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罗氏沼虾培育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浩[1](2021)在《传染性早熟病毒的发现及其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自2010年以来,我国罗氏沼虾养殖业出现以性早熟和生长缓慢为主要特征的“铁虾”现象。近几年,“铁虾”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我国罗氏沼虾养殖业的绿色发展。为探索罗氏沼虾“铁虾”的致病机理,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2500分别对罗氏沼虾“铁虾”和正常罗氏沼虾的眼柄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6.42 G高质量数据,拼接后得到221901条Unigene,其中103570条得到注释。2003个基因在“铁虾”眼柄中差异表达,包括1209个上调基因和794个下调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显示催乳素、雌激素、胰岛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胰高血糖素、催产素、谷氨酸能突触、5-羟色胺能突触等与生殖调控相关激素和神经递质的代谢过程在“铁虾”与正常虾眼柄之间存在差异。此外,一些已被证明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在“铁虾”眼柄中显着上调,如C型凝集素、凝集素、组织蛋白酶B、组织蛋白酶L、甲壳素4等。516个基因被注释到242条KEGG通路中,注释到溶酶体、吞噬体、抗原呈递处理、细胞凋亡、内吞作用等多条与免疫相关的途径,提示罗氏沼虾“铁虾”存在病原感染。我们对“铁虾”样品进行了8种虾类主要病原的检测,但均未检出阳性。通过对患病虾的不同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在与复眼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相关的多种组织细胞的细胞质中发现了嗜酸性包涵体。随后从“铁虾”样本中提取了病毒滤过液并进行了感染实验,感染后的罗氏沼虾出现了“铁虾”的症状,而对照组正常。结合组织病理学的结果,我们推断“铁虾”是由病毒引起的。进一步对感染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样品进行了宏转录组测序,发现一种新病毒存在于所有“铁虾”样品中,而在正常虾样本中未发现。经5’/3’RACE和Sanger测序验证,该病毒基因组全长12630 nt,为正义单链RNA病毒。经预测含有两个独立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ORF1(1530 aa)和ORF2(2134 aa)。在5561到5685位置有一个短的基因间区域(125 nt),在5518–5524位置发现了一个潜在的-1核糖体移码阅读(-1 programmed ribosomal frameshifting,-1 PRF)位点,可产生一个大小为3707 aa的多蛋白。通过对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 RP)和NS3保守结构域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病毒可能属于荆门病毒和黄病毒属之间的一个新属。利用透射电镜,可观察到直径40-60 nm的球形病毒颗粒。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杂交信号出现在“铁虾”的复眼中,与组织病理学结果一致。我们建议将这种病毒命名为传染性早熟病毒(infectious precocious virus,IPV),并提出了crustaflavirus infeprecoquis nov.gen.,nov.sp.的拉丁名建议。为准确、快速地检测IPV,根据IPV的基因组建立了RT-PCR和基于Taq Man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实验证明,这两种PCR方法均对IPV具有高特异性,与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黄头病毒、偷死野田村病毒、坦布苏病毒和正常罗氏沼虾的RNA无交叉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下限低至1×100copies/反应,标准曲线表明在1×100~1×109 copies/反应的相关系数为R2=0.999,回归方程为y=-3.406lgx+37.053。重复性实验证明在1×100~1×108copies/反应梯度范围内的变异系数小于2%。通过临床样品验证,两种方法检出的阳性与临床症状相符。因此,这两种方法可用于IPV的特异性检测和净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对罗氏沼虾“铁虾”和正常罗氏沼虾的眼柄进行了转录组分析,除鉴定出许多与生殖调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及途径外,还发现多个在甲壳动物先天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在性早熟罗氏沼虾眼柄中的表达量上升,暗示可能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为解析罗氏沼虾“铁虾”的成因和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通过感染实验、病毒宏转录组测序、透射电镜观察、原位杂交等技术发现一种黄病毒科的新病毒可导致罗氏沼虾性早熟,提出了一个新属名crustaflavirus nov.gen.和一个新拉丁名crustaflavirus infeprecquis nov.gen.nov.sp.的建议。根据IPV基因组建立了针对该病毒的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为罗氏沼虾“铁虾”的有效防控和净化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国维,邵东宏,杨树军,蒋晖,卢昌东[2](2021)在《西北内陆盐碱地池塘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混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是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营养需求低、抗病力强等优点,可在水温18~32℃、盐度1~40条件下生长,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养殖品种。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一种大型淡水虾,原产东南亚,具有生长快、食性广、肉质营养成分好,以及养殖周期短等优点。
