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进行健康教育资料的收集(论文文献综述)
李恒[1](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吴秉旭[2](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李月竹[3](2021)在《母子健康APP在促进孕期保健知识知晓与服务利用的成本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母子健康APP和传统健康教育宣传方式,了解母子健康APP在知识知晓和服务利用的成本效果,为母子健康APP进一步推广和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渠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信息部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下的母子健康APP推广应用项目试点省份中的中部地区河南和西部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各2个县区作为研究现场。对研究地点的71家医疗机构进行母子健康APP改造、使用和宣传推广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实施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率)描述。对调查试点妇幼保健院中符合纳入标准的344名孕早期(≤13周)孕产妇按照选择队列中未坚持使用母子健康APP(未下载、使用不频繁或卸载)的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和母子健康APP(下载使用)的孕产妇作为干预组,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母子健康APP干预后在促进孕期保健知识知晓与服务利用研究,定性资料运用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定量资料干预组和对照组增长率变化比较运用χ2检验,组间通过倍差法进行实施效果分析。结合开发运营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成本基线调查估算结果,从孕期知识知晓和服务利用的角度,以1年为循环周期,从成本和效果两个维度评价每年1家医疗机构与传统健康教育干预方式相比,母子健康APP干预方式的成本和效果,并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同时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明确在成本下降的情况下对结果的影响。结果1.实施效果:46.0%的医疗机构增加了母子健康APP应用功能,32.2%的医疗机构引入母子健康APP健康教育内容,通过该母子健康APP进行信息互联互通平台搭建妇幼健康信息平台最高,占44.8%。85.9%的医疗机构进行母子健康APP宣传推广使用,新疆的宣传推广使用APP利用率(94.4%)高于河南(77.1%),宣传主要负责部门为保健科,占21.1%。服务对象认可度低(31.4%)成为未宣传推广使用母子健康APP最主要的原因。母子健康APP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目前的内容和呈现形式是基本满意的。孕产妇对母子健康APP的下载使用率为47.2%,下载母子健康APP并且看过健康教育内容的用户占100%,干预后满意率从30.9%上升至53.6%。通过干预组与对照组知识知晓增长率前后比较发现,母子健康APP干预组增长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净效应使孕期知识知晓率增加1.806倍(2.502~14.797),综合分析发现母子健康APP的干预使孕期知识知晓率的可能性增加(P<0.05)。同样通过对比发现干预组与对照组孕期建册增长率前后比较发现,除孕产妇及丈夫民族为少数民族外,母子健康APP干预组增长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净效应使孕期建册率增加0.551倍(0.540~5.577),但干预净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2.成本效果:典型1家试点医疗机构每年孕产期传统健康教育投入成本的估算910,400.00元,每年母子健康APP开发和维护投入成本的估算466,853.00元。(1)知识知晓率的成本效果: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比较,每增加一个知识知晓率的单位,利用母子健康APP干预后会节省成本13,948.02元。(2)孕期建册率的成本效果: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比较,每增加一个孕期建册率的单位,利用母子健康APP干预会节省成本27,211.47元。(3)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将研究中所涉及的传统健康教育成本下降20%,母子健康APP成本下降40%(根据实际基线调查情况进行假设下降率),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发现结果趋势一致。结论由此可见与利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利用母子健康APP对孕产妇孕期知识知晓和行为规范具有较高有效性,成本效果分析证实母子健康APP具有较高成本效果,母子健康APP新媒体方式的健康教育是更为经济的手段。因此,应加快增加母子健康APP应用的宣传推广和引入更多健康教育内容,完成信息互联互通平台的搭建,使母子健康APP的专业性和安全性的优势更好得到发挥,在疫情防控下进行更好的孕期健康管理。
李刚[4](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张苗[5](2021)在《疏离与抵牾 ——聋人父母之健听子女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来自聋人家庭的健听子女被称为“Children Of Deaf Adults,CODA”。本研究基于三位CODA的叙事研究,探析其身份认同现状以及在认同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困难,分析影响其身份认同发展的因素,提出针对性建议,帮助其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唤起聋人父母乃至社会成员对CODA的关注、理解与支持。本研究以三位CODA的生活场域、生命历程以及关键事件的影响建构三维分析框架来进行叙事。通过三位叙事对象身份认同发展过程的研究,研究者得出如下结论。第一,CODA的身份认同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关键事件的影响,三位受访者的身份认同发展历程如下:A对自己的听人身份由质疑到完全接纳,对自身家庭的态度经历了由不接纳到接纳的过程;B对自身听人身份由逃避到逐渐认可,对自身家庭的态度由接纳转变为不接纳;C对自身身份由开始的倾向听人到不确定聋听身份,对自身家庭经历了由不接纳到极不接纳的过程。第二,CODA在身份认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身份认同冲突以及身份认同危机。身份认同冲突具体表现为自我价值定位和他人认知的冲突,角色间和角色内部的冲突;身份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身份感的迷失和主观幸福感的低迷。第三,CODA身份认同发展的影响因素表现为聋人文化和听人社会的拉扯、学校对CODA特殊需要以及心理健康的漠视、家庭资源和共同经验的缺失以及沟通水平和适应能力的差异,分别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和本身。第四,CODA的身份认同表现出社会建构性、动态发展性、自觉能动性和文化独特性四大特征。本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系统,为CODA身份认同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社会树立正确的“聋人观”,建立支持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学生服务,满足CODA特殊需求;聋人父母增强信心,加强亲子沟通;CODA之间积极交流,能够认同聋听双文化。
