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自来水中磷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韩英子[1](2020)在《紫外光降解硝酸盐及亚硝胺-量子点增敏化学发光机理及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自然环境或进入人体后会被还原为毒性更大的亚硝酸盐,并进一步形成亚硝胺类物质(N-nitrosamines,NAs),危害人体健康。NAs是N-亚硝基化合物中最重要的一类,在食品及环境中均有发现,是强致癌性物质,可以诱发多种器官的肿瘤。因此,开发和建立水中硝酸盐和NAs的检测方法对于保护人群健康具有显着意义。由于硝酸盐和NAs都是小分子化合物,并且没有理想的光学性质,因此其检测方法受到了限制。紫外降解(UV Photodegradation)是光降解的主要形式之一,已被成功用于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和前处理。本研究拟从硝酸盐和NAs在紫外降解过程中可生成的多种活性中间体入手,再借助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CQDs)的独特优点,成功建立了硝酸盐和NAs的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检测新方法,并探讨其中的化学发光机理。全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借鉴和改进了文献中CQDs的合成方法,制备了柠檬酸-脲素CQDs和甘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Hex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丝氨酸CQDs。借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粒度分析手段分别对两种CQDs的光学特征、形态及粒径大小进行表征。(2)在亚硫酸盐介质中对样品进行紫外降解,并基于甘油-CTAB-丝氨酸CQDs-H2O2体系,以硼酸盐缓冲液为紫外降解的介质,构建测定水中硝酸盐的新方法,并且对CQDs的合成方式与化学发光体系的影响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优条件下,该体系的CL强度随硝酸盐浓度(1.0×10-7 mol/L-11.0×10-5 mol/L-1)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检出限为5.0×10-8 mol/L(S/N=3)。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自来水,包装饮用水和矿泉水中硝酸盐的测定。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4.77%,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2.07%。用配对t检验将该方法检测结果与GB/T5750.5-2006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以柠檬酸和脲素为原料合成的CQDs存在下,以磷酸盐为降解介质,NAs的化学发光强度显着增加了200余倍。在优化降解介质及其浓度、化学发光反应介质及其浓度、CQDs的浓度、流速等条件的基础上,实现了7种常见NAs的检测。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化学发光光谱、自由基捕获实验、离子干扰实验等一系列手段对体系的发光机理进行研究,探讨和阐明了该体系的化学发光机理。
周欣纯[2](2020)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结合酶放大策略在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绿色健康”已经逐步成为大众精神物质追求的代名词,与此同时食品与环境安全问题引发国民热议。为了能够灵敏又精准地检测环境污染物与食品违禁添加剂,开发一种高效的分析检测方法为大势所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是一种响应快、操作简便和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该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环境、农药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为了提高该分析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将其与免疫分析联用,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构建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极大地扩宽了两者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在食品违禁添加剂和环境污染物检测的信号放大策略,构建的几种传感器成功用于检测水样以及食品安全领域违禁添加的小分子有害物质——溴布特罗、氯霉素和汞离子,为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以羧基树脂珠为固相载体连接抗原,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负载大量抗原。引入高亲和力的多抗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可有效地放大化学发光信号,该方法对溴布特罗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01-300 ng mL-1。成功建立了线性范围宽、样品制备简单且灵敏度高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检测猪肉和猪饲料中溴布特罗残余。二、制备了分散性良好,粒度均一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并在其表面成功进行改性,合成了修饰有抗体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作为免疫探针,极大地提高了酶的负载量。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对鲁米诺-对碘苯酚-双氧水体系的信号放大作用,该免疫传感器对氯霉素的测定具有良好的重现性、较快的响应速度和较低的检测限,对氯霉素的响应线性范围为0.0001-100 ngmL-1,并且已成功应用于虾肉和蜂蜜样品中氯霉素的测定。三、提出了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壳聚糖修饰的新型流通池用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检测水样中的汞离子。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物薄膜为固定包被抗原并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引入鲁米诺-对碘苯酚-双氧水的化学发光反应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可有效增强化学发光强度。该新型自制的免疫传感器具有检测快速、特异性高、线性范围宽等优点,对Hg2+测的线性范围为0.001-300 ng mL-1,并对实际水样中Hg2+的检测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该方法的成功开发还可用于检测其他环境污染物,扩大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实际应用范围。
