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胃癌应减少切除范围(论文文献综述)
龙渡[1](2021)在《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胃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给我国卫生、经济系统造成了极大负担,胃癌治疗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腹腔镜手术自1994年由Kitano首次应用于胃癌以来,由于其术后疼痛轻、患者恢复快、手术切口更加美观等优势在胃癌中得到了广泛开展,胃癌的外科治疗逐步进入了微创治疗的新时代。腹腔镜进行I期胃癌远端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已经通过日本的JCOG0703和JCOG0912以及韩国的KLASS-01等研究得到了证实,这些研究的长期结果表明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应用于I期胃癌从肿瘤学角度是安全可行的。目前,I期胃癌的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已经被《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5版所认可。然而,由于常规胃镜体检的普及度不高,我国大多数胃癌病例在确诊时已分期较晚。根据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2014-2017年的数据,我国进展期胃癌的比例高达80.3%,其中,局部进展期胃癌占70.5%。因此,针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日本的JLSSG0901研究从手术技术的角度证实了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可行,韩国的KLASS-02研究、我国的CLASS-01研究也证实了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中长期疗效不亚于开腹手术。但目前有关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研究主要以浆膜未受侵犯的T2-T3期病例为主,浆膜受侵犯的T4a期病例较少。浆膜受侵犯的病例分期晚,预后差,存在更高的肿瘤复发转移风险;而D2淋巴结清扫对于腹腔镜操作具有相当难度,腹腔镜下淋巴结清扫的彻底程度仍令人心存顾虑;此外也有观点认为腹腔镜操作和二氧化碳气腹的效应会增加肿瘤细胞向临近器官扩散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浆膜受侵的患者。因此,目前关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开展的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较少,此类患者能否应用腹腔镜手术是当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关于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在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中临床疗效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腹腔镜手术在胃癌患者中的适用范围,为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提供治疗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从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中检索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进行荟萃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5年总体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次要终点为5年无病生存率、术后恢复情况、复发情况等。从各项研究中提取相关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逆方差法计算连续变量的加权均数差、生存数据的HR值以及相应的95%CI,率的比值比以及相应的95%CI使用Mantel-Haenszel法计算,并绘制森林图,使用I2统计量来评价异质性。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行腹腔镜及开腹胃癌根治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腺癌,病理分期为p T4a N0-3b M0,年龄在18–80岁之间的患者;排除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或相关病史、术前接受了放化疗等其他治疗措施,行探查手术、非根治性手术或急诊手术以及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收集入组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随访截止至2019年12月。使用R 3.6.0 for windows软件中―Match It‖软件包对基线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使用IBM SPSS 25.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生存曲线使用Graph Pad Prism 8软件通过Kaplan-Meier方法绘制,采用log-rank法比较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使用R 3.6.0 for windows软件中―forestplot‖软件包绘制亚组分析森林图。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通过x2检验比较差异;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Student’s t检验比较差异。P<0.05(双侧)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了本研究方案(KY201983)。结果荟萃分析共检索出2930篇文献,按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后共纳入5项研究。汇总结果表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显着少于开腹组,而手术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数量则与开腹手术组无明显差异。相较开腹组,腹腔镜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着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降低。两组5年总体生存率均无显着差异。3项研究均表明两组间无病生存率无显着差异;2项研究指出腹膜种植转移是最常见的复发转移类型,两组病例在复发转移类型及比例上无显着差异。回顾性研究共纳入90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97月,失访率14.0%。两组患者在肿瘤大小上存在显着差异,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有334例病例,两组之间各基线情况较为均衡。