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孙锐,吴迎春[1](2021)在《改良双导丝技术在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使用改良的双导丝技术行椎动脉起始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90例经DSA或CTA证实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并符合支架置入指征的患者,以改良的双导丝技术(V-18导丝+0.014导丝)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并发症。按Malek评分在1、3、6、12个月随访。结果90例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支架覆盖狭窄部位准确,形态良好,前向血流3级。全部支架到位顺利,且支架位置不理想、血管痉挛、血管夹层及术中斑块脱落等并发症大幅度减少;术后12个月内随访,所有置入支架无闭塞、移位及断裂,发生支架再狭窄6例,其中1例为症状性;术后第12月Malek评分78例为1分,12例为2分。结论改良双导丝技术行椎动脉起始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良好,安全,值得推广。远期预后需进一步研究。
翁翔[2](2021)在《加味四妙勇安汤防治吸烟合并椎动脉支架患者出现再狭窄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吸烟合并椎动脉支架患者出现再狭窄的病因病机;(2)观察采用加味四妙勇安汤联合西药组与单用西药组在吸烟合并椎动脉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的效果对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患者,诊断为症状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影像学(DSA或CTA)检查证实狭窄率>70%,有吸烟史,且吸烟指数(SI)大于400;年龄介于40-80岁,总计患者70名,随机分为两组;记录患者术前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浆内皮素-1(ET-1)数值;在局麻下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植入术,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3个月,治疗组患者给额外予加用加味四妙勇安汤服用1个月服用,3个月后再经行颅脑DSA检查记录支架术后血管的狭窄率、对患者再次进行NIHSS及中医证候评分,并复查ET-1。结果:(1)本研究实际完成随访病例6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指数、基础疾病及所采用的支架直径及长度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评分(NIHSS、中医证候)及实验室检查(ET-1)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后的临床评分及实验室检查的组内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评分及实验室检查比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及数值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再狭窄例数为2例,占治疗组的6.1%;对照组再狭窄例数为9例,占对照组的26.5%。两组数据经卡方检验P<0.05(c(17)=5.084,P=0.024),在两组再狭窄例数的差异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吸烟对脑血管的损伤作用明显,吸烟是脑血管疾病及ISR共同的危险因素;(2)加味四妙勇安汤是安全有效的,其可以降低血液中ET-1含量;(3)加味四妙勇安汤联合传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ISR的防治,要明显优于单纯传统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孙杰伟[3](2020)在《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和评估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对比观察药物洗脱支架(DES)与金属裸支架(BMS)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近远期疗效;分析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8月至2019年日8月因内科药物治疗后疗效欠佳的椎动脉起始段中重度狭窄的卒中患者66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血管狭窄程度后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分析其技术有效性、临床缓解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根据患者置入支架类型的不同,分为金属裸支架(BMS)组和药物洗脱支架(DES)组,比较BMS和DES对患者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等的差异性;根据支架内是否出现再狭窄的情况,分为未狭窄组和再狭窄组,应用统计学分析支架内再狭窄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优势血管、血管的位置、血管的内径、狭窄程度、狭窄段长度、术后残余狭窄率和支架类型等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66例患者男性49例,女性17例,年龄48-86岁,平均(63.24±7.46)岁。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支架置入,共置入支架67枚(金属裸支架36枚、药物洗脱支架31枚),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间并发症5例(7.58%),无致残性及致死性卒中发生;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较前缓解,临床成功率93.94%,患者术前术后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z=0.351,P=0.732);随访期间,13例(19.70%)患者术后存在支架内再狭窄,1例(1.52%)出现金属裸支架断裂,7例(10.61%)患者发生TIA;3例(4.55%)患者发生小卒中,1例(1.52%)裸金属支架再狭窄后再次置入1枚药物洗脱支架,无致残性卒中、死亡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的发生。BMS组患者术后的再狭窄率要明显高于DES组(t=5.103,P=0.039),BMS组和DES组患者在术后Malek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吸烟、血管内径和支架类型与支架术后再狭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手术技术成功率、安全性、可行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本研究中,与金属裸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术后随访中支架再狭窄率更低,TIA和再发卒中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和吸烟、管腔内径和支架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何云[4](2020)在《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血管开通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0月本医院收治的60例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单纯药物组(行亚急性期脑梗死常规用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成形术),每组患者3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以及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 RS)分以及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评分,并记录手术成功率、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PWI指标(患侧大脑半球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和单纯药物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以及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血管内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单纯药物组患者长(P<0.05);2、血管内治疗组患者血管介入手术成功率为100%,血管再通率、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6.7%和93.3%;单纯药物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症状改善率分别为16.7%、56.7%,血管内治疗组均高于单纯药物组(P<0.05);血管内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单纯药物组(P<0.01),好转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组(P<0.001),血管再狭窄率低于单纯药物组(P<0.05);3、血管内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患侧大脑半球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0.01),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NIHSS评分平均改善(3.44±2.15)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m RS评分平均改善(1.63±0.68)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药物组患者(P<0.05);4、单纯药物组患者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患侧大脑半球CBF、CBV、MTT和TTP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NIHSS评分平均改善(2.40±1.71)分,患者治疗后m