
    结语
第四部分 络病与痧—痧的病理学研究
    1 络脉
        1.1 络的概念
        1.2 络的分类
        1.2.1 络脉有气络和血络之分
        1.2.2 络脉有广义与狭义之别
        1.2.3 络脉有阴络及阳络之异
        1.3 络的等级
        1.4 络的功能
        1.5 络与经的关系
        1.6 络脉的特点
    2 微循环
        2.1 传统的微循环
        2.2 微循环的新概念
    3 络脉与微循环的关系
        3.1 结构的同一性
        3.2 功能的一致性
        3.3 两者的差异性
    4 病络与微循环紊乱
    5 络病的规律和特点
        5.1 络病的理论依据
        5.2 络为疾病的传化途径
        5.3 络病的特点
    6 络病的病理学基础
        6.1 虚—络脉空虚
        6.2 瘀—络脉瘀滞
        6.3 毒—络毒蕴结
        6.4 损—络脉损伤
    结语
第五部分 证候与痧—痧的诊断学研究
    1 健康与疾病
    2 与证候相关的概念
        2.1 病
        2.2 症
        2.2.1 症状
        2.2.2 体征
        2.3 证与证候
        2.3.1 证
        2.3.2 证候
    3 证与证候的沿革
        3.1 《内经》中的证
        3.2 《伤寒论》中的证
        3.3 证候的出处
        3.4 《脉经》中的证候
        3.5 《肘后百一方》中的证候
    4 证候的内涵
        4.1 证候反映致病因素导致机体变化的状态
        4.2 证候可以揭示病变部位与范围
        4.3 证候反映中医病因发病论的基本观点
        4.4 证候的三大特点
        4.5证候的结构与层次
        4.5.1 证候的结构与层次
        4.5.2 证候层次之间的联系
        4.5.3 证候的复合
    5 证的规律
        5.1 核心证
        5.2 基础证
        5.3 具体证
    小结
    6 刮痧与诊断
        6.1 痧象和阳性反应
        6.1.1 痧象
        6.1.2 阳性反应
        6.2 痧诊的辨证规律
        6.2.1 通过痧象辨体质
        6.2.2 通过痧象辨病情
        6.2.3 阳性反应辨病情
        6.3 痧斑消退情况的诊断规律
    结语
第六部分 血流监测—痧的影像学研究
    1 引言
        1.1 激光散斑现象
        1.2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原理
        1.3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的优势
        1.4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的新用途
    2 实验方法
        2.1 设备与材料
        2.1.1 设备
        2.1.2 技术参数
        2.1.3 实验材料
        2.2 受试对象
        2.3 实验环境
        2.4 观察部位
        2.4.1 健康组刮痧部位
        2.4.2 亚健康组刮痧部位
        2.5 实验步骤
        2.5.1 实验前准备工作
        2.5.2 刮痧手法及标准
        2.5.3 数据测量及记录
        2.6 数据提取及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及数据统计
        3.1 健康组和亚健康组的体表及皮下血流灌注量的区别
        3.1.1 健康组莫某某刮痧前后的血流灌注图及血流曲线图对比
        3.1.2 健康组随机抽取4例刮痧前后血流灌注量的对比
        3.2 亚健康组的体表及皮下血流灌注量差异性观察
        3.2.1 胡某肩部刮痧前后不同区域的直观比较
        3.2.2 胡某肩部刮痧前后不同区域血流曲线的差异
        3.2.3 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具有显着差异
        3.2.4 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百分比具有显着差异
        3.3 亚健康组有痧和无痧区域及健康组体表血流灌注量的比较
        3.3.1 刮痧后体表血流灌注量的统计
        3.3.2 刮痧后体表血流灌注值(PU)的均值和方差分布
        3.4 几种特征型的缺血型分布
        3.4.1 痧痕沿脊柱(督脉)的条状分布
        3.4.2 痧痕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的条状分布
        3.4.3 痧痕在背部呈点片状分布
        3.4.4 痧痕在背部呈现大面积缺血分布
        3.4.5 痧痕在肋部(肝经)呈现条状分布
        3.5 亚健康组几次刮痧后血流灌注量的变化
        3.5.1 二次刮痧后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
        3.5.2 几次刮痧后体表血流灌注量百分比的变化
        3.6 亚健康组刮痧后血流分布的时间特性
        3.7 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血流灌注量随时间变化不同
讨论
    1 刮痧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外治法
    2 刮痧治疗以经络皮部为落脚点
    3 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具有显着差异
        3.1 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血流灌注量差异的现象
        3.2 差异现象的分析
    4 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血流灌注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5 刮痧象具有随经络带分布的特点