匹配后,腹腔镜组相较开腹组出血量更少(121.3±35.0 vs.205.2±59.7 m L,P=0.000),手术时间更长(239.0±36.2 vs.212.2±35.8 min,P=0.000),而两组病例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之间未发现显着差异(31.7±8.0 vs.30.6±8.9,P=0.106)。腹腔镜组相较开腹组手术切口更短(6.5±3.6 vs 17.8±3.8 cm,P=0.000)、术后排气时间(3.2±1.1 vs.4.2±1.4天,P=0.000)、术后进食时间(3.0±1.0 vs.4.2±1.1天,P=0.000)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9±1.3 vs.3.3±1.5天,P=0.000)均较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显着缩短(8.5±3.4 vs.10.0±3.8天,P=0.000)。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8.4%,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3%和21.6%(P=0.036),Clavien-Dindo III级以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和3.9%(P=0.524),腹腔镜手术与更低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有关(3.6%vs.7.2%,P=0.040)。年龄、BMI以及手术方式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腹腔镜和开腹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9.3%和34.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6.4%和3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TNM分期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之间的总体及无病生存均无显着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肿瘤的大小和N分期以及胃切除范围是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手术方式则不是。亚组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ASA评分为3分的患者腹腔镜手术预后较好,而在其他亚组中,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无显着生存差异。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相较开腹手术后患者更倾向于接受辅助化疗(87.5%vs.82.8%,P=0.101);而年龄≥60岁的患者中接受化疗的差异更显着(82.1%vs.70.3%,P=0.037)。总体肿瘤复发率为47.9%,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复发率无显着差异(49.1%vs.46.7%,P=0.536)。两组的复发转移类型及比例也无显着差异。肿瘤大小、N分期以及手术切除范围是肿瘤种植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目前关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关于两种手术方式长期预后的研究,仅有的少数研究也存在病例少、随访不充分等不足。2.本研究结果表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与开腹手术无显着差异,术中出血显着少于开腹手术,且腹腔镜术后患者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肺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开腹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3.本研究通过对所有病例5年以上的随访结果表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5年总体、无病生存率以及复发率均无显着差异,且复发类型相同。而对于60岁以上患者,腹腔镜手术可能因其微创优势使患者具有更好的化疗依从性,从而表现出生存优势。4.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相较开腹手术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似。本研究为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晟[2](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弥漫型胃癌肿瘤标志物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的发病和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总数的50%。目前胃癌尚缺乏早期诊断标志物,大多数患者往往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才就医,此时疾病已经处于局部进展期或晚期,即使在接受手术R0切除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预后生存率不容乐观。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肿瘤细胞,其生长速度、侵袭转移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异。根据胃癌Lauren分型的描述,弥漫型胃癌肿瘤细胞的分化较差,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高,临床预后较差。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能够预测弥漫型胃癌预后的特异基因,为胃癌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65524数据集,通过R软件的“limma”、“survival”包完成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并绘制火山图;使用DAVID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STRING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使用可视化表达工具Cytoscape筛选关键基因;筛选4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初诊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后石蜡包埋样本的关键基因蛋白表达情况;提取组织标本的总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关键基因在弥漫型胃癌组和肠型胃癌组的表达,分析同一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最后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关键基因在弥漫型胃癌中的预后关系。结果GSE62254经处理筛选后共发现355个与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弥漫型胃癌基因293个,肠型胃癌基因62个。