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最新进展

银屑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最新进展

一、银屑病中西医治疗最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大伟[1](2021)在《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其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选用SD大鼠,采用涂抹心得安乳剂、紫外线照射和灌服干姜甘草煎液的混合方式进行造模,探讨在病证结合的思维模式的指导下,施加复合因素后的银屑病大鼠模型是否更具有稳定性,并尝试初步评价,总结优点与不足。在模型成功建立的基础上,用低、中、高剂量的土槐丹四物汤加味进行治疗,观察不同浓度的药物对皮损的改善情况,并与中成药复方青黛胶囊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为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1)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银屑病组、银屑病血热组,每组10只。先麻醉,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每100g注射0.4ml,后脱毛,剃出2cm×2 cm的无毛区。空白组均匀涂抹凡士林,厚度约为1.0 mm,3次/d,共21 d;银屑病组均匀涂抹5%心得安乳剂,量为0.3 g/cm2,厚度约为1.0 mm,3次/d,共21 d;银屑病血热组在银屑病组的基础上,放置紫外灯光疗仪灯具下方,垂直距离30 cm,1次/d,1h/次,同时灌服干姜甘草煎液,剂量为1 ml/100g,1次/d,各21天。每天观察并记录大鼠模型的情况。(2)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复方青黛胶囊组、血热低剂量组、血热中剂量组、血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按照实验一的方法进行造模。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给予土槐丹四物汤加味,低、中、高浓度分别为1.1g/ml、2.2g/ml、4.4g/ml,给药量1ml/100g/只/天,持续10天;复方青黛胶囊组给药浓度为0.2g/ml,给药量为1ml/100g/只/天,持续10天。(3)从一般情况观察、PASI评分、体重、肛温、脾脏指数、HE染色、进食量、饮水量、排便量、排尿量、酶联免疫法等指标评价模型构建情况和药物的干预效果。结果(1)施加复合因素,成功构建了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银屑病血热证组与银屑病组、空白组组相比,脾脏指数最低,IL-17表达水平最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银屑病血热证组与银屑病组、空白组组相比,体重最低,肛温最高,进食量最少,饮水量最多,排尿量最少,排便量最少,T3、T4和TNF-α的表达水平最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空白组的大鼠皮肤结构完整,银屑病血热证组与银屑病组的大鼠表皮明显增厚,可见不同程度的角化,颗粒层变薄,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水肿,伴有炎症细胞浸润。(2)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复方青黛胶囊组相比,高剂量的土槐丹四物汤加味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具体指标表现有PASI评分最低,体重最高,肛温最低,进食量最多,饮水量最少,排尿量最多,排便量最多,T3和T4、TNF-α和IL-17的表达水平最低,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观察,空白组大鼠皮肤结构完整,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表皮明显增厚,可见不同程度的角化,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水肿,伴有炎细胞浸润,高剂量组和复方青黛胶囊组表皮角化减轻,表皮变薄,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减轻。结论(1)采用“涂抹心得安乳剂+紫外线照射+灌胃干姜甘草煎煮液”的方法构建的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皮损典型,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优于单因素诱导的银屑病动物模型。(2)土槐丹四物汤加味是通过降低大鼠血清中T3、T4、TNF-α、IL-17的表达水平以改善血热证型银屑病的症状,高剂量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向聪莲[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挖掘固本祛湿化瘀方的活性成分,预测其治疗银屑病的通路及靶点,并利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及临床样本进行初步验证。2.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银屑病患者的血清代谢特点,研究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血清代谢状态的变化,从代谢组学的层面阐述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在数据库中筛选固本祛湿化瘀方的有效成分并提取相应作用靶点,与银屑病的相关靶点取交集。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固本祛湿化瘀方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调控网络图,运用Network analyzer功能分析网络特征,分别得出网络图中药物、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的degree值。在string网站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运用CytoNCA插件,筛选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关键靶点。利用R软件对关键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研究,预测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然后对网络药理学预测所得的靶点进行初步验证。将24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固本祛湿化瘀方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固本祛湿化瘀方组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4天后模型组和固本祛湿化瘀方组涂抹5%咪喹莫特软膏,连续6天,第7天停止造模,记录PASI评分并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A、IL-6和TNF-α的含量。纳入2020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且符合课题研究标准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0例,予固本祛湿化瘀方口服干预12周,于0周和12周空腹采集静脉血液,同时纳入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A、IL-6、TNF-α、IL-23、IL-1 β 和 IL-10 的含量。2.代谢组学研究运用液质联用技术进行代谢组学研究,采用Analyst TF1.5软件采集血清样本数据,用Markerview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用SIMCA 14.1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同时满足OPLS-DA模式下的VIP≥1.0及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2或≤0.8,P<0.05的不同组别血清差异代谢物,通过检索HMDB数据库,根据候选生物标志物的质荷比,进一步确定其结构类型、元素组成及分子式等信息,将鉴定出来的代谢物提交给MetaboAnalyst5.0进一步分析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途径。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固本祛湿化瘀方全方共78个有效成分,其中土茯苓15个,赤芍29个,莪术3个,熟地黄2个,乌梅8个,肿节风10个,白术7个,黄芪20个。根据有效成分共预测到233个靶点,检索得到银屑病靶点1563个。构建固本祛湿化瘀方作用靶点—银屑病靶点Venn图,得到107个共同靶点。利用Network analyzer分析“固本祛湿化瘀方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调控网络图,发现对应活性成分数量较多的药物是赤芍、土茯苓、黄芪、熟地黄,排名靠前的活性成分主要是Quercetin、kaempferol、beta-sitosterol 及 Stigmasterol,排名靠前的作用靶点是 TNF-α、IL-6、IL-17A 和 IL-10。通过 CytoNCA 插件,找到了 IL-6、TNF-α、TP53、MAPK8、IL-17A等35个关键作用靶点。通过GO-BP、CC和MF功能分析预测到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主要通过氧化应激反应、氧代谢、炎症反应的调节等生物过程,涉及细胞膜、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微观结构,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多种酶及蛋白功能相关。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固本祛湿化瘀方可以通过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等通路治疗银屑病。