RS评分平均改善(1.26±0.28)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双侧大脑半球PWI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评分血管内治疗组患者CBF和CBV高于单纯药物组,而MTT和TTP较单纯药物组降低(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m RS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NIHSS评分和m RS评分改变程度均优于单纯药物组(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实现病变血管再通,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李远志,段威,周利军,李芳,刘岳胜,钟三宝[5](2019)在《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症状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症状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5例症状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5例症状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中,共有27处病变,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7例,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9例;左侧椎动脉5例,右侧椎动脉6例,其中2例患者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椎动脉起始部联合病变。血管狭窄均≥70%。共植入支架27枚,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率明显改善、前向血流明显改善,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神经功能状况改善。2例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原来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病明显改善;1例患者颈内动脉C1段及椎动脉V1段同时狭窄,支架置入后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结论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孙术婷[6](2019)在《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术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和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支架治疗前后的狭窄率和NIHSS评分、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的不良事件。再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评估不同中医证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患者289例,剔除33例,故共纳入256例患者。其中风火上扰证32例,风痰火亢证28例,风痰瘀阻证24例,气虚血瘀证40例,痰热腑实证62例,痰湿蒙神证36例,阴虚风动证34例。围手术期间有2例患者发生血压和心率下降,4例患者出现穿刺口血肿。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有5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支架治疗前狭窄率为(79.43±9.12)%,治疗后狭窄率为(23.51±4.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中医证型支架治疗前狭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中医证型支架治疗后狭窄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风痰火亢证与气虚血瘀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3.支架治疗前NIHSS评分为(12.43±3.48),治疗后为(7.85±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中医证型支架治疗前NIH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支架治疗后NIHS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风火上扰证分别与阴虚风动证(P=0.019)、痰湿蒙神证(P=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脑血管支架植入术能有效解除血管狭窄,改善NIHSS评分。2.病变血管与狭窄程度无关。中医证型与血管的颅内颅外分布无关。3.不同中医证型支架治疗后风痰火亢证比气虚血瘀证狭窄率更重,风火上扰证比阴虚风动证和痰湿蒙神证的NIHSS评分改善更明显。
杨明亮[7](2019)在《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四院神经内科接受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并完成随访至少6个月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DSA或CTA,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50%的狭窄分成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同时根据支架的部位不同分成椎动脉起始部、椎动脉非起始部2个亚组。分别比较总体及亚组的再狭窄组、非再狭窄组在年龄、性别、糖化血红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术前及术后吸烟史、术前及术后饮酒史、术前狭窄率、术后残余狭窄率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影响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总体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在糖尿病史(P=0.027)、术后吸烟(P=0.016)、血同型半胱氨酸(P=0.015)、糖化血红蛋白(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95%CI:1.021-12.574,OR=3.583,P=0.046)、术后吸烟(95%CI:1.358-16.849,OR=4.783,P=0.015)、血同型半胱氨酸(95%CI:1.909-35.846,OR=8.272,P=0.005)是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亚组分析中,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在术后吸烟(P=0.02)、糖尿病史(P=0.01)、糖化血红蛋白(P=0.001)、血同型半胱氨酸(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术后吸烟(95%CI:1.192-43.665,OR=7.214,P=0.031)、血同型半胱氨酸(95%CI:2.075-242.468,OR=22.43,P=0.01)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椎动脉非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亚组分析中,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所有因素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随访再狭窄组较非再狭窄组再发卒中率高(P=0.014)。结论:1.在总体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糖化血红蛋白、术后吸烟史、血同型半胱氨酸是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亚组分析中:术后吸烟史、血同型半胱氨酸是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组较非再狭窄组更容易再发卒中。
蓝香琳[8](2017)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与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探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近期、远期疗效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意义。方法:按照入组标准收集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有症状的椎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中度狭窄及以上(≥50%)的患者69例,将患者分成药物组和支架组,支架组纳入32例,药物组纳入37例,年龄在52-75岁之间。所有患者均应用CE-MRA或CTA或DSA检查,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协作组(NASCET)的测量方法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测量评估。药物组的治疗参考《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进行,以抗血小板聚集和调脂稳定斑块治疗作为基础治疗,同时控制脑血管病其他的可控高危因素。支架组的治疗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支架手术治疗。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头晕、肢体瘫痪、平衡障碍等)的缓解情况,应用CE-MRA或CTA或DSA对患者的血管狭窄变化情况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支架组患者植入支架前、中、后的病情变化,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处理情况。最终,支架组有2例患者,药物组有1例患者因未能按规定的方案进行治疗,而从研究中剔除。支架组30例,药物组36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期为19.3±5.