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

一、体育运动与学生全面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方[1](2021)在《江苏省体育运动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

朱芃[2](2021)在《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尽管我国社会各界已关注到身体活动对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智育轻体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热衷体育运动往往会被家长指责不爱学习。在学校,体育课被其他主课老师占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即使现在不断强调素质教育,但是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观念上以及行动上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由此,若能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证明体育和学业成绩之间具有积极的正向关系,对学生形成运动意识、端正运动态度、养成运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来探寻体育素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研究假设为: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体育运动态度、体育运动技能与学生学业成绩呈显着正相关。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以上海市两所初中学校八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具体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三种统计方法。分析的结果为:初中生的体育运动参与程度、体育运动态度、体育运动技能、体育素养与学生学业成绩无显着相关。基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体育成绩和学业成绩都好、体育成绩好但学业成绩差、体育成绩差但学业成绩好、体育成绩和学业成绩都差四种学生,每类选择三至四名学生,开展一对一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探究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习惯、态度和技能上存在的差异,分析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之间无显着相关的原因。最后分析得出,原因主要包括:体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剂量效应、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初中生对体育价值认识不足、体育测评考核标准不够合理、学业成绩不能反映高级认知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初中体育课中体现较少。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以下建议:适当增加学生体育运动时间、有效教学,减负增效、全面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改进体育课评价方式、改进学习评价方式以及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王芳辉[3](2021)在《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多维度阐明体育素养的本质内涵与价值追求。体育素养的内容涵盖了人的情感、身体、认知与体育实践活动,强调在完整的生命旅程中培养身体活动所需要使用的各项能力,帮助我们树立合理的终生体育追求。价值论也被称为价值哲学,它指的是关于社会价值的组织构成、属性、根源和对价值进行评价的一种哲学理论,主要指的是通过考察社会主体的需求与其他客体所能够满足的主体需求以及怎样才能够满足这些主体需求的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与评价社会现象、行为和各类事物对阶级、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意义。体育素养的价值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产生于人类所遵循的“人的内在尺度”,实质上就是人所认同的社会主体尺度和其他客体的属性相互交融之后的整合与统一。由于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存在,主体的需要是形成体育素养的价值基础的直接需要。主体与客体是构成体育素养的价值联系的两个基本关系项,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统一的过程。立足于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身,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与价值实现路径,寻求从体育理论到现实之间建构新的参照空间。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通过对体育素养的理论知识梳理与回顾,对体育素养内涵的认知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找寻体育素养的价值存在的依据。以“人的需要”作为交织点,对体育素养的理论进行有序阐述,揭示体育素养理论存在的价值线索,为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做好有力铺垫。同时,对体育素养价值发展与价值认同的实际进行归纳与论证。第二,对体育素养的价值本性进行分析,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具体属性与特征进行阐述,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生成肌理,描绘出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细微世界的真实模样。第三,基于价值主体的选择对体育素养的价值进行考察。分析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探讨主体尺度在价值关系中的重要性;分析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解读主体需要在价值事实中的第一性;分析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探究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需要的维护;分析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阐释了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未来的向往。第四,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内容进行考察与分析。解读体育素养关于主体的健身、教育、运动、调节身心、交往、和谐与发展价值,勾勒出体育素养的价值真实图景。第五,回归到主体的现实生活,思考体育素养价值的实现愿景与价值旨归,辩证的看待主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成长与进步,详细的分析客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发展与进化,继而考察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价值取向的过渡与变化。本研究论文的结论主要包括:(1)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是体育素养的鲜活标签。(2)体育素养的价值产生前提、价值接受与价值实现均是基于主体的需要。(3)体育素养的价值选择是在主体需要的前提下,基于主体尺度与主体追求的有机统一。(4)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考察解决了主体的价值矛盾冲突,确立了合理的价值取向。(5)体育素养的价值关系中,价值的呈现在于主体的进化与超越,也在于客体的丰富与升华,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孟杰[4](2020)在《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安置的主体形式,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到普通环境中接受教育,其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占有很大比例。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发展方向逐渐由规模扩大向质量全面提升转变。体育作为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对于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及随班就读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随班就读体育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在集体教学方面随班就读学生常常被忽视,处于边缘状态。同时,在个别化辅导方面,资源教室、个别教学计划对于体育学科的覆盖还相对匮乏,使得身心存在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健全儿童之间的差距得不到有效弥补,对于他们融入普通体育课程及活动十分不利。