GO分析显示弥漫型胃癌基因主要参与细胞粘附生物学过程,集中在细胞外小体,分子功能主要是与钙离子结合,而肠型胃癌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分裂生物学过程,集中在细胞核,分子功能则是参与蛋白结合。KEGG通路分析显示弥漫型胃癌基因主要参与cGMP-PKG信号通路,而肠型胃癌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周期通路。基于弥漫型胃癌差异表达基因构建的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发现AGT、CXCL12和ADRB2可能为诱导弥漫型胃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免疫组化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提示,和肠型胃癌相比,AGT、CXCL12和ADRB2在弥漫型胃癌的高表达,且P<0.05。Kaplan Meier生存分析也表明AGT、CXCL12和ADRB2的高表达与弥漫型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相关,提示这些基因在弥漫型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AGT、CXCL12和ADRB2的相关表达可能与弥漫型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能作为弥漫型胃癌的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石鑫鑫[3](2021)在《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加双通道吻合手术方式在胃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加双通道吻合手术方式在胃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收治的90例贲门胃底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双通道组)30例、根治性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全胃组)30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加食管残胃吻合(近端胃组)30例,对比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营养状况等指标。观察指标:本实验观察临床指标包括:(1)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症、和TNM分期;(2)记录三组术前营养指标(血清TP、ALB、PA、GS、HGB水平);(3)记录三组术后营养指标(术后十二个月血清TP、ALB、PA、GS、HGB水平);(4)记录三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有无反酸、烧心、恶心、餐后胸骨后不适等症状及上消化道碘水造影)、术后吻合口出血、术后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双通道组、全胃组和近端胃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7.2±35.6)min、(121.4±45.7)min、(112.6±52.3)min。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及术前营养状况(术前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胃泌素GS、血红蛋白HGB)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术后十二个月)双通道组和全胃组在血清TP、ALB、PA、GS、HGB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P值分别为:0.036、0.047、0.029、0.030、0.007)。双通道组和近端胃组在血清TP、ALB、PA、GS、HGB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P值分别为:0.595、0.924、0.235、0.326、0.736),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在近端胃组中为30%,而在双通道组中仅有3.33%。结论:综上所述,在早期近端胃癌的手术治疗中,近端胃切除较全胃切除患者在术后可能有着更好的营养状况。在近端胃切除术中,相对于食管胃吻合而言,双通道吻合可能会降低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术可能在提高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同时减少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
程向东,张延强,黄灵,徐志远,付欢英[4](2021)在《胃癌外科治疗的热点问题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胃癌患者约占全球胃癌患者总数的39.4%,以进展期为主,发病率与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前列,目前我国的胃癌诊治条件仍面临着严峻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胃癌早期诊断率的升高以及部分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我国胃癌外科治疗模式也发生一定改变,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地位。全文就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晚期胃癌转化外科治疗、胃癌微创手术等近年外科热点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过程中制定胃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贺家康[5](2020)在《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胃癌根治术中行前哨淋巴结活检,通过观察前哨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从而对胃癌区域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进行预测。方法:通过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病例,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娄底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治疗的4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采用胃镜活检、病理确诊,辅以完善超声胃镜检查及腹部增强CT、MRI。规范进行前哨淋巴结亚甲蓝染色方法,根据前哨淋巴结染色结果严格遵行胃癌根治术(D2或者D3),计算不同分期前哨淋巴结和非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和假阴性率。结果:1、前哨淋巴结的分布。40例胃癌患者中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等于95%,每例患者平均检出2.24个淋巴结,其中在第1站淋巴结中检出率等于92.11%,在第2站淋巴结中检出率等于7.89%。2、术后HE染色、免疫组化病理结果。术后病理回报,一共统计40例患者,有16例属于T1、T2期的患者,有24例属于T3、T4期的患者。