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篇概念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怡[1](2021)在《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用中成药说明书英译研究》文中认为
闫月荣[2](2021)在《基于语篇的词汇衔接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阅读不应该只被视为是一种为了学习语法、词汇的利用工具,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为了获取新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难题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它与语言学习的目的相吻合。同样对于英语学习来说,阅读可谓是重中之重。究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英语阅读不论是在英语教学中还是英语测试中都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根据《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所划分的阅读技能目标,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够浏览查阅英文诗歌散文、报纸期刊、国外名着以及英文说明书等非专业性的英文阅读材料并能抓住其基本文意;找出或获取文本中心思想、作者写作意图、观点或态度的相关信息;能根据语篇情境、上下文意、构词法以及句子结构来猜测生词或词组含义;能够分析篇章层次,理解关键从句,理清事件情节发展和预测可能发生的结局。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激发阅读热情,最终提升英语阅读能力。而目前大部分传统的英语阅读授课模式过于强调对英语学科基础知识的讲解,缺乏对上述英语阅读技能目标的实现更仔细、深入的挖掘和探索。而Halliday的以语篇为依托的词汇衔接理论侧重培养学习者的篇章衔接意识,它不仅关注字词句等基础语言单位的衔接关系,还兼顾文章结构和体裁,与高中生需要达成的英语阅读技能目标相吻合。因此,本实证研究以Halliday和Hasan的词汇衔接理论为主要依据,以Hoey的词汇重复模式为辅助来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期解答“在词汇衔接模式的指导下,高中生在英语阅读成绩、阅读态度以及词汇衔接意识等方面有何种程度的变化?”的研究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回答“以语篇为基础的词汇衔接阅读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成绩、阅读态度以及他们的词汇衔接意识有何种变化。”本研究抽取了哈尔滨市某高中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每个班级各有50人。笔者对实验班的学生采取词汇衔接阅读教学模式,而对照班的阅读教学模式保持不变,实验时间为期4个月,在实验尾声,将之前所收集到的来自各个测量工具中的实验数据结合SPSS 24.0统计手段进行探讨。由最终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受试对象的阅读理解成绩比对照班受试对象的成绩要高,且涨幅较为显着;根据调查问卷的前后测变化情况、实验中期的受试访谈结果和课堂观察量表结论汇总来看,学生对待英语阅读变得更加积极和自信,在解决英语阅读实际问题时所展现的词汇衔接意识得到了增强。由此可知,基于词汇衔接手段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丰富高中生一贯的阅读理解技巧,使其英语阅读习惯向好发展,并且还可以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互为表里。基于本研究的发现,笔者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方面对今后的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展望建议:教师应当不断精进自身对词汇衔接理论基础知识的内化、有规律地设计英语阅读操练活动并辅之以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渗透;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要努力积累英语语用基础知识、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加强课后的英语写作练习,加深“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英语技能的相得益彰。
王连柱[3](2021)在《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愈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欲解决好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讲述好“中国故事”,除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还应加强语言本体研究、跨语言和跨文化研究。汉、印、阿、希四个民族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广泛的影响力,研究好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提出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汉、印、阿、希四种民族语言及其及物性系统作为跨语言比较研究的对象,以期增进人们对四种语言、四个民族的认识,让民族沟通之路更为通畅。纵观语言研究史可知,史上论及及物性这一重要且复杂语言现象的学者众多,总结来看,他们对及物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形式和意义两个层面,即(形态)句法及物性和语义及物性。最先从意义层面探讨语义及物性的学者是Halliday,其将及物性视为小句经验功能的一部分,作用是把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各种经验用“过程”“参与者”以及“环境成分”表达出来。Halliday和Fawcett的及物性系统主要是基于英语建构的,而每种语言都需要一个特定的、与该语言特征相适应的及物性系统。多位学者如Caffarel、Teruya和何伟已相继建构起针对法语、日语和汉语的及物性系统。此外,有些学者如Lavid、Matthiessen和何伟已经尝试开展及物性系统的跨语言比较或对比研究,或者类型学研究,但是这类研究的数量还比较少,覆盖的语种和语料也不够丰富,且没有将语言比较或对比与文化、思维层面的阐释相结合,追问何以呈现此样不同。在汲取前人研究经验并指出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本研究以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以及何伟关于及物性系统建构的研究为指导,借助比较和对比等研究方法,探究汉、印、阿和希四语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共性和殊性,并从认知、思维及文化出发,对殊异背后所隐伏的深层动因进行解释,以期补益于人们对四种语言,以及它们背后的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及物性过程类型出发,本研究发现,四语的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有五点共性特征:丰富性、层次性、张力性、隐喻性和抽象性。丰富性指四语的及物性系统均拥有丰富的过程类型和多样化的参与者角色,都能够有效表征发生在物质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和关系世界的认知经验。层次性指四语的及物性过程类型均可按照具化程度,区分为上层、基本层和下层过程,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人们可以选择基于上层、基本层甚至是下层及物性过程进行分析。张力性指当受到使用语境、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主客观条件“牵制”时,小句从本应属的某种过程类型变成了另一种过程类型,或者小句的过程类型难以分辨,亦此亦彼、非此非彼。