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教育话语的创新观

江泽民教育话语的创新观

一、江泽民教育论述的创新观(论文文献综述)

沈先陈[1](2021)在《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理论刍议》文中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核心动力,是国家永续发展的推进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创新置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这一强烈的信号,再次表明党和政府洞悉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自主创新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明确创新的重要性,深入理解和深刻领悟党的一系列创新战略及目标指向,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搞懂党和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意图和谋篇布局,注重自主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陈亮,周师[2](2021)在《国内学术界关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科技创新观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其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涉及到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生成背景、主要内容、思想特征、理论价值、方法论等维度。既有研究取得的成果为后续扩展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既有研究成果依然存在着不足,比如伦理学等哲学层面的研究阙如等。深化此研究的方向在于加强方法论、伦理学等哲学视阈的研究,同时也要注重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对比研究。

叶文倩[3](2021)在《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占据国家发展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国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格局,结合中国实情,发表了关于科技创新内涵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坚持科技造福人民、重视人才动力作用、采取“非对称”赶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度重视全面创新。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具有优良传承与改革发展结合、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结合等基本特征,对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引领价值,包括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动力、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质量、完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机制。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创新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高度重视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仍然存在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具有片面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等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性不足也是限制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主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独特优势。在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指导下,高校应坚持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价值观、人才观、实践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最终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

马冲[4](2020)在《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科技创新事业在我国发展进程中的核心战略地位,对科技创新事业秉持高度重视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的基础上,在结合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新论断。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系统的梳理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一招,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提供不竭动力,为参与全球问题治理提供可行方案,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缓解科技创新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论文在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五部分,系统阐述了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的内涵、理论基础、现实依据、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回答了为什么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依靠谁、为了谁、如何进行科技创新的问题。第一部分为绪论,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等内容进行全面阐述;第二部分是其概念和内涵解读,是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基础;第三部分阐述了其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表明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博大精深的、与时俱进的科学指南。是基于我国实际现实情况必须走的道路;第四部分深刻剖析了其主要内容,也是本文的重难点,并从五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指出万众创新是主体力量、人文创新是价值原则、自主创新是道路选择、绿色创新是生态维度、协同创新是组织模式。第五部分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时代价值。

徐侠侠[5](2020)在《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对人才强国战略进行新部署,特别是就围绕创新人才做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创新人才的时代价值与重要使命,无论是在外出考察期间还是在有关会议等重要场合,坚持创新理念,围绕人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创新发展之路,关键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当今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人才重要讲话,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创新人才发展体系,系统回答了创新人才为何重要、需要何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如何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本文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对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进行理论与实践剖析。全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阐释:从理论之本、理论之基、理论之根及理论之鉴四方面结合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回答了论述“来自哪里”的问题。一是梳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创新人才思想;二是凝练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三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精华;四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从实践基础、时代之需、现实诉求及发展历程四方面入手分析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回答了论述“因何产生”的问题。一是阐述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环境及创新成果;二是明确综合国力竞争、“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需要创新人才的客观现实;三是审视我国创新人才建设面临国际争夺激烈、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以及创新人才流失严重的现实诉求;四是回顾习近平在延安插队时期、地方任职时期以及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的认识、实践探索及理论完善与工作部署的发展历程。从创新人才价值论、选用论、党管人才原则论、制度论以及环境保障论出发概括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主要回答了论述“有何内容”的问题。一是分析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重要,涵括了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以及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的内容;二是分析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为用,涵括了创新人才选拔观、培育观、使用观以及引进观的内容;三是分析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凝聚,涵括了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以及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的内容;四是分析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保障,涵括了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以及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的内容;五是分析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汇聚,涵括了营造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工作生态环境、成长成才生态环境以及生活生态环境的内容。从归纳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回答论述是“运用何种思维方式并具有何种特征”的问题。一是凝练具有哲学意蕴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开放思维以及民本思维;二是总结出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品格。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以及世界维度回答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有何贡献”的问题。一是体现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以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新境界的理论价值;二是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以及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的实践价值;三是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以及注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创新动力的世界价值。