本研究一共检出85个SLN,用HE染色检测42个淋巴结有转移;用CK20免疫组化检测47个淋巴结有转移;用CEA免疫组化检测45个淋巴结有转移。若HE染色发现有淋巴结转移(阳性),再行CK20、CEA抗体免疫组化均发现有淋巴结转移(阳性)。一共检测出有淋巴结转移的淋巴个数为48个,其中6个为微卫星转移,CK20阳性、CEA阳性者2例;CK20阳性、CEA阴性3例;CK20阴性、CEA阳性1例。3、前哨淋巴结与胃周淋巴转移的关系。在整体病例中,准确率79.85%(30/78)、敏感度73.33%(22/30)、特异性100%(8/8)。在T1、T2期患者中,准确率93.75%(15/16)、敏感性88.89%(8/9)、特异性100%(7/7)、假阴性率11.11%(1/9)。在T3、T4期患者中,准确率68.18%(15/22)、敏感性66.67%(14/21)、特异性100%(1/1)、假阴性率33.33%(7/21)。可以看出,将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应用在T1、T2期患者所得的准确率、敏感性较T3、T4期胃癌患者明显要高。结论:1、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可以预测T1、T2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于T3、T4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指导意义有限。2、在对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时将CK20免疫组化及CEA免疫组化联合应用,可以更准确的发现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3、亚甲蓝染色可以较为准确的对T1、T2期胃癌患者的前哨淋巴结进行显影,基本可以常规应用,但对于T3、T4期胃癌患者,显影效果欠佳,必要时可采用新的示踪法寻找前哨淋巴结。
魏宗苹[6](2020)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科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及癌前病变的发病年龄、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影响因素;评估纳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情况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ESD治疗EGC及癌前病变的经济学评估;评估术前、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1)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消化科行ESD治疗,且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EGC和癌前病变的患者;(2)将EGC组和癌前病变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间在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病理一致性和经济学指标之间的差异;(3)评估ESD治疗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ESD治疗EGC及癌前病变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210例EGC及癌前病变患者中,男性153例,女性57例,男女比例2.68:1;年龄范围为2981岁,平均年龄57.59±10.31岁,以4069岁为主(83.33%);平均BMI 23.19±3.22;吸烟80例(38.10%);饮酒49例(23.33%);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者18例(8.65%);高血压病史56例(26.67%),糖尿病病史27例(12.86%)。2.实验室检查:将纳入患者分为EGC组和癌前病变组,将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仅有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共有140例患者完善了Hp检测,阳性70例(50%),且Hp感染在性别、EGC和癌前病变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病变切除情况:共切除病变221处,平均病变大小:3.06±1.23 cm。其中切缘阳性患者4例(1.90%,2例水平、基底切缘均为阳性,1例水平切缘阳性,1例基底切缘阳性),碎片化切除4例(10处病变,1.90%),整块切除率95.02%(210/221),完全切除率为93.21%(206/221),治愈性切除率92.31%(204/221)。平均手术时间:56.89±37.24 min。4.病变部位:共有221处病变,贲门24例(10.86%),胃窦112例(50.68%),胃角21例(9.50%),胃22例(9.95%),胃体31(14.03%),胃体窦8例(3.62%),幽门3例(1.36%),病变主要位于胃窦部,其次为胃体,贲门次之。5.并发症:术后出血13例(6.19%)。11例因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治疗(1例因内镜止血失败追加手术治疗),1例术后7天发生出血追加手术治疗,1例经保守治疗后止血。无术中及术后迟发性穿孔发生。追加手术9例(4.29%),均为男性(淋巴管浸润1例、脉管浸润1例,术后出血2例,切缘阳性1例,病变距切缘距离过小4例)。6.病理结果:完善术前病理检查者共1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例(3.89%),肠化8例(4.44%),LGIN 62例(34.44%),早期胃癌93例(57.22%)。术后病理结果:(合并多种病理改变时以最重的病理结果为准):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2.71%),肠化11例(4.98%),LGIN 72例(32.58%),早期胃癌132例(59.72%)。共有51例回报了组织学分型,其中48例腺癌(72.73%),以管状腺癌居多,腺癌合并印戒细胞癌2例(3.03%),印戒细胞癌1例(1.52%)。肉眼分型:共有94例回报了大体分型:Ⅱa型34例(36.17%),Ⅱb型4例(4.26%),Ⅱc型31例(32.98%),Ⅱa+Ⅱc型17例(18.09%),Ⅱc+Ⅱa 8例(8.51%)。合并溃疡病变6例(2.86%),以Ⅱa型和Ⅱc型病变为主。分化情况:共有40例包含分化情况,高分化16例(40%),中分化18例(45%),低分化6例(15%),主要以中、高分化为主。病变浸润深度:135例病变局限于上皮内(61.09%),粘膜层74例(33.48%),粘膜下层12例(5.43%,浅层6例:浸润深度≤500μm;深层6例:浸润深度>500μm)。7.术前、术后病理一致性:本研究中将HGIN归为早期胃癌组。共有180处病变进行术前、术后一致性分析,术前EGC共103例,术前、术前早期胃癌一致96例(一致率93.20%),术后病变较术前病变减轻7例(高判率6.80%);术前癌前病变共77例,术前、术后癌前病变一致52例(一致率67.53%),术后病变较术前病变加重25例(低判率32.47%)。8.住院费用:平均住院费用为26355.53(22080.94,30637.91)。9.住院周期:平均住院天数为10.83±4.88天。结论:1.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约为女性的2.68倍;2.我院消化科EGC及癌前病变患者的Hp感染率在50%左右;3.我院EGC的术前、术后病理一致性佳,一致率可达93.20%。4.手术时间≥60 min可能为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5.ESD在EGC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6.EGC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久于癌前病变,住院费用高于癌前病变组。
