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及其栽培技术

葫芦及其栽培技术

一、葫芦及其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浩天[1](2019)在《我国西瓜和甜瓜栽培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西瓜和甜瓜均具有丰富营养,多汁爽口的特点,并且栽培周期短,栽培门槛低且栽种效益显着。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跨度大,四季分明,适合西甜瓜栽培。近40年来,西甜瓜产业在我国经济作物的生产中已经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为种植户增收和满足消费者逐渐提高的生活品质上有了越来越重要的贡献。但随着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规范、生产上的问题。本文依据“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中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任务内容,通过走访和数据查询,概括了我国五大西甜瓜优势产区的一般栽培模式现状,产量现状,以及各地典型栽培模式。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目前我国西甜瓜产业的发展状态——产量和栽培面积均呈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栽培模式虽较为多样,但比例仍需平衡;设施栽培发展较为迅速,但仍是以露地栽培为主等。同时整理归纳了各产区典型或特有的适应当地条件的栽培模式,如辽宁省新民市的春秋茬大棚、春茬露地双膜的栽培模式,甘肃凉州日光温室一年四茬栽培模式等,更深层次的对比了不同产区的西甜瓜栽培模式的异同。其次通过对西甜瓜产业栽培现状的分析,总结出我国现阶段西甜瓜栽培还存在主栽品种更新换代慢、搭配不合理;工厂化育苗发展滞后,自育苗栽培过多;产品上市时间过于集中等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速新品种、新技术在基层推广力度;扶持并树立典型育苗工厂;发展多样栽培模式,平衡各栽培模式比例,使栽培茬口相对平均的一系列具有参考性的建议,从而使得产业能够良性发展。

丁玉梅[2](2019)在《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文中研究表明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 Bouche)是南瓜属一年或多年生瓜类作物,对瓜类枯萎病有较强抗性,已作为嫁接砧木有效控制了瓜类枯萎病的发生和危害。中国是全球瓜类生产大国,枯萎病是影响瓜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为镰孢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土传病害,在世界范围内的瓜类种植区普遍发生,一般使瓜类减产20%60%,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经济、最有效和环境友好的途径。有关瓜类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及瓜类-枯萎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利用高通量的测序技术,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水平上研究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一方面,可以较系统分析抗性基因和抗性蛋白的差异表达特性,有助于从整体水平上揭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代谢通路、信号传导和分子调控网络,深入解析黑籽南瓜-枯萎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为阐明瓜类寄主响应枯萎病菌胁迫的抗性机制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信息。另一方面,可获得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表达谱的全景图,有利于筛选和鉴定起关键作用的抗病基因,为瓜类抗枯萎病基因工程育种提供可利用的基因资源。基于此,本研究从黑籽南瓜基因组中克隆NBS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s),并分析不同抗性品种中NBS同源片段的表达差异,结合枯萎病症状的表现确定抗性基因表达丰度较高的取样时间。在此基础上,选取抗病材料,利用高通量RNA-Seq技术和iTRAQ技术,通过多点时序比较,构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胁迫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表达谱,分析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代谢通路和分子调控网络;锁定和鉴别黑籽南瓜NBS类关键抗病基因,构建NBS类基因的VIGS沉默载体进行基因功能的初步验证。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NBS类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的简并引物,从黑籽南瓜基因组中分离了8条RGAs,其中HQRGA2(GenBank ID:MG946756)包含NBS类抗病基因的4个保守模块:P-loop、Kinase-2、Kinase-3a和GLPL区,且具有NB-ARC(nucleotide-binding adaptor shared by APAF-1,R proteins and CED-4)结构,为CC-NBS-LRR类抗病基因序列。HQRGA2与部分抗病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相似性达到87%99%,与中国南瓜抗病蛋白基因SQRGA-13的氨基酸同源性较高,达到96.6%,与其余抗病基因同源性在16.6%43.8%之间。Q-PCR分析显示3个黑籽南瓜品种中HQRGA2的表达均受枯萎病菌胁迫(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的诱导,其中感病白皮品种呈多个升-降的表达趋势,中抗花皮品种呈多个降-升的趋势,抗病绿皮品种HQRGA2的表达水平增加迅速且持续能力强,呈增加-降低的表达特点。结合接种后枯萎病出现和发展特征,确定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取样时间为接种枯萎病菌后48h(无肉眼可见症状的潜伏期)和96h(病症扩展期)。2.以抗病绿皮品种为材料,采用伤根法加灌根法接种枯萎病菌,对接种后48h、96h和对照(伤根加无菌水灌根后48h)的黑籽南瓜叶片进行RNA-Seq高通量测序,用Trinity软件对Clean reads进行组装,组装获得的Unigene在NR、SWISSPROT、KOG、GO、KEGG数据库中比对得到注释结果,FPKM法计算Unigene表达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和Pathway富集分析,研究黑籽南瓜响应枯萎病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同一时间点及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基因表达变化,构建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表达谱。主要结果如下:(1)黑籽南瓜转录组测序经组装后共获得62,169条Unigene,N50为1,640bp,最长Unigene为15,877bp,最短Unigene为301bp,平均长度为1,160bp。将Unigene和NR、SWISSPROT、KOG、GO和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共获得47,521条Unigene(76.44%)的生物信息学注释结果,其中11,676条Unigene(29.40%)能与甜瓜基因组比对上,11,674条Unigene(29.39%)能与黄瓜基因组比对上。另有14,648条Unigene(23.56%)未被注释到,推测该部分序列可能是新转录本,或者是黑籽南瓜区别于其他瓜类作物的特有基因。本研究构建的转录组数据库可为研究其他瓜类抗病机制的基因注释提供参考。