朱莉雅[6](2021)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从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中,新生将面临整个环境全方位的改变。随着这一系列变化,新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不适症状,但同样地,这个特殊的适应过程也会为新生带来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因此,小升初阶段的“入学适应”对新生未来中学生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的“入学适应”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而本研究试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编的角度出发,基于“入学适应”主题对Y中学初一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校本开发。在生命全程发展观和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观理论指导下,本研究借鉴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结构,在理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凯米斯行动研究经典模式,并运用协同式行动研究法对成都市Y中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入学适应”主题进行校本开发。研究包括两阶段性循环行动,具体从以下七个主要行动研究步骤展开对“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第四环节到第七环节为循环圈:情境分析;问题界定;总构想(总计划);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和概念界定以及方法与思路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即研究合作者们共同进行协同式行动研究的具体研究历程。该章包括行动前合作双方的知识准备、对Y中学初中“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情境分析、“入学适应”方案的编制与实践观察、期中后对上一阶段行动的反思与改进以及“入学适应”方案再实践等方面。第三章是研究结果,提炼“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中的研究结果,包括“入学适应”主题的四个开发内容和协同式行动研究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两个方面。第四章对研究进行反思,反思现阶段研究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并提供改进思路;分析Q老师在此次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分析研究合作双方“合作关系”;分别就协同式行动研究“计划”、“行动与观察”、“反思”三环节进行思考来进一步明晰后续研究方向,从而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本开发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闫媛媛[7](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认为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荆璇[8](2021)在《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在COPD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及需求,明确IKAP护理干预方案,探讨该护理干预方案对COPD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的影响,以此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促进其健康行为,帮助患者更好地从医院过渡到家庭,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本课题通过现状调查法掌握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现状及健康指导需求信息;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法构建基于IKAP模式的COPD患者护理干预方案;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在COPD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1.现况调查调查慢阻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便抽样山西省三甲综合教学医院的COPD住院患者18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自我效能量表、自我管理需求问卷进行现况调查,并进行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方案构建以IKAP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结合前期现况调查、文献研究,小组讨论形成方案初稿,经7名专家三轮咨询和预实验形成IKAP护理干预方案终稿。3.实证研究方便抽样选取2020年7月-10月在山西省两所三甲综合教学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35)采用常规健康指导,实验组(n=35)在其基础上实施IKAP护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mMRC评分、CAT评分、SGRQ评分以及疾病恶化和非计划再入院情况。结果:1.现状调查结果(1)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为143.52±8.47,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COPD患者自我效能得分为71.27±9.13,处于低水平;(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状况、人均收入、病情分级、自我效能是其影响因素,能解释自我管理能力分值总变异的74.2%。2.方案构建结果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包括患者个人信息掌握(I)4个条目、疾病相关知识干预(K)17个条目、疾病管理信念干预(A)5个条目、健康相关行为干预(P)10个条目共计4个模块36个条目的干预内容、干预形式、干预时间、干预地点、干预人员、干预效果等。3.实证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脱落情况:干预组选取对象36例,1例脱落,因拒绝随访退出研究;对照组选取对象36例,1例脱落,因病死亡退出研究。(2)干预前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m MRC评分、CAT评分、SGRQ评分、疾病恶化情况进行均衡性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的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m MRC评分和CA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SGR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疾病恶化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非计划性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COP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改善呼吸困难症状,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影响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疾病恶化率和非计划再入院率,为临床护理健康指导和COPD患者自我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张豆豆[9](2021)在《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初步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我国慢性病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经济负担重,慢性病患者专业照顾者缺乏的现状,调查护士教练培训内容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护士知识、经验、水平等特点的培训课程内容,为我国各地护士教练的培养及护士角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先用文献回顾法初步形成了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草案;再用半结构访谈的结果对草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体系的专家咨询问卷;最后借助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指标体系以及各层级指标权重。