隐喻性指一种及物性过程会被隐喻化为另外一种过程,与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的功能角色可能会随之出现变化。抽象性指四语及物性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过程之间存在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从及物性过程的语义配置结构出发,本研究发现,虽然四语及物性过程的语义配置结构均包含“过程”“参与者”和“环境”三种语义成分,但它们的相对序位、省略与凸显、整合程度等并不完全相同。汉语呈现出:1)“参与者”前置,“过程”通常不居于小句句首,“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略多,有一定位置自由度;2)“环境”前置,位置集中;3)有较高比例的“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居中,语义整合程度稍高等显着特征。印地语呈现出:1)“过程”后置,“过程”的位置固定、单一,“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最少;2)“环境”前置,位置集中;3)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省略;4)语义成分整合类型最少,语义整合程度最低等显着特征。阿拉伯语呈现出:1)“过程”和“参与者”均可前置,但以“过程”前置为主,“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最多,位置自由度最高;2)“环境”分散,位置自由度较高;3)没有“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较多,语义整合程度最高等显着特征。希腊语呈现出:1)“过程”和“参与者”均可前置,但以“参与者”前置为主,“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较多,位置自由度较高;2)“环境”分散,位置自由度较高;3)有少量“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较多,语义整合程度较高等显着特征。四语在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上的殊异,是由四个民族不同的认知、思维直接导致的,但殊异产生的最终根源还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理、自然和社会环境。汉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汉民族的农耕文化和儒道文化,及由其而生的事理逻辑思维、时间性思维、悟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顺序象似性认知、由背景到图形认知和非常强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紧密相关。印地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印民族的多元文化、宗教文化,及由其而生的论辩逻辑思维、带有随意性的时间性思维、直觉证悟思维和整体—分析中介型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背景到图形认知和较强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低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密切相关。阿拉伯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阿民族的沙漠游牧文化、外来文化和宗教文化,及由其而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空间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图形到背景认知和较弱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非常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希腊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希民族的商贸文化、科学文化,及由其而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空间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图形到背景认知和较弱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紧密相关。探究不同语言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异同,并从认知、思维及文化出发,阐释殊异产生的根源,不仅有助于语言教学,而且对增进民族间的沟通与理解大有补益。
胡波[4](2021)在《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研究》文中提出西方哲学对规范研究出现了一种转向,即从对规范的直接研究对规范内容的描述性研究。规范也是描述翻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翻译规范的研究不只是要建立一套翻译的标准、规则和原则,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翻译质量,更是要将翻译活动放入整个社会和国际交往关系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对翻译规范的内涵、要素,以及翻译的本质等进行一种描述性研究。本研究中所指的法治话语,更多的是指向我国国家层面出台的偏向于政治性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文件。从翻译实践上看,现有的法治话语对外翻译由于参与主体较多,不同译文之间存在着术语翻译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即使是在同一法治话语的译本中,也还会有对原文理解上存在误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方面的问题,在法治话语的翻译过程中,违反翻译规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从理论研究来看,对法治话语的翻译更多的是集中于法治新词的词汇层面,从宏观层面论及法治话语语篇的翻译相对较少一些。此外,相关的研究既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其研究的成果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这给我们开展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国家机构对法治的言说更具影响力,本研究选择以我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为研究对象,针对法治话语翻译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1.鉴于西方翻译规范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引进中国,并运用在大量翻译研究文章中,中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对外翻译是不是可以直接套用西方翻译规范理论?为什么?2.不同于文学体裁,中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属性,其翻译规范的内容应该是什么?3.从规范到规范化是个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对外翻译应该怎么样进一步实现规范化?鉴于规范本身是一种社会规则、标准,具有较强的规定性,对翻译规范的研究不可能完全排除规定性的一面,本研究具有建构规范体系的理想化的价值和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是为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的研究尝试提出和建构一个层次化、结构化和多元化的翻译规范系统框架,增强翻译规范研究的理论阐释力,从而指导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具体翻译实践。