(2)通过接种后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量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富集,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较为可靠。结果显示:(1)受枯萎病菌侵染后,不同时间点被诱导的大多数Unigene的功能都是常见的,几乎涵盖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共有25,020条Unigene被富集到25个分子功能家族,其中4,437条Unigene被富集到仅一般功能预测(General function prediction only),是富集基因数最多的一类,其次2,744条Unigene富集到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蛋白质周转(Protein turnover)和分子伴侣(Chaperones),2,368条Unigene富集到信号转导机制(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s),而富集到次生代谢物的合成、运输及分解(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synthesis,Transport and catabolism)与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上的基因数分别是837条和228条。(2)枯萎病菌激活的黑籽南瓜差异表达基因随侵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多。接种后48h和96h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939和2,021个,且下调基因的数量大于上调基因,其中有大量转录因子和抗病R基因发生了上调或下调表达。并集分析显示有72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2个时间点中共同差异表达,355个基因上调表达,366个基因下调表达;具有相同的表达趋势的有444个,238个持续上调表达,206个持续下调表达。(3)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接种后48h时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细胞程序性死亡(Necroptosis)、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硫胺素代谢(Thiamine metabolism)、淀粉和糖代谢(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细胞凋亡(Apoptosis)、糖酵解/糖异生(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溶菌酶(Lysosome)、细胞色素P450代谢(Cytochrome P450 metabolism)、丙酮酸盐代谢(Pyruvate metabolism)、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抗坏血酸和醛酸盐代谢(Ascorbate and aldarate metabolism)、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等抗病相关代谢途径。接种后96h,除上述代谢途径外,还激活了P53信号、VEGF信号和TNF信号等抗病相关信号途径,枯萎病菌激发了黑籽南瓜体内多种抗病途径、差异表达基因涉及防御反应及信号转导等,显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机制受到多基因网络系统的调控。3.在转录组学研究的基础上,以相同处理的材料,利用iTRAQ技术研究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差异蛋白表达谱。结果表明:(1)总共鉴定到的可信蛋白数量为1,907个,差异表达蛋白总数为567个,CK-VS-48h处理组的差异表达蛋白有113个,其中60个差异蛋白通过KEGG富集到55个代谢通路;CK-VS-96h处理组有329个,198个富集在82条通路;48h-VS-96h有125个。发现在差异表达蛋白中有4个未知功能蛋白,其中的1个上调蛋白CL11145contig1是gpi锚定的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对于抵抗非生物胁迫具有重要作用。另一个上调蛋白CL9717contig1为未知蛋白。2个下调的未知蛋白CL29643contig1和CL4168contig1均为假定的Csa蛋白,功能有待研究。(2)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并集分析找到3个处理组中有13个共性差异蛋白,其中与抗性相关的是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1和SAM2),推测SAM合成相关基因也在抗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与KEGG通路之间的互作分析表明,接种后48h的基因和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差异比96h大,上调表达的互作基因和蛋白数量比96h多。(3)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表达蛋白关联性分析表明,接种后48h和96h与转录组差异基因关联表达的差异蛋白分别有11个和39个;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差异蛋白和相关调节基因富集到20个代谢途径,主要参与了核糖体、苯丙素类生物合成、光合生物的碳固定、过氧化物酶体、乙醛酸盐和二羧酸盐代谢和糖酵解/糖异生、半乳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等途径。研究结果为确定需深入研究的代谢通路及鉴定关键抗性蛋白提供依据。4.综合黑籽南瓜接种枯萎病菌后的转录组和蛋白组学中的pathway富集分析数据,提出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抗病信号转导网络,初步明确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调控和信号传导途径,为黑籽南瓜抗病基因的进一步挖掘奠定了基础。(1)受枯萎病菌侵染后,黑籽南瓜通过膜锚定的枯萎病菌受体蛋白识别真菌诱导子/PAMPs(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诱导下游信号传导。(2)钙通道的激活和胞质钙的增加触发NADPH氧化酶的激活,导致H2O2的产生和活性氧(ROS)爆发。(3)黑籽南瓜去除根尖后,枯萎病菌快速入侵,病菌的效应因子/无毒基因(AVR)使黑籽南瓜相关基因作出误判,从而导致木质素合成降低、细胞间隙扩大、细胞壁降解、光合速率下降、蜡质合成下降等过程,植株的物理抗性并未发挥作用。(4)随着病原菌的增多,黑籽南瓜通过特定的病原体受体(PRRS)和NBS类抗病蛋白识别病菌效应因子,从而激活MAPK信号转导途径。(5)ABA途径在MYB和NAC等转录因子的参与下,通过提高丙酮酸盐、介导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及细胞程序性死亡来防御病菌。(6)茉莉酸(JA)途径主要是通过茉莉酸甲酯的增加来促进相关转录因子或基因的表达,但其中的基因有上调或下调,预测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参与了后期的防御;(7)水杨酸(SA)途径作为主要的抗病信号转导途径,通过WRKY和BZIP转录因子激发了PR1蛋白的表达,从而开启系统性防御过程(SAR),调动硫胺素、溶菌酶、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吞噬体等过程来清除病菌;(8)产生的ROS通过抗坏血酸-谷胱苷肽循环(ASA-GSH)循环来清除。(9)过氧化物酶体在抗病过程中通过CAT来调节和平衡ROS的产生。5.针对NBS-LRR类基因在黑籽南瓜抗病信号转导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二代转录组Unigene和全长转录组Unigene结合方法对NBS类基因进行了鉴别和筛选。(1)以NB-ARC作为参考氨基酸序列,从黑籽南瓜CDS中鉴定了43条CfNBS(NBS-type gene from C.ficifolia)类基因序列,分属于TNL、CNL、TN、RPW8-N和N类六个亚基因家族,典型的TNL和CNL类分别有2个和13个。进化树分析表明,CfNBS类基因可以分为4大类群,黑籽南瓜的NBS类抗病基因数量较少但其基因分化比其它瓜类物种丰富。