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川铜矿~(40)Ar–~(39)Ar成矿年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映祥,施玉北,孙涛,曾妍,李蓉,曹晓民,程胜辉[1](2021)在《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文中指出云南地处特提斯成矿域与滨太平洋成矿域交汇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本文将铅、锌、铜、锡、钨、金、银、磷、钛、稀土金属(16种)、稀有金属(9种)和分散元素(8种)列为云南优势关键矿产,总结其资源特征,并针对这些矿产开展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全省共可划分出88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其中与以上优势关键矿产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有48个,共118个矿床式;以成矿省为单元,华南(陆块)成矿省(云南部分)有8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16个矿床式;上扬子(陆块)成矿省(云南部分)有16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35个矿床式;三江(造山带)成矿省(云南部分)有19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57个矿床式;腾冲(造山带)成矿省有5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10个矿床式。按成矿时代,新生代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有16个、中生代12个、古生代12个、前寒武纪5个和跨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矿强度依次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前寒武纪。
曾瑞垠[2](2021)在《云南东川因民铜矿床与刚果(金)Luiswishi铜钴矿床成矿作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相砂岩型铜矿床是指产于海相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中的层状铜矿床,铜资源规模大,经济价值高,东川铜矿带因民铜矿床和加丹加成矿带Luiswishi铜钴矿床均为该类型铜矿床,发育稳定的层控铜矿体,本文通过对比两个矿床的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获得以下认识:1、通过地质特征对比,发现两者均具有多层位成矿特征,主要赋存于砂质白云岩、碳质板岩和碳质白云质页岩中。铜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发育有条带状、纹层状、脉状铜矿石,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等,脉石矿物为白云石、石英、方解石等。两者在赋矿岩性、矿体特征、矿化组合、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在赋矿围岩年代和共生矿种等方面存在区别。2、通过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两者的流体体系均由氧化性含矿卤水和还原性流体组成,Luiswishi铜钴矿床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200~360℃,14%~49%)均高于因民铜矿床(140~300℃,12%~44%),盐类子晶的种类和数量也较丰富,流体来源更加充足。碳氧同位素组成显示碳的来源除了海相碳酸盐的溶解作用,部分来自有机质的脱羟基作用。两者都存在广泛的硫同位素特征,说明硫源丰富,海相蒸发岩和硫酸盐提供了主要硫源,硫酸盐的有机质化学还原反应促使还原硫的生成,引起了硫同位素值呈现极差大的特征。3、通过两个矿区的成矿规律总结,发现层状铜矿体受控于连通性较好的横向断裂,横向断裂是成矿流体迁移的重要通道;岩性控矿特征明显,赋矿岩石一般砂质含量较高,渗透性较好,如砂质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等,或为富含有机质的细碎屑相和泥质相岩石,如因民矿区黑山组碳质板岩和Luiswishi矿区矿山组的碳质白云质页岩;铜矿体的矿化强度明显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其界面为成矿有利地段。4、通过与Luiswishi铜钴矿床的成矿作用对比,发现海相砂岩型铜矿床和因民铜矿床的成矿作用为盆地卤水交代成矿,成矿机制为两套流体混合作用。黑山组的砂板岩为隔挡层,落雪组的砂质白云岩为主要沉淀层位,形成一个流体封闭的物理化学圈闭,氧化含矿卤水通过断裂构造运移到氧化还原界面附近,向孔隙度较高的砂质白云岩或含有机质的砂页岩中渗透,与还原性含有机质流体发生混合作用,使成矿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形成东川群多层位的层控铜矿体和“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金属矿物分带。
张雄,祝新友,姜华,吕晓强,王云凤,刘文剑,田犁平,曾瑞垠,肖剑[3](2021)在《云南东川铜矿成矿特征与找矿方向》文中提出云南东川铜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田之一,具有悠久的勘查开发历史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其矿床成因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近年来实地工作成果,认为东川铜矿具有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的矿物组合和一定的分带特征,多层位成矿特征显着,与中非铜矿带SSC矿床具有高度可比性,其含矿建造系统和高角度断层供给系统为主要控矿要素,并可作为找矿勘查的直接依据。研究表明东川铜矿仍具有较大找矿前景,多层位找矿思路是该区域实现找矿突破的重点。
