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标志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发展中国家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罗彪[1](2021)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我国进入WTO以后,传统的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作用不那么明显,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传统手段作用越来越小,为了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在此背景下,新型的技术性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登上历史舞台。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农产品出口遭遇的绿色壁垒,面对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严格苛刻。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我国农产品出口国际市场越来越困难,给农产品出口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刻不容缓。本文在探讨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和特征、相关国际规则和表现形式。通过大量地搜集数据,客观地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得出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是发达国际利用国际环保法律的漏洞而实施的高标准的绿色环保要求,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同时,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的落后,也是造成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当前农产品面临的出口困境,提出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特征和表现形式对农产品贸易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剖析,从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角度,提出我国农产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这将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也将不断完善我国绿色环境标准法律制度,给农产品生产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生产环境,推动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民的绿色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李帅[2](2020)在《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出现放缓的迹象,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至关重要。国际上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加剧,使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所以,研究如果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减少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目标与创新。第二部分比较了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保护的区别,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限制的区别以及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以此对贸易保护主义与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含义进行界定。分析概括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总结贸易保护主义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分析规律并找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原因。第三部分列举了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在法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分别为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新型贸易壁垒以及政府干预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分析这些具体表现形式所带来的影响。第四部分从WTO协议框架内与框架外对国际社会上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进行总结。WTO协议框架内,分别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政府采购协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以及不足之处。WTO协议框架外,分别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关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内立法。第五部分借鉴国际社会上应对措施,制定我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在WTO框架下,积极利用WTO规则并提出完善建议,完善国内立法与WTO规则的协调,合理运用贸易救济措施。WTO框架外,宏观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应完善《对外贸易法》,优化我国贸易预警机制,加强“一带一路”以及自贸区区域性组织建设。应对贸易救济措施滥用的情况,我国应该规范出口秩序并积极应诉,完善“两反一保”国内立法。应对新型贸易壁垒,需要完善我国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以及劳动保护制度,完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法律体系,企业自身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对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我国企业应该坚决反对超出国家安全范围的审查并积极采取救济措施,另一方面企业要更加谨慎进行海外投资。
周艳芳[3](2020)在《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M乳制品有限公司出口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出口贸易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目前中国作为东方巨人,正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是从国情出发,我国总体经济水平不够高,科技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尽管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问题已经给予关注,并同时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整改,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意识形成较晚,起步较慢,尤其在对于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环保专注力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关于出口乳制品的质量标准以及环保标准不高。乳制品的出口量长期以来低于进口量,乳制品行业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且出口国家或地区相对集中,乳制品的类型也比较单一,近年来对于乳制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更是多种多样。因此,研究我国乳制品出口贸易过程中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以及对其成因、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真实情况进行出口策略的优化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此项研究对我国出口乳制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的加大,出口结汇的增加,都有很大推动作用。本文以M乳制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乳制品的出口优化措施,即M公司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出口乳制品的对策。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以及世界贸易发展情况,通过对若干国家消费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对M公司外贸部负责人的访谈,指出乳制品出口过程中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分析成因,并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对M公司乳制品出口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继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优化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帮助国内乳制品企业提高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积极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中国乳制品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张滨[4](2015)在《发达国家绿色物流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20世纪后半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国家的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平衡等理念逐渐兴起,诸如“绿色物流”、“绿色GDP”、“可持续发展”等概念被不断提出。近些年来,发达国家积极开展国内绿色物流系统建设,试图协调国内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问题。尽管,在未来的发展中,经济增长依然是世界各国主要的关注点之一,但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受到质疑。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间的经贸的密切联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明显,这也直接导致了在人们日益关注环保的浪潮中,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受到了更多地关注和研究。物流又是国际贸易的基本保障,同时物流作为社会和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这一现象中是脱不了干系的,而且是重要的主导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尽管贸易对于环境的影响尚未达成共识,但在某种意义上看来,发达国家立足于解决国内环境和发展问题而提出的绿色物流建设问题,其影响已经逐渐延伸到国际贸易领域。事实上,发达国家在国内开展绿色物流系统建设,涉及到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信息处理等环节,由于绿色物流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尚未建立出一套完整的统计指标。但在这其中绿色包装环节是发达国家在国内绿色物流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环,其影响已经逐渐脱离了国内范围,逐渐影响到国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关系,并在发达国家采取的绿色技术壁垒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贸易总量不断地上升,相比全球的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贸易额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总体环保的意识也不够强,在出口品包装方面,不仅技术较为落后,而且材质的选取上也较为随意,在发达国际绿色包装等贸易壁垒日益普遍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品时经常达不到其他发达国家在包装上的要求,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本文着力于研究发达国家的绿色物流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绿色物流系统建设过程中绿色包装环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借此给中国发展绿色物流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首先对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绿色物流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尤其是绿色包装要求在国际贸易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开展绿色物流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次,相比以往研究绿色包装的文章主要从“贸易保护”的视角探讨以绿色包装为代表的绿色技术壁垒对自由贸易的阻碍的作用,本文通过将绿色包装行为带来的外部性内化,建立了三国的国际贸易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尤其是从长期的视角来看,绿色包装无论是对模型中假定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积极意义。并且本文针对绿色包装建立的模型很容易应用到绿色物流建设中其他增加企业贸易成本的领域以及其他绿色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问题的分析中。本文的最后在绿色物流建设视角下结合当前中国新一轮改革和开放形势,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做了一些展望。
