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及前景

含油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及前景

一、含油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胡树超,谢立源,秦赏[1](2021)在《铁路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综述及技术路线建议》文中提出铁路上的生产废水主要是含油废水,随着水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水资源的短缺,铁路含油废水的排放标准及回用要求越来越严格,为保护水环境,节约用水,亟待开发高效的铁路含油废水的处理技术。分析了铁路含油废水现有处理核心工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综述了在含油废水领域具有潜力的改进技术,同时,通过调查现有工艺存在的缺陷以应对排放标准提高和含油废水处理回用的需求,分析比较了絮凝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在含油废水处理方面的优缺点以及高级氧化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对现有处理工艺的改进和未来潜在的高效、经济、易维护管理的含油废水的处理工艺提出展望,为处理铁路含油废水提供思路和依据。

于鑫娅[2](2021)在《超声-微生物-电化学耦合法处理炼油厂含油污泥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炼油厂含油污泥产量与日俱增,单一工艺难降解的问题,本课题以中国石化南京金陵分公司炼油厂浮渣油泥和生化污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超声-微生物-电化学耦合法处理炼油厂含油污泥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采用超声波法对2种含油污泥进行预处理;从2种含油污泥中分别筛选出1株石油降解菌,研究其生长特性、降解特性,并制成干粉菌剂,探索不同制备条件下菌剂活菌数及降解率的差异;采用超声-微生物-电化学耦合法对2种含油污泥进行降解模拟试验,分析试验过程中含油污泥理化性质、土壤典型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不同电场强度下降解菌的生长、分布状况,并考察装置运行50 d后2种含油污泥降解效果。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声波法工艺参数影响大小顺序为功率<时间<温度<频次,当超声功率60 W、时间10 min、温度60℃、频次3次时,对浮渣油泥和生化污泥中的石油类物质去除率分别为31.13%、17.46%;经超声波预处理后,含油污泥石油烃长链被破坏,颗粒间空隙增加、黏性变小、质地变松散;(2)从浮渣油泥中筛选出YJ菌(肠杆菌属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subsp),最佳生长、降解条件均为pH 7.0、盐度3%、接菌量5%、装液量30 mL,在此条件下对浮渣油泥、生化污泥原油培养基的降解率分别70.79%、89.37%,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模型;从生化污泥中筛选出FH菌(希瓦氏菌属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strain),最佳生长、降解条件均为pH 7.0、盐度3%、接菌量8%、装液量30 mL,在此条件下对浮渣油泥、生化污泥原油培养基的降解率分别为65.73%、85.89%,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模型;(3)YJ固定化菌剂最优制备条件:于100 mL固定化培养基中加入1.5 g粒径为30-80目经400℃热解8 h的高粱壳生物炭载体,接入5%YJ菌菌液,200 r·min-1、25℃固定24 h,经冷冻干燥后制备的固定化菌剂,菌体数量约为7.27×1010 cfu·g-1;FH固定化菌剂最优制备条件:于100 ml固定化培养基中加入3.0 g粒径为30-80目经200℃热解1 h的高粱壳生物炭载体,接入5%FH菌菌液,200 r·min-1、25℃固定18 h,经冷冻干燥后获得的固定化菌剂,菌体数量约为8.37×1010cfu·g-1;(4)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浮渣油泥和生化污泥除阴极区域油泥pH有较大提高外,其他位置油泥均存在酸化的现象;水分从阳极向阴极迁移,含水率呈从阴极到阳极不断下降趋势,含油率变化趋势与含水率相似;TOC含量、呼吸强度和2种酶活性均有所提升;不同电场强度对降解菌的生长促进作用不同,YJ菌、FH菌最适电场强度均为200 V·m-1;(5)在超声-微生物-电化学耦合法模拟试验中,一方面超声预处理后的浮渣油泥会自然降解,降解率为2.51%,仅耦合电场后降解率提升至3.62%,仅投加YJ菌剂后降解率提升至23.93%,仅投加FH菌剂后降解率提升至21.68%,YJ菌剂耦合电场后降解率提升至28.17%,最终降解率为51.49%,含油量为187.80 mg·g-1,FH菌剂耦合电场后降解率提升至26.35%,最终降解率为50.26%,含油量为192.56 mg·g-1;另一方面超声波处理的生化污泥同样会自然降解,降解率为3.35%,仅耦合电场后降解率提升至5.61%,仅投加YJ菌剂后降解率提升至45.93%,仅投加FH菌剂后降解率提升至43.93%,YJ菌剂耦合电场后降解率提升至58.71%,最终降解率为65.92%,含油量为35.03 mg·g-1,FH菌耦合电场后降解率提升至58.66%,最终降解率为65.88%,含油量为35.07 mg·g-1。

刘志伟[3](2021)在《基于生物强化的含聚废水污染物成分区别去除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主力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因此,油田中广泛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以保证石油开采的产量和效率。大量含有聚丙烯酰胺(PAM)的采出水经处理后外排到环境中,现有生化处理工艺对聚丙烯酰胺的侧链酰胺基降解效果明显,而对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只有30%~40%,出水中含有大量的长碳链聚丙烯酸、小分子聚丙烯酰胺片段、聚丙烯酸酯等残余物质。残余的聚丙烯酰胺在自然环境下会分解产生神经毒素—丙烯酰胺单体,该单体在环境中易累积、易迁移、难转化,对生态系统带来极大的危害。已有的生物处理无法进一步矿化这些残余大分子,因此亟需探究一种同步去除、协同矿化上述残余物的生物强化模式,达到对聚丙烯酰胺及其降解产物深度矿化的目的。本研究以模拟生物处理系统为基础,筛选针对聚丙烯酰胺不同降解产物的特异性降解菌,并进行复配选出最优组合,最终用外源复合菌剂强化模拟生物处理系统,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生物处理系统模拟实验,研究系统中土着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信息,并通过调节系统中共代谢物质的种类、浓度设计实验,分别进行葡萄糖浓度为100 mg/L、200mg/L、300 mg/L,液体石蜡浓度为0.1 m L/L、0.2 m L/L、0.3 m L/L,NH4Cl浓度为100mg/L、200 mg/L、300 mg/L,酵母浸粉浓度为100 mg/L、200 mg/L、300 mg/L的浓度梯度实验,探寻最优的生物系统降解条件。最终发现在非生物强化条件下模拟生物处理系统最优共代谢碳源是浓度为0.2 m L/L的液体石蜡,最优共代谢氮源是浓度为100mg/L的酵母浸粉;2.分别以聚丙烯酰胺以及聚丙烯酸钠为底物筛选针对于含聚废水中不同组分的高效降解菌,研究其在含聚废水中的生长状态以及对聚丙烯酰胺和TOC的去除效果,并制成复配菌剂。筛选得到4种聚丙烯酰胺降解菌S-1、S-2、G-1、G-2分别属于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anthropi),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假苍白杆菌(Pseudochrobatrum sp.)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其中由S-2和G-2组合的复合菌剂为最优组合,对模拟含聚废水中的聚丙烯酰胺去除率能达到69%;3.外源菌剂强化生物处理系统,将制备好的复合菌剂作为外源强化菌剂投加到原始处理系统中,调节工艺条件和运行参数,探究复合菌剂生物强化对―土着菌‖的影响,通过观察系统中土着菌群以及外源菌群的群落演替,检测模拟含聚废水各项指标的含量,为生物协同深度矿化含聚驱采废水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外源复合菌剂与系统中土着菌群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外源菌剂的投加增强了系统对模拟含聚废水的处理能力。

