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蒋境兴,武英茹,兰子君,郭福贵,程玉钏,倪艳[1](2022)在《中国儿科药品常用剂型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儿科药品剂型较丰富,但是常用药物种类及规格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药需求。综述我国儿科药品常用剂型种类及其应用现状,发现儿童常用药物剂型有片剂、颗粒剂、注射剂等,口服剂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口感差、用药依从性低;非口服剂型用药依从性相对较高,但儿童用产品较少,需大力开发。针对各剂型研发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未来儿童用药首选剂型仍是口服制剂,但是会向微片、微丸、分散片的形式发展。
何风丽[2](2021)在《麻杏石甘汤灌肠对婴幼儿肺炎喘嗽的黏膜免疫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从肺-肠黏膜免疫角度来阐释麻杏石甘汤灌肠疗法对肺炎喘嗽患儿肺-肠微环境的干预途径及内在联系,进一步揭示中药灌肠疗法治疗肺炎喘嗽的作用机制,并探索其在肺-肠共有黏膜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分布中的调控作用及内在联系,为中医“肺肠同治”理论的临床疗效提供证据支持,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索该理论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分为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对象为肺炎喘嗽婴幼儿,采用随机分组,分为麻杏石甘汤高浓度组34例、低浓度组34例、对照组34例。中药高浓度组以高浓度麻杏石甘汤灌肠+对症治疗,中药低浓度组以低浓度麻杏石甘汤灌肠+对症治疗,对照组以灌肠生理盐水+对症治疗。检测治疗前、灌肠第7天结束后各组患儿的肠道目标菌群球杆比值的变化,以及观察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并运用SPA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研究为建立病毒性肺炎大鼠模型,分为麻杏石甘汤灌肠高、低剂量组及对照组,通过对大鼠肺泡灌洗液s Ig A和h BDs、粪便钙卫蛋白以及s Ig A和防御素的含量进行观察分析。该实验由两名研究生共同参与,本人全程参与该实验,并通过收集患儿及大鼠的粪便,检测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球杆比的变化及大鼠治疗前后的粪便s Ig A和防御素的变化。研究本次课题结果:本次课题临床研究部分共纳入符合条件病例120例,脱落12例,完成病例102例,其中中药高浓度组34例,中药低浓度组34例,西药组34例。治疗前三组在性别、年龄、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单项积分,球杆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总体疗效三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无差异,但高浓度组愈显效率优于低浓度组与西药组,且三组愈显效率经过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中药高浓度组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中药低浓度组分别与中药高浓度组、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2临床症状疗效(1)中医证候总积分:三组治疗后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提示三组治疗均有疗效。治疗后三组之间总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灌肠加对症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疾病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主症单项积分:治疗后三组中医主症单项积分比较,三组患儿发热、喘促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组在改善发热和喘促这两方面无差异。三组患儿咳嗽程度、痰壅、肺部体征症状积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Bonferroni法校正显着性水平的事后两两比较。在咳嗽改善方面,中药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对照组(调整后P=0.000),低浓度组与对照组(调整后P=0.001),三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中药灌肠对于改善患儿咳嗽疗效确切;在改善痰壅方面,中药高浓度组分别与中药低浓度组、对照组比较(调整后P=0.000),有统计学差异,中药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调整后P=1.000),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中药灌肠对于改善患儿痰壅疗效确切,且在患儿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药灌肠高浓度疗效优于中药低浓度灌肠;在改善肺部体征方面,中药高浓度组与中药低浓度组(调整后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低浓度组分别与对照组(调整后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灌肠对于改善患儿肺部体征疗效确切,优于只用西药对症治疗。(3)治疗3天后,组内比较结果得知,中药高浓度组见效最快,中药低浓度组次之,西药组最慢。3.实验指标方面球杆比:三组患儿经治疗后球杆比比值低于治疗前,P<0.0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三组对于改善患儿球杆比均有疗效。经Bonferroni法校正显着性水平的事后两两比较,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低浓度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前三组肠道菌群球杆比分布在2/8-8/2,治疗后中药高浓度组球杆比分布在1/9-3/7,中药低浓度球杆比分布在1/9-4/6,西药组球杆比分布在2/8-7/3,提示中药灌肠加西药对症治疗在改善肠道菌群上优于只用西药对症治疗。本次课题实验部分共选取同批的4-5周龄的SD雄性大鼠60只,体重150g±50g。其中中药高剂量组20只、中药低剂量组20只,对照组组20只。治疗前三组大鼠的粪便s Ig A和防御素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实验指标(1)防御素:组内比较:高剂量组治疗前后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三组大鼠治疗后P<0.05,有统计学差异。经两两比较,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分别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低剂量组(调整后P=0.58>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麻杏石甘汤灌肠治疗肺炎小大鼠有效。(2)SIgA: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低剂量组的SIgA较治疗前均有升高,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灌肠对于改善肠道SIgA疗效显着。研究结论:本课题应用于儿童肺炎喘嗽,将其疗效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1.在缓解患儿中医证候方面,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低浓度组与对照组对症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各证候,但中药高浓度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中药低浓度组和对照组;中药低浓度组优于对照组;中药灌肠加西药对症治疗在改善患儿各证候方面见效最快。2.