咪喹莫特造模后小鼠中血清中的致炎因子TNF-α、IL-17A和IL-6含量显着增多,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能够降低咪喹莫特诱导后小鼠血清中致炎因子TNF-α,IL-6和IL-17A水平,降低PASI评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 β、IL-6、IL-17A、TNF-α和IL-23的水平明显升高,而IL-10的水平降低而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后,可明显降低IL-1β、IL-6、IL-17A、TNF-α 和 IL-23 的含量,升高 IL-10 的浓度。2.血清代谢组学研究银屑病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的代谢物共180个,根据VIP值和FC筛选后共98个,此即与银屑病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银屑病治疗前后比较,筛选出P<0.05的代谢物共142个,根据VIP值和Fold Change筛选后共88个,和银屑病潜在生物标志物比较,发现了 55个共同代谢物。进一步分析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有效的患者血清代物,共鉴定出86个生物标志物,其中有35个与全部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代谢物一致,因此这35个代谢物被筛选为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可能差异代谢物,35个代谢物涉及22条代谢途径,其中5,6-二羟前列腺素Fla、6-酮前列腺素Fla、白三烯D4(LTD4)和白三烯E4(LTE4)等代谢物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鞘磷脂代谢等代谢途径与银屑病密切相关。有效组治疗前后有差异,而无效组治疗前后无差异的代谢物共16个,其中11个可能与银屑病相关。ROC曲线分析发现AUC值大于0.7的7个代谢物中,有5个在健康组和有效组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健康组和无效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使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预测固本祛湿化瘀方的成分,经实验验证本方可以降低小鼠及患者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的水平。2.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银屑病患者的血清代谢状态,初步发现固本祛湿化瘀方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清代谢状态。

余淑珍[3](2021)在《红花鸡血藤方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红花鸡血藤方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为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治疗提供有效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间至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中符合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诊断及纳入标准的84例患者,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由于有剔除及脱落试验的患者,最终两组实际完成试验各39例。其中治疗组给予红花鸡血藤方水煎剂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桃红四物汤水煎剂口服治疗,为保证药效,均选用湖北省中医院中药房发放的中药水煎剂,并嘱患者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2次/日,1袋/次,且两组患者均睡前薄涂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疗程10周。分别记录试验患者治疗前、治疗5周后、治疗10周后的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PASI)评分和瘙痒程度评分,观察并统计试验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判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试验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的临床痊愈、显效及有效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以了解复发情况,并将收集到的所有临床观察数据,输入计算机,再运用SPSS 25.0软件中文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临床观察原计划纳入84例患者,最终实际完成试验78例,剔除5例,脱落1例。2.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PASI评分及瘙痒程度评分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治疗5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PAS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瘙痒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瘙痒程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降低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此时两组的PASI评分及瘙痒程度评分改善情况相当。4.治疗10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此时治疗组的PASI评分及瘙痒程度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以PASI评分改善程度作为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71.79%,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三大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基础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仅治疗组2例患者出现胃部轻微不适、恶心欲吐,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经相应处理后症状均缓解。6.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3例、对照组复发8例,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复发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红花鸡血藤方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袁野[4](2021)在《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表里俱实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表里俱实证的临床疗效,对患者表里俱实症状的改善以及对血清CRP水平、IL-17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口服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复方氨肽素片治疗。分别于治疗第4周、第8周后评估患者的PASI评分变化,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以及血清CRP、IL-17A水平。结果:共纳入80例病例,其中有1例病例脱落,最终完成治疗79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得出结果如下:(1)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皮损面积、PAS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血清CRP及IL-17A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皮损面积百分比:治疗组治疗前的皮损面积百分比为(18.75±14.43)%,治疗后为(10.80±9.53)%;对照组治疗前为(21.23±15.95)%,治疗后为(15.95±12.71)%;治疗前后,两组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减轻皮损面积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PASI评分比较: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后、第8周后治疗组的PASI评分平均水平分别为(13.57±1.86)分、(6.75±4.24)分、(6.05±3.77)分,对照组分别为(13.86±2.27)分、(11.09±3.86)分、(8.03±9.82)分;在治疗4周后,两组的PA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在治疗第8周后,治疗组PASI评分较第4周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第4周明显下降(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对于降低PASI评分治疗组更具优势(P<0.05)。(4)中医症候评分: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分别为(8.60±1.71)分、(3.75±1.37)分;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为(8.77±1.87)分、(8.56±1.80)分,在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在降低中医症候评分方面无明显疗效(P>0.05)。