李旭春,王元珍[3](2020)在《罗氏沼虾苗种培育及人工养殖技术》文中认为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臂大虾,是一种大型淡水虾,具有生长快、食性杂、养殖周期短、病害少、肉味鲜嫩爽口等特点,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一直是比较畅销的水产品之一,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一、罗氏沼虾苗种培育罗氏沼虾苗种培育分蚤状幼体的培育、虾种培育两个阶段。
朱堂林[4](2020)在《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氏沼虾是一种名优特水产品,罗氏沼虾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梳理,以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为研究主要内容,依托199位罗氏沼虾养殖户的有效调查问卷和相关人员的座谈结果以及对戚伍公司的案例分析,剖析了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的状况、存在问题及成因。基于此,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为目标,提出了促进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经历了试验推广、快速发展和波动调整三个阶段。基于养殖户的调查,结合与部分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负责人以及经纪人的座谈,从产前的苗种繁育、产中的养殖生产和产后的加工销售等方面,分析了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现状,并从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发展以及产业集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总结了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研究也表明,当前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主要存在问题包括:苗种品质退化,良种覆盖率亟待提高;养殖风险加大,尾水富营养化严重;产品创新不足,品种少且附加值低;价格变动频繁,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偏弱。针对上述问题,从政府指导管理、科技研发能力、养殖户素质、市场机制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揭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同时,结合对罗氏沼虾产业化龙头企业戚伍公司的案例剖析,总结出影响其发展的四个要素,提炼出相关经验启示。根据理论分析和研究成果,提出了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一是加快良种选育步伐,有效防范控制各类风险;二是提高养殖户素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养殖;三是推动产品提档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四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虾业产业化水平;五是强化系统指导,补齐社会化服务短板。
罗恒彬[5](2020)在《如何应对罗氏沼虾池塘养殖的制约因素》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初,普洱市的少数县(区)于邻近的景洪、元江等地引入罗氏沼虾淡化苗进行池塘养殖,由于普洱市的气候、环境条件所限,加之养殖技术落后等原因,养殖单产至今仍普遍处于较低且不稳定的状况。在本地市场对产品需求旺盛,罗氏沼虾售价长年在120~150元/千克的条件下,较多养殖户仍未获得应有的养殖收益,全市的养殖规模、产量与本地需求严重失配。鉴于
姜建萍,袁翔,邱庆庆,黄光华,蒋钦杨,杨秀荣,蒋和生[6](2019)在《罗氏沼虾性别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及其单性化养殖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虾养殖品种,在生长性能方面表现出性别两态性:同龄雌、雄虾个体的大小、生长速度相差悬殊,导致大规模生产罗氏沼虾受到限制,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性别控制技术开展罗氏沼虾单性化育苗,培育全雌/全雄罗氏沼虾以提高养殖产量,而实现罗氏沼虾单性化养殖的前提必须明确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及其关键基因。文章就罗氏沼虾性别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单性化养殖发展现状进行综述,认为全雄/全雌罗氏沼虾育种的关键技术是伪雌或超雌虾制备。鉴于罗非鱼三系[原系(XX♀)、雄性纯合系(YY♂)和雄性纯合转化系(YY♀)]配套方案的启发,今后可对罗氏沼虾遗传型WW超雌个体进行性逆转,获得伪雄个体(遗传型WW,生理型ZZ),经回交所得后代用于构建超雌虾种质库,即通过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机制解析及超雌种质库构建,研发自主的单性化罗氏沼虾制种技术,培育全雄/全雌罗氏沼虾将成为可能。