易琳[6](2020)在《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杠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围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实践主线,将科学技术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同时更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长期的实践推进和理论探索中逐步凝结为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技术思想。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今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研究重点围绕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形成基础、核心要义、哲学意蕴和时代价值四个方面的问题而展开,从而构成了本文的四个内容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新观点、新论述既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最新发展成果,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思想。同时也是对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国内科技创新的迫切要求作出的重要回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内涵、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异化”等深刻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等科技创新观都是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直接的思想理论来源。国内发展中不可持续的严峻形势、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以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蓄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垄断成为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形成的现实背景。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内容丰富,其核心要义主要涵盖了科技创新的地位和战略、目标和方向、道路和保障、关键因素和全球视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科技创新的地位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科技创新的战略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全面发展;科技创新的目标在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创新以“三个面向”为主攻方向;科技创新的道路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在于人才,科技创新的视野是要面向世界。习近平科技创新观不仅内容丰富,还展现出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习近平科技创新观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里面涵盖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三个方面内容。习近平科技创新观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包涵了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等四个方法。总之,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哲学意蕴丰富,影响深远,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对其相关内容的探析不仅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寻求驱动力,同时也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寻求实践依循。

万巧[7](2020)在《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内在逻辑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发展是治国之基,是理政之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于科技创新给予了高度关注,围绕科技创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主张,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备、逻辑严谨的科技创新观。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南针,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本文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择“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内在逻辑及当代价值研究”这样一个题目的背景与意义、国外国内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不足等一些基本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提出背景、理论来源、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观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共产党关于科技创新的实践经验为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基础,而当代国际环境和中国现状共同催生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第三部分概括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内在逻辑。从科技创新定位、科技创新目标、科技创新人才及实践路径四个方面介绍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内在逻辑,阐释“什么是科技创新”、“为什么科技创新”、“如何科技创新”、“由谁科技创新”四个基本问题。第四部分从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两个角度论述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当代价值。习近平科技创新观以中国现实需要为导向,逻辑严密,实践科学,是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行动指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

孙怡[8](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起点和枢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建的一条重要线索。马克思提出,劳动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人通过劳动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支配自然界。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也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先后肯定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提出劳动本身就是实践,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生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也是未来社会理想实现的关键所在。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和部署,突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强调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对于各类学校如何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灵活,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但是部分大学生在劳动和劳动观方面也暴露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习惯缺乏、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和劳动精神缺失等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不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地位、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更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基于此,本文立足问题导向,通过搜集和整理前人关于劳动观教育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背景,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索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可行之路、创新之路。引言部分阐明选题背景和意义,搜集整理文献资料,梳理相关国内外文献综述,阐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相关概述。从劳动、劳动观、劳动观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着手,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观教育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劳动观教育论述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劳动教育思想三个方面研究梳理劳动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并阐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阐述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实践价值。提出新时代开展劳动观教育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助推力量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有效载体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求。第三部分归纳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劳动意识相对淡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相对较差、劳动价值观认同趋于功利化、劳动精神认知不够完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多元的社会环境影响、高校劳动教育重视度不够、家庭劳动教育观念偏差以及大学生主体性隐退四个角度深刻探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提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其中包括通过营造良好的劳动观教育的社会环境,发挥高校劳动观教育的重要作用,注重家庭在劳动观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发挥大学生自我劳动观教育的主体作用等四个方面不断探索新时代劳动观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各方面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幸福观、劳动价值观、劳动道德观和劳动创新观,帮助大学生提高劳动意识、形成正确劳动价值判断,厚植劳动情怀、培养劳动品德,弘扬劳动精神,激发劳动创造潜能,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姚科敏[9](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陈浩[10](2019)在《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及其时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创新日益重视,把其放到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位置,从我国发展实际和全球视野的高度阐述了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问题,强化了对人才发展、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创新、为谁创新、怎样创新”的问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本文主要是以“习近平科技创新观”为切入点,从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创新方面进行明确,奠定了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产生的前提,从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内容进行明确,主要包括创新驱动、自主创新、体制改革、人才聚集四个方面;第四部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深刻阐述了当代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最后一部分研究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时代价值,从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是对习近平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行分析,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用科技赢得未来的美好展望。

二、江泽民教育论述的创新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泽民教育论述的创新观(论文提纲范文)

(2)国内学术界关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意义研究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研究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内容研究
    (一)科技创新战略观
    (二)科技创新伦理观
        1.以人为本。
        2.发展绿色科技。
    (三)科技创新对策观
        1.走自主创新道路。
        2.重视科技普及。
        3.注重引进转化与体制改革。
        4.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5.促进科技与产业有机结合。
        6.大力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
四、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特征研究
    (一)时代性
    (二)系统性
    (三)自主性
    (四)全局性
    (五)前瞻性
五、研究不足与深化方向
    (一)科技创新观的方法论研究不足
    (二)科技创新观的伦理学研究不足
    (三)科技创新观的比较研究不足