这种现象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随班就读学生运动参与的不足,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也对随班就读整体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继续完善随班就读体育集体教学的同时,重视并不断开发、开展不同形式的个别化辅导,对于改善随班就读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运动参与、促进他们在普通环境中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符合特殊需要人群参与需求的适应性体育活动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测试、行动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通过行动研究对方案进行实施,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探究其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目前尚处起步阶段的相关实践性研究提供借鉴,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促进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能够为我国随班就读体育发展的改革探索实践提供案例参考。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通过资料收集、测试、访谈等方法,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群体运动参与促进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提供现实依据。运用TGMD-2、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运动动机量表、情感错误归因程序分别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等进行测量评价,并收集相关体质测试数据,从不同层面对目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此外通过读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了解目前随班就读体育的开展状况及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因素。结果表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水平整体偏低。他们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运动素质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其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投入相对不足。身体活动水平整体偏低,并且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并不积极。2、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构建。通过理论依据、方案目标体系、组织形式、内容选择、实施结构等方面,构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搭建适应性体育活动制定和实施的参照框架,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的实践开展提供参考;基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不足的现状,及哲学、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体育学等理论的指导,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应以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个随班就读儿童为出发点,承认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与权利,并且正视他们与健全同龄者之间的差异性;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循序渐进,是保障方案持续实施,最终达到理想效果的基础;组织形式上,集中式个别化的组织形式能够节约资源,提升效率;内容方面以简单的专门性动作技能为基础,针对参与者特点及需求进行调整,保障每个孩子有效的参与和练习;人员配置方面,教师、家长、教练、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合作方式,能够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共同协调运转,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和结果、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的方式,能够及时反应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促进方案的完善;衔接对应的比赛与活动,为参与者搭建技能学习与运用的平台,是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3、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行动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人员与实践者共同设计,并分工完成实施及资料收集与反馈的方式,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探究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依照上述随班就读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的原则,设计了以网球基本技术为内容的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通过方案实施前后,参与者的运动素质、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等指标的测量,同时在方案实施后,进行学生家长及体育教师访谈,对参与者回归普通班级后的表现进行了解来评价方案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参与适应性体育活动,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在他们回归普通班级后,其参与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水平整体较低。学校资源的局限性、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及实践经验的缺乏,随班就读学生自身缺陷等是导致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受到限制的重要因素。(2)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制定应以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个随班就读儿童为出发点,承认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与权利,并且正视他们与健全同龄者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具体方案目标制定、内容设置、实施流程规划的基础。(3)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以促进运动参与为阶段目标。由“集中式个别化辅导”的组织形式;以基本动作技能、过渡性技能和专门性竞技技能学习为内容的结构性框架;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段式的实施结构;社会、学校、家庭合作式的团队教学人员配比;过程性与结果性、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组成的方案制定与实施架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4)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施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素质水平、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及参与运动的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具有提升作用,并改善了他们回归融合环境后的参与表现。过程和结果共同表明了,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远辉[6](2020)在《民国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研究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金兆均作为我国近现代体育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金兆均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体育理论家,一生奋笔不息,编撰出版体育理论着作,在实际的教学与实践中他更是一位教育家和身体力行的实干派;在其从事体育事业生涯的60多年中,他兢兢业业对待教学工作,积极创办学校和体育理论期刊,身体力行的体育实践行为和言行举止获得了我国广大体育事业工作者的一致认可和敬重。同时因为金兆均先生长期从事大学与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且有赴美留学的经历,高深的学术造诣,更是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理论着作和经验,虽时过境迁,然其思想中的精髓却意义深远、经久不衰,具有重要的体育史学价值与现代启示意义。本研究以金兆均体育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朋辈评议法、专家评价法等研究方法对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对我国当代及未来体育发展的启示、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基于资料收集与文献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五个方面的核心观点:(1)“体育救国”论;(2)“五育并重”观;(3)“学生发展中心”论;(4)“民众体育普及”观;(5)“体卫健康结合”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历史贡献:(1)促进了中西方体育的融合发展;(2)增进了国民体质的健康意识;(3)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4)率先对我国体育管理进行了研究。根据金兆均体育思想的主要核心观点,结合当前中国体育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金兆均体育思想对当代体育发展与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1)当代体育发展的启示:有助于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有助于推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计划;有助于构建国民体质健康教育体系。(2)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助于提升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助于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实践。

