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7亿美元鱼虾畅销国际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韩轶强[1](2020)在《江苏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苏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粳稻产区,拥有玉米、花生、油菜等各类特色粮食经济作物,也是我国优质弱筋小麦的优势生产区,渔业和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也很丰富,不仅盛产鱼、虾、蟹、贝等水产品,也拥有许多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作为农业大省,江苏在我国农产品出口排名中位居山东、广东、福建、浙江和辽宁之后,排名在云南、河南之前,但这两省的农产品出口和江苏差距也
茹合沙丽·阿布都热西提[2](2014)在《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目前,世界农业生产已进人全球性配置新阶段,发展农业不能光走传统发展道路,必须开拓与全球农业市场衔接、参与国际农业竞争与合作、实现内外农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外向型农业发展道路。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新路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成为党和国家以及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农业是新疆最具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新疆经济的增长势头迅猛,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新疆农产品具有相当可观的出口潜力,然而,新疆仍处于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和创业阶段,新的挑战和发展问题不断涌现,如何将新疆的农产品从产量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是目前我区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以新疆外向型农业为研究对象,采取比较优势法、典型调查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基础理论——现状分析——对策提出”的研究思路,在对外向型农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理论依据进行一般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外向型农业发展实践,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现有模式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探讨,通过SWOT分析,初步认识现阶段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比较优势和影响长期发展的瓶颈制约,从统筹和创新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及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提出实现新疆外向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相应对策建议。
牛海霞[3](2010)在《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文中提出FDI对促进中国出口、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废弃物进口也解决了一些地区和行业的能源和原材料短缺问题。但如果我们将环境容量作为资源要素,将环境资源禀赋纳入H-O模型,发现现实中的跨国污染转移已影响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伴随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跨国污染转移形式已由直接进入转为渗透进入,渗透特征由“北南单向渗透”发展到与“东西单向渗透”并存,由传统制造业的伴随性渗透发展到高新技术行业的隐蔽滞后性渗透等,但目前学者还没有对此进行研究并给出理论解释,因而也就忽略了要素跨国流动引致渗透污染的比较利益扭曲问题。鉴于此,本文立足跨国污染转移现状,从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时空演变出发,沿着贸易和投资两条主线展开对渗透特征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而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机理主要是信息障碍,因此化解信息障碍的制度安排是治理跨国污染转移的关键,通过矫正信息扭曲进而矫正利益扭曲,达到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可归结为伴随性、隐蔽滞后性和产业链污染三大特征:一是伴随性渗透特征。跨国污染转移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在全球分布的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北南单向渗透”特征,在中国国内同时具有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东西单向渗透”特征。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伴随性”渗透污染主要表现在禁止进口的有害废弃物以自动类或限制类固体废物进口名义夹带、欺骗或走私引致的渗透污染。伴随外资准入制度和技术引进的渗透污染主要表现在污染密集型行业和外资垄断行业,部分高新技术行业也具有伴随性渗透特征。二是隐蔽滞后性渗透特征。通过瞒报、夹带等手段以可资源化废弃物名义走私有害废弃物,以及大部分可资源化废物在堆放、再加工、消费等过程产生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由于高新技术特征掩盖了一些环保方面的隐患,因此FDI进入高新技术行业引致的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更严重,其危害难以计量甚至不可逆。三是产业链渗透特征。不仅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环节,而且高新技术行业,特别是IT产品制造的层层外包致使“产业链渗透污染”包括IT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到最后的报废。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加工行业也存在产业链渗透特征。本文在以下方面有创新性探索:第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创新。从要素的跨国流动及时空演变视角探讨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从信息扭曲视角分析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机理并提出化解信息障碍的制度安排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方法除采用理论分析和一定的定量分析外,因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产业链渗透污染缺乏统计数据,还大量采用典型案例剖析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第二,从贸易和投资两条途径逐层剖析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一方面,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具有伴随性、隐蔽滞后性和产业链污染渗透特征,而可资源化废弃物“合法”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更具隐蔽滞后性。另一方面,跨国污染行业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主要表现在传统制造业的“伴随性污染”渗透特征、高新技术行业的“隐蔽滞后性污染”渗透特征、加工贸易及资源加工行业的“产业链污染”渗透特征。而中国IT行业FDI引致土壤污染典型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主要通过投资途径,而土壤污染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三,揭示了利益扭曲引致信息扭曲是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的主要机理,因此治理跨国污染转移需从化解信息障碍出发,并最终协调跨国污染转移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
李大良[4](2010)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渔业是典型的资源型、环境型产业,渔业资源和水域环境对于渔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渔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然而由于我国渔业发展长期主要依靠产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严重,资源与环境的刚性约束已成为今后长时期制约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条件下,研究与制定我国渔业的发展战略,实现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背景,本文围绕着我国渔业发展战略这一主题,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做出分析总结和评价;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最后阐述论文主要贡献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从资源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学、发展战略理论三方面进行理论梳理与归纳,为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世界及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本章作为本文的宏观背景,从生产、消费、贸易三方面分析了世界渔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我国渔业的发展情况及其特征。第四部分是渔业发展资源环境条件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渔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进而阐明资源和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基础。其次分析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的特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造成渔业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的原因。第五部分是我国渔业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原因与问题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我国渔业资源衰退和渔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并从产业发展角度论述渔业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对我国渔业发展的影响。第六部分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渔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与特性,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演进,在此基础上根据渔业面临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建立了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目标体系。其次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依据,从渔业生产要素、水产品需求、渔业产业组织结构分析、渔业相关产业发展、政府以及机遇六方面论述影响我国渔业发展的因素,为后文渔业发展战略制定作准备。