李丽华[5](2013)在《论环境标志的国际统一化》文中研究表明环境标志是环境法领域的一项基本制度,自1977年世界上第一个环境标志计划产生于德国以来,环境标志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实行,并随着其作用的体现而逐步得到重视和长足发展。环境标志的主要实施方式是由一定的机构或团体向经检测后符合特定环境标准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发放证明,证明该产品或服务具有一定的环境友好性,并以此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最终达到促使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的目的。显然,与传统环境法律制度不同,环境标志更注重市场化手段的运用,强调引导和刺激,并最终能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的采取对环境更加有利的生产工艺和制造方法,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因此,环境标志体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实行了环境标志。由于环境标志的基础是需要确定产品或服务的环境标准,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的不同,各国的标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世界各国的环境标志都不太相同,也就是环境标志的国别化现象。这种国别化现象首先引起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反感。对企业而言,进入不同国家市场需要去申请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志,这显然是一项极其繁琐和花费成本的事情;对消费者而言,如此五花八门的环境标志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实在不知该如何选择。另外,有些发达国家利用环境标志的国别化将其作为一种隐形贸易壁垒,希望达到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企业的目的,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到很大的伤害。基于这些原因,世界亟需一套统一的环境标志体系。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必要性、统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统一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以及环境标准国际统一化的实现。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环境标志概述,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是环境标志的概念,是对环境标志定义的描述和环境标志的基本分类。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分类方法是Ⅰ型环境标志、Ⅱ型环境标志和Ⅲ型环境标志,这种分类方法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其所制定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中提出的。Ⅰ型环境标志是以自愿为基础的第三方认证计划,Ⅱ型环境标志是一种自我环境声明,Ⅲ型环境标志是一个量化的产品性能和环境信息的数据清单。第二节介绍了环境标志的性质,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说明:环境标志是证明商标、是一种采用市场化手段的环境法律制度、是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第三节是对环境标志作用的概括总结,同样是基于三个角度,包括:作为证明商标体现出来的、作为环境法律制度体现出来的和在国际贸易中体现出来的。作为证明商标的作用在于证明、引导和促进。作为环境法律制度的最终作用在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实现环境的逐步改善。在国际贸易中体现出来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企业的生产革新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绿色化。第二章是环境标志的发展现状与分析,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是介绍环境标志在我国从其开始至目前的整体发展状况,包括环境标志在我国的产生、我国的环境标志法律体系和环境标志法律制度。第二节介绍了环境标志在国外的发展情况,包括德国、加拿大、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环境标志现状。这些都是在世界上比较早实行环境标志的国家,因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节是对环境标志发展现状的分析。经过分析可以看出环境标志的现状是呈现国别化。所谓的国别化是指各国的环境标志计划在内容、所追求达成的目标以及实施的程序上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这种国别化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挫伤了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被部分发达国家作为隐形的绿色贸易壁垒,从而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基于以上两点,我们需要一个国际统一的环境标志体系。因此,我们期待能实现环境标志的国际统一化。第三章是阐述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必要性,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是阐述了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必要性之一,这是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而言的。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发达国家暂时处于领先的地位,为了保持这种领先,它们常常使用一些方法来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从而维持它们自己的优势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WTO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WTO的基本原则,很多原来能使用的阻碍方法现在都不能再使用了,而环境标志作为一种新的隐形壁垒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视野。环境标志作为这种绿色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大的伤害。第二节是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必要性之二,这是基于全人类的立场。因为环境标志的最终宗旨是改善环境,而因为环境标志的国别化现象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挫伤,企业和消费者有可能选择不再参与环境标志。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显然环境标志的作用完全得不到展现的机会,其宗旨也不可能实现。第四章是分析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是从主观上的因素去考虑,可能遭遇到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对待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不同态度。因为目前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以国家作为基本单位,各国在国际事务中首先考虑的还是本国利益。加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各国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不同,地理环境因素导致各国的环境资源特点不同,从而环境关注点也不同。因此,各国肯定会表现出一些不一样的态度。第二节是从客观上的因素去考虑,环境标志的技术标准难以统一。技术因素在环境标志中有着重要的体现,包括产品种类的选择、申请和认证程序等等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运用。而各国的技术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上面临两难选择。如果按照相对低的标准来实现统一,对实行高标准的发达国家来说就意味着倒退;如果按照相对高的标准来实现统一,很多发展中国家又难以达到。第五章是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理论基础。为了解决在统一化进程中遇到的障碍,我们应该从理论上去寻找一些支持。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是着眼于在国际法领域的相关理论:首先是全球环境问题出现后导致的主权概念的修正。现今的主权概念不再是绝对的,为了共同面对日益严重的国际环境危机,各国都应该对各自的主权进行一定的限制;其次是国际环境合作原则。国际合作是目前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具备的一项基本原则,在环境领域里同样也是适用的,并且众多全球环境问题的恶化对国际环境合作的呼声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再次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原则主要说明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义务。发达国家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了发展,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多的破坏。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发展,从破坏的总体情况上来看,可能还达不到发展中国家之前对整个地球环境的破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达国家应该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第二节是着眼于环境法领域的相关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公众参与原则和“全球环境法”等一些新概念的出现。这些理论都对环境标志的国际统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六章是分析了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现实基础,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经济领域的变化也引起了法领域的很多变化,例如引起了法的趋同化和国际化发展,而环境标志国际统一的实质就是法的国际化。第二节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统一过程的借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若干启示:第一,环境标志的国际统一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二,环境标志的国际统一化将是各国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第三,在环境标志的国际统一化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相关国际组织的作用;第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应该转变观念,积极促进环境标志的国际统一化。第三节是对环境标志国际互认的介绍。由于认识到环境标志国别化的缺陷,很多国家开始与其他国家实行环境标志的国际互认,即在一国取得的环境标志,经互认后在另一国同样可以使用而无需再申请。目前,这种国际互认的行为比较普遍。第四节是介绍区域性统一的环境标志的出现。例如北欧白天鹅计划和欧盟的欧洲之花计划,它们都是实现了区域性统一的环境标志。第七章是具体分析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实现途径,也是作者的一点创新。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是提出运用WTO机制实现各国主观态度的协调。WTO是世界上一个很大的国际组织,虽然它的宗旨是致力于贸易自由化,但由于环境与贸易的相生相伴、矛盾统一的关系,WTO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环境标志是一项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因此可以考虑将环境标志纳入WTO的讨论范围来解决。WTO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争端解决机制也比较完善,因此应该可以胜任这个任务。第二节是提出由ISO来实现环境标志技术标准整合的观点。ISO同样是世界上比较大的国际组织,其以技术的研究为主要工作,致力于国际标准的推广使用。ISO已然发布了ISO14020系列环境标志标准,因此完全有可能自己来制定一套统一的环境标志体系。
