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用户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殷鹏[1](2019)在《《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广泛推进信息技术深入至高校的日常教学之中,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而言,实训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真正实践才能促进全面发展,实训教学的良好运行便成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面对现实环境中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虚拟实训系统恰逢其时,其凭借独具的多维度交互及沉浸感的优势在艺术设计类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将原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实训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辅以教师互动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本论文基于虚拟实训系统在高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对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进行详尽的分析,并探讨新时代下虚拟实训系统开发中新技术的一些运用与价值,以期为虚拟实训系统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技术路线。首先,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大量虚拟实训系统理论的文献资料,对虚拟实训系统的起源与概念特征等等进行了整理,并对虚拟实训系统类型进行了分类,总结了虚拟实训系统在实训教学中的优势与意义。接着针对《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进行了设计,归纳了开发虚拟实训系统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对《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在了解大体的功能需求后针对《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架构、开发流程、开发环境及关键技术进行设计和介绍。其后,笔者再通过多维度分析了典型案例中的实现技术,总结出其优秀经验,随后实际进行设计开发《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在《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实际开发过程中主要分为前期准备、设计与开发、封装与优化以及调试打包四个阶段,针对每一阶段的实现都进行了详细的撰写介绍,最后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的设计研究方法,对开发的《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进行了运行效果分析,并针对焦点小组中教师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建议等反馈信息不断改进优化系统,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不仅如此,笔者还针对《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反思,并展望了未来虚拟实训系统应用服务于各行各业的情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将会出现更新颖更强大的虚拟实训系统。
符佳慧[2](2017)在《多用户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多个用户终端通过网络连接,共享同一个虚拟现实环境,通过不同用户之间的数据交互,协同完成某项工作已经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在传统的纸质培训考核领域,培训考核方式单一枯燥。因此,为用户建立一个沉浸感逼真、交互流畅稳定、思想性高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分布式虚拟现实(Distributed Virtual Reality,简称DVR)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结合的产物。在DVR系统中,多个地理位置不同的用户终端同处于一个虚拟环境中,彼此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交互协作,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电厂设备维修教学一直是电厂运行维护过程中的难点。目前大多数电厂设备检修都是靠检修规程或检修文件包,尽管有些电厂建立了厂级管理信息系统,但其中的设备检修管理只有很少的设备基础信息,没有详细的设备检修管理内容。因此增强检修人员技术能力、提高检修质量、缩短检修时间、减少检修费用是发电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系统针对现有虚拟现实系统的不足,将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的概念和分布式技术引入单用户虚拟现实环境,将其扩展为多用户分布式虚拟现实环境,设计了一套基于同群节点的实体一致性控制预测算法,并且利用数据库数据复制技术解决了主从数据库数据更改的问题。这套系统的开发完成,不仅满足了电厂检修人员学习检修知识,也为用户在实际检修工作中,明确任务分工和任务内容,提供了指导。
李凌[3](2008)在《浅谈分布式虚拟现实及其实时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简称DVR,是虚拟现实系统的一种类型,它是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位于不同物理环境位置的多个用户或多个虚拟环境通过网络相连接,或者多个用户同时参加一个虚拟现实环境,通过计算机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并共享信息。在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中,多个q用户可通过网络对同一虚拟世界进行观察和操作,以达到协同工作的目的。简单地说是指一个支持多人实时通过网络进行交互的软件系统,每个用户在一个虚拟现实环境中,通过计算机与其它用户进行交互,并共享信息。