王雷,丁金金,韩润生,任涛,李超,朱恩异,蒋宗和,黄亚虎[4](2021)在《云南易门狮子山铜矿床黄铜矿-斑铜矿Re-Os定年与S同位素组成》文中提出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是康滇地区元古宙昆阳裂谷中的典型铜矿床之一,受狮子山背斜北西翼次级构造控制明显,矿石以脉状、浸染状、块状为主,少量呈层纹状。为厘定构造改造成矿时代,开展与石英、方解石脉共生的富黄铜矿、斑铜矿脉岩相学研究,挑选黄铜矿、斑铜矿单矿物,进行高精度的Re-Os同位素定年测试,获得了三组模式年龄,从早到晚依次为:(1)1749SymbolqB@18~1761SymbolqB@18Ma、(2)1358SymbolqB@14~1549SymbolqB@16Ma、(3)449.4SymbolqB@4.7Ma,其中获得第二组模式年龄的样品等时线年龄为1538SymbolqB@130Ma。据Re-Os同位素、硫同位素组成分析,落雪组中铜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部分来源于深源。结合矿区和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分析,认为矿区在古元古代发生了小规模岩浆热液成矿事件,形成了少量铜的硫化物;中元古代为矿区的主要成矿时期,该期成矿事件可能与刺穿构造形成时发生强烈的构造热事件作用有关;在早古生代早期也发生过小规模成矿事件,可能与加里东运动在该区的响应有关。
殷学清,林海涛,苏治坤,赵新福[5](2021)在《东川式铜矿的成矿作用及后期叠加改造:来自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的制约》文中研究说明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SSC型)的成因争论聚焦在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沉积成岩期并可能叠加有后期成矿作用,还是形成于成岩后盆地闭合过程和造山作用有关。产于扬子板块西缘的东川式铜矿是中国SSC型矿床的典型代表,这些矿床赋存在晚古元古界东川群岩石中,主要呈层状矿体产出,但也存在少量脉状矿体。文章选择东川铜矿田内因民、汤丹和滥泥坪3个典型矿床的层状和脉状矿体中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铜矿)开展原位硫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矿床的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较广:因民矿床层状硫化物的δ34S值分布于4.7‰~22.1‰,汤丹和滥泥坪矿床层状硫化物的δ34S值为-3.3‰~3.1‰;因民矿床脉状硫化物的δ34S值分布于21.0‰~30.7‰,汤丹和滥泥坪矿床脉状硫化物的δ34S值为-19.4‰~3.5‰。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表明形成2种产状矿体的硫来源不同。层状矿体较大的硫同位素组成差异指示了海相硫酸盐不同程度的热化学还原作用,表明初始成矿流体中的硫来源于循环盆地卤水中溶解的海相蒸发岩。脉状矿体的硫同位素组成则强烈受控于矿区的赋矿围岩,因民矿床硫化物中极高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的来源为地层中的海相蒸发岩,而汤丹和滥泥坪矿床中亏损34S的特征则表明硫的来源为富含生物还原硫的碳质板岩。结合野外地质关系和前人研究成果,文章认为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是2期独立成矿事件的产物,层状矿体形成于成岩作用时期,脉状矿体形成于后期独立的局部构造热成矿事件,也即SSC型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成岩期,但普遍遭受后期热液活动的叠加,并且在不同的成矿期中可能存在着多阶段的成矿作用。
曾瑞垠,祝新友,张雄,詹勇,肖剑,谭康雨,黄建业,张华,曾保成,杨凤军[6](2020)在《海相砂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以中非加丹加铜矿和云南东川铜矿对比研究为例》文中提出海相砂岩型铜矿床是世界铜矿床主要类型之一,多产于新元古代和二叠纪的大型沉积盆地中。矿体通常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碎屑岩或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具多层位成矿特征。根据海相砂岩型铜矿的研究现状,从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性质、来源、运移、金属元素的沉淀机制等方面,综述中非加丹加铜矿带和云南东川铜矿带近年的研究成果,发现盆地卤水成矿模式逐渐替代了原来的沉积-改造模式,具有后生成矿特征。2个铜矿带属于元古宙砂页岩-白云质碳酸盐岩-黑色炭质页岩含铜建造,矿体具明显层控特征,受褶皱、断层和角砾岩的控制。通过2个铜矿带的含矿建造、矿化特征等对比,发现东川铜矿与中非加丹加铜矿有高度的相似性,具有盆地卤水成矿模式的特征。最后对海相砂岩型铜矿和东川铜矿的成因类型、成矿机制、流体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李志伟,桑传才,王雪超[7](2020)在《滇中昆阳群主要成矿类型与找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着重总结了滇中中元古界昆阳群中迤纳厂式(铜)铁矿、东川式铜矿、拖布卡金矿主要成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时代,其中因民期火山活动对前两类(铁)铜矿、铜矿的贡献应加以肯定。按照变异相成矿理论提出的"变异相、亲缘相、衍生相"观点和方法,研究其找矿预测方向。