杨盼盼[3](2019)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线监测饮用水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突发性污染及预警》文中研究指明城市饮用水连接千家万户,一旦受到突发性污染,将危及千万市民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对饮用水突发性污染的在线监测和即时预警,是饮用水安全性研究的重大课题。论文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为研究对象,利用DON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吐温80体系的作用,建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在线监测DON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DON的富集与定性;(2)响应面法优化鲁米诺-过氧化氢-吐温80体系对DON的检测;(3)利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对DON在线监测,设定动态安全阈值;(4)饮用水中DON去除。主要结果如下:1.禾谷镰刀菌容易在玉米等谷物中生长,DON容易富集。碳源物质、氮源物质、湿度等对DON的产生有直接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3%蔗糖、0.3%硫酸铵、50%湿度,DON产量提高,每100 mg玉米培养基可粗提6 mg DON。2.建立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可用于DON在线监测。DON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吐温80体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建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经响应面优化,测定DON线性范围0.0014.000 mg/L,检出限(S/N=3)0.001mg/L,相对标准偏差(RSD,n=11)1.89%。该方法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可应用于饮用水中DON突发性污染的在线监测。3.研究设立DON动态安全阈值范围。利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连续1个月在线监测饮用水。计算得到DON动态安全阈值范围X±5SD(X:前1小时监测所得数据的平均数,SD:前1小时监测所得数据的标准差),用于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4.粉末活性炭可用于紧急有效除去饮用水中DON突发性污染。粉末活性炭(powdered activated carborn,PAC)对饮用水中DON有良好吸附作用,PAC浓度、吸附时间对去除效果有明显影响。当饮用水中DON超标4倍以内,PAC在50 min内,浓度为5 mg/L时,饮用水中DON去除率达82.25%,可满足饮用水中DON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理要求。
林坤宁[4](2018)在《水环境营养元素测定的流动分析-光度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营养盐和痕量营养元素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和环境污染管理需要科学数据支撑,因此,准确、快速测定环境水体中的营养盐和痕量营养元素显得十分重要。虽然营养盐和痕量营养元素的测定方法已经日趋成熟,但相关的自动化分析技术仍需不断改善。本论文针对现有分析方法的不足,从快速简便、环境友好、多目标物同时测定这三方面入手,利用流动分析技术拥有的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便携性好等特点,以及分光光度法的通用性好、适用浓度范围广等特点,建立了水环境营养元素的几种流动分析-分光光度分析法,并应用于实际水样分析。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将连续流动分析与分光光度法结合,建立了环境水体中几种典型营养盐(N02-、N03-、PO43-、SiO4-)的简便快速分析方法。本方法中使用自行设计的可抗气泡干扰的流通池,有效避免了气泡对检测信号的影响。N02-、NO-、PO43-、SiO4-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 0.06 μmol-1、0.27 μmol·L-1、0.08 μmol·I-1、0.11μmol·L-1,线性范围分别为 0.2-40 μmol·L-1、5-180 μmol·L-1、0.3-14 μmol·L-1、0.5-80μmolL-1,基本满足环境水体的检测需求。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加标回收率良好,与参考方法相比,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本方法仪器结构简单,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所设计的流通池能很好地避免气泡对检测信号的干扰,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九龙江口和厦门近岸各营养盐的走航观测。(2)以毒性较低的邻苯基苯酚代替苯酚为试剂,将试剂消耗量较少的反相流动注射分析与靛酚蓝分光光度法结合,建立环境水体中NH4+测定的自动化分析方法。考察并校正了盐度对灵敏度的影响,使方法适用于地表水和盐度变化较大的河口及近岸海水中NH4+的分析。地表水和海水的检出限分别为0.07 μmol·L-1、0.08 μmol·L-1,线性范围分别为 0.5-50 μmol·L-1、0.5-35 μμmol·L-1。加标回收率在90.0±.0%-106.0±2.7%之间,与参考方法相比,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本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九龙江表层水中NH4+浓度的24 h在线连续观测以及河口和近岸海水水样的测定。(3)利用三氯化钒还原剂代替毒性较强的镉柱,将N03-还原为NO2-,建立了环境水样中NO2-和NO3-同时测定的反相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NO2-和NO3-的检出限分别为0.06 μmol·L-1、0.13 μmol·L-1,线性范围分别为0.5-20 μmol·L-1、1-80 μmol·L-1;NO2-和NO3-的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 100.0±2.5%-107.5±2.5%、90.7±0.3%-98.0±1.0%,加标回收率良好;该方法与参考方法相比,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本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九龙江河口及厦门近岸海水水样中NO2-和NO3-的测定。(4)利用反相流动注射技术结合分光光度法,对水样中的主要营养盐(NO2-、NO3-、PO43-)和痕量营养元素(Fe(Ⅱ)、Fe(Ⅲ)、Mn(Ⅱ))进行顺序测定。NO2-、NO3-、PO43-、Fe(Ⅱ)、Fe(Ⅲ)、Mn(Ⅱ)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 0.03 μmol·L-1、0.70μmol·L-1、0.30 μmol·L-1、0.03 μmol·L-1、0.03 μmol·L-1、0.20 μmol·L-1,线性范围分别为 0.2-20 μmol·L-1、5-200 μol-L·1、1-12 μmol-I、10.5-5 μmol·L-I、10.5-5μmol·L-1、0.5-9 μμmol·L-1,基本满足环境水样的检测需求。方法的平行性、加标回收率良好,与参考方法相比,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水样的测定。(5)建立了环境水样中总溶解态氮(Total Dissolved Nitrogen,TDN)和总溶解态磷(Total Dissolved Phosphorus,TDP)同时测定的流动注射-在线紫外/热消解-分光光度法,该方法将碱性过硫酸钾和紫外光结合,用于水样的消解;将两个流通池并列,用一套光源和检测器同时测定两个目标物。TDN和TDP的检出限分别为 0.8 μnmol·L-1、0.2 μmol·L-1,线性范围分别为 5-300 μmol·L-1、1-25μmol·L-1,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 86.8±4.8%-102.6±0.5%、88.0±2.0%-102.0±4.0%。本方法与参考方法相比,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该方法成功地用于实际水样的测定。
