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资家最看重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丁香香[1](2019)在《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对初创型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世界各国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和“引擎”,被认为是新经济的助推器。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方式、力度和结构,依据相关指标体系挑选出优质项目是风险投资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术界也十分重视。关于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研究,国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为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内学者也对风险投资项目选择进行了研究,但多是基于国外研究基础之上,且在指标体系选择中存在不全面性及缺乏实践性。此外,在风险投资实践中,风险投资家对项目选择很大程度依靠经验和主观判断,因此迫切需要一套完备地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来降低投资风险。基于此,本文以信号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企业价值理论为依据,研究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传统投资项目及风险投资项目在项目选择时所采用的指标和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实践标准,为本文指标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现状及独角兽企业的特点,总结我国风险投资的投资趋势,发现风险投资项目选择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根据以往研究、专家意见及风险投资家项目选择的核心诉求,从外部支撑体系、项目商业化预期及项目运作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并使用熵权法和AHP法的组合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的确定和分析,得到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同时,本文将构建的风险投资指标体系应用于实际投资项目中,对LW项目和PDL项目进行投资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指标的切实可行性。本文研究发现如下:在我国,风险投资家从商业化预期、项目运作能力及外部支持体系三个维度对项目进行选择,商业化预期是第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项目运作能力,最后是外部支撑体系。二级指标按重要性排序分别为:市场因素、创业者及团队因素、业务因素、行业因素、财务因素及环境因素;这表明风险投资家越来越注重项目本身的价值。此外,风险投资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倾向于选择政策相对宽松、前景相对可观的行业以及具备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且这类企业的创业团队具备有事业心、充满激情与干劲、学习能力及执行能力强的特点。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切实可行,为我国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提供参考建议。
李春宇[2](2017)在《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改革开放长达三十多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令人瞩目。面对世界经济放缓,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中国要实现不一样的增长需要创新。创新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在国家创新竞争力形成的战略布局中,风险投资是其中的重要力量。风险投资作为创新的投融资机制,支持创新企业的发展,是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驱动力。由于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创新企业,而创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巨大的风险。风险投资为获得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收益,必须要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在追求高风险获得资本增值的过程中,风险投资更强调主动承担风险。而与主动承担风险相匹配的是对风险的主动管理,即风险预警。本文基于以上现实需求,在风险投资机构内构建完整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可以及时发现并追踪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实时了解项目的风险状态,对处于较高风险状态的项目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避免风险发生或降低风险损失,从而提高风险投资机构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风险资本收益。风险资本更加有效地运行,才能进一步放大其宏观经济效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本文研究中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统计图表、均值、方差等描述统计法,多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中位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等非参数统计法,构建排序选择模型、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RBF神经网络预警模型、非线性支持向量机预警模型等计量模型,并利用Excel、Eviews、SPSS、Matlab等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全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综述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和风险预警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着力点。第二章介绍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相关的概念、规律等基本内容。分别论述风险投资的含义、特点及风险的含义。基于对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的理解和认识,分析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规律。并介绍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及运行模式,为进一步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风险预警信息子系统。主要介绍风险预警系统的风险信息收集和处理。首先遵循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过程,从项目来源、筛选、评估、管理等不同阶段论述风险信息的获取和收集。基于风险信息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主体,为保证其准确性,要对风险信息进行处理。主要论述风险投资项目不同领域——研发、生产、市场、管理、财务等方面的风险信息筛选、分类、整理和分析,为风险识别和风险预警提供信息支持。第四章和第五章是风险识别子系统。即在收集和处理风险信息的基础上,对风险信息进行分析提取,系统地梳理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其中第四章遵循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原则,基于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来源,从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环境风险等6个方面初选出42个风险预警指标。第五章利用粗糙集理论对收集的108个风险投资项目的42个初选风险预警指标数据进行指标优化,最终优选出25个风险预警指标。同时利用排序选择模型并结合样本数据自身特点对优化结果进行定量及定性评价。结果表明约简结果是合理的,为风险预警提供分析依据。第六章是风险预警子系统,是在风险识别子系统对项目风险因素分析及优选出反映项目主要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基础之上,建立预警模型对项目风险状态做出评价,以便对处于不同风险状态的项目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有效地控制风险。本章首先介绍风险预警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包括所采用的风险预警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及支持向量机的特点及适用性;建模的预警指标和警度分类。最后依次建立风险投资项目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RBF神经网络预警模型、非线性支持向量机预警模型并做实证分析。第七章是风险应对子系统。即通过风险预警子系统对项目风险状态的预报,对处于中度或高度风险状态的项目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在风险发生前防范其发生或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通过事前的准备在风险发生后将其损失降到最低。本章首先介绍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对策略;然后分别讨论低度风险、中度或高度风险状态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对计划;最后讨论风险投资项目的中止决策。第八章是风险预警系统支持体系,即为保障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在风险投资机构内部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企业风险文化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组织建设及管理制度建设。第九章是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的研究和创新点,并进一步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针对风险投资项目整个投资过程建立了完整的风险预警系统,为风险投资机构进行主动风险管理提供新思路。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在风险投资项目筛选、评估、管理过程中用于项目风险评价与预警,有助于提前发现可能引起项目损失的风险因素,提前采取措施防止风险事件发生或降低风险损失。风险预警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风险信息子系统、风险识别子系统、风险预警子系统及风险应对子系统。其中风险信息子系统,用于项目各方面的风险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风险识别子系统,从众多风险信息中识别出影响项目运行的主要风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风险预警子系统,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项目风险状态进行预测。风险应对子系统,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消除或控制项目风险。风险预警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风险应对结果及时反馈给系统各部分,系统将动态调整以适应项目的风险状态。第二,利用粗糙集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指标优化,并利用排序选择模型对优化结果进行定量评价。由于风险投资项目所面对的风险因素是不确定、不完整、不一致的,而粗糙集是处理不完备信息且不需要任何先验知识的属性约简方法,所以选择粗糙集方法对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指标优化,并利用调查问卷收集项目风险数据做实证分析,最终得到显着影响风险投资项目运行的25个风险预警指标。排序选择模型结果显示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合理的。第三,利用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以及非线性支持向量机三种分类技术,分别建立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模型,并利用问卷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为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提供研究方法和路径。第四,为了保证风险预警系统正常运行,提出在风险投资机构内部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控制环境。并从企业风险文化、预警管理组织建设、预警管理制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控制环境建设。