崔丽丽[6](2012)在《全球视角下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是促进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贸易自由化战略被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认可和采纳,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更是标志着贸易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贸易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迅猛发展势必带来越来越多的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上升为时代主题,也标志着国际社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而伴随着1993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完成,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日益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成为国际政治与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学术界关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贸易的反作用、全球环境保护与“搭便车”的关系、“污染天堂”假说、有害物品的贸易、环境标准对自由贸易的影响、南北国家之间的贸易与环境关系,以及解决越界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等等。这些研究为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政策协调提供了多层面、多领域的理论基础,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背景和基础。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第一章为导论,说明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相关理论综述,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针对多边贸易体制对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展开论述,分析环境问题在GATT与WTO的演变,同时,具体阐述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达成的与环境相关的协议,并通过几个着名的案例来分析WTO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的实践。第四章围绕自由贸易区如何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展开讨论,对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内贸易与环境同步发展的实践加以比较。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多边环境协议中的贸易限制措施,因为国际上签署的多边环境协议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贸易条款,旨在利用贸易限制措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第六章讨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环境协调问题,分析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现状以及南北国家之间就贸易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各种矛盾,并深入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第七章围绕我国贸易与环境协调问题展开讨论,探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当如何协调国内的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进而实现对外贸易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的主要观点或结论如下:第一,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错综复杂,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可以提升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处理环境保护问题的经济和技术实力;环境资源则是贸易自由化的根基,是后者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前提。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在理论上和逻辑上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对二者进行协调的依据和基础。第二,多边贸易体制以维护和促进多边贸易的发展为主要任务,同时也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关键保证。以自由贸易为理论基础的WTO体系,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使自由贸易能够提高包括环境质量在内的人类福祉。尽管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WTO中存在严重分歧,但是长远来看,WTO能够充当协调贸易与环境冲突的重任,相关的环境措施也必将在WTO框架内取得合法地位。第三,自由贸易区对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欧盟的适当原则与比例原则、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环境关系方面的举措,都为“绿化”WTO提供了样本。第四,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全球环境规则的制定,那么环境治理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参与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共同但有区别”这一关键原则的实施情况,以及技术转移、能力建设和用于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援助等。因此,贸易措施不应当作为实现多边环境协议目标的唯一政策工具,相反,贸易措施与积极的支持措施应当相辅相成,以求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五,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既体现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又表现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纷争,因此,贸易与环境问题极为错综复杂。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冲突和矛盾是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差悬殊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所导致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环保的最大障碍是贫穷与落后,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是出口贸易,因此,在不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当给予其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以及资金与技术援助。只有这样,发展中国家才有足够的能力来保护环境,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南北国家之间频繁出现的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贸易争端不仅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也不利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焦点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国际社会面临的艰巨任务。第六,我国需顺应绿色贸易潮流,在外贸与环保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方面,盲目出口破坏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环境壁垒。因此,深入探讨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国际环保大趋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有利于我国构建对外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发展中国家视角下的贸易与环境协调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在当今发达国家享有贸易和环境两个领域的话语权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当如何应对在贸易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困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二,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把贸易与环境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理论、政策与措施、体制与法规等方面入手,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贸易与环境的协调问题,把零散的研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三,以全新的视角分析国际环境协议中的贸易限制措施对国际贸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指出一味诉诸于贸易制裁的措施并不利于国际环境协议的顺利贯彻执行。
于玲玲[7](2012)在《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某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欧盟均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由,提出对来自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基于碳含量征收惩罚性关税,此举引发国际社会热议。如果以国家为统计单元,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如果从出口总额来看,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而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承担量化减排义务。碳关税的提出正是基于以上背景。鉴于目前,中国出口市场高度依赖美国和欧盟,出口产品碳强度相对较高的特点,碳关税的征收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巨大冲击。如何在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下,在错综复杂、动态变化的国际碳关税博弈中,采取有效对策措施,达到维护中国的排放空间和发展权益,提升国家竞争力,在国际气候合作中争夺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成为中国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因此对碳关税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共分6章。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章对碳关税形成机制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首先,认定碳关税本质上是一种边境税收调节措施,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属性,并针对欧美学界、政界对碳关税的几种不同的概念提法,从碳关税的实施形式、税收调节基础等方面对其进行厘清;随后参照欧盟和美国现有的碳关税方案,对碳关税设计的关键要素进行讨论。其次,从经济学角度对碳关税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对该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政治、经济及技术角度研究碳关税形成的基础。碳关税问题的出现并不是随机的、孤立的,而是具有深厚的政治、经济及技术基础。研究发现,正在欧美蓬勃兴起的“碳政治”理念为其提供了政治基础,而欧美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新能源经济发展上具有的经济、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为碳关税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第3章分析了碳关税的法理依据。从多边贸易规则、国际气候制度及其他国际环境法三个维度,全面分析了拟议中的碳关税措施的合法性。多边贸易规则维度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对碳关税进行考察:GATT1994关于边境税收调节措施的规定、GATT1994的基本原则及GATT1994环境例外条款。国际气候制度维度,则主要考察碳关税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兼容性。其他国际环境法维度,主要探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对碳关税的适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多边贸易规则体系、国际气候制度等国际法均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各缔约方的政治取向的改变、实力的变化等也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演进。要从动态角度,运用前瞻性眼光把握这些国际法的演变方向。中国在利用现有国际法中的有利条款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更要积极参与到未来国际法演变进程中,争夺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第4章对围绕碳关税问题的多主体、多层次的博弈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从微观层面,运用“保护待售模型”分析了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及政府之间围绕碳关税立法所进行的博弈。其次,从中观层面,介绍了发达国家对碳关税问题的一致与分歧,在此基础上分析他们之间的利益博弈,探讨发达国家之间是否会达成碳关税征收同盟;同时,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对他们之间的协调和冲突进行分析,探讨结成反制碳关税同盟的可能性。最后,基于南北格局,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之间利益诉求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分析碳关税实施前景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的烈度。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博弈的格局不是固定的,随着博弈目标的改变,博弈的参与方发生变化,博弈的收益随之改变。中国应在动态变化中参与博弈,适时调整策略,分化发达国家,争取发展中国家结成反制碳关税同盟,迟滞碳关税实施,维护中国的对外贸易利益。第5章就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总体及部门影响进行评价。从总体看,碳关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基于我国目前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能源安全及资源环境保护考虑,碳关税似乎正在发挥“倒逼机制”的作用,从外部迫使中国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达到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产品碳强度较高、出口依存度较高、出口市场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现状决定了碳关税必然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巨大冲击,相关产业的生产、就业及福利遭受巨大损失。基于欧盟目前碳交易市场上碳价格及欧盟和美国现有的碳关税法案的模拟分析表明,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较大;在同等价格水平下,同按照直接排放法计征的碳关税的影响相比,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征收的碳关税危害更大;欧美联合征收的危害大于两国单独征收。从行业看,分别对石油天然气钻探无缝钢管输美贸易案例和航空运输业遭遇欧盟航空排放税案例两个案例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的石油天然气钻探无缝钢管在美国市场上仅在市场占有率指标和价格指标上占有明显优势。因此,一旦碳关税开征,则我国石油天然气钻探无缝钢管原有的价格优势将丧失。考虑到钢铁等能源密集型产业目前正遭受发达国家频繁的“双反”和特保调查,本已经损失惨重,如果再遭遇碳关税壁垒,将产生叠加效应,后果不堪设想。2.如果按照欧盟现行排放交易制度估算,航空排放税的开征对中国快速增长的航空运输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然而,由于这一案例本身体现的博弈性质,使得中国等国家并不是完全被动,仍然可以运用博弈手段(贸易报复措施,比如,取消与欧盟的飞机订单;或加入与己方立场一致的国际同盟,例如,与俄、美等国家结成反制航空排放税同盟)改变收益,从而使中国在既定的博弈条件下,收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第6章在上述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与建议。