(5)实验室指标:血清CRP: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66±1.23)mg/L、(4.98±1.35)mg/L;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31±1.15)mg/L、(5.19±1.25)mg/L,两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两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A: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7.89±2.06)pg/m L、(14.98±1.19)pg/m L;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7.31±1.64)pg/m L、(15.59±1.24)pg/m L,两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治疗组降低更显着(P<0.05)。(6)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有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在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有3例,不良反应反应发生率7.6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检测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表里俱实证的患者具有缩小皮损面积、减轻皮损严重程度、明显改善表里俱实证候的效果,能降低患者血清CRP、血清IL-17A的水平,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韦思帆[5](2021)在《159例血热证白疕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白疕,民间又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多因素引起的慢性鳞屑性皮肤病,具有慢性,易复发等特点,其对应的西医病名为银屑病,分为寻常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关节病型。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血分有热,血热证为其主要证型之一,然随着近年对于该病的研究,其发病的特点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归纳。目的本研究将2020年全年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以血热证白疕首次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一般情况、临床资料、症状特点等,以求发现其临床特点及总结诊治经验,以求更好的服务患者。方法使用病历系统对2020年01月-2020年12月首次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住院并且病历资料完整的血热证白疕患者,对其一般情况、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以均数±标准差,四分位数(P25,P75)、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取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性别:本研究共纳入男性血热证白疕患者104例,女性血热证白疕患者55例,分别占总人数的65.4%和35.6%,男女比为1.89:1。2年龄及病程:本研究中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84岁,年龄中位数56岁(41,66),以61岁以上人群为居多。病程最短1月,最长60年,病程中位数10年(4,6),以病程大于20年者(37.1%)居多。发病时年龄中位数35岁(25,52),早发型银屑病(95例)与晚发型银屑病(64例)分别占总人数的59.7%和40.3%。3发病季节:春季(3-5月)发病12例,夏季(6-8月)发病11例,秋季(9-11月)发病68例,冬季(12-2月)发病68例。发病季节以秋冬季为主。4 BMI:BMI均值为24.7±4.2,83例为超重及肥胖状态。5住院天数:住院天数最短8天,最长30天,中位数14天(12,16)。6诱因和(或)加重因素:明确有诱因和(或)加重因素者70例,其中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诱因。7西医分型:以寻常型银屑病居多,22例患者合并两种银屑病分型。8合并症:89例血热证白疕患者存在合并症,最常见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合并一种疾病48例,合并两种疾病29例,合并三种及三种以上疾病12例;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者37例(23.3%),合并代谢综合征可能会提高血热证白疕患者的BMI及提高发病时年龄;晚发型银屑病较早发型银屑病合并症数量更多。9家族史:21例血热证白疕患者存在银屑病相关家族史,其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10烟酒史:61例血热证白疕患者存在吸烟和(或)饮酒史,其中10例同时存在吸烟史和饮酒史。合并吸烟史患者病程较未合并吸烟史患者病程更长。11皮损分布:本次研究纳入血热证白疕患者初次皮损好发依次为:周身77例(44.7%)、双下肢24例(15.1%),头皮20例(12.6%)。现病皮损依次为:周身120例(75.5%),躯干&四肢25例(15.8%),四肢6例(3.8%)。BSA评分中位数为12(8,17),BSA<5%为17例(10.7%),5≤BSA<10%为54例(34.0%),BSA≥10%为88例(55.3%),本次住院血热证白疕患者病情多为重度。12症状:159例血热证白疕患者中出现甲损害(排除真菌感染)者42例(26.4%),指趾关节肿胀41例(25.8%),附着点疼痛者8例(5%),晨僵者6例(3.8%),同时合并甲损害及指趾关节肿胀者15例(9.4%)。血热证白疕里不同类型银屑病间发生甲损害的几率无统计学差异;同时合并甲损害及指趾关节肿胀者的BSA评分较余患者的BSA评分更高;是否出现甲损害与患者的DD2、NLR、BMI、早晚分型无关;发现符合CASPAR标准可诊断为关节病型银屑病者66例(41.5%)。13 NLR:NLR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NLR的动态观察可能可以反应血热证白疕患者的疾病走向。BSA与NLR呈弱的正向相关性。14 DD2:DD2升高者77例,DD2与BSA呈弱的正向相关性;DD2与是否合并MS,是否合并家族史无关。15不同类型银屑病组间差异:寻常型银屑病组、脓疱型银屑病组、关节型银屑病组、合并型银屑病组的BSA均低于红皮病银屑病组;脓疱型银屑病组的NLR(治疗前值)高于寻常型银屑病组的NLR(治疗前值),脓疱型银屑病组的DD2高于寻常型银屑病组的DD2;寻常型银屑病组的BMI低于红皮病银屑病组,寻常型银屑病组的BMI低于合并型银屑病组,脓疱型银屑病组的BMI低于合并型银屑病组。16不同病情程度银屑病组间差异:轻中度银屑病组的DD2、BMI、NLR(治疗前值)均低于重度银屑病组。17 CASPAR分类标准组件差异:符合组的NLR及BMI均高于不符合组,DD2未见明显差异。18治疗:159例患者142例(89.3%)采用中药汤剂治疗,总治则为清热凉血解毒。159例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显效121例(76.1%),有效38例(23.9%),总有效率100%。结论1本次纳入研究病例中,男性较女性更易患血热证白疕,患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病程较长,过半数患者处于超重及肥胖状态,发病以秋冬为主,部分患者存在吸烟饮酒史,吸烟可能会导致血热证白疕的病程变长。2本次纳入研究病例中,初次发病皮损最常累及周身。存在诱因的病例中,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3本次纳入研究病例中,西医分型以寻常型银屑病为主。血热证白疕患者的BMI值越高,西医分型中特殊类型银屑病的风险可能会上升。4本次纳入研究病例中,过半患者存在合并症,且合并代谢综合征会提高血热证白疕患者的BMI,还会影响发病年龄。血热证白疕里晚发型银屑病患者的合并症数量更多。5本次纳入研究病例中,使用CASPAR分类标准后近41.5%的患者可被诊断为关节病型银屑病,血热证白疕里关节病型银屑病的发病具有隐匿特点,且符合其分类标准的患者的系统性炎症程度可能更剧烈,肥胖程度更高。6血热证白疕患者出现甲损害的概率与银屑病西医分型,DD2,NLR,BMI,早晚分型均无关,同时合并甲损害及指趾关节肿胀血热证白疕者其体表受累面积更广。7 NLR、DD2的高低可以作为判断血热证白疕病情程度的参考指标,NLR的趋向可以作为判断血热证白疕病情趋势的参考指标。8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热证白疕疗效显着,总有效率100%。