孟赞[3](2015)在《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之中国,恰遇“非常之世”、“非常之事”、“非常之时”。“非常之世”:超越、反腐、改革。超越:据IMF报告2014年底,经济总量上中国将第一次超越美国。反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被扭转,价值投资的春天来了。改革:改革的红利,必催生股市的繁荣。非常之事:注册制、沪港通、成交量。注册制:股票发行的市场化,必促使投资者更注重内在价值的挖掘,价值投资将会真正大行其道。沪港通:带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价值活水来。”价值投资将真正从“理想王国”来到“现实世界”。成交天量,彰显股市无魂。非常之时,必待非常之人。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价值入我肠;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在投资领域,价值投资在中国到底是否可行?价值投资为什么能够长期战胜市场?价值投资的内含机理是什么?为什么提倡价值投资而不是其他投资?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和尚未解决的难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全文涵括九个章节:绪论一章、正文七章、结论一章。第一章属绪论性质,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创新点以及开展研究的前提假设等问题进行必要的界定和阐释。第二章至第八章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内容。从形式上讲,第一章是从“总”的意义上构建本文的研究架构,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六章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七章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第八章主要解决“对与错”的问题。第二章到第六章是价值观,第七章是方法论。第二章的核心是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IFP/S理论构建。首先,第一部分,对国内外价值投资理论主要研究精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概括了其关键特征和核心要点;第二部分,详细梳理和总结了与价值投资相关的行为金融理论,对行为金融的发展演变,及与数理金融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传统数理金融的缺陷和不足,行为金融对传统数理金融的挑战与修正;第三部分,简述了神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决策、不确定性与大脑之间的原理和机理,介绍了神经科学的二维理论框架和自发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点。其次,是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首先探究了价值投资与中国传统智慧的思想渊源,实现道德经与价值投资,太极与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和神经经济的“互联互通”;然后,详释了从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的理论演化,分别从逻辑推导、数理推导、经验观察到内含机理、一元模型到二元模型、狭义估值到广义估值、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推演,最终形成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最后,形成文章核心价值观IFP/S理论,随后具体阐释了IFP/S理论的基本释义、理论实质和理论模型。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产业研究。遵循文献综述、研究发现、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首先,归纳整理了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业分析与判断主要观点精萃。其次,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盈利能力稳定性、产业资本结构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发现。最后。对中国现阶段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特点,盈利能力稳定性,资本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财务研究。首先,汇总整理归纳了以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为代表的基于投资视角的相关财务分析观点精粹;然后,分别从资产质量、负债质量、利润质量、现金流量质量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完整具体的研究总结;最后,实现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表融会贯通,有机统一。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产品研究。首先,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需求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需求黏性分析和产品需求与稳定性逻辑关系三个部分进行了探究;其次,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品牌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品牌与稳定性的内含机理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接着,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商誉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商誉与价值投资、商誉与经济特许权、商誉与消费垄断型企业、商誉的会计估值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发现;最后,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价格研究,着重探究了议价能力与价值投资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了为什么定价权是价值投资产品分析的灵魂。第六章的核心内容是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首先,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双加工理论,阐释了投资决策的神经机理;其次,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机理,构建了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的二元估值模型;最后,在绝对估值理论模型和狭义相对估值模型的基础上,得出基于理性的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同时对影响投资决策的情绪变量测度指标进行了归理。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动态优化。首先,阐释了动态优化的内涵、原理和理论模型;其次,详释了动态优化的成因,客观详实的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基本特征、投资者结构特征和投资者认知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最后,得出基于前景理论的动态优化风险决策机制。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IFP/S理论实证检验。首先,进行了研究设计,行业选取和公司选择;其次,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后,形成实证结论。第九章是研究结论、主要发现及未来规划。首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价值投资在中国可行、有道、行难。其次、本文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发现:(1)构建了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2)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的二元估值模型;(3)基于产业企业产品的IFP/S理论;(4)科学阐释了价值投资持久成功的内在机理;(5)动态优化方法及理论模型;(6)实现了价值投资与中国传统智慧(道德经、易经、太极)的“互联互通”。最后,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价值投资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展望,及自己下一步的研究学习规划。创新是论文的灵魂,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视角的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以及实证方法的创新。具体阐述如下: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首先,虽然国内学者对价值投资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丰富异常,但尚未有基于基于神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视角对价值投资进行探讨的,尚未有把价值投资与中国特殊证券市场相结合的全景研究。其次,注册制是我国金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大改革举措,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目前还没有文献对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的价值投资理论和价值投资方法进行细致、系统、完整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一个有益探索。最后,国内对价值投资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价值投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传播上,即在国外价值投资“是什么”“如何做的”,但没有把价值投资与中国特殊国情、文化特征、法制特征、市场特征、投资者结构特征、行为特征,监管特征,系统结合起来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做了较系统、较完整、较全面的研究尝试。基于神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这两个学科都是新兴学科,都是对金融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革命性影响的新兴学科。