(2)与二代转录组进行比对,筛选获得11个差异表达的CfNBS类关键基因,显着富集在防卫反应、谷胱苷肽转运、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合等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富集通路最多的是与TMV抗性蛋白同源的2个基因(CL19588contig1和CL21402contig1),表明这2个基因在抗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接种枯萎病菌后的Q-PCR验证表明,有10个基因表达趋势同转录组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表明,在根、茎和果皮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分别是CL34065Contig1、CL52011Contig1和CL19588Contig1。6.从黑籽南瓜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了HQRGA2片段的全长基因,其Unigene编码为CL7398Contig1,经实体克隆测序该基因全长4,303bp,命名为CfRFN2(Gene Bank ID:MK618462),ORFfinder分析发现其有一个完整的编码框,长度4,092bp,编码1,363个氨基酸。(1)CfRFN2注释为拟南芥抗病蛋白At4g27190类转录突变体X1同源基因。CfRFN2与其他瓜类抗病基因核苷相似性在87%98%之间,保守结构域分析该基因含有1个NB-ARC和2个LRR结构域;推导该基因的信号肽序列在1920个氨基酸之间且不属于分泌蛋白;CfRFN2蛋白与美洲南瓜和中国南瓜的RPS2蛋白同源性亲缘关系最近。(2)从克隆载体pEASY-CfRFN2片段3中扩增415bp的CfRFN2基因片段,连接入VIGS载体pTRV2,构建完成VIGS沉默载体pTRV2-CfRFN2。以含有沉默载体和共转化载体pTRV1的农杆菌同时侵染黑籽南瓜幼苗,28d后以共侵染的植株接种枯萎病菌为处理,以野生型植株接种枯萎病菌为对照,接种7d后,处理植株较对照发病严重,Q-PCR分析显示处理植株中CfRFN2的相对表达量在接种后48h和96h比对照分别减低34.75%和98.27%,初步表明黑籽南瓜CfRFN2基因具有抗枯萎病的功能。

徐千惠[3](2016)在《辽宁省蔬菜病毒病调查与鉴定》文中研究表明蔬菜病毒病是困扰蔬菜种植业的一大难题,无论是露地种植还是保护地栽培,病毒病都是制约蔬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病毒病的发生会造成蔬菜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蔬菜的品质。目前,辽宁省蔬菜病毒病系统性研究仍不完善,对病毒病的常发种类、分布特点、发生趋势还尚不明确,对一些在市场上具有良好前景的新兴蔬菜病毒病研究存在空白,对一些可造成严重损失的重要病毒还应继续关注。鉴于以上方面,本文对辽宁省蔬菜常发病毒进行了普查,对可以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重要病毒和近年来的新兴蔬菜病毒病进行了鉴定以明确病毒种类,为日后蔬菜病毒病的防治提供借鉴作用。1.针对辽宁地区主要蔬菜病毒进行普查,明确了我省蔬菜病毒病的分布特点、危害情况和病毒种类。2015年,在辽宁省采集茄科(番茄、辣椒)、葫芦科(黄瓜)、豆科(菜豆)、锦葵科(黄秋葵)、伞形科(三叶芹)等常见蔬菜类、保健蔬菜类和山野菜类多个蔬菜品种。使用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 BBWV)、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的单克隆抗体,采用Dot-ELISA方法对常见蔬菜病毒病进行检测。在检测中,茄科样品主要检测TMV、CMV、PVY、BBWV、TSWV等病毒种类;豆科样品主要检测BBWV、TSWV等种类;葫芦科样品主要检测CMV、CGMMV等种类。常见蔬菜病毒病普查在辽宁省铁岭、锦州、新民、海城、凤城等五个地区22个乡镇共采集样品664份,包括常规蔬菜样品634份和重点调查的蔬菜样品30份。常规蔬菜共检测出117份阳性样品,检出率为18%。其中,TMV、CMV、PVY、BBWV、TSWV均有检出,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1.2%、9%、2.8%、2.4%和0.9%,CGMMV在各地均未检出。从各科作物来看,茄科作物检出率较高为26.3%,葫芦科、豆科检出率分别为12.8%和13%。从各地区病毒发生情况来看,凤城地区蔬菜病毒种类较多,发生较重。此次调查中有12份样品被检测出有复合侵染的现象,占总检出率的1.9%,分别为TMV+CMV、TMV+BBWV、TMV+CMV+BBWV+TSWV的复合侵染。调查过程中,对曾为番茄产业带来毁灭性灾害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和在辽宁省有持续蔓延、扩增的趋势的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进行重点调查;同时也针对保健类蔬菜黄秋葵和山野菜三叶芹上病毒病进行鉴定,以明确其病毒种类和变异情况,为日后该类蔬菜病毒病的研究及防治提供借鉴作用。2.针对辽宁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进行分子鉴定,明确了TYLCV的发生情况。在辽宁省新民、海城、锦州、沈阳、铁岭、凤城、阜新等地采样,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TYLCV的检测。针对在海城采集到的TYLCV样品选用背靠背引物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经分离纯化、载体连接、序列测定后分析结果表明TYLCV海城分离物与山东TYLCV-SDCL (JQ038240.1)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35%,基本无变异情况。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中与其他国内、国外分离物同属一支可能拥有相同进化祖先。3.对在辽宁地区有加重趋势的PMMoV进行生物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物学检测中根据鉴别寄主反应症状:在心叶烟、三生烟、普通烟上产生枯斑,在苋色藜上产生褪绿斑点,初步判断为PMMoV侵染所致;经DAS-ELISA和RT-PCR检测,结果均为PMMoV;克隆获得PMMoV CP区域基因序列,通过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后表明辣椒PMMoV辽宁分离物与河北保定PMMoV-BD (HQ699079)同源性最高为99.79%,且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上同属一支。4.对营养价值丰富、市场前景广阔的保健蔬菜黄秋葵和山野菜三叶芹病毒进行了生物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物学结果表明黄秋葵、三叶芹上病毒在普通烟、苋色藜和千日红等指示植物上显症,根据症状初步判断为由TMV侵染所致。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三叶芹病样结果为阳性,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病毒种类。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两者病样均为TMV侵染,通过克隆TMV部分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黄秋葵TMV分离物与云南昆明(HE818410.1)TMV分离物同源性最高为100%,并且在系统发育树上同出一支;三叶芹TMV分离物与贵州(HE818450.1)和云南昆明(HE818410.1)的分离物同源性相同为99.84%,并且在进化树也属于同一分支。