甘梅[7](2020)在《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转变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方近代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广泛传播,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地位,成为了中国近代体育活动的主流。可以说,在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时,西方近代体育是作为强国御侮的一种手段而被引进、吸收和传入中国的,并成为近代学校的教育内容。清末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章程,之后又进行了几次的学制改革,都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各项内容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西方近代体育逐渐进入了中国的教育系统,为广西各级学校体育的普遍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地处西南边陲,随着梧州、龙州等地相继开放为通商口岸,西方近代体育文化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而传入广西,进入学校课堂。受制于广西落后的经济文化水平,广西的学校体育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落后于内地各省。在这样艰难的社会环境中,广西的学校体育紧跟着中央的步伐,效仿国外的体育课程模式,促使学校体育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已有的对广西体育的研究成果中,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居多,对近代广西学校体育的系统研究甚少,《广西通志·体育志》中虽有部分关于广西学校体育教育的论述,但是较为零散也不够丰富。因此笔者打算从一些原始史料出发,对近代广西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细致地考察。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近代广西学校体育为研究对象,纵向探讨广西学校体育之缘起、在近代的发展情况,以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学校体育对近代广西社会的影响。对其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地方社会历史文化,了解近代广西的教育史、体育史,且对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弘扬崇尚体育精神,增强体魄,促进全民健身都有实际意义。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与意义、研究状况、研究范围及方法。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近代广西学校体育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洋务运动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引进;教会学校对引进近代体育的贡献;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清末赴日教育考察为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提供蓝本;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体育教育兴起的契机;民国时期国民教育体制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促进。第二、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论述了1840-1921年和1922-1949年两个时期的广西学校体育教育情况,主要从新学制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广西体育实施的情况、体育师资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来考察。第四部分总结了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存在的不足以及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结语部分,对近代广西学校体育作出评价,同时阐明可供当今体育教育参考的经验及方法。

樊桓伯[8](2020)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文中提出《体育之研究》是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论述体育运动的着作,也是中国完整讨论体育的性质、作用、意义的一部着作,是由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主席撰写,得到杨昌济先生赞赏并认可,于1917年4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体育之研究》为中华民族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文章的中心内容在于如何进行体育运动,如何开展体育运动,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哪几个方面开展等。同时《体育之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关于体育的着作,文中也对近代中国人民的体质为什么衰弱,该如何改善进行了分析,毛泽东在借鉴曾国藩的体育观点、杨昌济的体育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体育是世界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7年正值《体育之研究》发表一百周年,这一百年来中国体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力羸弱到全民健身,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落后到强大,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直到成为体育大国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已经不再是“东亚病夫”,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新时代的今天正向逐步实现体育强国梦而努力。本文基于《体育之研究》及相关文献,以《体育之研究》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百年意义、一些重要人物对毛泽东早期和后期的影响以及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联系五大板块为中心,展开论文写作。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从第二章至第六章,即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百年意义部分,以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为中心进行讨论,主要探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形成的过程及背景,以及撰写过程中用了哪些方法;第三部分从第七章开始至第十一章,将重心转移到中国体育上来,即中国体育部分,但仍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为基础,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是如何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新中国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带领中国百姓富起来和习近平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将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概况,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最后结合前文将探讨《体育之研究》对新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以上作为本文的思想框架,在本文思想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内容,以中国体育在世界大赛上的成绩,以中国女排和中国男篮为例,从奥运会和世界杯两大世界性赛事出发,主要通过中国在奥运会和世界杯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简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真实的例子,得到从事体育运动、中国人民应具备怎样的人格精神,通过对得到的观点和认识进行论述,完成论文的写作。