夏诗雨[8](2020)在《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田里伍矿段成矿模式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原名为李伍铜矿,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江浪穹窿变质核杂岩体中。从矿床勘探开发至今已有60余年,现已被划归为危机矿山。虽然里伍铜矿床已完成了勘探地质工作,但就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却不是很高,前人对于里伍矿段的矿相学、矿床学、变质岩石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显得有些欠缺。虽然众多单位和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对于里伍矿段的矿床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而且基本没有较全面针对里伍铜矿田的里伍矿段开展系统矿床地球化学、成矿模式方面的研究。鉴于此,将里伍矿段成矿模式综合研究作为选题,以矿床宏观地质特征为基础,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从而了解矿石矿物的交生关系和生成顺序,划分成矿阶段和成矿期,确定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时代,并最终建立该矿段成因模式,为外围及深部找矿提供基础数据。通过矿石显微矿相学研究,发现里伍矿段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磁黄铁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白云母、黑云母等,可见明显充填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等,具备明显的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的结构特征。根据矿石组构、矿物间的交生关系及矿物共生将里伍矿段矿物生成顺序分为四个期:沉积富集期、构造变形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通过对里伍矿段7片包裹体片,共计64个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冰点的测试发现冰点温度介于-1.5℃~-14.1℃,平均为-7.05℃,而均一温度范围主要集中于两个区间:158.3℃~222.1℃,平均温度188.55℃、265.4°C~303.6℃,平均温度283.5℃,推测为主成矿期的两个阶段:中高温热液蚀变阶段和中-低温硫化物沉淀阶段。通过均一温度、冰点的测试数据,计算出包裹体盐度介于2.57~17.87wt%之间,通过Na Cl-H2O溶液包裹体密度式计算出里伍矿段的成矿流体密度为0.91g/cm3,而利用流体体系密度计算模式图解投点计算其密度为0.955g/cm3,根据前人总结的经验公式,计算出里伍矿段的压力范围为318.43×105Pa~959.98×105Pa。通过矿石氢、氧同位素的研究发现,δ18O值处于在-0.90~7.33‰的范围,平均值是3.105‰,δD值处于-61.2~-75.8‰的范围,通过投点发现矿床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来源为岩浆水和变质水,后期可能有大气降水的加入。通过矿石硫同位素研究发现δ34S值介于2.79‰~8.95‰之间,不同金属硫化物具有一致的硫源,并且推断地幔硫为主要硫源。铅同位素测试结果:206Pb/204Pb的值处于18.179~18.537之间,207Pb/204Pb处于15.751~15.935之间,而208Pb/204Pb则处于38.890~39.277,结合前人测试数据,发现里伍矿段矿石铅以混合铅来源为主,主要是地壳铅,少量地幔铅,并且铅源大概率来自于含矿变质岩系。综上所述,里伍矿段具有多期、多阶段成矿作用的特点,兼具很多中高温热液变质矿床成矿作用的特点和中-高温热液成矿作用的特点,因而,本论文推断里伍矿段成矿作用有原始矿源的初始富集,其可能的成矿模式及成矿过程为:最初,因海底火山喷发-沉积而促使原始矿源层的形成,不过并未大规模富集成矿,经历江浪穹窿形成过程中构造变形-变质热液活动及变质作用-成矿作用的共同影响下而富集成矿,属于较为典型的变成(铜)矿床。
丁金金[9](2020)在《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成矿年代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狮子山铜矿床位于昆阳裂谷滇中地区易门裂陷盆地中,是易门矿田典型铜矿床之一。基于对该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应用大比列尺构造-岩相填图方法,开展狮子山铜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分析控矿构造特征,建立矿区深部构造控矿模式;通过辉绿岩锆石U-Pb年代学和脉状矿石黄铜矿-斑铜矿Re-Os同位素定年,厘定矿区辉绿岩侵入时代和矿床成矿时代;综合以上研究,建立找矿预测模型,进行深部找矿预测。论文主要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该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通过对矿区控矿构造特征分析,矿体的形成主要受NE向断裂控制,晚期受NW向断裂破坏。在狮子山背斜NW翼发育有刺穿构造,刺穿构造和层间断裂(Fl4)交汇部位控制了1号主矿体和8号矿体的展布。在18-20中段,矿体被NWW向的Fy2断裂错断。(2)矿区发育有侵入的辉绿岩,通过对十八中段钻孔(ZK1835-1)127.25米处揭露的辉绿岩进行锆石U-Pb同位素研究,发现锆石年龄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35.3~114.7Ma和1770.6~2373.5Ma,其中35.3~114.7Ma是辉绿岩的侵入年龄,1770.6~2373.5Ma为辉绿岩侵入时携带地层碎屑岩中的锆石年龄,表明该辉绿岩的侵入时代在35.3~114.7Ma之间,碎屑锆石的物源区年龄在1770.6~2373.5Ma之间,同时表明该碎屑沉积岩最大沉积时限在~1770Ma。(3)应用Re-Os同位素测试技术对矿区落雪组热液脉状黄铜矿-斑铜矿进行同位素定年,确定落雪组热液脉中黄铜矿-斑铜矿的成矿时代至少有三期,分别为~1755?220Ma、~1538?130Ma和449.4?4.7Ma,其中1538?130Ma是矿区主要成矿期,另外两期成矿事件分别在1755?220Ma、449.4?4.7Ma,为矿区小规模成矿事件。(4)综合以上研究,建立找矿预测模型,成功预测了深部隐伏1号、8号矿体分布范围,通过工程验证,升级和新增332+333铜金属资源量4.2万吨。