闵振[4](2021)在《MBBR悬浮填料加A/O工艺处理石化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废水所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石化废水作为一种典型的工业废水,因其排量大、毒性高、成分复杂且处理难度大的特点更是成为工业废水处理的重中之重。石化废水水质波动性较大,需根据实际工况对其针对性处理。为解决江苏某石化废水处理厂氨氮排放不达标、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弱和曝气效率较低且能耗高等问题,本研究以该厂实际进水为处理对象,在该厂原有的A/O(缺氧/好氧)工艺基础上加入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悬浮填料,通过对MBBR悬浮填料+A/O工艺的运行参数、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方面的研究,确定其最佳处理工艺条件,并对该工艺下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分布以及其降污能力进行表征与分析,提升处理效果。最后通过模拟仿真试验对管式曝气器曝气孔形进行优化设计,明确最佳曝气效果的孔形,在为系统微生物的生存提供适宜DO浓度(溶解氧浓度)的同时,降低能耗并提高曝气效率。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HRT(水力停留时间)、DO浓度、污泥回流比和填料添加比(体积比)对石化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NH3-N(氨氮)、TN(总氮)与TP(总磷)去除率的影响。由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确定反应装置最佳运行工艺条件,即HRT 16 h,DO浓度2~3 mg/L,污泥回流比100%和填料添加比30%。同时,由极差和方差分析可知:影响COD与TN去除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HRT、填料添加比、DO浓度和污泥回流比;影响NH3-N去除效果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填料添加比、DO浓度、HRT和污泥回流比;影响TP去除效果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填料添加比、HRT、DO浓度和污泥回流比。此外,上述四种因素对这些污染物去除都有影响,但污泥回流比的影响最小,填料添加比对氨氮去除而言,影响显着。以最佳工艺条件运行反应装置,由运行数据可知:出水COD保持在35 mg/L以下;MBBR悬浮填料+A/O反应装置的COD平均去除率达75.62%,NH3-N平均去除率达94.08%,NH3-N出水浓度低于0.76mg/L;整个系统对TN和TP和SS(固体悬浮物浓度)去除率分别为75.46%、84.41%和89.8%,色度也由进水时的32降低至4;进入反应装置的废水水质存在着波动,但其出水水质相对稳定,这展现出了此工艺出色的抗冲击负荷能力。采用最佳工艺的污水理系统总体上运行稳定,其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采用高通量测序对A/O工艺下A池和O池中的污泥进行研究,共得到43个菌门、89个菌纲和572个菌属。其中A池污泥有23个菌门、51个菌纲和257个菌属,O池污泥有35个菌门、64个菌纲和424个菌属。A池污泥中的优势菌门主要为Chloroflexi、Euryarchaeota和Bacteroidetes;优势菌纲为Anaerolineae、Methanomicrobia和Bacteroidia;优势菌属为Methanothrix、Levilinea和Syntrop Hobacter。O池污泥中的优势菌门主要为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和Planomyomytytes;优势菌纲为Anaerolineae、Betaproteobacteria和Planctomycetia;优势菌属为Ignavibacterium、Aridibacter和Bellellia。A池污泥和O池污泥中存在的主要是异养细菌,这些微生物都对石化废水中的污染物质有降解作用且优势菌群的降解作用显着;在MBBR悬浮填料+A/O工艺实际运行过程中,应供以充足的有机污染物和适宜的DO浓度,以保证池内优势菌属作用的发挥。使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对管式曝气器进行仿真试验,通过模拟相同进气条件下圆形孔、方形孔和椭圆形孔的管式曝气器管道内空气的流动状况,并根据速度分布云图、孔口处湍动能分布云图、孔口流速图以及孔口处的体积流量分析不同孔形的曝气效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空气流速为5 m/s、管式曝气器曝气孔采用圆形孔时,其曝气稳定性和均匀性达到最佳状态,曝气效率最高。本研究对于类似石化企业的废水处理工艺的提标改造具有借鉴意义;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同时,为管式曝气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胡天佑,唐瑾,陈志莉[5](2021)在《石油工业含油废水处理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石油工业含油废水需达标外排或工业回用等需求,如何优选处理技术及促进相关技术方法的进步,叙述了石油工业含油废水处理技术,包括浮选与凝结技术、生物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工艺技术和组合工艺等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认为应深入研究含油废水的降解机理,并探寻适宜催化剂的反应机理;通过组合多种处理工艺或开发新工艺,克服单一处理工艺的局限性,如离心-电絮凝/光催化-活性炭吸附-膜分离的组合工艺;提高处理工艺的环保性。其中生物处理法、膜分离法、光催化降解法和超临界水氧化技术能避免二次污染,处理效果好,具有较为突出的发展潜力。

蔡文娟[6](2021)在《强化生物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混合菌群筛选及降解特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兰州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生化池为研究对象,针对生化池运行不稳定带来的水质波动问题,开展了以投菌方式的生物强化技术研究。根据进出水水质检测结果得出的控制性影响因素来指导遴选对应降解菌株,构建混合降解菌群,实施其降解性能和强化效果实验研究,为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由于进水水质波动而难以达标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参考方法。根据进出水水质检测结果得出的控制性影响因素来指导遴选对应降解菌株:分别得到油脂降解菌YZ-1、反硝化菌FX-4和除磷菌CP-7,经鉴定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和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72h内对油脂、硝酸盐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54.91%、40.02%和58.52%;得到以上三个纯菌株的最适宜接种量、pH、温度和氯化钠浓度。构建混合降解菌群以及开展降解性能实验。开展比例和降解性能比较,得出YZ-1:FX-4:CP-7体积比为1:2:2的混合菌YFC。得出混合菌YFC综合降解性能最佳的环境参数是菜籽油浓度为1g/L、pH为8、温度为30℃、共基质为乙酸钠、碳氮比为12:1。实施混合菌YFC的投加强化SBR降解性能实验研究。