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好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记吉林省水利厅厅长 党组书记汪洋湖(论文文献综述)
张雷[1](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孙昌帅[2](2012)在《近三十年来中国“英模”文化研究(1981-201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模”是英雄模范的简称,英模文化指一种树立、宣传、学习英模人物的社会文化现象,英模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与英模人物相关的实物、英模人物的宣传表彰制度、英模精神、英模人物的效仿行为、英模人物的社会评价、英模文化的效用等内容。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英模人物,他们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排头兵,特别是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复兴大业而前仆后继。1978年中国进入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改革开放时代,30多年的时间里难以计数的英模人物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推进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学界对近三十年来的英模人物、英模文化却没有做一系统整体的考察。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研究具有学术创新意义。英模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产生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近三十年来我国英模文化既是中国社会德治传统及中国共产党的英模传统的延续,又是改革开放新的时代背景下初级阶段的复杂矛盾、制度转轨过程中制度缺失、改革创新的需要等因素的必然要求。近三十年来党和政府树立了大量的英模人物,这些英模人物类型多样,主要分为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干部等类别。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前,近三十年来英模人物的特点有所变化,近三十年来英模人物具有政治立场正确者、业务先进者、道德高尚者等角色形象。英模精神是英模人物所具有先进思想的高度概括,它是英模文化的核心部分。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开拓进取和求实创新精神、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精神。英模人物来自于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英模人物的确立、宣传、安置有一定的制度支撑,只有通过一定制度与程序保障,英模人物才能不断涌现,英模文化才能不断弘扬。英模人物经由领导人接见、题词、授予荣誉称号确定形象后便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以便在社会上形成崇尚英模、学习英模的风气。英模人物自身除了获得一定的荣誉外,还可能获得政治晋升与一定的经济保障。近三十年来,英模人物的塑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所弘扬的的理念与宣传英模人物的平台、内容、方法都有所发展。表彰英模人物,弘扬英模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发挥着导向、凝聚、教育示范的作用。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在英模保障方面、英模宣传方面、英模认同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存在一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英模塑造本身特别是英模保障制度不健全、英模宣传方式没能与时俱进、一些社会问题的冲击等原因,也有时代变迁导致大众思想变化、利益多元的原因。为了英模文化以后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实现英模权益保障的制度化,确立适当的英模选拔标准,改善英模事迹的宣传方式,加强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引导,英模文化建设与解决社会问题同步进行。解决了这几方面问题,英模文化将会更加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
程金福[3](2007)在《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反腐倡廉研究》文中认为反腐倡廉不仅是中共官方维护政治合法性避免危机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维护公共利益免受侵害的需要。当代中国的大众传媒以“舆论监督”的新功能建构,突破了“喉舌论”单一功能的承当;并在反腐倡廉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倡廉报道”、作为官方警示教育的“反腐报道”、作为媒体自觉监督的“反腐报道”的三种新报道类型。“倡廉报道”和作为官方警示教育的“反腐报道”形成了中共官方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反腐败宣传的主要模式。而作为媒体自觉监督的“反腐报道”则主要是大众传媒主动揭露报道腐败,进而推动中共官方对于腐败的查处。20世纪80年代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新功能提出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上开启了媒介权力与党(政治)权力的结构关系上的第一次突破:媒介权力可以不再仅仅是作为政治权力的延伸,还可以是来自“群众”的一种对于政治权力的“批评”力量;它动摇了“喉舌论”的关于新闻传媒的单一功能定位,也动摇了媒介权力与党(政治)权力的单一的从属性结构关系,这一突破和动摇为此后的中国传媒实践开拓了新路,拓展了空间,并建构了当代中国媒介权力监督党(政治)权力的最初合法性。但是,“舆论监督”的提出由于没有在理念上建构出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新的明确的结构关系,因而也就难以抗衡和阻止后来理念上回归结构关系的老路——即以“舆论导向”的提出对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进行规范调整。1996年“舆论导向”的规范,和20世纪90年代之后“舆论监督”的后期解读,以及媒介市场化的发展,促使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结构关系呈现出妥协多变的态势。
李学舜,姚志宏[4](2003)在《权·情·利:为民三要》文中研究指明
吕守民,金东禹,张炳钦[5](2001)在《用好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记吉林省水利厅厅长 党组书记汪洋湖》文中提出