邱庆庆[7](2019)在《罗氏沼虾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克隆及mRNA表达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国内主要的淡水虾养殖品。当前,我国罗氏沼虾种苗繁育和养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仍存在规格不均、个体小型化、产量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罗氏沼虾养殖业优质、高效地发展。因此,开展罗氏沼虾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明确其表达规律,可为进一步探究候选基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依据。以孟加拉群体为基础群,构建20个全同胞家系,比较其生长性状,筛选出生长快速家系(fast-growing group,FG)和生长慢速家系(slow-growing group,SG);选取胰蛋白酶(Trypsin,TRY)、淀粉酶(Amylase,AMY)、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CaTL)、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维甲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Ras相关蛋白(Ras-related nuclear protein,Ran)、热休克蛋白 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和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EcR)8个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mRNA表达规律进行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引进的罗氏沼虾孟加拉群体为基础群,构建了 20个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比较结果表明:这20个家系的生长速度差异显着,其中家系19平均体重最高,家系18平均体长最长;从中筛选出5个生长快速家系(家系6、11、16、18、19)和5个生长慢速家系(家系1、3、8、9、15)。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FG的体重、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腹节长和腹节宽极显着高于SG(P<0.01)。(2)以肝胰腺组织为试验材料,成功克隆了罗氏沼虾TRY、AMY、CaTL、MSTN、RXR、Ran、HSP90和EcR的编码区序列,各CDS区全长分别为:801bp、2120bp、1029bp、1380bp、1346bp、648bp、2181bp和 1716bp;编码氨基酸数分别为266、706、342、459、448、215、726和571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罗氏沼虾TRY、AMY、CaTL和EcR分别有1处(c.C589T致p.Phe298Leu)、1处(c.G246A致 p.Tyr84Cys)、2 处(c.T299C 致 p.Ile100Thr 和 c.A503G 致p.Asn168Asp)和 1处(C.A897G致p.Ile298Val)处碱基发生变化,HSP90基因有9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Ran氨基酸序列与NCBI提供的序列一致;罗氏沼虾MSTN和RXR与日本沼虾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一共有15和21处氨基酸不同。(3)采用RT-PCR技术,以罗氏沼虾(♀和♂)性腺、肝胰腺、肌肉、鳃、胃、心脏、肠和腹节神经8个组织为供试材料,检测其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TRY和AMY基因在罗氏沼虾(♀和♂)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表达量最低;CaTL基因在雄虾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在雌虾鳃中较高表达,在腹节神经中低表达。MSTN基因在心脏(♀和♂)中表达量最高,在胃(♂)和肌肉(♀)中低表达。RXR基因分别在鳃(♂)和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肠(♂)和肝胰腺(早)中表达量最低;Ran基因高表达于性腺组织中,分别低表达与肠(♂)和胃(♀)中;HSP90基因在肝胰腺(♂)和心脏组织(♀)中高表达,在肌肉(♀和♂)中低表达;EcR基因在鳃(♂)和卵巢组织(♀)中呈高表达模式,在肌肉(♂)和腹节神经(♀)中呈低表达模式。(4)为进一步研究8个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表达规律,采集FG和SG家系中各8个体的肌肉组织进行RT-PCR实验,结果显示:TRY、AMF、CaTL、HSP90和EcR基因在FG中的表达量极显着或显着高于在SG中的表达(P<0.01或P<0.05),MSTN基因在FG中的表达量极显着低于在SG中的表达(P<0.01),RXR、Ran基因在两组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
程海华,郭建林,顾志敏,张宇飞,陈雪峰,徐宾朋,白植标[8](2019)在《混养鲫鱼对罗氏沼虾种虾培育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3口面积各为0.3 hm2、深度2.0 m的长方形池塘(1#、2#、3#)中放入体长0.7~0.8 cm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无特定病原种虾,密度为3.0×105尾/hm2;养殖30 d时,2#、3#池塘分别混养质量3~4 g/尾的鲫鱼450、900尾,1#池塘不混养作对照组。经过近110 d的培育,1#、2#、3#池塘"南太湖2号"种虾的平均体质量分别达18.36、18.95、22.6 g,收获量分别达931.5、898.4、842.95 kg,饵料系数分别为1.36、1.53和1.71。试验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种虾培育池塘混养合理密度的鲫鱼,虽然影响种虾养殖产量,饲料系数增大,但培育出的种虾个体较大,饱满度较高,作为亲本可以为后期育苗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张俊功[9](2019)在《温度及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和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俗称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脚大虾,为个体最大的淡水虾,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养殖虾类,且随着在印度、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养殖业的兴起,罗氏沼虾全球产量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美味水产品。