较之对照组R1,投加混合菌YFC的强化组R2对油脂、COD、总氮、氨氮、硝酸盐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6.2%、7.38%、15.91%、11.78%、3.04%和9.83%,在反应过程中强化组更易于启动,并能很好地应对水质的变化。借助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发现混合菌YFC的投加改善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更有利于去除污染物。本研究通过筛选具有特定降解功能的菌种构建混合菌群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中,为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应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日益严峻的水质冲击以及后期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符歆灏[7](2021)在《高效油脂降解菌的筛选及脂肪酶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油性食物垃圾及含油废水是一种量大且面广的污染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性污染也随之增多,如何经济快速处理油性污染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目前常用的处理手段主要有物理及化学方法,但都无法彻底消除油性污染,同时处理过程极易造成二次污染。而运用生物法处理油性污染物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及快速的方法,该方法的最终产物是H2O和CO2等代谢产物,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生物处理油性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本研究从学校附近农贸市场进行采样,利用有效的筛选体系,成功分离到4株具有较高油脂水解活性的菌株,并命名为BB2、BB3、BB4、BB5。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判断该4株菌株为Asinibacterium lactis属。经调研,本研究是第一次将Asinibacterium lactis属的菌株用作油脂处理。对4株菌株的油脂降解性能研究表明,各菌株在72小时内的降解率均能达到80%以上;在28℃下能够达到96%以上的降解率;p H=7时各菌株降解率相对最大;菌株BB3,BB4与BB5在5%的盐浓度下的降解率高达98.47%、96.5%与96.17%;菌株BB2与BB3在5%的油浓度下的降解率高达97.26%与97.48%。为进一步增强其在各个环境下的降解水平,故将4株菌株进行混合除油实验。菌种间不相互抑制提供了可以混合使用的基础,4株菌株的混合油脂降解实验中,菌种比例正交实验确定了初步的混合配比,其结果为:BB2:BB3:BB4:BB5=3:1:2:1。复配菌剂在油脂降解实验中的结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进一步增强其在各个环境下的降解水平。脂肪酶在微生物降解油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复配菌剂发酵液作为粗酶液,并经过一系列的纯化步骤,获得了具有一定纯度的天然微生物脂肪酶,其比活力为4199.77 U/mg蛋白,纯化倍数为19.43倍,产率为62.32%。经过SDS-PAGE电泳检验后,对比蛋白marker推算出该天然微生物脂肪酶分子量为34 k Da。纯化后的脂肪酶性质研究表明:50℃为该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 H=7,属于一种Mn2+依赖的金属酶。同时对多种有机溶剂(除氯仿)、洗涤剂和抑制剂都展现出一定的耐受性,并且对橄榄油、菜籽油及稻米油具有良好的水解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菌株及分离纯化所得的脂肪酶具有良好的油脂降解能力,为未来不论是微生物降解油脂,亦或是脂肪酶水解油脂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油性食物垃圾及含油废水的实际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李红[8](2020)在《耐盐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降解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注水开发已成为我国油田增产稳产的重要技术,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含油污水,含油污水处理后回注是其最佳出路。含油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物理化学法、生物法、膜处理法等,其中生物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是含油污水处理技术中最有发展前景的处理技术。然而含油污水中含盐量高,常规微生物难以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优选耐盐微生物菌种及其组合,是微生物处理含油污水能否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本文以模拟含油污水为研究对象,利用课题组前期筛选分离获得的五株菌,以原油降解率为指标,筛选最佳组合菌株,对其进行耐盐驯化,探究其耐盐性能,并确定降解原油最佳环境条件;同时,研究了外加物质对混合菌降解性能的影响,以期构建高效耐盐石油降解菌群。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测定寡养单胞菌(A)、铜绿假单胞菌(B)、氧化微杆菌(C)、中间苍白杆菌(D)和侧孢短芽孢杆菌(E)五株单菌及相互复配对原油的降解率,比较得出铜绿假单胞菌、氧化微杆菌和中间苍白杆菌以1:1:1混合后,原油降解率最高可达74.16%。2、五株单菌及混合菌(B+C+D)中,寡养单胞菌和中间苍白杆菌仅能降解部分烷烃,铜绿假单胞菌、氧化微杆菌和侧孢短芽孢杆菌对所有饱和烃均有明显降解效果。铜绿假单胞菌对烷烃的降解率最高为74.32%,中间苍白杆菌对胶质和沥青质的降解效果最好,分别为32.89%和9.01%,B、C、D三株菌混合后菌株间更趋于相互协同作用。3、对铜绿假单胞菌、氧化微杆菌及中间苍白杆菌分别进行耐盐驯化,当含盐量从10g/L提高至50g/L时,三株菌生长活性明显减弱,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性能减弱,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水中含盐量增加,微生物细胞失水加剧,其表面出现褶皱和凹痕,细胞壁变薄、细胞质减少,严重影响了细胞的活性。4、将耐盐驯化后的三株菌混合后,在NaCl含量为30g/L、35℃、pH=7、接种比例为2:2:1,接种量为3mL,原油初始含量为2g/L,氮源类型为NH4N03时,8天后原油降解率为74.28%;混合菌通过分泌的表面活性剂,将原油乳化分散成均匀的小油滴,有利于提高混合菌对原油的降解率。5、添加500mg/L葡萄糖和1CMC APG可将原油的生物降解率提高至81.02%和87.42%,添加甜菜碱可提高石油降解菌群的耐盐性,可使混合菌在NaCl含量为60g/L的条件下生长。同一盐度下添加甜菜碱、葡萄糖或APG,有利于提高耐盐石油降解菌群的原油降解率。