朱江梅[8](2012)在《基于绿色贸易壁垒视域的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作用的弱化,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领域日益盛行,其作用和影响不断强化,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我国林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严重制约,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林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因此,对林产品绿色贸易壁垒从理论到实证的研究,掌握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我国林产品出口贸易健康发展,占有国际市场,分享世界资源,推动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林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和本质进行界定,指出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修正市场失灵,通过政府制度安排,消除国际贸易的负外部性;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以实现社会公共目的为由,设置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国外竞争性产品进入,对国内市场和产业提供经济意义上的保护。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指出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具有灵活性、隐蔽性的特点,成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其次,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博弈理论深入剖析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内在机理,揭示绿色贸易壁垒产生和逐步强化的原因。研究指出,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修正市场失灵及各国之间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一国是否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以及以何种程度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实质是各国政府间博弈的必然结果。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主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倾向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数量控制机制、价格控制机制及动态抑制机制。系统研究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口国产生的经济效应。研究指出,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对进口国的生产和消费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社会福利的变化,可以判定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口国而言,是否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从贸易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国产生的经济效应。再次,分析了我国林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剖析我国受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的重点林产品和对我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重点国家,指出影响我国林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形式,即严格的绿色技术标准、苛刻的卫生检验检疫措施和各种认证制度。阐释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指出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发展方向。运用博弈分析方法,从国际方面和国内方面剖析我国林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深层原因。研究指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绿色贸易壁垒实施过程中的多米诺效应,以及绿色贸易壁垒制衡机制的缺失等因素导致我国林产品出口受阻。从理论上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林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扩展的引力模型,定量研究欧盟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的影响。研究显示,欧盟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绿色技术标准越严格,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的阻碍作用越大。我国家具出口企业执行家具行业的国家标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木质家具的出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木质家具出口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随着欧盟主要木质家具进口国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对符合绿色技术标准的木质家具需求增加。欧盟主要家具进口国的人口增长是影响我国木质家具需求的重要因素。最后,本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提出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以期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王艳秀[9](2011)在《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贸易自由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仍可以轻松地掀起如此大的波澜,这提醒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贸易保护历史发展进程中,对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和效应进行系统地研究,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美国贸易保护兴起的本质与内在驱动力,为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可行性建议,确保中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以往贸易保护的主要理论因关注点不同提出了不同的论点和论据,在已有的文献和分析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的实际情况建立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以进一步拓展对美国贸易保护动因和效应的研究。从贸易保护主要理论的演进入手,研究不同历史背景下贸易保护的出发点和效果等问题,对贸易保护的理论主要论点进行梳理,从时代背景、动因及效应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此作为美国贸易保护动因与效应研究的逻辑线索和依据。在考察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世界贸易体制等背景的基础上,按照历史的逻辑,分析美国贸易保护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演进特点,主要立足于美国贸易政策的演进变化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实力和地位变化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自美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贸易政策和主要的贸易措施,为贸易保护动因及效应的实证分析的展开奠定基础。然后,以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作为出发点,从意识形态影响的角度,研究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对美国贸易政策取向的影响。在从理论视角证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思想从意识形态角度影响人们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之后,在实践中考察美国贸易保护中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对个人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维护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是贸易保护倾向的主要内在驱动力。在此基础上,选择贸易政策制定的供求机制为分析框架,再对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中利益集团的影响机制和效果进行分析。按照贸易政策制定的供求机制,研究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制定的政治动机、过程、机制和结果。研究发现,美国的主要利益集团在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对贸易保护的强度和对象选择等起了重要的影响。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践研究证实,维护国家利益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内在驱动力和主要动因,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贸易政策的实施与最终目标往往不与追求国家福利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从宏观经济视角,以贸易保护理论中的“保护贸易”核心论点为依据,以经济波动为线索,研究美国贸易保护的发展特点和波动原因及绩效。首先根据经济波动的相关主要理论和利用主要相关指标,构建美国经济波动的长期趋势模型,之后研究贸易量变化与经济波动间的协同变动关系,以及贸易保护的波动特点。研究认为,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贸易保护措施呈现隐蔽性发展,贸易保护手段和方式愈加灵活。通过理论分析和以反倾销的实证分析——泊松回归模型的定量和定性研究证实,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贸易收支平衡情况与贸易保护的波动存在内在的关联性,它们是贸易保护波动的主要动因,且这些指标达到一定水平时贸易保护兴起或加深的风险会增加,但美国贸易保护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对改善国家整体就业水平和贸易收支状况无明显正效果,可是,其示范作用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从贸易保护理论中“产业保护”的相关论点出发,以产业竞争力研究线索,考察贸易保护的特点变化与产业竞争力变化的相关关系及贸易保护的效应。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贸易壁垒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机制,选择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贸易竞争指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美国贸易保护壁垒的产业分布特点。在产业贸易保护的实证分析中,从产业的影响力和地位以及产业中贸易保护存续的时间考虑,选取了农业和钢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验证了贸易保护强度的变化与产业竞争力强弱变化之间的存在内在的关联性。最后,从产业“干中学”效应和贸易保护的福利效应评析贸易保护的效果,研究结论认为,贸易保护成本和贸易保护效果存在不对称性,产业的贸易保护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且有损国民福利。从贸易保护理论中“保护环境”的论点出发,以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美国绿色壁垒的主要措施与效果。从国际环境保护的趋势、贸易壁垒与环境保护措施的耦合关系等角度,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的结果显示:绿色壁垒的产生本质上就是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在此基础上,对美国绿色壁垒的主要措施分析后,分别从环保效果和保护主义效果研究绿色壁垒的效应。第一,以环境成本内在化为主线,研究绿色壁垒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美国的绿色壁垒的实质是在维护本国的利益,碳关税的提出也不例外,美国的污染的减少是以其他国家的福利损失或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再次验证贸易保护的内在根源之一是要维护国家利益的结论。第二,归纳绿色壁垒的保护主义效应,研究结果得出,美国主要借环境保护的名义,变相实行贸易保护的目的,妨碍其他国家的出口贸易。通过上述经济波动、产业竞争力和环境保护效果等多视角研究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与效应,验证出贸易保护理论的结果与实际效应之间是存在偏差的。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对国际贸易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其本质。依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和涉及的主要经济指标,对美国贸易保护措施针对中国产业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中国所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整体情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的政策性建议。