作者相对独特的经历,对这两个学科,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对其的实践应用都有较为独到的感悟和理解,这使自己在研究中拥有了相对的优势,为较深入系统的创新研究打下了基础。二、理论模型的创新首先,文章基于内涵价值的视角,通过数理模型推导,指出了期望效用理论的缺陷和不足。接着将前景理论,神经经济学(不确定性、决策与大脑)和价值投资内在有机统一起来,揭示了价值投资的神经经济学原理和行为金融内含机理。然后融汇中国传统智慧,基于中国股票市场从产业、财务、产品的视角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证检验,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构建了二元估值模型,在狭义估值法的基础,得出广义估值法。最后,在绝对估值论的基础上,形成广义相对估值论。三、实证方法的创新首先,文章把大数据作为实证检验的工具,个人出资购买了最新的Choice软件,数据的质量得以保证。该数据库可以提供基于产业、财务、产品、时机四维视角的完整数据,为进行价值投资与中国证券市场相结合的全景研究提供了条件,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单一视角。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文章以实事求是为基本指导思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总路线,既有大数据分析,又重视调查研究,这种既要有吃苦务实精神又要有勇气突破常规的研究方法在博士论文写作中并不常见。再次,广义估值法的构建上,借鉴了保险精算思想,把保险和风险,模糊判断和精确估值较好的结合了起来。最后,在对价值投资在中国具体运用的方法研究上,吸收借鉴了运筹学中的动态规划方法,同时融合了经济学中的动态和优化思想方法,形成了本文的动态优化方法论。研究体会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多年对金融的感悟和理解,市场中的摸爬滚打,血与火的洗礼,悟到“节点理性”,“节点有效”和“动态不均衡逆向转换”,三个“或有发现”,这三个“或有发现”已经得到大数据和本人投资业绩的证明,如能再得到金融心理学实验的证明,可能会具有重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延伸”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基石,有利于人们对金融市场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金融理论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于博[4](2014)在《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中国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支持创新活动的开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在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的风险投资不仅支持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如何以新的思维去认识风险投资这一仍在不断完善中的新生事物、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的发展道路,从而使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我们能在微观层面更清楚的理解风险资本是如何与中小企业有效结合并参与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的。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构建了风险投资参与企业价值创造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是通过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的方式来完成的。第一个问题是风投如何筛选出适合其投资的企业,并锁定投资风险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投资入股后,风投如何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提升,具体表现又有哪些?第三个问题是在风投在企业价值市场化、风投实现退出的过程中,其退出方式和时机的决定机制是怎样的?本文分六章对上述三个问题来进行解答,得到以下结论:一、风险投资机构能比商业银行更有效地解决与企业(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掘具备较高成长潜力的初创期企业并对其价值作合理评估。其中经营或战略风险较高、知识产权价值较大、清算价值较低、无形资产比重较大或高风险策略下企业控制权溢价较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向风投而非银行获得融资,他们也更易受到风投青睐;而投资条款则是风投控制投资后风险、实现对企业家激励的重要手段,较为典型的条款有阶段投资、联合投资、可转换证券与估值调整协议条款。二、风投能够有效提升董事会的运作效率,使被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更为分散,这减小了控制入股东一股独大的可能性;同时,风投持股企业的董事会规模更大、独立性更强、董事经验更为丰富。风投还能够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价值的信息,虽然由于我国现行股票发行制度和定价规则存在缺陷,该信息难以在企业股票的发行价中得以体现,但风投能使该信息在上市首日收盘价中反映出来,我们称之为风投的“市场力量功能”。三、风险投资的有效退出有赖于其对外部投资者与企业家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解决,风投解决该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条件与能力决定了风投的退出方式和退出时机。成熟期高融资需求的企业、合伙制或具备银行背景的风投,包含阶段投资与联合投资条款的合同,都将更有利于风投实现上市退出;而初创期第融资需求、合伙制或投行背景的风投、风投对企业控制度较高,都将会导致投资持有期更长。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应积极鼓励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并相应的改善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环境,这有赖于我国合同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破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从使投融资双方的合法利益得到应有的保护。二、应合理引导我国股市目前已经出现的风投市场力量成为“理性的”市场力量,既要改善二级市场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提高股票交易的定价效率,也要警惕二级市场借助风投题材的短期炒作,有效防范过度投机和价格操纵行为。三、应尽快出台三板市场和中小企业股权转让市场的建设和相应监管规章制度,同时积极加强合同法、合伙企业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从而实现合理引导风投机构对中小创新企业的投资和退出,实现中小企业的良性成长及其与资本市场的衔接。
卢智健[5](2012)在《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创业投资(VC)通过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活动,从而对推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扩大,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创业投资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到2010年末,全国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所管理的总资产已达1500亿元,较上年增长54%,而且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创业投资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由此,创业投资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成为理论研究和企业界的热点话题,然而当前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国外尤其是美国对创业投资的研究主要围绕创业投资的运作过程,侧重于研究其“技术”方面,如创业投资的组织架构、评估程序、契约机制、投资工具的数理分析等,对创业投资如何影响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2、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创业投资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大多偏重于宏观层面,在企业这个微观层面上的研究仍然较少。3、国内对创业投资的研究更多的是偏向概念性的研究,而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创业投资和科技风险企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企业能力理论和代理理论,围绕“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如何影响科技风险企业绩效”这一核心问题,对创业投资机构活动的内涵和构成进行了界定,进而深入剖析了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信任在此作用机制中的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部分展开:(1)文献述评与理论发展。通过对创业投资、企业能力理论、公司治理等的详细回顾,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对创业投资机构活动构成进行了辨析,形成了本文论证的基础。(2)探索性案例研究与理论模型的提出。在众多企业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4家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了深入访谈,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的方法,初步构建了创业投资机构活动通过公司治理和企业能力影响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来源于实践的构想。(3)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的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在探索性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文献展开,确立了创业投资机构活动作用于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概念模型。通过调查问卷,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和路径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最终确认了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4)信任对创业投资机构活动与科技风险企业关系的影响。在前述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以信任作为调节变量,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信任情境下创投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的影响机制,并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调节效应模型进行了验证与修正。基于以上的研究论证工作,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创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创业投资机构为了投入资本的安全,提高投资的收益率,必然会介入所投企业的管理活动,通过减少代理成本和增加企业价值的方式来提升风险企业的绩效。(2)创业投资机构活动通过影响科技风险企业的公司治理和企业能力继而作用于其企业绩效。