具体如下:1.文献回顾法:使用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Pub Med、geenmedi cal、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医知网、百链、百度学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等数据资源进行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检索,并查阅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书籍、网站和公众号等,综述国内外健康教练、护士教练培训与认证的现状,并提炼出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草案。2.半结构访谈法:制定访谈提纲,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3月山西省某三甲医院的护士13名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开展护士对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需求的质性研究。补充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草案。初步拟定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指标,形成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3.Delphi法:选择护理教育、健康教练、护士教练、教练等专家等进行课程内容的专家咨询,论证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专家意见和咨询结果调整课程内容指标,确定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4.层次分析法:根据专家函询结果,对内容的指标体系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在专家重要性赋值均数基础上,以指标间重要性赋值均数的差值确定Satty标度,建立指标体系判断矩阵,输出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的权重及组合权重,并进行指标逻辑一致性检验,验证课程内容指标的重要性及分配合理性。结果:1.文献回顾结果:界定了护士教练、健康教练的核心概念及内涵,了解了当前国外护士教练培训的内容、国内注册健康教练培训与认证标准、国际健康教练培训与认证标准等,经过研究小组讨论、汇总、整理出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草案,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59项。2.半结构访谈:对13名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对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草案进行修改,确立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64项。3.Delphi咨询结果:选择24位专家进行了3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对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指标进行函询。整理分析专家咨询问卷,根据专家意见、指标筛选标准及研究小组讨论,修改后的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4项以及三级指标71项。3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5.71%、100%、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1。第三轮专家咨询的一级、二级及三级指标的Kendall’s W分别为:0.250,0.241,0.206,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4.层次分析结果:构建结构模型、判断矩阵,选择yaahp1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的一致性和重要性进行检验。输出结果中各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CR)均<0.10,一致性检验结果良好。一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理论(0.5000)、专业技能(0.2500)、专业态度与价值观(0.2500)。二级指标组合权重结果中较高的是:护士教练基本知识(0.1405)、护士教练的发展及基本概念(0.1405)及护士教练自我调控与发展意识(0.1233)。三级指标组合权重结果中较高的是护士教练的形成与发展(0.0555)、护士教练的自我管理(0.0425)、护士教练的相关理论(0.0339)。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质性研究、Delphi法及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了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4项以及三级指标71项。函询过程中,专家积极性高、权威性较高及意见协调性良好,内容指标一致性检验结果良好,课程内容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我国护士教练的培训提供较为全面的课程内容,推动我国护士教练的发展,拓展新的护士角色。
孔祥菡[10](2021)在《赋权激励教育模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赋权激励教育模式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探讨在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身心状况,培养患者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应用效果,为赋权激励教育模式在SLE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山西某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SLE患者,共纳入8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加入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入院后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指导(运动、营养、用药、安全等),教育形式为一对一健康宣教、科室大讲堂等,出院后与试验组随访时间、方法均一致。试验组采用基于赋权激励教育模式的健康指导,研究者按照赋权激励教育模式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每位患者接受3次赋权激励教育,患者出院后每15d进行1次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为期3个月。收集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的相关资料,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风湿病治疗依从性问卷、疲劳严重程度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来评价赋权激励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利用SPSS24.0软件建立数据库及分析数据。结果:本次试验结束时,共完成80例患者的资料收集,资料回收率为97.6%,其中赋权激励教育组患者40例,常规教育组患者40例。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患病时间、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医疗保险类型等基本个人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理指标:干预前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生理指标中的疾病活动度、C反应蛋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自我效能: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自我效能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依从性:干预前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治疗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疲劳程度:干预前两组患者疲劳程度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的疲劳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健康行为:干预前两组在健康行为6个维度得分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健康行为6个维度得分比较,试验组各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LE患者在自我效能、治疗依从性、疲劳严重程度及健康行为方面普遍存在不足。2.将赋权激励教育模式应用于SLE患者健康教育中,可降低患者疾病活动度、疲劳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治疗依从性,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可以在SLE患者健康教育中进行推广应用。