李银花[5](2017)在《基于金属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磷作为水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在整个生物过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水中所含磷的浓度决定着水体质量,太高会使得藻类疯长甚至导致富营养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工农业污水被直接排入河水中,使得总磷浓度超过了标准含量,导致水污染甚至危害着动植物的生存。因此准确监测水中总磷浓度及时控制磷含量成为水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离子选择电极具有选择性好、操作简单、成本效益高而且易小型化、适合实时测量等优点,并逐渐被大量用于测量磷酸盐浓度的研究。本文在敏感物质金属钼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型电极,并用于磷的测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一种基于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电极测量磷酸一氢根(2-4HPO)的原理是通过钼在碱性条件下与2-4HPO反应来实现的。实验结果显示钼电极在溶液pH值为8.5条件下对磷酸氢二钠(42HPONa)在/10-10Lmol1-5-线性范围内响应斜率可以达到?/5.026.9-decm V(近能斯特Nernst斜率);检测下限达到/109.1Lmol-6?;响应时间小于50s;在连续测量中响应电位标准偏差为2mV;在不同浓度待测溶液的往复测量中电位标准偏差均小于2m V;而且除了-OH对测量有一定的影响外,钼电极对2-4HPO有很好的选择性。测量数据显示该电极至少可以使用三个月。电极制造工艺简单而且廉价,适用于水中磷酸盐的定量分析。(2)根据2-4HPO离子浓度(即磷酸盐分布系数)以及钼电极测量电位所受p H的影响,将分布系数和p H线性补偿项引入Nernst方程,建立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测量模型,以克服p H对电极测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电极对42HPONa溶液在2-4HPO对应/10-10Lmol-1-6的线性范围内响应斜率可以达到/5.032.24-?decm V,检测下限达到/1017.1Lmol-6?,并表现出很好的线性响应特性。电极能满足磷酸盐离子的测量要求,可以用于实际水样中磷含量的在线监测。(3)针对传统总磷在线分析技术测量复杂且需要昂贵设备和使用化学试剂等缺点,研究采用实验室已有的基于3/OUV的氧化消解技术与基于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相结合来解决,通过建立的模型优化测量效果。实验发现基于3/OUV的氧化消解技术消解后的溶液主要呈现酸性,不满足钼电极的碱性测量要求,需要采用电解自来水来调节消解溶液p H值。实验结果显示p H调节的高低对电极的测量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测量需求选择p H的调节值,当pH值调节整体高于7.5的情况下,电极在/109.7-1068.2Lmol-5-6??范围内达到/5.026.092-?decm V的近Nernst斜率,检测下限为/1068.2Lmol6-?;pH值调节整体低于7后,电极响应斜率降低为/0.524.622-?decm V,但线性范围变宽到/101.01-101.14Lmol-4-6??,检测下限也随之降低到/1014.1Lmol-6?。与此同时,实验发现p H调节在不同浓度下添加的电解自来水体积不同,需要依据溶液p H值来决定。
张宏斌,胡斌,王媛[6](2017)在《间隔式流动注射分析法在水质检测中应用》文中提出水环境监测能够有效监控水域的污染情况,保护我们的健康。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开始在水质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简要介绍流动注射分析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特点、在水质分析中应用情况及在分析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等内容。对间歇式流动注射分析法与多种仪器分析方法作了评述,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化学发光法、荧光光度法、其他方法等联用的新进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刘欢[7](2016)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种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消炎镇痛类药物,但若使用不当,则会对胃、肠粘膜等器官带来各种的副作用。化学发光是一种操作简便、灵敏高的分析测试方法,在药物成分检测、食品分析、法医鉴定、农业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应用广泛。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理与其所带来的副作用,并从定义、原理、特点、发展历史,以及常见的液相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对化学发光检测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还有化学发应检测法在各种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检测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化学发光结合其他分离分析技术的联用情况。第二部分为研究报告,分别使用KMnO4-甲醛和KMNO4-Luminol体系,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在优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醋氯芬酸、甲芬那酸、酮洛芬、双氯芬酸四种非甾体抗炎药含量测定的新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试剂样品的测定。具体内容如下:1.醋氯芬酸的测定: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可氧化甲醛产生微弱化学发光信号,加入一定浓度的醋氯芬酸可以大大增强该化学发光信号,且增强的化学发光强度与醋氯芬酸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提出了一种操作简单、灵敏高效的新的醋氯芬酸化学发光测定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8.0×10-25.0mg/L,检出限为3.0×10-2mg/L(3σ),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2%(n=11,c=0.50mg/L),将该方法应用于药物片剂和胶囊中醋氯芬酸的测定,回收率在98.1%104.6%的范围内。2.甲芬那酸的测定:本实验研究发现,KMnO4和甲醛溶液反应可以产生相对较弱的化学发光,而甲芬那酸的加入可以使该发光强度大大增强,且增强的发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甲芬那酸溶液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提出了一种操作简单、灵敏高效新的化学发光法测定甲芬那酸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4.0×10-410.0mg/L,检出限为3.0×10-4mg/L(3σ),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0%(n=11,c=10.0mg/L),将该方法应用于药物片剂和胶囊中甲芬那酸的测定,回收率在98.7%103.3%的范围内。