张强峰[9](2019)在《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文中指出身体素养是学生长期体育锻炼后的重要结果体现,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制订与实施的主要目标,因此身体素养是《标准》制订与实施的重要导向。但作为新近兴起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身体素养的概念界定、评价体系、实施策略都等存在差异。在其制订与实施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养,注重学生身体素养的哪些方面不得而知。越早期的运动干预,对于青少年成年后体育锻炼、意志品质的影响越大。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国内外身体素养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拟全面、系统探究身体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探寻《标准》(小学阶段)在其历史演变与现实实施中的身体素养导向,剖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寄希望为《标准》促进小学阶段学生身体素养的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借助系统分析、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对身体素养的内涵概念,哲学基础,指标体系进行重新界定,基于论文界定的身体素养,对我国《标准》(小学阶段)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并探析《标准》(小学阶段)修订中存在的不足。借助教育部《标准》测试数据复核的机会,在我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南部省份各选取1个省份,每个省份10所小学,共计对30所小学的2400名3-6年级小学生,3600名1-6年级小学生家长,12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探寻《标准》(小学阶段)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身体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体现出有目的身体活动的知识,技能,理解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在各种身体活动中的由内而外的综合表现,并能维持终身体育活动参与的能力。主要包括运动技术和能力;运动的动机和行为;运动的规则和策略;运动的个人和社会属性四个方面。身体素养以一元论和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培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广泛运动参与的模式,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家校社的协同机制,与运动相关的评价范式。《标准》(小学阶段)在其制订中,注重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重点来促进学生身体素养的发展,但也存在:以外在量化指标为主线的测试机制,忽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抑制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动机和行为的养成;以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体系,忽视学生发展的过程,抑制学生的运动规则和策略的发展;测试项目统一必测的发展趋势,忽视学生内在个体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趋于共性。《标准》(小学阶段)的实施在学生方面存在着学生参与的认知有待提高,参与的态度有待端正,参与的动机有待强化;《标准》(小学阶段)的实施在外界支持方面存在着父母与学校的协同度有待提高,学校运动场地配备有待落实,社会对于学校的支持有待量化。导致《标准》(小学阶段)制订与实施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主体与客体的错位;素质与素养的差异。《标准》(小学阶段)的当前实施应建立一体化的电子档案应对当务之急;构建强制与自由的测评体系面对长远发展;发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功能;呼吁家庭教育的理性回归。在《标准》的未来制订上,应健全测试体系,促进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动机和行为的养成;拓展关注群体,提升《标准》实施的外环境,健全学生身体素养发展的社会属性;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学生身体素养中规则与策略意识的发展。

吉志伟[10](2019)在《“石林彝族自治县《体育与健康》课程测查方案”实施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石林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实施,可量化的教学成绩成为确定交流、轮岗人员的重要依据;同年,石林县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精细化,一体化”考核政策,明确教学成绩是体育教师的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此背景之下,2017年4月,石林县出台了《石林彝族自治县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学科测查方案》,把初中《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作为期末考试的内容,把该成绩作为音、体、美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此项政策实施对石林县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探索本政策实施的利弊,为石林县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石林县的五所初级中学的教师(34人)和学生(678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同测查方案合理性的占69.6%;认为实行体育理论考试对中考体育有帮助的占81%;支持体育理论考试的占73.5%。测评方案实施后,68.8%的学生表示锻炼积极性有明显提高;但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的与实施前变化不大。对比而言,学生更喜欢上室外体育课(89.4%)。与学生形成鲜明对比,教师对体育理论考试的支持率仅占23.5%,持反对态度的占44.1%。仅23.5%的教师认为测查方案对《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地位有提升作用,认为没有提升作用的却占41.2%;方案实施后,体育课还会被其它学科占用(82.3%);不能彰显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64.7%)。教师对体育理论考试促进体育教学作用的认识不统一(支持47.1%,不支持35.3%);但体育教师(79.4%)普遍增加了室内理论课的比例;58.8%教师认为体育理论知识对学生体育实践有指导作用;对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程度有帮助(52.9%);教师(64.7%)和学生(77.3%)均认为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有助于提升运动技能的学习。评价方面,58.4%的学生希望将体育理论考试成绩加入到期末成绩中去;但不赞成只用体育理论考试成绩来评价自己(54.1%)。55.9%的教师认为用体育理论考试成绩来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不合理;50%的教师认为理论考试的试卷内容与教科书内容匹配度不高;并且体育理论学习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55.9%)。根据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要素的理论,石林县《体育与健康》测查方案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有如下结论:(1)学生基本认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测查方案,支持体育理论教学和考试。学生普遍认为体育理论教学有助于体育目标的达成。测查方案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的习得,提高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促进了运动技能的学习,体现出体育理论对学生体育实践的指导作用。(2)体育教师在体育学科测查方案过程中增加了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改善了理论课的教学能力和方法。但他们对测查方案即不了解、也不赞成,基本呈消极态度。认为测查方案对体育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的提升作用不大。(3)体育学科测查方案的实施,明确了体育理论教学的目标,客观上淡化了体育课的身体活动性特征,不利于学生体育实践类目标的实现。(4)在教学内容上,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导致体育理论与实践课时构成比例不当。在教学过程方面,大量的体育理论课替代了运动技能实践课,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合理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教学环境方面,学生的室内体育课有所增加,影响了学生对室外环境的需求。(5)教学方法上,以语言文字传递信息类的体育教学方法的使用频率增高。(6)体育学科测查方案单纯使用理论考试成绩来评价师生,但未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同和预期效果。