苏治坤[10](2019)在《康滇地区大红山IOCG矿床成矿作用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的成因启示》文中提出扬子西缘康滇地区是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元古宙铁铜多金属成矿带。根据早期的勘探资料可推算出至少有10亿吨铁和6百万吨铜金属。该区自上世纪60年代几个典型铁铜矿床被发现以来,就引起大量学者和地质单位的关注。虽然迄今经过半个世纪的开采和研究,但目前对这些铁铜矿床的描述性地质模型(包括原岩组成,热液蚀变规律,控矿要素等)、成矿时代及大地构造背景、成矿及改造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从而制约了对矿床成因和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本论文选取区域最典型的、规模最大的大红山铁-铜-(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分析前人资料和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系统总结了该矿床热液蚀变特征和蚀变相组成。在精细的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借助多种同位素年代学(Sm-Nd;Re-Os;U-Pb)测试方法,结合矿物原位同位素(S-B-Nd)分析,尝试厘清大红山铁铜矿床形成时代及改造历史,查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或改造)流体性质,深入探讨并总结了该矿床的成因模式,力求为康滇地区及我国同类型矿床的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研究提供有益借鉴。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大红山铁铜矿床的赋矿围岩大红山群是一套下元古界变火山-沉积地层,时代为1711-1665 Ma。通过原岩特征恢复,沉积地层沉积相自下而上由河流-三角洲相过渡到滨浅海潮坪碳酸盐相,主要岩性包括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或泥质岩–互层状含碳泥质粉砂岩和白云岩(IASD)–砂质白云岩–白云岩序列。沉积地层中夹杂有少量的火山岩,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特征,出露以基性火山岩为主,有少量酸性岩已完全蚀变成石英钠长岩。这套地层在成矿过程在发生了强烈的热液蚀变作用,导致岩石矿物组成和面貌有很大差异,结合详细的野外观察、光学显微镜、显微镜冷阴极发光、以及X-射线元素扫面等技术论文系统恢复了赋矿地层的原岩特征,证实前人拟定的“红山组”800米厚的“细碧角斑岩系”为强烈蚀变并部分角砾岩化的沉积地层,仅含少量火山岩。条带状铁铜矿的关键层位石榴石云母片岩的原岩岩性主要为互层状含碳泥质粉砂岩和白云岩(IASD)。大红山矿床的主要矿体根据产状和矿石矿物组合差异可分为两类:产于石榴石云母片岩中的条带状-浸染状铁铜矿体和产于“红山组”地层中的块状铁矿体。铁铜矿石中的主要矿物组合为磁铁矿+黑云母+黄铁矿+黄铜矿+菱铁矿+绿泥石组合;铁矿石的主要矿物组合为钠长石+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组合。详细的野外填图和岩相学研究表明大红山矿床中不同岩性中发育类似的热液蚀变相演化。热液蚀变从高温到低温的演化趋势为:Na–(Na)-Ca-Fe–HT K-Fe–LT K-Fe–LT Ca-Mg。与磁铁矿成矿有关的主要蚀变相为HT Ca-Fe和HT K-Fe两类蚀变;而与铜硫化物沉淀有关的蚀变主要为LT K-Fe蚀变。系统采集矿床中硫化物和电气石示踪物质来源及流体演化。根据产状硫化物可大致分为三个世代:PyI为HT Ca-Fe阶段包裹于磁铁矿内部的少量的黄铁矿包体;PyII+CcpII为LT K-Fe阶段大规模沉淀的硫化物,根据围岩进一步划分为II-1(砂岩或砂质白云岩)和II-2(IASD);Py III+CcpIII则产于后期活化切穿片理的粗脉状石英-方解石脉中。PyI具有低δ34S值范围(-2.2‰到5.3‰)、低Se/S比值和低Co/Ni比值,表明该阶段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流体系统的Se/S比值随后升高,同时伴随有PyII+CcpII大规模沉淀。岩浆流体在砂岩以及砂质白云岩中占主导地位;而在主要赋矿围岩的IASD中,双峰式分布的硫化物δ34S值(1.0‰到5.1‰和13.5‰到15.8‰)暗示了盆地卤水和岩浆流体的混合可能对大红山硫化物大规模的沉淀起到了重要作用。大红山硫化物中特征的高Co-Ni含量和Co/Ni比值暗示了成矿流体具有基性岩浆岩的亲缘性。晚期活化脉中的黄铁矿的化学成分和S同位素组成总体与原生矿化类似,表明活化流体S及物质来源具有原生矿石继承性。电气石形成于大红山铁铜矿床中从早期钠化到最晚期LT Ca-Mg蚀变的5个主要蚀变和成矿阶段。电气石主要成分为铁电气石-镁电气石序列,属于碱族电气石。电气石的成分受流体和围岩的综合影响,受水/岩比控制。钠化阶段的电气石δ11B值为-14.7‰到-7‰,与随后的HT Ca-Fe阶段的δ11B值范围一致(-12.3‰到-5.7‰)。高温K-Fe阶段(-10.7‰到-0.5‰)和LT K-Fe阶段(-10.7‰到-2.2‰)的电气石具有显着升高的δ11B值范围。最晚期的的电气石-石英-方解石脉则给出了最高的+2.9‰到+5.9‰的范围。大红山中电气石硼同位素的显着分馏不可能仅仅依靠瑞利分馏形成,而是指示了岩浆流体和盆地卤水不同流体间的混合作用。对应阶段的O-S同位素也支持流体混合的存在。在钠化和磁铁矿形成阶段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而在随后的高温K-Fe阶段和硫化物大规模沉淀时有大量的盆地流体加入。电气石的系统硼同位素研究表明大红山铁铜矿床中的成矿流体最开始起源于岩浆源区,但非岩浆流体的加入可能对触发具有经济价值的硫化物矿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大红山矿床产出的各类副矿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测试,建立了大红山矿床的年代学框架。与铜成矿紧密共生的热液锆石给出U-Pb年龄为1653±18 Ma,这一年龄与利用稀土矿物获得的Sm-Nd误差等时线年龄1654±55 Ma的年龄一致,也与通过脉岩穿插关系所限定的年龄一致,这些年龄一致表明大红山矿床的主成矿期在1.65 Ga。