张静宜[10](2011)在《国际贸易中环境标志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认识的加深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境标志制度在国际贸易市场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环境标志产品通过了认证。环境标志通过利用公众对环保产品的选择,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环保,具有良好的环保效果。环境标志制度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项制度,中国也必然要运用环境标志制度来促进对外贸易和保护环境资源。因此,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标志制度,弥补我国相关制度的不足,打破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的环境标志壁垒,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法律解释、案例分析、比较异同的方法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标志制度作了初浅探讨。环境标志制度是指由国家指定的认证机构依据有关的环境标准和规定,确认并通过颁发标志和证书,表明某一产品从研制开发、使用、消费到处置的过程中全都符合保护环境的特定要求,对环境无害,或损害极少的一种制度。环境标志制度作为一种兼有贸易保护和环境保护双重性质的手段,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内在一致性,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难免会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标志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日渐增多,环境标志制度日益规范化、系统化。由于各国环境标志的标准和要求并不相同,短期内很难制定出国际上统一的环境标志,但各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将朝着实行统一标准并相互承认彼此协调的国际化方向发展是时代趋势和潮流。本文评析了WTO有关环境标志制度的法规,主要通过研究GATT1994、TBT协议以及SPS协议中有关环境标志的条款和规则,探讨了各协议相关规则对环境标志制度的要求,就目前环境标志在WTO框架下的情况作了较系统的考察。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德国、日本、欧盟、美国、韩国等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标志制度,并尝试着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异同,从中得到启示:环境标志制度与WTO规范接轨,朝着国家间互认协调的方向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兼顾协调环境标志制度与国际贸易发展。1978年,德国开始实施“蓝色天使”计划,是全球最早使用环境标志制度的国家。随后,世界各国纷纷推出自己的环境标志,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中国在最初实施环境标志制度时,就十分重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积极推行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经过了18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环境标志制度已日益规模化,高度重视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要求,在制定时向高标准靠拢。环境标志制度具有两面性,不仅对国际贸易有积极影响,更要注意协调环境标志制度与国际贸易的关系,防止环境标志制度变质成为贸易壁垒。笔者在分析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和应对环境标志壁垒的法律对策。着重建议我国树立正确合理的立法原则,从应对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和管理层面进行专门立法,制定我国环境标志制度的立法体系。同时,企业应主动采取出口国使用的环境标志制度,加强对环境标志壁垒的识别并坚定其立场。总之,各国的环境标志制度不仅要通过自身努力,还要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尽量不使环境标志制度构成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目前,中国已经与包括日本、德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环境标志互认合作协议,这将有利于减少我国产品出口的环境标志贸易壁垒。对此,中国应借鉴国外环境标志制度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环境标志制度,以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随着环境标志公众参与力度的加强和我国环境标志制度的有效实施,政府如果合理运用符合WTO规则的环境标志制度,必将保护本国环境和贸易发展,也顺应了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绿色标志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发展中国家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标志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发展中国家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含义 |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 |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 |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国际规则 |
(一)WTO的法律规则 |
(二)国际公约的法律规则 |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一)绿色关税制度 |
(二)绿色卫生检验检疫制度 |
(三)绿色技术标准 |
(四)绿色环境标志 |
(五)绿色包装 |
第二章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概况 |
(一)中国农产品近年出口情况 |
(二)中国农产品主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 |
(三)中国农食产品近年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总体情况 |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
(一)大范围的农产品受到影响 |
(二)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成本,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三)提高了市场准入条件,抑制了农产品出口数量 |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 |
(一)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
(二)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三)加速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国际化进程 |
第三章 绿色壁垒制度下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
一、绿色贸易壁垒下相关国际法律规则的漏洞 |
(一)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环保法律标准的制定权 |
(二)WTO相关法律规制存在缺陷 |
(三)多边协议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制存在缺陷 |
二、绿色壁垒制度下我国相关法律存在的缺陷 |
(一)绿色贸易壁垒下我国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体系存在不足 |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
(三)农产品绿色标准法律制度的内容存在缺陷 |
第四章 国际应对绿色壁垒的法律对策经验 |
一、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标准化活动 |
二、加强国际互认、认可机制 |
三、合理利用WTO规则,解决绿色贸易壁垒争端 |
第五章 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 |
一、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法层面对策 |
(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
(二)完善WTO和多边协议中的“绿色条款” |
(三)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农产品贸易争端 |
二、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法层面对策 |
(一)健全环境执法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内容 |
(二)完善国内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
(三)健全我国农产品绿色标准法律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目标及创新 |
第2章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概述 |
2.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基本含义界定 |
2.1.1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保护的区别 |
2.1.2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限制的区别 |
2.1.3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
2.2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特点 |
2.2.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呈波动上升趋势 |
2.2.2 发展中国家增加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使用 |
2.2.3 政治因素影响力扩大 |
2.2.4 措施更加多样 |
2.2.5 实施主体区域化 |
2.3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及成因分析 |
2.3.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
2.3.2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成因分析 |
第3章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在法律运作中的表现及其影响 |
3.1 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 |
3.1.1 反倾销措施的滥用 |
3.1.2 反补贴措施的滥用 |
3.1.3 保障措施及特殊保障措施的滥用 |
3.2 新型贸易壁垒 |
3.2.1 技术性贸易壁垒 |
3.2.2 蓝色壁垒 |
3.2.3 知识产权壁垒 |
3.3 政府干预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
3.3.1 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 |
3.3.2 政府限制采购 |
第4章 国际社会中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及启示 |
4.1 WTO协议框架内制约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规定与不足 |
4.1.1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
4.1.2 《政府采购协议》 |
4.1.3 《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 |
4.2 WTO协议框架外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4.2.1 美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4.2.2 欧盟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4.2.3 日本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4.2.4 印度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第5章 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应采取的措施 |
5.1 WTO协议框架内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
5.1.1 积极利用WTO规则并提出完善建议 |
5.1.2 完善国内立法与WTO规则的协调 |
5.1.3 合理运用贸易救济措施 |
5.2 WTO协议框架外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
5.2.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宏观应对措施 |
5.2.2 贸易救济措施滥用的应对措施 |
5.2.3 新型贸易壁垒应对措施 |
5.2.4 政府干预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应对措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M乳制品有限公司出口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理论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 |
2.1 绿色贸易壁垒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环境优先发展理论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及特点 |
