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肝移植术前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陈则君[1](2018)在《99mTc-MIBI SPECT/CT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临床决策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的钙磷代谢紊乱伴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是CKD病程进展和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合并症。由于难治性SHPT、药物不良事件等,患者需进行甲状旁腺手术治疗;手术效果优于内科治疗,显着改善钙磷代谢紊乱等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准确定位继发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临床术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探讨99Tcm-MIBI双时相显像及SPECT/CT显像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术前定位诊断价值及对临床决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经手术证实SHPT的23例患者(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45.74±16.42岁)的99mTc-MIBI SPECT/CT及超声资料,分析两者检出甲状旁腺腺体数目、位置,同时记录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KP),血钙及血磷等生化指标。结果:23例患者手术共检出90枚PTGs,病理证实均为甲状旁腺增生。99mTc-MIBI SPECT/CT及超声准确性分别为85.6%(77/90)、73.3%(6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6,P<0.05);两者联合应用的准确性为94.4%(85/90),优于99mTc-MIBI SPECT/CT显像及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P<0.05;χ2=14.84,P<0.01)。同机CT检出6枚(6.7%)腺体合并钙化;2例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由超声术前提示诊断。术后随访7.8个月,PTH,AKP,血钙及血磷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99mTc-MIBI SPECT/CT及超声对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术前定位诊断及甲状旁腺增生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对手术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许小云,陈惠莉,姜露莹,杜联芳[2](2004)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肝移植术前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肝移植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 术前应用CDFI对77例欲实施肝移植病人的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进行检测,测量其内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并检测肝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血管、胆道受侵情况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肝动脉未显示5例,2例为肝动脉变异;下腔静脉栓塞1例;门静脉栓子9例,其中血栓3例,瘤栓6例;1例将周围开放的侧支循环误认为门静脉,出现假阴性。肝肿瘤阻塞胆管引起肝内胆管扩张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 CDFI在肝移植术前能准确评估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胆道情况,并发现远处转移情况,为临床手术提供重要依据。
何博[3](2021)在《肝移植供肝动脉变异与重建方式对术后动脉并发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肝脏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但术后动脉并发症是肝移植受者与临床医生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有研究发现,供肝肝动脉动脉解剖变异可能是造成肝移植术后动脉相关并发症的1个主要因素,复杂供肝动脉解剖变异会明显增加术中动脉成形与重建的难度,是发生肝动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尽管理想的肝动脉重建通常被认为是在受体和供体的肝动脉成型无冗长、张力,但是目前尚无文献证实这种理想动脉重建的优越性。本课题探究了供肝动脉变异与动脉不同重建方式对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影响,同时评估了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上早期发现、诊断动脉并发症的重要意义,总结分享了我中心供肝动脉变异解剖类型及术中动脉重建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从2015年1月到2019年4月415例肝移植病人临床资料,按照Hiatt分型归纳415例供肝动脉的解剖类型。按有无动脉变异分为变异组与正常组,统计每组动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发生率有无差别。根据供受体侧肝动脉吻合位置的选择不同、吻合口数量的不同以及是否发生肝动脉相关并发症,分组分析不同动脉重建方式对术后动脉并发症的影响。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受者术后第1天彩色多普勒超声肝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评估超声在预测术后动脉并发症的价值。结果:415例肝移植中供肝动脉正常347例(83.6%),变异68例(16.4%)。按Hiatt分型:Ⅰ型347例(83.6%);Ⅱ型9例(2.2%);Ⅲ型43例(10.4%);Ⅳ型7例(1.7%);Ⅴ型9例(2.2%)。共有11例(2.7%)患者术后发生动脉并发症,其中变异组5例(7.4%),正常组6例(1.7%),两组发生率有差别(?2=4.96,P<0.05);50例采用复杂动脉重建,3例(6%)术后发生动脉并发症;365例采用普通重建,8例(2%)术后早期发生动脉并发症,不同重建方式术后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13)。ROC曲线分析提示:当术后当肝动脉直径(D)≤0.31 cm时,术后预测动脉并发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2.7%和71.8%,曲线下面积(AUC)为0.752(95%CI:0.588~0.917);当PSV≤58.1 cm/s时,术后预测动脉并发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1.8%和48.9%,AUC为0.635(95%CI:0.481~0.790);当RI≤0.58时,术后预测动脉并发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2.7%和85.1%,AUC约为0.794(95%CI:0.643~0.945)。结论:供肝动脉变异会增加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不同重建方式不会影响术后动脉并发症。在术中重建时,应采用动脉直径相匹配的供受体肝动脉,尽量避免冗长、成角、扭曲,术中确保良好的动脉搏动。我们建议供、受体侧肝动脉应尽量采取端端吻合,因其更符合正常生理解剖结构;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及时发现、诊断动脉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张玉青[4](2021)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及/或分支局部或完全阻塞后,机体为缓解门静脉高压在受阻部位逐渐代偿形成诸多侧支血管,因形态似海绵样而得名。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患儿大多在1-6岁出现反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威胁生命。