杨菲[6](2021)在《解毒通玄汤药浴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背景:寻常型银屑病是临床常见慢性复发性疾病,常罹患终身,病情加重、失治误治者甚或转为脓疱多发、累及关节或全身。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临床收治银屑病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方临床研究提示中医治疗在银屑病的长期治疗中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安全性、延长缓解期,患者耐受度高。其中,玄府学说填补了中医理论的微观内涵,也给银屑病治疗提供了另一角度的理论依据,中医外治法亦因其“简便廉宜”的特点备受瞩目。导师经多年银屑病临床诊疗实践,斟酌总结出解毒通玄汤这一药浴方,在前期临床应用中行之有效,但缺乏试验数据支持,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以推广。目的:观察解毒通玄汤药浴治疗静止期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筛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中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银屑病患者84例,随机纳入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28例。三组患者均予口服中药等基础治疗,其中口服方以活血解毒、凉血祛湿为法拟定,治疗组予解毒通玄汤药浴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外用;阳性对照组予卡泊三醇软膏外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分别观察并计算银屑病皮损单项症状评分、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及DLQI评分,并在治疗期间进行线上随访,记录有无皮肤刺激及不良事件。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比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皮损单项症状评分、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及DLQI评分的数据变化,讨论本研究采用的治疗方法对静止期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议。结果:共计2例患者脱落,82例患者完成试验,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分别27例、28例、27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治疗8周后三组患者治疗后皮损单项症状评分、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及DLQ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得出:治疗组在红斑、鳞屑、浸润、PASI评分、瘙痒指数及DLQI评分方面均优于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判定: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96%、82.14%、92.59%,总体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阳性对照组中1例患者于用药前期出现皮肤刺激,增加润肤剂用量及频次后症状缓解。其余患者未见皮肤刺激及其他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相关特异性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结论:解毒通玄汤药浴联合外用卡泊三醇软膏治疗静止期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疗效优于单纯外用卡泊三醇软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张倩[7](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丹皮酚治疗银屑病靶向基因的筛选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银屑病是易反复发作的常见皮肤病之一,它属于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皮肤上有浸润性红斑、丘疹或上面有银白色的鳞屑,会出现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中医古籍中记载该病有“白疕”、“白壳疮”、“干癣”等名称。近年来,发现银屑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以2018年人口数量测算我国银屑病患病总数大概在600万到700万之间。银屑病不仅涉及关节的损伤,而且内分泌、心血管和其他系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累。特别是在青壮年期容易发生,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就会下降。因此,皮肤病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对银屑病的研究。银屑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大量研究表明该病主要是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其中涉及到遗传、感染及免疫等。目前研究发现多种基因、生物分子、通路等在银屑病的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Th17/IL-17、JAK-STAT、PPAR信号通路等。随着疾病研究的逐步发展,虽然研究人员对银屑病这种异质性强、与遗传基因、免疫相关的炎症性皮肤病有很多新的认识和研究结果,但依然缺乏生物医学数据的挖掘、收集和整理,所以到目前为止,银屑病发生的分子机制还是不明,有很多问题点潜伏在与该病相关的特异性因子之间,这些密切的关联网没有被挖掘,所以不能给临床提供目标性的治疗药物。近年来,与大量数据处理相比,高流量数据分析和信息筛选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为传统医学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整合现有的银屑病基因关系数据库的信息,挑选寻常型银屑病的关键基因,探索寻常型银屑病发病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传承下来很多有效的临床用方和体会。作为治疗银屑病血热症的清热药物中使用频率最多之一的牡丹皮,被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很多研究者发现丹皮酚作为牡丹皮的主要活性成分与银屑病的发病机理相关性很大,其具有抗炎作用、神经、血管保护作用和抗增殖、抗氧化作用,但关于丹皮酚治疗银屑病仍缺少分子水平的研究。因此,加大中医对银屑病治疗的研究,尤其进一步探讨中药单体治疗银屑病的作用靶点及机制,从而拓宽思路,获得更满意的临床疗效,是目前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更好推动中医药发展所需要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希望,进一步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在发现致病关键基因的基础上,再通过细胞实验,研究中药单体丹皮酚及ATG5基因对HaCaT细胞增殖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验证丹皮酚在治疗银屑病中的应用潜力。从而为进一步使用中药单体治疗银屑病提供依据,寻找治疗靶点,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让更多的病人从中获益。研究方法:本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银屑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概述,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及细胞实验研究。1.银屑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概述2.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该部分综合多数据集进行了表达谱数据筛选和数据预处理、Meta分析筛选一致性显着差异表达基因、WGCNA算法多数据集筛选疾病相关的显着稳定基因模块、构建基因产物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最后筛选出银屑病相关基因和丹皮酚靶向基因。3细胞实验研究该实验分为两部分,通过建立银屑病细胞模型,分别针对中药单体丹皮酚和基因ATG5,检测二者对HaCaT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其中包括用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ELISA检测细胞中IL-1β和IL-6的表达情况、PCR检测细胞中ATG5、IL-1β和IL-6的表达情况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eclin 1、ATG5和p62蛋白含量情况。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与非皮损组织相比,在皮损样本中共鉴定出779个DEGs。自噬相关基因5(ATG5)是唯一一个与丹皮酚和银屑病相关基因重叠的基因。2细胞实验研究(1)丹皮酚抑制IL-22/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增殖、降低该细胞中IL-6、IL-1β、Beclin 1、ATG5、p62的表达。丹皮酚对该细胞凋亡的影响不明显。丹皮酚对si-ATG5和pc-ATG5转染HaCaT细胞的IL-6、IL-1β、Beclin 1、ATG5和p62的表达影响不明显。(2)si-ATG5可显着降低模型细胞的增殖活性、加速细胞凋亡,提高IL-6、IL-1β的表达,降低Beclin 1、ATG5和p62的表达水平,而pc-ATG5的作用结果则与之相反。结论:ATG5基因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是丹皮酚的作用靶点。丹皮酚对银屑病细胞模型的影响呈ATG5依赖性。证实了 ATG5依赖的自噬在银屑病中具有重要价值。与非皮损组织相比,皮损组织中ATG5含量增加。抑制ATG5可促进IL-22/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炎症反应,过表达ATG5则抑制该细胞炎症反应。ATG5的抑制作用可能是治疗银屑病的一种靶向治疗策略。然而,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来验证自噬与银屑病的相关性以及靶向自噬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性。