然而,多种同位素定年手段,包括硫化物Re-Os,副矿物U-Pb,以及全岩和稀土矿物Sm-Nd同位素分析则发现大红山矿床形成后经历至少了5期流体的改造作用,分别为(1)1441±58 Ma与区域岩浆流体活动,(2)1026±15Ma与区域岩浆流体活动,(3)910±23 Ma940±12Ma的大红山局部构造-岩浆(?)事件,(4)872±12 Ma876±2 Ma的区域岩浆流体活动,和(5)799±13Ma830±5 Ma与区域大规模岩浆-变质作用有关的流体活动。与主期成矿事件同时代的双峰式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赋矿裂谷盆地火山-沉积地层的演化过程,表明矿床形成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有关,大地构造背景为克拉通边缘的大陆裂谷沉积盆地,而成矿后的改造事件可与区域多期次的岩浆-构造-热事件相对应。为了进一步查明成矿期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后多期热液叠加事件有无新物质加入的可能,本文系统分析矿石全岩和主要稀土矿物(磷灰石、独居石及褐帘石)的Sm-Nd同位素组成。结合相对应的U-Pb年代学体系,从REE的角度,鉴别出仅在1.45 Ga有少量新生成矿物质的加入,而大量的晚中-早新元古代稀土矿物均为1.65 Ga的矿石再活化,并没有新的成矿物质加入。因此从REE的角度,这些稀土矿物如独居石、褐帘石等的年龄(1.04–0.80 Ga)并不能代表独立成矿事件,而是记录了流体叠加/改造活动,指示了稀土元素在矿床内部的重新分布的过程,表明前寒武纪矿床中的稀土元素及其他成矿元素在后期地质事件中可能发生活化和改造作用。
二、东川铜矿~(40)Ar–~(39)Ar成矿年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川铜矿~(40)Ar–~(39)Ar成矿年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关键矿产基本特征 |
1.1 铅锌矿产基本特征 |
1.2 铜钼矿产基本特征 |
1.3 锡钨矿产基本特征 |
1.4 金银矿产基本特征 |
1.5 钛矿产基本特征 |
1.6 磷矿产基本特征 |
1.7 稀土金属、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矿产基本特征 |
2 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 |
3 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基本特征 |
3.1 滇东南地区与燕山期构造旋回岩浆作用有关的锡、钨、铅锌、银、铜、金、铟、铍、脉石英、祖母绿、水晶矿矿床成矿系列(Mz-y-1) |
3.2 新平-元谋地区与古元古代海相火山岩有关的铜、铁矿床成矿系列(Pt-y-5) |
3.3 滇中地区与中元古代火山-沉积-变质作用有关的铜、铁矿床成矿系列(Pt-y-4) |
3.4 滇中-滇东北地区与寒武纪沉积作用有关的磷块岩、稀土金属、岩盐、石膏、钒、钼、镍、页岩气矿床成矿系列(Pz-c-7) |
3.5 昭通-会泽地区与印支期-燕山期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铅、锌、银、金、重晶石、萤石矿床成矿系列(Mz-h-4) |
3.6 滇中地区与白垩纪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红层砂页岩型铜矿床成矿系列(Mz-h-3) |
3.7 扬子陆块西缘与古近纪“富碱斑岩”有关的金、银、铜、钼、铅锌、铁矿床成矿系列(Cz-y-5) |
3.8 扬子陆块西缘与第四纪表生作用有关的铁矿、钛铁矿、稀土及稀有金属、磷、高岭土、陶瓷土、重晶石、砂锡、砂金、水晶、玛瑙、碧石等宝玉石矿床成矿系列(Cz-f-2) |
3.9 三江(造山带)与第四纪表生作用有关的镍、锰、高岭土、稀土及稀有金属、玛瑙、菱锌矿、石英质玉、砂金矿矿床成矿系列(Cz-f-6) |
3.1 0 兰坪-普洱盆地与古近纪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铅锌、银、铜、钴、金、锑、砷、汞、锶(天青石)矿矿床成矿系列(Cz-h-11) |
3.11三江(造山带)之剪切带与喜马拉雅期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金矿成矿亚系列(Cz-h-10a) |
3.12三江(造山带)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铅、锌、银、钼、铜、金、锑矿床成矿系列(Cz-y-9) |
3.13香格里拉(陆块)与印支期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铅锌、银、铁矿矿床成矿系列(Mz-y-6)及香格里拉休瓦促-热林-铜厂沟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钨、钼、铜、铅、锌、锑、铁矿床成矿系列(Mz-y-5) |
3.14三江(造山带)与印支期-燕山晚期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铜、钨、锡、铁、铅、锌、银、铜、锑、汞、金、脉石英、宝石、白云母、稀土、稀有金属、石英质玉、绿柱石矿矿床成矿系列(Mz-y-7) |
3.15腾冲-陇川地区与第四纪表生作用有关的稀土及稀有金属、高岭土、锰、砂锡矿矿床成矿系列(Cz-f-12) |
3.16腾冲-贡山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锡、钨、铅、锌、铁、铜、金、银、硫铁矿、硅灰石、红柱石、萤石、宝石、云母、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系列(Mz-y-9) |
4 结语 |
(2)云南东川因民铜矿床与刚果(金)Luiswishi铜钴矿床成矿作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矿物代号及专业词汇缩略语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海相砂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云南东川铜矿带研究现状 |