中药灌肠疗法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SIgA的分泌从而达到干预肺肠轴治疗肺炎的目的,灌肠治疗儿童肺炎喘嗽疗效确切,患儿家属及患儿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梅佳华,高家菊,普娟,马云淑[3](2021)在《中药透皮贴剂小儿临床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因儿童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发育特点和药物动力学特性,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药物的安全性阈值各不相同,中药经皮给药制剂能够随时停止给药,改善儿童用药安全性阈值不同等问题,因此在儿童中具有广泛应用。且与传统口服制剂相比,中药透皮贴剂能克服口服给药带来的肝脏首过消除、较难保持血药浓度等缺点,同时具有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等优势,应用于儿童能够显着性增加用药依从性,避免儿童用药超说明书现象的发生。近年来,中药透皮贴剂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疾病的治疗且疗效确切,其中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占比超过50%,消化系统次之,主要应用于肺炎、腹泻、哮喘和厌食症等疾病的治疗。经过查阅文献,对近10年间中药透皮贴剂在儿科临床疾病治疗中的用药规律进行综述,为临床推广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丁苗苗[4](2021)在《小儿推拿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痰热闭肺证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小儿推拿联合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患儿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儿炎性指标、免疫指标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抽样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选择60例符合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诊断标准的患儿,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针对对照组进行阿奇霉素及常规支持对症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小儿推拿治疗。两组均以10天为治疗观察疗程。观察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发热消退时间、愈显率、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免疫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对两组患儿的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中医证候总疗效: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愈显率分别为90.00%、63.33%,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以及治疗后两组间的主要证候总积分、次要证候总积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2.主要证候: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中医主要证候积分(发热、咳嗽、痰壅、气促、肺部听诊、胸片)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则提示治疗后治疗组的咳嗽、痰壅、肺部听诊改善情况更明显,且治疗组更能缩短发热天数(P<0.05)。3.次要证候: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中医次要证候积分(面色、纳食、口渴、小便、大便)较治疗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则提示,治疗组患儿的纳食、大便改善情况更明显(P均<0.05)。4.炎性指标:治疗后组内对比,两组的WBC、CRP均明显下降(均P<0.01)。组间比较提示,其降低效果无明显区别(P均>0.05)。5.免疫指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组间比较提示,免疫指标改善效果无明显区别(P均>0.05)。6.不良反应:治疗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推拿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的临床效果确切,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改善患儿的咳嗽、咳痰、肺部听诊及纳食、大便情况,有效缩短了退热时间,减轻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的发生。在降低炎性指标及改善免疫指标与对照组效果相当,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李俊良[5](2020)在《穴位贴敷治疗儿童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穴位贴敷治疗儿童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诊断为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的60例住院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的30例患儿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的30例患儿采取常规治疗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种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的变化情况,研究穴位贴敷治疗儿童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两组的临床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咳痰、肺部听诊等症状、体征分积分以及症状、体征总积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儿童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具有更高的总有效率以及更加显着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地改善儿童的临床症状、体征,尤其体现在祛痰、消除肺部啰音等方面。其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和推广。
郭淳[6](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杨冰婷[7](2020)在《咳喘贴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咳喘贴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患儿治疗前后症候总积分、主要症状体征评分变化、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值等分析,评价咳喘贴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即:治疗组60例(细菌组30例,病毒组30例),对照组60例(细菌组30例,病毒组3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咳喘贴穴位贴敷治疗,两组各观察7天,比较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症候总积分、主要症状体征(发热、咳嗽、咳痰、气喘、肺部啰音)评分及消除时间、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症候总积分,主要症状体征评分,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