朱之忆[7](2020)在《胃癌新辅助化疗二药及三药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二药方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与三药方案(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及替吉奥)对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疗效及近期预后对比。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3例进行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新辅助化疗方案分为三药组及二药组。三药组患者共23例,接受三药化疗方案,二药组患者共30例,接受二药化疗方案,通过对比R0切除率,1年生存率(OS)及无进展生存期(DFS)三项指标对比近期疗效。结果:三药组患者手术根治切除14例,病灶切除率为87.5%,二药组患者手术根治切除20例,病灶切除率为83.3%,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预后:一年无进展生存期(DFS):行二药方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一年无进展生存率(DFS)56.67%,行三药方案(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新辅助化疗治疗一年无进展生存率(DFS)56.52%,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29)0.05)。结论:二药方案及三药方案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疗效及近期预后无明显差异。
陈莹[8](2020)在《上消化道内镜治疗致医源性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的影响因素》文中指出背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UGIB)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急症,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Mallory-Weiss Tear,MWT)是其常见原因之一。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的特征是主要发生在食管胃交界处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纵向撕裂,可向近端延伸至食管下部甚至中部,有时向远端延伸至胃的近端,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包括肝硬化患者)的7%~14%。MWT通常由干呕或剧烈呕吐、呃逆、洗胃和负重等使腹内压或胃内压骤增的因素引起。大多数情况下,MWT不需紧急内镜或手术干预,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1976年Watts报道第一例医源性MWT以来,MWT已被认为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过程中的一个并发症,报告的发病率为0.08%~0.49%。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进步及其使用的增加,胃肠道内镜检查的医源性并发症已成为一个问题,且治疗性内镜伴随的风险和不良事件是诊断性内镜的很多倍。显然内镜致医源性MWT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内镜干预导致的不良事件多种多样,与潜在疾病、使用的治疗方式和操作者的经验等有关。大多不良事件是可以预防的,及早认识到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并尽量减少相关的发生率是很重要的。为了避免可致穿孔的较深的组织损伤,在内镜手术的前、中、后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至最低。然而,国内外关于上消化道内镜治疗期间发生的医源性MWT的相关文献较少,目前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尚未明确,给预防及治疗带来了困难。因此,本文回顾性分析近三年在我院消化内镜诊疗中心行上消化道内镜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上消化道内镜治疗期间发生的医源性MWT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医师积极有效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内镜治疗致医源性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MWT)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医源性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9年01月在我院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上消化道内镜治疗后发生医源性MWT的患者50例为MWT组,随机选取未发生医源性MWT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消化道内镜治疗后发生医源性MWT的影响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在行上消化道内镜治疗的患者中,医源性MWT的发生率是0.3%(50/16580),在140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中发生17例医源性MWT,发生率为1.21%,在不同内镜治疗方式中发生率最高。MWT组年龄[(66±13)岁]较对照组[(55±14)岁]大,手术时间[70.00(30.75,112.00)min]较对照组[14.00(10.00,25.75)min]长,手术部位位于胃窦/十二指肠比率(66.0%)、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比率(34.0%、44.0%)较对照组(42.0%、9.0%、18.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WT组体质量指数[(23.58±2.02)kg/m2],男性比率(56.0%),有糖尿病、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炎、腹部手术史比率(6.0%、12.0%、28.0%)与对照组[(24.13±3.19)kg/m2、47.0%、10.0%、11.0%、2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MWT患者给予内镜下止血治疗。所有患者均恢复满意,无需手术治疗。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Odds Ratio,OR)=3.011,95%CI:1.329~6.818,P=0.008]、手术时间(OR=1.031,95%CI:1.012~1.050,P=0.001)、手术部位位于胃窦/十二指肠(OR=29.194,95%CI:2.633~323.655,P=0.006)是医源性MW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可能是医源性MWT发生的影响因素。