第七章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的决策。本章首先运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在上文渔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可采取的方案。其次,分析当前我国渔业发展战略制定的价值取向,即当前我国渔业发展战略应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最后从战略的层次性角度以及渔业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考虑,将我国渔业发展分成保障战略、基础战略和竞争战略。第八部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渔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主要内容是对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渔业发展经验进行整理归纳,挖掘其中的合理成分,为制定我国渔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合理性的借鉴。第九部分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章首先分析了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功能,其次结合渔业发展情况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市场流通体制、渔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体系、投融资体制以及政府宏观调控体制等方面提出完善渔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系统地研究了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渔业发展问题,运用经典的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对影响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并将SWOT战略分析模型运用于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的分析和选择,为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选择提供参考。2、系统地分析了渔业资源环境约束这一问题,认为渔业资源的共享性和负外部性是造成渔业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渔业资源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对我国渔业的影响。3、通过对比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两大产业发展基础理论,确定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该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将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我国渔业发展战略分为保障战略、基础战略和竞争战略三种,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现实可行的建议。
贾义菊[5](2009)在《满江红公司淡水小龙虾出口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淡水小龙虾产品作为水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它在增加农民收入、维系自然和生态资源的和谐统一、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加强,国内外市场对淡水小龙虾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淡水小龙虾的养殖、加工、出口企业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加。在淡水小龙虾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终端市场对淡水小龙虾高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内外淡水小龙虾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盱眙满江红公司产品的出口面临着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所研究的江苏盱眙满江红龙虾产业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满江红公司)是集淡水小龙虾养殖、科研、销售为一体的工贸企业,在当地同行业中已形成一定的龙头效应。公司拥有绿色产品称号,获得欧美等国家的FDA、HACCP出口企业注册认证,由于公司创立时间比较短,对国际环境认识的不足,出口营销人才的短缺,造成产品在质量、价格、品牌促销、渠道的建设上都与国际市场上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本文通过对淡水小龙虾国内外行业背景、市场及竞争状况的阐述,应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对公司产品在价格策略、出口营销渠道、品牌促销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了公司在出口淡水小龙虾产品营销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制订了公司新的出口营销目标,据此提出了旨在解决公司存在问题的办法,做出了相应的出口营销策略组合,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品牌促销策略,并从营销观念、供应链、出品营销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实施建议,以期对公司执行出口营销策略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陈昌洪[6](2008)在《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生猪具有低成本生产优势、数量优势和价格比较优势,但是由于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营销手段落后和技术壁垒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生猪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弱,生猪产业的比较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国内生猪产品市场由供需平衡转变为供应相对充足和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研究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变动规律和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对农业竞争力研究的论着较多,但是针对生猪国际竞争力的专门研究很少,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至今仍是空白。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量经济分析和统计分析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利用“六因素模型”深入分析影响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建立生猪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生猪国际竞争力进行科学测定,为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导论。从加入WTO后四川生猪产业发展所处国内外环境出发,着重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动态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综述和评价,指出了可借鉴的主要理论、重要观点和基本方法以及研究中的不足。文献综述表明探索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定方法,依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根据研究目的和关键问题,构思出本文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本章在导论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论,结合生猪产业特点,界定了生猪国际竞争力,认为其本质是比较生产力,是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与竞争力环境的统一体。其次,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创新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阐明了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生猪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因素;交易效率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市场条件;创新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动力和根本途径。最后,指出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同时综合运用创新理论,构建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创新优势相结合的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竞争力的客观基础,竞争优势是竞争力的现实态势,创新优势是竞争力持续的源泉,三者的本质都是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创新优势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从静态走向动态。第三章.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本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利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四川生猪生产、贸易和消费情况,并与世界生猪生产和出口大国进行了比较,对国外生猪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家在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剖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四川生猪具有生产优势和数量优势,但是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在深加工和产业化方面存在不足,在生产方式、技术支持和疫病监控等方面与丹麦和美国差距大,在生产成本上受到巴西生猪的挑战。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四川生猪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质量水平不高,与巴西的猪肉竞争激烈,形成相互替代关系,同时受制于国外技术壁垒,竞争力弱。三是国外强大的猪肉需求,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猪肉需求,为四川生猪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是四川生猪产品的机会所在。四是四川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适用条件,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为我所用。第四章.