郭玉丹[4](2016)在《‘新生代三号’无籽西瓜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西瓜是世界十大水果之一,我国西瓜的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籽西瓜因其高品质而越来越受欢迎,无籽西瓜不仅品质优于二倍体西瓜,而且产量高,效益好,因此发展无籽西瓜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都有重要意义。目前,生产上优质无籽西瓜品种较少,而且严重缺乏配套的增产增效栽培技术。因此,河南农业大学与河南豫艺种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育成了优质、丰产、无籽西瓜杂交一代新品种‘新生代三号’。传统的栽培方式不一定全部适用于新品种,为了找到最适合新品种的栽培方式,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本文通过催芽试验,嫁接育苗试验,密度整枝施肥试验等试验设计,研究了最适合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并且进一步确定了新品种‘新生代三号’的主要生育特性。本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新生代三号’为中熟黑皮无籽西瓜品种,果形高圆、果肉颜色红、肉质酥脆、产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品质优、无空心、无白筋与硬块、无着色秕籽、硬韧性好、种植效益高,适合露地中熟栽培。2.破壳与否对‘新生代三号’无籽西瓜种子发芽率有很大影响,先破壳后浸种和先浸种后破壳两种破壳方法均能显着提高‘新生代三号’无籽西瓜种子的发芽率,且两种破壳方法对发芽率的影响差异不显着。不同的浸种时间对发芽率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新生代三号’无籽西瓜种子在两种破壳方法的处理下,发芽率都在84%96%之间。3.‘新生代三号’无籽西瓜种子发芽势受到浸种时间和破壳与否影响很大,浸种时间以48h为宜,且不论浸种时间如何,均以先浸种后破壳处理的发芽势最高,其次为先破壳后浸种,不破壳浸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特别低。4.90C、V90、90A与‘新生代三号’的亲和性都比较好。V90和90C砧木能有效的促进‘新生代三号’苗期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90A嫁接苗的苗期长势较差,由90A嫁接的西瓜苗苗期株高和茎粗增长较慢,增长速度低于自根苗。三种砧木嫁接组合中,只有V90为砧木的嫁接苗苗期根系活力高于自根苗。5.不同砧木嫁接‘新生代三号’产量均高于其自根苗,以V90为砧木的嫁接西瓜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高4 970kg·hm-2,90C和90A嫁接西瓜产量虽然高于对照但是差异不显着。三种嫁接组合对‘新生代三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均显着低于对照。调查结果显示,V90和90A嫁接无籽西瓜有使果皮增厚的作用,而用90C嫁接‘新生代三号’却有利于减小皮厚。90C和90A砧木嫁接‘新生代三号’对果肉纤维黄带和口感没有影响。V90可使无籽西瓜果肉变硬。综合来说,90C为‘新生代三号’的最适砧木。6.添加土壤调理剂可极显着提高‘新生代三号’的产量;栽培密度对产量有极显着影响,密度为700株每667m2时产量最高。在所有组合处理中,A1B3C1(添加土壤调节剂、种植密度为每667m2700株和进行双蔓整枝)是最优组合,产量最高,达到59 718.75kg·hm-2。结果表明,平均单瓜重最好的组合为B1C1A1、B1C2A1,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其他组合。其中B1C1A1(添加土壤调节剂、种植密度为每667m2500株和进行双蔓整枝)平均单瓜重最大(6.89 kg)。7.综上所述,‘新生代三号’的最适配套栽培技术为采用先浸种后破壳及浸种48小时的催芽方法进行催芽,自根苗栽培,采用添加土壤调节剂、种植密度为每667m2700株和进行双蔓整枝的栽培方式。

李昕升[5](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杨冬艳,冯海萍,曲继松,张丽娟,于蓉,郭文忠[6](2014)在《不同类型砧木嫁接对西瓜苗期若干性状的影响》文中提出试验选取葫芦、白籽南瓜、野生西瓜、籽用西瓜4个类型9个砧木品种与宁夏温室主栽品种‘华铃’嫁接,研究嫁接苗苗期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白籽南瓜类型的砧木嫁接的西瓜苗期整体生长势强于葫芦、野生西瓜和籽用西瓜砧木,以接穗茎粗度、地上部干质量、壮苗指数差异最为显着;葫芦砧木嫁接的西瓜根冠比高于其他砧木和自根苗;耐盐性能由大到小为‘中青砧木’>‘金陇盛光板大籽王’、‘勇士’、‘嘉禾源’、‘日本杂交砧木’>‘圣太郎’、‘早生西砧’、‘南砧1号’>‘FR霸王’>‘华铃’自根砧。

杨冬艳,冯海萍,曲继松,张丽娟,于蓉,郭文忠[7](2014)在《不同类型砧木嫁接对西瓜苗期若干性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选取葫芦、白籽南瓜、野生西瓜、籽用西瓜4个类型9个砧木品种与宁夏温室主栽品种‘华铃’嫁接,研究嫁接苗苗期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白籽南瓜类型的砧木嫁接的西瓜苗期整体生长势强于葫芦、野生西瓜和籽用西瓜砧木,以接穗茎粗度、地上部干质量、壮苗指数差异最为显着;葫芦砧木嫁接的西瓜根冠比高于其他砧木和自根苗;耐盐性能由大到小为‘中青砧木’>‘金陇盛光板大籽王’、‘勇士’、‘嘉禾源’、‘日本杂交砧木’>‘圣太郎’、‘早生西砧’、‘南砧1号’>‘FR霸王’>‘华铃’自根砧。

施先锋,李爱成,李煜华,彭金光,孙玉宏[8](2012)在《西瓜专用砧木——鄂砧1号葫芦的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砧1号是用日本葫芦H08自交系作母本,武汉地方葫芦H06自交系作父本配制而成的远缘葫芦杂交种。采用鄂砧1号等不同砧木嫁接西瓜试验结果显示,与其他参试葫芦砧木相比,鄂砧1号发芽率高,出苗整齐,苗壮;与西瓜嫁接亲和性好,共生力强,结合面致密,成活率高;抗枯萎病,耐盐碱,叶部病害轻;嫁接后增产效果明显,对果实品质影响小。

山建利,张允[9](2012)在《春茬大棚西瓜复种秋茬架豆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陕西户县春茬大棚嫁接西瓜复种秋茬架豆的种植模式,生产的西瓜于5月1日上市,较露地提前1个月上市,秋茬架豆于10月中旬上市,比露地延迟1个月上市,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1春茬大棚西瓜栽培技术1.1品种选择大棚西瓜应选用早熟、高产、抗寒、抗病的品种,特别是能抗枯萎病、蔓枯病的品种。一般选用超纯特大京欣、京欣、鲁青等。

徐立军[10](2011)在《林药间作对掌叶半夏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及生理生态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林药间作是一种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高效栽培生产模式。在林药间作过程中,由于林木遮荫而造成的光强和光质的变化,以及药用植物和间作树种之间的化感作用是决定林药间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掌叶半夏(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又名虎掌南星,其块茎有祛风定惊、化痰散结之功效。本文以掌叶半夏为研究材料,通过采用遮荫网设置的人工模拟遮荫试验,采用不同颜色薄膜设置的光质试验以及选择不同板栗林设置的掌叶半夏与板栗间作试验,分别考察了光强、光质以及林下间作对掌叶半夏药材产量和和药用成分含量(药材质量指标)影响,此外,还基于不同试验处理下掌叶半夏生长性状、光合生理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细胞保护酶体系的变化情况,对光强、光质以及林下间作对其药材产量和质量影响的生理生态学机制进行了探讨。作为林药间作的基础研究,还对板栗与掌叶半夏间作的化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人工模拟遮阴试验结果表明:①适度遮荫有利于掌叶半夏药材高产。在100%(不遮光对照)、60%、40%和20%四种相对光强处理下,随着光强减弱掌叶半夏的药材产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以40%相对光强下的药材产量最高。对不同遮荫处理下掌叶半夏的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适度遮荫能够提高单株叶片数,增大单叶面积。同时,遮荫能够提高总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素a/b值,提高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对光合日进程和光响应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100%相对光强下掌叶半夏会发生光合午休现象。40%相对光强处理下的掌叶半夏在有效辐射0-200μmol.m-2.s-1的弱光范围内的光利用效率最高,这都是掌叶半夏对遮荫环境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变现。