二、体育运动与学生全面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运动与学生全面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 核心概念界定
        (一)体育
        (二)体育素养
        (三)学业成绩
    四 相关研究述评
        (一)体育与智育关系的研究
        (二)体育活动影响认知能力的研究
        (三)体育活动影响学业成绩的研究
        (四)相关研究总结和评价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 脑科学研究
        (一)运动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合成
        (二)运动促进脑部血管生成
        (三)运动改变脑结构
    二 具身认知理论
        (一)具身认知的历史渊源
        (二)具身认知的主要观点
    三 中介变量的影响
        (一)自我效能感
        (二)自我控制力
        (三)情绪调节
        (四)意志品质
第三章 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相关研究
    一 研究目的与假设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 问卷设计和预调研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预调研
    四 调查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相关性分析
        (三)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关系回归分析
    五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
    一 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工具
    二 调查结果
        (一)体育素养和学业成绩都高的学生
        (二)体育素养低学业成绩高的学生
        (三)体育素养高学业成绩低的学生
        (四)体育素养和学业成绩都低的学生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一 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无显着相关的可能原因探析
        (一)体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剂量效应
        (二)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
        (三)初中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不足
        (四)体育测评考核标准不够合理
        (五)学业成绩不能反映高级认知能力
        (六)思维能力在初中体育课中体现较少
    二 启示与建议
        (一)适当增加学生体育运动时间
        (二)有效教学,减负增效
        (三)全面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
        (四)改进体育课评价方式
        (五)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六)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初中生体育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 B 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访谈提纲
致谢

(3)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的缘起与准备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发展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1.2 民众的体育素养培育与提升仍需努力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体育
        1.2.2 体育素养
        1.2.3 价值论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重点与难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创新与不足
        1.8.1 研究创新
        1.8.2 研究不足
2 体育素养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存在
    2.1 体育素养的认识维度
        2.1.1 体育素养与学生的快乐成长
        2.1.2 体育素养与教师的生命教育
        2.1.3 体育素养与课程的知识涵养
        2.1.4 体育素养与民众的完全人格
    2.2 体育素养的价值初显
        2.2.1 体育素养与生命行为的力量
        2.2.2 体育素养与人类健康的需要
        2.2.3 体育素养与时代发展的责任
    小结
3 体育素养的价值发展与价值观念
    3.1 体育素养价值发展曲折性的“实然”
    3.2 体育素养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应然”
    小结
4 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与价值本性
    4.1 体育素养价值中意识主导的主体性
    4.2 体育素养价值中对象存在的客体性
    4.3 体育素养价值中蕴含特殊的绝对性
    4.4 体育素养价值中独特地位的相对性
    4.5 体育素养价值中永恒变化的时效性
    4.6 体育素养价值中人本回归的社会性
    小结
5 体育素养的价值主体与价值选择
    5.1 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
    5.2 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
    5.3 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
    5.4 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
    小结
6 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与价值维度
    6.1 体育素养关于促进身体发展的健身价值
    6.2 体育素养关于引导个体担当的教育价值
    6.3 体育素养关于提高体育技能的运动价值
    6.4 体育素养关于提升情感体验的调节价值
    6.5 体育素养关于增加互动空间的交往价值
    6.6 体育素养关于缓解社会矛盾的和谐价值
    6.7 体育素养关于坚持真理原则的发展价值
    小结
7 体育素养的价值实现与价值旨归
    7.1 体育素养价值主体的进化与超越
    7.2 体育素养价值客体的丰富与升华
    7.3 体育素养价值取向的确立与设定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与必然趋势
        1.1.2 我国融合教育实践随班就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3 随班就读中体育教育的理论必要性与现实边缘化
        1.1.4 随班就读体育提升与改善的理论支持与路径选择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流程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轻度智力障碍
        2.1.2 适应性体育活动
        2.1.3 随班就读
        2.1.4 运动参与
    2.2 文献综述
        2.2.1 融合教育概述
        2.2.2 融合体育教育概述
        2.2.3 运动参与的概述
        2.2.4 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与运动参与
        2.2.5 运动干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参与的影响
    2.3 文献总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测试法
        3.2.4 行动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伦理
第四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
    4.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现状分析
        4.1.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能力
        4.1.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表现
        4.1.3 小结
    4.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
        4.2.1 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对运动参与的态度
        4.2.2 随班就读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4.2.3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运动参与面临的困难与需求