黄杰[4](2008)在《海洋环境综合数据时空建模与可视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不断深入,海洋环境监测已经成为海洋及环境保护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长期以来海洋环境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多源、异构、多维、动态、海量的海洋环境综合数据,特别是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数据更是以几何级数般速度增长。利用先进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对海洋环境综合数据进行管理和共享已经成为近几年的趋势。论文分析了目前GIS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其中的关键问题——海洋环境综合数据时空建模方法与可视化技术进行了研究。指出了现有的GIS数据模型在表达海洋环境数据上的不足,探索适合海洋时空数据的建模机制。在可视化表达上,引入科学可视化、虚拟现实仿真、体绘制、网格计算等计算机可视化领域的最新技术,结合海洋环境监测可视化系统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几种可行性强的基于GIS的可视化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将研究结果进行了实践和应用。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现有GIS数据模型在海洋环境领域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以场模型为主,基于场和对象联合建模的海洋环境数据概念模型,针对海洋时空数据的格网特性,提出了基于基态修正的快照格网模型,并设计了集成场和特征的面向对象的GIS时空数据模型。2、讨论了GIS可视化的部分关键理论和技术,包括:科学计算可视化、地学可视化、虚拟现实仿真、虚拟GIS、三维图形原理、计算机图形开发技术、空间数据库引擎、分布式GIS、网格计算等,指出目前GIS可视化面临的难题及其在表达海洋环境数据上的不足,并提出了基于GIS的可视化技术集成框架。3、分析了GIS空间数据库在可视化系统中的重要性,采用大型对象-关系型数据库Oracle对海洋环境数据进行一体化管理,针对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实时性要求,给出了数据实时入库和分发的方法。为了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显示,采用基于多分辨率瓦片金字塔技术、海量数据索引技术和基于线程的实时调度等技术,达到了可视化实际应用的要求。4、研究了海洋虚拟环境建模方法,提出了海空、海面、海体、海底的自然环境和非自然实体建模方法。针对真实感海浪的模拟,提出了用海洋波谱函数来对随机的海洋波面进行构造,这种基于二维空间的模拟方法,通过对给定能量谱的正弦分量进行多重求和,简单易行,并在视觉上获得较好的效果。5、研究基于虚拟GIS的海洋环境虚拟可视化。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与GIS的结合方式,提出了构建虚拟GIS的两种开发策略,指出了虚拟现实和GIS的松散数据结合是较好的集成应用方式。为了更加逼真形象地描述虚拟海洋环境,提高程序的效率和质量,简化仿真建模过程,本文提出了基于三维图形引擎的松散式集成的设计方法,并设计开发了支持海洋虚拟环境的三维图形引擎OE3DGE。6、根据海洋环境领域的应用特点提出了海洋多维动态数据的时空可视化方法,全面、详细和准确地表现和描述多维对象的空间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海洋科研和工作人员提供一种可视化表达和分析工具,来直观的表达和揭示海洋现象和构造特征,提供海洋现象的动态变化、历史回溯和未来演变的可视化。7、为了动态地显示海洋环境三维数据场的整体变化情况,提出了基于体绘制和面绘制的数据场三维动态可视化方法,在ArcGIS平台上给出了基于先进的可视化工具集VTK的可视化扩展解决方案,实现大规模数据场实时动态可视,为直观准确地了解海洋环境的状况提供指导。8、针对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中的数据量大、计算密集、效率低、分布式等特点,提出了面向网格计算可视化方法,通过动态的资源组织满足可视化应用的计算和数据存储需求,设计了面向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的多层网格系统架构,讨论了面向网格的可视化流程,并以海洋环境数据的三维体绘制为例,对系统做了初步测试。
林建强[5](2008)在《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大力推广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下,开展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教学,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现代实验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性实验需要丰富的实验设备和元器件支持,需要广泛学习他人的研究经验,需要研究方法的指导,需要研究精神的激励,需要迅速及时的答疑解惑,需要进行合作研究等等。然而当前各高校物理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的需要,因此,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强大的虚拟功能建构一个虚拟研究性实验系统,通过虚拟研究性实验系统所营造的开放、交互、个性化的虚拟研究性实验环境来弥补基于实物仪器的研究性实验的种种不足,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对虚拟研究性实验系统的理论基础、系统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展开研究。传统认识观下,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界限鲜明,认识主体常以旁观者身份参与认识活动,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这种认知方式。作为认识工具的虚拟现实使认识主体“投身”于认识环境与对象中去,使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融为一体,消解了自笛卡尔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主客两分的关系,主体与客体间的互进、互生取代了两者之间的对立与相互役使。其次,主体自身的具体多样性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构想性、交互性、沉浸性等特点扩大了认识客体的范围,虚拟不仅使人变想象为现实,而且使创造变得多样化。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这种认知方式将会极大地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设逼真的实验情景,情景中既包括实验仪器设备也包括协作伙伴和指导教师,学生通过与虚拟的实验情景的交互作用达到新的意义建构。从教学交互层次理论来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研究性实验系统与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环境以及自身新旧概念的交互来达到研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在自主学习理论看来,虚拟研究性实验系统能够很好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性实验内容可以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教学设计,使之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需求,最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看来,虚拟研究性实验系统可以与研究性实验教学方式实现理想的结合,共同实现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价值与研究性实验教学目标。虚拟研究性实验系统以基于虚拟元器件的思想进行设计开发。虚拟元器件主要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和组件技术进行开发,以实现虚拟元器件的良好的独立性、重用性、移植性和可维护性。虚拟元器件库采用树状结构,以简化虚拟元器件的管理。系统的交互水平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的教学质量。良好的交互可以保证学生能够自主地控制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的提示、反馈和引导,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监控。