对SOD、POD、CAT酶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光强减弱三种酶的活性均呈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说明100%相对光强的强光环境和20%相对光强的弱光环境均对掌叶半夏产生了一定的胁迫伤害。综合上述结果,掌叶半夏在40%相对光强下产量最高的生态学机理与掌叶半夏在这个光强条件下单株叶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光合速率高和未受到光逆境胁迫几项综合因素有关。②遮荫对胡芦巴碱、胸腺嘧啶、6-氧嘌呤、腺嘌呤以及掌叶半夏总生物碱、掌叶半夏多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影响规律不同。10月份采收期的测定结果表明,掌叶半夏总生物碱在100%相对光强(无遮荫)条件下含量最高;胸腺嘧啶、6-氧嘌呤和腺嘌呤三种含氮化合物在60%相对光强处理下含量最高;掌叶半夏多糖在40%相对光强处理下含量最高;胡芦巴碱和可溶性蛋白在20%相对光强处理下含量最高。对不同遮荫条件掌叶半夏药材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遮荫条件下掌叶半夏的化学成分种类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光质试验结果表明:在白光(自然光)、红光、蓝光和绿光四种色膜处理下,以白光处理下药材产量最高,总体呈现白光>红光>蓝光>绿光的趋势。对不同色膜处理下生长性状和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掌叶半夏叶片数随光质变化的趋势与药材产量一致。与白光处理比较,蓝光、红光能够提高叶绿素含量,而绿光则降低了叶绿素及胡萝卜素的含量;在光合日进程中,掌叶半夏叶片光合速率Pn的白光>蓝光>红光>绿光,光响应曲线测定结果表明,白光处理下掌叶半夏在0-2000μmol.m-2.s-1有效辐射范围内的光能利用率均高于其他光质处理。在红光-蓝光-白光-绿光处理下,SOD、POD和CAT的变化趋势为高-低-高的趋势,蓝光下三种酶活性最高。总结上述结果,白光处理下药材产量最高与白光增加了掌叶半夏的叶片数,进而增强其光合能力有关。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光合生理的基础理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利用红光和蓝紫光,白光属于复合光,包括植物进行光合需要的各波段光源,而绿光则为植物光合作用无法利用的光,绿光处理下药材产量最低也势在必然。②在6月-9月期间,不同光质处理对胡芦巴碱、6-氧嘌呤和腺嘌呤三种含氮化合物的积累具有显着影响,全部表现为红光能够促进这三种化合物的积累,而对于胸腺嘧啶含量却没有显着影响。不同光质处理的总生物碱含量在6-7月份表现为绿光>白光>红光>蓝光处理,而到8-10月期间却表现为相反的趋势。掌叶半夏多糖在7-10月期间表现为红光处理下含量高的趋势;掌叶半夏可溶性蛋白在9-10月期间表现为蓝光>白光>红光>绿光的趋势。HPLC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处理对于药用成分种类未产生影响。3.板栗与掌叶半夏间作试验结果表明:①T1(株行距为3×5米)处理下,掌叶半夏的药材产量最高。对生长和生理指标分析表明,随着板栗株行距的减小,遮荫程度的加大,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均大致为升高趋势;掌叶半夏的LSP、LCP、Rd等光合参数降低,AQY随之减弱,Pmax先是升高,后是降低。随着板栗株行距的减小,遮荫度的增加,SOD、POD和CAT的变化趋势为高-低-高的趋势,说明:掌叶半夏在全光下或弱光胁迫下通过维持较高的三种酶活性,减轻自身活性氧的伤害。②在T1间作系统下,葫芦巴碱(10月份除外)等四种含N化合物最高。③总生物碱、多糖在T1间作系统下含量最高,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T2间作系统下最高。这说明:适宜的间作系统,适当的遮荫,能够促进总生物碱和多糖含量的积累,而板栗株行距较小的间作系统,则能更促进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积累。不同间作系统下,掌叶半夏指纹图谱峰面积不同。4.化感试验结果表明:板栗落叶水浸提液对掌叶半夏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有一定的他感作用,浓度较低时,对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较小,从他感作用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板栗和掌叶半夏能够间作。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光强、光质及间作处理下掌叶半夏药材几种活性成分积累的测定分析,发现适度的光强处理、光质和间作条件够促进几种活性成分的积累;(2)通过对不同处理下掌叶半夏药材指纹图谱的测定分析,发现不同处理在不同时间对其指纹图谱影响不同;(3)系统的研究了光强、光质及间作处理处理对掌叶半夏的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光合特性和产量、活性成分的关系。

二、葫芦及其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葫芦及其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西瓜和甜瓜栽培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西甜瓜嫁接技术现状
        1.4.2 国内外西甜瓜设施栽培现状
        1.4.3 国内外栽培模式现状
2 全国五大西甜瓜产区栽培概况
    2.1 全国五大西甜瓜优势产区分布
    2.2 东北西甜瓜优势产区栽培概况
        2.2.1 东北优势产区产量情况
        2.2.2 东北优势产区西瓜栽培模式概况
        2.2.3 东北优势产区甜瓜栽培概况
        2.2.4 东北优势产区西瓜典型栽培模式
        2.2.5 东北优势产区甜瓜典型栽培模式
    2.3 黄淮海优势产区栽培概况
        2.3.1 黄淮海优势产区产量概况
        2.3.2 黄淮海优势产区西瓜栽培模式概况
        2.3.3 黄淮海优势产区甜瓜栽培概况
        2.3.4 黄淮海优势产区西甜瓜典型栽培模式
    2.4 长江流域优势产区栽培概况
        2.4.1 长江流域优势产区产量概况
        2.4.2 长江流域优势产区西甜瓜栽培模式概况
        2.4.3 长江流域优势产区典型西甜瓜栽培模式
    2.5 西北优势产区栽培概况
        2.5.1 西北优势产区产量情况
        2.5.2 西北优势产区西甜瓜栽培模式概况
        2.5.3 典型西甜瓜栽培模式
    2.6 华南优势产区栽培概况
        2.6.1 华南优势产区产量概况
        2.6.2 华南优势产区西甜瓜栽培模式概况
        2.6.3 华南优势产区典型西甜瓜栽培模式
    2.7 小结
        2.7.1 设施栽培面积成为各地区主要栽培模式,露地栽培面积减少
        2.7.2 设施栽培形式多样,南北方构成略有差异,主要以简单设施为主
        2.7.3 上市时间集中在夏季,且南北上市时间差异不大
        2.7.4 因地制宜,发展了多种特色简约高效栽培模式
        2.7.5 无土栽培开始在实际生产中发展
        2.7.6 人工授粉方式仍在多数主栽产地使用,蜜蜂授粉和激素喷花广泛应用
3 我国西甜瓜产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主栽品种更新换代慢较为缓慢,老品种较多
        3.1.2 自育苗仍占规模化生产较大比重,工厂化育苗仍需发展
        3.1.3 上市时间过于集中
        3.1.4 露地栽培仍占有较大比重
    3.2 解决建议
        3.2.1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推进品种更新换代
        3.2.2 加大对工厂化育苗的扶持力度,树立典型育苗企业
        3.2.3 调节生产方式构成,改善上市时间分布
参考文献
附表一 全国西甜瓜栽培模式调查表
致谢

(2)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黑籽南瓜利用与研究进展
        1.1.1 黑籽南瓜栽培与资源利用概况
        1.1.2 黑籽南瓜遗传多样性
