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鳃沟瘘管(附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邹鑫[1](2019)在《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congenital first branchial cleft anomaly,CFBCA)是发生于头颈部的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该病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鳃弓和第二鳃弓未正常融合,导致鳃器上皮残留、鳃沟闭合不全所致,占所有鳃裂畸形的1%-8%[1],常于儿童期发病,主要表现为Pochet’s三角区(颏下、舌骨和乳突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无痛性肿物、反复肿痛流脓,耳道溢液等[2]。Olsen等[3]根据鳃裂畸形的特点将第一鳃裂畸形分为三类:囊肿型、窦道型、瘘管型。Work等[4]依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将第一鳃裂畸形分为两型:I型:起源于外胚层,是膜性外耳道复制,表现为发生于外耳道中部并经常向耳后沟方向延伸的病变,这些病变位于面神经之上,平行于外耳道,最终止于中鼓室水平的骨板。显微镜下这些病变多表现为囊肿,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形成角蛋白,没有软骨,可有或没有皮肤附属器。II型:是膜性外耳道和耳廓的异常复制,包含来源于外胚层的皮肤和来源于中胚层的软骨,病变多位于下颌角以下,以窦道为主。病变向上进入腮腺,经过面神经的外侧、内侧或分支间,止于膜性外耳道下方,中耳正常。该病临床上少见,目前部分医院对于该病的认识不足、治疗不规范,术后复发率高。耳内镜检查、瘘管造影、B超、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目前该病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为主。由于该病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目前面神经解剖+第一鳃裂瘘管/囊肿切除术被倡导[5],必要时部分切除同侧腮腺组织,若病灶累及外耳道,需切除部分外耳道皮肤或软骨。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的逐渐认识和术前对该病的充分评估,该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较前明显降低。目的:回顾性分析86例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病例资料,探讨第一鳃裂畸形的发病特点及其与面神经、外耳道的解剖关系,从而指导手术,减少并发症。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86例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病例。统计患者性别、病变部位、发病年龄、病程、临床症状、是否有感染史及其切开引流史、是否有手术史、术前及术后检查结果、术前病灶的位置、术中所见病变组织与面神经的关系、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是否有复发。进而统计分析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的发病特点,相关术前检查的优缺点,瘘管或囊肿与面神经的关系,手术方案的选择,术后复发的原因。结果:86例第一鳃裂畸形中男性病例46例,女性病例40例,左侧51例(59.30%),右侧35例(40.70%),无双侧病变病例。发病年龄160岁,平均发病年龄16.36岁;病程为0.5月408月,平均病程为49.12月。未成年人(小于18岁)59例(68.60%),成年人(大于或等于18岁)27例(31.40%)。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物者25例(29.07%)、反复肿痛流脓者61例(70.93%),外耳道溢液者8例(9.30%)。61例既往有感染史,其中45例既往采用过切开引流治疗感染,最多切开引流达10次,平均切开引流1.9次/例;5例有感染症状者取脓液培养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既往曾行第一鳃裂瘘管/囊肿切除术;30例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20例术前行CT检查,60例术前行MRI检查,15例术前行耳内镜检查,8例发现内瘘口。按Olsen分型,囊肿型27例,均位于耳后,瘘管型36例、窦道型23例,病变位于下颌角及以下区域者17例、位于耳周者42例。所有患者均于炎症静止期行瘘管/窦道、囊肿完整切除术,术中可见病变组织位于面神经深面或分之间者30例,其中病变位于下颌角以下区域者11例,位于下颌角以上区域者以上者19例。伴外耳道闭锁、听力下降者2例,伴中耳畸形者1例,伴小耳畸形者1例。术后复发8例,其中6例位于面神经深面或分支间,2例位于面神经浅面,且术前均有反复感染史。术后出现轻微面瘫者5例,出现涎腺漏3例,出现外耳道狭窄2例,出现伤口感染2例。术后病理结果均符合鳃裂畸形诊断,被覆鳞状上皮且含有皮肤附属器及软骨组织者30例,被覆鳞状上皮、不含皮肤附属器及软骨组织者56例,即Work II型30例,Work I型56例。结论: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较少见,常于儿童期发病,以左侧较右侧多见,几乎都发生于Pochet’s三角区(颏下、舌骨和乳突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常表现为无痛性肿物、反复肿痛流脓和耳道溢液等症状。按Olsen分型可分为囊肿型、窦道型、瘘管型;按Work分型可分为Work I型和Work II型。Work I型以囊肿型为主,Work II型以瘘管/窦道型为主(P﹤0.05)。病变位于下颌角以下的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年龄较小的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患者,病变组织位于面神经深面或分支间的可能性较大(P﹤0.05)。病变位于面神经深面或分支间且术前反复感染者,术后复发的几率较位于面神经浅面者大(P﹤0.05)。炎症静止期完整切除瘘管或囊肿及其周围病变组织是目前治愈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最有效的方法。术前根据病变的部位及相关辅助检查,可以预判第一鳃裂畸形与面神经的关系,从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案。若囊肿或瘘管位于腮腺外侧,且走行较短,可于外瘘口处做一梭形切口,将外瘘口包括病变组织在内一并切除。若囊肿或瘘管位置较深累及腮腺,且走行较长,术中需常规解剖面神经,必要时可使用面神经监护仪,从而避免伤及面神经主干。病变累及外耳道时,邻近的外耳道皮肤与软骨也需要一并切除,术后注意预防外耳道狭窄。这样既能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又能降低面神经损伤和术后复发的几率。