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哲学的方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尝试建构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归纳和比较,将理论适用于法治话语翻译的个案研究之中。主要的研究结论有:1.中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研究,并不能够直接套用现有的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结论与成果。这里有三方面的理由来支撑:第一,西方翻译规范理论研究的兴起,是从文学翻译领域开始的。不同的体裁和文本,对应的翻译规范自然也应该会有所不同。法治话语翻译属于应用型翻译的范畴,对不同的文本翻译规范进行描述性研究,也需要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进路和特征。第二,西方翻译规范理论研究虽然推进了翻译研究由“文化转向”向着“社会转向”的转变,但这只是一种视角的转变,翻译与社会学交叉的这种跨学科研究是否代表一种“范式”的转变,还是要看其哲学根基,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哲学根基并未发生改变,仍然是以哲学阐释学为基础,是解构主义范式的一种延续。第三,正是因为延续了解构主义范式的研究模式,我们从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几位代表性人物的结论中并未发现其建构性,相反,更多的是一种分散性、解构性。2.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具有系统性、多层面性,更应该是一个集宏观、中观和微观元素的翻译规范理论体系。本研究引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将规范和主体的行为联系起来,是基于交往理性、建构主义实践哲学的基础,将研究范围从主体延伸至主体间性层面,进入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交往范式”。哈贝马斯借用并且改造了卡尔·波普尔的理论,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三个世界”理论,涵盖了交往行为的全部领域,这三个世界分别是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内在世界。哈贝马斯的“三个世界”理论就为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框架。翻译本身是一种复杂的交往活动,需要进入三个世界的领域,在主体、客体和多元主体三个层面之间实现交往互动。社会环境的变化让翻译的本质也产生了一些变化,翻译活动越来越朝着社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可以将西方的翻译规范理论重新划分,并且进一步补充,实现一定的结构和层次化,即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分别对应着主观世界、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不同世界中的交往活动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翻译规范,从而建构形成一个系统化、完整的规范框架。法治话语翻译三个世界的不同规范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个多维、立体、融合的整体,而语言、文化和个体的理解就成为三个世界相互融合的界面与载体。在宏观层面上,法治话语翻译的主观世界要求遵循伦理规范(或道德规范),包括价值规范、目的规范和权衡规范。在中观层面上,法治话语翻译的社会世界要遵循职业规范(期望规范、责任规范、操作规范、管理规范、技术规范、评价规范),加强对翻译的项目化管理。在微观层面上,对法治话语翻译客观世界的认识,终究是要符合产品规范(预备规范、关系规范、文本规范),预备规范包括文本选择和译者的选择、翻译人才培养等,而关系规范还是聚焦于语言符号的转换,主要是从词汇的层面来考察翻译规范。此外,法治话语翻译也需要上升至语篇的层面,建构起文本规范。3.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工作,需要坚持系统性和持续性的两大原则,针对翻译规范的系统性框架而展开,即针对国家架构法治话语翻译的主观世界、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对应的伦理规范、职业规范和产品规范,分别给出对策和思路。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西方翻译规范理论,建构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从而增强翻译规范理论的解释力;在实践上,更好地认识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的现象和本质,为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段淑芬[6](2020)在《《电商分析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六年多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快速增长,“丝路电商”已成为国家间经贸合作的新渠道。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传统产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实行产业转型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使得与之相关的商务技术文本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翻译实践报告拟以图书《电商分析法》(Ecommerce Analytics)的第1章和第9章作为翻译研究素材。《电商分析法》(Ecommerce Analytics)的第1章借用商业实例——电商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分析成功实现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和预测,揭示电子商务分析给企业带来的积极作用。第9章聚焦于电子商务客户分析,介绍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客户数据开展不同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数据分析作为电子商务新营销模式的技术支撑之一,对电商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本翻译实践报告由翻译任务描述、源语文本探析、翻译过程阐释、翻译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五个部分构成。首先,译者阐述了本次翻译实践任务的背景与意义,其次,译者对翻译文本的文本来源、文本内容及文本特征进行了介绍,并详细论述了本次翻译实践的推进过程。接着,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的关照下,译者针对商务技术文本《电商分析法》(Ecommerce Analytics)的文本特征,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维度展开了具体的翻译案例分析,就词汇层面而言,译者通过查阅专业词典和平行文本准确地再现各类术语的释义,同时,译者采用文献法对节选文本中出现的情态动词进行语义层面的分类,在翻译时采取选择性省译的翻译策略;就句子层面而言,译者采用语态转换、“反说正译”和调整句法结构等翻译策略分别处理被动句、否定句及长难句的翻译;就语篇层面而言,译者从标点符号和指示代词两个角度来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最后,译者对本次翻译实践活动进行了整体性回顾,探讨和归纳在翻译实践中获得的启示和存在的不足。本次翻译实践的意义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原文本是着名数据分析师在电商数据分析领域的研究着作,通过翻译节选文本,可以为从事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的中国企业与研究学者提供一些参考。第二,译者选取与本科专业相关的商务技术文本作为本翻译报告的研究素材,有助于译者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多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第三,译者选用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指导商务技术文本的翻译,可以为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第四,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背景而言,译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为中国电商企业的发展、国际经贸合作及跨文化交流提供多维借鉴。