值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愈显率90%,对照组愈显率78%,两组总体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两组患儿症候总积分组内、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发热、气喘评分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咳痰、气喘评分组内、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症状体征消除时间比较:退热时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咳痰、气喘、肺部啰音消除时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治疗组内(细菌组、病毒组)症候总积分及主要症状体征(发热、咳嗽、咳痰、气喘、肺部啰音)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值下降情况比较,细菌组内、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毒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均有疗效,然加用咳喘贴辅助治疗能提高总体疗效,更有效的改善患儿咳嗽、咳痰、气喘症状,缩短肺部啰音消除时间,降低细菌感染患儿血WBC计数、CRP值,改善炎症反应。咳喘贴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蔡晓纯[8](2020)在《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风热闭肺型肺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风热闭肺型肺炎喘嗽的临床疗效,为小儿肺炎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治疗参考。方法:将120例细菌性肺炎风热闭肺证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即抗感染治疗及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实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连续治疗5天。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白细胞计数、粒细胞比例、CRP等数据。成果:1.60例实验组患者的证候平均疗效指数为(84.63±10.65)%,60例对照组的平均疗效指数为(65.95±11.98)%,两组疗效指数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疗效分级构成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愈显率分别为90%和50%,两组愈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两组间的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均有显着差异(P<0.01),实验组治疗后的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的均比对照组低。3.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咳嗽、咳痰、气促、肺部听诊等主要症状、体征均有显着性改善(P<0.05)。治疗前,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的程度分级构成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咳嗽、咳痰、肺部听诊等程度分级构成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实验组对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气促程度分级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05)。4.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WBC、NE 比例、CRP等炎症指标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的WBC、NE 比例、CRP等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细菌性肺炎风热闭肺证的患儿,临床疗效及愈显率能够得到显着提高,且在研究过程中无发生不良反应,表明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是安全且有效的。
方琪[9](2020)在《走罐疗法辅助治疗痰热闭肺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痰热闭肺型MPP患儿病例的采集,探讨走罐疗法辅助治疗痰热闭肺型MPP是否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并做出综合性评价。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病例选自2018年08月~2019年0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并符合痰热闭肺型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用拔罐疗法,治疗组用走罐疗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次症积分、理化检查、症状消失时间、症状总积分,并分别作疗效评估,对本次研究产生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终对走罐疗法应用于痰热闭肺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做出评估。结果:1.经统计分析得,治疗前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儿症状总积分、主症及次症总积分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症状总积分及次症总积分差异性显着(P<0.01)。3.热退、咳嗽及啰音消失、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咳嗽及啰音消失、住院时间差异性显着(P<0.01)。4.主症积分比较,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痰壅、肺部听诊、肺部影像学3项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治疗后,组间次症积分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本次研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7.5%)优于对照组(95%),且治疗组的愈显率(92.5%)亦高于对照组(75%),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RP、LDH比较,差异性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PLT、PCT的对比中,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发热时间与CRP、LDH、PCT水平成正比(P<0.05),其中,CRP、LDH两项与发热时间的一致性更强(P<0.001),而PLT与发热时间无明确的相关性。结论:1.走罐疗法在辅助治疗痰热闭肺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总疗效及愈显率方面明显优于拔罐疗法;2.走罐疗法辅助治疗痰热闭肺型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改善症状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及各主、次症积分方面优于拔罐疗法;3.走罐疗法相比拔罐疗法,在辅助治疗痰热闭肺型肺炎支原体肺炎方面,可以更有效的改善患儿的咳嗽及发热情况,促进肺部湿啰音的吸收,缩短住院时间;4.走罐疗法较单纯拔罐疗法在改善患儿的CRP、LDH这两项指标上优势更明显。