本文在文献综述和对探索性案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完善了对科技风险企业的调查问卷,通过对209家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后发现,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三条路径实现的:创业投资机构的监控活动通过影响科技风险企业的公司治理间接影响绩效;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投入除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外,也通过企业能力而间接地影响企业绩效;创业投资机构的增值活动既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同时通过影响企业能力间接影响绩效,这些路径一起构成了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3)信任在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由于信任水平不同,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的影响有所不同,信任作为企业间的一种非正式治理机制,决定了创业投资机构活动是否能真正影响风险企业的绩效。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计算型信任越高,创业投资机构的监控活动对风险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以及增值活动对企业能力的正向影响就越显着,而关系型信任越高,增值活动对企业能力的提升却不显着,说明风险企业不能仅仅期望通过与创业投资机构营造良好的关系就能从中得到高含金量的增值服务,因为随着大量资本进入创投行业,创投机构的能力良莠不齐,风险企业应努力从中选择那些能真正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帮助的创投机构。上述研究结论深化了创业投资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作用过程的理解,纵观全文,本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化和拓展:(1)对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剖析,揭示了创业投资影响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本质过程。传统的研究要么是关注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要么是关注创业投资对风险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也有学者对创业投资机构行为、企业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本文在探索性案例研究和文献总结的基础上,首次构建了包含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公司治理、企业能力到企业绩效的概念模型,从而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纳入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创业投资机构活动是如何影响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2)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企业能力在创业投资机构活动与科技风险企业绩效正相关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在构建了创业投资机构活动、企业能力、公司治理、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后,利用调查问卷的数据,运用大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公司治理和企业能力在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和科技风险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的中介作用确实存在。创业投资机构的增值活动通过强化企业能力,为风险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而监控活动则通过提高风险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降低了代理成本,它们都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改善。这些发现对创业投资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揭示了信任在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的影响中的调节效应。本文将信任分为计算型信任和关系型信任,探讨了在不同的计算型信任和关系型信任的情境下,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的影响机制存在的差异,初步揭示了信任的调节效应,为风险企业如何有效地从创业投资机构提供的支持中获取更大的价值提供理论依据。创业投资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然而,由于笔者时间、能力和精力所限,本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在最后一章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未来有可能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雒祚芳[6](2011)在《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私募股权投资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私募股权投资已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场化竞争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而私募股权投资自身独特的优势使得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通过私募股权投资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私募股权投资最特别的是私募股权投资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第一重是私募股权投资者与私募股权投资家的委托代理关系,二者之间可以通过有限合伙制的形式进行激励与约束;第二重是私募股权投资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二者通过签订包括分阶段投资、股权分割、金融工具的使用、对赌协议等多项协议来降低委托代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代理成本。私募股权投资利用自身财务和管理上的信息技术优势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对其监督、激励、约束,帮助被投资企业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提升被投资企业的价值进而退出以实现自身资本增值的目的。企业的治理结构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通过改变公司股权、董事会、监事会、公司控制权等结构对管理层激励与约束,进而影响公司价值的变化。本文从公司的结构性和价值性两方面探究私募股权是如何通过改善公司的治理来提升公司价值并用摩根斯坦利、鼎晖、英联三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投资蒙牛做实例来分析验证,并得出私募股权确实可以改善公司治理并提升企业价值的结论,最后本文提出了对我国发展私募股权投资改善公司治理的启示。
穆影[7](2011)在《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投资是一种对新兴的高技术和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投资。它是高技术产业群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风险投资的参与主体有三个: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整个风险投资的过程可以看作具有两重委托代理关系:在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第一重委托代理和在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的第二重委托代理。由于风险投资具有专业性、高风险性等特点,容易使委托人和代理人间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使得委托代理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在这双重代理过程中,风险投资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就以研究风险投资家在双重委托代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主要目标,通过研究道德风险与激励问题,分别建立了单重和双重风险投资模型。中心内容是研究如何解决双重委托代理中的各种问题,如解决道德风险、提高努力水平等问题。首先,本文在Mirrlees和Holmstrom模型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将风险投资家风险企业家能力和努力水平引入生存和成本函数,构建了风险投资单重和双重委托代理模型。在风险投资单重委托代理过程,假设只有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家参与,分析了风险企业家的道德风险与激励机制问题。在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过程,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风险企业家三方形成了一个双重委托代理关系。针对解决风险投资道德风险与激励机制问题,计算了此情况下风险投资家的最优努力水平等。其次,通过两个模型中最优努力水平和报酬支付比例的比较,强调双重委托代理的优越性,从而讨论了风险投资家在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解答了风险投资过程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双重代理关系这一问题。
郑庆伟[8](2011)在《基于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的我国风险投资特征及其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对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创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效的风险投资制度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尽管现代意义的风险投资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出现,但对于我国来说是完全的“舶来品”,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各级政府资金与政策的扶持下,我国风险投资业蓬勃发展。风险投资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对我国出现的新一轮“风投热”,如何有效利用到来的风险资本成为摆在我国理论界和风险投资实践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我国风险投资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制定措施以引导和鼓励风险资本流向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搜集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数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归纳,并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风险投资单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到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的制度变迁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制度安排。