汤嘉玲[7](2020)在《《1918-1939年英国的社会状况》(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俗话说“居安思危”,我们当前身处和平年代,享受着比以往更加优越的物质生活,但人类历史上经历过的种种艰难险阻仍需我们铭记,尤其是关于战争时期的社会历史也需要我们更多人去关注和探索。本次翻译报告以Social conditions in Britain(1918-1939)一书中的就业与失业,家庭收入与开支以及住房三个节选部分作为翻译研究文本,以翻译补偿理论为理论指导,深入剖析了社科类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出现的“翻译损失”问题并为之找寻有效的“翻译补偿”途径。本报告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译者针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的详细陈述,第二部分是一万余字的翻译任务原文及其对应的译文。论文陈述部分中,译者首先描述了翻译任务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详细分析了所选文本的内容、类型及特征;之后再对翻译步骤进行逐一详解,包括译前准备、译中分析和译后校对三个流程;紧接着则是对翻译过程中的重点案例进行分析,译者以翻译补偿理论为指导,针对社科类文本翻译过程中词义、句法以及篇章层面的损失问题进行补偿处理。在词义层面,译者采用了替代法、引申法以及加注法三种补偿手段,以使译文用词符合原文语境并能彰显原文信息内涵;在句法层面,译者针对社科类文本中多复合、多并列、多被动的特点,分别使用了拆分法、溶合法和转换法三种补偿策略,从而实现译文语言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在语篇层面,译者对语篇中的部分指称代词进行信息还原和复现,对部分功能性词语进行省译,同时梳理并增强了句子间衔接的逻辑性。最后,译者对本次翻译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既得出了翻译上的有用经验,也对翻译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刻反思。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报告,译者希望能为国内社会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提供关于英国战争时期的社会史资料;同时,译者也希望本书的翻译能够唤起人们对战争期间社会历史情况相关信息的重视,希望人们能够从史料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陈锡鑫[8](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和趋势》(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文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和趋势》(节选)翻译实践。源文本概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和趋势,并重点介绍了与其政策和实践相关的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键能力、主要内容、政策、学习环境的改变、教师培训、青年领导者、扩大行动规模和监测进展等主题。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笔者所译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回顾了本次翻译实践的全过程,在分析原作文本特点的基础上,确立了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策略;依据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篇章三方面,分析遇到的具体难题以及采用的翻译策略与技巧。本翻译实践报告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翻译案例分析、翻译实践总结。
张可娜[9](2020)在《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英译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与主治的语言特点与英译现状、调查国外消费者对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与主治英译的理解与认可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的英译,从而总结英译策略,为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的英译提供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法以19份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中英文)部分为研究对象,对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译文进行文本分析,总结英译问题,探讨翻译策略。(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92位国外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从国外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对中医药的认知程度、对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与主治英译语篇与术语的评价与建议三方面考察国外消费者及其对补益类中成药英文说明书功能主治部分英译的理解与接受度。研究结果(1)文本分析结果通过文本分析发现,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部分的术语以四字格为主,治法术语内部的语法结构包含动宾结构和动宾联合结构,病机术语的语法结构都为偏正结构,语篇的构成结构一般为“治法+(病机)+症状、疾病”;中医药术语英译不规范、语篇逻辑混乱是目前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的英译存在的主要问题。(2)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国外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相比于针灸、拔罐、中草药等方面,国外消费者对中成药的了解与认可度相对较低。受调查者对简单易懂的译文接受度更高,更倾向于语篇结构清晰、句式简明的译文。研究结论在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结合文本分析与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英译现状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英译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词汇问题和语篇结构问题,“功能主治”结构词也存在英译不规范的现象。具体包括:“功能主治”结构词英译不统一、中医药术语中基本名词、动词英译不一致、错译、术语内部逻辑关系把握不当,语篇整体结构逻辑关系不清。此外,本体层面的错误包括拼写和大小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除了译者水平之外,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的英译可参考的标准较少、英译标准不统一,中成药中文说明书本身书写不规范也是重要原因。