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家庄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定单”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谌淼轩[1](2021)在《广州市中职教育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提出
庄河静[2](2021)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人才培养模式备受关注。现代学徒制是当前国际公认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主导模式,本文章从现代学徒制实施现状,中职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若干问题与对策展望等方面进行探究。
郑曼青[3](2021)在《乡镇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 ——以汕头市潮阳区C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倩[4](2021)在《中职生创业能力构成及培养研究》文中指出
李梦雅[5](2021)在《“就业导向”还是“升学导向”:中职学校发展困境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坚持“就业导向”的办学方向,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出发,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对推动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职教高考”、高职扩招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家长和学生的升学热情被点燃,为了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开始以“升学”为导向进行人才的培养。本文将Y职中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它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理清发展脉络,它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演变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因此,结合相关政策把它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然后以“职教高考”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职教高考”对Y职中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学、学生的影响。结合Y职中的发展现状,研究Y职中在“就业导向”与“升学导向”博弈下课程设置与课时、专业以及录取方式、教师与学校、“职教特色”与“升学率”之间的发展困境,最后,为破解当前的发展困境,建议Y职中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坚持“职教特色”,重视可持续发展;二是正确释放“职教高考”信息,积极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三是深化合作办学,构建“横纵联合”的职教发展立交桥;四是实施考核评价改革,提高教师能力。
张皓阳[6](2021)在《中职保安专业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社会风险系数也随之增加,新型风险不断涌现,社会变得不那么“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保安服务行业,社会经济活动无不需要保安从业人员的参与以降低风险成本,相对于我国庞大的经济体量而言,保安服务市场中出现了较大的人才缺口,保安从业者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与之相配套的保安职业教育也在近40年来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相较于高职保安教育,中职保安专业具有学校数量多、地区分布广、招收学生人数多的特点,在保安职业教育研究中最具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我国中职保安专业发展尚不完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程体系发展相对滞后,部分重要课程诸如安保风险评估、安保风险管理等尚未开设;专业培养人员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不高,具有安保风险评估能力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十分匮乏,与现代保安市场的需求脱节。构建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是实现保安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分别对山东省保安企业和中职保安专业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文章。本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现状、意义及方法,为论文写作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安保风险评估技术及其课程概述,针对安保风险评估技术的应用价值与课程发展情况进行说明;第三部分是结合调研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保安就业市场、保安专业发展与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契合度;第四部分是从课程设计研究的角度探讨在当前的培养方案中增设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五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为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将活动中心课程论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并从理论、定位及作用、设计思路、目标,对象、内容、实施和评价八个方面设计具体方案。此外,安保风险评估课程有高职和国外经验可资借鉴,笔者也对其进行分析并融入方案设计当中。依笔者之所见,中职学校保安专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而以课程改革推动保安专业发展也逐渐在业界成为共识,中职保安专业开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安保风险评估技术作为保安专业教学领域的一项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为课程设计者所重视,与之相关的课程研究正在蓬勃发展。本文的研究致力于为中职保安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笔者希望通过课程设计研究为该课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为中职保安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孙瑶[7](2021)在《“学生评教”对“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研究 ——基于L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是提升中职学校质量水平的主要途径,也中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亟需培养一批高质量财经商贸类人才。提升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教师教学水平学生最具发言权”的理念,调查确认“学生评教”在促进教师“教学改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有关中职学校“学生评教”是否促进了教师“教学改进”的认知却不尽统一,直接影响了“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进而影响了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调查分析了河北省L中职学校“学生评教”“教学改进”和“以评促改”的现状。调查发现,L中职学校将“学生评教”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评教方式。