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共享 品牌共创(论文文献综述)
李同茂,张良波,谢育锋,涂荣庭[1](2021)在《开源品牌化条件下消费者-品牌价值共创的路径探索——以比亚迪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开源品牌化作为一种将消费者纳入品牌建设过程的新型品牌建设方式,已经得到企业界的广泛认可,但对于开源品牌化条件下消费者与品牌进行价值共创的研究甚少。为分析开源品牌化条件下消费者-品牌共创价值的具体路径,本研究通过对已有理论的系统梳理,构建出"开源供应物→消费者资源整合→消费者→品牌共创价值"的基本路径,并选取比亚迪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对品牌文本数据进行扎根分析和共现研究,发掘理论模型内在变量之间的指向性。开创性地探索了开源品牌化这一新视角下消费者与品牌进行价值共创的路径,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也可为企业实践中品牌开源化进程管理和品牌价值共创提供管理启示。
杨梦迪[2](2021)在《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价值共创对其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萍[3](2021)在《观察者视角下价值共创信号对品牌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企业营销从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顾客价值创造为核心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则催生了顾客价值创造由企业单边主导向“企业—顾客”共创模式演化,如小米、韩都衣舍等品牌;并由此带来一系列商业模式的变革,为企业提质增效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当“企业—顾客”价值共同创造逐渐成为营销实践的潮流与趋势后,也引发了学术界对该现象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既有文献更多聚焦于价值共创的参与者,并重点探究顾客参与价值共创对“品牌—顾客关系”的影响;而价值共创对大量“围观”消费者,即价值共创信号的观察者,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则缺乏足够的文献研究;且现有相关文献对价值共创如何影响信号观察者存在相互矛盾的结论,观点尚未统一。因此本文就价值共创信号如何影响观察者品牌绩效(基于顾客品牌资产的品牌绩效)展开进一步探讨,对丰富价值共创信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价值共创信号的本质是企业向外界释放的一种讯息,一种关于其进行价值共创活动的信息(刺激-S),消费者在接收共创信号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反应,这是消费者的心理状态(机体-O),在心理状态发生改变后,进一步产生的决策行为是消费者的反应(反应-R)。即价值共创信号对观察者的影响符合“S-O-R(刺激——机体—反应)理论”。因此,本文以“S-O-R理论”为依托,对价值共创如何影响观察者品牌绩效展开研究;并采用2(价值共创信号:有价值共创信号VS无价值共创信号)×2(产品类型:奢侈品VS必需品)双因素组间实验设计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价值共创信号对观察者的品牌态度、品牌绩效均有正向影响;(2)品牌态度中介作用于价值共创信号对观察者品牌绩效的影响,且该中介效应为完全中介;(3)产品类型调节价值共创信号对观察者品牌绩效的影响,但对中介变量品牌态度的调节效应不明显。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的观察者视角,将品牌态度作为中介变量,产品类型作为调节变量,丰富了价值共创信号的相关研究,弥补了价值共创信号对观察者品牌绩效影响研究的不足;研究结论为企业如何实现价值共创效应的价值最大化,如何重构“顾客—品牌”关系,如何实现差异化市场竞争等提供了文献支持。但本文也存在研究不足,建议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的价值共创信号如何影响观察者品牌绩效。
李琛[4](2021)在《基于消费者参与的白酒品牌价值共创模式与机制研究——以江小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时代,品牌价值不再由企业单独创造,而是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创造而成。本文以江小白品牌为案例样本,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探寻消费者参与下的白酒品牌价值共创模式与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在以"消费者、产品和互联网"为主的品牌管理理念下,通过构建品牌价值共创平台和进行品牌IP化鼓励消费者参与,将消费者成功转换为品牌价值共创者并引导其品牌价值共创行为是江小白品牌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总结了消费者参与白酒品牌价值共创的相关机制。
涂科,杨学成,苏欣,欧贤才[5](2020)在《共享经济中供应用户角色压力对持续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共享经济使价值共创参与主体由提供方、顾客方转变为供应用户、顾客用户与平台。供应用户需要扮演提供方与顾客方双重角色,这为其带来了角色压力。但鲜有研究关注供应用户的角色压力对其共创行为的影响。为弥补此空缺,本文基于价值共创过程理论与角色压力理论,检验了供应用户角色压力对持续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角色压力(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超载)对自主感有负向影响;自主感对持续价值共创行为有正向影响;自主感在角色冲突、角色超载与持续价值共创行为的关系中均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自我建构在角色压力与自主感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进一步,自我建构调节了自主感在角色冲突、角色超载与持续价值共创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论拓展了角色压力与价值共创理论在共享经济中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引导共享经济模式中价值共创活动的管理借鉴。