马志翔[8](2020)在《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银屑病是一种以红色斑疹或丘疹上覆盖有银白色鳞屑为特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依据临床症状不同,可以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四种类型,其中以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本病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西药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多数患者停药后复发率高,而且副作用反应较大;中医药相关疗法相对于西药疗法,较缓和,强调个体化治疗,因人施药,疗效较好且复发率低,副作用反应较少。然而,当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疗法众多,且既往关于中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普遍存在研究方法运用不恰当,多数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疗效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病例数较少,研究设计不规范等等。在循证医学的角度来分析,临床研究水平不高,临床文献报道缺乏规范性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寻求更多强有力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疗效更优的治疗干预措施的循证医学研究,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方法:首先设定纳入排除标准,确立检索中英文关键词,中文关键词有:“银屑病”、“牛皮癣”、“白疕”、“风癣”、“中医疗法”、:“针刺”、“电针”、“温针”、“火针”、“耳针”、“灸”、“放血”、“拔罐”、“刺络”、“穴位”、“推拿”、“梅花针;英文关键词有:“Psoriasis”,“Papulosquamous”,“Palmoplantaris pustulosis”,“psoriaasics”,“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warming needling”,“fire needling”,“bloodletting”,“auriculoacupuncture”,“auricular”,“moxibustion”,“cupping”等,以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式建立检索式,一是系统详细地检索国内外专业文献数据库,二是在人工检索临床试验注册系统、临床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等中追踪查阅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Pub Med,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01月01日;按照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设计资料提取表,然后根据提取表内容,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临床研究与数据中心的两位研究者负责信息提取和依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5.1.0版)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当两人提取的信息出现不一致时,先互相讨论解决,若仍然不能解决,则请示数据中心负责人处理);采用网状关系图对不同干预措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PASI评分、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文献情况进行评价。接着采用R语言(Version:3.6.1)下的“gemtc”(Version:0.8-2)包调用JAGS(Version:4.3.0)进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模拟,当达到稳定收敛状态时进行估计和推断,将文献中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疗效结局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以节点分离法森林图进行展示,并在贝叶斯框架下以阶梯表比较各干预措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PASI评分相对效应,再结合概率图,综合分析排序筛选出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以期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成果:纳入结果: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和国外专业数据库,共获得15057篇结果。各数据库命中结果数目如下:Pub Med 1666篇,EMBASE 4046篇,Cochrane图书馆1638篇,知网CNKI 2302篇,维普524篇,万方1520篇;CBM 3361篇,其中中文文献7707篇,英文文献7350。对15057篇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剔除重复文献1139篇,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8717篇,在剩下的5201篇文献中,通过阅读全文,剔除4992篇文献,最终纳入研究的有209篇文献。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资料提取表格,提取所纳入RCTs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疗程、结局指标等。文献基本特征:所纳入的209篇文献发表时间为1997年到2019年,发表语言为中文或英文,经过质量评价后,发现文献普遍存在随机化不充分、忽略分配隐匿、盲法缺失以及未描述失访退出人数等缺陷,其中,结局指标涉及PASI的共154篇文献,涉及总有效率的共200篇文献,139篇文献提及了不良反应。从随机化看,明确提及采用了随机数字表法的共69篇文献,采用随机信封法、投掷硬币法、随机抽签法各有1篇,采用SPSS随机、SAS随机的各有1篇,采用区组随机有1篇,按就诊顺序的共有13篇,仅提及随机的共112篇文献,不清楚是否随机的共有9篇。从分配隐藏看,不完善的有1篇,交代不清楚的共有205篇,仅3篇进行了正确分配隐藏,其中3篇采用了密闭信封法实现隐蔽分组。从盲法运用看,正确运用盲法的有8篇,其中双盲4篇,而错误盲法有2篇,未提及盲法的共有199篇。从结果数据的完整性来看,大部分数据都有报告脱失病例情况,完整的共192篇,部分报道脱落和随访的情况未得到重视,不完整的共5篇,不清楚的共12篇。从选择性报告看,完整的有38篇,不清楚的共171篇,大部分未提及临床研究注册或protocol发表情况,信息不足,难以判断,大部分为风险未知。其他方面偏倚均不清楚。网状meta结果:(1)在PASI评分上,与安慰剂相比,只有火针[-4.79(-7.64,-1.96)]、走罐[-4.25(-7.58,-0.94)]、中药方[-3.77(-5.82,-1.71)]、中药浴[-4.13(-6.45,-1.80)]、雷公藤多甙[-4.04(-6.41,-1.68)]和白芍总苷[-4.29(-7.36,-1.25)]疗效较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总有效率方面,与安慰剂相比,只有火针[2.64(1.80,3.49)]、走罐[4.00(2.75,5.34)]、自血疗法[2.77(1.30,4.32)]、中药方[2.41(1.77,3.09)]、中成药[2.04(1.31,2.80)]、中药浴[2.80(2.06,3.55)]、中药膏[2.16(1.41,2.93)]、复方甘草酸苷[2.24(1.47,3.04)]和白芍总苷[2.53(1.30,3.83)]的有效率均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此次纳入研究报道的不良反应以轻度胃肠道不适、皮肤干燥红斑、血脂异常、唇炎、头痛耳鸣、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为主,均属轻度反应,均可通过停止服用药物或者基本对症治疗后症状可自行恢复。与安慰剂相比,只有雷公藤多甙[-39.13(-86.49,-5.07)]、西药膏[-42.67(-123.27,-1.76)]和迪银片[2.14(0.26,4.16)]的不良反应率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贝叶斯框架下,通过综合比较不同干预措施PASI评分的MD值、总有效率的OR值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OR值,对疗效及安全性的优劣进行排序,最终得到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PASI评分排序结果:中药方>紫外线照射>阿维A>迪银片>西药膏>中成药>复方甘草酸苷>电针>中药膏>苦参素>西药>安慰剂>雷公藤多甙>中药浴>白芍总苷>走罐法>火针>针刺>自血疗法;总有效率的排序结果:中药方>电针>中药浴>雷公藤多甙>火针>走罐法>苦参素>复方甘草酸苷>中药膏>中成药>白芍总苷>针刺>西药膏>紫外线照射>耳针>阿维A>迪银片>西药>放血疗法>自血疗法>安慰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排序结果:雷公藤多甙>西药膏>火针>西药>中药方>中成药>安慰剂>中药浴>中药膏>苦参素>复方甘草酸苷>西药膏>白芍总苷>电针>阿维A>紫外线照射>迪银片>走罐法>耳针。结论:本研究收集了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既往研究文献,通过运用贝叶斯框架下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现有临床证据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众多中医药疗法中,以凉血解毒类药物为基础方的中药方汤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较好,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即相对其他疗法,其安全性较好。