2.2.1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 |
2.2.2 绿色贸易壁垒特点 |
2.3 绿色贸易壁垒表现形式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及M公司乳制品出口现状 |
3.1 我国乳制品行业出口现状及特点 |
3.1.1 我国乳制品行业出口现状 |
3.1.2 我国乳制品出口特点 |
3.2 M乳制品有限公司概况与出口现状 |
3.2.1 M乳制品有限公司概况 |
3.2.2 M公司主要出口地区和产品类型 |
3.3 本章小结 |
4 M公司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调查分析 |
4.1 M公司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调查 |
4.1.1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与形成 |
4.1.2 问卷的发放 |
4.1.3 结果分析 |
4.2 M公司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与原因分析 |
4.2.1 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 |
4.2.2 绿色贸易壁垒成因分析 |
4.3 绿色贸易壁垒对M公司乳制品出口积极影响分析 |
4.3.1 促进保障出口乳制品质量 |
4.3.2 推动出口产品科技创新 |
4.3.3 促进加快出口品牌建设步伐 |
4.4 绿色贸易壁垒对M公司乳制品出口消极影响分析 |
4.4.1 限制出口速度及市场扩大 |
4.4.2 削弱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
4.4.3 降低国外高层次消费者购买欲望 |
4.5 本章小结 |
5 M公司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出口优化措施 |
5.1 提高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意识 |
5.1.1 提高管理者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意识 |
5.1.2 提高员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意识 |
5.2 提升科技含量与产品品质 |
5.2.1 提高生产加工科技含量 |
5.2.2 进行针对性差异化生产 |
5.2.3 从源头提高乳制品品质 |
5.3 进一步实施绿色包装策略 |
5.3.1 增强应对国别绿色标准能力 |
5.3.2 确保包装原材料符合出口国标准 |
5.4 形成出口产品与市场多元化 |
5.4.1 形成出口产品多元化 |
5.4.2 形成出口市场多元化 |
5.5 争取国家加大支持 |
5.5.1 呼吁政府加大绿色补贴及退税力度 |
5.5.2 呼吁国家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及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发达国家绿色物流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绿色物流概念的发展 |
1.2.2 绿色物流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以及不足 |
1.4.1 主要的创新 |
1.4.2 主要不足 |
第2章 发达国家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策略 |
2.1 发达国家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
2.1.1 美国 |
2.1.2 欧洲 |
2.1.3 日本 |
2.2 发达国家绿色物流发展的策略 |
2.2.1 政府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 |
2.2.2 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
2.2.3 加快建设逆向物流系统 |
2.2.4 组建绿色物流行业协会 |
第3章 发展绿色物流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分析 |
3.1 企业破除绿色贸易壁垒的客观需求 |
3.2 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
3.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
3.4 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
3.5 促进中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对策思路 |
第4章 绿色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以绿色包装为视点74 |
4.1 绿色物流建设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4.1.1 绿色包装与绿色贸易壁垒 |
4.1.2 发达国家加强环境管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4.1.3 绿色包装与投资和贸易渠道的跨国污染转移 |
4.2 模型设定的逻辑基础和基本假设 |
4.2.1 模型设定的逻辑基础 |
4.2.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4.3 模型两阶段博弈均衡分析 |
4.3.1 初始的模型均衡分析 |
4.3.2 建立进口国模型机制 |
4.3.3 出口国模型机制的建立 |
第5章 绿色物流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以绿色包装为视点 |
5.1 绿色包装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
5.1.1 国际绿色包装标准的差异性影响 |
5.1.2 绿色包装成本与出口竞争力影响 |
5.1.3 绿色包装与产品出口市场影响分析 |
5.1.4 绿色包装与品牌形象影响机理 |
5.2 绿色包装对中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
5.2.1 贸易结构不平衡影响分析 |
5.2.2 包装标准差异性对包装输入量的影响机理 |
5.3 中国发展绿色包装的必然性 |
5.4 中国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4.1 中国绿色包装的发展现状 |
5.4.2 中国实施绿色包装存在的问题 |
5.5 主要发达国家采用绿色包装对中国的启示 |
5.6 中国发展绿色包装的机制分析 |
5.6.1 政府角度 |
5.6.2 企业角度 |
5.6.3 消费者角度 |
5.6.4 信息技术角度 |
第6章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中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对策 |
6.2.2 中国未来绿色物流发展的热点 |
6.3 绿色物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发展前景的展望 |
6.3.1 绿色物流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助推器 |
6.3.2 发挥大数据对绿色物流发展的“新引擎”作用 |
6.3.3 利用区位优势实现物流资源高效共享 |
6.3.4 加快一体化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
6.3.5 结合绿色物流积极推动“自贸区”平台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论环境标志的国际统一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环境标志概述 |
第一节 环境标志的概念 |
一、 环境标志的定义 |
二、 环境标志的分类 |
第二节 环境标志的性质 |
一、 环境标志是证明商标 |
二、 环境标志是一种采用市场化手段的环境法律制度 |
三、 环境标志是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 |
第三节 环境标志的作用 |
一、 作为证明商标所体现的 |
二、 作为环境法律制度所体现的 |
三、 在国际贸易中体现出来的 |
第二章 环境标志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
第一节 环境标志的国内发展现状 |
一、 中国环境标志的产生 |
二、 我国环境标志法律体系 |
三、 我国环境标志基本制度 |
第二节 环境标志的国外发展现状 |
一、 与环境标志相关的国际法律文件 |
二、 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标志实施状况 |
第三节 对环境标志发展现状的分析 |
一、 环境标志的发展现状——国别化 |
二、 国别化的危害之一——伤害了企业与消费者 |
三、 国别化的危害之二——被作为绿色贸易壁垒,伤害了发展中国家 |
四、 对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期待 |
第三章 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必要性 |
第一节 解除绿色壁垒——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 |
一、 绿色贸易壁垒的缘起 |
二、 绿色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伤害——以我国为例 |
三、 环境标志被作为绿色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伤害 |
第二节 改善环境问题——基于全人类的立场 |
一、 环境标志的宗旨是改善环境 |
二、 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是环境标志成功的关键 |
第四章 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障碍 |
第一节 各国基于本国利益考虑导致的分歧 |
一、 国际社会是以国家作为基本单位,各国在国际事务中首先考虑本国利益 |
二、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各国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不同 |
三、 地理环境因素导致各国的环境政策不同 |
四、 各国在对待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上可能会出现的分歧 |
第二节 环境标志的客观技术标准难以统一 |
一、 技术因素在环境标志中的体现 |
二、 各国技术发展水平不统一 |
三、 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上面临两难选择 |
第五章 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际法的相关理论 |
一、 传统主权概念的发展 |
二、 国际环境合作原则的强化 |
三、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第二节 环境法的相关理论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 公众参与原则 |
三、 全球环境法概念 |
第六章 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现实基础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一、 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 |
二、 经济全球化引起了法的趋同化和统一化 |
三、 环境标志的国际统一化是环境法趋同化和统一化的表现 |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统一化的借鉴 |
一、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统一化的进程 |
二、 启示之一——环境标志的国际统一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三、 启示之二——环境标志的国际统一化将是各国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
四、 启示之三——积极发挥相关国际组织的作用 |
五、 启示之四——发展中国家应积极促进环境标志的国际统一化 |
第三节 环境标志国际互认的广泛开展 |
一、 国际互认的背景 |
二、 国际互认的依据 |
三、 国际互认的前提——国家间的相互信任 |
四、 国际互认的基本步骤 |
五、 国际互认的意义和局限性 |
六、 我国的环境标志国际互认 |
第四节 区域性统一环境标志的出现 |
一、 北欧白天鹅计划 |
二、 欧盟欧洲之花计划 |
第七章 环境标志国际统一化的实现 |
第一节 运用 WTO 机制实现各国主观态度的协调 |
一、 WTO 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
二、 关于环境标志是否应纳入 WTO 体系的争论 |
三、 利用 WTO 解决环境标志问题的理由 |
第二节 由 ISO 实现环境标志技术标准的整合 |
一、 ISO 的宗旨 |
二、 ISO 在环境标志领域具有权威性 |
三、 国际统一环境标志体系的设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全球视角下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环境问题的出现 |
1.1.2 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 |
1.1.3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 |
1.1.4 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南北分歧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 |
1.3.2 国内学术界对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 |
1.4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理论综述 |
2.1 贸易的环境效应与EKC曲线 |
2.2 南北方国家对贸易与环境关系的不同观点 |
2.2.1 竞赛到底线假说 |
2.2.2 生态倾销论 |
2.2.3 环境成本转移说 |
2.3 环境规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2.3.1 环境规制与“波特假说” |
2.3.2 环境规制与“污染天堂”假说 |
2.4 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贸易理论 |
2.4.1 气候变化与跨境贸易 |
2.4.2 碳泄漏问题的研究 |
2.4.3 碳关税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多边贸易体制下贸易与环境的协调 |
3.1 GATT/WTO与国际贸易 |
3.1.1 GATT的基本原则 |
3.1.2 从GATT到WTO |
3.2 GATT/WTO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
3.2.1 GATT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
3.2.2 WTO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
3.3 GATT/WTO框架内与环境相关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
3.3.1 金枪鱼—海豚案 |
3.3.2 汽油标准争端案 |
3.3.3 海虾—海龟案 |
3.3.4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发展中国家解决贸易与环境争端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自由贸易区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 |