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借鉴波特“钻石”模型构建了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采用因素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影响四川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条件、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政府作用和机遇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研究发现: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禀赋良好,但是与先进国家差距明显;猪肉国内需求持续增长并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四川种猪研发成效显着、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健全,但是科技水平较低: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快速发展为四川生猪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生猪屠宰及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水平较低;农户散养的生产方式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规模化养殖受环境压力大;加强猪肉供应链管理是生猪储运发展的方向;股份合作型龙头企业是生猪经营主体发展方向;政府在生猪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支持有限;生猪产业发展面临多种机遇。第五章.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为指导,应用系统论原理,结合生猪产业特点,设计了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和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建立起较系统的生猪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MS)、出口渗透率(EPR)、出口导向率(EOR)、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固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包括价格竞争力、成本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市场营销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和生产竞争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定,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四川猪肉主要以国内销售为主,外向型程度不高,能出口的猪肉具有较大的贸易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但是与丹麦、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四川生猪具有成本价格优势,但综合竞争力较弱。三是四川生猪的质量安全竞争力较弱,但正在逐步提高。四是生猪市场营销竞争力较差。五是生猪技术竞争力不强。六是生猪生产竞争力提高快,但与国外生猪生产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大。第六章.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借鉴国际上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先进经验,结合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实际,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提出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六大主要对策措施: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陈李萍[7](2008)在《食品贸易与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关于我国食品对外贸易与食品工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该项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回顾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诸多理论,揭示外贸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从而构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接着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品对外贸易与食品工业经济增长的概况以及加入WTO后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和食品工业所面临严峻挑战,为进一步实证分析作铺垫;然后,利用大量数据对中国食品对外贸易与食品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协整模型分析了中国食品进口、出口与食品工业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费德模型揭示食品工业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部经济效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比较加入WTO后我国各省市食品出口对该省食品工业经济增长影响程度的大小,并对各省份归类,比较其异同。最后,分别从政府层面和食品工业企业层面对我国食品对外贸易如何更好地促进食品工业发展提出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食品出口、进口与食品工业经济增长之间构成了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我国食品进口和出口均对食品工业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两者对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都比较小,出口增长率增加1%,食品工业经济才增长0.289%,进口增长率增加1%,仅能促进食品工业经济增长0.171%。(2)费德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食品工业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效益,从而揭示食品出口促进食品工业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通过对费德模型的修正得到了食品工业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部经济效益参数为1.164,两部门边际要素生产力差异为0.15,说明食品工业出口部门的边际要素产出率比非出口部门高出0.15,如果食品工业出口增长1 %,假定其它因素不变,食品工业非出口部门产出将增长1.164%。所以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应鼓励食品出口,使我国的大宗农产品、土畜产品尽可能的经过加工后再出口,提高食品的附加值。(3)面板数据模型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食品出口对食品工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很大的区位差异,大致分为四类:天津、广东属于第一类;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安徽、河南、湖南、四川等农业大省属于第二类;陕西、北京、海南三省属于第三类;山西、内蒙古、江西、贵州、新疆五省属于第四类。由上述结论可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加强内资在食品工业的投资力度,放宽信贷政策,降低税收,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其次,在出口方面,应发挥中国劳动力丰富的优势,继续扩大水海制品、蔬菜水果制品、动物制品、动植物油脂及腊、饮料、烟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政府应健全技术法规体系和食品安全体系,加强对出口食品的监管。政府还应为企业建立食品行业进出口预警机制和信息服务体系,减少信息壁垒给企业带来的障碍。在进口方面,加快我国进口关税制度改革,适度扩大进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整个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率。
李季芳[8](2008)在《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业获得了高速发展,成为农业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一个产业。但近几年,随着国外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水产业,以其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对我国水产业资源进行整合,使我国水产品企业被动承接跨国公司主导的水产品供应链的生产加工环节的任务,企业利润很低,导致我国原来在国际水产品市场上具有的一定数量和价格的比较优势成为跨国公司利用的区位优势。因此,扶植我国水产业龙头企业,构建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是提升我国水产品企业竞争力,实现我国水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选择。本文以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市场营销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物理学理论和博弈理论等有关理论,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我国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针对我国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水产品供应链物流信息化设施不足,明显缺乏拥有雄厚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国内龙头企业对水产品产业链整体规划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供应链优化环节有限,水产品企业各自为政、分工协作效率不高、资源配置不佳、产业的集聚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借鉴美国、日本两国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经验,构建了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四种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即基于生产加工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基于批发市场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基于连锁超市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和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分别与大连獐子岛渔业公司、高淳县水产品批发市场、山东家家悦连锁超市和上海新天天大众低温物流有限公司主导的供应链一一对应,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指出了由于核心企业的类型及所处供应链中的位置不同,其主导的供应链形成的条件和表现的特点也不同,为目前我国水产品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确定了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有效运行的对策措施,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环境,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扶持我国水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打造品牌产品,培育和发展知名企业,使之成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另一方面,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要积极构建水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无缝”的物流系统,合理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与控制,科学地设计和规划供应链配送网络,建立水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诚信,实现水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解决我国水产品供应链的断链问题,实现准确、高效的物流运作,提高我国水产品供应链管理运作效率。