陈敏,郑美君,李文,陈玥竹,杨柳[2](2018)在《儿童第一鳃裂畸形术中耳大神经的保护》文中认为目的探索儿童第一鳃裂畸形术中保护耳大神经的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9月—2015年5月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17例第一鳃裂囊肿、瘘管或窦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用CT增强扫描确认病变范围。结合影像学及随后的术中探查,无1例患儿累及中耳乳突。术中解剖保护耳大神经部分分支,完整切除瘘管、窦道或囊肿,保留腮腺组织或行部分腮腺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2年1个月。结果所有患儿无复发或术后面瘫发生。12例患儿无明显耳大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5例患儿有耳垂或耳廓下1/3区域感觉减退。结论儿童第一鳃裂畸形切除术中保护部分耳大神经分支是可行的,不影响手术对于病灶的彻底切除,有助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张贝,陈良嗣,黄舒玲,梁璐,宫喜翔,吴佩娜,张思毅,罗小宁,詹建东,盛晓丽,卢仲明[3](2017)在《Work Ⅱ型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与面神经解剖关系研究及外科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总结WorkⅡ型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congenital first branchial cleft anomaly,CFBCA)病灶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及外科策略,为术前预判和术中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5月至2016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7例WorkⅡ型CFBCA病例。男12例、女25例;左侧24例、右侧13例;确诊年龄148岁(中位10岁),病程110年(中位2年);≤18岁24例、>18岁13例;初治33例、复发4例。根据Olsen分型均为非囊肿型(窦道型或瘘管型)。病灶下缘位于下颌角以上28例(75.7%)、下颌角以下9例(24.3%)。结果 术中发现病灶位于面神经浅面13例(35.1%)、分支间3例(8.1%)、深面21例(56.8%)。女性、病灶下缘位于下颌角以下、有鼓膜蹼的WorkⅡ型CFBCA病灶较男性、病灶下缘位于下颌角以上、无鼓膜蹼者更倾向位于面神经深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5,0.036)。结论 女性、病灶下缘位于下颌角以下、Olsen非囊肿型、有鼓膜蹼的WorkⅡ型CFBCA病灶更倾向位于面神经深面或分支之间。掌控手术时机,术中娴熟运用耳外科及腮腺外科精细解剖技巧,必要时使用面神经监护技术,可在保护面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彻底根治病灶。
张贝[4](2017)在《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的临床特点、毗邻解剖及手术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congenital first branchial cleft anomaly,CFBCA)的临床特点,分别分析Work I型和Work Ⅱ型的临床特点,以及病损与面神经、外耳道等毗邻解剖关系,为手术提供参考,并总结手术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73例 CFBCA,其中,33 例 Work Ⅰ型、40 例 Work Ⅱ型 CFBCA。结果73例中主要临床表现:无痛性肿物(20/73,27.4%)、反复肿痛流脓(68.5%,50/73)、耳科症状(耳道溢液、听力下降等,24.7%,18/73)。42例有感染症状者取脓液或分泌物培养,31.0%(13/42)阳性,最常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WorkⅠ型多为囊肿型,WorkⅠ型和囊肿型常为无感染症状的成年患者(P<0.01);WorkⅡ型多为窦道/瘘管型,可伴有鼓膜蹼,WorkⅡ型和窦道/瘘管型常为有感染症状的未成年患者(P<0.01)。33 例 WorkⅠ型 CFBCA 中,男 18 例(54.5%),女 15 例(45.5%);左 16例(48.5%),右17例(51.5%),年龄2-76岁(中位年龄为47岁)。Cl型12 例(36.4%),C2 型 10 例(30.3%),C3 型 8 例(24.2%),C4 型 3 例(9.1%)。将病损与面神经远近分为相对远和相对近,前者16例(48.5%)、后者17例(51.5%)。对C1-4分型与面神经位置关系进行分析,发现C1-4型与面神经位置关系(相对远/近)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0例WorkⅡ型中,男12例、女28例;左27例、右13例;确诊时年龄2-76岁,中位年龄47岁,病程1月-10年(中位病程3年);≤18岁者25例、>18者15例;初治36例、复发4例(曾行鳃裂囊瘘切除术)。40例均顺利手术,术中发现病损位于面神经浅面13例(13/40,32.5%)、分支间4例(4/40,10.0%)、深面23例(23/40,57.5%)。分析WorkⅡ型CFBCA病损临床特点与面神经位置关系发现性别(P=0.008)、外瘘口与下颌角位置关系(P=0.016)、有无鼓膜蹼(P=0.009)均与面神经位置关系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FBCA较罕见,多见于未成年患者,左侧好发,常表现为Pochet’ s三角区内的无痛性肿物、反复肿胀流脓或耳道溢液等。WorkⅠ型中,Cl型和C2型最多见,而C4型最少见。WorkⅡ型中,女性、病损下缘位于下颌角以下、有鼓膜蹼的CFBCA病损更倾向位于面神经深面或分支之间。正确把握CFBCA手术时机后,术中常规行面神经解剖,可采用颊支/下颌缘支的逆式解剖法或顺逆结合法,必要时使用面神经监护技术,可在保护面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彻底根治病损。与此同时,还需切除共壁的外耳道和被累及的腮腺,并注意预防术后外耳道狭窄及积涎。