        4.2.4 小结
    4.3 总结
第五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
    5.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的理论依据
        5.1.1 哲学——人本主义理论
        5.1.2 教育学——教育公平理念
        5.1.3 特殊教育学——部分融合理念
        5.1.4 体育学——动作技能发展模型
        5.1.5 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环境理论
    5.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原则
        5.2.1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目标
        5.2.2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组织形式
        5.2.3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内容
        5.2.4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施
        5.2.5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发展性
    5.3 总结
第六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行动研究
    6.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的提出
        6.1.1 行动研究问题的提出
        6.1.2 进入研究现场
        6.1.3 提出行动研究方案
    6.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内容
        6.2.1 方案内容目标
        6.2.2 方案内容设置
    6.3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实施计划
        6.3.1 参与者的招募
        6.3.2 行动方案实施的人员配比及职责
        6.3.3 行动方案实施的组织形式
        6.3.4 行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
    6.4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际行动过程
        6.4.1 时间安排的调整
        6.4.2 实施人员的调整
        6.4.3 方案实施内容的调整
    6.5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结果
        6.5.1 行动研究前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的参与能力
        6.5.2 行动研究前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表现
    6.6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结果分析
        6.6.1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能力的影响
        6.6.2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表现的影响
    6.7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6.8 随班就读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际推广与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民国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研究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民国时期
        2.体育家
        3.体育思想
    (二)金兆均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成果
        1.金兆均的生平经历
        2.金兆均的学术成就
    (三)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前人研究综述
    (四)金兆均体育思想前人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历史分析法
        3.文本分析法
        4.质性研究信效度检验方法
        (1)朋辈评议
        (2)专家评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1.金兆均体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金兆均体育思想形成的教育背景
        3.金兆均体育思想形成的实践背景
        4.小结
    (二)金兆均体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1.“体育救国”论
        (1)倡导体育,尚武救国
        (2)振兴体育,强民强国
        2.“五育并重”观
        (1)强调五育并重之重大意义
        (2)重视学校体育之重要地位
        3.“学生发展中心”论
        (1)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
        (2)重视青年体育的发展
        4.“民众体育普及”观
        (1)重视民众体育的普及
        (2)重视学校课余体育的普及
        5.“体卫健康结合”论
        (1)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
        (2)重视学校运动卫生和卫生防疫
    (三)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1.促进了中西方体育的融合发展
        2.增进了国民体质的健康意识
        3.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
        4.率先对我国体育管理进行了研究
    (四)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1.金兆均体育思想对未来体育的启示
        (1)有助于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2)有助于推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计划
        (3)有助于构建国民体质健康教育体系
        2.金兆均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启示
        (1)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
        (2)有助于提升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3)有助于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实践
五、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金兆均大事件年表
    附录 B:金兆均作品一览表
    附录 C:金兆均代表作《体育行政》
    附录 D:金兆均体育思想研究专家评议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1.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
        2.关于近代学校体育和体育教育的研究
        3.关于地方体育的研究
        4.关于广西近代体育教育研究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洋务运动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引进
    (二)教会学校对引进近代体育的贡献
    (三)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
    (四)清末赴日教育考察为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提供蓝本
    (五)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体育教育兴起的契机
    (六)民国时期国民教育体制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促进
二、清末民初的广西学校体育教育(1840-1921)
    (一)近代前广西民间传统体育概况
    (二)清末广西学校体育实践(1840-1911)
        1.西方体育教育引进广西
        2.清末广西学校体育状况
    (三)民国初期的广西学校体育实践(1912-1921)
        1.民初广西体操课沿袭清末
        2.球类运动在广西学校的出现
    (四)广西体育师资培训的初始
    (五)清末民初的体育竞技状况
    (六)清末民初广西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特征
        1.模仿日本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2.以兵式体操为主的课程内容
        3.体育课形式大于内容
        4.由清末学校的体育单轨制变为民初的双轨并行
        5.与清末的癸卯学制相比,民初的壬子癸丑学制科学性更高
三、民国中后期的广西学校体育教育(1922-1949)
    (一)1922-1936年的广西学校体育
        1.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的变革