二、怎样进行健康教育资料的收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进行健康教育资料的收集(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五节 简要述评 |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取向 |
二、课堂观察 |
三、访谈 |
四、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计划 |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
二、教师素养 |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
第二节 建议 |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
后记 |
(3)母子健康APP在促进孕期保健知识知晓与服务利用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语 |
一、研究背景 |
(一) 传统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形式 |
(二) 新媒体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形式 |
(三) 新媒体与传统形式健康教育的对比 |
(四) 孕产期健康教育的发展需求 |
(五) 经济学评价方法的应用 |
(六) 母子健康APP的建设与评估 |
(七)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一) 实施效果评估内容 |
(二) 成本效果评估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检索 |
(二) 母子健康APP开发运营机构调查 |
(三) 母子健康APP使用试点医疗机构调查 |
(四) 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调查 |
(五) 孕产妇调查 |
(六) 资料分析 |
(七) 数据分析 |
五、质量控制 |
六、医学伦理 |
七、技术路线图 |
八、结果 |
(一) 基本情况 |
(二) 实施效果 |
(三) 实施成本效果分析 |
九、讨论 |
(一) 母子健康APP广泛宣传推广影响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 |
(二) 母子健康APP对孕期知识知晓和行为规范具有较高有效性 |
(三) 与传统健康教育相比,母子健康APP具有较高成本效果 |
(四) 母子健康APP推广使用,知识知晓和行为规范具有较高成本效果 |
十、结论 |
十一、本研究的特色与局限性 |
(一) 研究特色 |
(二)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经济评价在孕产期新媒体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
1.2 研究问题 |
1.2.1 实践问题 |
1.2.2 理论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
2.1.2 体医融合 |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
2.4.3 顾客参与水平 |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
2.5 理论基础 |
2.5.1 服务主导逻辑 |
2.5.2 MOA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
3.2.1 产品混合性 |
3.2.2 对象广泛性 |
3.2.3 过程融合性 |
3.2.4 价值多样性 |
3.2.5 主动参与性 |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方法选择 |
4.1.2 案例选择 |
4.1.3 研究资料收集 |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
4.2.0 案例介绍 |
4.2.1 研究发现 |
4.3 案例研究结论 |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2.1 研究设计 |
5.2.2 质性分析过程 |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
5.3 模型阐述 |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
6.1 研究假设推导 |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
6.2 研究量表设计 |
6.2.1 初始量表设计 |
6.2.2 研究量表纯化 |
6.2.3 正式量表设计 |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6.3.1 调查问卷设计 |
6.3.2 小样本测试 |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
6.4.1 数据收集 |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3 信度、效度检验 |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
7.3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7.4.1 研究局限 |
7.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疏离与抵牾 ——聋人父母之健听子女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缺少聋人父母的心理支持 |
1.1.2 学校对CODA关注较少,特殊需要无法满足 |
1.1.3 缺乏社会关注,特殊群体CODA的身份认同难以准确定位 |
1.2 文献综述 |
1.2.1 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 |
1.2.2 CODA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生态系统理论 |
1.3.2 社会支持理论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聋人父母 |
1.4.2 聋人父母的健听子女(CODA) |
1.4.3 身份认同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方法论 |
2.2.2 叙事研究 |
2.3 研究过程 |
2.3.1 确定叙事对象 |
2.3.2 资料收集 |
2.3.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2.4 研究效度的保证 |
2.5 研究伦理 |
3 研究结果 |
3.1 A的故事 |
3.1.1 甩不掉的家庭 |
3.1.2 孤独的学前期 |
3.1.3 学校里不合群的人 |
3.1.4 街坊邻居的善待 |
3.1.5 大学择校的无助 |
3.1.6 幸福的曙光 |
3.1.7 工作中遇知音 |
3.1.8 聋听世界自由转换 |
3.2 B的故事 |
3.2.1 老师和奶奶的合力 |
3.2.2 小学生活不快乐 |
3.2.3 朋友很重要 |
3.2.4 哮喘的弟弟 |
3.2.5 没人真正理解我 |
3.2.6 失败的家长会 |
3.2.7 父亲受伤引自责 |
3.2.8 亲事难成 |
3.3 C的故事 |
3.3.1 年幼被抛弃 |
3.3.2 母亲的回归 |
3.3.3 如何面对“咸猪手” |
3.3.4 初中老师的帮助 |
3.3.5 大专生活受照顾 |
3.3.6 我究竟是谁 |
3.3.7 婚姻不幸 |
3.4 三位CODA身份认同的发展状况 |
4 分析与讨论 |
4.1 CODA身份认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1 CODA面临身份认同冲突 |
4.1.2 CODA遭遇身份认同危机 |
4.2 CODA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