交互技术主要采用脚本编程接口交互和外部编程接口交互。其功能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学生与媒体界面的操作交互,学生与教学要素的信息交互,学生原有的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概念交互。概念交互产生于学生头脑中,体现为学习者认知体系的改变,对于软件设计和开发者而言,是无法直接把握的,只能通过合理有效的操作交互原则和信息交互方法来促进学习者概念交互的产生,同时还可设计一定的反馈机制来获得学习者概念交互的效度,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操作交互和信息交互的策略。系统的虚拟教师功能可以归纳并向学生报告他或她对问题的兴趣取向,其知识结构的缺陷,性格特征、提问方式等。这实际上起到了部分替代教师功能的作用。虚拟教师功能的核心技术主要是知识发现与知识呈现技术。系统的分布协作实验功能构造的虚拟协作实验环境,为学生进行协作研究实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学生在协作研究性实验中,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即学生通过“会话”的手段,在“协作”中完成研究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分布式虚拟协作子系统的实现分为五个部分:服务器、通信部件、多用户场景和替身描述、系统的协同感知、场景的一致性维护。总之,虚拟研究性实验系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所营造的实验环境,是传统的实验环境无法替代的,虚拟环境中的认知方式正暗合了参与者知识观,更符合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的需要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因此,对于虚拟研究性实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朱军[6](2006)在《虚拟地理环境中基于多Agent的数据和计算协同研究》文中指出协同虚拟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多维多感知的虚拟环境更加符合人类空间认知特点,分布式的系统结构又为专家、政府人员以及民众等提供了交流、研讨甚至决策的理想平台,协同工作机制则保证了交流交互过程中的有序性。这些基本特性使得协同虚拟地理环境自然成为虚拟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方向。与一般虚拟环境所具有的沉浸感、交互性、信息集中和智能性四大特性相比,协同虚拟地理环境还具有分布式、共享性、多用户参与、协同性等特性。 多用户的协同机制,包括多用户之间的通信、数据、计算协同控制等是目前研究的焦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对协同虚拟地理环境的多用户参与协同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如开放系统结构、分布资源协同、多用户协同控制机制以及网络瓶颈限制等)未进行系统分析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着学科交叉的思想和原则,借助其他领域的技术和方法,本文首先建立协同虚拟地理环境的多Agent系统和多用户协同控制模型,并设计动态群组算法来求解协同任务,接着分别从数据协同、计算协同、实时协同环境几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最后结合一个应用案例建立原型系统并验证了上述理论和技术方案的可行和正确性。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 由于多用户可能处于各种异构的环境下,且具有动态加入和离开系统环境的特性,为了使协同交互控制更加灵活有效,在分析现有协同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建立协同虚拟地理环境的多Agent系统,并利用Agent之间信息交互集中和对等通信两种模式的优点,设计了混合协同控制模型,即部分Agent间可以直接通讯,部分Agent间通过转发进行通讯,从而既能够减轻服务器的负担,也能实现高效的资源管理和搜索,以适用复杂的应用环境。此外本文也设计一个动态群组算法来组织和控制不同的Agent协同完成任务。 2) 针对异构数据源和异构地理信息处理环境下的数据共享问题,本文对协同虚拟地理环境内常见的数据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基于混合协同控制模型,采用Agent技术,开展协同功能模型设计、数据访问并发控制、多服务器协同、以及数据搜索机制研究,建立虚拟地理环境数据协同服务,把整个系统内部可以共享的数据管理起来,逻辑上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数据库,提供给用户使用,实现异构数据的互连、互操作和协同工作。 3) 针对集中服务器模式容易受到带宽、时间及流动性的限制,从而影响数据传输效率的问题,本文根据协同虚拟地理环境多用户参与特点,分析了协同虚拟地理环境主要数据类型的传输特点,针对异步同时协同模式对数据协同的要求,基于混合协同控制模型和对等服务思想,设计了两种数据传输模型,一是数
付哲[7](2006)在《基于特征的面向对象虚拟GIS数据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虚拟GIS的最基本技术问题之一——虚拟GIS数据模型展开讨论,在分析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剖析虚拟GIS数据特点,使用基于特征的建模技术对虚拟GIS中的数据模型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初步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文章首先对虚拟现实和GIS系统集成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然后根据当前虚拟GIS数据模型的研究进展,使用基于特征的建模技术建立了基于特征的虚拟GIS概念模型。在基于特征的虚拟GIS概念模型基础上,应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了基于特征的面向对象虚拟GIS数据模型(FOVGISDM),并系统分析了该模型的结构、各成分定义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等问题。为实现FOVGISDM的逻辑表达,文章利用Oracle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模式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特征的面向对象虚拟GIS数据库管理,同时,系统阐述了基于特征的虚拟GIS数据库设计基本步骤,依次详细介绍了各个设计阶段应注意的具体内容。最后,文章在基于特征的面向对象虚拟GIS数据库基础上,整合虚拟视景仿真和GIS技术,构建了基于Client/Server层次结构的分布式虚拟GIS原型系统。另外,本文还详细叙述了原型系统特征建模过程、步骤以及关键技术。