由于评教结果未向全校师生公开,导致教师在“教学改进”方面缺乏应有的动力,使得“学生评教”未能发挥对教师“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教学改进”力度不够。本研究调查确定,L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以“学生评教”促进教师“教学改进”工作(以评促改)存在3个方面问题。“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程序缺乏“规范性”;问卷缺乏“权威性”;指标缺乏“专业性”;活动缺乏“客观性”。“教学改进”存在问题表现在:改进服务对象模糊;动力尚待加强;循证不够有力;方法尚待明确;时间尚需及时;实践尚需推进。“以评促改”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缺乏“衔接性”“可信性”和“充分性”。本研究提出了3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学校层面,应完善评教指标;规范评教程序;改善评教方式;完善评教问卷。二是教师层面,应提高对“学生评教”的认知;强化“教学改进”自觉行动;运用“评教结果”改进教学弱项;提升“学生评教”结果应用能力;推动教学“以评促改”成为常态。三是学生层面:调动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刘鹛岳[8](2021)在《中德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德国的职业教育处在领先的位置,而相比较之下,尽管近些年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与社会以及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想要通过对中德两国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反思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从中得到启示,进而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向更着更为专业、高效与科学的方向发展。以对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的阐述为开端,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德国双元制以及我国工学结合的研究梳理可知,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双元制和工学结合各自的历史发展以及二者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研究,对以上两主体多维度的综合研究较少。特别是将二者作为主体,多维度比较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德国和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未来的中等职业教育优化提供借鉴。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德国双元制进行归纳可知,德国双元制是基于职业能力本位,以关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为特色。以职业教育框架计划及职业培训条例作为课程标准,并配以完善的师资队伍和不断成熟的校企合作,各要素充分而系统的保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协调发展。我国工学结合是通过企业和学校的两者融合,配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及不断完善的师资队伍,采用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方法,达成工学合作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德国和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校企合作四大维度对比分析,总结归纳二者的共性,尤其分析二者存在的差异。文章最后基于德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和发展提出:强化中职法律体系建设;树立正确职教观,强化教学改革;优化校企合作、增强企业参与积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等若干针对性启示,旨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优化我国人才培养模式。
田文靖[9](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基于柳州市六所中职学校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培塑青年成长成才的养料,更是一个国家的内在精神支柱,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在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应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崇高使命。实现这个设想与期盼,既是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要求,更是学术研究者需要不断深究的场域热点。本研究发端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聚焦于新时代学界凝注的研究热点,生成于自身兴趣使然的擅长领域,将文化视角补充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深究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由此形成的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厚重的文化融合,为之后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访谈研究法,以连贯的逻辑链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步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的精华部分。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可以展开为时代维度、中国维度、中职维度及文化维度进行全面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共生、价值耦合、内容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是认清基本国情和放眼宏阔世界的“望远镜”,打牢思想道德和筑垒核心价值的“夯实机”,建设校园文化和崇仰精神文明的“助推器”,滋培文化自信和凝铸文化强国的“培养皿”。其次,运用实证调研,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柳州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选取柳州市六所中职学校的1294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周密的调查方案设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基本认知和接受意愿、教师个人能力及教学表现、学校管理方式及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调研,同时选取柳州市六所中职学校的12名教师进行访谈调查。结合调研数据和信息的分析结果,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继而剖释存在的问题有四个方面,第一,学校管理顶层设计缺位,融合缺乏体系保障;第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足,融合渠道单一;第三,思政课堂缺乏活力,融合程度粗浅;第四,学生文化鉴别能力弱,学习主动性不强。深究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中职学校深受社会转型的偏误和袭扰,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学校、教师没有精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切入点和渠道;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单一,协同育人的合力未形成;网络的发展及中职学生自身特点使中职思政教育更需要新手段新方法。