        1.1.3 黑籽南瓜抗逆性及其生理基础
        1.1.4 细胞生物学及细胞工程
        1.1.5 基因克隆
        1.1.6 总结与展望
    1.2 瓜类枯萎病研究进展
        1.2.1 枯萎病致病机制
        1.2.2 尖孢镰刀菌基因组测序及致病相关基因
        1.2.3 寄主枯萎病抗性遗传及其相关基因
        1.2.4 瓜类—枯萎病菌互作分子机制
        1.2.5 总结与展望
    1.3 转录组学在作物应答病原菌胁迫中的研究概况
    1.4 蛋白组学在作物应答病原菌胁迫中的研究概况
    1.5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的联合研究
    1.6 植物NBS类抗病基因(蛋白)研究进展
        1.6.1 抗病基因(蛋白)的类型
        1.6.2 NBS-LRR抗病基因(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6.3 NBS-LRR抗病基因(蛋白)对效应分子的识别
        1.6.4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NBS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3.2.3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3.2.4 实验方法
        3.2.5 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3.2.6 黑籽南瓜室内抗性鉴定
        3.2.7 NBS类抗病基因序列表达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黑籽南瓜RGAs的克隆
        3.3.2 RGAs聚类分析及相似性比较
        3.3.3 HQRGA2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析
        3.3.4 HQRGA2的保守结构域分析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
        3.3.5 系统进化树分析
        3.3.6 3种黑籽南瓜枯萎病抗性鉴定
        3.3.7 枯萎病菌胁迫下3种黑籽南瓜NBS同源序列的表达差异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及接种方法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序数据的处理
        4.2.4 Unigene功能注释
        4.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4.2.7 Q-PCR验证关键差异表达基因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测序数据统计
        4.3.2 unigene的功能注释
        4.3.3 蛋白编码区预测(CDS)
        4.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4.3.7 抗性相关代谢途径及基因分析
        4.3.8 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TF家族分析
        4.3.9 差异基因R基因家族分析
        4.3.10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及转录组与Q-PCR的相关性
    4.4 讨论
        4.4.1 枯萎病菌胁迫下黑籽南瓜的转录组测序
        4.4.2 关于的生物信息学注释问题
        4.4.3 硫胺素与抗病性的关系
        4.4.4 过氧化物酶体与抗病的关系
        4.4.5 ABA和SA介导黑籽南瓜主要的抗枯萎病信号传导途径
    4.5 小结
第5章 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蛋白组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5.2.4 蛋白组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质检测
        5.3.2 蛋白质基本鉴定信息
        5.3.3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5.3.4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富集分析
        5.3.5 差异表达蛋白的Pathway富集分析
        5.3.6 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
        5.3.7 差异表达蛋白表达模式聚类
        5.3.8 差异蛋白和差异表达基因的关联分析
        5.3.9 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黑籽南瓜NBS类基因的鉴别与关键基因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材料
        6.2.2 黑籽南瓜三代转录组测序
        6.2.3 全长转录组的数据分析
        6.2.4 NBS类抗性基因的鉴别
        6.2.5 进化分析
        6.2.6 CfNBS类差异表达关键基因的鉴定
        6.2.7 差异表达CfNBS类基因的GO功能分析
        6.2.8 CfNBS类关键基因的Q-PCR验证与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CfNBS类基因的鉴定
        6.3.2 CfNBS类基因的分类
        6.3.3 黑籽南瓜CfNBS类基因的进化树分析
        6.3.4 黑籽南瓜CfNBS类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6.3.5 CfNBS类基因的GO功能分析
        6.3.6 黑籽南瓜差异表达的CfNBS类关键基因的Q-PCR验证
        6.3.7 CfNBS类关键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NBS类抗病基因CfRFN2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7.1 引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材料
        7.2.2 菌株及载体
        7.2.3 仪器及试剂
        7.2.4 黑籽南瓜总RNA提取及反转录PCR
        7.2.5 CfRFN2全长基因序列的克隆
        7.2.6 CfRFN2全长基因序列分析
        7.2.7 接种枯萎病菌后CfRFN2表达量检测、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7.2.8 CfRFN2基因的VIGS体系功能初步验证
    7.3 结果与分析
        7.3.1 黑籽南瓜总RNA的提取
        7.3.2 黑籽南瓜CfRFN2基因的扩增及拼接
        7.3.3 CfRFN2的核苷酸相似性分析
        7.3.4 CfRFN2的保守结构域分析
        7.3.5 CfRFN2的亲疏水性分析
        7.3.6 CfRFN2的信号肽分析
        7.3.7 CfRFN2的蛋白跨膜域预测
        7.3.8 CfRFN2蛋白进化树分析
        7.3.9 黑籽南瓜CfRFN2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7.3.10 黑籽南瓜CfRFN2的VIGS载体构建
        7.3.11 VIGS侵染黑籽南瓜的体系有效性验证
        7.3.12 VIGS侵染黑籽南瓜植株的PCR检测
        7.3.13 pTRV2-CfRFN2沉默植株观察和Q-PCR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缩写词表
致谢

(3)辽宁省蔬菜病毒病调查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蔬菜病毒病研究进展
    1.1 茄科蔬菜病毒病研究概况
        1.1.1 番茄
        1.1.2 辣椒
    1.2 葫芦科蔬菜病毒病研究概况