吴敏敏[10](2019)在《低频脉冲电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小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频脉冲电经皮给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16±1.52)d、咳嗽缓解时间(3.32±1.58)d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3.68±1.65)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21±2.19)、(5.45±2.21)、(5.58±2.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中药贴片穴位贴敷处未见明显皮疹、瘙痒等皮疹过敏症状。结论低频脉冲电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可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疗效显着,且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值得儿科临床推广应用。
二、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儿科药品常用剂型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口服药物剂型 |
1.1 片剂 |
1.1.1 咀嚼片 |
1.1.2 口腔崩解片 |
1.1.3 分散片 |
1.1.4 泡腾片 |
1.2 颗粒剂 |
1.3 糖浆剂 |
1.4 口服液 |
1.5 胶囊剂 |
1.6 微丸 |
2 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
2.1 注射剂 |
2.2 栓剂 |
2.3 气雾剂 |
2.4 经皮给药贴剂 |
3 结语 |
3.1 口服给药剂型前景分析 |
3.2 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的前景分析 |
(2)麻杏石甘汤灌肠对婴幼儿肺炎喘嗽的黏膜免疫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方案 |
2.研究结果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1.研究方案 |
2.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立论依据 |
2.立法依据 |
3.指标依据 |
4.研究结果分析 |
5.不足与期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病毒性肺炎的中西医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药透皮贴剂小儿临床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透皮贴剂概述 |
2 中药透皮贴剂的小儿临床应用 |
2.1 呼吸系统疾病 |
2.1.1 小儿肺炎 |
2.1.2 小儿哮喘 |
2.1.3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
2.1.4 小儿咳嗽 |
2.1.5 小儿支气管炎 |
2.2 消化系统疾病 |
2.2.1 小儿腹泻 |
2.2.2 小儿腹痛 |
2.2.3 小儿便秘 |
2.2.4 厌食症 |
2.3 其他系统疾病 |
2.3.1 小儿遗尿 |
2.3.2 小儿汗证 |
2.3.3 小儿手足口病 |
2.3.4 小儿夜啼 |
3 结语与展望 |
(4)小儿推拿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痰热闭肺证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认识 |
1.3 病机认识 |
1.4 辨证分型 |
1.5 中医药治疗 |
2.西医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临床表现 |
2.4 西医治疗 |
3.小儿推拿及其他中医外治法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 |
3.1 小儿推拿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 |
3.2 其他中医外治法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案 |
2.1 分组治疗 |
2.2 疗效判定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实验室指标 |
3.4 不良反应 |
3.5 随访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研究结果分析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1.2 小儿推拿对改善中医证候的分析 |
1.3 小儿推拿对改善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
1.4 不良反应的改善 |
2.小儿推拿疗法 |
2.1 推拿机理 |
2.2 不同流派选穴 |
2.3 推拿处方 |
2.4 活血化瘀法 |
3.小儿推拿与免疫的关系 |
4.本研究创新之处 |
5.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穴位贴敷治疗儿童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分组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方法 |
(四) 统计方法 |
三、评价标准 |
(一) 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
(二) 疗效评价标准 |
(三) 安全性评价标准 |
四、研究结果 |
(一) 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
(二) 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结果 |
(三) 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
(四) 安全性分析结果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肺炎喘嗽的认识 |
(一) 历史记载 |
(二) 病因病机研究 |
(三) 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的相关研究 |
二、西医学对支气管肺炎的认识 |
(一) 病因和病理机制 |
(二) 治疗 |
三、穴位贴敷的相关研究 |
(一) 历史记载 |
(二) 作用机理 |
(三) 临床应用 |
(四) 选穴依据 |
四、组方用药分析 |
(一) 组方依据 |
(二) 组方分析 |
(三) 疗效机理探讨 |
五、疗效分析 |
(一) 总疗效分析 |
(二) 治疗前和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分析 |
(三) 总疗效比较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儿童肺炎喘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
(一) 内治法 |
1 中药汤剂治疗 |
1.1 诊疗思路 |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
1.1.2 辨证分型治疗 |
1.1.3 其他诊治思路 |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
1.3.2 对小儿的治疗 |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
(二) 外治法 |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
2 中药外敷治疗 |
3 中药雾化治疗 |
4 经皮给药治疗 |
5 TDP仪照射治疗 |
6 推拿疗法 |
7 拔罐疗法 |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
三.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种 |
1.1.2 试验药物 |
1.1.3 培养基 |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1.5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MIC的测定 |
1.2.2 药液制备 |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
1.2.5 操作步骤 |
1.2.6 结果判读 |