        2.广西学校体育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二)1937-1949年广西学校体育
        1.学校体育变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2.体育设备不断完善
        3.抗战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三)广西体育师资培养的专业化
    (四)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
    (五)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1.马君武的体育教育思想
        2.任中敏的体育思想
    (六)民国中后期广西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1.学习美国的体育教育模式
        2.体育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元
        3.体育课程更加严整规范
        4.注意人本教育
四、对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的评述
    (一)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1.广西有重视体育的传统,群众基础较好
        2.一些主要人物对体育运动及学校体育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领导人比较重视体育
        4.中国共产党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体育社团的建立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
        6.一批爱好体育的体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指导
        7.广西与广东毗邻,有利于西方体育的传入与发展
    (二)近代广西体育发展存在的不足
        1.锦标主义盛行
        2.体育师资和经费不足
        3.近代提倡体育,其主观目的更多是为了服务政治和军事建设的需要
    (三)近代广西体育对当代广西体育发展的启示
        1.辩证地看待锦标主义
        2.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完善体育场馆等设施
        3.学校体育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学校体育能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5.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2 青年毛泽东与《体育之研究》简介
    2.1 青年毛泽东简介
    2.2 《体育之研究》介绍
3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趋势
    3.1 国内外对毛泽东的研究概况
    3.2 国内外对《毛泽东传》的研究概况
    3.3 中国对《体育之研究》的研究概况
        3.3.1 精神人物的影响
        3.3.2 目的、意义与原则
    3.4 外国对《体育之研究》的研究概况
4 《体育之研究》的历史背景
    4.1 《体育之研究》缘何产生
    4.2 从毛泽东读第一师范谈《体育之研究》的产生
        4.2.1 毛泽东的五年一师生活
        4.2.2 毛泽东的学习观
        4.2.3 毛泽东的体育观
    4.3 杨昌济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4.3.1 杨昌济的体育思想
        4.3.2 杨昌济体育思想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4.4 曾国藩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4.4.1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4.4.2 曾国藩的养生观点
        4.4.3 曾国藩的体育观点
    4.5 毛泽东的两位校长
        4.5.1 两位校长的性格特点
        4.5.2 毛泽东与孔昭绶的学术思想交流
        4.5.3 毛泽东与张干的学术思想交流
        4.5.4 两位校长的专业与研究
5 《体育之研究》的思想内涵
    5.1 《体育之研究》的中心思想
        5.1.1 释体育
        5.1.2 体育占吾人第一位置
        5.1.3 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
        5.1.4 体育之效
        5.1.5 不好运动之原因
        5.1.6 运动之方法贵少
        5.1.7 运动应注意之项
        5.1.8 运动一得之商榷
    5.2 毛泽东的体育爱好启示
        5.2.1 毛泽东登岳麓山
        5.2.2 毛泽东登井冈山
        5.2.3 毛泽东登北高峰五云山
        5.2.4 登山与身体健康
        5.2.5 毛泽东的游泳爱好
        5.2.6 游泳与身体健康
    5.3 《体育之研究》思想的多角度评价
        5.3.1 毛泽东自身的角度
        5.3.2 阅读者的角度
6 《体育之研究》发表的一百周年
    6.1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意义
        6.1.1 中华民族体育的精神文化
        6.1.2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启蒙
        6.1.3 跨时代的价值取向
    6.2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价值
        6.2.1 理论实践相连于民族兴亡
        6.2.2 近代科学的观点
        6.2.3 以三育并重为学校教育之本
        6.2.4 《体育之研究》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发展
        6.2.5 科学发展观的雏形
    6.3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内涵
        6.3.1 “磨励以待日本”是《体育之研究》的主题思想
        6.3.2 《体育之研究》是继前人拯救民族危机之后的心声
        6.3.3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走向革命事业的敲门砖
        6.3.4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体育实践的收获
    6.4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影响
        6.4.1 青年毛泽东对当代的影响
        6.4.2 《体育之研究》内容的影响
7 《体育之研究》与重要人物的影响
    7.1 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
        7.1.1 毛泽东与蔡和森
        7.1.2 毛泽东与萧子升
        7.1.3 毛泽东与易昌陶
        7.1.4 毛泽东与贺果
        7.1.5 毛泽东与萧三
        7.1.6 毛泽东与罗学瓒
        7.1.7 毛泽东与张昆弟
        7.1.8 毛泽东与张国基
        7.1.9 毛泽东与周世钊
    7.2 新中国体育的发展
        7.2.1 军事体育的概念
        7.2.2 贺龙元帅的军事体育思想及贡献
        7.2.3 刘伯承元帅军事思想与中国体育的联系
        7.2.4 军事体育与军事教育评价
    7.3 中国其他领导人的体育思想及贡献
        7.3.1 周恩来的体育思想贡献
        7.3.2 邓小平的体育思想贡献
        7.3.3 其他领导人的体育思想贡献
8 习近平的体育观点与思想
    8.1 习近平的强军思想
        8.1.1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8.1.2 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8.2 习近平的体育观点
        8.2.1 习近平对中国体育的认识
        8.2.2 习近平谈“三大球”
    8.3 习近平的体育思想
        8.3.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8.3.2 习近平在正定
        8.3.3 习近平的体育发展思想
    8.4 习近平对毛泽东及体育思想的继承
9 《体育之研究》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9.1 学校体育的认识
    9.2 近现代体育的观点
        9.2.1 近代的体育观点
        9.2.2 现代的体育观点
    9.3 学校体育存在的弊端
    9.4 为师者注意事项
    9.5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
        9.5.1 体育方向学生与非体育方向学生的差异
        9.5.2 《体育之研究》的灵活运用
        9.5.3 正确合理方式运用
    9.6 小孩子的教育方法
        9.6.1 《差等生》的故事与孩子的发展
        9.6.2 《差等生》对我们的影响及作用
10 中华民族体育建国以来的发展
    10.1 中华民族体育的认识
    10.2 中华民族体育的作用
    10.3 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现状
    10.4 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方向
    10.5 中华民族体育的评价