3.酮洛芬的测定:在碱性条件下,Luminol与KMnO4反应可以产生相对较弱的化学发光,本实验发现,酮洛芬的加入可以使该发光强度大大增强,且增强的发光信号与酮洛芬的浓度在一定范围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提出了一种简单且灵敏度高的测定酮洛芬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4.0×10-27.0mg/L,检出限为9.0×10-3mg/L(3σ),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0%(n=11,c=0.30mg/L),将该方法应用于药物片剂和胶囊中酮洛芬的测定,回收率的范围在98.1%100.4%之间。4.双氯芬酸的测定:本实验研究发现,KMnO4和甲醛溶液反应可以产生较弱的化学发光,加入一定浓度的双氯芬酸溶液可以增强该发光强度,且增强的发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双氯芬酸溶液的浓度线性相关。据此,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测定双氯芬酸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7.0×10-210.0mg/L,检出限为1.2×10-2mg/L(3σ),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1%(n=11,c=3.0mg/L),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药物片剂和胶囊中双氯芬酸的测定,回收率在97.6%101.7%的范围内。
彭静[8](2015)在《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镉、氟离子、磷酸根和硅酸根》文中研究说明1绪论综述共振散射光谱技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等的研究进展。简要讲述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2罗丹明6G缔合物微粒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镉在硫酸介质中及阿拉伯胶存在下,Cd(Ⅱ)与碘化钾形成的阴离子配合物与罗丹明6G发生缔合反应,缔合物分子进一步聚集形成缔合微粒。该微粒在319 nm处产生一个共振瑞利散射峰。在选定的条件下,Cd(Ⅱ)浓度在3.90×10-9-3.51×10-6mol/L范围内与共振瑞利散射峰强度的增大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I=148.43C+270.13,相关系数R2=0.9835。据此建立了一种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水中痕量Cd(Ⅱ)的新方法。3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纳米光谱检测痕量氟在pH 4.0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H2O2与Ti(SO4)2反应生成一种黄色的[TiO(H2O2)2]2+配合物,该配合物能使金纳米粒子(NG)聚集,在370 nm处产生一个较强的共振瑞利散射峰。加入氟离子后,氟离子与黄色配合物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更稳定无色的TiF62-配合物,而TiF62-配合物不能使NG聚集,导致体系在370 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峰减弱。随着氟离子浓度增加,黄色缔合物减少,NG聚集程度减弱,370 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峰线性降低。在选定条件下,氟离子浓度在5.0×10-7-1.0×10-5mol/L范围内与370 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光强度降低值AI呈线性关系。在pH 4.0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氟离子与氟试剂、硝酸镧生成蓝色三元络合物,溶液的颜色随着氟离子溶度的增加蓝色逐渐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再加入纳米金,溶液颜色呈现出由红色到灰黑色的渐变过程,体系在370 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光强度随着氟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弱。在选定条件下,氟离子浓度在1.7×10-7-1.3×10-5 mol/L范围内与370 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光强度减弱值△I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I=26.3C+35.7。该法用于分析测定氟,结果令人满意。4共振瑞利散射检测痕量磷酸根和硅酸根在1.2×10-2 mol/L硫酸溶液中,PO43-与钼酸铵反应生成一种黄色磷钼杂多酸离子缔合物,黄色磷钼杂多酸离子缔合物不会使得金纳米粒子(NG)聚集,溶液随着磷酸根浓度的增高,颜色由灰黑色逐渐变为红色,黄色缔合物增加,NG聚集程度减弱,350 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峰降低。在选定条件下,PO43-离子浓度在2.56×10-8-2.82×10-5 mol/L范围内与350 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光强度降低值△I呈线性关系。在1.2×10-2 mol/L硫酸溶液中,SiO32-与钼酸铵反应生成一种黄色硅钼杂多酸离子缔合物,黄色硅钼杂多酸离子缔合物不会使得金纳米粒子(NG)聚集,使得溶液随着硅酸根浓度的增高,颜色由灰黑色逐渐变为红色,黄色缔合物增加,NG聚集程度减弱,350 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峰降低。在选定条件下,SiO32-离子浓度在6×10-6-2×104 mol/L范围内与350 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光强度降低值△I呈线性关系。在1.2×10-2 mol/L硫酸溶液中,PO43-与钼酸铵反应生成一种黄色磷钼杂多酸离子缔合物,黄色磷钼杂多酸离子缔合物不会使得银纳米粒子(AG)聚集,溶液随着磷酸根浓度的增高,AG聚集程度减弱?,350 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峰降低。在选定条件下,PO43-离子浓度在2.56×10-6-3.08×10-4 mol/L范围内与350 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光强度降低值△I呈线性关系。在1.2×10-2 mol/L硫酸溶液中,SiO32-与钼酸铵反应生成一种黄色硅钼杂多酸离子缔合物,黄色硅钼杂多酸离子缔合物不会使得银纳米粒子(AG)聚集,使得溶液随着硅酸根浓度的增高,AG聚集程度减弱,350 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峰降低。在选定条件下,SiO32-离子浓度在4×10-8-8×10-6 mol/L范围内与350 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光强度降低值△I呈线性关系。