    6 刮痧时皮肤血流灌注量升高是产生疗效的关键
        6.1 刮痧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灌注量
        6.2 多次刮痧后血液循环改善
    7 自身溶血的现象可能是刮痧疗效的重要机制
    8 刮痧具有破坏与建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结论
结束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七部分 系统科学视角下的中医刮痧
    1 系统科学的建立
        1.1 系统论思想的萌芽
        1.1.1 古代西方的系统论思想
        1.1.2 古代中国的系统论思想
        1.2 系统科学的创立
    2 系统论与中医刮痧
        2.1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2.1.1 整体性原理
        2.1.2 联系性原理
        2.1.3 有序性原理
        2.1.4 动态平衡性原理
        2.1.5 调控性原理
        2.2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2.3 中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2.3.1 中医学的整体性原理
        2.3.2 中医学的联系性原理
        2.3.3 中医学的有序性原理
        2.3.4 中医学的动态平衡性原理
        2.3.5 中医学的可调控性原理
        2.4 从系统论看中医五脏的本质
        2.5 系统论方法对中医刮痧的指导意义
    3 信息论与中医刮痧
        3.1 信息的概念
        3.1.1 广义的信息
        3.1.2 狭义的信息
        3.2 信息的特征
        3.3 信息论方法对中医刮痧的指导意义
    4 控制论与中医刮痧
        4.1 控制论的基本原理
        4.1.1 信息变换原理
        4.1.2 黑箱原理
        4.1.3 反馈原理
        4.1.4 前馈原理
        4.1.5 择优控制原理
        4.2 控制论方法对中医刮痧的指导意义
    5 耗散结构论与中医刮痧
        5.1 耗散结构的概念
        5.2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
        5.3 耗散结构的主要特征
        5.4 耗散结构的实质
        5.5 熵与负熵
        5.5.1 熵
        5.5.2 负熵
        5.6 人是一种活的耗散结构
        5.6.1 人体耗散结构的主要特征
        5.6.2 人体内部的涨落和稳定
        5.6.3 人体耗散结构的协同作用
        5.7 中医刮痧与治疗熵病
结语
第八部分 刮痧疗法的现代研究进展
    前言
    1 刮痧的文献研究
        1.1 痧的基本概念
        1.1.1 痧症
        1.1.2 麻疹
        1.1.3 痧象
        1.2 痧的考证
        1.3 刮痧的文献学研究
        1.3.1 痧病文献整理
        1.3.2 《痧胀玉衡》学术思想研究
        1.3.3 《痧症全书》学术思想研究
    小结
    2 刮痧的理论基础与现代科学研究
        2.1 刮痧的理论基础
        2.1.1 藏象学说
        2.1.2 经络学说
        2.1.3 皮部理论
        2.1.4 全息理论
        2.1.5 瘀毒学说
        2.2 刮痧的现代科学研究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3 刮痧疗法的临床应用
        3.1 内科疾病
        3.1.1 感冒
        3.1.2 失眠
        3.1.3 眩晕
        3.1.4 高血压
        3.2 外科常见疾病
        3.2.1 颈椎病
        3.2.2 肩周炎
        3.2.3 腰椎间盘突出症
        3.2.4 慢性软组织损伤
        3.2.5 急性腰扭伤
        3.3 妇科疾病
        3.3.1 痛经
        3.3.2 乳腺增生病
        3.4 儿科疾病
        3.4.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3.4.2 小儿遗尿症
        3.5 皮肤科疾病
        3.5.1 黄褐斑
        3.5.2 痤疮
        3.6 刮痧调节亚健康和治未病
        3.6.1 治未病
        3.6.2 疼痛性亚健康
    4 其它研究
        4.1 刮痧的板感
        4.2 手法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附篇)
    附件1
致谢

(9)以条口透承山穴为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与治疗
        (一) 病因病机
        (二) 辨证分型
        (三) 辨证分经
        (四) 经脉和肩周炎的关系
        (五) 治疗方法
        (六) 中药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
        (一) 病因病理
        (二) 临床分型
        (三) 临床症状
        (四) 治疗
    三.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一) 循经取穴
        (二) 针刺郄穴
        (三) 辨证选穴
        (四) 巨刺法
        (五) 缪刺法
        (六) 肩部夹脊穴
        (七) 针挑局部
        (八) 温针
        (九) 耳针
        (十) 其它
    四.综合治疗
    五.功能锻炼
    六.体会及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及脱落标准