近年来,罗氏沼虾养殖业出现不稳定的发展状况,“铁壳虾”、“老头虾”和性早熟等养殖问题已成为制约罗氏沼虾养殖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摄食量减少、生长减缓、饵料系数低是上述现象共有的主要特征。目前虾类生长缓慢尚缺乏合适的鉴定标准和足够的参考资料,对于生长缓慢的原因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目前仅靠人为判定含较强主观性,给科研工作和养殖生产开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造成养殖户收益降低或亏损,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1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的研究意义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现象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不可忽视的问题,养殖周期的延长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养殖产量和养殖收益。随着养殖规模的增长、养殖区域的扩大,关于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现象的研究愈加广泛,但截至目前仍缺乏高效可靠的针对性解决措施。除此之外,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现象尚缺乏确切的鉴定标准,并且人为判别主观性较强,给相关科研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学术上有种质、营养、管理和疾病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现象的原因。其中,种质问题是学术界广为认可的解释之一。由于人工养殖和选育的作用,部分基因或者基因型的缺失导致性状类型减少,降低了遗传多样性,并且种质问题多以地域性为主;饵料是养殖过程中虾类摄食营养的主要来源,同时添加必需氨基酸能够进一步改善养殖效果;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的管理手段因地域而异,并需要根据气候特点、天气状况、池塘土质类型等因素适时调整;目前国内虾类病原对养殖的危害研究较为广泛,病毒和致病菌对宿主侵害的作用机制正在被揭示,对水产养殖业来说,防范病原的重要性始终大于治疗重要性,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是防范病原侵害的有力保障。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和养殖生产观察发现,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现象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个体性早熟,即在成体规格之前性腺就已经发育完全并能够完成交配的现象。性早熟的发生影响罗氏沼虾常规的能量代谢平衡,阻碍罗氏沼虾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物质能量积累进程。研究罗氏沼虾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水平,有利于揭示罗氏沼虾能量利用和分配机制,为解决养殖过程中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生长停滞的症状提供参考依据。2温度及雌雄配比影响罗氏沼虾能量代谢水平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温度下和雌雄配比下罗氏沼虾能量代谢情况,获得了温度和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和生长影响的结果,这些结果有助于揭示罗氏沼虾生长发育过程中能量利用和分配机制。结果如下:温度试验中(20、22、26和30℃,雌虾体质量13.57±1.47g,雄虾体质量17.97±1.61g),雌、雄罗氏沼虾绝对摄入能水平在30℃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687±1063J/g和7167±851J/g,其中,雌虾与其余三个较低温度下的绝对摄入能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雄虾与20、22℃时的绝对摄入能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雌雄虾绝对排粪能随温度依次上升,30℃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83±417J/g和雄虾1865±825J/g,并且与其余三个较低温度下的绝对排粪能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雌雄虾绝对生长能在26℃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42±65J/g和477±126J/g,其中,雌虾与20、22℃时的绝对生长能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雄虾与其余三个温度下的绝对生长能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特定生长率(SGR)在30℃时显着大于其余三组温度水平(P<0.05);在高温组(26、30℃)绝对生长能和绝对蜕壳能之和显着高于低温组(20、22℃)(P<0.05)。在不同雌雄配比试验中,雌、雄虾单性饲养时,性成熟雄虾绝对摄入能水平随虾尾数的上升而逐步降低,其中,1尾雄虾绝对摄入能水平显着高于2尾和3尾水平(P<0.05),绝对生长能水平和SGR与绝对摄入能变化相对一致,在1尾雄虾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4±66J/g和0.7%,且1尾雄虾绝对生长能水平显着高于2尾和3尾水平(P<0.05),绝对蜕壳能差异不显着(P>0.05),绝对呼吸能和绝对排泄能水平随雄虾尾数上升而上升,且3尾雄虾绝对呼吸能水平显着高于1尾和2尾水平(P<0.05);雌、雄虾配对后(雌雄配比1:1、1:2和1:3),性成熟罗氏沼虾的绝对摄入能随配对比例的上升而逐步降低,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绝对排粪能水平与绝对摄入能水平变化相一致,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绝对生长能和SGR均逐步降低,且雌雄配比1:1水平显着高于1:2和1:3水平(P<0.05),抱卵率和绝对蜕壳能水平上升。