4.2.1 社会层面:聋人文化与听人社会的拉扯 |
4.2.2 学校层面:特殊需要与心理健康被漠视 |
4.2.3 家庭层面:家庭资源和共同经验的缺失 |
4.2.4 个人层面:沟通水平和适应能力的差异 |
4.3 CODA身份认同的特征 |
4.3.1 社会建构性 |
4.3.2 动态发展性 |
4.3.3 自觉能动性 |
4.3.4 文化独特性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社会层面:树立正确的“聋人观”,建立支持体系 |
5.2.2 学校层面:建立健全学生服务,满足CODA特殊需求 |
5.2.3 家庭层面:聋人父母增强信心,加强亲子沟通 |
5.2.4 个人层面:CODA间积极交流,能够认同聋听双文化 |
5.3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研究的说明 |
附录B 受访者基本资料表 |
附录C 访谈提纲 |
附录D 逐字稿范例(以受访者A部分内容为例) |
致谢 |
(6)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2 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 |
2.1 研究现场的进入——合作关系建立、行动时间规划 |
2.2 前期调研与问题明确——Y中学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 |
2.2.1 Y中学概况——城郊中学 |
2.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
2.2.3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 |
2.2.4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明确 |
2.3 行动前的知识准备——理论知识以及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
2.3.1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取向的选择 |
2.3.2 生命全程发展观中的“入学适应” |
2.3.3 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 |
2.3.4 协同式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
2.4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计划与实施——方案编制与实践 |
2.4.1 “入学适应”主题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拟定 |
2.4.2 “入学适应”子主题的选择与具体活动设计 |
2.4.3 “入学适应”主题的活动实施方式确定 |
2.4.4 “入学适应”主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选择 |
2.4.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的实施 |
2.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与改进——方案的调整 |
2.5.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 |
2.5.2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改进 |
2.6 “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方案再实施——方案的再实践 |
2.6.1 课前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
2.6.2 课上实施——多种方法观察课堂“活动” |
2.6.3 课后总结——五人小组会议 |
2.6.4 期末评价——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评价 |
3 研究结果 |
3.1 “入学适应”主题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 |
3.2 “入学适应”主题具体活动进行“螺旋式”设计 |
3.3 “入学适应”主题实施“活动教学” |
3.4 “入学适应”主题以“发展性”评价取向为主 |
3.5 协同式行动研究法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
4 研究反思 |
4.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未来改进 |
4.1.1 增强“入学适应”主题的子主题和具体活动的可选择性 |
4.1.2 “活动教学”课堂中需要纪律控制 |
4.1.3 建构“入学适应”主题教育的评价体系 |
4.2 Q老师在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 |
4.2.1 教育理念的改变 |
4.2.2 课程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知识的改变 |
4.2.3 课程开发能力与反思能力的改变 |
4.2.4 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改变 |
4.3 协同式行动研究下课程校本开发的“合作关系” |
4.3.1 合作双方的角色定位 |
4.3.2 开发中的“协同合作关系” |
4.3.3 开发中的“深度协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造口适应意义 |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
2 理论基础 |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
2.2 行动研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技术路线图 |
5 概念界定 |
6 研究内容 |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6.2 研究步骤 |
6.3 研究方法 |
7 伦理问题 |
8 质量控制过程 |
8.1 方法控制 |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参与者 |
3 研究内容 |
3.1 研究过程 |
3.2 研究工具 |
3.3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
5 讨论 |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
6 反思评价 |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3.1 确定研究主题 |
3.2 文献检索 |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
3.4 数据评估 |
3.5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
5 反思评价 |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
5 研究结果 |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
6 讨论 |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7 反思评价 |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收集数据方法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资料 |
3.2 个案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
5 反思评价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
1 讨论 |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
2 未来建议 |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
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在COPD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我国慢病防控面临严峻形势 |
1.2 慢病患者自我管理亟待重视 |
1.3 COPD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特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COPD自我管理研究现状 |
2.2 国内COPD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
2.3 国外IKAP模式应用现状 |
2.4 国内IKAP模式应用现状 |
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3.3 研究内容 |