本文通过对美国、日本供应链管理经验的深入分析,提出战略伙伴企业、核心企业和供应链运作的环境是构成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构架。政府和水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在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政府以及相关中介组织在引导水产品产业发展、营造产业环境、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供应链节点企业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其中,核心企业承载供应链的组织者与协调者的功能,核心企业选择供应链战略伙伴企业,协调供应链网络中不同节点企业的行为,挖掘供应链潜力并实现集成优势,带动整个供应链的发展,而战略伙伴企业则围绕着核心企业来展开业务,充当核心企业的辅助工具。运用了物理学的圆周运动原理说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创造性的提出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运行轨迹是战略伙伴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做圆周运动。并指出随着核心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核心企业对战略伙伴企业的引力增大,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能增大,运行效率提高。反之,随着核心企业的综合素质降低,核心企业对战略伙伴企业的引力就会减小,当核心企业对战略伙伴企业提供的向心力不足使战略伙伴做圆周运动时,那么核心企业就失去对战略伙伴企业的控制能力,战略伙伴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做圆周运动系统逐步解体,此供应链就不复存在,战略伙伴企业会寻找新的供应链联盟。
许莹[9](2007)在《农产品广告投放及消费者反应研究 ——基于浙江水果市场的实证》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同时面临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进口国外农产品竞争的双重压力,产品“卖难”现象在较长时期内依然存在,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性是产生国内农产品“卖难”现象的重要原因,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营销能力和营销策略已成为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何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成为国内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广告等现代促销手段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基于国内这样的现实背景,本文在把握农产品广告,广告效果以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前沿的基础上,对前人在农产品广告,广告效果以及消费者决策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整理和评价,也对国外农产品的广告实践进行了一定的介绍和总结,分析目前我国农产品广告实践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专业访谈、问卷调研等方法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应用Logistic、交叉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检验本研究的理论假设并构建果品生产经营者广告投放意愿的模型,然后从消费者信息搜寻的角度研究提升农产品广告效果的思路。在论文的最后,就国内现实环境下的农产品广告行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全文共七章,分为四个层面,具体如下:第一层面是导论部分,包括第1章。这章提出了所要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即农产品、广告以及消费者进行了界定,尔后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文章结构。第二层面为理论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和第4章。第2章从基础理论、相关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评述,主要包括广告及广告效果的概念、类型以及特点,消费者行为模式,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以及涉入理论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对国外农产品广告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3章是农产品广告投放的理论依据。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从产业组织理论,消费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不同角度对广告投放的市场环境,产品特征等进行分析,为农产品广告投放的理论基础;二是对农产品市场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为农产品广告实施提供现实基础;三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广告效应进行了分析。从三个方面提出农产品广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确立本文的理论基础。第4章是对国内农产品市场广告投放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本章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分析,得出农产品市场广告的进展和现实的不足,为下面的实证提供一定的现实基础。本章还通过对国外进口农产品在国内市场推广成功的案例介绍,并总结出相关的经验及启示。第三层面是实证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第5章是对浙江果品生产经营者广告投放意愿的研究。首先,分析目前浙江果品生产经营者的促销与广告状况,然后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对果品生产经营者的广告投放意愿进行研究,通过对广告态度,广告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三个角度探索影响果品生产经营者广告投放的主要因素,并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构建了果品生产经营者广告行为的模型体系,也以交叉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解释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结论是:广告态度对果品生产经营者的广告意向和广告行为的影响力最小;外界参考群体对广告意向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广告的实施和投放时,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最为明显;广告意向的产生到广告的实际投放还要受到很多影响的因素;不同企业背景对广告的选择和投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能力的大小,资金的多少对广告的实际投放有着非常显着的影响。第6章是广告对消费者水果购买的影响分析。首先,了解消费者水果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消费者购买水果的信息搜集来源进行分析,得出消费者购买水果时关注的主要信息,明确广告在消费者决策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通过对水果购买这类低涉入行为的分析,运用相同的工具和方法构建了广告效果模型,分析影响广告效果的主要因素。结论是:重复、有吸引力的广告等外界刺激对消费者还是有影响的。消费者对水果产品的信息关注,主要集中在对产品可感知的质量和产品来源,商业信息还是在消费者的信息收集范围之内。广告在消费者购买水果的行为过程中没有体现出直接的影响作用,但是,它对周围人的推荐力度,产品的来源,包括产品品牌,品种,产地,以及新闻报道,公共信息都有显着的影响作用;电视是最有吸引力的。趣味性信息更能引起高收入,高学历,具有良好职业背景的消费者的兴趣,消费者对广告信息传递的专业知识期望不高,第四层面为结论和建议部分,即第7章。在全部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国内农产品广告市场,提出农业协会作为农产品广告主是较为合适的,而广告费用的来源应该多渠道化,品牌广告和产地广告对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都有较大的作用,而广告的有效性则应注重农产品广告制作的专业性和策划性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陆建康[10](2006)在《江苏省农业支持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发展由原来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市场、资源、环境等多种约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业必将面临国外优质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和强力冲击,农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困难?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又是政府如何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由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重要作用,所有国家都对农业实行一定的干预和支持政策。各国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对农业的支持政策,而在于农业支持政策的方式不同、重点不同、强度不同。因此,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农业支持政策发展方向,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调整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是中国农业应对挑战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竞争力、农业发展战略以及WTO农业支持与保护等理论研究,并在江苏农业发展背景判断、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国外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比较的基础上,对政府农业支持的结构和效率以及江苏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提出提升江苏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今后政府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农业支持的目标、水平、重点和具体政策措施)。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 1.关于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调整与选择。从长远看,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发展战略,由传统农业发展战略向农业竞争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转变,最终实现自给自足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相结合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为此,我国农业国内支持的方式和重点都应作相应的调整,政府农业支持的目标应由干预生产市场向提高农业竞争力转变,从过去直接干预农产品市场和价格调控为主的方式全面向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幅度增加科技投资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方向转移;由现在补贴流通环节,转向支持和补贴农产品生产者,并重点从支持农业生产转向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运用“绿箱政策”来支持农业。WTO《农业协定》尽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但其中的“绿箱”政策则为各成员国加强国内支持提供了政策机