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Rex分流术是近年来治疗儿童CTPV并且不增加肝脏损伤的治愈性术式。但目前因CTPV血管走行紊乱易出血和血管吻合技术难度大使得该术式应用受到限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能否行Rex分流术以及术后疗效的判断,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性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由于无创、便捷、无辐射等特点,成为小儿CTPV诊断及Rex分流术前诊断与评估、术后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CT重建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portography,MDCTP)越来越多地应用在Rex分流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估中。而关于CDUS与MDCTP在Rex分流术前、术后的评估研究文献报道极少,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尚无报道。经典Rex分流术通过在门静脉左支与肠系膜上静脉间建立旁路,恢复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减轻增高的门静脉及内脏床压力。改良Rex转位术简化了手术流程,将开放扩张的肝外门静脉属支(如脾静脉)与门静脉左支直接吻合。少数患儿Rex隐窝小或门静脉左支发育不良,外科将肝圆韧带扩张成再通的脐静脉代替门静脉左支。本中心自2010年以来,应用传统Rex分流术(经典Rex分流术和改良Rex转位术)及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本研究通过分析Rex分流术多种术式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传统Rex分流术不同术式和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的手术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CTPV的发病机制,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特点,观察儿童CTPV的影像特征。比较CDUS和MDCTP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诊断CTPV的优势、不足及评估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9年3月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手术治疗(Rex及脾肾分流术)且病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影像资料,对CTPV进行影像学分型,观察各型病变受累范围、合并症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分析病变的蔓延路线及发病机制。观察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特征,同时对Rex分流术的实施条件进行术前影像评估。以术中门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手术实施条件(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通畅性及门静脉左右支连续性)的诊断能力。结果1.门静脉病变位置:根据病变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的位置,将CTPV病变分为三型。Ⅰ型为门静脉主干型(13/48例,27.1%),Ⅱ型为门静脉主干及左和/或右支型,此型也属混合型(29/48例,60.4%),Ⅲ型为门静脉左和右支型(6/48例,12.5%),病变局限于左右肝内门静脉及少数节段分支。本组病例以Ⅱ型混合型居多(60.4%),而Ⅱ、Ⅲ型35例左右支病变中,又以右支起始部(97.1%)及左支横部、矢状部(100%)所占比例最高。48例CTPV患儿18例合并先天畸形(37.5%),Ⅱ型先天畸形合并率最高(48.3%),肝胆畸形及心脏畸形合并率(17.2%、13.8%)均高于Ⅰ型及Ⅲ型。2.侧支血管部位:48例CTPV病例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最高(100%),其次是胆囊周围静脉(50%)、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39.6%)。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在3型中均为100%,Ⅱ型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其它侧支血管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62.1%、44.8%、20.7%、20.7%)均高于Ⅰ型及Ⅲ型。Ⅱ型胃左静脉(LGV)管径测值明显高于Ⅰ型及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及Ⅲ型管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235)。3.CDUS及MDCTP主要表现:CDUS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结构失常,管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管径纤细。走行区周围可见不规则成团的蜂窝样管网状回声,内见红蓝相间流速缓慢的彩色血流信号。MDCTP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系统正常结构消失,走行区代之以杂乱迂曲的管网状或窦隙样血管团。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狭窄或闭塞,可见胃底食管周围、胆囊旁及腹膜后等部位的侧支循环及自发形成的脾肾分流。CDUS及MDCTP对脾静脉的检出率均为100%,但CDUS对肠系膜上静脉及胃左静脉的检出率仅为64.6%、12.5%,明显低于MDCTP(100%、100%)。CDUS对侧支血管食管胃底静脉丛、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分别为72.9%、70.8%、10.5%、0%、28.6%,而MDCTP对上述侧支血管的检出率几乎是100%。4.CDUS和MDCTP显示主要血管的通畅性及连续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LPV通畅性的成功率分别是75%(36/48)、79.2%(3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在判断SMV通畅性方面,MDCTP能够100%做出明确诊断,而CDUS可以对SMV开放状态做出肯定诊断的比率仅64.6%(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LPV与RPV连续性方面,CDUS和MDCTP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成功率分别为12.5%(6/48)、41.7%(2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DCTP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8及0.89高于CDUS 的0.89、0.90及0.80。结论1.大部分CTPV病变是从门静脉主干开始出现,逐渐向肝内分支延伸,病变主要蔓延路线为门静脉主干到左支横部及矢状部或者到右支起始部。儿童CTPV最可能的病因是先天性门静脉发育畸形。2.食管胃底静脉丛是儿童CTPV最常见的门体侧支。Ⅱ型病变侧支血管检出率最高,胃左静脉扩张最明显,因而门静脉高压症状最严重,较其他两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3.对于CTPV的诊断,CDUS可以方便地观察病变及肝内外门静脉分支的血流状态,而MDCTP-MIP、MPR及VR图像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血管周围毗邻关系,能够提供门静脉、肝内外分支及所有侧支血管的详细解剖信息。4.综合灵敏度与特异度,MDCTP在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优于CDUS,对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高于CDUS,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第二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目的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影像指标,分析Rex分流术后影像特征及CDUS和MDCTP两种影像技术在Rex分流术术后评估中的优势及不足。应用CDUS对比评估经典Rex分流术及改良Rex转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47例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分级)。