接着,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综合调查的结果,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良好融入的策略,试图构建一个宽向度的融合性践行体系,并对一些中职学校的典型做法和案例进行分析作为支撑。第一,加强学校的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从学校层面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确融入的目标定位,提供促进融合的物质保障,制定促进融合的激励措施。第二,找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教育的切入点。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部分、文化修养部分、工匠精神核心价值部分和中国精神部分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第三,优化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政课教学主阵地。包括构建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政教师队伍,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设置科学多元的考评机制。第四,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本教材,融入各科教学课堂,构建学科协同教育的课程思政。第五,以经典教育为抓手,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校外实践为平台,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参与式学习第二课堂。第六,营造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思政教育环境,包括装扮校园文化育人的温馨小环境和布置“三全育人”改革的立体大环境。最后,进一步论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曹和平[10](2020)在《中职学生集中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研究 ——以江西省H学校为例》文中提出中职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顶岗实习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实践技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才水平。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越来越重视,对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国各个中职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经过对江西省多个中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职院校在集中顶岗实习阶段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对江西省H学校350名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实习管理教师、企业指导师傅、中职学校校长以及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发现中职学生集中顶岗实习的安全管理环节存在以下问题:安全教育内容不统一、安全管理师资力量缺乏、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等。为了解决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地方政府细化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指导方案,加强指导和监督,提供安全管理资金支持,加强实习管理教师培训。第二,中职学校制定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立安全事故处理备用金制度。第三,企业加强安全教育,健全企业指导师傅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完善校企沟通制度,加强双方的交流。第四,中职学生提高安全认识、积极参加学校安全教育和培训,遵守安全管理管理制度。
二、石家庄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定单”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家庄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定单”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学徒制的概述 |
1.1 现代学徒制的涵义与特点 |
1.2 现代学徒制的现状与瓶颈 |
2 中职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
2.1 学生层面 |
2.2 学校层面 |
2.3 企业层面 |
2.4 社会层面 |
3 中职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若干问题 |
3.1 思想认识的不足 |
3.1.1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
3.1.2 传统模式下的阻力 |
3.2 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的影响 |
3.3 相关主体参与力度不够 |
3.3.1 政府方面 |
3.3.2 行业方面 |
3.3.3 企业方面 |
3.3.4 学校方面 |
4 中职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对策展望 |
4.1 加大宣传,转变观念 |
4.2 完善制度,明确职责 |
4.3 突出双元特色,深化校企合作 |
4.4 融合工匠精神,提升学徒素养 |
5 结束语 |
(5)“就业导向”还是“升学导向”:中职学校发展困境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缘起 |
1.1.1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发展面临挑战 |
1.1.2 以升学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发展势头突出 |
1.1.3 两种导向下中职学校发展困境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已有研究述评 |
1.5 概念界定 |
1.5.1 “就业导向” |
1.5.2 “升学导向” |
1.5.3 中等职业学校 |
1.5.4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
1.5.5 发展困境 |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1.7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7.1 .组织转型发展理论 |
1.7.2 三重螺旋理论 |
1.7.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 基于政策变迁的Y职中的发展历程 |
2.1 起步萌芽阶段(1982-1993) |
2.2 政府主导、联合办学阶段(1994-1999) |
2.3 曲折中发展阶段(2000-2011) |
2.4 托管转型阶段(2012-2021) |
3 “职教高考”对Y职中的影响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问卷的实施与发放 |
3.1.2 学生、教师访谈的实施 |
3.2 .中职学生对“职教高考”的认识 |
3.2.1 中职学生获取“职教高考”信息的主要途径 |
3.2.2 .中职学生对“职教高考”的认知 |
3.3 “职教高考”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
3.3.1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
3.3.2 对班级设置的影响 |
3.3.3 对学校质量监测的影响 |
3.4 “职教高考”对教师的影响 |
3.4.1 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
3.4.2 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 |
3.5 “职教高考”对教学的影响 |
3.5.1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 |
3.5.2 对考核评价的影响 |
3.6 “职教高考”对学生的影响 |