郑璇,李莉[9](2014)在《浅谈流动注射分析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的原理、分类和发展历程,并从水质、大气和土壤等方面介绍了它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黄晓丹[10](2014)在《二氧化氯的分析方法》文中提出二氧化氯是一种理想的消毒杀菌剂,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安全性列为Al级,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氯系消毒剂更新换代产品。但是,在二氧化氯的制备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副产物,二氧化氯自身也会发生分解和歧化反应产生Cl2、ClO-、ClO3-、ClO2-等物质,它们会削弱二氧化氯在应用中的优势。因此在制备及使用过程中,需要对ClO2及副产物进行分析测定,本文对现有的分析方法进行讨论。
二、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自来水中磷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自来水中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紫外光降解硝酸盐及亚硝胺-量子点增敏化学发光机理及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基于碳量子点的紫外光降解-化学发光法检测水中硝酸盐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试剂 |
2.2.2 仪器 |
2.2.3 CQDs的合成 |
2.2.4 操作步骤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CQDs的选择 |
2.3.2 CQDs的表征 |
2.3.3 紫外降解条件优化 |
2.3.4 化学发光条件优化 |
2.3.5 方法的分析特性 |
2.3.6 实际样品检测 |
2.4 化学发光机理 |
2.4.1 反应动力学曲线 |
2.4.2 化学发光光谱 |
2.4.3 紫外吸收光谱 |
2.4.4 紫外吸收光谱 |
2.5 小结 |
第3章 紫外光降解-碳点化学发光检测亚硝胺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3.2.3 CQDs的合成 |
3.2.4 操作流程 |
3.2.5 样品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QDs的表征 |
3.3.2 紫外降解条件优化 |
3.3.3 化学发光条件优化 |
3.3.4 方法的分析特性 |
3.3.5 实际样品检测 |
3.3.6 离子干扰实验 |
3.4 化学发光机制 |
3.4.1 反应动力学曲线 |
3.4.2 化学发光光谱 |
3.4.3自由基捕获实验 |
3.4.4 紫外吸收光谱 |
3.5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第5章 本课题的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结合酶放大策略在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化学发光 |
1.2.1 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
1.2.2 常见化学发光体系 |
1.2.3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前景 |
1.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
1.3.1 免疫分析概述 |
1.3.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
1.3.3 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
1.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
1.4.1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1.4.2 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1.4.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1.5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实际应用 |
1.5.1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
1.5.2 环境中农药残留检测 |
1.5.3 其他物质的分析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树脂珠和酶信号放大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用于溴布特罗的超灵敏检测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储备液与缓冲液的配置 |
2.2.3 实验仪器 |
2.2.4 溴布特罗抗原和抗体的制备 |
2.2.5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羧基树脂珠的表征 |
2.3.2 化学发光免疫动力学表征 |
2.3.3 化学发光检测体系的优化和分析过程 |
2.3.4 溴布特罗标准曲线的测定 |
2.3.5 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稳定性和可重现性的测试 |
2.3.6 实际样品的分析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HRP功能化的SiO_2探针的多信号放大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氯霉素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缓冲液与储备液的配制 |
3.2.3 实验仪器 |
3.2.4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 |
3.2.5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
3.2.6 氯霉素抗体的纯化 |
3.2.7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3.2.8 分析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羧基树脂珠的表征 |
3.3.2 二氧化硅与表面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表征 |
3.3.3 HRP功能化后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信号放大效果 |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3.3.5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氯霉素 |
3.3.6 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的测试 |
3.3.7 实际样品的分析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氧化石墨烯-壳聚糖修饰的新型流通池用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检测水样中的汞离子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缓冲液 |
4.2.2 缓冲液与储备液的配制 |
4.2.3 实验仪器 |
4.2.4 CH_3Hg-MNA包被抗原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4.2.5 免疫传感器的组装 |
4.2.6 分析过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免疫传感器的表征 |
4.3.2 化学发光反应的动力学表征 |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4.3.4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竞争法测定Hg~(2+) |