侯彬[5](2014)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梨状窝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先天性梨状窝瘘是头颈部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常于儿童期发病,多见于左侧,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颈部脓肿或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该病临床少见,国内外文献大多为个案报道,缺乏系统性的描述。食道造影、CT、喉镜等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目前该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传统的手术方式是颈外进路将瘘管完整切除,通常需要解剖喉返神经,同时将同侧甲状腺部分或全部切除。随着对该病进一步的认识,近年来我们也采用内镜辅助下电凝封闭内瘘口的方法治疗先天性梨状窝瘘并取得良好效果。目的分析总结先天性梨状窝瘘的胚胎起源、解剖特点、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内镜辅助下电凝术和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先天性梨状窝瘘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外科收治的33例先天性梨状窝瘘的病例,其中内镜下电凝术16例,传统开放性手术17例,对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治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传统组与内镜组治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无并发症,6例复发;传统组术后2例喉返神经麻痹,1例复发。结论传统开放性手术较电凝术治愈率高,但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并发症多;内镜下电凝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虽然复发率较开放性手术高,但仍值得尝试。
邹上初[6](2011)在《鳃裂囊肿(瘘管)的临床诊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29例先天性鳃裂囊肿及瘘管的病例资料,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9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的29例鳃裂囊肿及瘘管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病史、检查、诊断、治疗和术后病理诊断及随访结果。总结鳃裂囊肿(瘘)的临床表现形式、局部解剖关系及各种诊疗方法在其诊疗中的价值。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鳃裂囊肿(瘘),其中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11例,占37.9%;第二鳃裂囊肿及瘘管17例,占58.6%;第三鳃裂瘘1例,占3.4%。囊肿伴外瘘1例,囊肿伴内瘘2例,不完全性内瘘2例,内外瘘2例,不完全性外瘘4例,孤立性囊肿18例,未见恶变及伴发结核病例。第一鳃裂囊肿(瘘)与面神经关系密切10例,腮腺关系密切4例,外耳关系密切5例,第二鳃裂囊肿(瘘)与胸锁乳突肌粘连6例,颈鞘粘连2例,舌下神经及舌咽神经关系密切6例,内瘘口位于左扁桃体1例,第三鳃裂囊肿(瘘)与颈动脉鞘、喉上神经及舌咽神经粘连,内瘘口位于左梨状窝外侧壁。误诊率31.0%(9/29),复发率达41.3%(12/29)。术前的各种辅助检查中:B超诊断囊肿符合率为72.2%(13/18),40%碘油造影并X线摄片诊断瘘管符合率为63.6%(7/11)。随访0.5—12年,其中2例复发,经第二次彻底切除病变组织,随访至今未再发。结论:先天性鳃裂囊肿(瘘)中,第一、二鳃裂囊肿(瘘)最常见,临床形式多样;解剖关系复杂;较易误诊、误治致复发。B超对鳃裂囊肿诊断有较高的确诊率,而40%碘油造影并X线照片对瘘管有较高的确诊率,手术完整切除囊肿及(或)瘘管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
许耀东,郑亿庆,陈伟良,刘翔,彭解人,黄晓明,纪树芳[7](2008)在《先天性第一鳃沟瘘管的手术方法探讨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先天性第一鳃沟瘘管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84年5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23例先天性第一鳃沟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碘油造影,5例行单纯瘘管切除术,18例行面神经解剖、部分腮腺切除加瘘管切除术。结果23例中20例术前碘油造影良好地显示了瘘管的分支和走形。23例中22例完整切除瘘管,随访1~22年无复发,1例瘘管分支深达颈静脉孔,术后半年复发。结论先天性第一鳃沟瘘管术前应行碘油造影及瘘管cT扫描,了解瘘管的部位和走向,对于反复多次脓肿形成或瘘管位置深者应常规行面神经解剖术。
易彬,王佩华,石润杰,陈东,孙艺渊,吴晴伟[8](2007)在《先天性第一鳃沟瘘管及囊肿10例》文中认为