双向链式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两级分工的网络化分散层系结构,导致风险投资市场交易效率的提升和市场绩效的改善。通过有效的契约安排可以解决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之间所产生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解决双重委托—代理问题所进行的契约安排是风险投资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此外还受到支持环境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风险投资特征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然后是对我国风险投资现状的实证分析。在对比中外风险投资在筹资、投资、管理和退出各个阶段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我国风险投资的国别特征。利用我国深交所中小板、创业板数据,分析我国风险企业的上市特征、风险企业的成长特征和风险投资机构特征对风险企业成长的具体影响。最后使用风险投资特征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具体分析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机构委托—代理关系和风险投资筹资与投资的关系、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风险资本管理与退出的关系、风险投资支持环境与风险投资特征的关系,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分析我国风险投资特征的具体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基于前面各个章节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一、我国风险资本的投资不平衡特征具体体现在:投资行业以创新产业为主,但传统产业正引起风险投资的注意;投资地域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投资阶段并未表现出欧美等国严重的投资阶段后移特征。我国风险投资家从业经验不足,目前未能对风险企业提供有益的增值服务。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风险资本的退出主要以并购方式为主。随着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正式开通,我国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逐渐畅通。二、国外关于风险投资对风险企业IPO影响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风险投资发展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从基于我国中小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征:我国资本市场并未发现风险投资具有认证功能;风投的参与导致受资企业的发行抑价程度更高;风投组所选择的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风投公司对企业未来有自信;风投参与企业存在IPO效应。三、风险投资机构由于自身的特征,在风险企业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证明。但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数据的研究并未发现风险企业成长性的显着特征,风险投资机构的特征也没有影响到风险企业的成长。四、风险投资是多方参与的复杂投资过程,与普通投资存在明显的差别,信息不对称影响下的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是风险投资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分析我国风险投资特征成因,也应从此入手。1、第一重委托—代理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的选择、二者间显性契约中的约束与激励措施以及风险投资家的声誉自我约束激励等解决。但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报酬机制不合理导致激励机制失灵。风险投资公司的主要管理者大都是政府委派或聘请的,自我声誉激励也是无效。2、第二重委托—代理是风险投资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家的约束与激励、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监控与增值服务和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是第二重委托—代理所产生问题的解决机制。在我国,风险企业把精力放在从政府部门圈钱上,对风险企业家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失效。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股权投资较多,很少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投资后监控和增值服务不够。五、风险投资支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和成熟度直接影响风险投资特征。金融市场是风险投资发展的载体,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尤其是场外市场的建设。应制订与风险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风险投资提供法律支持,规范风险投资活动。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制订税收优惠政策,吸引资本以风险投资的形式向高科技产业倾斜。良好的中介服务体系能大大减少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应规范和风险投资相关中介机构的发展。良好的人才环境是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证,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人才充分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
曹昭,赵绚丽[9](2010)在《风险投资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投资是针对高风险、高成长、高收益企业的一种股权投资。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在促进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风险投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研究现状,借鉴国内外经验,为促进中国风险投资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邹湘江[10](2009)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风险投资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它不仅可以解决创新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为创新企业提供其做大做强所急需的一系列增值服务。风险企业是整个风险资本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风险投资家愿意将风险资本投入到其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企业。相比一般企业,风险企业经营不确定性高,面对的管理、市场和发展问题突出,因此风险企业的治理问题更加紧迫、复杂和特殊。风险企业财务治理是将风险企业的财权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合理配置,是风险企业治理的核心。本文在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国内外对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的研究存在以下缺陷:缺乏区别于一般公司财务治理的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特殊性的研究;注重风险企业内部财务治理研究而忽略了外部财务治理的研究等。因此,论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风险企业内外部财务治理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特性研究。从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的相机性以及分阶段投资等方面,剖析风险投资中风险企业财务治理区别于一般公司财务治理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风险企业内部财务治理进行实证研究。以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风险企业为样本,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风险企业内部财务治理与风险企业的发展。最后对风险企业外部财务治理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分别研究:风险企业作为风险投资委托代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初始投资者对风险企业的财务治理的传导效应;外部审计对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的作用。
二、投资家最看重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投资家最看重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及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2 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风险投资定义及运作过程 |
2.1.1 风险投资定义与特点 |
2.1.2 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 |
2.2 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信号理论 |
2.2.3 企业价值理论 |
2.3 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2.3.1 传统投资项目选择采用的基本指标 |
2.3.2 现有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采用的指标 |
2.3.3 风险投资项目选择指标研究评述 |
2.4 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设计 |
3.1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现状 |
3.2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指标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 |
3.3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指标设计的原则 |
3.3.2 指标体系设计及优化 |
3.3.3 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熵权法和AHP法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
4.1 基于熵权法和AHP法组合评价的步骤 |
4.2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一级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4.3.2 二级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4.3.3 三级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研究 |
5.1 项目概况 |
5.2 LW和PDL项目分析 |
5.2.1 LW和PDL项目投资分析 |
5.2.2 LW和PDL项目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 |