(3)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案
        1.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2.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3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科学内涵、基本特点和引领价值
    2.1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科学内涵
        2.1.1 坚持科技造福人民
        2.1.2 重视人才动力作用
        2.1.3 采取“非对称”赶超
        2.1.4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1.5 高度重视全面创新
    2.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基本特点
        2.2.1 坚持优良传承与改革发展结合
        2.2.2 坚持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结合
        2.2.3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结合
    2.3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引领价值
        2.3.1 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动力
        2.3.2 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质量
        2.3.3 完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机制
3 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1.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导向
        3.1.2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
        3.1.3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题中之义
    3.2 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
        3.2.1 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
        3.2.2 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
    3.3 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3.3.1 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对象
        4.1.3 现状分析
    4.2 存在问题
        4.2.1 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存在片面性
        4.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不足
        4.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
    4.3 原因分析
        4.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4.3.2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4.3.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5 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5.1 坚持科技创新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1.1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
        5.1.2 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5.1.3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5.2 坚持科技创新人才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2.1 提升教师队伍创新素质
        5.2.2 加强教师队伍组织建设
    5.3 坚持科技创新实践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3.1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发展
        5.3.2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现状调查问卷

(4)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的相关内涵
    第一节 科技创新观内涵
        一、科技
        二、科技创新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内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创新思想
        二、中国传统科技创新思想
        三、十八大以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创新思想
        四、西方科技创新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三、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
        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万众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
        一、万众创新的哲学依据
        二、万众创新的实现路径
    第二节 人文创新——科技创新的价值原则
        一、人文创新的哲学依据
        二、人文创新的实现路径
    第三节 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的道路选择
        一、自主创新的哲学依据
        二、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
    第四节 绿色创新——科技创新的生态维度
        一、绿色创新的哲学依据
        二、绿色创新的实现路径
    第五节 协同创新——科技创新的组织模式
        一、协同创新的哲学依据
        二、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理论价值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极大丰富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实践价值
        一、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不竭动力
        二、为参与全球问题治理提供可行方案
        三、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提供理论指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之处
    1.6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1.6.1 人才
        1.6.2 人才资本
        1.6.3 人力资本
        1.6.4 创新
        1.6.5 创新人才
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新人才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
        2.1.2 列宁“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专家”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
        2.2.1 毛泽东“向科学进军,建设知识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人才思想
        2.2.2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造就科学技术队伍”的创新人才理论
        2.2.3 江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关键在人才”的创新人才思想
        2.2.4 胡锦涛“以人为本,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的精华汲取
        2.3.1 儒家“为政在人,尚贤使能”的人才思想
        2.3.2 墨家“尚贤为政,为贤是求”的人才思想
        2.3.3 法家“以功取人,量能授官”的人才思想
    2.4 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的有益借鉴
        2.4.1 人力资本理论
        2.4.2 熊彼特创新理论
        2.4.3 颠覆性创新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3.1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实践基础
        3.1.1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3.1.2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3.1.3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助力我国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3.2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时代之需
        3.2.1 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创新人才竞争
        3.2.2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人才
        3.2.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靠创新人才
    3.3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现实诉求
        3.3.1 国际创新人才争夺激烈
        3.3.2 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3.3.3 创新人才流失严重
    3.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发展历程
        3.4.1 延安插队时期对创新人才的初步认识
        3.4.2 地方任职时期对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视与实践运用
        3.4.3 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理论的完善与工作部署
    3.5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4.1 创新人才何以重要——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
        4.1.1 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
        4.1.2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
        4.1.3 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
    4.2 创新人才何以为用——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
        4.2.1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的创新人才选拔观
        4.2.2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创新人才培育观
        4.2.3 “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创新人才使用观
        4.2.4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的创新人才引进观
    4.3 创新人才何以凝聚——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
        4.3.1 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
        4.3.2 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
        4.3.3 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
    4.4 创新人才何以保障——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
        4.4.1 遵循客观规律,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
        4.4.2 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
        4.4.3 开展科学评价,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
    4.5 创新人才何以汇聚——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
        4.5.1 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
        4.5.2 营造风清气正、保障权益的创新人才工作生态环境
        4.5.3 营造重视教育、协同创新的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生态环境
        4.5.4 营造后顾无忧、充满温度的创新人才生活生态环境
    4.6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
    5.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
        5.1.1 立意深远、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
        5.1.2 抓住本质、把握规律的辩证思维
        5.1.3 敢于突破、不断开拓的创新思维
        5.1.4 统筹兼顾、层次分明的系统思维
        5.1.5 思维开阔、视野宏大的开放思维
        5.1.6 不忘初心、爱民为民的民本思维
    5.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
        5.2.1 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
        5.2.2 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
        5.2.3 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
        5.2.4 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
        5.2.5 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
        5.2.6 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
    5.3 本章小结
6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6.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6.1.1 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
        6.1.2 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
        6.1.3 开辟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新境界
    6.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6.2.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