4.1 欧盟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协调 |
4.1.1 欧盟环境政策的发展历程 |
4.1.2 欧盟对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及其特征 |
4.1.3 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贸易与环境现状 |
4.1.4 非欧盟成员国发展中国家与欧盟的贸易与环境状况 |
4.1.5 欧盟贸易与环境协调机制的启示与不足 |
4.2 北美自由贸易区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协调 |
4.2.1 NAFTA与环境有关的条款 |
4.2.2 NAAEC的环境相关条款 |
4.2.3 墨西哥在NAFTA中对于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协调 |
4.3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贸易与环境协调的比较 |
4.3.1 关注的重点不同 |
4.3.2 解决竞争力问题的不同 |
4.3.3 对WTO的启示不同 |
4.4 本章小结 |
5 多边环境协议对贸易与环境的协调 |
5.1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
5.1.1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目标与作用 |
5.1.2 CITES中的贸易相关条款 |
5.1.3 对CITES的评价 |
5.2 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
5.2.1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目标 |
5.2.2 《议定书》中的贸易相关条款 |
5.2.3 对《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评价 |
5.3 控制废物越境转移的《巴塞尔条约》 |
5.3.1 《巴塞尔公约》的目标 |
5.3.2 《巴塞尔条约》中的贸易相关条款 |
5.3.3 对《巴塞尔公约》的评价 |
5.4 防止气候变化的多边环境协议与国际贸易 |
5.4.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5.4.2 《京都议定书》 |
5.4.3 气候政策、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 |
5.5 MEA与WTO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
5.6 本章小结 |
6 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环境问题及协调南北之争的对策 |
6.1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环境关系状况 |
6.1.1 发展中国家环境立法落后 |
6.1.2 环境安全受到威胁 |
6.1.3 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 |
6.1.4 环保产业缺乏实力 |
6.2 贸易与环境协调问题的南北之争 |
6.2.1 南北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存在分歧 |
6.2.2 南北国家对统一的环保标准和环境标志的态度不同 |
6.2.3 南北国家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理解存在分歧 |
6.2.4 南北国家对竞争力和市场准入存在分歧 |
6.3 协调南北国家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矛盾的对策 |
6.3.1 协调南北国家在贸易与环境关系上矛盾的基本原则 |
6.3.2 南北方国家对环境标准的协调 |
6.3.3 使用其他措施来代替单边环境贸易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7 促进我国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
7.1 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
7.1.1 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
7.1.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
7.2 国际环保大趋势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
7.2.1 国际多边环境协议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
7.2.2 主要贸易伙伴强制性环境贸易措施对我国的影响 |
7.2.3 自愿性环境协议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
7.3 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
7.3.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战略 |
7.3.2 制定和完善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法规与政策 |
7.3.3 积极参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国际谈判,营造公平的外部环境 |
7.3.4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
7.3.5 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与环境服务贸易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章 碳关税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 |
2.1 碳关税的内涵、概念厘清及设计要素探讨 |
2.1.1 碳关税的内涵及保护主义属性 |
2.1.2 “碳关税”相关概念的厘清 |
2.1.3 碳关税方案的设计要素探讨 |
2.2 碳关税的经济学分析 |
2.2.1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环境政策效应 |
2.2.2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环境政策效应 |
2.2.3 基于环境目的的碳关税的福利效应 |
2.2.4 碳关税影响国际贸易的动态效应 |
2.3 碳关税的政治、经济及技术基础 |
2.3.1 碳关税的政治基础 |
2.3.2 碳关税的经济基础 |
2.3.3 碳关税的技术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碳关税的法理依据辨析 |
3.1 多边贸易规则维度 |
3.1.1 碳关税与 WTO 的边境调节税收规则 |
3.1.2 碳关税与 WTO 基本原则 |
3.1.3 碳关税与 GATT 环境例外规则 |
3.2 国际气候制度维度 |
3.2.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3.2.2 《京都议定书》的制度安排及对“碳泄漏”的默许 |
3.3 多边环境协定维度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关税的利益博弈机制 |
4.1 动态博弈理论 |
4.1.1 动态博弈及其构成要素 |
4.1.2 动态博弈的纳什均衡与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
4.1.3 动态博弈对研究碳关税问题的意义 |
4.2 碳关税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博弈 |
4.2.1 发达国家内部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 |
4.2.2 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 |
4.3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 |
4.3.1 基于减排立场对发展中国家的类型划分 |
4.3.2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 |
4.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 |
4.4.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问题上的不一致性 |
4.4.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
5.1 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
5.1.1 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 |
5.1.2 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分析 |
5.2 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
5.2.1 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
5.2.2 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分析 |
5.3 碳关税对中国能源密集型行业出口的影响 |
5.3.1 石油天然气钻探无缝钢管输美贸易案例 |
5.3.2 航空运输业遭遇欧盟航空排放税案例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应对碳关税的对策 |
6.1 碳关税重压下中国的两难处境 |
6.2 应对碳关税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
6.2.1 积极开展气候外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6.2.2 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制定出有利于中国的新规则 |
6.2.3 建立中国的碳税和碳关税法律制度 |
6.2.4 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
6.2.5 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国际市场布局 |
6.2.6 扩大内需,降低出口依存度 |
6.2.7 确立绿色发展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开发,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基于绿色贸易壁垒视域的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主要内容 |
1.4.2 主要创新之处 |
2 主要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绿色贸易壁垒的理论界定 |
2.1.1 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 |
2.1.2 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2.1.3 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贸易保护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国际市场进入理论 |
2.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和经济效应分析 |
3.1 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 |
3.1.1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3.1.2 修正市场失灵,消除国际贸易的负外部性 |
3.1.3 寻找新的贸易保护工具的需要 |
3.1.4 绿色消费需求的形成 |
3.1.5 各国政府间的博弈 |
3.1.6 各国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 |
3.2 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 |
3.2.1 绿色贸易壁垒的数量控制机制 |
3.2.2 绿色贸易壁垒的价格控制机制 |
3.2.3 绿色贸易壁垒的动态抑制机制 |
3.3 进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
3.3.1 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口国生产的影响 |
3.3.2 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口国消费的影响 |
3.4 出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
3.4.1 贸易效应的分析 |
3.4.2 贸易条件效应的分析 |
3.4.3 社会福利效应的分析 |
3.5 绿色贸易壁垒实施成本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国林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4.1 林产品范畴的界定和统计数据的来源 |
4.2 林产品的国际贸易状况 |
4.2.1 世界工业原木增长趋缓 |
4.2.2 高附加值林产品大幅增加 |
4.2.3 世界林产品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 |
4.3 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状况 |
4.3.1 出口总量分析 |
4.3.2 出口产品结构 |
4.3.3 出口市场分布 |
4.4 中国林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
4.4.1 受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的重点林产品 |
4.4.2 对中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重点国家 |
4.5 影响中国林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形式 |
4.5.1 严格的绿色技术标准 |
4.5.2 苛刻的卫生检验检疫措施 |
4.5.3 各种认证制度 |
4.6 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
4.6.1 设限内容广泛,涉及领域拓宽 |
4.6.2 技术标准日趋严格,强制性标准增多 |
4.6.3 示范效应强,各国相互认同 |
4.7 本章小结 |
5 中国林产品出口受阻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因素 |
5.1 国际因素 |
5.1.1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5.1.2 国际贸易协定和协议中有关条款的缺陷 |
5.1.3 绿色贸易壁垒实施过程中的多米诺效应 |
5.2 国内因素 |
5.2.1 绿色贸易壁垒制衡机制的缺失 |
5.2.2 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脱轨 |
5.2.3 产业集中度低 |
5.2.4 林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滞后 |
5.3 本章小结 |
6 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的量化影响分析 |