1.2.3 刚果(金)加丹加铜钴成矿带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因民铜矿床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2.2 Luiswishi铜钴矿床 |
2.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2 区域地层 |
2.2.3 区域构造 |
2.2.4 区域岩浆岩 |
2.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及其对比 |
3.1 因民铜矿床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特征 |
3.1.5 矿石特征 |
3.1.6 围岩蚀变特征 |
3.2 Luiswishi铜钴矿床 |
3.2.1 矿区地层 |
3.2.2 矿区构造 |
3.2.3 矿体特征 |
3.2.4 矿石特征 |
3.2.5 围岩蚀变特征 |
3.3 地质特征对比 |
3.3.1 多层位成矿 |
3.3.2 矿体特征 |
3.3.3 围岩蚀变 |
3.3.4 角砾岩特征 |
3.3.5 蒸发岩特征 |
3.3.6 两者的区别 |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对比 |
4.1 因民铜矿床 |
4.1.1 样品采集 |
4.1.2 岩相学特征 |
4.1.3 显微测温特征 |
4.1.4 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
4.2 Luiswishi铜钴矿床 |
4.2.1 样品采集 |
4.2.2 岩相学特征 |
4.2.3 显微测温特征 |
4.2.4 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
4.3 流体包裹体特征对比 |
第五章 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比 |
5.1 因民铜矿床 |
5.1.1 碳氧同位素特征 |
5.1.2 硫同位素特征 |
5.1.3 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 Luiswishi铜钴矿床 |
5.2.1 碳氧同位素特征 |
5.2.2 硫同位素特征 |
5.3 同位素特征对比 |
5.3.1 碳氧同位素 |
5.3.2 硫同位素 |
第六章 讨论 |
6.1 对比研究 |
6.2 成矿规律 |
6.2.1 横向断裂与层状铜矿关系密切 |
6.2.2 岩性控矿特征明显 |
6.2.3 氧化-还原界面是成矿有利地段 |
6.3 成矿机制 |
6.3.1 成矿物质来源 |
6.3.2 成矿流体特征 |
6.3.3 成矿流体的运移 |
6.3.4 海相砂岩型铜矿床成矿机制 |
6.3.5 因民铜矿床成矿机制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附录 C: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3)云南东川铜矿成矿特征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床特征 |
3 成矿特征 |
4 讨论 |
4.1 矿床成因机制 |
4.2 找矿勘查建议 |
5 结论 |
(4)云南易门狮子山铜矿床黄铜矿-斑铜矿Re-Os定年与S同位素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及测试 |
3.1 样品采集与分选 |
3.2 Re-Os同位素测试方法 |
3.3 S同位素分析方法 |
4 测试结果 |
4.1 Re-Os同位素测试结果 |
4.2 硫同位素测试结果 |
5 讨论 |
5.1 成矿时代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5.2.1 Re-Os同位素特征 |
5.2.2 硫同位素组成示踪 |
5.3 成矿动力学背景讨论 |
6 结论 |
(5)东川式铜矿的成矿作用及后期叠加改造:来自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及分析方法 |
4 硫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 |
4.1 因民矿床 |
4.2 汤丹矿床 |
4.3 滥泥坪矿床 |
5 讨论 |
5.1 硫的来源 |
5.1.1 层状矿体 |
5.1.2 脉状矿体 |
5.2 多期成矿作用 |
5.3 对SSC型矿床成因的启示 |
6 结论 |
(6)海相砂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以中非加丹加铜矿和云南东川铜矿对比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海相砂岩型铜矿研究现状 |
2 基本地质特征 |
2.1 中非加丹加铜矿带基本地质特征 |
2.2 东川铜矿基本地质特征 |
3 研究进展 |
3.1 矿床成因 |
3.2 成矿物质来源 |
3.2.1 金属物质来源 |
3.2.2 硫源 |
3.3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与搬运 |
3.3.1 成矿流体特征 |
3.3.2 成矿流体的来源 |
3.3.3 成矿流体的运移 |
3.4 金属元素的沉淀 |
4 成矿模式 |
4.1“同生成矿”模式 |
4.2“后生成矿”模式 |
5 年代学研究 |
(1)中非铜矿带 |
(2)东川铜矿带 |
6 存在问题 |
(1)海相砂页岩型铜矿的矿床成因趋于后生成矿,但仍存在争议 |
(2)东川铜矿成因类型争议较大,成矿地质特征与中非铜矿相似 |
(3)东川铜矿成矿机制不明确 |
(4)高盐度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蒸发岩层溶解,但东川铜矿中蒸发岩指示性矿物较少 |
7 展望 |
(7)滇中昆阳群主要成矿类型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迤纳厂式(铜)铁矿及找矿预测 |
1.1 主要成矿特点 |
1.2 成矿时代 |
1.3 找矿预测 |
2 东川类型铜矿及找矿预测 |
2.1 主要成矿特点 |
2.2 成矿时代 |
2.3 研究思路 |
2.4 找矿预测 |
3 拖布卡式金矿及找矿预测 |
3.1 主要成矿特点 |
3.2 成矿时代 |
3.3 找矿预测 |