4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
4.1 操作性定义 |
4.2 理论依据 |
5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调查 |
1 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调查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和自我效能得分情况 |
3.2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相关性分析 |
3.3 COPD患者自我管理需求现状 |
3.4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5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
4.2 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COPD患者自我管理护理干预方案构建(基于IKAP模式) |
1 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组建课题小组 |
2.2 文献研究法 |
2.3 专家咨询法 |
2.4 统计分析 |
2.5 预实验 |
3 结果 |
3.1 干预方案初稿的构建 |
3.2 专家咨询结果 |
3.3 预实验方案调整 |
3.4 干预方案终稿 |
4 讨论 |
4.1 基于IKAP模式的COPD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构建必要性 |
4.2 基于IKAP模式COPD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COPD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初步应用 |
1 目的 |
2 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3 干预方法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干预后两组资料比较 |
4 讨论 |
4.1 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4.2 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 |
4.3 基于IKAP模式护理干预方案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降低疾病对患者影响 |
4.4 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4.5 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减少疾病恶化、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事件 |
5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IKAP 模式在国内慢病管理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初步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操作性定义 |
1.6 理论依据 |
1.7 技术路线 |
1.8 论文创新点 |
2 初步拟定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指标 |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2.2 文献回顾 |
2.3 护士对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需求的质性研究 |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3.2 主题提取结果 |
2.3.3 讨论与小结 |
2.3.4 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需求指标的拟定 |
3 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初步构建 |
3.1 确定函询专家 |
3.2 专家咨询问卷的形成 |
3.3 实施专家函询 |
3.4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3.5 研究结果 |
3.6 讨论 |
4 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
4.1 层次分析法 |
4.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4.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体系的确立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赋权激励教育模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样本量的计算 |
1.6 抽样及分组方法 |
1.7 研究工具 |
2.伦理道德问题 |
3.研究方案 |
3.1 初步研究方案制定 |
3.2 成立研究小组 |
3.3 预试验 |
3.4 正式研究方案 |
3.5 资料收集 |
3.6 统计学分析 |
3.7 技术路线 |
4.质量控制 |
4.1 研究设计阶段 |
4.2 干预团队人员培训阶段 |
4.3 数据录入阶段 |
5.结果 |
5.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5.2 健康教育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的生理指标值与疾病活动的得分情况 |
5.3 健康教育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 |
5.4 健康教育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分情况 |
5.5 健康教育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得分情况 |
5.6 健康教育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
6.讨论 |
6.1 一般基本资料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赋权能力的影响 |
6.2 赋权激励健康教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 |
6.3 赋权激励健康教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
6.4 赋权激励健康教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
6.5 赋权激励健康教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疲劳程度的影响 |
6.6 赋权激励健康教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 |
7.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健康赋权在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怎样进行健康教育资料的收集(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母子健康APP在促进孕期保健知识知晓与服务利用的成本效果分析[D]. 李月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4]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疏离与抵牾 ——聋人父母之健听子女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D]. 张苗.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D]. 朱莉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8]基于IKAP模式的护理干预在COPD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荆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9]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初步构建研究[D]. 张豆豆.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10]赋权激励教育模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孔祥菡.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