高茜[9](2020)在《观察凉血消风散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在皮肤镜下血管变化及与中医证候积分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凉血消风散治疗前后皮肤镜下血管直径及血管截面积的变化,来评价凉血消风散在改善银屑病微血管方面的疗效;并探索银屑病血热证与血管变化的相关性,为银屑病血热证提供立证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19年12月参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的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口服凉血消风散4周,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1、2、3、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运用皮肤镜动态观察皮损处血管直径和血管截面积;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血管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一共记录血热证银屑病患者32例,治疗过程中皮损处血管直径与截面积逐渐变小,有回归正常趋势;经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血管直径、血管截面积相对指数均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中医证候逐渐改善,经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相对指数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型相关性分析,中医证候积分与血管相对指数(直径与截面积)呈正相关,R=0.63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凉血消风散在改善银屑病血热证中医证候和皮损处微血管方面有显着疗效。(2)治疗后血热证中医证候积分相对指数与血管相对指数有一定相关性,在中医证候改善的同时,皮损处血管直径变小,血管截面积变小,逐渐向正常恢复。并且随着时间变化,患者血热证症状的改善与血管回归正常的趋势一致,但两者的趋势并不是完全相同,中医证候相对指数曲线始终高于同时期血管相对指数曲线,提示中医证候改善速度优于血管恢复速度。由于两者之间相关系数并不高,血管指数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患者“血热”的程度,血管变化可以作为血热证银屑病的辅助指标。(3)皮肤镜作为皮肤科常用的检查设备,在疾病诊断、预后评估、观察疗效方面都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结合本研究认为其在血热证银屑病的疗效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胡霞[10](2020)在《基于“伏邪”理论之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控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Th17/Treg轴的免疫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临床指标(PASI、DQOLS等)及安全性指标评价加味凉血消风散治疗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疗效及安全性。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观察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17/Treg表达变化,并与健康人作对比。基于Th17/Treg平衡总结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可能免疫机制和加味凉血消风散效用靶点。方法:根据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纳入标准,将30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将符合健康人入组标准的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予为期8周的加味凉血消风散干预,将实验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清学指标(Th17、Treg)比对,将实验组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PASI、DQOLS等)及流式实验血清学指标(Th17、Treg)比对。结果:1、临床观察指标:实验组治疗后比较:PASI评分、DQOL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合PASI评分的改善,得出:显效5例,有效22例,其中皮损改善达到PASI50者27例,对这27例患者随访发现,6个月未复发者占77.8%。2、流式实验血清学指标:(1)实验组治疗前比较:Th17、Treg、Th17/Treg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2)实验组治疗后比较:Th17、Treg以及Th17/Treg与治疗前相比有差异(P<0.05),Th17、Th17/Treg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差异(P>0.05),Treg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实验组治疗前后变化与临床观察指标(PASI、DQOLS等)变化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患者存在Th17/Treg失衡,炎症性Th17高表达,免疫调节Treg低表达可能是伏邪致银屑病复发和血热证的物质基础,针对复发型银屑病“本虚标实”核心病机拟定的加味凉血消风散可以通过上调抑炎细胞Treg,下调促炎细胞Th17,使Th17/Treg炎症-免疫轴趋于平衡来治疗复发型银屑病,其调节Th17/Treg平衡机理可能是中医“伏邪”学说两大治疗原则“扶正与透邪”的免疫学内涵。本方治疗复发型银屑病起效时间快,有效缩短了病程,8周治疗后,明显改善血热证症候和PASI,随访发现有效地延长了复发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二、银屑病中西医治疗最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屑病中西医治疗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实验一 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分组
        1.3 实验药物与试剂
        1.4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配制药液和试剂
        2.2 实验造模
        2.3 指标观察
        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背部皮肤形态
        3.3 皮损病理变化
        3.4 脾脏指数
        3.5 炎症因子TNF-α、IL-17 的表达水平
        3.6 体重
        3.7 肛温
        3.8 进食量和饮水量
        3.9 排便量和排尿量
        3.10 甲状腺激素T3、T4 的表达水平
实验二 不同剂量的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分组
        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1.4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造模
        2.2 配制药品和试剂
        2.3 实验给药
        2.4 指标观察
        2.5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PASI评分
        3.3 皮损病理变化
        3.4 炎症因子TNF-α、IL-17 的表达水平
        3.5 体重
        3.6 肛温
        3.7 进食量和饮水量
        3.8 排便量和排尿量
        3.9 甲状腺激素T3、T4 的表达水平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银屑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病名的阐述
        二、病因病机的论述
        三、中医内治
        四、中医外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诊断
        四、治疗概况
    第三节 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网络药理学概况
        二、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三、网络药理学在银屑病中的应用
    第四节 代谢组学研究
        一、代谢组学概况
        二、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
        三、代谢组学在银屑病中的应用
第二章 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二节 固本祛湿化瘀方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三节 固本祛湿化瘀方对银屑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一、临床资料
        二、材料及方法
        三、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患者的机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总离子流
        二、银屑病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点
        三、代谢数据分析结果
        四、多元统计分析
        五、潜在生物标志物鉴定
        六、代谢物及代谢途径解释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立法选方依据
    第二节 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初探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红花鸡血藤方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试验完成情况
    2.2 一般资料分析
    2.3 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PASI)评分比较