据此结合罗氏沼虾的生活习性,罗氏沼虾在高温组(26、30℃)比低温组(20、22℃)摄食水平更高,获得了更大生长或生长可能;罗氏沼虾雌雄配比1:1时比1:2和1:3时呼吸水平更低,生长效果更佳。性成熟罗氏沼虾由于相互打斗、占区和交配等行为阻碍了物质能量积累的进程,抑制了罗氏沼虾的生长,这可能是性早熟罗氏沼虾总伴随生长缓慢现象的原因之一。3不同雌雄配比影响罗氏沼虾生长水质是影响罗氏沼虾生长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试验水质指标pH介于7.5-8.5,溶氧>4.0g/L较为适和罗氏沼虾生长。本研究表明,在试验周期内(90d),罗氏沼虾雌虾体长与同期雄虾体长之比为80.9%-95.6%,雌虾体质量与同期雄虾体质量之比为46.2%-84.1%,表明罗氏沼虾雄虾个体普遍大于同期雌虾。雄虾在雌雄配比1:1水平下的肥满度增长率显着大于其他水平,说明与雌雄配比1:2和1:3水平相比,此条件下更加适合雄虾的生长;雌虾在雌雄配比1:1和1:2水平下的肥满度增长率显着大于1:3水平,说明与雌雄配比1:3水平相比,1:1和1:2水平是雌虾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基于雌、雄虾生长水平,雌雄配比1:1水平更加有利于罗氏沼虾生长发育。本研究还发现,雌雄虾配比影响罗氏沼虾的生长和能量积累,从而影响养殖效果。在试验周期内,在雄虾低密度水平下(雌雄配比1:1),罗氏沼虾雌、雄虾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均显着大于其它试验组(雌雄配比1:2和1:3)(P<0.05);在三组雌雄配对水平下,罗氏沼虾体长增长量分别达到2.74cm、2.27cm和2.15cm,体长增长率分别达到74.5%、59.6%和54.5%;罗氏沼虾体长增长量分别达到5.52g、4.36g和3.99g,罗氏沼虾体长增长率分别达到598.6%、414.3%和358%。罗氏沼虾苗期个体在足够的空间条件下个体接触的频率相对较低,摄食水平随体质量的增长而上升,机体代谢和物质能量积累水平上升,生长速度加快。随着个体的生长,个体间抢食、占区和互相残杀等行为就会加剧,由于雄虾运动能力更强,因而争斗更加剧烈。群体中随着雄虾比例的上升,个体间,尤其是雄性之间接触、搏斗或者躲避等行为频率增加,降低了有效摄食时间和摄食水平;同时,雄虾比例的上升,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供给个体自卫和争斗行为,从而降低了能量积累水平。
肖楚康,方刘,阮国良,杨代勤,郑维友[10](2019)在《罗氏沼虾淡化养殖的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使罗氏沼虾养殖产量再次得到提高,养殖模式更生态化,本文就罗氏沼虾的养殖现状作出简要综述。目前,淡化养殖的虾苗主要来源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且经受"苗荒"的挫折;育苗条件受温度、水质、肌肉白浊病等威胁;生态成虾养殖受到高温季节温度难调控、养殖模式过于传统以及"铁壳"虾等问题困扰。经过不断发展,循环水系统的利用、益生菌和微生物的合理利用、养殖模式的不断创新和疾病病理的研究等对于当今罗氏沼虾淡化生态养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罗氏沼虾的养殖向更生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亲罗氏沼虾培育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亲罗氏沼虾培育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传染性早熟病毒的发现及其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罗氏沼虾“铁虾” |
1.2 “铁虾”的研究进展 |
1.2.1 种质问题 |
1.2.2 养殖水环境的影响 |
1.2.3 病原感染 |
1.2.4 其他因素 |
1.3 罗氏沼虾主要疾病 |
1.3.1 寄生虫感染 |
1.3.2 真菌感染 |
1.3.2.1 酵母菌感染 |
1.3.2.2 镰刀菌感染 |
1.3.3 细菌感染 |
1.3.3.1 弧菌感染 |
1.3.3.2 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感染 |
1.3.4 病毒感染 |
1.3.4.1 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Mrosenbergii nodavirus,MrNV)及其卫星病毒(satellitelike virus, XSV) |
1.3.4.2 罗氏沼虾太湖病毒(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Taihu virus,MrTV) |
1.3.4.3 十足目虹彩病毒(Decapod iridescent virus1,DIV1) |
1.3.4.4 罗氏沼虾罗尼病毒科新病毒(M.rosenbergiiGoldaVirus,Mr GV) |
1.4 黄病毒概述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罗氏沼虾“铁虾”眼柄转录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核酸提取 |
2.2.3 文库构建和测序 |
2.2.4 测序数据组装及功能注释 |
2.2.5 差异表达分析 |
2.3 结果 |
2.3.1 测序样品RNA质检结果 |
2.3.2 转录组测序和序列组装 |
2.3.3 基因功能注释与分类 |
2.3.4 差异表达分析 |
2.3.5 生殖和免疫相关通路及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
2.4 讨论 |
第三章 传染性早熟病毒的发现与致病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3.2.2 常见虾类病原的分子检测 |
3.2.3 组织病理切片 |
3.2.4 病毒粗提液的制备及感染实验 |
3.2.5 差速离心法制备病毒 |
3.2.6 宏转录组测序 |
3.2.6.1 样品准备和核酸提取 |
3.2.6.2 文库制备和转录组测序 |
3.2.7 病毒基因组验证和序列分析 |
3.2.8 系统发育分析 |
3.2.9 透射电镜观察 |
3.2.10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病毒 |
3.2.11 原位杂交 |
3.2.11.1 探针制备 |
3.2.11.2 原位杂交 |
3.3 结果 |
3.3.1 常见病原检测结果 |