二、浙江7亿美元鱼虾畅销国际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7亿美元鱼虾畅销国际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苏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一)出口贸易规模 |
(二)出口贸易结构 |
(三)出口目标国和地区 |
二、影响江苏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因素 |
(一)政府的产业政策 |
(二)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 |
(三)农产品质量管理 |
(四)非关税贸易壁垒 |
三、提升江苏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思考 |
(一)深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政策 |
(二)优化农业加工产业布局,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
(三)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 |
(四)借力“一带一路”,实施农业“走出去”策略 |
(五)提升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结语 |
(2)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有关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有关新疆外向型农业的研究综述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基本结构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外向型农业概述 |
2.1 外向型农业的含义 |
2.2 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 |
2.3 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理论基础 |
2.4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国内外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
3.1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 |
3.1.1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
3.1.1.1 农产品出口规模及结构 |
3.1.1.2 农业利用外资 |
3.1.1.3 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
3.1.2 兄弟省市外向型农业发展经验 |
3.1.3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
3.1.3.1 有利条件 |
3.1.3.2 存在的问题 |
3.2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 |
3.2.1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
3.2.2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
第4章 新疆外向型农业变迁历程、发展条件和现状分析 |
4.1 新疆外向型农业变迁历程 |
4.2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条件 |
4.2.1 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显着 |
4.2.2 气候条件优越,适宜特色农产品生产 |
4.2.3 人文基础良好,区域经济往来顺畅 |
4.2.4 口岸农产品出口便利化,上合组织有效推动出口 |
4.2.5 多层面政策扶持,有效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 |
4.2.6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逐步提高,科技兴农工作成效显着 |
4.2.7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
4.3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 |
4.3.1 农产品出口规模及结构 |
4.3.2 农业利用外资 |
4.3.3 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
第5章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
5.1 SWOT 分析基本原理 |
5.2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
第6章 实现新疆外向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
6.1 大力培育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与绿色生产示范区 |
6.2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调整出口结构 |
6.3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强化质量安全管理 |
6.4 着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出口农产品强势品牌 |
6.5 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提高外向型农业组织化程度 |
6.6 完善外向型农业政策引导机制,加强农产品出口物流业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3)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废弃物进口 |
1.2.2 跨国污染行业 |
1.2.3 环境资源跨国配置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1.4.1 创新点 |
1.4.2 难点 |
2 跨国污染转移研究综述 |
2.1 跨国污染转移动因研究综述 |
2.1.1 环境成本变化与跨国污染转移 |
2.1.2 经济发展与跨国污染转移 |
2.1.3 政府管制与跨国污染转移 |
2.2 跨国污染转移途径及区位选择研究综述 |
2.2.1 跨国污染转移途径 |
2.2.2 跨国污染转移区位选择 |
2.3 跨国污染转移验证及治理研究综述 |
2.3.1 跨国污染转移验证 |
2.3.2 治理机制 |
2.4 简要评述 |
3 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时空演变分析 |
3.1 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一般分析 |
3.1.1 跨国污染转移渗透特征分类 |
3.1.2 跨国污染转移渗透特征表现 |
3.2 跨国污染转移相关利益主体地位的时空演变分析 |
3.2.1 发达国家政府与中国政府 |
3.2.2 跨国污染企业与生产工人和当地居民 |
3.2.3 案例求证:联邦制药彭州污染与相关利益方分析 |
3.3 伴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北南单向渗透"特征及时空演变分析 |
3.3.1 发达国家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污染转移的时空演变分析 |
3.3.2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跨国污染转移的时空演变分析 |
3.3.3 中国环境容量变化与跨国污染转移的时空演变分析 |
3.3.4 "北南单向渗透"特征实证分析 |
3.3.5 案例求证: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分析 |
3.4 "北南单向渗透"与"东西单向渗透"特征并存的时空演变分析 |
3.4.1 跨国污染转移对东部地区的渗透特征隐性化 |
3.4.2 跨国污染转移对西部地区的渗透特征显性化 |
3.4.3 "东西单向渗透"特征及时空演变的进一步论证 |
3.4.4 案例求证:迈克斯外迁的渗透特征分析 |
4 基于贸易的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分析 |
4.1 废弃物进口对中国渗透污染一般分析 |
4.1.1 废弃物"非法"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 |
4.1.2 废弃物"合法"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 |
4.2 废弃物进口对中国渗透污染实证分析 |
4.2.1 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伴随性"渗透污染实证分析 |
4.2.2 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实证分析 |
4.3 可资源化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分析 |
4.3.1 可资源化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一般分析 |
4.3.2 可资源化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实证分析 |
4.3.3 案例求证:电子垃圾进口的渗透污染分析 |
5 基于投资的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分析 |
5.1 传统制造业的"伴随性污染"渗透特征分析 |
5.1.1 污染密集型行业 |
5.1.2 外资垄断行业 |
5.1.3 案例求证:杜邦东营钛白粉项目环境风险分析 |
5.2 高新技术行业的"隐蔽滞后性污染"渗透特征分析 |
5.2.1 经验验证 |
5.2.2 环境效应分析 |
5.2.3 案例求证:尼赛拉电子器材有限公司引致渗透污染分析 |
5.3 加工贸易及资源加工行业的"产业链污染"渗透特征分析 |
5.3.1 加工贸易行业 |
5.3.2 可再生资源加工行业分析:以太阳能电池行业为例 |
5.3.3 不可再生资源加工行业分析:以水泥行业为例 |
5.4 典型案例分析:以IT行业FDI引致土壤污染为例 |
5.4.1 IT行业FDI进入与环境效应分析 |
5.4.2 IT行业FDI引致土壤污染一般分析 |
5.4.3 IT行业FDI引致土壤污染实证分析 |
5.4.4 评论 |
6 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机理分析:基于信息障碍视角 |
6.1 国际信息障碍:特殊利益集团与国际贸易制度缺陷 |
6.1.1 国际经济理论的单赢机制设计 |
6.1.2 国际协议和组织约束机制缺失 |
6.1.3 特殊利益集团控制全球价值链 |
6.1.4 案例求证:科特迪瓦毒垃圾事件分析 |
6.2 国内信息障碍Ⅰ:经济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相悖 |
6.2.1 经济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相悖的一般机理 |
6.2.2 经济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相悖的特殊机理 |
6.2.3 案例求证:紫金矿业渗透污染分析 |
6.3 国内信息障碍Ⅱ: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扭曲 |
6.3.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两难选择 |
6.3.2 约束弱化与激励扭曲 |
6.3.3 非合作博弈 |
6.3.4 案例求证:地方政府失灵与金湖工业园区环境污染 |
7 中国治理跨国污染转移研究:基于信息障碍化解视角 |
7.1 化解信息障碍的政府制度安排 |
7.1.1 国家间信息障碍化解 |
7.1.2 区域间信息障碍化解 |
7.1.3 区域内信息障碍化解 |
7.2 化解信息障碍的的市场机制设计 |