6.1 绿色贸易壁垒对林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理论分析 |
6.1.1 绿色贸易壁垒对林产品出口贸易的正面影响 |
6.1.2 绿色贸易壁垒对林产品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
6.2 绿色贸易壁垒对林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量化分析 |
6.2.1 本文拟采用的量化研究方法 |
6.2.2 引力模型的构建 |
6.2.3 数据选取 |
6.2.4 模型实证检验 |
6.2.5 模型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中国林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
7.1 政府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
7.1.1 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
7.1.2 规范完善认证制度 |
7.1.3 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
7.1.4 加大林业科技投入 |
7.1.5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
7.2 行业协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
7.2.1 加强行业自律 |
7.2.2 制定行业标准 |
7.2.3 建立行业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
7.3 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
7.3.1 出口市场多元化 |
7.3.2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规模化经营 |
7.3.3 实施绿色管理和绿色营销 |
7.3.4 对外直接投资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立意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贸易保护的主要理论 |
2.1 重商主义贸易保护理论 |
2.1.1 早期重商主义贸易保护理论 |
2.1.2 晚期重商主义贸易保护理论 |
2.2 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
2.2.1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 |
2.2.2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
2.3 超保护贸易理论 |
2.3.1 凯恩斯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 |
2.3.2 超保护贸易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
2.4 战略性贸易理论 |
2.4.1 战略性贸易理论的主要论点 |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措施选择 |
2.5 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
2.5.1 公平贸易论 |
2.5.2 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 |
2.5.3 环境优先的新贸易保护论 |
第3章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背景与主要阶段 |
3.1 美国经济的崛起与高度的贸易保护政策阶段 |
3.1.1 世界经济中心向美国转移 |
3.1.2 美国以高关税为主的贸易保护主义阶段 |
3.2 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与以多边自由贸易为主的贸易政策阶段 |
3.2.1 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国家 |
3.2.2 美国以多边自由贸易为主的贸易政策阶段 |
3.3 世界经济多极化与美国多轨制的贸易政策阶段 |
3.3.1 世界经济多极化 |
3.3.2 美国多轨制贸易政策的发展 |
第4章 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
4.1 民族主义的含义及对贸易政策的影响 |
4.1.1 民族主义的含义 |
4.1.2 民族主义对贸易政策偏好的影响 |
4.1.3 基于国际社会调查项目的数据分析 |
4.2 国家主义的内涵及贸易保护理论中的体现 |
4.2.1 国家主义的内涵 |
4.2.2 贸易保护理论中的国家主义体现 |
4.3 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影响美国贸易政策的取向 |
4.3.1 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影响贸易保护倾向 |
4.3.2 国家主义思想对政策决策者的影响 |
4.3.3 经济民族主义在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中的体现 |
第5章 利益集团与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制定 |
5.1 政治自利的动机与贸易保护政策的制定 |
5.1.1 支持保护主义的动机 |
5.1.2 贸易政策制定的模型 |
5.1.3 利益集团的博弈与贸易保护政策的制定 |
5.2 利益集团对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 |
5.2.1 美国主要的利益集团 |
5.2.2 美国利益集团影响贸易政策的途径 |
5.2.3 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制定中利益集团作用与体现 |
第6章 经济波动下美国贸易保护的特点、动因、效果与影响 |
6.1 经济波动的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 |
6.1.1 经济波动的概念、主要阶段及指标 |
6.1.2 经济波动的主要理论 |
6.2 美国经济波动的模型分析及贸易的协同变化 |
6.2.1 美国经济波动的长期趋势模型 |
6.2.2 美国经济波动的特点 |
6.2.3 对外贸易变化与经济波动的协同关系 |
6.3 经济波动下,美国贸易保护的特点 |
6.3.1 经济实力增强,贸易保护隐蔽化 |
6.3.2 经济衰退,贸易保护波动明显 |
6.4 经济波动下美国贸易保护波动的主要动因 |
6.4.1 失业率影响贸易保护的波动 |
6.4.2 通货膨胀影响贸易保护的支持度 |
6.4.3 对外贸易状况恶化诱发贸易保护 |
6.5 基于反倾销动因的实证分析 |
6.5.1 泊松回归模型及变量选择 |
6.5.2 数据的筛选与处理 |
6.5.3 泊松回归结果 |
6.6 美国贸易保护的效果与影响 |
6.6.1 贸易保护对贸易状况的影响 |
6.6.2 贸易保护对就业的影响 |
6.6.3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效应的传递与影响 |
第7章 美国贸易壁垒的产业分布特点、实证及保护绩效 |
7.1 贸易壁垒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
7.1.1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7.1.2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7.1.3 贸易壁垒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制与效应 |
7.2 美国贸易壁垒产业分布的特点 |
7.2.1 产业贸易竞争力影响贸易壁垒分布 |
7.2.2 贸易保护的波动与进口渗透率相关 |
7.2.3 商品贸易量影响贸易壁垒分布——系统聚类分析 |
7.3 农业的贸易保护特点与效果 |
7.3.1 美国农业贸易保护的发展变化 |
7.3.2 美国农业的贸易竞争力变化与贸易保护波动 |
7.3.3 美国农业贸易保护的效果 |
7.4 钢铁工业的贸易保护特点与效果 |
7.4.1 钢铁工业的贸易竞争力和进口渗透率 |
7.4.2 美国对钢铁工业实施的主要贸易保护措施 |
7.4.3 钢铁工业的贸易保护效果 |
7.5 美国对产业实施贸易保护的效应 |
7.5.1 产业贸易保护的“干中学”效应 |
7.5.2 产业贸易保护的福利效应 |
第8章 美国基于环境问题的贸易保护措施与效应 |
8.1 环境要素对贸易的影响 |
8.1.1 环境与贸易的关系 |
8.1.2 环境禀赋影响价格比较优势 |
8.1.3 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耦合关系 |
8.2 绿色壁垒的产生与影响 |
8.2.1 绿色壁垒的产生与特征 |
8.2.2 环境贸易政策的发展与影响 |
8.3 美国实施绿色壁垒的主要原因 |
8.3.1 维护本国环境利益 |
8.3.2 实施贸易保护 |
8.3.3 制衡发展中国家 |
8.4 美国绿色壁垒的主要措施与效应 |
8.4.1 美国绿色壁垒的主要措施 |
8.4.2 绿色壁垒对污染产业和污染产品的影响 |
8.4.3 绿色壁垒的保护主义效应 |
第9章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9.1 美国对中国采取的主要贸易保护措施和影响 |
9.1.1 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的行业及主要措施 |
9.1.2 美国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的影响 |
9.2 中国遭遇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原因 |
9.2.1 中美贸易收支差额的影响 |
9.2.2 商品或服务在美国的进口渗透率较高 |
9.2.3 国家利益至上的利益原则影响对华贸易政策 |
9.3 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策略 |
9.3.1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 |
9.3.2 警惕贸易保护主义,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
9.3.3 加强区域合作,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
9.3.4 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加强自主品牌 |
第10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国际贸易中环境标志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环境标志制度概述 |
1.1 环境标志的概述 |
1.1.1 环境标志的内涵 |
1.1.2 环境标志的分类 |
1.2 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1.2.1 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 |
1.2.2 环境标志制度的发展及趋势 |
1.3 环境标志制度的价值分析 |
1.3.1 环境标志制度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
1.3.2 环境标志制度有利于环境保护 |
1.3.3 环境标志制度有利于消费者利益保护 |
2 WTO环境标志制度评析 |
2.1 GATT1994与环境标志制度 |
2.1.1 最惠国待遇原则对环境标志制度的规范及要求 |
2.1.2 国民待遇原则对环境标志制度的规范及要求 |
2.1.3 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对环境标志制度的规范及要求 |
2.1.4 一般例外条款对环境标志制度的规范及要求 |
2.2 TBT协议与环境标志制度 |
2.2.1 TBT协议中与环境标志制度相关的条款 |
2.2.2 TBT协议对环境标志制度的要求 |
2.3 SPS协议与环境标志制度 |
2.3.1 SPS协议中与环境标志制度相关的条款 |
2.3.2 SPS协议对环境标志制度的要求 |
3 国外环境标志制度的考察比较 |
3.1 国外的环境标志制度 |
3.1.1 德国的环境标志制度 |
3.1.2 欧盟的生态标签制度 |
3.1.3 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 |
3.1.4 美国的绿色标志制度 |
3.1.5 韩国的环境标志制度 |
3.2 各国环境标志制度的比较分析 |
3.2.1 各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共同点 |
3.2.2 各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差异 |
3.3 国外环境标志制度的启示 |
3.3.1 环境标志制度与WTO规范接轨 |
3.3.2 环境标志工作朝着国家间互认协调的方向发展 |
4 环境标志制度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法律对策 |
4.1 环境标志制度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
4.1.1 环境标志制度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
4.1.2 环境标志制度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
4.2 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
4.2.1 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存在的问题 |
4.2.2 完善我国环境标志制度的设想 |
4.3 应对国外环境标志壁垒的法律对策 |
4.3.1 企业主动采取出口国使用的环境标志制度 |
4.3.2 我国对环境标志壁垒的识别及立场 |
4.3.3 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绿色标志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发展中国家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D]. 罗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研究[D]. 李帅.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3]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M乳制品有限公司出口优化研究[D]. 周艳芳.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发达国家绿色物流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D]. 张滨. 吉林大学, 2015(08)
- [5]论环境标志的国际统一化[D]. 李丽华.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6]全球视角下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 崔丽丽.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7]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于玲玲. 辽宁大学, 2012(02)
- [8]基于绿色贸易壁垒视域的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研究[D]. 朱江梅. 东北林业大学, 2012(11)
- [9]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与效应研究[D]. 王艳秀. 吉林大学, 2011(08)
- [10]国际贸易中环境标志制度研究[D]. 张静宜. 河北经贸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