魏宗苹,王军,陈兆峰,王玉平,关泉林,周永宁[9](2020)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作为早期胃癌(EGC)的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痛苦小、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在具有适应证的EGC患者中得以广泛应用。另外,ESD由于保留了胃的解剖结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EGC的内镜下治疗手段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ESD两种,但由于ESD更适用于较大病变的切除且切除后复发率低,在EGC的治疗方面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ESD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全层胃壁切除及联合腹腔镜治疗EGC的方式逐渐开展,不仅能根除病灶,而且能保存胃的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芬[10](2019)在《日本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指南(2016修订版)解读》文中指出背景 2009年日本幽门螺杆菌研究学会(JSHR)指南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定为适应证,因此自2013年起日本将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根除治疗纳入医疗保险,根除幽门螺杆菌病例数量迅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JSHR 7年来首次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第三次修订。方法通过JSHR指导委员会举行的10次会议,将2009年指南制定开始至2016年3月发表的文章根据证据级别进行了审查和分类;在本次审查的基础上对声明进行了修订。在征求公众意见后,采用德尔菲法最终确定了修订后的指南。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于感染性疾病,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基本方针未改变。其他被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的疾病被作为适应证添加。增加了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内镜检查、X射线检查等诊断方法。由钾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组成的1周三联疗法的效果有所改善,质子泵抑制剂(PPI)或P-CAB联合阿莫西林和甲硝唑也期望有较高的根除率。如果不进行敏感性试验,则应选择三联PPI或P-CAB/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因为PPI/阿莫西林/甲硝唑联合治疗的根除率明显高于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在胃癌预防方案中,我们按年龄从青少年到老年提供了胃癌预防措施,这些年龄段的人群胃癌风险增加,并提出了基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胃癌预防措施。结论我们期望修订后的指南能够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提供适当的干预措施,并完成根除和预防胃癌的工作。
二、早期胃癌应减少切除范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胃癌应减少切除范围(论文提纲范文)
(1)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胃癌根治术临床疗效荟萃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胃癌根治术近期疗效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胃癌根治术远期疗效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腹腔镜手术在胃癌中的应用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弥漫型胃癌肿瘤标志物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胃癌分型系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加双通道吻合手术方式在胃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方法与对象 |
4.1 、一般资料 |
4.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4.3 、术前相关准备 |
4.4 、手术方式 |
4.5 、术后处理 |
4.6 、术后随访 |
4.7 、观察指标 |
4.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术前术后营养状况 |
5.3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讨论 |
6.1 、胃癌的现状 |
6.2 、近端胃癌的手术方式 |
6.3 、近端胃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
6.4 、术后营养状况 |
6.5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6.6 、手术的根治性 |
6.7 关于本研究的反思与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期近端胃癌手术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胃癌外科治疗的热点问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 |
2 进展期胃癌的治疗 |
3 晚期胃癌的转化治疗 |
4 胃癌的微创外科治疗 |
5 胃食管结合部肿瘤 |
6 其他 |
(5)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前哨淋巴结活检具体手术步骤 |
2.2.2 石蜡切片、HE染色 |
2.2.3 免疫组化检测 |
2.2.4 结果判定 |
2.2.5 数据处理 |
2.2.6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SLN分布及胃癌淋巴结检出率 |
3.2 术后HE染色、免疫组化病理结果 |
3.3 前哨淋巴结与胃周淋巴转移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2.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ESD治疗相关器械 |
1.4 术前准备 |
1.5 ESD操作步骤 |
1.6 术后处理 |
1.7 病理结果及指标 |
1.8 疗效和并发症评估及标准 |
1.8.1 疗效评价 |
1.8.2 并发症定义 |
1.8.3 病变大小 |
1.9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ESD治疗EGC和癌前病变的总体情况 |
2.2 基本资料 |
2.2.1 一般情况 |
2.2.2 一般情况的组间比较 |
2.3 实验室检查 |
2.3.1 Hp检测 |