3.3.2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3.3 感染实验罗氏沼虾症状 |
3.3.4 病毒宏转录组分析及IPV的发现 |
3.3.5 IPV基因组验证 |
3.3.6 ORF预测及功能分析 |
3.3.7 IPV系统发育分析 |
3.3.8 感染IPV虾组织及纯化病毒颗粒透射电镜观察 |
3.3.9 原位杂交 |
3.4 讨论 |
第四章 IPV套式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组织总RNA提取 |
4.2.2 套式RT-PCR |
4.2.2.1 引物设计 |
4.2.2.2 反转录 |
4.2.2.3 反应体系和程序 |
4.2.2.4 特异性检测 |
4.2.2.5 流行病学样品验证 |
4.2.3 基于Taqman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的建立 |
4.2.3.1 引物探针设计 |
4.2.3.2 反应体系和程序 |
4.2.2.3 IPV标准品的制备 |
4.2.3.4 分析特异性检 |
4.2.3.5 分析灵敏度及标准曲线 |
4.2.3.6 重复性检测 |
4.2.3.7 流行病学调查样品检测 |
4.2.3.8 “铁虾”不同组织IPV定量检测 |
4.3 结果 |
4.3.1 套式RT-PCR的特异性 |
4.3.2 流行病学调查样品套式RT-PCR检测结果 |
4.3.3 IPV RT-qPCR特异性分析 |
4.3.4 IPV RT-qPCR灵敏度和标准曲线 |
4.3.5 IPV RT-qPCR重复性检测 |
4.3.6 “铁虾”不同组织IPV定量检测 |
4.3.7 流行病学调查样品RT-qPCR检测结果 |
4.3.8 流行病学调查样品RT-qPCR和套式PCR检测结果比较 |
4.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西北内陆盐碱地池塘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混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地点和时间 |
2. 池塘和水源条件 |
3. 虾苗引进及中间培育 |
4. 混养试验放养量 |
二、试验结果 |
1. 盐碱地池塘水质指标监测 |
2. 产量统计 |
3. 综合效益分析 |
三、讨论与分析 |
1. 西北内陆地区盐碱地池塘“棚塘接力”养虾模式 |
2.“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盐碱地池塘混养模式 |
3.“以鱼控草、以鱼控藻”养殖模式 |
(3)罗氏沼虾苗种培育及人工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罗氏沼虾苗种培育 |
(一)蚤状幼体的培育 |
1.培育池条件 |
2.海水的来源与配制 |
3.投饵 |
4.水质管理 |
(二)虾种培育 |
1.仔虾的淡化处理 |
2.幼虾中间培育 |
二、罗氏沼虾人工养殖 |
(一)池塘单养 |
1.池塘条件 |
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
3.虾种放养 |
4.饵料投喂 |
5.水质管理 |
(二)罗氏沼虾与鱼混养 |
(4)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特色农业 |
2.1.2 产业集群 |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 |
2.2 基本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第3章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状况 |
3.1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阶段 |
3.1.1 试验推广阶段 |
3.1.2 快速发展阶段 |
3.1.3 波动调整阶段 |
3.2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现状 |
3.2.1 从产前的苗种繁育情况看 |
3.2.2 从产中的养殖生产情况看 |
3.2.3 从产后的加工销售情况看 |
3.3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成效 |
3.3.1 龙头企业作用凸显 |
3.3.2 行业协会效用初现 |
3.3.3 产业集聚雏形形成 |
3.3.4 社会化服务逐步完善 |
第4章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罗氏沼虾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1 苗种品质退化,良种覆盖率亟待提高 |
4.1.2 养殖风险加大,尾水富营养化严重 |
4.1.3 产品创新不足,品种少且附加值低 |
4.1.4 价格变动频繁,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 |
4.1.5 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偏弱 |
4.2 罗氏沼虾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政府指导管理缺位 |
4.2.2 科技研发能力不强 |
4.2.3 养殖户素质不高 |
4.2.4 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
4.2.5 社会化服务不到位 |
第5章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案例分析 |
5.1 戚伍公司基本情况 |
5.2 戚伍公司发展效益 |
5.2.1 经济效益 |
5.2.2 社会效益 |
5.2.3 生态效益 |
5.3 戚伍公司发展要素 |
5.3.1 资源和区位要素 |
5.3.2 政策要素 |
5.3.3 技术创新要素 |
5.3.4 人力和领导要素 |
5.4 戚伍公司案例启示 |
5.4.1 注重龙头企业带动 |
5.4.2 注重产品品质提升 |
5.4.3 注重销售渠道拓展 |
5.4.4 注重企业品牌建设 |
第6章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对策 |
6.1 加快良种选育步伐,‘有效防范控制各类风险 |
6.1.1 完善苗种繁育体系 |
6.1.2 科学规避各类风险 |
6.2 提高养殖户素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养殖 |
6.2.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
6.2.2 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