栾冠华[9](2020)在《天津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是关乎我国经济命脉以及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近年国民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也逐年上升。因此,水污染问题以及水资源的严重短缺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煤改气电厂是用水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不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所占整体比重也不容忽视,因此将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作为日常绿化用水及现场化学车间作为中水补水,节水潜力巨大。天津某煤改气电厂,PH超标、重金属污染以及有机物是当前生活废水以及生产废水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生活杂用水标准》CJ25.1-89的相关规定,通过分质处理的废水中的SS含量低于每升5mg、BOD5含量低于每升10mg、NH3-N含量低于每升10mg、CODor含量低于每升10mg时,可用作扫除或清洗车辆。本课题针对天津某煤改气电厂生活污水特点,通过多方案经济技术比对,将MBR技术成功应用于电厂污水处理工程实践中。按照国家相关的设计规范及标准要求,完成此次煤改气电厂搬迁工程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工艺设计和运行调试。运行实践调试结果表明:本工程生活污水经深度处理后,BOD5浓度由入水平均值164.2 mg/L降低到出水平均值8.2mg/L,去除效果显着,去除率达到95%;CODcr浓度由入水平均值313.2mg/L降低到出水平均值31.3mg/L,去除率达到89.1%;SS浓度和NH3-N分别由入水平均值223.6 mg/L和9.1mg/L降低到出水平均值3.3mg/L和4.0mg/L;与此同时整套处理工艺对生活污水中所含油类也起到有效去除作用,可以实现预期的效果。并且,工程状态在该调试方案正式运行后十分稳定,出水水质达到设计标准要求。对于目前污水处理的现状,本文研究了 MBR污水处理工艺,对于实际生产生活中,传统的电厂等企业面对生活污水处理面临难以破解的难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通过对传统的工艺设备进行择优选择,缩减处理设备占地面积;同时通过采用MBR技术,有效提升污水处理效果,使水质满足排水回用标准;提高设备的抗冲击性能,进一步提升对污水的处理效率,使经处理的水质得到保障,得到高质量的产水。依托天津某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实现MBR工艺在电厂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实际实践应用,有效的改进现有污水处理模式并解决了生活污水循环再利用的问题。于此,本次的调试实践案例在以后的电厂建设中关于生活污水的处理运行提供借鉴参考价值。

张全娟[10](2020)在《含油污泥热化学洗涤处理研究及装置设计与调试》文中研究指明含油污泥组成非常复杂,性质稳定,粘度高,脱水困难的固体废弃物,若不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排放,将会对环境污染严重,且含油污泥含油量高,可将油处理回收资源化利用。综合以上两点,设计出合理的含油污泥处理工艺和装备在石油石化企业非常重要。本论文以大庆油田某厂的含油污泥为原料,对其含油、含水、含泥量、污泥成分和矿物组成及粒径进行测定分析,然后运用正交实验研究优化含油污泥在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筛选制备使用的清洗剂、破乳剂和絮凝剂,最后采用Hertz-Mindlin模型建立新拌含油污泥混合物离散元模型,模拟了螺旋式含油污泥搅拌机对含油污泥混合物的搅拌过程,并在现场安装前对整套设备调试。结果表明,在最佳的工艺参数以及最合理的化学药剂条件下进行装置实验处理,处理后的含油污泥除油率86%,污油含水率均小于0.5%,絮凝剂处理效果好,储水箱撬中的污水含油量和悬浮物含量达标。该装置的设计满足油田现场工作的减量化、资源化要求,其对含油污泥处理效果明显,经济效益较高,达到净化指标。

二、含油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油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综述及技术路线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含油废水来源及特点
2 铁路含油废水现有工程技术现状
3 铁路含油废水处理适用技术分析
    3.1 絮凝技术
    3.2 高级氧化技术
    3.3 生物处理技术
    3.4 膜分离技术
4 结论

(2)超声-微生物-电化学耦合法处理炼油厂含油污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含油污泥的来源
        1.1.2 含油污泥的危害
        1.1.3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1.4 含油污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2 超声波技术
        1.2.1 超声波作用机质
        1.2.2 超声波在含油污泥处理中应用
    1.3 含油污泥的生物降解
        1.3.1 石油降解菌
        1.3.2 生物降解含油污泥的原理
        1.3.3 生物降解影响因素
        1.3.4 混合菌群生物协同作用
        1.3.5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1.4 微生物-电化学法修复
        1.4.1 微生物-电化学法修复机质
        1.4.2 直流电场破乳机质
        1.4.3 电场刺激微生物机质
        1.4.4 微生物-电化学法研究进展与现状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目的
    1.6 技术路线
2 超声波预处理炼油厂浮渣油泥试验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与仪器
        2.2.2 试验装置
    2.3 试验方法
        2.3.1 含油量测定方法
        2.3.2 方法及因素选定
        2.3.3 效果与评价方法
        2.3.4 表征方法
        2.3.5 能耗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4.2 单因素结果分析
        2.4.3 超声前后油泥及油类物质的红外光谱解析
        2.4.4 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
        2.4.5 能耗分析
        2.4.6 超声波预处理浮渣油泥中的石油类物质作用机制分析
    2.5 结论
3 高效石油降解菌理化特性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与仪器
        3.2.2 培养基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菌种筛选
        3.3.2 菌株生长曲线及生长动力学
        3.3.3 菌株鉴定及生理生化特性
        3.3.4 16S rDNA序列分析
        3.3.5 最佳生长、降解条件研究
        3.3.6 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
        3.3.7 不同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3.4 结论
4 高效石油降解菌生物炭固定化菌剂制备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原料与仪器
        4.2.2 试验材料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载体种类优化
        4.3.2 载体处理方式优化
        4.3.3 载体粒径优化
        4.3.4 载体克数优化
        4.3.5 固定化时间优化
        4.3.6 固定化转速优化
        4.3.7 热解时间优化
        4.3.8 热解温度优化
        4.3.9 菌剂扫描电镜
    4.4 结论
5 超声-微生物-电化学耦合法对含油污泥的降解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原料与仪器
        5.2.2 试验材料及装置
        5.2.3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电场对含油污泥理化性质的影响
        5.3.2 电场对含油污泥中典型酶活性的影响
        5.3.3 电场强度对石油降解菌生长、分布的影响
        5.3.4 超声-微生物-电化学耦合法对含油污泥的降解效果
    5.4 结论
6 含油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
    6.1 前言
    6.2 试验方法
        6.2.1 样品收集