1.2.2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预警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概念基础 |
2.1 风险投资的含义及其特点 |
2.2 风险的含义 |
2.3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 |
2.4 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功能与模式分析 |
3 风险信息子系统: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
3.1 风险信息收集 |
3.1.1 风险投资项目的来源 |
3.1.2 风险投资项目筛选阶段的风险信息收集 |
3.1.3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阶段的风险信息收集 |
3.1.4 风险投资项目管理阶段的风险信息收集 |
3.2 风险信息处理 |
3.2.1 风险信息的筛选和分类 |
3.2.2 风险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
4 风险识别子系统(一):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指标初选 |
4.1 风险预警指标初选—技术风险 |
4.2 风险预警指标初选—生产风险 |
4.3 风险预警指标初选—市场风险 |
4.4 风险预警指标初选—管理风险 |
4.5 风险预警指标初选—财务风险 |
4.6 风险预警指标初选—环境风险 |
5 风险识别子系统(二):风险预警指标优选 |
5.1 粗糙集理论及特点 |
5.1.1 粗糙集理论 |
5.1.2 粗糙集的特点 |
5.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风险预警指标优化模型及实证研究 |
5.2.1 数据分析 |
5.2.2 问卷质量检验 |
5.2.3 实证分析 |
6 风险预警子系统—风险预警模型与风险预判 |
6.1 风险预警模型构建理论基础 |
6.1.1 分类技术: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 |
6.1.2 指标选择和警度确定 |
6.2 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
6.2.1 数据预处理 |
6.2.2 风险投资项目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实证分析 |
6.2.3 风险投资项目径向基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实证分析 |
6.2.4 风险投资项目非线性支持向量机预警模型实证分析 |
7 风险应对子系统:风险应对策略、计划和中止决策 |
7.1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对策略 |
7.2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对计划 |
7.2.1 低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对 |
7.2.2 中度及高度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对 |
7.3 风险投资项目的中止决策 |
8 风险预警系统支撑体系 |
8.1 企业风险文化建设 |
8.2 风险预警管理组织建设 |
8.2.1 组织模式 |
8.2.2 组织结构设计 |
8.3 风险预警管理制度设计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9.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相关问题阐释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时代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主要方法 |
(一) 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 |
(三) 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结构安排与继承创新 |
(一) 结构安排及逻辑导图 |
(二) 继承与创新 |
(三)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价值投资理论 |
一、国外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主要研究集点 |
二、国内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价 |
第二节 行为金融理论 |
一、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发展演变及对比分析 |
(一) 发展历程:从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演进 |
(二) 对比分析:数理金融和行为金融的比较 |
(三) 理想世界到现实世界 |
二、有效市场假说及行为金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与修正 |
(一) 有效市场假说 |
(二) 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及修正 |
第三节 神经经济学:决策、不确定性与大脑 |
一、判断与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模式 |
二、神经科学的二维理论框架 |
三、自发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点 |
第四节 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 |
一、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智慧与价值投资 |
(一) 《道德经》与价值投资 |
(二) 太极与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和神经经济学 |
二、从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的理论演化 |
(一) 逻辑导图 |
(二) 数理推导 |
(三) 经验观察→内含机理 |
(四) 一元模型→二元模型 |
(五) 狭义估值法→广义估值法 |
(六) 绝对估值论→相对估值论 |
三、基于产业公司产品内在稳定性的(IFP/S)理论 |
(一) IFP/S理论基本释义 |
(二) IFP/S理论实质 |
(三) IFP/S理论模型 |
第三章 基于IFP/S理论产业研究 |
一、研究集粹 |
二、产业生命周期的稳定性研究 |
(一)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演进 |
(二) 不同产业生命周期形态的投资特性 |
(三) 产业生命阶段特点 |
(四) 中国现阶段各产业生命周期实证分析 |
(五) 产业生命周期、公司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与IFP/S理论的关系 |
三、中国各产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研究 |
(一) 分析指标及内含机理 |
(二) 中国各行业盈利能力稳定性实证分析 |
四、产业资本结构稳定性研究 |
(一) 分析指标及内含机理 |
(二) 中国各行业资本结构实证分析 |
第四章 基于IFP/S理论财务研究 |
一、研究集粹 |
(一) 整体分析 |
(二) 现金流量表 |
(三) 销售净利率 |
(四) 会计舞弊 |
(五) 三个核心问题 |
二、基于IFP/S理论财务研究逻辑导图 |
三、资产质量研究 |
四、负债质量研究 |
五、利润质量研究 |
六、现金流量的质量研究 |
第五章 基于IFP/S理论产品研究 |
一、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需求研究 |
(一) 研究集粹 |
(二) 需求粘性分析 |
(三) 产品需求与稳定性逻辑关系 |
二、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品牌研究 |
(一) 研究集粹 |
(二) 品牌与稳定性内含机理 |
三、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商誉研究 |
(一) 研究集粹 |
(二) 商誉与价值投资 |
(三) 商誉与经济特许权 |
(四) 商誉与消费垄断型公司 |
(五) 商誉的会计估值 |
四、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价格研究 |
(一) 议价能力与价值投资 |
第六章 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 |
第一节 情绪-理性互动决策二元估值模型 |
一、认知心理学的双加工理论 |
二、情绪—理性互动决策机理 |
三、情绪-理性互动决策二元估值模型 |
第二节 基于理性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
一、绝对估值理论模型 |
二、狭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
三、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
第三节 投资者情绪变量测度 |
一、基于市场层面情绪投资者情绪测度指标 |
二、基于公司层面的投资者情绪测度 |
第七章 动态优化 |
第一节 动态优化概述 |
一、动态优化的内涵 |
二、动态优化的基本原理 |
三、动态优化的理论模型 |
第二节 动态优化的成因 |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 |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特征 |
三、投资者认知偏差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
第三节 动态优化的风险决策机制 |
一、传统个人风险决策机制 |
二、基于前景理论的风险决策机制 |
三、动态优化下的风险决策机制 |
第八章 基于IFP/S理论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行业选取 |
二、公司数据 |
第二节 定性分析 |
一、中药产业分析 |
(一) 中药产业生命周期 |
(二) 中药产业成长性分析 |
二、中药产品分析 |
(一) 产品需求分析 |
(二) 品牌分析 |
(三) 价格分析 |
第三节 定量分析 |
一、毛利率 |
二、盈利能力分析 |
三、资本结构分析 |
(一) 资产负债率 |
(二) 有息负债率 |
三、成长能力分析 |
(一) 营业收入增长率 |
(二) 营业利润增长率 |
四、现金流量分析 |
(一)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 |
第三节 实证结论 |
一、符合IFP/S理论公司投资组合 |
二、实证业绩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主要发现及未来规划 |
一、研究结论 |
二、主要发现 |
三、未来规划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中国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关键概念的论述与界定 |
1.2.1 创业风险投资相关概念 |
1.2.2 企业价值相关概念 |
1.3 研究目标、框架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风险投资筛选企业的机制机理 |
2.1.1 风险投资筛选企业(家)的评价标准 |
2.1.2 风险投资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比较 |
2.2 风险投资的契约设置 |
2.2.1 风险投资条款的理论解释 |
2.2.2 风投契约条款的实证研究 |
2.3 风险投资的投后管理 |
2.3.1 风投参股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的机制机理 |
2.3.2 风投参股对企业上市首发折价率的影响 |
2.4 风险投资退出行为及其对企业的长期影响 |
2.4.1 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与退出时机 |
2.4.2 风险投资退出行为与企业中长期绩效的关系 |
2.5 小结与评论 |
3 风险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发掘与评估 |
3.1 信息不对称、投资风险与企业价值发掘 |
3.2 中小创业企业融资:银行贷款与风险资本的比较 |
3.2.1 博弈模型的设定 |
3.2.2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最大化问题的提出 |
3.2.3 模型的均衡解 |
3.2.4 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与启示 |
3.3 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价值的评估 |
3.3.1 风险投资契约条款设置的动因 |
3.3.2 阶段投资条款 |