4.3.5 免疫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
4.3.6 实际水样的分析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试剂及储备液 |
附录2 实验仪器 |
附录3 主要名词缩写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线监测饮用水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突发性污染及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饮用水安全 |
1.2 突发性饮用水污染 |
1.3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来源、特性、危害及检测方法 |
1.4 饮用水在线监测技术 |
1.5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 |
1.6 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 |
1.7 论文研究依据、内容和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富集与定性分析 |
2.1 材料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线监测饮用水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
3.1 材料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饮用水安全预警阈值的设立 |
4.1 材料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饮用水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去除 |
5.1 材料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饮用水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突发性污染应急预警系统模型建立 |
6.1 材料与设备 |
6.2 应急预警系统功能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讨论 |
7.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富集及定性分析 |
7.2 流动注射在线监测饮用水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
7.3 饮用水安全预警阈值的设立 |
7.4 饮用水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去除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表 |
附录2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仪使用说明 |
附录3 实验图片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作者及导师简介 |
致谢 |
(4)水环境营养元素测定的流动分析-光度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语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环境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及其存在形式 |
1.1.1 主要营养盐及其存在形式 |
1.1.2 痕量营养元素及其存在形式 |
1.2 环境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分布 |
1.2.1 主要营养盐的分布 |
1.2.2 痕量营养元素的分布 |
1.3 环境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循环 |
1.3.1 主要营养盐的循环 |
1.3.2 痕量营养元素的循环 |
1.4 环境水体中营养盐和痕量营养元素的分析方法 |
1.4.1 手工操作分析方法 |
1.4.2 自动化分析方法 |
1.5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提出 |
1.5.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章 参考文献 |
第2章 环境水体中典型营养盐测定的无阀连续流动-分光光度法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标准溶液与试剂 |
2.2.2 材料与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水样采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可抗气泡干扰流通池的设计 |
2.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2.3.3 干扰因素的考察 |
2.3.4 盐度的影响 |
2.3.5 记忆效应的影响 |
2.3.6 工作曲线、方法检出限和精密度 |
2.3.7 方法的验证 |
2.3.8 方法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参考文献 |
第3章 基于邻苯基苯酚的环境水体中铵氮测定的反相流动注射-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标准溶液与试剂 |
3.2.2 材料与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水样采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3.3.2 盐度的影响 |
3.3.3 工作曲线、方法检出限和精密度 |
3.3.4 方法的验证 |
3.3.5 方法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参考文献 |
第4章 基于三氯化钒还原的环境水样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同时测定的反相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标准溶液与试剂 |
4.2.2 材料与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定量方法 |
4.2.5 水样采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4.3.2 盐度的影响 |
4.3.3 工作曲线、方法检出限和精密度 |
4.3.4 方法的验证 |
4.3.5 方法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参考文献 |
第5章 环境水样中多营养盐和痕量营养元素顺序测定的反相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标准溶液与试剂 |
5.2.2 材料与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2.4 水样采集与预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5.3.2 其他离子的影响 |
5.3.3 工作曲线、方法检出限与精密度 |
5.3.4 方法的验证与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参考文献 |
第6章 环境水样中总溶解态氮磷同时测定的流动注射-在线紫外/热消解-分光光度法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标准溶液与试剂 |
6.2.2 材料与仪器 |
6.2.3 实验方法 |
6.2.4 水样采集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消解方式的建立 |
6.3.2 显色试剂浓度的优化 |
6.3.3 干扰因素的考察 |
6.3.4 工作曲线、方法检出限和精密度 |