        (六) 意外情况处理
        (七) 研究方法设计
        (八) 疗效评定标准
        (九) 观察指标
        (十) 统计方法
    二.结果及分析
        (一) 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病程比较
        (二)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标积分情况
        (三)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肩关节活动功能积分情况
        (四)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结果及分析
        (五)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临床疗效评价
    二.观察指标的评价
    三.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作用
    四.透穴针法的探讨
    五.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的中医机理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刮痧疗法临床治疗病种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单一刮痧疗法治疗病种的临床研究情况
    1.1 内科疾患
        (1) 呼吸系统疾病
        ①感冒:
        ②哮喘:
        (2) 内分泌系统疾病
        ①原发性高血压:
        ②糖尿病:
        ③高脂血症:
        (3) 消化系统疾病
        ①胃炎:
        ②慢性乙肝:
        ③肝硬化腹水:
        ④急性胃痉挛:
        (4) 泌尿系统疾病
        ①肾绞痛:
        ②慢性前列腺炎:
        (5) 免疫系统疾病
        ①类风湿性关节炎:
        ②强直性脊柱炎:
        (6) 精神疾病
        ①顽固性失眠:
        ②神经衰弱:
        (7) 神经系统疾病
        ①中风后呃逆:
        ②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③中风后遗症:
    1.2 外科疾患
        (1) 腰椎间盘突出症:
        (2) 落枕:
        (3) 急性腰扭伤:
        (4) 肩周炎:
        (5) 颈椎病:
        (6) 肩背肌筋膜炎:
        (7) 肱骨外上髁炎:
        (8) 骨质增生:
        (9) 软组织损伤:
    1.3 妇科疾患
        (1) 乳腺增生:
        (2) 原发性痛经:
    1.4 儿科疾患
        (1) 小儿支气管肺炎:
        (2) 小儿遗尿:
        (3) 小儿脑瘫:
    1.5 其他
        (1) 中暑:
        (2) 带状疱疹:
        (3) 痤疮:
        (4) 黄褐斑、蝴蝶斑:
        (5) 慢性疲劳综合征:
        (6) 肥胖:
2 刮痧与其他外治法的综合应用情况
3 展望
    (1) 加强刮痧疗法操作规范与疗效标准研究。
    (2) 加强刮痧疗法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
    (3) 开展刮痧疗法适宜病种的研究。
    (4) 科学认识刮痧疗法的禁忌。
    (5) 加强刮痧工具和介质的研制和开发。

四、循经刮痧法治疗肩周炎8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午捣臼针刺法治疗乳癖(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其桓.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针刺结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宁彩霞(Pattarawadee Palanuntakulthor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运用“腕肩同治”方法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中医辨证论治探索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D]. 李谱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平衡针配董氏奇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研究[D]. 林文源.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循经刮痧对颈型颈椎病所致肩颈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观察[J]. 宁承婕. 现代医药卫生, 2016(18)
  • [7]刮痧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的研究进展[A]. 徐鸣曙,陈春艳,施茵,葛林宝,张英杰,张杏林. 2016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8]运用文献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揭示刮痧法调节营卫的研究[D]. 周忠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9]以条口透承山穴为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陈姿妘.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刮痧疗法临床治疗病种研究与展望[J]. 王莹莹,杨金生. 中国针灸, 2009(02)

标签:;  ;  ;  ;  ;  

经络刮痧治疗肩周炎8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