        6.2.2 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
        6.2.3 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
    6.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世界价值
        6.3.1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
        6.3.2 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
        6.3.3 注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创新动力
    6.4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述评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重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形成基础
    一、核心概念阐释
        (一)创新
        (二)科技创新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观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形成的国内背景
        (三)习近平的实践经历和理论积淀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思想渊源及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思想
        (三)对当代西方科技创新思想的借鉴
第二章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核心要义
    一、科技创新的地位和战略
        (一)科技创新的地位: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二)科技创新的战略:以科技创新驱动全面创新
    二、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方向
        (一)科技创新的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二)科技创新的方向:以“三个面向”为主攻方向
    三、科技创新的道路和保障
        (一)科技创新的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二)科技创新的保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四、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和全球视野
        (一)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二)科技创新的全球视野: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第三章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哲学意蕴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观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观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观蕴含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观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观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辩证思维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历史思维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战略思维
        (四)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创新思维
第四章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理论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实践价值
        (一)有助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有助于我国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
        (三)有助于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四)有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五)有助于引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六)有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七)有助于为发展中国家以科技创新摆脱贫穷提供借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内在逻辑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形成
    2.1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国际背景
        2.1.2 国内环境
    2.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形成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创新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科技创新思想
    2.3 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观的实践经验
        2.3.1 民主革命时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发展:(1921—1949)
        2.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科技创新的深化与改善:(1949—1978)
        2.3.3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的强化与成熟:(1978-至今)
第3章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内在逻辑
    3.1 科技创新定位: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3.1.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3.1.2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科技创新
    3.2 科技创新目标: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3.2.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2.2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3.3 科技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
        3.3.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3.2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3.4 科技创新实践路径
        3.4.1 坚持“三个面向”基本方针
        3.4.2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4.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第4章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当代价值
    4.1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理论贡献
        4.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
        4.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
    4.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实践意义
        4.2.1 科技创新引领经济新常态
        4.2.2 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2.3 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4.2.4 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2.5 科技创新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
        4.2.6 科技创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大学生劳动观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劳动
        二、劳动观
        三、劳动观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观教育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劳动观教育论述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劳动教育思想
    第三节 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内容
        一、劳动幸福观
        二、劳动价值观
        三、劳动道德观
        四、劳动创新观
第二章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实践价值
    第一节 劳动观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推力量
    第二节 劳动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第三节 劳动观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
    第四节 劳动观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意识相对淡薄
        二、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较差
        三、劳动价值观认同趋于功利化
        四、劳动精神认知不够完善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多元的社会环境影响
        二、高校相关重视度不够
        三、家庭劳动教育观念偏差
        四、大学生存在主体性隐退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营造良好劳动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一、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二、发挥大众媒体舆论导向的功能
        三、强化政府政策制度保障的力度
    第二节 发挥高校劳动观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确立高校劳动观教育的目标
        二、加快劳动观教育课程化设置
        三、加强劳动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四、推动劳动观教育常态化进程
    第三节 注重家庭在劳动观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家庭要重拾优良家风家训,弘扬传统勤俭思想
        二、矫正家长劳动观教育理念,发挥言传身教作用
        三、给孩子提供劳动机会,注重培养孩子自立意识
    第四节 发挥大学生自我劳动观教育的主体作用
        一、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激发劳动创造的潜能
        三、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2.1.1 科技的含义
        2.1.2 科技观的含义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3.2.1 创新性
        3.2.2 人民性
        3.2.3 时代性
        3.2.4 前瞻性
        3.2.5 开放性
        3.2.6 保障性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4.1 科技创新观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4.3 科技战略观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4 科技人才观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4.5 科技伦理观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及其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理论渊源与时代背景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理论渊源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时代背景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主要内容
    (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任务
    (二)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保障
    (四)集聚人才—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要素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基本特征
    (一)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系统的思想构架
    (三)科学的实践内涵
    (四)宽广的全球视野
    (五)深远的指导意义
四、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理论价值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实践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江泽民教育论述的创新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理论刍议[J]. 沈先陈.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21(03)
  • [2]国内学术界关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研究述评[J]. 陈亮,周师.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4)
  • [3]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D]. 叶文倩. 浙江大学, 2021(01)
  • [4]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研究[D]. 马冲.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5]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D]. 徐侠侠.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研究[D]. 易琳. 西南大学, 2020(01)
  • [7]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内在逻辑及当代价值研究[D]. 万巧.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2)
  • [8]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 孙怡. 喀什大学, 2020(07)
  • [9]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10]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陈浩.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江泽民教育话语的创新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