影像资料包括旁路血管及门静脉左支通畅性、管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肝脏、脾脏径线等。以术后6个月为研究时间,根据旁路血管的通畅性将患儿分为旁路血管通畅组(A组)和旁路血管血栓组(B组),同时观察旁路血管通畅组旁路血管管径的变化,分析旁路血管通畅性及旁路血管管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术后CDUS和MDCTP影像特征,比较CDUS及MDCTP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显示成功率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DUS全面评估Rex分流术后相关血管管径、脏器径线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变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比较经典Rex分流术(RB)和改良Rex转位术(RT)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1.实施Rex分流术的47例CTPV患儿中,42例旁路血管通畅,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明显改善(P<0.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1)。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2.42例旁路血管通畅患儿中,24例(57.1%)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增大组胃食管静脉曲张减轻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增大组(P<0.05)。术后6个月管径明显大于非增大组(P=0.038),但血流速度无显着差异(P=0.613)。术后6个月旁路血管管径为0.59±0.09cm,血流速度为13.79±2.74cm/s,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评价旁路血管管径与流速的关系,结果显示Kendall’ s tau-b=0.272,P=0.013,两者相关性不显着。3.CDUS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血流为入肝方向,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朝向门静脉右支。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充满低回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一致,背向门静脉右支。MDCTP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对比剂充填良好;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低密度条索状物充填,对比剂充盈缺损。另可见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或分支细小血栓形成,血栓部位管腔内可见低密度条形或片状充盈缺损。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为95.7%明显高于MDCTP的80.9%(P=0.025)。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0.0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一致,Kappa=0.843,P<0.001,说明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术后6个月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较术前或术中增大明显(P<0.05),肝脏、脾脏余径线及吻合口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旁路血管通畅组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明显高于血栓组(P<0.05),而旁路血管血栓组术中旁路血管管径明显大于通畅组(P<0.05)。6.两组患者在旁路血管血栓、旁路血管管径增大的发生率及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增大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RB组门静脉左支及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旁路血管的通畅性与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胃食管静脉曲张变化程度相一致,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2.除了旁路血管通畅性,管径变化也会影响预后,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是预后良好的相关指标。旁路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相关性较弱,旁路血管血流速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意义不大。3.CDUS可以方便地监测包括旁路血管在内的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性表现。而MDCTP能更全面清楚地显示细小血栓累及部位。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及诊断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5.Rex分流术手术效果较早的体现在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的增大上,血栓形成后肝脏径线及相关血管管径不再增大。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手术效果,预后越好相关径线增大水平越高。但管径大的自体血管不一定是最佳的手术旁路选择。6.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手术方式,并且改良Rex转位术也是治疗小儿CTPV有效的替代方法。第三部分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与传统Rex分流术对照,评估新型分流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15例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UV组)患儿为观察组,脐静脉为旁路入口。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32例传统Rex分流术(LPV组)患儿为对照组,门静脉左支为旁路入口。手术前、后分别应用CDUS对UV组患儿的相关血管及脏器进行全面检查,与LPV组对比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各个径线值(肝右叶斜径、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脾脏厚径和最大长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与吻合口管径并计算其大小变化,观察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以及吻合口的血流状态。收集患儿上消化道内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再出血发生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变化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1.UV组术后7天旁路血管通畅率60%,明显低于LPV组通畅率87.5%(P=0.032)。短期抗凝治疗后,UV组术后6月总通畅率为86.7%,与LPV组总通畅率90.6%对比无显着差异(P=0.642)。根据术中UV管径与术后7天旁路血管血栓形成情况绘制的ROC曲线图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最佳界值cut-off值为>7.5。2.UV组与LPV组旁路血管及SMV吻合口管径无显着差异(P>0.05)。但UV组LPV/UV吻合口测值明显大于LPV组(P<0.001),两组间LPV/UV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肝左叶上下径及肝右叶斜径增大水平高于LPV组(P<0.05),但旁路血管、吻合口管径及肝脏、脾脏余径线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3.UV组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及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明显高于LPV组(P=0.027,P=0.049),但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UV组术后7天比LPV组旁路血管更容易发生血栓,但抗凝治疗复通效果优于LPV组,两组术后6个月总通畅率差异不明显。