        6.2.2 样品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样品总DNA质检结果
        6.3.2 PCR扩增结果分析
        6.3.3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6.3.4 OUT/ASV分析
        6.3.5 样品的复杂度(Alpha diversity)分析
        6.3.6 基于细菌门级别分类丰度(门水平)
        6.3.7 基于细菌门级别分类丰度(属水平)
    6.4 结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生物强化的含聚废水污染物成分区别去除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一菌株降解聚丙烯酰胺
        1.2.2 复合菌剂降解聚丙烯酰胺
        1.2.3 反应器降解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
2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菌种来源
        2.1.4 培养基及模拟含聚废水配方
    2.2 实验装置
        2.2.1 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
        2.2.2 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接触氧化池
    2.3 测定分析方法
        2.3.1 常规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3.2 降解菌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2.3.3 FT-IR图谱分析
    2.4 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2.5 生物处理系统模拟过程
    2.6 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
    2.7 活性污泥中菌种鉴定及保藏
    2.8 降解菌的16S rDNA分子鉴定
    2.9 调节生物处理系统共代谢物质
    2.10 功能菌复配方法
    2.11 菌种性能及降解效果测定
    2.12 复合菌剂投加方式及比例
3 生物处理系统模拟及对模拟含聚废水的降解效果
    3.1 调节生物处理系统中共代谢物质
        3.1.1 不同条件下BAF系统中COD及聚丙烯酰胺的去除效果
        3.1.2 不同条件下COR系统中COD及聚丙烯酰胺的去除效果
    3.2 最优条件下生物处理系统对模拟含聚废水的降解效果
        3.2.1 梯度实验中不同生物处理系统聚丙烯酰胺浓度下降规律
        3.2.2 梯度实验中曝气生物滤池TOC、TN浓度下降规律
        3.2.3 梯度实验中生物接触氧化池TOC、TN浓度下降规律
    3.3 本章小结
4 复合菌剂开发及对模拟含聚废水的降解效果
    4.1 降解菌的筛选
        4.1.1 酰胺基降解菌的筛选
        4.1.2 碳长链降解菌的筛选
    4.2 降解菌的扩大培养与驯化
    4.3 单菌降解效果
        4.3.1 酰胺基降解菌单菌降解效果
        4.3.2 碳长链降解菌单菌降解效果
    4.4 混合菌剂降解效果
    4.5 FT-IR图谱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外加复合菌剂强化生物处理系统
    5.1 外加复合菌剂强化生物处理系统的降解效果
        5.1.1 强化后生物处理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
        5.1.2 强化后生物处理系统对聚丙烯酰胺的去除效果
        5.1.3 强化后生物处理系统对TOC的去除效果
        5.1.4 强化后生物处理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
    5.2 系统中生物群落变化
    5.3 扫描电镜下微生物及聚丙烯酰胺降解状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MBBR悬浮填料加A/O工艺处理石化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石化废水处理技术
        1.2.2 石化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
        1.2.3 曝气器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和试验材料
    2.2 水质指标和试验分析方法
        2.2.1 水质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2.2.2 试验分析方法
    2.3 高通量测序方法
        2.3.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2.3.2 DNA 提取、PCR扩增和测序
        2.3.3 数据分析
    2.4 CFD方法
        2.4.1 CFD软件
        2.4.2 前处理和求解过程
        2.4.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MBBR悬浮填料+A/O工艺最佳工艺条件和运行性能分析
    3.1 装置启动和运行
    3.2 MBBR悬浮填料+A/O工艺单因素试验研究
        3.2.1 HRT对 MBBR悬浮填料+A/O工艺性能影响
        3.2.2 DO浓度对MBBR悬浮填料+A/O工艺性能影响
        3.2.3 污泥回流比对MBBR悬浮填料+A/O工艺性能影响
        3.2.4 填料添加比对MBBR悬浮填料+A/O工艺性能影响
        3.2.5 单因素试验研究之最佳工艺条件
    3.3 MBBR悬浮填料+A/O组合工艺正交试验研究
        3.3.1 正交试验简述
        3.3.2 正交试验设计
        3.3.3 正交试验分析
        3.3.4 正交试验研究之最佳工艺条件
    3.4 MBBR悬浮填料+A/O组合工艺运行性能分析
        3.4.1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
        3.4.2 反应器出水指标分析
        3.4.3 工程案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1 污泥采样及高通量测序
    4.2 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4.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3.1 门水平
        4.3.2 纲水平
        4.3.3 属水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CFD的管式曝气器结构优化设计
    5.1 曝气类型
    5.2 管式曝气器的仿真试验
        5.2.1 数学模型
        5.2.2 物理模型
    5.3 管式曝气器的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参考文献
致谢

(5)石油工业含油废水处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处理技术
    1.1 絮凝浮选
    1.2 生物处理
    1.3 膜分离技术
2 高级氧化工艺
    2.1 电化学氧化
    2.2 光化学氧化
    2.3 湿式氧化法
3 组合工艺
4 结语与展望

(6)强化生物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混合菌群筛选及降解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污水生物强化处理研究进展
        1.2.1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污水的发展
        1.2.2 生物强化技术的作用机理
        1.2.3 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