6.2.3 加大尾水治理力度 |
6.3 推动产品提档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
6.3.1 深化罗氏沼虾加工 |
6.3.2 创新流通服务方式 |
6.3.3 重视品牌开发保护 |
6.4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虾业产业化水平 |
6.4.1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
6.4.2 提高组织化程度 |
6.4.3 拓展休闲观光功能 |
6.5 强化系统指导,补齐社会化服务短板 |
6.5.1 注重科学规划引导 |
6.5.2 规范经纪人行为 |
6.5.3 加大金融保险支持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罗氏沼虾产业发展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5)如何应对罗氏沼虾池塘养殖的制约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养殖现状及发展空间 |
1. 养殖现状 |
2. 发展空间 |
二、制约因素 |
1. 气候 |
2. 虾苗 |
3. 养殖技术落后 |
三、应对措施 |
1. 池塘选择 |
2. 前期准备 |
3. 虾苗投放 |
4. 投饲 |
5. 日常管理 |
6. 病害防控 |
7. 成虾捕捞 |
(6)罗氏沼虾性别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及其单性化养殖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罗氏沼虾性别决定及性别分化 |
2 罗氏沼虾性别相关候选基因及分子标记 |
2.1 性别相关基因 |
2.1.1 Mr-IAG基因 |
2.1.2 Mr-IR基因 |
2.1.3 Mar-Mrr和MRPINK基因 |
2.1.4 MroSxl和MroDmrt基因 |
2.1.5 其他基因 |
2.2 性别相关分子标记 |
3 罗氏沼虾单性化养殖 |
3.1 全雄罗氏沼虾 |
3.2 全雌罗氏沼虾 |
4 展望 |
(7)罗氏沼虾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克隆及mRNA表达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罗氏沼虾的生长发育过程 |
1.2 罗氏沼虾养殖现状 |
1.2.1 罗氏沼虾的分布及现状 |
1.2.2 目前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2.3 常规育种现状 |
1.3 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
1.3.1 TRY基因研究进展 |
1.3.2 AMY基因研究进展 |
1.3.3 CaTL基因研究进展 |
1.3.4 MSTN基因研究进展 |
1.3.5 RXR基因研究进展 |
1.3.6 Ran基因研究进展 |
1.3.7 HSP90基因研究进展 |
1.3.8 EcR基因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罗氏沼虾家系构建及不同家系间生长性状比较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亲虾交配 |
2.2.2 家系幼体的标准化培育 |
2.2.3 性状测量 |
2.2.4 数据统计 |
2.3 结果 |
2.3.1 20个家系生长性状的表型数据统计 |
2.3.2 罗氏沼虾不同家系的生长性状比较 |
2.3.3 不同生长速度家系的生长性状比较 |
2.4 讨论 |
2.4.1 罗氏沼虾家系构建 |
2.4.2 不同家系生长性状比较 |
2.4.3 生长快慢家系的性状比较 |
2.5 小结 |
第三章 罗氏沼虾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样品 |
3.1.2 主要实验试剂和配置方法 |
3.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罗氏沼虾肝胰腺组织总RNA的提取 |
3.2.2 cDNA的合成 |
3.2.3 克隆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2.4 PCR扩增 |
3.2.5 目的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 |
3.2.6 pMD18-T重组质粒的转化 |
3.2.7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和测序鉴定 |
3.2.8 罗氏沼虾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肝胰腺总RNA提取结果 |
3.3.2 TRY基因结果 |
3.3.3 AMY基因结果 |
3.3.4 CaTL基因结果 |
3.3.5 MSTN基因结果 |
3.3.6 RXR基因结果 |
3.3.7 Ran基因结果 |
3.3.8 HSP90基因结果 |
3.3.9 EcR基因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罗氏沼虾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样品 |
4.1.2 主要实验试剂 |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罗氏沼虾各组织RNA的提取 |
4.2.2 罗氏沼虾各组织cDNA的合成 |
4.2.3 定量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3 结果 |
4.3.1 罗氏沼虾各组织RNA电泳图 |
4.3.2 罗氏沼虾TRY基因的组织表达 |
4.3.3 罗氏沼虾AMY基因的组织表达 |
4.3.4 罗氏沼虾CaTL基因的组织表达 |
4.3.5 罗氏沼虾MSTN基因的组织表达 |
4.3.6 罗氏沼虾RXR基因的组织表达 |
4.3.7 罗氏沼虾Ran基因的组织表达 |
4.3.8 罗氏沼虾HSP90基因的组织表达 |
4.3.9 罗氏沼虾EcR基因的组织表达 |
4.4 讨论 |
4.4.1 TRY、AMY、CaTL和HSP90基因的表达分析 |
4.4.2 MSTN、RXR、Ran和ECR基因的表达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候选基因在罗氏沼虾不同生长速度家系中的表达分析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样品 |
5.1.2 主要实验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肌肉组织总RNA的提取 |