戴荣[8](2005)在《基于因特网和Java技术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应运而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以及网络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即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研究热点。它主要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仿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将虚拟场景构建于网络之上,从而实现不同物理位置上多个用户共同“沉浸”在一个虚拟场景中,并可以实现自由漫游及与其它用户之间的相互交流。 目前,国际上的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应用在军事仿真领域,其它领域的应用发展较为缓慢;同时,由于分布式虚拟现实的相关标准、协议(如DIS、HLA)等也是针对大规模场景、多实体仿真、异构网络平台而制定,并运行于大型工作站上,因此无法适应中小规模的商业应用。为此,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基于Internet三层B/S结构和Java-VRML技术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本系统具有成本低廉、结构灵活、扩展性强、维护方便、客户端要求低以及免安装等特点。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基于Internet三层B/S结构和Java-VRML技术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实现了三层体系结构在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上的应用,并根据系统特点,完成了系统的结构划分;实现了客户端完全免安装,将浏览器和Applet作为客户端虚拟场景的呈现工具;基于Socket通讯和多线程技术,实现了用户之间实时的场景同步;在参考现有通讯数据包格式的基础上,根据本系统的特点,定义了场景更新数据包的格式;综合以上技术,构建了一个分布式虚拟现实的实验系统。 本文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将基于Internet三层B/S结构应用到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搭建上,并根据系统的应用特点完成了系统的结构划分;客户端使用Applet作为虚拟场景的浏览工具,实现了客户端完全免安装;定义了场景更新数据包的格式;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软件实现当中,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张大坤,戴荣,郑翰麒,马庭元[9](2004)在《多用户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是单用户虚拟现实系统网络化、多用户化的发展 .其运行在由网络相连的多台计算机上 ,用户共享相同的虚拟世界 ,并可实现用户之间的交互 .该文首先阐述了分布式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应用现状及其体系结构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一个面向中小规模应用的 DVR原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技术 ,所开发的系统在普通PC服务器、微型机组成的网络环境下运行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沈春龙[10](2002)在《虚拟制造可视化环境及其过程管理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制造系统正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方向发展。虚拟制造概念提出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研究热点,被广泛地认为是新世纪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对虚拟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施,企业能够以更短的时间、更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服务来赢得市场竞争,虚拟制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分析虚拟制造的概念、产生背景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讨论了虚拟制造的研究策略及关键技术,从技术集成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基于网络层次开放式的虚拟制造体系结构,为虚拟制造的应用集成提供指导。 针对虚拟制造过程管理的特点及相关的过程模型,提出了项目—任务—活动模型并细化了模型各层的功能描述;提出了基于关系结构的多视图任务数据模型;运用双代号网络计划方法在任务粒度层次上对协同过程进行建模,以任务网络图的关键路径为依据,对项目的关键任务进度、资源、人员等方面进行监控和调度;并对任务流引擎、任务触发及状态监测和整个项目进度的动态控制方法进行了设计。整个过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支持虚拟制造过程的多学科小组的协同工作提供了保证。 分析了虚拟制造三维可视化环境的研究内容,着重研究了虚拟环境中实体的几何建模技术和行为建模方法,基于此提出了虚拟加工环境的系统结构,新颖地创建了基于OpenGL可重用的支持三维建模仿真的组件,为可视化虚拟加工环境提供图形引擎支持;从面向对象的角度分析了虚拟加工设备的结构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装配层次关系的几何建模,并建立了基于运动学分析的行为建模;分析了NC代码解析器的特点,提出了针对不同数控系统解析器的结构和实现方法;提出了刀具半径补偿过程中的干涉检验向量计算方法;针对加工过程仿真的实时性,提出了基于毛坯表面三角面片划分方法。基于这些理论设计的原型系统为虚拟产品的可加工性分析和评价提供了分析手段。 以VRML为工具讨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车间层虚拟加工设备模型描述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虚拟车间多用户共享的系统框架,同时对系统目标、系统服务器和通信部件的设计、多用户场景和替身描述、系统运行机制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其能够为分布式异地协同制造提供分析依据。
二、多用户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用户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虚拟实训系统的缘起与发展 |
第一节 虚拟实训系统概况 |
一、虚拟实训系统的类型 |
二、虚拟实训系统的特征 |
第二节 虚拟实训系统的开发现状 |
第三节 虚拟实训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四节 虚拟实训系统对实训教学的影响 |
一、适应性广泛 |
二、教学成本低 |
三、学习兴趣高 |
第二章 《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设计 |
第一节 《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设计原则 |
一、教育性原则 |
二、实用性原则 |
三、真实性原则 |
四、艺术性原则 |
五、技术性原则 |
第二节 《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需求分析 |
一、仿真真实性需求 |
二、理论辅助需求 |
三、非功能性辅助需求 |
第三节 《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架构设计 |
第四节 《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开发流程 |
一、前期准备阶段 |
二、设计与开发阶段 |
三、封装与优化阶段 |
四、调试与打包阶段 |
第五节 《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开发环境 |