(2)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英译策略通过分析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的英译现状,本研究以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为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各部分的英译,即结构词、术语、语篇的英译提出如下策略:①“功能主治”结构词的英译。建议使用译语读者所习惯的语言形式,参照西药说明书的译法,结合“功能主治”本身的含义,将“功能”“主治”分别译为“Actions”“Indications”,使读者能够准确地找到所要了解的药物治疗信息,提高可读性。②治法和病机术语的英译。应先分析术语的构成特点与逻辑关系,再进行翻译,即首先要在厘清术语内涵的基础上,确定术语内部所包含的基本名词、动词或者中心语的英译,再根据术语内部的逻辑关系与语法结构,确定术语的英译结构形式。治法术语的语法结构包括动宾结构和动宾联合结构,病机术语的语法结构主要为偏正结构。动宾结构的治法术语可译为“动词+宾语”的形式,表目的和并列关系的动宾联合结构的治法术语可分别译为“动词+宾语+to+动词+宾语”和“动词+宾语,动词+宾语”的形式。偏正结构的病机术语可译为“修饰语+中心语”的形式。③症状和疾病术语的英译。若西医中有对应词汇、术语的内涵与外延一致的情况下,可参照西医的译法。同时,在确保术语内涵不变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常见词汇,以使消费者更易理解药品说明书的医药信息,提高交际效率。对于中医药中特有术语的翻译,尽量在译文中呈现出原术语的内涵,实在难以理解的术语,则可以对其进行解释,以确保药物治疗信息传达的准确性。④难理解术语的解释。功能主治部分的病机、症状和疾病术语的翻译要考虑到国外消费者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对中医药中特有的、且较难理解的中医药术语可采用附注的形式对其进行注释,以确保原文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使国外消费者能更好地理解中成药功能主治部分所要传达的中医药治病信息。⑤语篇的英译。采用国外消费者倾向的语篇书写形式,将“功能”“主治”分开撰写,使消费者能够快速找到所要了解的药物治疗信息。同时,可通过添加衔接词、适当地对功能主治部分的内容进行逻辑重组的方式,使语篇内部的逻辑关系显化,准确传递文本的信息内容。根据“主治”的不同构成特点,将“主治”部分译为“症状、疾病+caused by+病机”或者“疾病+causedby+病机.The symptoms include+症状”的形式。
苏杰[10](2020)在《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阅读作为高中生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语篇分析,并尝试用语篇分析理论来指导教学。本文笔者尝试将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具体研究问题为:第一,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成绩?第二,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提高高中生阅读的自我效能感?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两个英语水平相当的高二平行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研究期间,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阅读教学工作由同一个英语教师完成,实验班采用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时间为四个月,本研究采用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三种研究方法。测试分为阅读成绩的前测和后测,使用SPSS22.0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阅读前测和后测成绩进行数据分析。阅读成绩前测的结果显示两个班级的阅读成绩水平相当。实验结束后,笔者对实验班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选取实验班的八名学生进行访谈。通过四个月的教学研究和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笔者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都有提高。但是通过比较,实验班学生的阅读成绩提高幅度比较大,而对照班学生的阅读成绩提高幅度比较小。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在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信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自我效能感,此外,笔者针对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些教学启示,希望能够为该方法的进一步推广研究提供参考。
二、语篇概念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篇概念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语篇的词汇衔接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词汇衔接模式与英语阅读的研究综述 |
一、词汇衔接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语篇衔接的界定 |
(二)词汇衔接的界定 |
(三)词汇衔接模式的国外研究综述 |
(四)词汇衔接模式的国内研究综述 |
二、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阅读的定义 |
(二)英语阅读态度的界定 |
(三)英语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词汇衔接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国内外应用研究 |
(一)国外应用研究成果 |
(二)国内应用研究成果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韩礼德和哈桑的词汇衔接理论 |
(一)复现 |
(二)搭配 |
二、侯易的词汇重复模式 |
(一)连接和粘结的重复 |
(二)中心句和边缘句 |
(三)词汇重复类型 |
三、语言输入假设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测试法 |
(三)访谈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四、实验过程 |
(一)词汇衔接教学模式下的实验班 |
(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班 |
五、数据收集过程 |
(一)前测数据收集 |
(二)中测数据收集 |
(三)后测数据收集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信息分析 |
(二)可信度分析 |
(三)因子相关性分析 |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五)问卷前后测对比分析 |
二、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 |
(一)前中后三次成绩对比分析 |
(二)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三)对照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三、访谈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一、主要发现 |
二、词汇衔接模式对英语阅读教学及学习的启示 |
(一)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
(二)对英语阅读学习的启示 |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高中英语阅读态度及词汇衔接意识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阅读理解前测 |
附录3 阅读理解中测 |
附录4 阅读理解后测 |
附录5 访谈提纲 |
附录6 访谈转录 |