UV组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2.UV组比LPV组入肝血流增多,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增大更明显,肝内血流灌注的增加促进了肝脏的生长,导致肝脏径线(肝右叶斜径与肝左叶上下径)的增大比LPV组更显着。3.UV组对门静脉高压症状的改善优于LPV组,与门静脉左支管径及肝脏径线的变化相一致。再通脐静脉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旁路入口,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全文结论1.儿童CTPV病变多同时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部分合并先天畸形。MDCTP预测手术实施条件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均优于CDUS,且能够提供门静脉主要属支和所有侧支血管的解剖信息并加以分型,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2.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可以监测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Rex分流术术后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传统Rex术式。3.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但总通畅率与传统Rex分流术无显着差异,远端吻合口管径更大,临床转归优于传统Rex分流术。再通脐静脉作为Rex分流术新的旁路入口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手术。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崔月[5](2021)在《肝移植术后药物相关肝损伤与肝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是影响受体生存质量和移植肝长期存活的重要危险因素,肝功能异常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在术后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主要因素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肝脏因素、血管因素、胆道因素以及药物因素。与非移植患者相比,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发生肝功能异常特有的两种致病因素。根据《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肝移植》诊疗规范中指出,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急性排斥反应引起的肝功能异常主要发生在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并有研究表明在术后1~12个月部分患者会出现抗免疫排斥药物相关的肝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是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其中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因其简单、便捷的诊断方式和在血管以及血流动力学检测方面的优势,是肝移植术后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引起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的胆道并发症,超声检查可通过观察胆道直径变化,做出精确临床诊断。血管方面并发症,如血管狭窄,将引起肝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因此可作出临床诊断。抗排斥药物是肝移植术后需要长期口服的药物,根据监测血药浓度和肝功能指标变化,服用剂量需要反复调整,不当情况下,将会出现排斥反应,而导致肝功能损伤。查阅文献,至今尚未见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伤后,肝脏血流动力学超声参数变化的临床研究报道。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药物肝损伤与肝脏血流动力学超声参数变化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完善相关肝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学机制,为治疗决策、疗效判定等提供超声血流动力学诊疗依据。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14日~2020年2月20日之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肝移植术206例成人患者病历及影像学、病理学、生化检验等相关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肝移植术后1~12个月发生肝功能异常并接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肝脏血流动力学超声参数;(2)肝移植术后1~12个月均使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免疫抑制剂方案进行治疗并监测肝脏生化及超声参数变化。排除标准:(1)肝功能损伤原因明确是肝肿瘤复发、血管和胆道相关疾病,如肝动脉/门静脉狭窄或血栓形成,胆道狭窄等;(2)术前行脾切除患者;(3)随访不规律,数据不完整。最终有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肝功能异常和治疗后恢复正常的两个时间点,研究数据分为A、B两组数据:将21例患者肝功能异常时的上述数据定义为A组数据,监测血药浓度和肝功能指标变化,反复调整药物服用剂量,将21例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时的数据定义为B组数据。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观察调整抗免疫排斥药物和保肝治疗前后,肝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变化,明确药物相关肝损伤对移植肝超声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应用IBM spss statistic 17.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达。对于组间均数差异性采取t检验,对于双向有序的连续变量采取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移植术后1~12个月药物相关肝损伤患者:1.与肝功能正常组相比,肝功能异常组:(1)门静脉内径增加(t检验,p<0.05)。(2)门静脉内径与AST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p<0.01)。(3)门静脉内径与ALT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p<0.01)。2.与肝功能正常组相比,肝功能异常组:(1)门静脉血流速度减低(t检验,p<0.01)。(2)门静脉血流速度与AST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p<0.01)。(3)门静脉血流速度与ALT也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p<0.01)。3.与肝功能正常组相比,肝功能异常组门静脉血流量均值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检验,p>0.05)。4.与肝功能正常组相比,肝功能异常组:(1)肝动脉血流量增加(t检验,p<0.05)。(2)肝动脉血流量与肝功能异常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p<0.01)。因此,肝动脉血流量或可成为预测药物性肝损伤的关键指标。结论:1.肝移植术后药物相关肝损伤与肝脏血流动力学超声参数具有相关性。2.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为肝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决策、疗效判定等提供超声血流动力学诊疗依据。