一、硬件环境 |
二、软件环境 |
第六节 《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
一、碰撞检测 |
二、光照构建 |
三、LOD层次细节 |
第三章 虚拟实训系统的应用案例透视 |
第一节 功能交互——以《园林设计VR系统》为例 |
一、直观全面的互动方式 |
二、硬件设备的辅助交互 |
三、经验启示 |
第二节 功能教学——以《汽车维修仿真平台》为例 |
一、即时提示纠正错误操作 |
二、整合归纳展现教学内容 |
三、经验启示 |
第三节 界面风格——以《服装一体化设计仿真教学系统》为例 |
一、弱化视觉强调功能 |
二、适应情境用户为先 |
三、经验启示 |
第四章 《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开发实践 |
第一节 前期准备 |
一、模型的制作与优化 |
二、材质及贴图绘制 |
第二节 设计与开发 |
一、虚拟场景的整合与优化 |
二、UI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三、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第三节 封装与优化 |
一、《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资源封装 |
二、《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性能优化 |
第四节 调试与打包 |
一、调试 |
二、打包 |
第五章 《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第一节 焦点小组访谈 |
第二节 运行效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多用户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技术与开发环境 |
2.1 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 |
2.1.1 分布式技术 |
2.1.2 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 |
2.1.3 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
2.1.4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一致性问题 |
2.2 Virtools |
2.2.1 Virtools Dev |
2.2.2 Virtools Physical Pack和Virtools VR Pack |
2.2.3 Virtools AI Pack和Virtools Xbox Kit |
2.2.4 Virtools Server Pack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整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分布式虚拟系统的设计 |
3.2.1 分布式结构设计 |
3.2.2 系统功能设计 |
3.2.3 系统体系结构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结构设计 |
3.3.2 数据库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致性控制策略和数据复制技术 |
4.1 不一致现象的原因 |
4.1.1 因果不一致 |
4.1.2 时空不一致 |
4.2 同群节点的概念 |
4.3 同群节点的一致性控制预测算法 |
4.3.1 策略的基本原则 |
4.3.2 基于Mahalanobi的实体唯一性控制算法 |
4.3.3 同群节点的一致性预测算法 |
4.4 数据复制技术 |
4.4.1 数据复制的基本原理 |
4.4.2 数据复制常用方法 |
4.4.3 数据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
4.4.4 PostgreSQL数据库复制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分布式结构的实现 |
5.2 数据库结构的实现 |
5.2.1 数据库操作流程 |
5.2.2 数据库连接过程 |
5.2.3 数据库的主要操作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3.1 管理员功能 |
5.3.2 学员功能 |
5.4 实现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4)海洋环境综合数据时空建模与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IS在海洋领域的应用现状 |
1.2.2 GIS数据模型在海洋领域的拓展研究 |
1.2.3 GIS可视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海洋环境综合数据时空建模方法 |
2.1 海洋环境综合数据分析 |
2.2 基于场和对象的联合表达模型 |
2.3 时态表达模型 |
2.3.1 时态GIS |
2.3.2 时空模型在海洋中的应用 |
2.4 集成场和特征的面向对象海洋环境数据模型 |
2.4.1 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及特征 |
2.4.2 海洋环境数据模型总体结构描述 |
2.4.3 海洋环境综合数据集组织 |
2.4.4 海洋时空对象组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IS可视化技术框架 |
3.1 科学计算可视化与地学可视化 |
3.1.1 科学计算可视化 |
3.1.2 地学可视化与GIS可视化 |
3.2 虚拟现实与虚拟GIS |
3.2.1 虚拟现实 |
3.2.2 虚拟GIS |
3.3 三维图形技术 |
3.3.1 三维图形显示基本原理 |
3.3.2 OpenGL与三维可视化开发技术 |
3.4 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 |
3.5 WebGIS可视化 |
3.6 分布式与网格计算 |
3.6.1 分布式技术 |
3.6.2 网格计算 |
3.7 基于GIS的可视化技术集成框架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空间数据库的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 |
4.1 海洋数据存储管理模式 |
4.2 数据库一体化管理技术路线 |
4.3 Oracle数据库存储方案 |
4.3.1 海洋栅格数据存储方案 |
4.3.2 海洋矢量数据存储方案 |
4.3.3 海洋实测及环境数据存储方案 |
4.3.4 海洋遥感数据的实时入库与分发 |
4.4 基于数据库可视化关键技术 |
4.4.1 多分辨率分块金字塔构建 |
4.4.2 海量数据索引技术 |
4.4.3 遥感影像数据的实时调度与显示技术 |
4.5 系统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洋环境数据的时空可视化 |
5.1 基于空间维的可视化 |
5.1.1 二维可视化 |
5.1.2 2.5维可视化 |
5.1.3 三维可视化 |
5.2 三维标量场数据的体可视化 |
5.2.1 海洋环境散乱数据插值 |
5.2.2 海洋环境三维场数据体绘制 |
5.2.3 三维等值面法 |
5.3 时空动态可视化 |
5.3.1 基于过程的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 |
5.3.2 时空符号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海洋虚拟环境建模与可视化 |
6.1 虚拟GIS与海洋环境虚拟可视化 |
6.2 虚拟场景三维绘制引擎的设计 |
6.3 虚拟海洋环境的建立 |
6.3.1 天空背景 |
6.3.2 雨雪 |
6.3.3 雾气 |
6.3.4 模型 |
6.3.5 海底地形 |
6.4 海浪的真实感绘制 |
6.4.1 海浪数学模型 |
6.4.2 海浪模型构造 |
6.4.3 基于硬件的加速 |