附录7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8 三次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观察量表结果汇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语种和语料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及物性研究综述 |
2.1 引言 |
2.2 及物性 |
2.2.1 句法及物性 |
2.2.2 语义及物性 |
2.3 及物性系统 |
2.3.1 悉尼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
2.3.2 加的夫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
2.3.3 融合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
2.3.4 其他及物性系统 |
2.4 及物性系统的比较或对比及类型学研究 |
2.4.1 双语比较或对比 |
2.4.2 多语比较或对比及类型学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
3.1 引言 |
3.2 理论基础 |
3.2.1 及物性理论及及物性、及物性系统的层次归属 |
3.2.2 及物性和及物性系统的概念 |
3.2.3 及物性系统的建构 |
3.3 研究设计 |
3.3.1 总体设计 |
3.3.2 语料的处理与使用 |
3.3.3 语言与认知、思维和文化 |
3.4 小结 |
第四章 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共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
4.1 引言 |
4.2 丰富性 |
4.2.1 及物性系统丰富性的世界经验基础 |
4.2.2 及物性过程的丰富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
4.2.3 及物性过程的丰富性与语篇分析: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
4.3 层次性 |
4.3.1 及物性系统层次性的生物学基础 |
4.3.2 及物性系统的层次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
4.3.3 及物性过程的层次性与语篇分析: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
4.4 张力性 |
4.4.1 何谓张力性 |
4.4.2 及物性系统的张力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
4.4.3 一种认知经验与多种经验过程: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
4.4.4 一种经验过程与多种认知经验: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
4.5 隐喻性 |
4.5.1 隐喻性的思维基础 |
4.5.2 及物性隐喻:从“一致式”到“隐喻式” |
4.5.3 及物性隐喻的跨语言普遍性: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
4.6 抽象性 |
4.6.1 何谓抽象性 |
4.6.2 及物性系统的相对抽象性: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
4.6.3 不同层次及物性过程的相对抽象性 |
4.7 小结 |
第五章 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殊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
5.1 引言 |
5.2 “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陈述语气小句视角 |
5.2.1 关于序位和语气 |
5.2.2 汉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
5.2.3 印地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
5.2.4 阿拉伯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
5.2.5 希腊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
5.2.6 “过程”与“参与者”序位的跨语言比较:陈述语气小句视角 |
5.3 “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感叹语气小句视角 |
5.3.1 关于感叹语气 |
5.3.2 汉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
5.3.3 印地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
5.3.4 阿拉伯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
5.3.5 希腊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
5.3.6 “过程”与“参与者”序位的跨语言比较:感叹语气小句视角 |
5.4 “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
5.4.1 关于“环境” |
5.4.2 汉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
5.4.3 印地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
5.4.4 阿拉伯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
5.4.5 希腊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
5.4.6 “环境”序位的跨语言比较 |
5.5 “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与凸显 |
5.5.1 关于省略 |
5.5.2 汉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
5.5.3 印地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
5.5.4 阿拉伯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
5.5.5 希腊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
5.5.6 “参与者”或“过程”省略的跨语言比较 |
5.6 “参与者”“过程”等语义成分的分立与整合 |
5.6.1 关于语义成分的分立与整合 |
5.6.2 汉、印、阿、希语中“复合参与者”现象 |
5.6.3 汉、阿、希语中“过程”和“参与者”的重合 |
5.6.4 阿、希语中“参与者”同“过程”的并合 |
5.6.5 语义成分分立与整合的跨语言比较 |
5.7 小结 |
第六章 从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看殊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
6.1 引言 |
6.2 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和民族文化 |
6.3 从民族认知看殊性 |
6.3.1顺序象似性(自然顺序)和突显象似性(规约顺序) |
6.3.2 由背景到图形和由图形到背景 |
6.3.3 认知突显与不突显 |
6.3.4 范畴化与去范畴化 |
6.4 从民族思维看殊性 |
6.4.1 事理逻辑(类比)思维(汉)、形式逻辑(演绎)思维(希、阿)和论辩逻辑(演绎+类比)思维(印) |
6.4.2 时间性思维(汉)、空间性思维(希、阿)和带有随意性的时间性思维(印) |
6.4.3 悟性(直觉)思维(汉)、理性(逻辑)思维(希、阿)和直觉证悟思维(印) |
6.4.4 整体性/综合性思维(汉)、分析性思维(希、阿)和整体—分析中介型思维(印) |
6.5 从民族文化看殊性 |
6.5.1 农耕文化(汉)、商贸文化(希)、沙漠游牧文化和外来文化(阿)及多元文化(印) |
6.5.2 儒道文化(汉)、科学文化(希)和宗教文化(阿、印)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发现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局限 |
7.4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术语缩略表 |
附录2 参与者角色术语缩写表 |
附录3 英汉姓名对照表 |