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吸烟史、入组时椎动脉狭窄程度等基线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支架组30例患者成功植入椎动脉球囊扩张式支架31枚,支架植入手术成功率96.77%,支架植入前后前相比,血管狭窄程度从术前76.37±10.06%下降到7.63±4.41%,血管狭窄程度有明显的改善,术后即刻造影远端分支血管显影较前增多,支架植入术前与术后即刻血管狭窄程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30天内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2例(6.45%),1例穿刺后出现后腹膜血肿、出血性休克,1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随访30天、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头晕、肢体瘫痪、平衡障碍等)缓解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两组TIA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24个月时血管狭窄情况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24个月时两组临床症状缓解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天、6个月、24个月时两组的TIA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30天、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脑梗死的发生率对比,支架组脑梗死的发生率稍少,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狭窄可改善患者中短期的临床症状。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狭窄,术后1年内有可能减少TIA的发生率。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狭窄与药物治疗对比,术后2年内在脑梗塞的预防上未显示出差异。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远期预防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童晨光[9](2017)在《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同冠状动脉一样,脑动脉介入术后同样面临血管再狭窄的难题,其中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再狭窄率是所有颅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中最高的。与中药干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报道少,缺乏高质量临床试验,对现有研究也缺少客观评价,因而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疗效,并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同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对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疗效的影响,并观察血瘀证、气虚证计分的变化。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系统评价目的:评价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以及其他相关文献,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应用风险评估工具进行研究质量的评价,应用GRADE评分进行证据级别的推荐。结果:共收集到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文献13篇,符合纳入标准并最终进入Meta分析的研究共4项,纳入患者30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有可能减少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OR=0.41,95%CI(0.21,0.79)],且无不良反应;在预防脑缺血事件复发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评价的结果显示出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再狭窄发生可能有所减少,但纳入的研究都存在明显的方法学漏洞,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第二部分: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将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治疗成功后、并符合气虚证和血瘀证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性上,试验干预组同时给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对照组则同时给予安慰剂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服药6个月后再狭窄发生情况及脑缺血事件复发情况,以及血瘀证、气虚证计分的变化。结果:随访6个月,有3例退出试验,试验干预组再狭窄发生率19.1%(9/47),对照组再狭窄发生率28.3%(13/46),试验干预组再狭窄发生少,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试验干预组的脑缺血复发事件较对照组少,6.4%(3/47)vs13%(6/46),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干预组的血瘀证计分和气虚证计分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再狭窄的发生与支架类型和术后6个月气虚证、血瘀证计分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再狭窄可能与血瘀证、气虚证有关,益气活血中药可以降低患者气虚证、血瘀证计分,改善患者气虚、血瘀的状态,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有减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时再狭窄发生的趋势,气虚证和血瘀证可能是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仍需后期进行大样本试验验证。
张广玉[10](2016)在《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沧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4例,均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随访6个月,记录其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病变部位、术前椎动脉直径、支架类型、支架直径、支架长度及术后狭窄长度,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期间18例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组),46例未出现再狭窄(无再狭窄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8.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病变部位、支架直径、支架长度及术后狭窄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患者吸烟史阳性率高于无再狭窄组,术前椎动脉直径短于无再狭窄组,采用药物支架者所占比例低于无再狭窄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β=0.098,OR=2.648,95%CI(1.159,4.674),P=0.001〕、术前椎动脉直径〔β=0.956,OR=2.614,95%CI(1.134,6.022),P=0.007〕为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支架〔β=-0.612,OR=1.837,95%CI(1.086,4.597),P=0.029〕为保护因素。结论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有吸烟史、术前椎动脉直径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支架为保护因素。
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2)加味四妙勇安汤防治吸烟合并椎动脉支架患者出现再狭窄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一 理论研究 |
1.烟草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
2.中风热毒论 |
二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病例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过程 |
2.4 术后管理及用药 |
2.5 随访及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疗效性指标 |
三 讨论 |
1.后循环卒中的治疗现状 |
2.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 |
3.四妙勇安汤的研究现状 |
4.加味四妙勇安汤组方的分析 |
5.加味四妙勇安汤的疗效性指标分析 |
6.结论 |
7.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评估方法 |
1.3.1 脑血管开通程度评定 |
1.3.2 颅外段狭窄程度计算方法 |
1.3.3 Malek评定法 |
1.4 设备和仪器 |
1.5 药品和用药方案 |
1.6 手术方法 |
1.6.1 术前准备 |
1.6.2 手术过程 |
1.6.3 手术注意事项及技术成功标准 |
1.6.4 术后处理 |
1.6.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1.7 术后随访 |
1.8 危险因素的调查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
2.2 药物洗脱支架(DES)和金属裸支架(BMS)疗效对比 |
2.3 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5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4)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血管开通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定义及诊断 |