周培源,姜洁冰[6](2020)在《社会化媒体语境下企业品牌传播共创论的反思》文中认为企业品牌传播的"共创论"转向是当今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研究焦点。文章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品牌共创论"范式进行梳理和省思,发现中国的品牌共创研究以企业管理为起点,逐渐转向品牌共创的研究,"消费者"成为核心研究对象,"共创价值"和"虚拟品牌社区"是该研究范式的重心。文章认为,研究重点转移的驱动原因是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介"实现了由媒体力量向社会力量的跃升,"共创论"重塑了品牌建构过程中的主客关系,体现了协商论视域下的意义生成过程。未来的品牌共创实践需要顺应社会传播的视频化转向,准确评估品牌共创风险,持续激活用户的参与热情,以实现品牌传播效果的优化。
余文伟,朱虹,胡小丽,肖春曲[7](2020)在《虚拟品牌社区中的品牌价值共创研究述评与展望》文中认为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加深对品牌价值创造的演化过程和虚拟品牌社区中品牌价值共创具体行为的理解,总结了品牌价值共创对消费者和企业带来的结果,以及从消费者个体、企业营销措施、虚拟品牌社区环境氛围和社会资本几个层面探讨影响消费者参与品牌价值共创的前置因素。最后,根据该领域的研究缺陷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毛海帆[8](2020)在《虚拟品牌社区中品牌共创对品牌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购已经成为每家每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比于线下的实体店,电商平台所能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或者服务的种类要更加丰富。由于消费者本身对于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缺乏相应的了解,当面临如此多的选择时会变得无从下手,这将会使得消费者的购买风险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提供相同或者类似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逐渐增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相应的加剧,如何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各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虚拟品牌社区的出现成为了联系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关系的枢纽,为解决消费者和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起着建设性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虚拟品牌社区的研究大多数是从社区本身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内在的传导机制。其中,社区本身主要是指其所具有的功能,例如信息功能、社交功能、娱乐功能等;而消费者行为主要是指购买意愿、品牌共创行为、顾客公民行为等。这些学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社区本身与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为如何调动消费者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提供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虽然每天进入虚拟品牌社区的消费者人来人往,但只有少部分消费者能够长期留在社区中。因此,对于虚拟品牌社区更为关键性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使消费者对其产生粘性从而自愿长期留在社区中为品牌共创活动做出贡献。基于以上社会背景和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的分析,本文将从消费者行为到消费者态度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虚拟品牌社区。其中,消费者行为主要是指参与由企业和顾客发起的品牌共创活动;而消费者态度是指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在探讨这两者关系的过程中,本文将顾客感知价值这一心理变量作为中介变量,从而构建出从消费者行为到态度的主干模型。除此之外,本文也尝试将品牌声誉作为调节变量引进虚拟品牌社区这一情境。通过对于相关文献的整理,本研究提出了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并且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来搜集数据,经过统计检验后发现如下结论:(1)品牌共创对顾客感知价值正向影响(2)顾客感知价值对品牌关系质量正向影响(3)顾客感知价值在品牌共创与品牌关系质量之间起中介作用(4)品牌声誉正向调节顾客感知价值与品牌关系质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本文根据所得出的结论分别给予企业和消费者一些启示。