6.5 系统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面向网格的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初步研究 |
7.1 基于网格的分布式可视化 |
7.2 网格体系架构 |
7.3 面向网格的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系统 |
7.3.1 系统结构设计 |
7.3.2 可视化任务执行流程 |
7.4 初步实验结果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应用实例 |
8.1 全球海洋环境观测数据(ARGO)处理系统ARGOGIS |
8.2 海监飞机扫描仪资料三维仿真和演示GIS系统 |
8.3 国家863海洋水质环境信息服务系统 |
8.4 浙江海洋水质遥感速报GIS系统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内容总结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5)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论 |
(一) 虚拟现实技术及虚拟实验教学的发展状况 |
(二) 虚拟研究性实验系统的提出 |
(三) 虚拟研究性实验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
二、虚拟环境中的认知方式及其特点 |
(一) 虚拟存在与虚拟认识 |
(二) 虚拟实践的教育价值 |
(三) 虚拟思维的教育价值 |
(四) 虚拟环境中的认知及其特点 |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依据 |
(一) 研究性实验的涵义、教学目标及原则 |
(二)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研究性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三) 虚拟研究性实验系统的需求分析 |
四、虚拟研究性实验系统的设计思想 |
(一) 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 |
(二) 虚拟元器件的设计 |
(三) 交互功能设计 |
(四) 虚拟教师功能设计 |
(五) 分布协作功能设计 |
五、设计思想的技术解读 |
(一) 虚拟元器件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二) 交互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三) 虚拟教师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四) 分布式虚拟协作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 研究总结 |
(二) 今后的研究方向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6)虚拟地理环境中基于多Agent的数据和计算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索引 |
表索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协同虚拟地理环境研究现状 |
1.2.1 技术发展历程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CVGE与相关技术综述 |
2.1 协同虚拟环境 |
2.1.1 CVE基本概念和特征 |
2.2.2 CVE研究机构和研究项目 |
2.2 Agent技术 |
2.2.1 Agent基本概念和特征 |
2.2.2 多Agent系统 |
2.2.3 Agent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 |
2.3 网格服务 |
2.3.1 网格概念及发展 |
2.3.2 网格计算的分类 |
2.3.3 网格研究现状 |
2.4 P2P技术 |
2.4.1 P2P基本概念 |
2.4.2 P2P系统网络结构 |
2.4.3 P2P应用现状 |
2.5 信息技术对CVGE的贡献 |
2.5.1 CVGE与协同虚拟环境 |
2.5.2 多Agent系统和CVGE |
2.5.3 网格和CVGE |
2.5.4 P2P和CVGE |
第三章 协同虚拟地理环境的多Agent系统研究 |
3.1 MAS和CVGE协同模型 |
3.1.1 常用协同模型 |
3.1.2 基于Agent的地学协同模型 |
3.1.3 CVGE协同存在的一些问题 |
3.1.4 基于MAS的CVGE协同 |
3.2 协同虚拟地理环境的多Agent系统 |
3.2.1 CVGE系统的层次体系结构 |
3.2.2 MAS系统设计 |
3.2.3 基于Agent的混合协同控制模型 |
3.3 动态群组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VGE数据协同服务模型 |
4.1 数据共享与数据协同 |
4.1.1 数据共享 |
4.1.2 数据协同 |
4.2 CVGE数据 |
4.3 数据协同 |
4.3.1 数据协同模型 |
4.3.2 数据访问并发控制 |
4.3.3 多服务器协同 |
4.3.4 实施机制 |
4.4 数据传输 |
4.4.1 静态数据分发 |
4.4.2 即时数据传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网格的CVGE计算服务 |
5.1 CVGE计算模式 |
5.1.1 数据协同 |
5.1.2 地学模型集成 |
5.1.3 计算力资源 |
5.2 基于网格的CVGE计算服务 |
5.2.1 计算服务体系框架 |
5.2.2 运行机制 |
5.2.3 逻辑服务管理 |
5.3 分布式计算服务 |
5.3.1 分布式计算 |
5.3.2 Jini技术 |
5.3.3 JavaSpaces |
5.3.4 ComputeFarm |
5.3.5 分布式计算服务 |
5.4 移动Agent计算服务 |
5.4.1 移动Agent |
5.4.2 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计算模型 |
5.4.3 移动Agent应用于CVGE中的优势 |
5.4.4 移动Agent计算服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协同地理场景建模 |
6.1 三维地理场景建模 |
6.1.1 场景模型类型 |
6.1.2 场景建模 |
6.1.3 场景优化和管理技术 |
6.2 分布式地形实时漫游 |
6.2.1 虚拟地形环境 |
6.2.2 数据预处理 |
6.2.3 地形可视化数据流程 |
6.2.4 地形场景简化算法 |
6.3 多用户交流交互模式 |
6.3.1 人机交互模式 |
6.3.2 交流交互手段 |
6.3.3 多媒体实时交互 |
6.4 多用户视频协同 |
6.4.1 视频交互模式 |
6.4.2 视频协同管理 |
6.4.3 视频数据传输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原型及初步实验 |
7.1 项目背景 |
7.2 系统原型设计和实现 |
7.2.1 实验系统建设的目标 |
7.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7.3 虚拟地理场景 |
7.3.1 可视化程序设计 |
7.3.2 地理场景数据分发实验 |
7.3.3 地理场景实时漫游实验 |
7.4 视频协同和场景协同 |
7.4.1 视频图像压缩 |
7.4.2 多播树模拟实验 |
7.4.3 视频协同 |
7.4.4 场景协同 |
7.5 网格服务 |
7.5.1 基本网格服务 |
7.5.2 分布式计算服务 |
7.5.3 Agent计算服务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致谢 |
(7)基于特征的面向对象虚拟GIS数据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虚拟GIS 研究背景 |
1.1.1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