2.1.3 病例纳入标准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评估使用工具 |
2.2.5 研究伦理问题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 |
3.1.1 一般资料比较 |
3.1.2 脑梗死危险因素比较 |
3.1.3 临床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
3.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3.2.2 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
3.2.3 并发症比较 |
3.2.4 转归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疗效评估 |
3.3.1 患者近期疗效评估 |
3.3.2 远期疗效评估 |
4 讨论 |
4.1 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 |
4.1.1 治疗依据及时机选择 |
4.1.2 血管再通及再狭窄 |
4.1.3 并发症及预后 |
4.2 治疗疗效评估 |
4.2.1 血管狭窄程度改善 |
4.2.2 动脉血流改善 |
4.2.3 神经功能改善与恢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颈动脉闭塞诊疗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6)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术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参考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研究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9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脑高灌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研究方法 |
2.1 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分组 |
2.2.2 术前用药 |
2.2.3 手术操作 |
2.2.4 术后措施 |
2.2.5 手术成功标准及再狭窄判断标准 |
2.2.6 观察指标 |
2.3 部分观察指标定义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总体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单因素分析 |
3.2 总体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影响再狭窄发生的亚组分析 |
3.3.1 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的单因素分析 |
3.3.2 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3 椎动脉非起始部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的单因素分析 |
3.4 随访期间缺血事件的发生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椎动脉支架成形术与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脱落标准及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设备材料 |
2.2 椎动脉狭窄程度评估 |
2.3 其他病史及危险因素评估 |
2.4 干预方法 |
2.4.1 药物治疗组研究方法 |
2.4.2 支架治疗组研究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随访及疗效评估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临床资料 |
4.2 药物组随访结果 |
4.3 支架组随访结果 |
4.4 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处理 |
4.5 支架组与药物组随访事件对比 |
5 讨论 |
5.1 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5.2 后循环血供及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特点 |
5.3 后循环血管狭窄的评估 |
5.4 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治疗 |
5.5 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安全性与疗效性 |
5.6 支架治疗相关并发症及其防治 |
5.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综述一 中药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
1 基础实验研究 |
1.1 中药可抑制炎症反应 |
1.2 中药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 |
1.3 中药可抑制金属基质蛋白活性 |
1.4 中药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2 临床研究 |
2.1 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可减少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
2.3 中药可能通过抗炎和减轻血瘀证程度发挥预防再狭窄的作用 |
综述二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
3 VAOS的血管内治疗 |
3.1 国外研究 |
3.2 国内研究 |
3.3 小结 |
4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观察指标 |
1.6 文献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 |
2.2 观察指标 |
2.3 中药减少再狭窄的机理研究 |
2.4 支架置入的血管分布 |
2.5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分析 |
2.6 GRAde评分 |
3 讨论 |
3.1 所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2 所纳入研究存在的病例选择问题 |
3.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二 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随机及盲法 |
1.6 支架置入治疗 |
1.7 干预措施 |
1.8 观察方法 |
1.9 疗效观察 |
1.10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1.11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的基线资料比较 |
2.2 所置入支架的基线资料比较 |
2.3 血瘀证、气虚证计分的基线资料比较 |
2.4 再狭窄发生情况比较 |
2.5 脑缺血事件复发情况比较 |
2.6 血瘀证、气虚证计分变化的比较 |
2.7 影响再狭窄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
2.8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3.2 文献研究的结果 |
3.3 采用益气活血中药进行研究的依据 |
3.4 采用头颈部CTA检查进行随访的依据 |
3.5 祖国医学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认识 |
3.6 益气活血中药脑心通胶囊的作用 |
3.7 益气活血中药对VAOS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
3.8 益气活血中药对VAO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 |
3.9 益气活血中药对VAOS支架置入术后血瘀证、气虚证计分的影响 |
3.10 VAOS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
结语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页 |
(10)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后再狭窄情况 |
2.2 单因素分析 |
2.3 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四、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双导丝技术在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研究[J]. 孙锐,吴迎春.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08)
- [2]加味四妙勇安汤防治吸烟合并椎动脉支架患者出现再狭窄的疗效观察[D]. 翁翔.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研究[D]. 孙杰伟. 青岛大学, 2020(01)
- [4]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血管开通的临床研究[D]. 何云.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症状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临床观察[A]. 李远志,段威,周利军,李芳,刘岳胜,钟三宝. 第十四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年会摘要集, 2019
- [6]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术后的临床疗效分析[D]. 孙术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D]. 杨明亮.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8]椎动脉支架成形术与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D]. 蓝香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D]. 童晨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2)
- [10]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J]. 张广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