6.3.5 方法的验证 |
6.3.6 方法的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参考文献 |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本研究的贡献 |
7.3 本研究的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5)基于金属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磷酸盐测量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重力测定法 |
1.2.2 体积测定法 |
1.2.3 色谱分析法 |
1.2.4 分光光度法 |
1.2.5 离子选择电极 |
1.2.6 丝网印刷电极 |
1.3 磷酸盐测量难点 |
1.4 待解决问题和研究方案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离子选择电极 |
2.1 引言 |
2.2 离子选择电极测量原理 |
2.3 离子选择电极性能参数 |
2.3.1 p H范围 |
2.3.2 线性范围和检测下限 |
2.3.3 使用寿命 |
2.3.4 响应时间 |
2.3.5 选择性系数 |
2.4 离子选择电极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操作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电极的制备 |
3.2.3 电极的测量 |
3.3 钼与磷酸一氢根离子HPO_4~(2-)的相互作用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钼电极对HPO_4~(2-)的电位响应特性 |
3.4.2 钼电极的电位响应时间、稳定性及重现性 |
3.4.3 溶液p H对钼电极测量性能的影响 |
3.4.4 钼电极的选择性 |
3.4.5 钼电极的使用寿命 |
3.4.6 与其他电极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H对钼电极测量性能影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操作 |
4.2.1 仪器和试剂 |
4.2.2 电极的制备 |
4.2.3 电极的测量 |
4.3 磷酸盐离子的分布系数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电极的工作原理 |
4.4.2 溶液p H对电极测量的影响 |
4.4.2.1 p H对HPO_4~(2-)离子浓度的影响 |
4.4.2.2 p H对电极响应电位的影响 |
4.4.3 建立电极的测量模型 |
4.4.4 测量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钼电极用于在线检测设备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3/ OUV的氧化消解技术 |
5.3 实验操作 |
5.3.1 仪器和试剂 |
5.3.2 电极的制备 |
5.3.3 电极的测量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钼电极对消解溶液的电位响应特性 |
5.4.2 NaOH调节消解溶液后电极的响应电位特性 |
5.4.3 电解自来水调节消解溶液后电极的响应电位特性 |
5.4.4 电解待测溶液后电极的电位响应特性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间隔式流动注射分析法在水质检测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IA的基本工作原理 |
2 特点 |
3 在水质分析领域FIA与其他检测方法应用情况 |
3.1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
3.2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 |
3.3 流动注射-电化学法 |
3.4 流动注射-原子吸收光谱法 |
3.5 流动注射-荧光法 |
3.6 流动注射与其他联用方法 |
4 流动注射的未来发展趋势 |
(7)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非甾体抗炎药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1.1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理及其副作用 |
1.2 非甾体抗炎药含量测定研究进展 |
2 化学发光分析的研究进展 |
2.1 化学发光分析的原理特点 |
2.2 典型的液相化学发光体系 |
2.3 化学发光的应用 |
2.4 与其他分离技术联用 |
第二章 研究报告 |
1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醋氯芬酸 |
1.1 实验部分 |
1.2 结果与讨论 |
2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甲芬那酸 |
2.1 实验部分 |
2.2 结果与讨论 |
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酮洛芬 |
3.1 实验部分 |
3.2 结果与讨论 |
4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双氯芬酸 |
4.1 实验部分 |
4.2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镉、氟离子、磷酸根和硅酸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共振瑞利散射(RRS)光谱技术研究进展 |
1.1.1 RRS光谱技术概述 |
1.1.2 RRS分析光谱分析进展 |
1.1.2.1 RRS分析概况 |
1.1.2.2 在重金属分析中的应用 |
1.1.2.3 在阴离子分析中的应用 |
1.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AERS)光谱技术研究进展 |
1.2.1 SERS光谱技术的概括 |
1.2.1.1 SERS增强机理研究进展 |
1.2.1.2 SERS活性基底研究进展 |
1.2.2 SERS光谱分析应用 |
1.2.2.1 在重金属分析中的应用 |
1.2.2.2 在阴离子分析中的应用 |
1.3 镉的环境分析进展 |
1.3.1 镉及其化合物的毒性 |
1.3.2 镉的污染来源 |
1.3.3 镉的分析方法 |
1.3.3.1 分子吸收光谱法 |
1.3.3.2 荧光分析法 |
1.3.3.3 RRS光谱法 |
1.3.3.4 其他方法简介 |
1.4 氟离子的环境分析进展 |
1.4.1 氟离子及其化合物的毒性 |
1.4.2 氟污染的来源 |
1.4.3 氟的分析方法 |
1.4.3.1 分子吸收光谱法 |
1.4.3.2 荧光分析法 |
1.4.3.3 RRS光谱法 |
1.4.3.4 其他方法简介 |
1.5 磷酸根和硅酸根的环境分析进展 |
1.5.1 磷酸根的环境分析进展 |
1.5.1.1 磷酸根及其化合物的毒性 |
1.5.1.2 磷酸根污染的来源 |
1.5.1.3 磷酸根的分析方法 |
1.5.1.3.1 分子吸收光谱法 |
1.5.1.3.2 荧光分析法 |
1.5.1.3.3 RRS光谱法 |
1.5.1.3.4 其他方法 |
1.5.2 硅酸根的环境分析进展 |
1.5.2.1 硅酸根及其化合物的毒性 |
1.5.2.2 硅酸根污染的来源 |
1.5.2.3 硅酸根的分析方法 |
1.5.2.3.1 分子吸收光谱法 |
1.5.2.3.2 荧光分析法 |
1.5.2.3.3 RRS光谱法 |
1.5.2.3.4 其他方法 |
1.6 本课题研究的工作内容 |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2、罗丹明6G缔合物微粒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镉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分析原理 |
2.3.2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
2.4 紫外可见光谱 |
2.5 荧光光谱 |
2.6 Cd(Ⅱ)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图 |