何政,杨春平,汪国武,张学军,罗红强[9](2006)在《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13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的诊治经验。方法:分析江西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9992005年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治疗,疗效满意,随访6个月至1年未见复发。结论: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易误诊、易复发,以彻底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
洪锦科,高盛宏,张俊,张青山[10](2004)在《先天性第二鳃裂瘘管及囊肿37例报告》文中提出
二、第一鳃沟瘘管(附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鳃沟瘘管(附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随访 |
3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先天性鳃裂畸形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儿童第一鳃裂畸形术中耳大神经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的临床特点、毗邻解剖及手术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临床特点分析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临床表现 |
2.3 术前检查 |
2.4 术后病理及分型 |
2.5 治疗及随访 |
三 典型病例 |
[典型病例1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囊肿型,WorkⅡ型)] |
[典型病例2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窦道型,WorkⅡ型)] |
[典型病例3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瘘管型,WorkⅡ型)] |
四 讨论 |
第二章 WorkⅠ型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的解剖毗邻关系研究及手术技巧 |
一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专科检查 |
1.3 影像检查 |
1.4 处理原则 |
1.5 统计学方法 |
二 结果 |
2.1 根据WorkⅠ型病损与外耳道、腮腺毗邻关系进行分型 |
2.2 C1-4型病损与面神经距离 |
2.3 术后病理 |
2.4 术后并发症及随访 |
三 讨论 |
第三章 WorkⅠ型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与面神经解剖关系研究及手术技巧 |
一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专科检查 |
1.3 辅助检查 |
1.4 处理原则 |
1.5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2.1 Work Ⅱ型CFBCA临床特点与面神经位置关系 |
2.2 术后病理 |
2.3 术后并发症及随访 |
三、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梨状窝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鳃裂囊肿(瘘管)的临床诊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学习期间完成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8)先天性第一鳃沟瘘管及囊肿1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先天性第二鳃裂瘘管及囊肿3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情况 |
1.2 病史及临床表现 |
1.3 检查 |
1.4 治疗方法 |
1.5 结果 |
2 讨 论 |
2.1 诊断 |
2.2 鉴别诊断 |
2.3 治疗 |
四、第一鳃沟瘘管(附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的临床分析[D]. 邹鑫. 郑州大学, 2019(07)
- [2]儿童第一鳃裂畸形术中耳大神经的保护[J]. 陈敏,郑美君,李文,陈玥竹,杨柳. 华西医学, 2018(03)
- [3]Work Ⅱ型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与面神经解剖关系研究及外科策略[J]. 张贝,陈良嗣,黄舒玲,梁璐,宫喜翔,吴佩娜,张思毅,罗小宁,詹建东,盛晓丽,卢仲明.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10)
- [4]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的临床特点、毗邻解剖及手术策略[D]. 张贝.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5]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梨状窝瘘的临床疗效分析[D]. 侯彬. 郑州大学, 2014(03)
- [6]鳃裂囊肿(瘘管)的临床诊疗研究[D]. 邹上初. 南华大学, 2011(01)
- [7]先天性第一鳃沟瘘管的手术方法探讨及疗效分析[J]. 许耀东,郑亿庆,陈伟良,刘翔,彭解人,黄晓明,纪树芳.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11)
- [8]先天性第一鳃沟瘘管及囊肿10例[J]. 易彬,王佩华,石润杰,陈东,孙艺渊,吴晴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7(02)
- [9]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13例临床分析[J]. 何政,杨春平,汪国武,张学军,罗红强. 实用临床医学, 2006(06)
- [10]先天性第二鳃裂瘘管及囊肿37例报告[J]. 洪锦科,高盛宏,张俊,张青山. 东南国防医药,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