二、用好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记吉林省水利厅厅长 党组书记汪洋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好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记吉林省水利厅厅长 党组书记汪洋湖(论文提纲范文)
(1)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近三十年来中国“英模”文化研究(1981-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简介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学术价值 |
(三) 实践意义 |
三、学术史综述 |
(一) 英模文化研究的原始资料来源 |
(二) 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研究的成果与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的缘起 |
(一) 英模文化 |
1、“英模”的语意 |
2、“文化”的语意 |
3、英模文化的内涵 |
(二) 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 |
1、中国社会的德治传统 |
2、中国共产党的英模传统 |
(三) 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形成的现实原因 |
1、鼓劲先进惩罚落后的需要 |
2、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要求 |
3、社会转型期制度缺失的要求 |
4、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要求 |
5、改革创新的要求 |
二、近三十年来新增重要英模人物及其考察 |
(一) 近三十年来新增英模人物谱系 |
1、工农英模序列 |
2、军人英模序列 |
3、领导干部英模序列 |
4、知识分子英模序列 |
5、学生与其他类型英模序列 |
(二) 近三十年来英模人物群体考察 |
1、多样化的英模类型 |
2、复合的英模角色形象 |
三、近三十年来英模精神类型 |
(一) 爱国主义精神 |
(二) 坚定的共产主义的信仰 |
(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
(四) 开拓进取和求实创新的精神 |
(五)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精神 |
四、近三十年来英模人物的塑造机制 |
(一) 选拔树立英模人物 |
1、选拔树立英模人物的标准 |
2、确立英模人物形象的方式 |
(二) 宣传学习英模人物的途径 |
1、举行英模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 |
2、综合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
3、进行关于英模人物的文艺创作 |
4、将英模人物与英模精神编入教科书 |
5、建造英模人物纪念建筑物 |
(三) 表彰和安置英模人物 |
1、授予荣誉称号 |
2、给予政治提拔 |
3、提高生活待遇 |
五、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的作用、问题及对策分析 |
(一) 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的重要作用 |
1、导向作用 |
2、凝聚作用 |
3、教育示范作用 |
(二) 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所存在的问题 |
1、英模保障方面 |
2、英模宣传方面 |
3、英模认同方面 |
(三) 近三十年来英模文化存在问题的背景及原因探析 |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
2、思想文化多元的影响 |
3、信息网络时代的影响 |
4、英模塑造方式的影响 |
5、一些社会问题的冲击 |
(四) 英模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
1、实现英模权益保障的制度化 |
2、确立适当的英模选拔标准 |
3、改善英模事迹的宣传方式 |
4、加强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引导 |
5、英模文化建设与解决社会问题同步进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经典着作 |
二、报刊资料 |
三、原始资料 |
四、相关专着 |
五、相关论文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反腐倡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内容概述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政治努力 |
第一节 "反腐倡廉":"腐败"概念的中国语境 |
第二节 四代领导人的反腐思路及其视野中的大众传媒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倡廉报道" |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 |
第二节 过程的描述 |
第三节 孔繁森的媒体报道:案例分析 |
第三章 作为官方警示教育的"反腐报道" |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 |
第二节 过程的描述 |
第四章 作为媒体自觉监督的"反腐报道" |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 |
第二节 过程的描述 |
第三节 "沙兰洪灾"的媒体报道:案例分析 |
第五章 从初立到突破:媒体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的第一次变迁 |
第一节 "喉舌论":结构的初立 |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早期提出:结构的突破 |
第六章 从调整到妥协:媒体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的第二次变迁 |
第一节 "舆论导向":结构的调整 |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后期解读:结构的妥协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全书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后记 |
四、用好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记吉林省水利厅厅长 党组书记汪洋湖(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2]近三十年来中国“英模”文化研究(1981-2011)[D]. 孙昌帅.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3]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反腐倡廉研究[D]. 程金福. 复旦大学, 2007(06)
- [4]权·情·利:为民三要[J]. 李学舜,姚志宏. 廉政大视野, 2003(08)
- [5]用好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记吉林省水利厅厅长 党组书记汪洋湖[J]. 吕守民,金东禹,张炳钦. 党建,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