11 《体育之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11.1 对中国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11.1.1 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11.1.2 对中华民族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11.2 对新时代青年的影响和启示
        11.2.1 要牢固树立远大志向
        11.2.2 要有坚韧不拔的恒心
        11.2.3 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11.2.4 要树立勇于担当精神
12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已有的界定
        二、本文对于身体素养的界定
        三、体适能测评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身体素养概念的研究
        二、关于身体素养评价内容的研究
        三、关于身体素养评价方式的研究
        四、关于我国《标准》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过程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制订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
        一、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逻辑起源
        二、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现状
        一、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国家教育政策
        二、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第二章 身体素养的国际关注与全球共识
    第一节 身体素养的国际关注
        一、发达国家对于身体素养的关注
        二、发展中国家对于身体素养的关注
        三、身体素养国际关注的小结
    第二节 身体素养的全球共识
        一、身体素养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前提
        二、身体素养是积极生活方式的催化剂
        三、身体素养是优异文化成绩的推动力
第三章 主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 美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日本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俄罗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主要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研究现状的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身体素养实现的哲学基础
        一、一元论的哲学基础
        二、身体素养的现象学基础
    第二节 身体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
        一、广泛运动参与的模式
        二、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三、家校社的协同机制
        四、与运动相关的评价范式
    第三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的贡献
        一、以促进学生身体活动的积极参与为重点
        二、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中心
    第四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制订的不足
        一、以外在量化指标为主线的测试机制,忽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
        二、以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体系,学生发展的过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测试项目的统一必测的发展趋势,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体现
    第五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实施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二、外界支持方面的问题
    第六节 《标准》(小学阶段)制订与实施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理想与现实的偏差
        二、主体与客体的错位
        三、素质与素养的差异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改进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身体素养的内涵
        二、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制订与实施的问题
        三、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制订与实施问题的原因
    第二节 改进建议
        一、《标准》(小学阶段)的当前实施
        二、《标准》的未来修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问卷
附件二 访谈题纲
附件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后记

(10)“石林彝族自治县《体育与健康》课程测查方案”实施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石林县中小学体育学科测查方案”的政策背景及实施方案
        1.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求
        1.1.3 石林县体育学科测查方案的实施效果需要进一步验证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3.1.1 对石林县初中体育学科测查方案认知的调查
        3.1.2 对学生的影响
        3.1.3 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3.1.4 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影响
        3.1.5 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影响
        3.1.6 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影响
        3.1.7 对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3.1.8 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
        3.1.9 对体育教学评价的影响
    3.2 讨论分析
        3.2.1 教师和学生对石林县初中体育学科测查方案的认知分析
        3.2.2 对学生的影响分析
        3.2.3 对体育教师的影响分析
        3.2.4 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影响分析
        3.2.5 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影响分析
        3.2.6 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影响分析
        3.2.7 对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分析
        3.2.8 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分析
        3.2.9 对体育教学评价的影响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体育运动与学生全面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体育运动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陈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 朱芃.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D]. 王芳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D]. 孟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民国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研究与启示[D]. 李远辉.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7]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研究[D]. 甘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D]. 樊桓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D]. 张强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10]“石林彝族自治县《体育与健康》课程测查方案”实施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D]. 吉志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