7.2.1 想环境税率制度 |
7.2.2 排放权交易制度 |
7.2.3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
7.3 化解信息障碍的第三方制度构建 |
7.3.1 环保中间体组织构建 |
7.3.2 转移支付与连带制度构建 |
7.3.3 保证金制度构建 |
8 结论与启示 |
8.1.1 基本结论 |
8.1.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4)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1.2.1 国外渔业经济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渔业经济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及范畴的界定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 |
2.1.1 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2.1.2 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
2.2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2.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2.3 产业发展理论 |
2.3.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
2.3.2 产业发展战略理论 |
2.4 发展战略理论 |
2.4.1 战略学 |
2.4.2 战略的概念 |
2.4.3 战略的层次 |
2.4.4 战略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
3 世界及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
3.1 世界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
3.1.1 渔业生产现状 |
3.1.2 世界水产品消费现状 |
3.1.3 世界水产品贸易现状 |
3.1.4 世界渔业生产、消费和贸易的前景 |
3.2 我国渔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3.2.1 我国渔业发展的历程 |
3.2.2 我国渔业发展现状 |
3.2.3 当前我国渔业发展的特点 |
4 渔业发展资源环境条件的理论分析 |
4.1 渔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
4.2 资源和环境与渔业发展的关系 |
4.2.1 资源和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基础 |
4.2.2 渔业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 |
4.2.3 渔业发展受渔业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
4.3 渔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分析 |
4.3.1 渔业发展资源约束问题分析 |
4.3.2 渔业发展环境约束问题分析 |
5 我国渔业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原因与问题分析 |
5.1 我国渔业资源衰退和渔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
5.1.1 当前我国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
5.1.2 当前我国渔业环境恶化的原因 |
5.2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2.1 渔业生产环节 |
5.2.2 渔业加工环节 |
5.2.3 渔业流通、服务环节 |
6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影响因素分析 |
6.1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的目标 |
6.1.1 渔业发展战略目标内涵及特性 |
6.1.2 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演进 |
6.1.3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 |
6.2 渔业发展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
6.2.1 渔业生产要素分析 |
6.2.2 渔业需求分析 |
6.2.3 渔业产业组织结构分析 |
6.2.4 渔业相关产业分析 |
6.2.5 政府作用分析 |
6.2.6 发展机遇分析 |
7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的决策 |
7.1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
7.1.1 我国渔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矩阵 |
7.1.2 我国渔业发展的内部条件矩阵 |
7.1.3 我国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 |
7.2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我国渔业发展战略决策 |
7.2.1 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分析 |
7.2.2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 |
8 发达国家和地区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渔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8.1 日本渔业发展经验 |
8.1.1 日本渔业发展概况 |
8.1.2 日本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
8.2 韩国渔业发展经验 |
8.2.1 韩国渔业发展概况 |
8.2.2 韩国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
8.3 台湾地区渔业发展经验 |
8.3.1 台湾渔业发展概况 |
8.3.2 台湾地区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
8.4 发达国家和地区渔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8.4.1 建立完善的渔业法律体系 |
8.4.2 发挥渔业合作组织作用 |
8.4.3 扶持渔业科研机构 |
8.4.4 推进渔业产业结构升级 |
8.4.5 广泛开展国际渔业合作 |
9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
9.1 产业政策的内涵及其功能 |
9.1.1 产业政策的内涵 |
9.1.2 产业政策的功能 |
9.2 实施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的政策支持 |
9.2.1 建立健全适应渔业发展的产权制度 |
9.2.2 建立健全适应渔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
9.2.3 建立健全适应渔业发展的市场流通体制 |
9.2.4 建立健全适应渔业发展的渔业合作组织 |
9.2.5 建立健全适应渔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
9.2.6 建立健全适应渔业发展的政府宏观调控体制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满江红公司淡水小龙虾出口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 |
2.2 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 |
2.3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 |
2.4 STP理论 |
2.5 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3 满江红公司环境分析 |
3.1 淡水小龙虾产品介绍 |
3.2 淡水小龙虾的行业概况 |
3.2.1 世界淡水小龙虾的养殖及产量状况 |
3.2.2 国际市场对我国淡水小龙虾出口质量要求 |
3.2.3 我国淡水小龙虾的资源及分布情况 |
3.2.4 我国淡水小龙虾养殖及出口情况 |
3.3 国际市场对淡水小龙虾需求特征与趋势 |
3.3.1 淡水小龙虾的消费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呈稳步增长趋势 |
3.3.2 终端市场对淡水小龙虾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
3.3.3 消费者对淡水小龙虾品种要求丰富多样 |
3.4 淡水小龙虾市场竞争分析 |
3.4.1 国外淡水小龙虾发展状况 |
3.4.2 国内淡水小龙虾出口企业竞争格局 |
4 满江红公司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公司简介 |
4.2 小龙虾产品出口营销现状 |
4.3 满江红公司出口营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4.3.1 公司出口营销观念落后 |
4.3.2 产品策略存在问题 |
4.3.3 定价方法选择不当 |
4.3.4 促销工作软弱 |
4.4 满江红公司SWOT分析 |
5 满江红公司小龙虾产品出口营销策略改进 |
5.1 出口市场选择及出口营销目标 |
5.1.1 STP策略 |
5.1.2 出口营销目标 |
5.2 满江红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组合 |
5.3 产品策略 |
5.3.1 产品差异化策略 |
5.3.2 部分产品实行市场改进策略 |
5.3.3 新产品开发策略 |
5.3.4 包装策略 |
5.3.5 品牌策略 |
5.4 价格策略 |
5.4.1 定价原则及定价依据 |
5.4.2 价格政策 |
5.4.3 定价策略 |
5.5 促销策略 |
5.5.1 选择媒体工具 |
5.5.2 选择促销方式 |
5.6 渠道策略 |
5.6.1 拓宽并完善目前所用的销售渠道 |
5.6.2 选择并激励中间商 |
6 满江红公司出口营销策略实施建议 |
6.1 转变经营观念 |
6.2 加强供应链管理 |
6.3 加强出口营销机构管理 |
6.4 加强出口营销队伍建设 |
6.5 避免出口收汇风险 |
6.5.1 慎重使用贸易术语 |
6.5.2 避免结汇风险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1.3.1 国外研究动态述评 |
1.3.2 国外研究进展评介 |
1.3.3 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
1.3.4 国内研究进展评价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调研情况及数据来源说明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 |
2.1 生猪产业特点及其国际竞争力分析 |
2.1.1 生猪产业特点 |
2.1.2 生猪国际竞争力分析 |
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 |
2.2.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
2.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条件 |
2.3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与生猪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
3.1 四川生猪生产及国际比较分析 |
3.1.1 四川生猪生产分析 |
3.1.2 四川生猪生产的国际比较分析 |
3.2 四川生猪贸易及国际比较分析 |
3.2.1 四川生猪贸易分析 |
3.2.2 四川生猪贸易的国际比较 |
3.3 四川生猪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
3.3.1 四川生猪消费分析 |
3.3.2 四川生猪消费的国际比较 |
3.4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3.4.1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 |
3.4.2 国际经验的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4.1 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 |
4.2 生产要素条件 |
4.2.1 基础要素 |
4.2.2 高级要素 |
4.3 需求条件 |
4.3.1 国内需求增长和需求结构变动趋势 |