李婧瑶,何晴,季倩[6](2020)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63年,美国学者Thomas Starzl[1]完成了世界首例肝移植术,经过50余年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肝移植技术逐渐趋于成熟,术后患者存活时间不断延长,现在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主要手段[2]。虽然相比之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减少,但如何更早期、有效地诊断术后并发症,减少其发生率仍然是临床需要关注的话题[3]。
朱连华[7](2019)在《基于CAIX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恶性肿瘤是临床高发疾病,其发生率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早期发现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影响深远。影像技术的大力发展使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恶性肿瘤诊断中发挥着其他实验室检查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能无创诊断体内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恶性肿瘤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其具有实时动态显像、安全无放射性、操作方便简单等优点。但常规超声检查仅能发现恶性肿瘤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尚不能早期发现恶性肿瘤中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故不能真正实现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超声造影技术是超声领域的第三次革命,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后,能显着增强肿瘤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超声显像对比度,从而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超声造影剂仅能在肿瘤组织的血管内增强超声显像,尚不能进入肿瘤组织血管外间隙中增强超声显像。由于肿瘤组织中存在渗透和滞留增强(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效应,故纳米级超声造影剂能穿过肿瘤血管聚集在肿瘤组织间隙中,从而能实现肿瘤的血管外超声显像。纳米泡是一种新型的纳米级超声造影剂,在其表面连接针对肿瘤组织血管外靶分子的特异性配体,能进一步提高纳米泡在肿瘤血管外组织间隙中的聚集和结合能力,靶向增强肿瘤的超声显像,活体内有效监测肿瘤组织血管外间隙中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从而提高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碳酸酐酶IX(carbonic anhydrase IX,CAIX)在多种肿瘤(如肺癌、肾癌、宫颈癌、乳腺癌、结肠癌、肝癌、头颈部肿瘤等)细胞膜上高度表达,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蛋白分子。相关研究发现构建针对CAIX的分子探针能实现恶性肿瘤的分子显像,且抑制CAIX活性能实现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我们前期研究分别将抗CAIX的单克隆抗体和纳米抗体连接到纳米泡表面,构建出针对肾癌的靶向纳米泡,并证实与空白纳米泡相比,其体外能与肾癌786-O细胞特异性结合,且在体内裸鼠移植瘤模型上具有更强的增强超声显像强度。但是相关研究仅局限于肾癌的超声分子显像,且仅研究其在移植瘤组织中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尚未深入研究靶向纳米泡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超声分子显像的规律及形态学基础。多肽是由α-氨基酸以肽键的方式连接构成的氨基酸序列,其分子量小、化学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免疫原性低,已在分子诊断和药物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多肽PGLR-P1是针对CAIX蛋白多糖区的特异性配体,故将PGLR-P1连接到脂质纳米泡上构建出的靶向纳米泡能使来源于多种器官的恶性肿瘤靶向增强超声显像,实时监测肿瘤组织中CAIX的表达水平,从而有利于多种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准确性的提高。相关研究表明多肽介导的靶向超声造影剂反复注射后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故其临床应用受限。而适体是一种与生物大分子或细胞特异性结合的RNA或单链DNA序列,其具有结构多样、作用范围广、易于修饰、无免疫原性等优势,已在分子识别、实验诊断和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出粒径小、安全性高、特异性强,且适体介导的靶向超声造影剂,并研究其在体内超声分子显像的效果和形态学基础将是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的内容。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我们从两个部分分别进行基于CAIX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中实现超声分子显像的实验研究,首先构建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并在体内外实验中研究其结合CAIX表达阳性肿瘤细胞的能力及增强CAIX表达阳性移植瘤超声显像的效果与规律;其次针对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的不足,将CAIX适体偶联在纳米泡表面构建出适体介导的靶向纳米泡,探讨其在移植瘤组织中靶向增强超声显像的能力及形态学基础。目的1.研究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体外特异性结合CAIX表达阳性肿瘤细胞和体内增强CAIX表达阳性移植瘤超声显像的能力,探索其在不同类型移植瘤组织中分布差异的原因,为多种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提供一种小型化、增强超声显像效果好的新型靶向超声造影剂,也为靶向造影剂实现来源于不同器官的肿瘤实质细胞超声分子显像提供研究方法。2.针对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的不足,研究偶联CAIX适体的靶向脂质纳米泡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能力和靶向增强超声显像的效果,深入探讨靶向纳米泡在体内增强超声显像的形态学基础,不仅为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提供安全性高、特异性强的超声分子探针,同时也为靶向纳米泡诊断恶性肿瘤奠定详实的研究基础。方法1.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增强恶性肿瘤超声显像的研究(1)化学固相合成法合成CAIX多肽PGLR-P1,机械震荡法制备脂质纳米泡,通过生物素-亲和素法将CAIX多肽连接到脂质纳米泡表面制备靶向纳米泡,荧光标记证实靶向纳米泡表面携载CAIX多肽,并评价靶向纳米泡的粒径、电位、形态、分布、细胞毒性及稳定性。(2)光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靶向和空白纳米泡体外结合肿瘤细胞的能力,并在琼脂糖模型中分析两种纳米泡体外增强超声显像效果、增强超声显像衰减速度以及高机械指数的超声波对靶向纳米泡增强超声显像强度的影响。(3)构建裸鼠肾癌786-O、宫颈癌HeLa和胰腺癌BxPC-3细胞移植瘤模型,比较靶向和空白纳米泡在移植瘤组织中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持续时间及曲线下面积),并对比分析两种纳米泡在肝肾组织中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4)组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靶向纳米泡在移植瘤组织和肌肉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的CAIX表达情况,并分析靶向纳米泡在不同移植瘤组织中分布差异的原因。2.CAIX适体介导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中的研究(1)体外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筛选出针对CAIX蛋白的单链DNA适体,高通量测序分析CAIX适体的序列,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术验证细胞水平CAIX适体与肿瘤细胞结合的特异性。