    2.4 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2.5 治疗10 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2.6 复发情况分析
    2.7 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3.1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3.2 西医对银屑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3.3 银屑病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3.4 立题依据与组方分析
    3.5 中药药理作用
    3.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PASI)评分表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表里俱实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2.6 脱落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选组及治疗方法
    2.2 治疗疗程
    2.3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2.4 观察指标
        2.4.1 皮损面积评定
        2.4.2 皮损严重程度评分(PASI评分)
        2.4.3 中医症候评分
        2.4.4 有效率判定
    2.5 实验室指标
    2.6 不良反应及处理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入组情况
    3.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3.3 治疗前两组皮损面积以及PASI评分比较
    3.4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5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3.6 治疗后两组观察指标及疗效的比较
        3.6.1 治疗8周后皮损面积比较
        3.6.2 治疗前后两组PASI评分比较
        3.6.3 治疗8周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3.6.4 治疗8周后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3.6.5 疗效比较
    3.7 安全性评价
4 研究背景
    4.1 概述
    4.2 中医对银屑病病名的认识
    4.3 古代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4.4 当代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4.5 中医对银屑病辨证论治的研究
    4.6 西医对银屑病病因的认识
    4.7 西医治疗银屑病的现状
        4.7.1 系统用药
        (1)甲氨蝶呤
        (2)环孢素 A
        (3)维 A 酸类药
        (4)生物制剂
        (5)复方氨肽素片
        4.7.2 局部用药
        4.7.3 物理疗法
5 讨论
    5.1 立题依据
    5.2 检验指标血清CRP、IL-17A的选择
    5.3 研究结果分析
        5.3.1 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
        5.3.2 中医症候评分
        5.3.3 血清CRP、IL-17A水平分析
        5.3.4 典型病例
    5.4 结论
    5.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159例血热证白疕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临床症状
    3 实验室检查
    4 银屑病西医分型、病情分度及 CASPAR 分类组间差异
    5 治疗
分析与讨论
    1 一般情况
    2 临床症状
    3 化验分析
    4 银屑病西医分型、病情分度、CASPAR 分类组间差异
    5 治疗
    6 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关节病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解毒通玄汤药浴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寻常型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研究
        2 发病机制概述
        3 治疗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外治研究进展
        1 中医外治法发展简史
        2 银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3 银屑病的中医外治应用概况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从玄府论治银屑病浅谈
        1 玄府理论追溯与进展
        2 玄府郁闭与银屑病的发生
        3 银屑病的玄府治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历资料收集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评价
        3.3 脱落病例
        3.4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2 药浴疗法
        4.3 口服自拟方分析
        4.4 药浴解毒通玄汤分析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银屑病面积和疾病严重织指数(PASI)评分
    附录2 瘙痒酿评分
    附录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査表
    附录4 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录5 病例照片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丹皮酚治疗银屑病靶向基因的筛选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银屑病中西医研究进展概述
    1 银屑病中医学研究概况
        1.1 古代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对银屑病的辨证理论
        1.3 中医治疗
    2 银屑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
        2.2 影响因素
        2.3 治疗
第二部分 生物信息学研究
    1 数据与方法
        1.1 表达谱数据筛选和数据预处理
        1.2 Meta分析筛选一致性显着差异表达基因
        1.3 WGCNA算法多数据集筛选疾病相关的显着稳定基因模块
        1.4 构建基因产物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1.5 选择数据库
    2 结果
        2.1 Meta分析筛选显着一致性差异表达基因
        2.2 基于Meta整合的WGCNA算法筛选银屑病显着相关稳定模块
        2.3 构建基因产物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2.4 银屑病相关基因和丹皮酚靶向基因的选择
第三部分 细胞实验研究
    第一节 丹皮酚对HaCaT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细胞
        2、方法
        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2.2 造模及干预方法
        2.3 细胞分组
        2.4 CCK8法检测HaCaT细胞增殖活性
        2.5 流式细胞仪检测HaCaT细胞凋亡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aCaT细胞ATG-5、IL-1β和IL-6的mRNA表达
        2.7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aCaT细胞IL-1β和IL-6的表达情况
        2.8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CCK8法检测HaCaT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
        3.3 PCR检测HaCaT细胞ATG-5、IL-1β和IL-6的mRNA表达
        3.4 ELISA检测HaCaT细胞IL-1β和IL-6的mRNA表达
    第二节 基因ATG5对HaCaT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细胞
        2、方法
        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2.2 造模及干预方法
        2.3 质粒构建及细胞转染
        2.4 细胞分组
        2.5 CCK8法检测HaCaT细胞增殖活性
        2.6 流式细胞仪检测HaCaT细胞凋亡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aCaT细胞ATG-5、IL-1β和IL-6的mRNA表达
        2.8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aCaT细胞IL-1β和IL-6的表达情况
        2.9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eclin 1、ATG5和p62蛋白表达量情况
        2.10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CCK8法检测ATG5对HaCaT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