1.1.2 多维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简介 |
1.1.3 可视化技术研究进展 |
1.2 虚拟GIS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虚拟GIS 的研究现状 |
1.2.2 虚拟GIS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4 论文的思路和内容安排 |
1.4.1 论文的思路 |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虚拟GIS 系统集成理论研究 |
2.1 虚拟现实与GIS 系统集成的原因 |
2.1.1 虚拟现实和GIS 系统集成的可能性 |
2.1.2 虚拟现实和GIS 系统集成研究的必要性 |
2.2 虚拟现实和GIS 系统集成的概念和方法 |
2.2.1 系统集成的概念 |
2.2.2 虚拟现实和GIS 系统集成的结构框架 |
2.3 虚拟现实和GIS 系统集成的阶段划分及分析 |
2.3.1 阶段划分 |
2.3.2 现状分析 |
2.4 当前虚拟现实和GIS 系统集成存在的关键问题 |
2.4.1 数据问题 |
2.4.2 虚拟景观技术 |
2.4.3 网络化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特征的虚拟GIS 概念模型设计 |
3.1 基本概念和理论 |
3.1.1 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3.1.2 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 |
3.1.3 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数据结构 |
3.2 虚拟GIS 数据模型研究进展分析 |
3.2.1 GIS 数据模型的发展现状 |
3.2.2 虚拟GIS 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
3.2.3 现有虚拟GIS 系统采用数据模型的不足 |
3.3 基于特征的建模技术 |
3.3.1 特征建模技术在GIS 领域的应用 |
3.3.2 特征建模技术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应用 |
3.4 基于特征的虚拟GIS 概念模型 |
3.4.1 概念模型 |
3.4.2 设计虚拟GIS 数据模型应考虑的问题 |
3.4.3 概念模型中特征的定义 |
3.4.4 基于特征的虚拟GIS 概念模型框架 |
3.4.5 基于特征的虚拟GIS 概念模型的结构化形式描述 |
3.4.6 与其它数据模型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特征的面向对象虚拟GIS 数据模型 |
4.1 面向对象方法应用概述 |
4.1.1 面向对象设计思想的引入 |
4.1.2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 |
4.1.3 面向对象方法的数据抽象技术和抽象工具 |
4.1.4 基于特征与面向对象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
4.2 基于特征的面向对象虚拟GIS 数据模型 |
4.2.1 对象的划分 |
4.2.2 FOVGISDM 中特征的表达 |
4.2.3 特征分类 |
4.2.4 特征对象的构成 |
4.2.5 特征语义对象 |
4.2.6 特征几何对象 |
4.2.7 语义对象和几何对象的关系 |
4.2.8 FOVGISDM 的地理特征类图 |
4.2.9 建筑物特征对象模型示例 |
4.3 FOVGISDM 中特征关系分析 |
4.3.1 特征关系及其分类 |
4.3.2 特征对象几何关系分析 |
4.3.3 特征对象语义关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特征的面向对象虚拟GIS 数据库系统 |
5.1 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 |
5.1.1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 |
5.1.2 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
5.1.3 特征数据的管理和组织 |
5.1.4 Oracle 9i 对象-关系型数据库 |
5.2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5.2.1 数据库建设的原则 |
5.2.2 数据库的命名规则 |
5.3 基于特征的虚拟GIS 数据库设计 |
5.3.1 数据库设计方法简述 |
5.3.2 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 |
5.3.3 基于特征的虚拟GIS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总述 |
5.3.4 用户需求调研分析 |
5.3.5 基于特征的虚拟GIS 数据库概念设计 |
5.3.6 基于特征的虚拟GIS 数据的逻辑组织 |
5.3.7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
5.4 虚拟城市场景的数据库设计及实现示例 |
5.4.1 城市虚拟场景特征语义树的构建 |
5.4.2 数据的逻辑组织 |
5.4.3 物理结构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FOVGISDM 的虚拟GIS 原型系统 |
6.1 系统总体设计 |
6.1.1 系统设计思路 |
6.1.2 系统结构体系 |
6.1.3 原型系统的开发思路 |
6.2 虚拟GIS 原型系统的特征建模 |
6.2.1 虚拟地理环境的建模技术 |
6.2.2 虚拟GIS 原型系统的特征建模过程 |
6.2.3 数据准备 |
6.2.4 特征实体建模 |
6.2.5 特征模型集成 |
6.3 原型系统与数据库间的接口设计 |
6.3.1 数据库访问接口技术 |
6.3.2 模型数据入库 |
6.3.3 模型数据的导出 |
6.4 原型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6.4.1 系统虚拟场景驱动的基本流程 |
6.4.2 三维场景加载模块 |
6.4.3 屏幕显示模块 |
6.4.4 场景设定 |
6.4.5 场景交互运动方式的选择模块 |
6.4.6 自动漫游模块 |
6.4.7 空间查询 |
6.4.8 原型系统的特点综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8)基于因特网和Java技术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
1.1.1 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 |
1.1.2 虚拟现实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1.1.3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 |
1.2 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
1.2.1 分布式虚拟现实的概念 |
1.2.2 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3 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典型应用 |
1.3 虚拟现实系统的关键技术 |
1.4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章节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2 虚拟现实及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相关技术 |
2.1 虚拟现实系统 |
2.1.1 虚拟现实系统的一般组成 |
2.1.2 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特性 |