4.3.2 国内需求国际化 |
4.4 相关和支撑条件 |
4.4.1 种猪研发、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 |
4.4.2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
4.4.3 生猪屠宰及加工 |
4.5 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 |
4.5.1 生产主体状况 |
4.5.2 储运主体状况 |
4.5.3 经营主体状况 |
4.6 政府作用 |
4.6.1 创造与维护有效率的生猪产业市场 |
4.6.2 产业政策 |
4.6.3 国际贸易政策 |
4.7 机遇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 |
5.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
5.1.1 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测定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
5.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具体评价 |
5.2.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绩效评价 |
5.2.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实力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
6.1.1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规体系 |
6.1.2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
6.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
6.2.1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
6.2.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体系 |
6.2.3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
6.2.4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
6.2.5 建立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疫病综合防控体系 |
6.3 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应用 |
6.4 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 |
6.4.1 创新生猪产业发展机制 |
6.4.2 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猪产业中介组织 |
6.4.3 推进垂直一体化的安全猪肉生产方式 |
6.5 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 |
6.5.1 构建现代化生猪产业物流体系 |
6.5.2 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努力开拓多元国际市场 |
6.5.3 适时推出生猪期货 |
6.6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6.6.1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原因剖析 |
6.6.2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
6.6.3 加强生猪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食品贸易与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 难点、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难点 |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 |
1.4.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综述 |
2.1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依据 |
2.1.1 国际分工学说 |
2.1.2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
2.1.3 “增长引擎”理论 |
2.1.4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2 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和路径 |
2.2.1 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
2.2.2 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
2.2.3 进出口共同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
2.3 我国食品对外贸易对食品工业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和路径 |
2.4 实证研究方法概述 |
2.4.1 利用总量生产函数分析 |
2.4.2 利用国民经济支出法核算恒等式计算 |
2.4.3 利用多元Granger 因果检验分析 |
2.5 主要实证模型述评 |
2.5.1 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 |
2.5.2 外部经济效益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前我国食品对外贸易与食品工业经济增长的现状 |
3.1 我国食品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
3.1.1 总量规模分析 |
3.1.2 贸易结构分析 |
3.1.3 世界食品贸易和我国食品贸易结构变化 |
3.2 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总量分析 |
3.2.2 食品工业与农业的比较 |
3.2.3 食品工业行业结构分析 |
3.2.4 食品工业企业结构分析 |
3.2.5 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和产出率分析 |
3.3 加入WTO 后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和食品工业所面临严峻挑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食品对外贸易对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计量方法与模型介绍 |
4.1.1 ADF 检验(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 |
4.1.2 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 |
4.1.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sualty test) |
4.1.4 误差修正模型(ECM: Error Correction Model) |
4.2 我国食品对外贸易对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增长影响——协整模型 |
4.2.1 数据及测算 |
4.2.2 结论 |
4.3 食品进、出口部门对食品工业其他部门的外部经济效益——费德模型 |
4.3.1 模型指标和样本数据的选择 |
4.3.2 考察食品工业出口部门的全部作用 |
4.3.3 考察食品工业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部经济效益 |
4.3.4 进一步的结论和建议 |
4.4 加入WTO 后我国食品对外贸易对食品工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Panel Data 模型 |
4.4.1 Panel Data 模型的类型及识别 |
4.4.2 模型的选择 |
4.4.3 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
4.4.4 相关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5.2.1 政府层面 |
5.2.2 食品企业层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历年我国食品对外贸易数据(1980-2006 年) |
附录B 费德模型数据(1992-2006 年) |
附录C 面板数据模型(2002-2006 年) |
附录C 面板数据模型(2002-2006 年) |
附录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
2.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形成的依据 |
2.2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 |
2.3 供应链的战略伙伴理论分析 |
2.4 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理论分析 |
2.5 战略伙伴企业和核心企业的关系 |
2.6 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分析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3 我国水产品供应链管理分析 |
3.1 我国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
3.2 我国水产品供应链结构形式 |
3.3 我国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
3.4 我国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的难点和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美国和日本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经验分析 |
4.1 美国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经验分析 |
4.2 日本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经验分析 |
4.3 美国和日本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博弈模型分析 |
5.1 博弈论的含义 |
5.2 水产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囚徒困境” |
5.3 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伙伴协同竞争博弈模型 |
5.4 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与最终客户的博弈模型 |
5.5 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与政府的博弈模型 |
5.6 基于核心企业的我国水产品供应链合作博弈实现的要素 |
5.7 本章小结 |
6 构建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
6.1 基于生产加工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
6.2 基于批发市场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
6.3 基于连锁超市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
6.4 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
6.5 基于四种类型的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比较 |
6.6 本章小结 |
7 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有效运行的对策措施研究 |
7.1 加快水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建设 |
7.2 强化水产品供应链战略伙伴的协作 |
7.3 构建水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 |
7.4 加强水产品供应链的生产计划与控制 |
7.5 加强水产品供应链的库存管理与控制 |
7.6 完善水产品供应链配送网络 |
7.7 建立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