3.6.1 对学生主体参与动机的影响 |
3.6.2 对学生参与技能比赛动机的影响 |
3.6.3 对学生文化学习动机的影响 |
3.6.4 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 |
3.7 “职教高考”影响下中职学校发展的隐忧 |
4 “就业导向”与“升学导向”的博弈 |
4.1 课程设置以及课时的博弈 |
4.2 专业以及录取方式的博弈 |
4.3 教师和学校的博弈 |
4.4 “职教特色”与“升学率”的博弈 |
5 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
5.1 坚持“职教特色”,重视可持续发展 |
5.2 正确释放“职教高考”信息,积极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
5.3 深化合作办学,构建“横纵联合”的职教发展立交桥 |
5.4 实施考核评价改革,提高教师能力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职保安专业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安保风险评估及其课程概述 |
(一)安保风险评估技术 |
1.安保风险评估技术概述 |
2.安保风险评估技术的实践应用 |
(二)安保风险评估课程 |
1.安保风险评估课程概述 |
2.中外安保风险评估课程发展历程 |
二、构建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时代语境” |
(一)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
(二)就业市场与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契合度分析 |
1.保安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
2.保安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
3.产业发展对保安人才的需求 |
4.中职保安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
(三)保安专业发展与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契合度分析 |
1.保安专业学生现状 |
2.保安专业学生学习现状 |
3.保安专业安保风险评估教学发展现状 |
三、构建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构建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
1.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策要求 |
2.填补保安专业课程体系的漏洞 |
3.培养中、高端保安专业人才 |
4.科学指导安保风险评估实践 |
5.打破保安企业“封闭评估”壁垒 |
6.与国际保安行业培训体系相接轨 |
(二)构建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
1.保安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
2.安保风险评估已经引起企业重视 |
3.国外保安专业评估教育可资借鉴 |
4.金融保险行业评估方法可供参考 |
5.保安专业师资力量较为完备 |
6.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资源日趋增多 |
四、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设计方案 |
(一)课程设计的原则 |
1.政治引领 |
2.理论先导 |
3.注重实践 |
4.以人为本 |
5.试点先行 |
(二)课程设计的具体方案 |
1.课程理论 |
2.课程定位及作用 |
3.课程设计思路 |
4.课程目标 |
5.授课对象 |
6.课程内容 |
7.课程实施 |
8.课程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山东省及周边地区保安行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及访谈纪要 |
附录二: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保安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及访谈纪要 |
致谢 |
(7)“学生评教”对“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研究 ——基于L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学生评教研究 |
1.3.2 教学改进研究 |
1.3.3 以评促改研究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5.1 中职学校 |
1.5.2 学生评教 |
1.5.3 教学改进 |
第二章 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评教”现状的调查 |
2.1 案例学校概况 |
2.2 调查目的 |
2.3 调查过程 |
2.3.1 调查准备过程 |
2.3.2 调查实施过程 |
2.4 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
2.4.1 基本信息 |
2.4.2 评教态度 |
2.4.3 评教程序 |
2.4.4 评教指标 |
2.4.5 评教结果 |
2.5 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
2.5.1 样本的基本信息 |
2.5.2 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三章 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学改进”现状的调查 |
3.1 调查对象与内容 |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
3.1.2 调查内容的设计 |
3.2 调查方法及过程 |
3.2.1 调查方法 |
3.2.2 调查过程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教学改进主体 |
3.3.2 教学改进动力 |
3.3.3 教学改进内容 |
3.3.4 教学改进方法 |
第四章 “以评促改”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框架 |
4.2 “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2.1 实施程序缺乏“规范性” |
4.2.2 评教问卷缺乏“权威性” |
4.2.3 指标设计缺乏“专业性” |
4.2.4 评教活动缺乏“客观性” |
4.3 “教学改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3.1 改进服务对象模糊 |
4.3.2 改进动力尚待加强 |
4.3.3 改进循证不够有力 |
4.3.4 改进方法尚待明确 |
4.3.5 改进时间尚需及时 |
4.3.6 改进实践尚需推进 |
4.4 “以评促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4.1 以评促改缺乏“衔接性” |
4.4.2 以评促改缺乏“可信性” |
4.4.3 以评促改缺乏“充分性” |
第五章 提升“以评促改”作用的措施建议 |
5.1 学校层面 |
5.1.1 完善“学生评教”指标 |
5.1.2 规范“学生评教”程序 |
5.1.3 改善“学生评教”方式 |
5.1.4 完善“学生评教”问卷 |
5.2 教师层面 |
5.2.1 提高教师对“学生评教”的认知 |
5.2.2 强化教师“教学改进”自觉行动 |
5.2.3 运用“评教结果”改进教学弱项 |
5.2.4 提升“学生评教”结果应用能力 |
5.2.5 推动教学“以评促改”成为常态 |
5.3 学生层面 |
5.3.1 调动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 |
5.3.2 提高学生参与评教的主动性 |
5.3.3 培育学生参与评教的责任感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前瞻 |
6.1 研究结论 |
6.1.1 调查了中职学校“学生评教”的现状 |
6.1.2 分析了中职学校“教学改进”的现状 |
6.1.3 解析了“以评促改”存在问题及成因 |
6.1.4 提出了“以评促改”作用的措施建议 |
6.2 研究前瞻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职学生对评教认识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中职学校评教体系访谈提纲(面向教师) |
附录3:中职学校评教体系访谈提纲(面向教务处负责人) |
附录4:中职学校教师教学改进访谈提纲 |
致谢 |
(8)中德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一)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地提升 |