附录4 英汉术语对照表 |
附录5 语言标注指南 |
附录6 汉语文本语料 |
附录7 印地语文本语料 |
附录8 阿拉伯语文本语料 |
附录9 希腊语文本语料 |
(4)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内容框架与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范式、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综述及其评价 |
第一节 西方对翻译规范的研究 |
第二节 翻译研究中的“范式” |
第三节 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范式及其局限性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系统建构 |
第一节 新时代翻译的对话性凸显 |
第二节 探寻新的翻译理论基础——交往行为理论 |
第三节 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系统性理论框架的建构 |
第四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本体研究 |
第一节 法治话语的内涵界定 |
第二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结构与层次 |
第三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属性与特征 |
第五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主观世界的伦理规范研究 |
第一节 翻译伦理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交往行为理论与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伦理规范 |
第六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社会世界的职业规范研究 |
第一节 翻译职业化与项目管理 |
第二节 翻译项目管理中的职业规范 |
第三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的项目化管理 |
第七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客观世界的产品规范研究 |
第一节 预备规范 |
第二节 关系规范 |
第三节 文本规范 |
第八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的规范化路径 |
第一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的路径 |
第九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
后记 |
(6)《电商分析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意义 |
第二章 源语文本探析 |
2.1 文本来源 |
2.2 文本内容 |
2.3 文本特征 |
第三章 翻译过程阐释 |
3.1 译前准备阶段 |
3.1.1 原文本的细读 |
3.1.2 平行文本的梳理 |
3.1.3 术语表的建立 |
3.1.4 应急预案的制定 |
3.2 译中分析阶段 |
3.2.1 原文本的初步翻译 |
3.2.2 翻译理论的运用 |
3.2.3 部分难点的处理 |
3.2.4 译稿的修改 |
3.3 译后校对阶段 |
3.3.1 自我校对 |
3.3.2 他人校对 |
第四章 赖斯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
4.1 商务技术文本中的词汇翻译策略 |
4.1.1 专业术语的准确性释义 |
4.1.2 情态助动词的选择性省译 |
4.2 商务技术文本中的句子翻译策略 |
4.2.1 被动句的语态转换与主语增补 |
4.2.2 否定句的“反说正译” |
4.2.3 长难句句法结构的调整 |
4.3 商务技术文本中的语篇翻译策略 |
4.3.1 标点符号的语义衔接 |
4.3.2 指示代词的指代还原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中获得的启示 |
5.1.1 译者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
5.1.2 翻译过程回顾的必要性 |
5.2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
5.2.1 CBI视角下的知识积累不足 |
5.2.2 翻译成果质量评估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文本 |
附录2 注释 |
附录3 术语表 |
附录4 翻译辅助工具及平行文本列表 |
致谢词 |
(7)《1918-1939年英国的社会状况》(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意义 |
第二章 文本分析 |
2.1 文本内容 |
2.2 文本类型 |
2.3 文本特征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1.1 整理术语表 |
3.1.2 搜集平行文本 |
3.1.3 准备翻译工具 |
3.1.4 紧急预案 |
3.2 译中过程 |
3.2.1 翻译理论的运用 |
3.2.2 翻译步骤 |
3.3 译后整理 |
3.3.1 自我校对 |
3.3.2 他人校对 |
第四章 翻译补偿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
4.1 社科类文本词义损失的补偿 |
4.1.1 比喻性词的替代补偿 |
4.1.2 抽象词的引申补偿 |
4.1.3 专业词的加注补偿 |
4.2 社科类文本句法损失的补偿 |
4.2.1 复合结构的拆译 |
4.2.2 并列结构的合译 |
4.2.3 被动结构的转换 |
4.3 社科类文本语篇损失的补偿 |
4.3.1 指称代词的信息还原和复现 |
4.3.2 功能性词汇的省译 |
4.3.3 句子间逻辑层次的梳理与增强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过程的经验总结 |
5.2 翻译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文本 |
附录2 地名表 |
附录3 人名表 |
附录4 专业术语表 |
附录5 翻译辅助工具及平行文本列表 |
致谢词 |
(8)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和趋势》(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翻译任务介绍 |
1.1 翻译材料背景 |
1.2 翻译实践意义 |
2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平行文本 |
2.1.2 理论吸收 |
2.1.3 辅助翻译工具 |
2.1.4 翻译计划 |
2.2 译中处理 |
2.2.1 术语表 |
2.2.2 翻译任务执行 |
2.3 译后审校 |
3 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层面 |
3.1.1 词义引申法 |
3.1.2 词性转化法 |
3.2 句法层面 |
3.2.1 顺译法 |
3.2.2 换序法 |
3.2.3 省译法 |
3.2.4 分译法 |
3.2.5 语态转换法 |
3.3 篇章层面 |
3.3.1 语篇衔接 |
3.3.2 语篇连贯 |
4 翻译实践总结 |
4.1 收获与不足 |
4.2 实践感悟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原文 |
附录2:译文 |
附录3:术语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译作 |
(9)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文本类型理论研究 |
1.1 文本类型理论的起源 |
1.2 文本类型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内容 |
1.3 文本类型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中医药翻译研究现状 |
3. 中成药说明书英译研究现状 |
3.1 中药与中成药的概念 |
3.2 中成药说明书的构成与语言特点 |
3.3 中成药说明书英译研究现状 |
3.4 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英译研究现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意义 |