霍婉婷[9](2020)在《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对品牌依恋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打破了消费者原有的物理空间阻隔,虚拟品牌社区也应运而生。顾客和品牌之间互动的依托于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在此进行交流和思想创新。企业虚拟品牌社区作为消费领域价值共创的典型形式,己经成为了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虚拟品牌社区对企业创新与构建稳固的客户群均有重大意义。相较于品牌忠诚,品牌依恋反映的是顾客与品牌之间情感上的维系和心理上对于品牌的依赖,是品牌忠诚的最为真实的反映,因此品牌依恋更能衡量顾客与品牌之间的关系质量。关于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与品牌依恋的关系,目前学者们还未证实,更进一步的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与品牌依恋两者之间的影响的内部机制如何产生的更是缺少实证研究支持。因此,本文将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影响品牌依恋作为研究和探索的方向。基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论,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构建研究模型。本文将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作为自变量,将品牌依恋作为因变量,并且引入品牌认同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一个基于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品牌认同和品牌依恋三者的关系模型,研究的目的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来揭示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对品牌依恋影响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为虚拟品牌社区的管理者和运营者提供有效的营销建议。在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基础上,本文将华为花粉俱乐部作为调研对象,使用了SPSS22.0和AMOS23.0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的研究结果:(1)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中无论是参与企业发起的品牌共创还是自发的品牌共创都正向影响品牌依恋;(2)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两维度正向影响品牌认同三维度:自我相符感、面子感和归属感;(3)品牌认同的三维度正向影响品牌依恋的关系假设得到支持;(4)品牌认同的三维度在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与品牌依恋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经过实证表明,对于消费者在虚拟品牌社区中表现的共创行为,企业应该给高度重视,并且通过社交的形式将在虚拟品牌社区中的这种互动交流行为,塑造成一种“圈子”文化,培养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结。另外消费者品牌认同的提升,也有利于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开展情感营销。
霍春辉,张银丹,王晓睿[10](2019)在《虚拟品牌社区品牌共创类型对顾客价值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企业发起的虚拟品牌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顾客参与品牌共创类型对顾客价值各维度的影响假设模型,并讨论了发起的品牌共创在自发的品牌共创与顾客价值各维度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在虚拟品牌社区环境下,顾客参与自发的品牌共创和企业发起的品牌共创都对顾客价值各维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自发的品牌共创正向影响企业发起的品牌共创;企业发起的品牌共创在自发的品牌共创与顾客价值各维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最后提出:品牌管理者要重视品牌共创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品牌共创活动;优化虚拟品牌社区"软环境",提高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质量;构建以顾客为导向的品牌共创网络,突出顾客价值的重要地位。
二、资源共享 品牌共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源共享 品牌共创(论文提纲范文)
(1)开源品牌化条件下消费者-品牌价值共创的路径探索——以比亚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开源品牌化 |
1.1.1 品牌开源化的概念 |
1.1.2 开源品牌化的开源供应物 |
1.2 消费者-品牌价值共创 |
(1)宏观理论发展: |
(2)价值共创的战略层问题: |
(3)价值共创的具体机制: |
(4)价值共创的结果: |
(5)价值共创的应用范畴: |
1.3 资源整合策略 |
1.4 开源品牌化条件下消费者-品牌价值共创理论框架开发 |
2 研究设计 |
2.1 个案选择 |
2.2 数据收集和处理 |
2.3 数据编码 |
2.3.1 开放式编码 |
2.3.2 主轴式编码 |
2.3.3 选择式编码 |
2.3.4 数据分析策略 |
3 共现分析 |
3.1 开源供应物→资源整合的路径分析 |
3.2 资源整合→消费者与品牌价值共创的路径分析 |
4 模型构建 |
4.1 逻辑模型构建 |
4.2 模式匹配 |
4.3 信度效度检验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效度检验 |
5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管理启示 |
(3)观察者视角下价值共创信号对品牌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访谈法 |
1.4.3 实验法 |
1.4.4 实证研究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 |
2.2 价值共创相关理论 |
2.2.1 价值共创定义 |
2.2.2 价值共创信号界定 |
2.2.3 价值共创形式划分 |
2.2.4 参与者视角下价值共创的结果变量研究 |
2.2.5 观察者视角下价值共创信号的结果变量研究 |
2.3 产品类型定义和划分 |
2.4 品牌态度 |
2.4.1 品牌态度内涵 |
2.4.2 品牌态度维度 |
2.5 品牌绩效 |
2.5.1 品牌绩效内涵 |
2.5.2 品牌绩效的测量 |
2.6 本章小结 |
3 概念、假设与研究模型 |
3.1 概念界定与操作性定义 |