        1.2.4 高效混合菌群处理污水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高效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分离源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理化分析项目及方法
        2.2.2 微生物学分析项目及方法
        2.2.3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及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油脂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性能研究
        2.3.2 反硝化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性能研究
        2.3.3 除磷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菌群的构建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
        3.1.2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理化分析项目及方法
        3.2.2 菌株间拮抗作用实验
        3.2.3 菌株复配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菌株间拮抗作用
        3.3.2 FX-4与CP-7复配
        3.3.3 YZ-1与FC复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菌群降解性能的探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生长曲线的测定
        4.2.2 初始油浓度的影响
        4.2.3 pH的影响
        4.2.4 温度的影响
        4.2.5 共基质的影响
        4.2.6 碳氮比的影响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生长曲线的测定
        4.3.2 初始油浓度的影响
        4.3.3 pH的影响
        4.3.4 温度的影响
        4.3.5 共基质的影响
        4.3.6 碳氮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菌群强化生物处理生活污水的初探实验
    5.1 实验方法
    5.2 结果和讨论
        5.2.1 混合菌群对生活污水强化处理的效果
        5.2.2 微生物种群变化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高效油脂降解菌的筛选及脂肪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性食物垃圾及含油废水面临的挑战
        1.1.1 油性食物垃圾及含油废水的来源
        1.1.2 油性食物垃圾及含油废水的特点
        1.1.3 我国油性食物垃圾及含油废水的现状
    1.2 油性食物垃圾及含油废水的常用处理方法
        1.2.1 油性食物垃圾的常用处理方法
        1.2.2 物理法处理含油食物垃圾
        1.2.3 化学法处理含油食物垃圾
        1.2.4 含油废水的常用处理方法
        1.2.5 物理法处理含油废水
        1.2.6 化学法处理含油废水
    1.3 生物处理法
        1.3.1 微生物处理油性食物垃圾及含油废水的机制
        1.3.2 常用的生物处理法
        1.3.2.1 生物法处理油性食物垃圾
        1.3.2.2 生物法处理含油废水
    1.4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油脂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1.1 样品来源
        2.1.1.2 实验试剂
        2.1.1.2 培养基
        2.1.1.4 主要仪器设备
        2.1.2 实验方法
        2.1.2.1 油脂降解菌的筛选
        2.1.2.2 菌种鉴定
        2.1.2.3 菌种驯化
        2.1.2.4 脂肪酶活性验证
        2.1.2.5 稻米油标准曲线的绘制
        2.1.2.6 稻米油含量测定方法
        2.1.2.7 稻米油降解率的计算
        2.1.2.8 脂肪酸的衍生物
        2.1.2.9 气相色谱法鉴定和定量脂肪酸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油脂降解菌的筛选
        2.2.2 脂肪酶活性验证
        2.2.3 菌种鉴定
        2.2.4 稻米油标准曲线的绘制
        2.2.5 气相色谱法鉴定和定量脂肪酸结果
    2.3 小结
第三章 单菌株的油脂降解性能评估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设备
        3.1.2 实验菌种
        3.1.3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单一菌株生长曲线及活菌数的测定
        3.2.2 培养时间对单菌株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3.2.3 温度对单菌株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3.2.4 pH对单菌株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3.2.5 盐浓度对单菌株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3.2.6 油浓度对单菌株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一菌株生长曲线及活菌数的测定
        3.3.2 培养时间对单菌株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3.3.3 温度对单菌株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3.3.4 pH对单菌株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3.3.5 盐浓度对单菌株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3.3.6 油浓度对单菌株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复配菌剂的制备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仪器设备
        4.1.2 实验菌种
        4.1.3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4.1.4 分析软件
    4.2 实验方法
        4.2.1 菌种拮抗实验
        4.2.2 菌种最适比例的确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种两两拮抗实验结果
        4.3.2 菌种最适比例确定的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复配菌剂的油脂降解性能评估
    5.1 实验材料
        5.1.1 主要仪器设备
        5.1.2 实验菌种
        5.1.3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5.2 实验方法
        5.2.1 培养时间对复配菌剂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5.2.2 温度对复配菌剂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5.2.3 pH对复配菌剂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5.2.4 盐浓度对复配菌剂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5.2.5 降解前后电导率变化关系