        3.2 ATG5对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
        3.3 PCR检测HaCaT细胞ATG-5 mRNA的表达
        3.4 ELISA检测ATG5对HaCaT细胞IL-1β和IL-6的表达
        3.5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TG5对HaCaT细胞Beclin 1、 ATG5和p62蛋白表达量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全文小结
附录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治则治法
    第二节 银屑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银屑病病因及发病
        二、银屑病的临床特征与分类
        三、银屑病的合并症
        四、与生活方式和治疗有关的合并症
        五、银屑病的治疗与管理
第二章 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网状meta分析
    第一节 文献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估
        一、资料来源
        二、检索方法
        三、研究的筛选
        四、数据提取
    第二节 纳入研究情况概述
        一、检索结果
        二、文献筛选、纳入过程及结果
        三、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四、合并干预措施分组
        五、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第三节 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
    第四节 网状meta分析结果
        一、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情况
        二、总有效率
        三、不良反应情况
第三章 讨论
    一、银屑病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分析
    三、网状meta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观察凉血消风散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在皮肤镜下血管变化及与中医证候积分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病例来源
        (2)病例诊断标准
        (3)病例纳入标准
        (4)病例排除标准
        (5)病例剔除标准
        (6)病例脱落标准
        1.1.2 治疗方案
        1.1.3 观察方法及设备
        (1)设备
        (2)观察和测量方法
        (3)评价指标
        1.1.4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入组病例情况
        1.2.2 病例脱失情况
        1.2.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血管直径及截面积改善情况
        1.2.4 血热证证候积分与血管相对指数的相关性
    1.3 讨论
        1.3.1 银屑病与微血管变化
        1.3.2 皮肤镜在银屑病的应用
        1.3.3 银屑病血热证的立证依据
        1.3.4 凉血消风散对银屑病血热证血管改变的疗效评价
        1.3.5 凉血消风散对银屑病血热证中医证候的疗效评价
        1.3.6 银屑病血热证与血管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1.4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现代研究对银屑病中医辩证分型的认识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病例报告表
附录2-中医证候评价表
附录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伏邪”理论之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控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Th17/Treg轴的免疫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1.病例来源
        2.病例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血热证辨证标准
        2.3 复发类型分类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和设置
        2.干预方法
        3.临床观察指标
        3.1 PASI评分
        3.2 症候积分评估
        3.3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
        3.4 安全性指标
        3.5 不良事件的观察、报告
        4.疗效、随访复发判定
        4.1 疗效评判
        4.2 随访复发评判
        5.样本量计算
        6.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
        7.实验室检测指标
        7.1 采集血样
        7.2 流式检测外周血Th17、Treg数量和分布
        7.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7.2.2 实验仪器
        7.2.3 实验步骤
        8.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组间基线比较
    2.临床观察指标结果
    3.流式检测结果
        3.1 Th17细胞
        3.2 Treg细胞
        3.3 Th17/Treg
    4.Th17、Treg与 PASI评分、DQOLS、病程相关性分析
    5.疗效
    6.复发率
    7.安全性评价
三、讨论
    1.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复发型银屑病病因病机
        1.1 中医对于伏邪与银屑病复发的认识
        1.2 中医药的免疫调节与基于伏邪理论的加味凉血消风散配伍理念
    2.伏邪致病的物质基础研究
    3.银屑病分期(进行期)辨证(血热证)的物质基础研究
    4.CD4+T细胞分化失衡与银屑病发病机制
        4.1 Th1/Th2轴失衡与银屑病发病机制
        4.2 Th17/Treg轴失衡与银屑病发病机制
    5.免疫异常与银屑病复发的关系
    6.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治本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免疫机制探讨
        6.1 Th17、Treg、Th17/Treg等结果分析及加味凉血消风散作用
        6.2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复发的影响
结论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各类评分表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银屑病中西医治疗最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土槐丹四物汤加味对其作用机制研究[D]. 杨大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D]. 向聪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红花鸡血藤方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D]. 余淑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表里俱实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袁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159例血热证白疕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D]. 韦思帆.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解毒通玄汤药浴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丹皮酚治疗银屑病靶向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 张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D]. 马志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观察凉血消风散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在皮肤镜下血管变化及与中医证候积分相关性的研究[D]. 高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伏邪”理论之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控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Th17/Treg轴的免疫机理研究[D]. 胡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银屑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最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