3.3.3 联合投资 |
3.3.4 可转换证券:控制权的相机转移下的最优收益分配 |
3.3.5 估值调整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风险投资家、创业企业家与企业价值提升 |
4.1 风险投资直接提升企业价值:投资后管理 |
4.1.1 投资后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
4.1.2 投资后管理的内容与实现方式 |
4.2 风险投资持股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
4.2.1 假设的提出 |
4.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 风险投资参与对企业首发折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
4.3.1 理论假设的提出 |
4.3.2 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4.3.3 有、无风投持股公司的发行定价水平比较 |
4.3.4 风投市场力量功能及其实现机制的实证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风险投资、外部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与企业价值的市场化 |
5.1 风险投资退出行为及其现实意义 |
5.1.1 风投退出的概念与定义 |
5.1.2 风险投资退出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
5.2 风险投资退出行为的决定机制 |
5.2.1 金融市场类型与风险投资退出模式 |
5.2.2 外部投资者信息不对称问题与风险投资退出方式比较 |
5.2.3 风投退出方式的决定机制研究 |
5.2.4 信息不对称与风投投资持有期研究 |
5.3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 |
5.3.1 假设的提出 |
5.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风险投资退出时机选择的实证研究 |
5.4.1 理论假设 |
5.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2.2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关键概念界定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1.6 预期创新 |
1.7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发展 |
2.1 创业投资综述 |
2.1.1 创业投资的概念 |
2.1.2 创业投资运作过程 |
2.1.3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的影响 |
2.1.4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的划分 |
2.1.5 小结 |
2.2 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
2.2.1 公司治理的内涵 |
2.2.2 公司治理理论述评 |
2.2.3 科技风险企业公司治理的特点 |
2.2.4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2.2.5 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 |
2.2.6 小结 |
2.3 企业能力理论综述 |
2.3.1 企业能力理论溯源及演进 |
2.3.2 企业能力构成 |
2.3.3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能力的影响 |
2.3.4 企业能力理论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3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探索性案例研究 |
3.1 案例研究方法 |
3.1.1 概述和步骤 |
3.1.2 理论预设 |
3.1.3 案例选择 |
3.1.4 数据收集 |
3.1.5 数据分析方法 |
3.2 案例企业简介 |
3.2.1 A电子企业 |
3.2.2 B制药企业 |
3.2.3 C光伏企业 |
3.2.4 D农药企业 |
3.3 案例分析 |
3.3.1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 |
3.3.2 公司治理 |
3.3.3 企业能力 |
3.3.4 科技风险企业绩效 |
3.4 结果讨论与初始命题提出 |
3.4.1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与公司治理 |
3.4.2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与企业能力 |
3.4.3 公司治理、企业能力与企业绩效 |
3.4.4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与科技风险企业绩效 |
3.5 本章小结 |
4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4.1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与科技风险企业绩效 |
4.1.1 监控活动与企业绩效 |
4.1.2 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 |
4.1.3 增值活动与企业绩效 |
4.2 公司治理的中介作用 |
4.2.1 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 |
4.2.2 创业投资机构的监控活动与公司治理 |
4.2.3 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投入与公司治理 |
4.3 企业能力的中介作用 |
4.3.1 企业能力与企业绩效 |
4.3.2 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投入与企业能力 |
4.3.3 创业投资机构的增值活动与企业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5 研究方法论 |
5.1 问卷设计 |
5.2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5.2.1 被解释变量 |
5.2.2 解释变量 |
5.2.3 中介变量 |
5.2.4 控制变量 |
5.3 数据收集 |
5.3.1 数据的收集 |
5.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研究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 |
6.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1.1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 |
6.1.2 公司治理 |
6.1.3 企业能力 |
6.1.4 企业绩效 |
6.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2.1 创业投资机构活动 |
6.2.2 公司治理 |
6.2.3 企业能力 |
6.2.4 企业绩效 |
6.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6.3.1 数据分析 |
6.3.2 初始模型构建 |
6.3.3 模型拟合与修正 |
6.3.4 模型确认和效应分解 |
6.3.5 小结 |
6.4 分析与讨论 |
6.4.1 监控活动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
6.4.2 资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
6.4.3 增值活动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信任对创业投资机构活动与科技风险企业关系影响研究 |
7.1 信任对创业投资机构活动与科技风险企业关系影响概念模型 |
7.1.1 信任作为调节变量的引入 |
7.1.2 计算型信任调节作用 |
7.1.3 关系型信任调节作用 |
7.2 变量测度 |
7.2.1 计算型信任 |
7.2.2 关系型信任 |
7.2.3 分析方法 |
7.3 信任对创业投资机构活动与科技风险企业关系影响实证研究 |
7.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7.3.2 相关分析 |
7.3.3 多元回归三大问题检验 |
7.3.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7.4 结果讨论 |
7.4.1 计算型信任对监控活动与公司治理的调节效应讨论 |
7.4.2 计算型信任对增值活动与企业能力的调节效应讨论 |
7.4.3 关系型信任对监控活动与公司治理的调节效应讨论 |
7.4.4 关系型信任对增值活动与企业能力的调节效应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8.2.1 理论贡献 |
8.2.2 实践启示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6)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 本文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4 本文架构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私募股权投资和公司治理的现状分析 |
2.1 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 |
2.2 私募股权投资的运作过程 |
2.2.1 私募股权投资的组织形式 |
2.2.2 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运作与管理 |
2.3 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1 公司治理的内涵 |
2.3.2 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
第3章 私募股权投资中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框架 |
3.1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3.1.1 委托代理理论 |
3.1.2 现代管家理论 |
3.1.3 激励约束理论 |
3.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 私募股权投资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
3.2.1 委托代理关系 |
3.2.2 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
第4章 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4.1 不同融资方式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4.1.1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 |
4.1.2 私募股权市场 |
4.2 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的结构性影响 |
4.2.1 私募股权投资中合理的股权结构 |
4.2.2 私募股权投资中完善的董事会运作 |
4.2.3 私募股权投资中公司治理机制的安排 |
4.3 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价值评估 |
4.3.1 企业价值与绩效 |
4.3.2 企业品牌效应 |
第5章 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
5.1 案例选取 |
5.2 私募股权对公司治理的结构性影响 |
5.2.1 股权结构的变化 |
5.2.2 董事会结构的变化 |
5.2.3 激励与监督约束 |
5.3 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的价值评估 |
5.3.1 蒙牛股份绩效评价 |
5.3.2 私募股权投资对蒙牛的品牌价值影响 |
5.4 案例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2 私募股权投资参与公司治理的启示 |
6.2.1 加强政府间接引导 |
6.2.2 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 |
6.2.3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
6.2.4 加强人才素质建设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背景与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风险投资研究 |