        5.2.6 油浓度对复配菌剂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培养时间对复配菌剂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5.3.2 温度对复配菌剂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5.3.3 pH对复配菌剂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5.3.4 盐浓度对复配菌剂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5.3.5 油浓度对复配菌剂油脂降解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脂肪酶的分离纯化
    6.1 实验材料
        6.1.1 主要仪器设备
        6.1.2 实验材料
        6.1.3 实验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试剂的配置
        6.2.2 脂肪酶的分离纯化
        6.2.2.1 蛋白质浓度确定(考马斯亮蓝法)
        6.2.2.2 脂肪酶活性测定(p-NPP法)
        6.2.2.3 粗酶液的收集
        6.2.2.4 硫酸铵沉淀
        6.2.2.4.1 硫酸铵初级沉淀
        6.2.2.4.2 硫酸铵次级沉淀
        6.2.2.5 透析脱盐
        6.2.2.6 超滤浓缩
        6.2.2.7 阴离子交换层析
        6.2.2.8 蛋白质分子量确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硫酸铵沉淀结果
        6.3.1.1 硫酸铵初级沉淀
        6.3.1.2 硫酸铵次级沉淀结果
        6.3.2 阴离子交换层析结果
        6.3.3 SDS-PAGE分析
        6.3.4 脂肪酶的纯化过程
    6.4 小结
第七章 脂肪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7.1 实验材料
        7.1.1 主要仪器设备
        7.1.2 实验试剂
    7.2 实验方法
        7.2.1 试剂的配置
        7.2.2 脂肪酶性质研究
        7.2.2.1 温度对脂肪酶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7.2.2.2 pH对脂肪酶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7.2.2.3 金属离子对脂肪酶的影响
        7.2.2.4 有机溶剂、洗涤剂和抑制剂对脂肪酶的影响
        7.2.2.5 脂肪酶对不同食用油的水解活性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温度对脂肪酶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7.3.2 pH对脂肪酶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7.3.3 金属离子对脂肪酶的影响
        7.3.4 有机溶剂、洗涤剂和抑制剂对脂肪酶的影响
        7.3.5 脂肪酶对不同食用油的水解活性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耐盐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石油烃污染及危害
        1.2.1 石油烃的简介
        1.2.2 石油烃污染来源及危害
    1.3 石油污染物处理技术
        1.3.1 石油烃降解菌种类
        1.3.2 生物法处理含油污水研究进展
        1.3.3 石油烃降解菌降解石油烃机制
        1.3.4 微生物修复石油烃污染的影响因素
    1.4 嗜盐微生物研究现状
        1.4.1 嗜盐微生物概况
        1.4.2 嗜盐微生物的耐盐机制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效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的活化
        2.2.2 原油降解率的测定方法
        2.2.3 降解前后原油组分GC-MS分析实验
        2.2.4 原油族组分含量变化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菌株及混合菌降解率测定结果
        2.3.2 原油及降解后残油的GC-MS分析
        2.3.3 单菌株及混合菌降解原油前后族组分含量变化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耐盐驯化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培养基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2.2 菌株细胞表面疏水性能的测定
        3.2.3菌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实验
        3.2.4 菌株细胞膜的通透性测定
        3.2.5 菌株细胞微观结构观察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盐含量对菌株生长曲线的影响
        3.3.2 盐含量对菌株细胞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
        3.3.3 盐含量对菌株产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影响
        3.3.4 盐含量对菌株细胞膜的相对通透性的影响
        3.3.5 盐含量对菌株细胞形态的影响
        3.3.6 盐含量对菌株细胞内部结构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培养条件对耐盐石油菌群降解原油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培养基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原油降解率的测定方法
        4.2.2培养条件对耐盐石油降解菌群降解原油影响实验
        4.2.3石油降解菌群分散石油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含盐量对耐盐石油降解菌群降解原油的影响
        4.3.2 温度对耐盐石油降解菌群降解原油的影响
        4.3.3 pH对耐盐石油降解菌群降解原油的影响
        4.3.4 混合菌接种比例对耐盐石油降解菌群降解原油的影响
        4.3.5 混合菌接种量对耐盐石油降解菌群降解原油的影响
        4.3.6 原油初始含量对耐盐石油降解菌群降解原油的影响
        4.3.7 时间对耐盐石油降解菌群降解原油的影响
        4.3.8 氮源类型对耐盐石油降解菌群降解原油的影响
        4.3.9 原油生物降解过程的显微观察
    4.4 小结
第五章 外源添加物质强化菌群对原油的降解性能研究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培养基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原油降解率的测定
        5.2.2添加共代谢基质对耐盐混合菌降解原油的影响实验
        5.2.3添加表面活性剂对耐盐混合菌降解原油的影响实验
        5.2.4外源甜菜碱对原油生物降解率的影响实验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添加共代谢基质对耐盐石油降解菌群降解原油的影响
        5.3.2 添加表面活性剂对耐盐石油降解菌群降解原油的影响
        5.3.3 外源甜菜碱对原油生物降解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天津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资源现状