7.8 政府为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有效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7.9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农产品广告投放及消费者反应研究 ——基于浙江水果市场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概念界定 |
1.3.1 农产品 |
1.3.2 广告 |
1.3.3 消费者的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广告 |
2.1.1 定义 |
2.1.2 特点 |
2.2 广告效果 |
2.2.1 广告效果的类型 |
2.2.2 广告效果的特点 |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3.1 消费者行为的定义 |
2.3.2 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 |
2.3.3 涉入理论 |
2.3.4 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
2.3.5 小结 |
2.4 有关农产品广告研究的文献综述 |
2.4.1 广告对农产品销售的影响研究 |
2.4.2 一般性广告和品牌广告的研究 |
2.4.3 广告对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 |
2.4.4 小结 |
3 农产品市场广告投放的理论依据 |
3.1 农产品市场广告投放的理论基础 |
3.1.1 广告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能满足信息传递的不同要求 |
3.1.2 广告是商品质量的信号,可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 |
3.1.3 广告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以及交易成本 |
3.1.4 广告可以创造和加大产品的差异 |
3.1.5 广告能吸引和占有消费者的注意力 |
3.2 农产品市场广告投放的现实基础 |
3.2.1 农产品市场存在产品差异性 |
3.2.2 农产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 |
3.2.3 农产品购买是低涉入行为 |
3.2.4 农产品市场风险性较强 |
3.3 广告效应分析 |
3.3.1 广告的需求效应和价格效应 |
3.3.2 广告的利润效应 |
3.3.3 广告的优化法则 |
3.4 小结 |
4 国内农产品广告现状及国外经验 |
4.1 农产品广告的特点 |
4.1.1 投放时间的季节性 |
4.1.2 投放市场的地域性 |
4.1.3 投放资金的薄弱性 |
4.1.4 投放效应的外部性 |
4.2 国内农产品广告投放的现状 |
4.2.1 谷物产品和水产品分列平面广告总投放量的第一、二位 |
4.2.2 广告形式以平面广告为主,户外广告为辅 |
4.2.3 户外广告呈现出明显的品牌集中性和地域集中性 |
4.2.4 农产品广告的版面选择注重实用和有效 |
4.2.5 农业企业广告数量逐年上升,但行业分布不均匀 |
4.3 国内农产品广告市场存在的问题 |
4.3.1 农产品广告投入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
4.3.2 农产品广告发展不平衡 |
4.3.3 农产品广告制作的专业性不强,优秀广告作品不多 |
4.3.4 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广告意识不强,单个农户做不起广告 |
4.4 国外农产品广告的经验及启示 |
4.4.1 新西兰奇异果的广告策略 |
4.4.2 泰国大米的广告策略 |
4.4.3 美国棉花的广告策略 |
4.4.4 经验及启示 |
5 果品生产经营者广告投放的实证分析 |
5.1 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
5.1.1 理论基础 |
5.1.2 研究模式 |
5.1.3 变量解释及研究假设 |
5.2 研究方法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数据采集 |
5.2.3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4 分析方法 |
5.3 浙江果品生产经营者广告行为状况 |
5.3.1 果品生产经营者的关注重点 |
5.3.2 果品生产经营者的促销方式 |
5.3.3 浙江果品生产经营者的实际广告行为调查 |
5.3.4 小结 |
5.4 果品生产经营者广告意愿的实证研究 |
5.4.1 中间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 |
5.4.2 解释变量与广告意向及行为的关系 |
5.4.3 外在变量与广告意向的关系 |
5.5 主要结论 |
6 广告对消费者水果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
6.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
6.1.1 问卷设计 |
6.1.2 数据来源 |
6.2 统计结果与分析 |
6.2.1 样本基本情况 |
6.2.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6.3 消费者水果购买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1 因子分析 |
6.3.2 影响消费者购买水果的主要信息 |
6.4 广告对消费者水果购买的影响分析 |
6.4.1 广告对消费者信息来源的影响分析 |
6.4.2 消费者对广告的认同程度 |
6.4.3 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认知 |
6.5 主要结论 |
7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1.1 在现实的农产品市场上,广告有必要存在而且大有作为 |
7.1.2 广告不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决定性因素,但会对其购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7.1.3 趣味性的广告信息对消费者购买有相当的影响,但总体上看,消费者也关注着农产品的知识性和说服性信息 |
7.1.4 国内农产品广告市场发展较慢,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而且呈现出不平衡性 |
7.1.5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广告活动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和诱导,但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不足 |
7.1.6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广告并不排斥,资金不足是农产品广告的瓶颈所在 |
7.2 建议 |
7.2.1 树立信息服务理念,农业协会应该成为农产品信息传播的主要角色 |
7.2.2 有效应用“世贸”协定,积极发展农业信贷,多方筹集农产品广告资金 |
7.2.3 培育品牌,扩大声誉,农产品产地广告和品牌广告互取所长 |
7.2.4 注重策划和策略,提高农产品广告的专业化水平 |
7.2.5 强调整合营销,农产品广告应融入到农产品的营销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消费者意见调查表 |
附录2 果品企业广告投放意愿调查表 |
附录3 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江苏省农业支持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基本框架 |
六、研究的创新和难点 |
七、研究结果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江苏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
一、我国农业问题的症结 |
二、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三、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
四、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五、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
第三章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比较 |
一、WTO的《农业协议》 |
二、WTO农业国内支持规则 |
三、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国际比较 |
四、中国农业国内支持的现状 |
第四章 江苏省农业支持结构与成效 |
一、江苏农业投入支持的发展历程 |
二、江苏农业投入支持的现状 |
三、江苏农业投入支持的评析 |
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与保护政策实施对农户的影响研究 |
第五章 江苏农业竞争力评价 |
一、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
二、农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三、主要农产品竞争力比较 |
第六章 农业支持促进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 |
一、江苏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
二、影响江苏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
三、农业支持对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
四、围绕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调整农业支持政策 |
五、现阶段农业支持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
六、江苏农业支持的方向和重点 |
第七章 农业支持预测 |
一、江苏省加大农业投入的可行性 |
二、财政支农资金总量预测 |
三、江苏省农业保险投入需求预测 |
四、江苏农业科技投入需求分析 |
第八章 提升江苏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一、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
二、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
三、促进农业标准化 |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
五、促进农业经营国际化 |
六、加大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浙江7亿美元鱼虾畅销国际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 韩轶强. 江南论坛, 2020(02)
- [2]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D]. 茹合沙丽·阿布都热西提. 新疆大学, 2014(02)
- [3]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 牛海霞. 浙江大学, 2010(07)
- [4]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李大良.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5]满江红公司淡水小龙虾出口营销策略研究[D]. 贾义菊.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6]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D]. 陈昌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7]食品贸易与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 陈李萍. 江南大学, 2008(04)
- [8]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D]. 李季芳.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 [9]农产品广告投放及消费者反应研究 ——基于浙江水果市场的实证[D]. 许莹. 浙江大学, 2007(05)
- [10]江苏省农业支持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陆建康.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