(2)在脂质纳米泡的基础上,应用硫醇-马来酰亚胺法制备偶联CAIX适体的靶向纳米泡,荧光标记验证其偶联CAIX适体的能力,并评价其基本表征及细胞毒性,体外模型中比较靶向和非靶向纳米泡增强超声显像的能力。(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细胞水平观察靶向和非靶向纳米泡与肿瘤细胞的结合情况,在荷瘤裸鼠中比较靶向和非靶向纳米泡增强移植瘤超声显像的能力(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进一步评估靶向纳米泡在移植瘤组织中的聚集能力。(4)冰冻切片上研究靶向纳米泡在移植瘤组织血管内外的分布情况、偶联CAIX适体的能力及结合肿瘤细胞的能力,H&E染色观察移植瘤的组织学特点,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移植瘤组织CAIX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阐明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中实现超声分子显像的形态学基础。结果1.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增强恶性肿瘤超声显像的研究(1)成功合成了CAIX多肽PGLR-P1,制备的靶向纳米泡表面均匀携载CAIX多肽,其粒径为503.7±78.5 nm,且具有分布均匀、形态规则、稳定性高和细胞毒性低的优点。(2)靶向纳米泡体外与786-O和HeLa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不结合BxPC-3细胞,且空白纳米泡与三种肿瘤细胞均不结合。两种纳米泡的体外超声造影显像效果和衰减速度无显着差异(P>0.05),且高机械指数超声辐照后,靶向纳米泡的超声造影显像强度显着降低(P<0.05)。(3)靶向和空白纳米泡在裸鼠肝肾组织中超声造影显像的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和持续时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中,靶向纳米泡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和空白纳米泡有显着差异,其具有更高的峰值强度、更长的持续时间和更大的曲线下面积(P<0.05);而两种纳米泡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在BxPC-3移植瘤组织中无显着差异(P>0.05)。(4)静脉注射靶向纳米泡后,其能分布于移植瘤组织血管内外,且在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中的数量显着多于其在BxPC-3移植瘤组织中,而在肌肉组织中仅能分布于血管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表达CAIX,而BxPC-3移植瘤组织不表达CAIX,故移植瘤组织中CAIX表达的差异导致了靶向纳米泡的分布差异。2.CAIX适体介导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中的研究(1)筛选出针对CAIX蛋白的特异性单链DNA适体,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均证实CAIX适体对786-O和HeLa细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合能力,但与BxPC-3细胞无结合能力,且等长度的无义适体均不结合三种肿瘤细胞。(2)CAIX适体均匀分布于靶向纳米泡表面,且靶向纳米泡粒径小、分布均匀、大小相近、安全性高。体外靶向纳米泡和偶联无义适体的非靶向纳米泡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3)体外靶向纳米泡特异性聚集在786-O和HeLa细胞周围,而未聚集在BxPC-3细胞周围,且非靶向纳米泡均未聚集在三种肿瘤细胞周围。与非靶向纳米泡相比,靶向纳米泡在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中的增强超声显像具有更高的峰值强度和更大的曲线下面积(P<0.05),而两者在BxPC-3移植瘤组织中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显示靶向纳米泡特异性聚集在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中。(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现分布在移植瘤组织血管外间隙中的靶向纳米泡仍能稳定偶联CAIX适体,且在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中的靶向纳米泡数量显着多于非靶向纳米泡,而靶向和非靶向纳米泡在BxPC-3移植瘤组织中的数量无显着差异。WB显示CAIX在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中高表达,而在BxPC-3移植瘤组织中不表达,故在CAIX适体的介导下,靶向纳米泡能特异性增强移植瘤的超声显像。结论1.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在体外能与CAIX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在体内能靶向增强CAIX表达阳性移植瘤的超声显像,为来源于不同器官的肿瘤实质细胞超声分子显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靶向超声造影剂。2.偶联CAIX适体的靶向纳米泡具有体外特异性聚集在多种肿瘤细胞周围的能力,并在肿瘤实质细胞超声分子显像中具有良好的显像效果,为适体介导的靶向超声造影剂增强肿瘤的超声显像提供了实验方法和研究基础。3.静脉注射后,靶向纳米泡能通过肿瘤的EPR效应扩散至移植瘤组织间隙中,在其表面的特异性配体作用下,靶向结合表达特定靶分子的肿瘤细胞,显着增强肿瘤的超声显像,从而实现肿瘤实质细胞的超声分子显像。
虞晓龙[8](2018)在《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血管瘤是常见病,目前认为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其自发破裂的概率低,但一旦破裂有致命危险,肝大血管瘤(单个病灶直径>5cm)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潜在威胁已经得到临床越来越多的重视。既往弥漫性的肝血管瘤患者多行肝移植治疗,而对单发肝巨大血管瘤多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无论肝移植治疗或手术切除治疗均存在创伤大、出血多、风险高的缺点。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风险低、疗效显着的优势在肝血管瘤治疗中被临床医生与患者广泛接受,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肝血管瘤微创治疗在临床肝大血管瘤介入治疗之中应用较多,但上述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比较两种术式在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满意度的差异,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院22例肝血管瘤患者(单发者8例,最大病灶直径均>5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11例行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博莱霉素硬化治疗(硬化组),11例行DSA引导下博莱霉素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栓塞组),对比两种方法的平均手术时间、费用,术后疗效,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Windows Version,Chicago),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两组病例围术期指标比较,硬化组平均手术时间比栓塞组手术时间更短(15.6±6.4 min vs 51.5±7.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方面也有明显差异,硬化组平均住院时间更短(3.4±1.0 d vs 6.8±1.7 d),平均费用更低(6380±630RMB vs12540±1480RMB),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术后6个月增强CT或MRI随访,所有患者瘤体均较前缩小,硬化组治疗有效率均为81.8%(9/11),栓塞组治疗有效率均为90.9%(1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组术后有10例病例发现病灶边缘有部分强化,显示率90.9%。栓塞组术后有8例病例发现病灶有部分强化,显示率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栓塞组肝功能异常比例多于硬化组(10/11vs3/11),表现为术后3天ALT、AST升高至术前3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保肝对症治疗后出院前肝功能检查均好转。两组术后肝区疼痛、发热与上腹部不适症状(恶心、呕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腹部不适症状经药物治疗后缓解。发热患者均为中低热(<38.5℃),对症治疗后消失,肝区疼痛经对症治疗逐渐缓解。术后满意度调查,硬化组患者满意率(10/11,90.9%)稍高于栓塞组(8/11,81.8%),无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博莱霉素注射硬化与经DSA引导博莱霉素肝动脉栓塞治疗两者在治疗直径≥5cm的肝血管瘤均有显着疗效。经皮肝穿刺硬化治疗肝血管瘤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耐受性好等优势。