(二)德国比较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
(三)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1.关于双元制职业教育企业参与方面的研究 |
2.关于双元制实质及课程体系方面的研究 |
3.关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改革动向方面的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1.对德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 |
2.对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 |
3.我国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方面的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教育 |
(二)人才培养模式 |
(三)工学结合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历史法 |
(三)比较法 |
第二章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一、德国双元制的形成与发展 |
(一)德国“双元制”的雏形 |
(二)德国“双元制”的确立 |
(三)德国“双元制”的发展 |
二、德国双元制培养目标 |
三、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 |
(一)职业培训条例对“企业一元”实践课程计划作出规定 |
(二)职业教育框架计划对“学校一元”理论课程计划作出规定 |
1.对理论课程计划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
2.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展和实施 |
四、德国双元制师资队伍建设 |
五、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 |
第三章 中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一、我国“工学结合”的形成和发展 |
(一)“工学结合”的孕育期 |
(二)“工学结合”的萌芽期 |
(三)“工学结合”的探索发展期 |
(四)“工学结合”的迅速发展期 |
二、“工学结合”培养目标 |
三、“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
(一)“一体化”课程目标——整体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
(二)课程内容——与学习领域相匹配的典型工作任务 |
(三)课程教学方式——行动导向与自主学习 |
(四)课程教学环境——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学习岗位相结合 |
(五)课程评价——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
四、“工学结合”师资队伍建设 |
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
第四章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
一、中德中职的培养目标共性及差异 |
二、中德中职的课程体系共性及差异 |
三、中德中职的师资队伍建设共性及差异 |
四、中德中职学校和企业合作共性与差异 |
(一)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参与积极性和责任意识方面存在差异 |
(二)企业培训的保障方面存在差异 |
(三)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差异 |
第五章 对完善我国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启示 |
一、德国双元制在我国中职教育中的适用性分析 |
(一)便利条件分析 |
(二)不适应方面分析 |
二、德国“双元制”对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若干启示 |
(一)强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法律体系建设 |
(二)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教观,强化教学改革 |
(三)优化校企合作、增强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
(四)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五)有效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基于柳州市六所中职学校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
1.研究现状 |
2.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
1.研究意义 |
2.研究创新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析 |
(一)概念界定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2.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1.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 |
2.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能动性理论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共生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耦合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交融 |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职学生认清基本国情和放眼宏阔世界的“望远镜”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职学生打牢思想道德和筑垒核心价值的“夯实机”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校园文化和崇仰精神文明的“助推器” |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职学生滋培文化自信和凝铸文化强国的“培养皿”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 |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2.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访谈调查 |
1.访谈对象及实施 |
2.访谈提纲与访谈结果的处理 |
(三)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释析 |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
(一)加强学校的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 |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
2.明确融入的目标定位 |
3.提供促进融合的物质保障 |
4.制定促进融合的激励措施 |
(二)找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切入点 |
1.选取传统文化中理想信念部分丰满中职学生信念教育 |
2.选取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部分滋养中职学生文化修养 |
3.将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核心价值融入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
4.以传统文化的中国精神提升中职学生爱国情怀 |
(三)优化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政课教学主阵地 |
1.构建优秀的思政教师队伍 |
2.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
3.设置科学多元的思政教育考评机制 |