2.7 条件优化 |
2.7.1 碘化钾-抗坏血酸浓度的影响 |
2.7.2 H_2SO_4浓度的影响 |
2.7.3 阿拉伯胶浓度的影响 |
2.7.4 罗丹明6G浓度的影响 |
2.7.5 时间的影响 |
2.8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9 工作曲线 |
2.10 水样分析 |
2.11 结语 |
参考文献 |
3. 表而等离子体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纳米光谱检测痕量氟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2.2 金和银纳米粒子的制备 |
3.2.2.1 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纳米金(NG_c) |
3.2.2.2 双氧水还原法制备纳米金(NGh) |
3.2.2.3 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纳米金(NGb) |
3.2.2.4 双氧水-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纳米金NGhb |
3.2.2.5 蓝色和红色纳米银(AgNR)制备 |
3.2.2.6 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纳米金(GO-NG_c)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分析原理 |
3.3.2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
3.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3.3.4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
3.3.5 激光散射 |
3.3.6 扫描电镜 |
3.3.7 条件优化 |
3.3.7.1 H_2O_2-Ti(SO_4)_2-F~--NGs(NGc)体系条件优化 |
3.3.7.1.1. 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及浓度的影响 |
3.3.7.1.2 H_2O_2浓度的影响 |
3.3.7.1.3 Ti(SO_4)_2浓度的影响 |
3.3.7.1.4 纳米粒子浓度的影响 |
3.3.7.1.5 时间的影响 |
3.3.7.2 催化体系中反应液用量的影响 |
3.3.7.3 F--氟试剂-硝酸镧-NGs体系条件优化 |
3.3.7.3.1 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及浓度的影响 |
3.3.7.3.2 氟试剂浓度的影响 |
3.3.7.3.3 硝酸镧浓度的影响 |
3.3.7.3.4 纳米微粒浓度的影响 |
3.4 工作曲线 |
3.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3.6 样品分析 |
3.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4.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磷酸根和硅酸根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2.2 金和银纳米粒子的制备 |
4.2.2.1 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纳米金 |
4.2.2.2 黄色纳米银制备 |
4.2.2.3 氧化石墨烯(GO)制备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分析原理 |
4.4.2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
4.4.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4.4.5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
4.4.6 电镜 |
4.4.7 激光散射 |
4.4.8 条件优化 |
4.4.8.1 硫酸浓度的影响 |
4.4.8.2 钼酸铵浓度的影响 |
4.4.8.3 纳米粒子浓度的影响 |
4.4.8.4 时间的影响 |
4.4.8.5 VBB浓度的影响 |
4.5 工作曲线 |
4.6 共存离子的影响 |
4.7 样品分析 |
4.8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9)浅谈流动注射分析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动注射分析的基本原理 |
2 流动注射分析的分类 |
2.1 流动注射分析 |
2.2 连续流动分析技术 |
3 流动注射分析的发展历程 |
3.1 流动注射(FI) |
3.2 顺序注射(SI) |
3.3 阀上实验室 |
4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4.1 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
4.1.1 金属污染物 |
4.1.2 无机非金属污染物 |
4.1.3 有机污染物 |
4.2 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 |
4.3 在土壤监测中的应用 |
5 发展趋势 |
(10)二氧化氯的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二氧化氯的性质 |
1.1 物理性质 |
1.2 化学性质 |
2 二氧化氯的分析方法 |
2.1 碘量法 |
2.2 分光光度法 |
2.2.1 直接分光光度法 |
2.2.2 间接分光光度法 |
(1) 硫酸亚铁铵法[8] |
(2) DPD光度法 |
(3) 罗丹明光度法 |
(4) 酪氨酸法 |
(5) 氯酚红法 |
(6) 丽丝胺绿B |
(7) 荧光法 |
2.2.3 离子色谱法 |
2.2.4 极谱法 |
2.2.5 电流滴定法 |
2.2.6 流动注射法 |
3 讨论 |
四、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自来水中磷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紫外光降解硝酸盐及亚硝胺-量子点增敏化学发光机理及新方法研究[D]. 韩英子. 南昌大学, 2020(08)
- [2]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结合酶放大策略在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D]. 周欣纯. 苏州大学, 2020
- [3]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线监测饮用水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突发性污染及预警[D]. 杨盼盼. 暨南大学, 2019(02)
- [4]水环境营养元素测定的流动分析-光度法研究及应用[D]. 林坤宁. 厦门大学, 2018(06)
- [5]基于金属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与开发[D]. 李银花. 江南大学, 2017(02)
- [6]间隔式流动注射分析法在水质检测中应用[J]. 张宏斌,胡斌,王媛. 中国卫生产业, 2017(02)
- [7]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与应用[D]. 刘欢. 延安大学, 2016(02)
- [8]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镉、氟离子、磷酸根和硅酸根[D]. 彭静. 广西师范大学, 2015(12)
- [9]浅谈流动注射分析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郑璇,李莉. 福建分析测试, 2014(06)
- [10]二氧化氯的分析方法[J]. 黄晓丹. 辽宁化工,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