3.2 研究假设 |
3.2.1 价值共创信号与品牌绩效 |
3.2.2 价值共创信号与品牌态度 |
3.2.3 品牌态度与品牌绩效 |
3.2.4 品牌态度的中介作用 |
3.2.5 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 |
3.3 研究模型 |
4 实验设计、变量测量与信效度检验 |
4.1 实验设计 |
4.1.1 预实验 |
4.1.2 正式实验 |
4.2 变量测量 |
4.3 数据采集 |
4.4 变量信效度检验 |
4.4.1 信度检验 |
4.4.2 效度检验 |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描述统计分析 |
5.1.1 实验样本统计分析 |
5.1.2 变量描述统计 |
5.2 假设检验 |
5.2.1 价值共创信号对品牌绩效的影响检验 |
5.2.2 价值共创信号对品牌态度的影响检验 |
5.2.3 品牌态度对品牌绩效的影响检验 |
5.2.4 品牌态度的中介作用检验 |
5.2.5 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检验 |
5.3 假设检验结果 |
6 研究结果与讨论 |
6.1 结果讨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基于消费者参与的白酒品牌价值共创模式与机制研究——以江小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简介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方法 |
2.2 案例选取 |
2.3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 研究分析 |
3.1 开放编码分析 |
3.2 主轴编码 |
3.3 选择性编码 |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 理论模型的构建与阐释 |
4.1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营销机制 |
4.2 基于消费者参与的品牌价值共创者培育机制 |
4.3 多向维度的消费者互动机制 |
4.4 全方位的品牌价值共创平台开发与管理机制 |
(5)共享经济中供应用户角色压力对持续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1. 共享经济中的用户角色 |
2. 持续价值共创行为 |
3. 供应用户的自主感 |
4. 研究框架 |
二、研究假设 |
1. 角色压力与自主感 |
2. 自主感与持续价值共创行为 |
3. 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 |
三、研究方法 |
1. 研究样本与程序 |
2. 构念的测量 |
四、数据分析 |
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2. 共同方差偏差检验 |
3. 假设模型检验 |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
1. 主要结论 |
2. 理论贡献 |
3. 管理启示 |
(6)社会化媒体语境下企业品牌传播共创论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二、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本土品牌共创研究 |
三、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品牌共创” |
四、“品牌共创”未来的实践挑战与优化 |
(7)虚拟品牌社区中的品牌价值共创研究述评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虚拟品牌社区中品牌价值共创的概念界定和共创行为描述 |
2.1 品牌价值共创定义 |
2.2 虚拟品牌社区中品牌价值共创的具体行为 |
3 虚拟品牌社区中品牌价值共创的结果 |
4 品牌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 |
4.1 消费者动机 |
4.2 消费者资源和能力 |
4.3 企业营销措施和支持 |
4.4 虚拟品牌社区环境氛围 |
4.5 虚拟品牌社区社会资本 |
5 研究结果与展望 |
(8)虚拟品牌社区中品牌共创对品牌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虚拟品牌社区 |
2.2 价值共创理论 |
2.3 顾客感知价值 |
2.4 品牌关系质量 |
2.5 品牌声誉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模型构建与假设的提出 |
3.1 研究模型的构建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2.1 品牌共创与顾客感知价值的关系假设 |
3.2.2 顾客感知价值与品牌关系质量的关系假设 |
3.2.3 顾客感知价值在企业发起的品牌共创与品牌关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 |
3.2.4 顾客感知价值在顾客自发的品牌共创与品牌关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 |
3.2.5 品牌声誉在顾客感知价值与品牌关系质量之间的调节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变量的测量 |
4.1.1 品牌共创量表 |
4.1.2 顾客感知价值量表 |
4.1.3 品牌关系质量量表 |
4.1.4 品牌声誉量表 |
4.2 问卷设计 |
4.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信度分析 |
5.3 效度分析 |
5.4 相关性分析 |
5.5 假设检验 |
5.5.1 回归分析 |
5.5.2 中介效应的检验 |
5.5.3 调节效应的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9)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对品牌依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2.1 虚拟品牌社区概念界定 |
2.1.1 虚拟社区 |
2.1.2 品牌社区 |
2.1.3 虚拟品牌社区 |
2.2 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研究 |
2.2.1 顾客参与品牌共创的内涵 |
2.2.2 顾客参与品牌共创的维度 |