    1.2 水污染现状
    1.3 电厂生活污水来源及特点
        1.3.1 电厂生活污水来源
        1.3.2 电厂生活污水特点
    1.4 电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1.4.1 国外电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1.4.2 国内电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1.4.3 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可行性分析
    1.5 课题设计与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2 技术路线
2 天津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生活污水处理概况
    2.1 项目简介
    2.2 项目概述
    2.3 设计水质
        2.3.1 设计进水水质
        2.3.2 设计出水水质
3 煤改气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及设计
    3.1 煤改气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3.1.1 改进型A~(2/)O工艺
        3.1.2 生物接触氧化法
        3.1.3 A/O+MBR工艺
        3.1.4 方案比选
    3.2 工艺流程拟选
    3.3 系统工艺设计
        3.3.1 预处理工艺单元
        3.3.2 A/O+MBR工艺单元
        3.3.3 后处理工艺单元及反冲洗加药单元
        3.3.4 主要设备设计
4 煤改气电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及运行效果分析
    4.1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方法
        4.1.1 自控步序的重新审核
        4.1.2 现场参数的重新调整
    4.2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过程及运行效果分析
        4.2.1 污泥的驯化培养及进、出水质检测
        4.2.2 跨膜压差及产水浊度的检测
        4.2.3 污泥的定期排放
        4.2.4 系统运行参数
        4.2.5 调试阶段注意事项
        4.2.6 运行效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含油污泥热化学洗涤处理研究及装置设计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联合修复技术介绍
        1.2.2 联合修复技术比较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庆油田某厂含油污泥来源及其物性分析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药剂与仪器
    2.3 含油、含水、含泥量的测定分析
        2.3.1 含油、含水、含泥量的测定方法认定
        2.3.2 重量法原理
        2.3.3 油样含油率的测定
        2.3.4 油样含水率的测定
        2.3.5 实验结果
    2.4 污泥成分分析
        2.4.1 表面形态和主要组成元素分析
        2.4.2 无机成分分析
        2.4.3 有机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庆油田某厂含油污泥热洗影响因素研究
    3.1 含油污泥热洗分离方法的基本理论
    3.2 热洗处理技术工艺流程及条件确定
        3.2.1 实验药剂与仪器
        3.2.2 实验样品和实验方法
        3.2.3 单因素实验
        3.2.4 正交实验
        3.2.5 热洗最佳处理参数组合确定
    3.3 在最优条件下处理大庆油田某厂样品的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油污泥化学药剂的优选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药剂、仪器
    4.2 清洗剂的筛选和优化
        4.2.1 实验方法
        4.2.2 碱性无机盐
        4.2.3 表面活性剂
        4.2.4 清洗剂的复配
    4.3 破乳剂的筛选和优化
        4.3.1 破乳剂应用的必要性
        4.3.2 实验方法
        4.3.3 单一破乳剂的筛选
        4.3.4 破乳剂的复配
        4.3.5 破乳剂加药量优化
    4.4 絮凝剂的筛选和优化
        4.4.1 实验方法
        4.4.2 单一絮凝剂的筛选
        4.4.3 絮凝剂的复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油污泥处理装置开发与设备调试
    5.1 含油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5.1.1 设计理念
        5.1.2 工艺流程方案
    5.2 搅拌机工艺参数设计
        5.2.1 影响拌和物均匀性因素分析
        5.2.2 螺旋式搅拌机混合特性及DEM模拟
    5.3 主要设备及参数
        5.3.1 供热单元
        5.3.2 筛选过滤装置单元
        5.3.3 除泥单元
        5.3.4 蒸馏脱水装置
        5.3.5 配套设备明细
    5.4 装置处理实验效果
        5.4.1 实验流程
        5.4.2 实验条件
        5.4.3 含油污泥处理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搅拌机装置视图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四、含油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综述及技术路线建议[J]. 胡树超,谢立源,秦赏. 净水技术, 2021(08)
  • [2]超声-微生物-电化学耦合法处理炼油厂含油污泥试验研究[D]. 于鑫娅. 常州大学, 2021(01)
  • [3]基于生物强化的含聚废水污染物成分区别去除的方法研究[D]. 刘志伟. 烟台大学, 2021
  • [4]MBBR悬浮填料加A/O工艺处理石化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分析[D]. 闵振. 喀什大学, 2021(07)
  • [5]石油工业含油废水处理进展[J]. 胡天佑,唐瑾,陈志莉. 水处理技术, 2021(06)
  • [6]强化生物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混合菌群筛选及降解特性实验研究[D]. 蔡文娟.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7]高效油脂降解菌的筛选及脂肪酶性质研究[D]. 符歆灏.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耐盐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降解性能研究[D]. 李红.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9]天津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研究[D]. 栾冠华.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10]含油污泥热化学洗涤处理研究及装置设计与调试[D]. 张全娟.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含油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及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