范俊儿[9](2017)在《多模态超声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评估恢复情况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自1963年首例人体肝移植手术开展以来,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日渐成熟、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手段及监测手段的日益完善,肝移植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最佳手段。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与超声造影(CEUS)均是目前超声诊断技术的新热点。前者可以通过定性、定量测量肝脏弹性硬度,评估肝纤维化、肝硬化情况,是了解肝脏物理硬度变化的很好的非侵入性临床辅助诊断技术。后者通过外周静脉注入微泡造影剂使体内脏器微血管灌注显影,从而直观观察病灶微循环情况,判断病灶的性质。这两种技术均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利用这两种技术评估肝移植手术患者一周内的各项物理性质改变,从而探讨ARFI与CEUS在评估肝移植术后早期肝脏恢复情况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ARFI弹性成像及CPS超声造影成像模式。采用4C1凸阵探头,频率为4.5MHz,二维扫查机械指数为1.0-1.2,弹性成像模式下机械指数为1.7,超声造影模式下机械指数为0.10-0.11。分别对ARFI组和CEUS组的术后一周内患者及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ARFI测量和CEUS检查。比较患者一周内超声指标的动态改变,与同一天肝功能血生化指标(ALT、AST、ALP、γγ-GT、TBIL)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与健康人的超声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1.ARFI组:研究组为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进行肝移植手术并且术后一周内恢复良好的19例患者;对照组为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期间肝炎、肝功能指标及肝脏彩超检查结果均正常的15例健康成年人。2.CEUS组:研究组为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进行肝移植手术,术后一周内恢复良好并且无心脏病史、无造影剂过敏史、无心肺功能异常的14例患者;对照组为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期间肝炎、肝功能指标及肝脏彩超检查结果均正常并且无造影剂过敏史的13例健康成年人。结果: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显示:术后患者D1、D2、D3、D5、D7的肝脏弹性硬度以剪切波速度(SWV)表示,分别为(1.69±0.47)m/s、(1.56±0.37)m/s、(1.54±0.44)m/s、(1.47±0.30)m/s、(1.35±0.35)m/s,其趋势表现为 D1 达到最高值,随后一周内逐步下降,至D7达一周最低值,D1与D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肝脏弹性硬度为(1.08±0.10)m/s,一周内患者弹性硬度与健康人肝脏硬度相比,其硬度均高于健康肝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1、D2、D3、D5的SWV值与γ-GT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肝功能血生化指标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D7与所有肝功能血生化指标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显示了术后一周内移植肝血流灌注特点:术后一周内PI值缓慢上升,D3、D5之间上升幅度稍缓。TP曲线波动较明显,D1为最低值,D3达到最高值后D5有所回落,D7小幅度上升。AUC从D1至D7平稳上升,D7达到最高值。MTT曲线D1至D5呈上升趋势,D7天有所回落。TIC参数反映了一周内肝脏灌注的变化情况。术后一周内移植肝与健康肝脏相比,D1、D3、D5、D7天的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1天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低于健康肝脏,余参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一周内的PI与血生化指标ALP、γ-GT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MTT与TBIL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余参数与血生化指标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RFI技术能够显示移植肝术后早期肝脏硬度与健康人的区别,其一周内SWV值波动曲线能够反映早期肝脏硬度的变化,并与反映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的肝功能血生化指标(γ-GT)具有较好相关性,能够提示肝脏恢复情况的变化。ARFI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动态监测评估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CEUS定量分析能够显示移植肝血流灌注特点,反映一周内肝脏灌注的变化情况。同时,一周的PI、MTT与反映胆道受损情况的血生化指标ALP、γ-GT、TBIL具有相关性。CEUS在移植肝早期评估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能够评估移植肝一周内微血管灌注的动态改变。
李凡,杜联芳[10](2015)在《超声诊断技术在肝移植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自1963年Starzl实施首例肝移植,这项技术已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现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方法。在肝移植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对供受体肝脏及管道进行有效系统的评价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及早期诊治并发症的重要保障。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便捷、实时、动态显示血管及血流动力学以及操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现已成为肝移植围手术期中常规且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1]。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技术的出现(包括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肝移植术前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肝移植术前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99mTc-MIBI SPECT/CT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临床决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99m)Tc-MIBI SPECT/CT显像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方进症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2)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肝移植术前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资料 |