2.3.2 血清学检查 |
2.4 病理结果 |
2.4.1 术前病理结果 |
2.4.2 术后病理结果 |
2.4.3 术前、术后病理一致性分析 |
2.4.4 病变浸润深度 |
2.4.5 分化及合并溃疡情况 |
2.5 病变切除情况 |
2.5.1 病变部位 |
2.5.2 疗效评价 |
2.6 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
2.6.1 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2.7 经济学评估 |
2.7.1 住院费用 |
2.7.2 住院时间 |
2.7.3 手术时间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胃癌新辅助化疗二药及三药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病人资料 |
2.内容与方法 |
2.1 分期 |
2.2 疗效评价 |
2.3 手术切除率 |
3.统计学分析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上消化道内镜治疗致医源性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 研究内容 |
1.2.1 一般资料 |
1.2.2 内镜手术资料 |
1.3 研究方法 |
1.3.1 术前准备 |
1.3.2 内镜手术器械与方法 |
1.3.3 医源性MWT的定义 |
1.3.4 医源性MWT的治疗 |
1.3.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单因素分析 |
2.1.1 患者一般资料 |
2.1.2 内镜下手术情况 |
2.1.3 医源性MWT的治疗和临床病程 |
2.1.4 不同内镜手术方式中医源性MWT的发生率 |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上消化道内镜致医源性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GC的定义、适应证及禁忌证 |
1.1 EGC定义 |
1.2 EGC分型 |
1.3 ESD治疗的适应证 |
1.4 ESD治疗的禁忌证 |
2 ESD相关并发症 |
2.1 出血 |
2.2 狭窄 |
2.3 穿孔 |
2.4 异时癌及复发 |
3 ESD治疗 |
3.1 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到ESD |
3.2 腹腔镜联合内镜下治疗(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 for gastric tumors,LECS) |
3.2.1 内镜下全层胃壁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 |
3.2.2 改良的ETFR技术 |
3.2.2. 1 反转的LECS技术 |
3.2.2. 2 NEWS |
4 小结 |
(10)日本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指南(2016修订版)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介绍 |
2 方法 |
3 陈述 |
3.1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陈述 |
3.2 幽门螺杆菌感染 |
3.3 强烈推荐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感染根除 |
3.3.1 幽门螺杆菌胃炎(推荐等级:1,证据等级:A) |
3.3.2 胃/十二指肠溃疡(推荐等级:1,证据等级:A) |
3.3.3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后残留胃黏膜(推荐等级:1,证据等级:A) |
3.3.4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3.3.5 胃增生性息肉(推荐等级:1,证据水平:A) |
3.3.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推荐等级:1,证据水平:B) |
3.3.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推荐等级:1,证据等级:B) |
3.3.8 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3.3.9 缺铁性贫血(推荐等级:1,证据水平:B) |
3.4 推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疾病 |
3.4.1 慢性荨麻疹(推荐等级:2,证据等级:B) |
3.4.2 帽状息肉病(CP)(推荐等级:2,证据级别:C) |
3.4.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推荐等级:2,证据级别:C) |
3.4.4 直肠MALT淋巴瘤(推荐等级:2,证据级别:C) |
3.4.5 帕金森综合征(推荐等级:2,证据等级:D) |
3.4.6 阿尔茨海默病(AD)(推荐等级:2,证据等级:D) |
3.4.7 糖尿病(DM)(推荐等级:3,证据等级:D) |
4 诊断 |
4.1 一般理论 |
4.1.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评价 |
4.1.2 补充说明 |
4.2 个体诊断方法 |
4.2.1 侵入性试验 |
① 快速尿素酶试验 |
② 组织学 |
③ 培养试验及药敏试验 |
4.2.2 非侵入性试验 |
① UBT |
② 血清抗体试验 |
③ 粪便抗原试验 |
4.2.3 分子生物学技术 |
4.3 辅助诊断 |
4.3.1 血清胃蛋白酶原(PG)测定 |
①根除治疗前胃炎的诊断 |
②根除治疗后胃炎的诊断 |
4.3.2 内镜检查结果 |
4.3.3 胃X线检查 |
5 治疗 |
5.1 日本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标准治疗方法是7 d三联疗法,PPIs或P-CAB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甲硝唑。(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2 根除治疗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根据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使用,以达到最高的根除率。(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3 幽门螺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当使用幽门螺杆菌耐药的抗菌药物进行根除治疗时,根除率降低。(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4 关于根除治疗的持续时间,据报道,需要7 d的给药时间,并结合PPIs/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5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推荐克拉霉素剂量为200 mg bid |
5.6 根除幽门螺杆菌需要充分抑制胃酸分泌。(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7 用于根除疗法的药物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对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和肠道细菌的影响来影响使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推荐等级:1,证据水平:A) |