5. 预期结果 |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语料整理 |
2. 研究方法 |
2.1 文本分析法 |
2.2 问卷调查法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1. 问卷调查结果 |
1.1 国外消费者对中医药的认知程度 |
1.2 国外消费者对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语篇英译的理解与接受度 |
1.3 国外消费者对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术语英译的理解与接受度 |
小结 |
2. 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语言特点分析结果 |
2.1 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术语特点分析 |
2.2 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语篇特点分析 |
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1. 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英译现状分析 |
1.1 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结构词英译现状分析 |
1.2 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术语英译现状分析 |
1.3 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语篇英译现状分析 |
2. 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英译策略分析 |
2.1 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结构词英译策略分析 |
2.2 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术语英译策略分析 |
2.3 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语篇英译策略分析 |
小结 |
第六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贡献 |
3. 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部分语料 |
附录2 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术语分类 |
附录3 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语篇分析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语篇分析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
三、英语阅读教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
四、英语阅读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
五、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一)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语篇分析的核心概念 |
(一)语篇的概念 |
(二)语篇分析的概念 |
二、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 |
(一)语境理论 |
(二)衔接理论 |
三、阅读的概念 |
四、阅读教学的层次及模式 |
(一)阅读教学的层次 |
(二)阅读教学的模式 |
第四章 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一)教学研究对象 |
(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测试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研究过程 |
(一)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阅读成绩前测 |
(二)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
(三)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阅读成绩后测、问卷调查和访谈 |
第五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一、测试成绩结果分析 |
(一)实验班的前测与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二)对照班的前测与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三)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成绩对比分析 |
(四)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一)语篇分析理论的应用情况分析 |
(二)语篇文本的解读能力分析 |
(三)阅读能力的自我认知分析 |
(四)克服阅读困难信心的分析 |
第六章 结果讨论与教学启示 |
一、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二、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启示 |
(一)借助主题语境,夯实语言基础知识 |
(二)重视语境和衔接手段,提高阅读质量 |
(三)培养阅读策略,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
(四)培养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语篇分析理论研究的不足 |
(二)语篇分析理论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关于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关于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自我效能感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前测试卷(阅读部分) |
附录四:后测试卷(阅读部分) |
附录五:教材课文 |
附录六:表格标注 |
附录七:图示标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语篇概念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用中成药说明书英译研究[D]. 王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语篇的词汇衔接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闫月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D]. 王连柱.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研究[D]. 胡波.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电商分析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段淑芬. 湘潭大学, 2020(02)
- [7]《1918-1939年英国的社会状况》(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汤嘉玲. 湘潭大学, 2020(02)
- [8]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和趋势》(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陈锡鑫.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9]补益类中成药说明书功能主治英译研究[D]. 张可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苏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