(8)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田里伍矿段成矿模式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里伍铜矿区域位置及自然地理 |
1.2 里伍铜矿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和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变质岩为围岩铜矿床研究现状 |
1.3.1 世界上铜矿床的主要类型 |
1.3.2 变质岩为围岩的铜矿床研究现状 |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
1.6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属性 |
2.2 区域地层 |
2.2.1 堆垛层系统 |
2.2.2 褶叠层系统 |
2.2.3 板岩带 |
2.3 区域构造 |
2.3.1 断裂构造 |
2.3.2 褶皱构造 |
2.4 岩浆岩 |
2.4.1 变质基性岩 |
2.4.2 酸性侵入岩 |
2.5 区域变质岩 |
2.6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2.6.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构造、岩石(岩浆岩、变质岩)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矿区岩石 |
3.2 赋矿层位、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 |
3.3 矿石类型 |
3.4 矿石组构 |
3.4.1 矿石的矿物组成 |
3.4.2 矿石化学成分 |
3.4.3 矿石结构 |
3.4.4 矿石构造 |
3.5 围岩蚀变 |
3.6 矿石矿物交生关系 |
3.7 矿物生成顺序 |
第4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4.2 包裹体显微岩相学特征 |
4.2.1 包裹体形态及大小 |
4.2.2 包裹体的分布 |
4.2.3 包裹体的类型 |
4.3 包裹体物理性质 |
4.3.1 包裹体均一温度、冰点温度 |
4.3.2 包裹体盐度 |
4.3.3 包裹体密度、压力 |
4.4 包裹体的成分 |
4.4.1 气相成分 |
4.4.2 液相成分 |
第5章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 氢、氧同位素特征 |
5.2 硫、铅同位素特征 |
5.2.1 硫同位素组成 |
5.2.2 铅同位素组成 |
第6章 矿床成因探讨 |
6.1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划分 |
6.2 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
6.2.1 主要控矿因素 |
6.2.2 找矿标志 |
6.3 矿床成因模式讨论 |
6.3.1 成矿物质来源 |
6.3.2 成矿流体来源、类型及其迁移机制 |
6.3.3 成矿时代 |
6.3.4 成矿模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9)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成矿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 |
1.1.1 交通位置 |
1.1.2 自然地理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易门狮子山铜矿床研究现状 |
1.3.2 刺穿构造研究现状 |
1.3.3 成矿年代学研究现状 |
1.3.4 主要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岩浆岩 |
2.5 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特征 |
3.4.1 矿体地质特征 |
3.4.2 矿体组分特征 |
3.4.3 矿石组构特征 |
3.5 围岩蚀变 |
3.6 矿床成因 |
3.7 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四章 构造控矿规律 |
4.1 矿区主要断裂、节理构造特征 |
4.2 矿区构造的宏观、微观特征 |
4.2.1 矿区构造的宏观特征 |
4.2.2 矿区构造的微观特征 |
4.3 控矿构造特征 |
4.3.1 成矿前构造特征 |
4.3.2 成矿期构造特征 |
4.3.3 成矿后构造特征 |
4.4 构造-蚀变分带特征 |
4.4.1 16中段(1187m)构造-蚀变分带特征 |
4.4.2 16 中段(1187m)构造蚀变分带规律 |
4.5 构造控矿规律 |
4.5.1 区域性构造单元决定矿床成矿地质构造背景 |
4.5.2 矿区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区矿体的形成和空间展布 |
4.6 构造控矿模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5.1.1 辉绿岩锆石U-Pb测年分析方法 |
5.1.2 黄铜矿-斑铜矿Re-Os测年及硫同位素分析方法 |
5.2 分析结果 |
5.2.1 锆石U-Pb年龄结果 |
5.2.2 锆石微量元素结果 |
5.2.3 Re-Os同位素测试结果 |
5.2.4 S同位素测试结果 |
5.3 讨论 |
5.3.1 辉绿岩U-Pb锆石年代学讨论 |
5.3.2 Re-Os同位素年代学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找矿预测及应用效果 |
6.1 狮子山深部找矿预测 |
6.1.1 矿体的时空关系 |
6.1.2 找矿预测模型主要内容 |
6.2 矿体空间定位 |
6.3 找矿预测 |
6.4 深部找矿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会议 |
(10)康滇地区大红山IOCG矿床成矿作用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的成因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2.3 康滇地区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