2.1.3 虚拟现实系统的分类 |
2.2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 |
2.2.1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一般组成 |
2.2.2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结构特征 |
2.2.3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数据模型 |
2.2.4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网络拓扑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设计 |
3.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3.2 需求分析 |
3.3 系统结构 |
3.3.1 两层结构和三层结构 |
3.3.2 系统的层次结构划分 |
3.4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4.1 系统的设计方法 |
3.4.2 系统的运行结构 |
3.4.3 系统工作流程 |
3.5 系统的运行环境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实现及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 |
4.1 表示层的实现 |
4.1.1 相关技术原理介绍 |
4.1.2 表示层的功能描述 |
4.1.3 通讯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1.4 协议(报文)的设计与实现 |
4.1.5 XML报文的解析 |
4.2 功能层的实现 |
4.2.1 相关技术原理介绍 |
4.2.2 功能层的系统设计 |
4.2.3 功能层与数据层的接口 |
4.2.4 交互功能的实现 |
4.2.5 场景同步的实现 |
4.3 数据层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集成及运行结果 |
5.1 表示层的部署 |
5.2 功能层的部署 |
5.3 数据层的部署 |
5.4 系统运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多用户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布式虚拟现实的典型体系结构 |
1.1 分解的仿真模型结构 |
2.2 MPSC模型结构 |
2 一个原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1) 服务器端: |
2) 客户端: |
3 关键技术及关键问题解决 |
1) Socket技术与多线程及线程池技术的结合 |
2) XML文件格式的应用 |
3) applet安全性问题的实现 |
4 结论 |
(10)虚拟制造可视化环境及其过程管理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虚拟制造的定义研究 |
1.3 虚拟制造的产生背景 |
1.4 虚拟制造的特点 |
1.5 虚拟制造的优势 |
1.6 虚拟制造的分类 |
1.7 虚拟制造国内外研究概况 |
1.8 课题的来源及论文结构安排 |
1.9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虚拟制造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
2.1 引言 |
2.2 虚拟制造系统与实际制造系统 |
2.3 虚拟制造系统的功能 |
2.4 虚拟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 |
2.5 虚拟制造体系结构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虚拟产品制造中过程管理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虚拟产品制造过程管理的概念和功能 |
3.3 过程描述模型的研究 |
3.4 任务模型的建立 |
3.5 虚拟产品开发的过程建模 |
3.6 任务网络图的关键路径计算 |
3.7 基于关系结构的多视图任务数据模型表示 |
3.8 基于网络图的任务拓扑排序 |
3.9 虚拟产品开发过程的任务触发及状态监控 |
3.10 基于网络时间参数的项目进度监控 |
3.11 基于项目的虚拟产品制造过程的原型系统设计 |
3.12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虚拟制造可视化环境的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虚拟制造环境的特点 |
4.3 虚拟制造三维环境的研究内容 |
4.4 虚拟制造环境建立的关键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虚拟加工环境的研究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二维虚拟加工环境系统结构及其特点 |
5.3 基于可重用的支持三维建模仿真的组件设计 |
5.4 基于装配层次关系的虚拟铣削加工中心几何建模 |
5.5 基于运动学分析的虚拟加工中心行为建模 |
5.6 NC代码解析模块 |
5.7 刀具半径补偿及其干涉检验 |
5.8 加工过程仿真 |
5.9 虚拟加工环境的原型系统设计 |
5.10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虚拟车间多用户共享环境框架研究 |
6.1 引言 |
6.2 VRML语言简介 |
6.3 VRML场景图的组织及其动态运行机制 |
6.4 网络环境下基于VRML的虚拟加工设备模型描述 |
6.5 虚拟车间的多用户共享环境框架研究 |
6.6 系统实现 |
6.7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论文 |
四、多用户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室内设计》虚拟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殷鹏. 扬州大学, 2019(02)
- [2]多用户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研究[D]. 符佳慧.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5)
- [3]浅谈分布式虚拟现实及其实时性研究[J]. 李凌.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8(16)
- [4]海洋环境综合数据时空建模与可视化研究[D]. 黄杰. 浙江大学, 2008(07)
- [5]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林建强. 广西师范大学, 2008(09)
- [6]虚拟地理环境中基于多Agent的数据和计算协同研究[D]. 朱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6(12)
- [7]基于特征的面向对象虚拟GIS数据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付哲. 吉林大学, 2006(10)
- [8]基于因特网和Java技术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研究与实现[D]. 戴荣. 沈阳工业大学, 2005(05)
- [9]多用户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技术[J]. 张大坤,戴荣,郑翰麒,马庭元.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10]虚拟制造可视化环境及其过程管理的技术研究[D]. 沈春龙. 南京理工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