2.2.3 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的其他相关研究 |
2.3 品牌认同研究 |
2.3.1 品牌认同的内涵 |
2.3.2 品牌认同的维度 |
2.3.3 品牌认同的其他相关研究 |
2.4 品牌依恋研究 |
2.4.1 品牌依恋的内涵 |
2.4.2 品牌依恋的维度 |
2.4.3 品牌依恋的其他相关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关系假设和模型构建 |
3.1 关系假设 |
3.1.1 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与品牌依恋的关系假设 |
3.1.2 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与品牌认同的关系假设 |
3.1.3 品牌认同与品牌依恋的关系假设 |
3.1.4 品牌认同的中介效应 |
3.2 研究假设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4 变量测量及问卷设计 |
4.1 变量测量 |
4.1.1 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的测量 |
4.1.2 品牌认同的测量 |
4.1.3 品牌依恋的测量 |
4.2 问卷初始设计 |
4.3 调研对象与调研过程 |
4.3.1 调研对象 |
4.3.2 调研过程 |
4.4 预调研 |
4.5 正式问卷形成 |
4.6 本章小结 |
5 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对品牌依恋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样本与数据概况 |
5.1.1 样本特征 |
5.1.2 数据概况 |
5.2 信度检验 |
5.3 效度检验 |
5.3.1 主要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2 主要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 相关分析 |
5.5 主效应检验 |
5.6 中介效用检验 |
5.6.1 品牌认同中介效应的Bootstrap分析 |
5.6.2 自我相符感中介效应的Bootstrap分析 |
5.6.3 面子感中介效应的Bootstrap分析 |
5.6.4 归属感中介效应的Bootstrap分析 |
5.7 假设检验结果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 |
6.2 营销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顾客参与品牌共创对品牌依恋的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虚拟品牌社区品牌共创类型对顾客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一)相关文献回顾 |
(二)顾客参与自发的品牌共创与顾客价值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假设 |
(三)顾客参与发起的品牌共创与顾客价值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假设 |
(四)顾客参与自发的品牌共创与企业发起的品牌共创的关系假设 |
(五)企业发起品牌共创在自发品牌共创与顾客价值各维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
三、研究设计 |
(一)变量测量 |
(二)样本收集 |
四、实证分析 |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
(三)共同方差偏差检验 |
(四)假设检验 |
1. 发起的品牌共创在自发的品牌共创与实用价值之间的中介作用。 |
2. 发起的品牌共创在自发的品牌共创与娱乐价值之间的中介作用。 |
3. 发起的品牌共创在自发的品牌共创与社会价值之间的中介作用。 |
五、结论及启示 |
(一)主要结论 |
(二)管理启示 |
1. 重视品牌共创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品牌共创活动。 |
2. 优化虚拟品牌社区“软环境”,提高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质量。 |
3. 构建以顾客为导向的品牌共创网络,突出顾客价值的重要地位。 |
四、资源共享 品牌共创(论文参考文献)
- [1]开源品牌化条件下消费者-品牌价值共创的路径探索——以比亚迪为例[J]. 李同茂,张良波,谢育锋,涂荣庭.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1(04)
- [2]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价值共创对其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D]. 杨梦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观察者视角下价值共创信号对品牌绩效的影响研究[D]. 王萍.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4]基于消费者参与的白酒品牌价值共创模式与机制研究——以江小白为例[J]. 李琛. 酿酒科技, 2021(03)
- [5]共享经济中供应用户角色压力对持续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J]. 涂科,杨学成,苏欣,欧贤才. 南开管理评论, 2020(06)
- [6]社会化媒体语境下企业品牌传播共创论的反思[J]. 周培源,姜洁冰.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7]虚拟品牌社区中的品牌价值共创研究述评与展望[J]. 余文伟,朱虹,胡小丽,肖春曲. 软科学, 2020(07)
- [8]虚拟品牌社区中品牌共创对品牌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D]. 毛海帆.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9]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品牌共创对品牌依恋的影响研究[D]. 霍婉婷.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5)
- [10]虚拟品牌社区品牌共创类型对顾客价值的影响[J]. 霍春辉,张银丹,王晓睿. 企业经济,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