5.2.2 罗氏沼虾肌肉组织cDNA的合成 |
5.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5.2.4 罗氏沼虾候选基因荧光定量表达 |
5.3 结果 |
5.3.1 罗氏沼虾肌肉组织RNA电泳图 |
5.3.2 罗氏沼虾不同生长速度 |
5.3.3 基因在不同生长速度家系个体中的表达 |
5.4 讨论 |
5.4.1 TRY、AMY、CaTL和HSP90基因在不同生长速度家系个体中的表达分析 |
5.4.2 MSTN、RXR、Ran和ECR基因在不同生长速度家系个体中的表达分析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混养鲫鱼对罗氏沼虾种虾培育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池塘条件与周边环境 |
1.2 种虾苗种来源 |
1.3 清塘与肥水 |
1.4 放养 |
1.5 饲养管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池塘中种虾的生长 |
2.2 各养殖池塘氨氮、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
3 讨 论 |
3.1 杂食性鱼类对种虾培育的影响 |
3.2 混养杂食性鱼类对池塘水质的影响 |
3.3 混养杂食性鱼对日常管理的影响 |
(9)温度及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和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虾蟹养殖生长缓慢的现状 |
2 虾蟹生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
2.1 种质 |
2.2 营养 |
2.3 管理 |
2.4 病原 |
2.5 性早熟行为的耗能 |
3 展望 |
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温度及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用虾 |
1.2 试验水槽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管理 |
1.5 样品收集和处理 |
1.6 能值测定与计算 |
1.7 数据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罗氏沼虾不同温度下的能量收支和生长差异 |
2.2 罗氏沼虾性成熟雌、雄虾和不同配比条件下的能量收支和差异 |
2.2.1 单性饲养下罗氏沼虾性成熟雌、雄能量收支和生长差异 |
2.2.2 性成熟罗氏沼虾不同雌雄配比条件下能量收支和生长差异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章 罗氏沼虾不同雌雄配比条件下生长对比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用虾 |
1.2 罗氏沼虾育苗和暂养 |
1.2.1 亲虾交配和产卵 |
1.2.2 育苗 |
1.2.3 虾苗暂养 |
1.3 试验水槽 |
1.4 试验设计 |
1.5 试验管理 |
1.6 数据计算 |
1.7 数据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罗氏沼虾三组配比水平下水质指标测定 |
2.2 罗氏沼虾三组雌雄配比水平下平均体长、平均体质量和肥满度增长率结果 |
2.2.1 罗氏沼虾三组雌雄配比水平下平均体长增长率 |
2.2.2 罗氏沼虾三组雌雄配比水平下平均体质量增长率 |
2.2.3 罗氏沼虾三组雌雄配比水平下肥满度增长率 |
2.3 罗氏沼虾三组配比水平下特定生长率差异 |
3.讨论 |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
1.温度及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的影响 |
2.罗氏沼虾幼虾不同雌雄配比对生长的影响 |
3.研究不足之处 |
4.展望 |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完成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罗氏沼虾淡化养殖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苗种的来源与质量 |
2 苗种的生态培育 |
3 成虾的生态养殖 |
3.1 养殖前期 |
3.2 养殖中期 |
3.3 养殖后期 |
4 淡化养殖的模式及效益 |
5 养殖产业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
5.1 苗种问题 |
5.2 生态养殖问题 |
5.3 病害问题 |
6 展望 |
四、亲罗氏沼虾培育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传染性早熟病毒的发现及其检测方法的建立[D]. 王国浩.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西北内陆盐碱地池塘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混养技术[J]. 张国维,邵东宏,杨树军,蒋晖,卢昌东. 科学养鱼, 2021(03)
- [3]罗氏沼虾苗种培育及人工养殖技术[J]. 李旭春,王元珍. 渔业致富指南, 2020(17)
- [4]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朱堂林. 扬州大学, 2020(05)
- [5]如何应对罗氏沼虾池塘养殖的制约因素[J]. 罗恒彬. 科学养鱼, 2020(05)
- [6]罗氏沼虾性别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及其单性化养殖现状[J]. 姜建萍,袁翔,邱庆庆,黄光华,蒋钦杨,杨秀荣,蒋和生. 南方农业学报, 2019(09)
- [7]罗氏沼虾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克隆及mRNA表达规律研究[D]. 邱庆庆. 广西大学, 2019(01)
- [8]混养鲫鱼对罗氏沼虾种虾培育效果的影响[J]. 程海华,郭建林,顾志敏,张宇飞,陈雪峰,徐宾朋,白植标. 水产科学, 2019(03)
- [9]温度及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和生长的影响[D]. 张俊功.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罗氏沼虾淡化养殖的现状与展望[J]. 肖楚康,方刘,阮国良,杨代勤,郑维友.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