        1.2.1 黄瓜
        1.2.2 南瓜
    1.3 豆科蔬菜病毒病研究概况
        1.3.1 菜豆
        1.3.2 蚕豆
    1.4 锦葵科蔬菜病毒病研究概况
        1.4.1 黄秋葵
    1.5 伞形科病毒病研究概况
        1.5.1 三叶芹
    1.6 小结
第二章 辽宁蔬菜病毒病调查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
        2.1.2 调查对象
        2.1.3 调查地点
        2.1.4 检测方法
    2.2 样品信息
        2.2.1 样品采集时间、种类及地理信息
        2.2.2 样品数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番茄病毒病检测情况
        2.3.2 辣椒病毒病检测情况
        2.3.3 菜豆病毒病检测情况
        2.3.4 黄瓜病毒病检测情况
        2.3.5 辽宁省蔬菜病毒病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
第三章 部分蔬菜病毒分离物鉴定及序列分析
    3.1 材料
        3.1.1 毒源
        3.1.2 菌株和试剂
        3.1.3 仪器
    3.2 方法
        3.2.1 植物总DNA的提取
        3.2.2 植物总RNA的提取
        3.2.3 反转录
        3.2.4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5 DNA及RNA的检测
        3.2.6 PCR扩增
        3.2.7 扩增TYLCV DNA-A分子全长
        3.2.8 分子克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番茄TYLCV结果与分析
        3.3.2 辣椒PMMoV结果与分析
        3.3.3 黄秋葵TMV结果与分析
        3.3.4 三叶芹TMV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辽宁省蔬菜病毒病调查
    4.2 番茄TYLCV的分离物
    4.3 辣椒PMMoV的分离物
    4.4 黄秋葵TMV的分离物
    4.5 三叶芹TMV的分离物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生代三号’无籽西瓜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文献综述
    1.1 中国西瓜的栽培历史
    1.2 无籽西瓜的发展概况
    1.3 无籽西瓜的嫁接栽培技术
        1.3.1 西瓜嫁接研究进展
        1.3.1.1 西瓜嫁接历史发展概况
        1.3.1.2 西瓜砧木的选育和利用
        1.3.1.3 嫁接方法
        1.3.1.4 嫁接对无机养分吸收和运输的影响
        1.3.1.5 嫁接的抗逆生理和机理
        1.3.1.6 嫁接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1.3.1.7 西瓜嫁接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1.3.2 无籽西瓜的栽培技术
        1.3.2.1 催芽
        1.3.2.2 苗期
        1.3.2.3 定植及授粉
        1.3.2.4 施肥与灌溉
        1.3.2.5 生长后期管理
        1.3.2.6 适时采收
    1.4 无籽西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1.4.1 同化面积
        1.4.2 坐果节位
        1.4.3 坐果数与坐果率
        1.4.4 营养吸收规律
    1.5 衡量无籽西瓜品质的主要指标及产量构成要素
2.引言
3.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无籽西瓜及嫁接砧木
        3.1.2 供试肥料
        3.1.3 试验地的情况
    3.2 实验设计
        3.2.1 催芽试验
        3.2.2 嫁接试验
        3.2.2.1 不同嫁接组合生长指标的测定
        3.2.2.2 不同嫁接组合产量和品质的测定
        3.2.3 密度整枝施肥试验
    3.3 试验方法
        3.3.1 温汤浸种方法
        3.3.2 嫁接方法
        3.3.3 嫁接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方法
        3.3.4 果实产量及品质的测定方法
        3.3.5 数据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的浸种方法和浸种时间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4.1.1 两个处理间发芽率的多重比较
        4.1.2 不同处理组合间发芽率的多重比较
        4.1.3 不同处理组合间发芽势的多重比较
    4.2 不同砧木对嫁接西瓜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4.2.1 不同砧木对西瓜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
        4.2.2 不同砧木对无籽西瓜嫁接苗定植前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4.2.3 不同砧木对无籽西瓜嫁接苗定植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砧木对无籽西瓜嫁接苗定植前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4.2.5 不同砧木对无籽西瓜嫁接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4.3 不同砧木对嫁接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4 密度、整枝方式和土壤调理剂对‘新生代三号’产量及单瓜重的影响
        4.4.1 不同处理对平均产量的影响
        4.4.1.1 裂区主处理间平均产量的多重比较
        4.4.1.2 处理间平均产量的多重比较
        4.4.2 不同处理对平均单瓜重的影响
        4.4.2.1 处理间平均单瓜重的多重比较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不同的浸种方法和浸种时间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5.1.2 不同砧木对嫁接无籽西瓜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5.1.3 不同砧木对嫁接无籽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1.4 密度、整枝方式和土壤调理剂对‘新生代三号’产量及单瓜重的影响
    5.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5)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不同类型砧木嫁接对西瓜苗期若干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试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砧木嫁接对西瓜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2.2 不同砧木对嫁接苗生物量的影响
    2.3 不同砧木嫁接苗耐盐性能比较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9)春茬大棚西瓜复种秋茬架豆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春茬大棚西瓜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
    1.2 整地施肥
    1.3 育苗
    1.4 苗床管理
    1.5 接穗育苗
    1.6 嫁接
    1.7 嫁接苗管理
    1.8 定植
    1.9 田间管理
2 秋茬架豆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2.2 播种