5.8 在根除过程中,会出现一定频率的不良反应(如腹泻、大便稀散、舌炎、排尿困难、休克、过敏反应、皮疹、肝功能紊乱和肾功能紊乱等)。(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9 应提前向患者充分解释关于根除治疗的问题,并应包括根除期间的药物依从性、潜在不良反应和根除后的随访观察。实施根除治疗的医师还应负责根除后患者的后续治疗。(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5.10 二线根除治疗后的补救治疗包括使用西塔沙星和大剂量PPIs/阿莫西林治疗根除。(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5.11 对于青霉素过敏者,采用不含青霉素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的治疗方案进行根除治疗。(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5.12 对于肾功能下降的患者,应减少抗菌剂的剂量,并仔细考虑适应证。(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5.13 对于透析患者,应减少抗菌药物的剂量,透析后应给予透析当天的剂量(推荐等级:1,证据水平:A) |
5.14 对肝功能下降的个体给予常规剂量的根除,但必须注意不良事件。(推荐等级:2,证据级别:B) |
5.15 益生菌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作用。(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 建议:胃癌预防 |
6.1 一般理论 |
6.1.1 目前在日本,感染幽门螺杆菌主要发生在婴儿期,主要感染途径为家庭感染。(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1.2 日本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患病率)一直在下降。(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6.1.3 在日本,大多数胃癌病例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胃癌风险极低。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了未分化胃癌的风险,也增加了分化胃癌的风险。(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1.4 胃癌的风险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存在或不存在以及胃黏膜萎缩的程度而有很大差异。因此,建议尽早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试验。(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1.5 根除可降低胃癌风险。(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早期根除感染对预防胃癌更有效。(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1.6 根除后,用内窥镜和其他方法进行随访观察是必要的。(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6.2 青春期人群 |
6.2.1 对中学生和稍年长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是可行的。(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2.2 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是下一代感染控制的有效方法。(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2.3 尿抗体或粪便抗原被推荐作为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试验。(推荐等级:2,证据级别:C) |
6.2.4 一个高度准确的UBT被推荐作为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验。(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2.5 由于日本青少年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建议在进行细菌药敏试验后确定治疗方法。(推荐等级:1,证据水平:A) 如果不能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则应考虑克拉霉素耐药性,选择治疗方法。(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3 低胃癌风险期(50岁以下成人) |
6.3.1 在此阶段,应结合使用幽门螺杆菌感染试验和胃黏膜萎缩试验。(推荐等级:2,证据级别:C) |
6.3.2 现阶段的根除治疗可有效防止传播给下一代。(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6.4 高胃癌风险期(年龄≥50岁) |
6.4.1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在现阶段仍有望对胃癌有预防作用。(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A) |
6.4.2 在这个阶段,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试验和胃蛋白酶原试验可能产生假阴性结果。(推荐等级:1,证据级别:B) |
四、早期胃癌应减少切除范围(论文参考文献)
- [1]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龙渡.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弥漫型胃癌肿瘤标志物预测研究[D]. 李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加双通道吻合手术方式在胃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 石鑫鑫.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胃癌外科治疗的热点问题与展望[J]. 程向东,张延强,黄灵,徐志远,付欢英. 肿瘤学杂志, 2021(02)
- [5]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D]. 贺家康. 南华大学, 2020(01)
- [6]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D]. 魏宗苹. 兰州大学, 2020(12)
- [7]胃癌新辅助化疗二药及三药疗效评价[D]. 朱之忆.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上消化道内镜治疗致医源性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的影响因素[D]. 陈莹. 河南大学, 2020(03)
- [9]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魏宗苹,王军,陈兆峰,王玉平,关泉林,周永宁. 医学综述, 2020(07)
- [10]日本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指南(2016修订版)解读[J]. 王芬.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