二、仪器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3)肝移植供肝动脉变异与重建方式对术后动脉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供肝动脉解剖类型 |
2 供肝动脉术中重建方式 |
3 术后动脉并发症与动脉变异及重建方式的关系 |
4 术后超声对动脉并发症的预测作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相关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先进性与创新性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未来研究方向:胎儿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
附图 |
综述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 |
(5)肝移植术后药物相关肝损伤与肝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实验方法及分组 |
2.观察参数指标与仪器 |
3.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脏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分类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 |
1.1 肝动脉并发症 |
1.1.1 肝动脉血栓形成: |
1.1.2 肝动脉狭窄: |
1.1.3 肝动脉假性动脉瘤: |
1.2 门静脉并发症: |
1.3 流出道并发症: |
2 肝移植术后非血管并发症 |
2.1 胆道并发症: |
2.2 排斥反应: |
3 肝实质并发症 |
4 小结 |
(7)基于CAIX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增强恶性肿瘤超声显像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CAIX适体介导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中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恶性肿瘤超声分子影像学的特异性配体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肝血管瘤的病理生理 |
1.2 肝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
1.3 肝血管瘤治疗现状 |
1.4 本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 |
2.1 对象选择 |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资料比较 |
3.1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
3.2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比 |
3.3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
第四章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术后结果 |
4.1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疗效比较 |
4.2 硬化组与栓塞组术后残留病灶增强扫描对比 |
4.3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症比较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展示 |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综述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临床进展与分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多模态超声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评估恢复情况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肝移植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 |
1.1.1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 |
1.1.2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
1.2 超声诊断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
1.2.1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的应用 |
1.2.2 弹性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
1.2.3 超声造影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第2章 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评估恢复情况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第3章 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评估恢复情况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超声诊断技术在肝移植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肝移植术前的应用 |
二、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 |
三、在肝移植术后的应用 |
1.肝动脉并发症 |
2.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 |
3.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 |
4.肝静脉并发症 |
5.移植肝胆道并发症 |
6.移植肝纤维化 |
四、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肝移植术前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99mTc-MIBI SPECT/CT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临床决策的影响[D]. 陈则君.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6)
- [2]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肝移植术前的诊断价值[J]. 许小云,陈惠莉,姜露莹,杜联芳.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4(06)
- [3]肝移植供肝动脉变异与重建方式对术后动脉并发症的影响[D]. 何博. 青岛大学, 2021(02)
- [4]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D]. 张玉青. 山东大学, 2021(11)
- [5]肝移植术后药物相关肝损伤与肝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D]. 崔月.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 李婧瑶,何晴,季倩.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0(05)
- [7]基于CAIX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中的实验研究[D]. 朱连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
- [8]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D]. 虞晓龙. 江苏大学, 2018(01)
- [9]多模态超声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评估恢复情况中的应用价值[D]. 范俊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超声诊断技术在肝移植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 李凡,杜联芳.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