1.2.7 注意事项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试验药物 |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
1.2.1.1 动物分组 |
1.2.1.2 给药方法 |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
1.2.1.4 造模 |
1.2.1.5 体温测定 |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
1.2.1.7 统计分析 |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
1.2.2.1 动物分组 |
1.2.2.2 给药方法 |
1.2.2.3 造模及取材 |
1.2.2.4 检测指标 |
1.2.2.5 统计分析 |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
1.2.3.2 给药方法 |
1.2.3.3 造模及取材 |
1.2.3.4 检测指标 |
1.2.3.5 统计分析 |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
1.2.4.1 动物分组 |
1.2.4.2 给药方法 |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4.4 造模及取材 |
1.2.4.5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咳喘贴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技术路线图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含量估计及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治疗方法 |
2.2 量效指标 |
2.3 临床试验的质量监控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病例收录情况 |
2 一般情况比较 |
2.1 性别比较 |
2.2 年龄比较 |
2.3 病程比较 |
3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
3.1 治疗前症候总积分比较 |
3.2 治疗前主要症状体征评分分布比较 |
3.3 治疗前血WBC计数、CRP值比较 |
4 疗效分析 |
4.1 两组患儿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4.2 两组患儿治疗后症候总积分比较 |
4.3 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分布比较 |
4.4 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消除时间比较 |
4.5 治疗组内(细菌组、病毒组)患儿治疗后症候总积分比较 |
4.6 治疗组内(细菌组、病毒组)患儿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分布比较 |
4.7 细菌组患儿治疗后血WBC计数、CRP值比较 |
4.8 病毒组患儿治疗后血WBC计数、CRP值比较 |
讨论 |
1 立法依据 |
2 疗效分析 |
2.1 总体疗效分析 |
2.2 主要症状体征疗效分析 |
2.3 血WBC计数、CRP值分析 |
3 安全性分析 |
4 理论分析 |
4.1 咳喘贴药物组成分析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4.3 穴位贴敷理论分析 |
4.4 选穴理论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一 西医研究进展 |
二 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8)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风热闭肺型肺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对儿童肺炎的研究概况 |
一、西医对肺炎病因的认识 |
二、西医对肺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三、西医目前临床对肺炎的治疗 |
四、小儿细菌性肺炎的治疗现状 |
第二节 中医对儿童肺炎的研究概况 |
一、肺炎喘嗽溯源 |
二、肺炎喘嗽病因病机 |
三、小儿肺炎喘嗽辩证分型 |
四、小儿肺炎喘嗽的中医治疗研究 |
第三节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的研究概况 |
一、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的机理 |
二、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各科应用近况 |
第二章 临床观察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样本量估算 |
三、分组方法 |
四、研究对象 |
五、诊断标准 |
六、纳入标准 |
七、排除标准 |
八、剔除及脱落标准 |
九、治疗方法 |
十、观察指标记录 |
十一、不良事件记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评价与统计标准 |
一、疗效评价标准 |
二、安全性评价标准 |
三、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基本信息分析 |
一、病例收集情况 |
二、病人的基线比较 |
第二节 疗效统计 |
一、治疗疗效统计 |
二、安全疗效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选题分析 |
第二节 统计结果分析 |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二、两组临床观察指标的比较 |
三、研究结论 |
四、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9)走罐疗法辅助治疗痰热闭肺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支原体肺炎的中医治疗现状及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低频脉冲电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四、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儿科药品常用剂型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J]. 李宁,蒋境兴,武英茹,兰子君,郭福贵,程玉钏,倪艳. 药物评价研究, 2022
- [2]麻杏石甘汤灌肠对婴幼儿肺炎喘嗽的黏膜免疫的干预研究[D]. 何风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药透皮贴剂小儿临床用药规律[J]. 梅佳华,高家菊,普娟,马云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0)
- [4]小儿推拿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痰热闭肺证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D]. 丁苗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穴位贴敷治疗儿童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研究[D]. 李俊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咳喘贴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冰婷.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8]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风热闭肺型肺炎疗效观察[D]. 蔡晓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走罐疗法辅助治疗痰热闭肺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D]. 方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低频脉冲电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疗效研究[J]. 吴敏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