    2.3 田间管理
    2.4 病虫害防治

(10)林药间作对掌叶半夏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及生理生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文缩略词
1 立题依据和研究现状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2.1 林药间作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2.2 光强对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
        1.2.3 光质对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
        1.2.4 板栗与掌叶半夏研究进展与展望
    1.3 论文总体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试验设计
        1.3.4 技术路线
        1.3.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 光强对掌叶半夏产量、生理、活性成分及药材指纹图谱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掌叶半夏生长指标的测定方法
        2.1.2 掌叶半夏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1.3 掌叶半夏活性成分测定方法
        2.1.4 掌叶半夏药材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图谱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光强对掌叶半夏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分析
        2.2.2 光强对掌叶半夏生理特性的影响
        2.2.3 光强对掌叶半夏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2.2.4 不同光强条件下掌叶半夏药材指纹图谱分析
    2.3 小结
3 光质对掌叶半夏产量、生理、活性成分及药材指纹图谱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同光强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光质处理对掌叶半夏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2.2 光质处理对掌叶半夏生理特性的影响
        3.2.3 光质处理对掌叶半夏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3.2.4 不同光质条件下掌叶半夏药材指纹图谱分析
    3.3 小结
4 板栗与掌叶半夏间作系统对掌叶半夏产量、生理、活性成分及药材指纹图谱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板栗与掌叶半夏间作系统对掌叶半夏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4.2.2 板栗与掌叶半夏间作系统对掌叶半夏生理特性的影响
        4.2.3 板栗与掌叶半夏间作系统对掌叶半夏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4.2.4 板栗与掌叶半夏间作系统对掌叶半夏药材指纹图谱的影响
    4.3 小结
5 板栗落叶水浸提液对掌叶半夏种子和幼苗的他感作用
    5.1 掌叶半夏种子发芽及幼苗保护性酶的测定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对掌叶半夏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5.3 对幼苗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5.4 三种酶活性与发芽率及幼苗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6 光强光质及林下间作对掌叶半夏药材质量影响机制初探
    6.1 不同光强下活性成分含量和其生长指标的相关分析
        6.1.1 不同光强下四种含氮化合物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1.2 不同光强下总生物碱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1.3 不同光强下多糖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1.4 不同光强下活性成分含量、叶绿素含量及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2 不同光质下活性成分含量与其生长指标的相关分析
        6.2.1 四种含氮化合物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2.2 不同光质下四种含氮化合物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2.3 不同光质下总生物碱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2.4 不同光质下多糖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2.5 不同光质下活性成分含量、叶绿素含量及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3 不同板栗与掌叶半夏间作系统下掌叶半夏活性成分含量与其生长指标的相关分析
        6.3.1 不同板栗与掌叶半夏间作系统下四种含氮化合物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3.2 不同板栗与掌叶半夏间作系统下总生物碱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3.3 不同板栗与掌叶半夏间作系统下多糖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3.4 不同板栗与掌叶半夏间作系统下活性成分含量、叶绿素含量及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葫芦及其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西瓜和甜瓜栽培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 陈浩天.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2]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D]. 丁玉梅. 西南大学, 2019(01)
  • [3]辽宁省蔬菜病毒病调查与鉴定[D]. 徐千惠.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4]‘新生代三号’无籽西瓜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郭玉丹.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5]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不同类型砧木嫁接对西瓜苗期若干性状的影响[A]. 杨冬艳,冯海萍,曲继松,张丽娟,于蓉,郭文忠. 2014年全国西瓜甜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7]不同类型砧木嫁接对西瓜苗期若干性状的影响[J]. 杨冬艳,冯海萍,曲继松,张丽娟,于蓉,郭文忠. 中国瓜菜, 2014(S1)
  • [8]西瓜专用砧木——鄂砧1号葫芦的选育[J]. 施先锋,李爱成,李煜华,彭金光,孙玉宏. 长江蔬菜, 2012(06)
  • [9]春茬大棚西瓜复种秋茬架豆栽培技术[J]. 山建利,张允. 西北园艺(蔬菜), 2012(01)
  • [10]林药间作对掌叶半夏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及生理生态机制研究[D]. 徐立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葫芦及其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