1.3.1 关键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对象 |
1.3.3 研究内容 |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2.1 地层和岩浆岩 |
2.1.1 古-中元古代火山-沉积地层和侵入岩 |
2.1.2 中-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地层和侵入岩 |
2.2 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3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测试分析方法 |
3.1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
3.2 物相及主量元素分析 |
3.2.1 冷阴极发光 |
3.2.2 扫描电镜 |
3.2.3 电子探针 |
3.3 激光剥蚀ICP-MS微量元素分析 |
3.4 B-O-S-Nd同位素分析 |
3.5 年代学分析 |
3.5.1 LA-ICP-MS U-Pb副矿物年代学 |
3.5.2 SHRIMP副矿物U-Pb年代学 |
3.5.3 硫化物Re-Os年代学测试 |
3.5.4 全岩ID-TIMS年代学测试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区地质 |
4.1.1 地层 |
4.1.2 构造 |
4.1.3 岩浆岩 |
4.2 矿体特征 |
4.2.1 I号铁铜矿带 |
4.2.2 II号铁矿带 |
4.3 蚀变特征及蚀变相 |
4.3.1 蚀变相的基本概念 |
4.3.2 大红山矿区蚀变相分析 |
4.3.3 原岩恢复 |
4.4 角砾岩与后期叠加蚀变 |
4.4.1 大红山角砾岩 |
4.4.2 后期蚀变与矿化的叠加 |
4.5 矿物生成顺序与成矿期次 |
第五章 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 |
5.1 硫化物矿物学特征及其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分析 |
5.1.1 典型样品产状及硫化物显微结构特征 |
5.1.2 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 |
5.1.3 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 |
5.1.4 讨论 |
5.2 电气石主量元素及硼同位素组成示踪成矿流体演化 |
5.2.1 电气石产状和实验样品 |
5.2.2 分析结果 |
5.2.3 讨论 |
第六章 成矿时代及改造历史 |
6.1 热液锆石U-Pb年代学 |
6.2 硫化物Re-Os年代学 |
6.3 其他含U-Th矿物年代学 |
6.3.1 褐帘石 |
6.3.2 石榴石 |
6.3.3 金红石 |
6.3.4 独居石 |
6.4 全岩Sm-Nd年代学 |
6.5 讨论 |
6.5.1 大红山铁铜矿床成矿时代 |
6.5.2 成矿后多期热液叠加改造 |
6.5.3 多期年龄对同位素年龄解释的启示 |
第七章 成矿物质来源 |
7.1 矿石全岩及主要含稀土矿物微量元素特征 |
7.1.1 矿石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
7.1.2 主要稀土矿物元素特征及流体交代的影响 |
7.2 全岩及主要稀土矿物Sm/Nd同位素特征 |
7.2.1 全岩ID-TIMS Sm-Nd同位素特征 |
7.2.2 主要稀土矿物Sm-Nd同位素组成特征 |
7.3 讨论 |
7.3.1 初始成矿期物质的来源 |
7.3.2 后期活化过程中成矿物质的来源 |
7.3.3 利用U-Pb和 Sm-Nd系统来探究复杂的热液系统 |
第八章 矿床成因讨论 |
8.1 成矿作用过程与矿床成因模型 |
8.2 对康滇地区IOCG成矿作用的指示 |
8.2.1 区域IOCG成矿年代学框架 |
8.2.2 区域IOCG成矿流体的来源及演化 |
第九章 结束语 |
9.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9.2 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四、东川铜矿~(40)Ar–~(39)Ar成矿年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J]. 卢映祥,施玉北,孙涛,曾妍,李蓉,曹晓民,程胜辉. 地质与勘探, 2021(04)
- [2]云南东川因民铜矿床与刚果(金)Luiswishi铜钴矿床成矿作用对比研究[D]. 曾瑞垠.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云南东川铜矿成矿特征与找矿方向[J]. 张雄,祝新友,姜华,吕晓强,王云凤,刘文剑,田犁平,曾瑞垠,肖剑. 矿产勘查, 2021(04)
- [4]云南易门狮子山铜矿床黄铜矿-斑铜矿Re-Os定年与S同位素组成[J]. 王雷,丁金金,韩润生,任涛,李超,朱恩异,蒋宗和,黄亚虎. 地质学报, 2021(03)
- [5]东川式铜矿的成矿作用及后期叠加改造:来自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的制约[J]. 殷学清,林海涛,苏治坤,赵新福. 矿床地质, 2021(01)
- [6]海相砂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以中非加丹加铜矿和云南东川铜矿对比研究为例[J]. 曾瑞垠,祝新友,张雄,詹勇,肖剑,谭康雨,黄建业,张华,曾保成,杨凤军. 地质通报, 2020(10)
- [7]滇中昆阳群主要成矿类型与找矿预测[J]. 李志伟,桑传才,王雪超. 云南地质, 2020(03)
- [8]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田里伍矿段成矿模式综合研究[D]. 夏诗雨.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成矿年代学研究[D]. 丁金金.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10]康滇地区大红山IOCG矿床成矿作用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的成因启示[D]. 苏治坤.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