4.案例分析:获奖课例——《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四)构建学科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 |
1.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本教材 |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科教学课堂 |
3.案例分析:《零部件技术测绘与出图》课程思政示范课 |
(五)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参与式学习第二课堂 |
1.以经典教育为抓手,内化于心 |
2.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寓教于乐 |
3.以校外实践为平台,外化于行 |
4.案例分析:校园开放体验日——蜡染、扎染传统工艺走进思想政治教育 |
(六)营造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思政教育环境 |
1.装扮校园文化育人的温馨小环境 |
2.布置“三全育人”改革的立体大环境 |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访谈提纲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10)中职学生集中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研究 ——以江西省H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中职学生 |
1.4.2 集中顶岗实习 |
1.4.3 安全管理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5.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方法 |
1.7.1 文献法 |
1.7.2 调查研究法 |
2 中职学生集中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现状调查 |
2.1 调查说明 |
2.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2.1.2 问卷介绍 |
2.2 中职学生集中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现状 |
2.2.1 安全教育与培训现状 |
2.2.2 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现状 |
2.2.3 安全保障措施现状 |
3 中职学生集中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集中顶岗实习安全教育与培训存在的问题 |
3.1.1 顶岗实习前安全教育与培训准备不足 |
3.1.2 顶岗实习过程中安全教育与培训松懈 |
3.2 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3.2.1 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不明确 |
3.2.2 企业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不合理 |
3.3 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 |
3.3.1 安全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 |
3.3.2 实习三方协议文本缺少规范 |
3.3.3 安全事故医疗资金垫付申请繁琐 |
3.3.4 实习管理教师与企业指导师傅信息交流不畅 |
4 中职学生集中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
4.1.1 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
4.1.2 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工作的检查和监督缺乏 |
4.1.3 安全管理专项资金支持不足 |
4.1.4 顶岗实习管理教师的培训不足 |
4.2 中职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不力 |
4.2.1 安全教育和培训缺少规划 |
4.2.2 学校安全管理师资力量缺乏 |
4.2.3 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
4.2.4 安全事故处理备用金制度缺失 |
4.3 企业协管职责不到位 |
4.3.1 企业安全培训缺乏规划 |
4.3.2 企业指导师傅工作和考核制度不健全 |
4.3.3 校企交流沟通机制不完善 |
4.4 中职学生安全认识不足 |
4.4.1 中职学生安全重视程度不足 |
4.4.2 中职学生纪律观念不强 |
5 中职学生集中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的优化策略 |
5.1 政府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
5.1.1 细化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指导方案 |
5.1.2 加强对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工作的检查和监督 |
5.1.3 提供安全管理资金支持 |
5.1.4 加强对实习管理教师的统一培训 |
5.2 中职学校积极承担集中顶岗实习安全管理职责 |
5.2.1 完善学校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 |
5.2.2 加强安全管理教师队伍建设 |
5.2.3 完善集中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 |
5.2.4 建立集中顶岗实习安全事故处理备用金 |
5.3 企业加强协助,积极落实校企联合管理职责 |
5.3.1 完善安全培训计划 |
5.3.2 加强对企业指导师傅安全管理工作的考核 |
5.3.3 完善校企沟通机制,加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 |
5.4 中职学生加强安全学习,积极配合管理 |
5.4.1 提高安全意识,积极参加安全教育和培训 |
5.4.2 遵守安全管理制度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石家庄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定单”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中职教育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谌淼轩.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庄河静. 福建轻纺, 2021(10)
- [3]乡镇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 ——以汕头市潮阳区C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郑曼青.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4]中职生创业能力构成及培养研究[D]. 刘倩.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5]“就业导向”还是“升学导向”:中职学校发展困境的案例研究[D]. 李梦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中职保安专业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设计研究[D]. 张皓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学生评教”对“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研究 ——基于L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调查[D]. 孙瑶.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8]中德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 刘鹛岳.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基于柳州市六所中职学校的实证调查[D]. 田文靖.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10]中职学生集中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研究 ——以江西省H学校为例[D]. 曹和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