1.3.2 对国外风险投资研究的评述 |
1.3.3 国内风险投资研究 |
1.3.4 对国内风险投资研究的评述 |
1.4 论文结构、研究工具、创新点 |
1.4.1 论文结构 |
1.4.2 研究工具 |
1.4.3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第二章 单重委托代理模型 |
2.1 风险投资中的单重委托代理过程 |
2.2 单重委托代理模型 |
2.2.1 基本假设 |
2.2.2 单重委托代理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2.3 结论 |
3 第三章 双重委托代理模型 |
3.1 风险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过程 |
3.2 双重委托代理中的道德风险与激励模型 |
3.2.1 基本假设 |
3.2.2 双重委托代理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3.3 结论 |
4 第四章 风险投资单、双重委托代理模型比较分析 |
4.1 最优努力水平分析 |
4.1.1 风险投资家在双重委托代理模型中的作用 |
4.1.2 最优努力水平分析 |
4.2 案例分析 |
4.2.1 中创投资失败案例 |
4.2.2 案例分析 |
5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基于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的我国风险投资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1.2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 |
1.2.1 我国风险投资萌芽阶段(1985—1991) |
1.2.2 我国风险投资试水阶段(1992—1997) |
1.2.3 我国风险投资初步发展(1998—2000) |
1.2.4 我国风险投资调整阶段(2001—2004) |
1.2.5 我国风险投资快速发展阶段(2005—)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特色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特色 |
第二章 风险投资研究综述 |
2.1 风险投资概念与基本特征 |
2.1.1 风险投资的概念 |
2.1.2 风险投资相关概念对比 |
2.1.3 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
2.2 风险投资特征相关研究 |
2.2.1 风险投资阶段划分 |
2.2.2 风险投资筹资特征研究 |
2.2.3 风险投资投资特征研究 |
2.2.4 风险投资后管理特征研究 |
2.2.5 风险投资退出特征研究 |
2.3 国内外风险投资特征研究评述 |
第三章 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 |
3.1 风险投资单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 |
3.1.1 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 |
3.1.2 风险投资中的逆向选择 |
3.1.3 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 |
3.2 风险投资主体间多重关系 |
3.2.1 效率中介—风险投资机构 |
3.2.2 风险投资主体间生产合作关系 |
3.2.3 风险投资主体间利益背离关系 |
3.3 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 |
3.3.1 风险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 |
3.3.2 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的类型 |
3.3.3 风险投资逆向选择解决机制 |
3.3.4 风险投资道德风险解决机制 |
3.4 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契约关系安排 |
3.4.1 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契约关系安排 |
3.4.2 风险投资机构—风险企业契约关系安排 |
3.5 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与风险投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风险投资总体特征检验 |
4.1 风险投资过程描述与阶段划分 |
4.1.1 风险投资过程描述 |
4.1.2 风险投资全过程 |
4.2 我国风险投资筹资阶段特征 |
4.2.1 我国风险资本来源特征 |
4.2.2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特征 |
4.3 我国风险投资投资阶段特征 |
4.3.1 风险投资行业选择特征 |
4.3.2 风险投资地域选择特征 |
4.3.3 风险投资阶段选择特征 |
4.4 我国风险投资管理阶段特征 |
4.4.1 我国风险投资监控特征 |
4.4.2 我国风险投资增值服务特征 |
4.5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阶段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风险企业IPO 特征检验 |
5.1 相关研究回顾 |
5.2 样本选择与样本特征 |
5.2.1 样本选择 |
5.2.2 样本描述 |
5.3 实证方法 |
5.3.1 样本筛选 |
5.3.2 检验工具 |
5.4 上市发行检验 |
5.4.1 “认证”功能检验 |
5.4.2 IPO 抑价及超额收益检验 |
5.4.3 IPO 时机检验 |
5.4.4 “IPO 效应”检验 |
5.5 基于创业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
5.6 检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风险企业成长特征检验 |
6.1 相关研究回顾 |
6.2 样本和指标选取 |
6.3 风险企业成长性检检 |
6.3.1 检验模型 |
6.3.2 检验结果 |
6.4 风险投资特性检验 |
6.4.1 检验模型 |
6.4.2 检验结果 |
6.5 检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风险投资特征成因分析 |
7.1 第一重委托-代理关系与风险投资特征 |
7.1.1 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选择与效率比较 |
7.1.2 风险投资者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与监管机制 |
7.1.3 第一重委托—代理关系与我国风险投资特征 |
7.2 第二重委托-代理关系与风险投资特征 |
7.2.1 风险企业家约束与激励机制 |
7.2.2 风险投资后监控与增值服务 |
7.2.3 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
7.2.4 第二重委托—代理关系与我国风险投资特征 |
7.3 支持环境与风险投资特征 |
7.3.1 法制环境与风险投资特征 |
7.3.2 税收环境与风险投资特征 |
7.3.3 中介环境与风险投资特征 |
7.3.4 人才环境与风险投资特征 |
7.3.5 支持环境与我国风险投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加快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
8.1 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
8.2 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拓宽我国风险资本退出渠道 |
8.3 改善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支持环境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 |
9.1 研究结论 |
9.2 不足与展望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博士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风险投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理论 |
二、 风险投资契约的设计理论 |
1. 资金提供者跟风险投资家。 |
2. 风险投资家跟风险企业家。 |
三、 投资后管理理论 |
四、退出机制理论 |
五、结语 |
(10)风险投资中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现实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论文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主要观点 |
1.4.3 论文的创新点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理论基础 |
2.1 风险投资理论 |
2.2 财务治理理论 |
2.3 委托代理理论 |
2.4 契约理论 |
第三章 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特性 |
3.1 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的组织结构特性 |
3.1.1 风险企业高层组织结构特性 |
3.1.2 风险企业执行层组织结构特性 |
3.2 风险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 |
3.3 风险资本的分阶段投资控制 |
3.4 风险资本的联合投资 |
第四章 风险企业内部财务治理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 |
4.1.2 变量选择 |
4.1.3 数据来源 |
4.2 实证分析 |
4.2.1 两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4.2.2 典型相关系数及显着性检验 |
4.2.3 典型变量系数及典型模型 |
4.2.4 典型结构分析 |
4.2.5 典型冗余分析 |
4.3 实证结论 |
第五章 风险企业外部财务治理研究 |
5.1 风险资本初始投资者财务治理——传导效应 |
5.1.1 初始投资者外部财务治理机理 |
5.1.2 初始投资者参与风险企业财务治理模型 |
5.2 外部审计的财务治理效率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中小企业板上市风险企业 |
致谢 |
四、投资家最看重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研究[D]. 丁香香.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2]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 李春宇.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6)
- [3]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D]. 孟赞.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07)
- [4]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中国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于博. 浙江大学, 2014(08)
- [5]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 卢智健. 浙江大学, 2012(07)
- [6]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D]. 雒祚芳. 天津财经大学, 2011(10)
- [7]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研究[D]. 穆影.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4)
- [8]基于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的我国风险投资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 郑庆伟. 华侨大学, 2011(03)
- [9]风险投资研究综述[J]. 曹昭,赵绚丽.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10]风险投资中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研究[D]. 邹湘江. 重庆工商大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