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东[1](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郑锖锖[2](2021)在《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择时服用天麻钩藤饮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天麻钩藤饮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及对照组服用天麻钩藤饮的时间不同。观察组即择时服药组为每日8时、16时服用中药,对照组即常规服药组为每日早、晚饭后30分钟服用中药,以4周为治疗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诊室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择时服药组中医证候的改善效果较常规服药组更优(P<0.05)。择时服药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5%,常规服药组总有效率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诊室血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择时服药组诊室血压的改善效果较常规服药组更优(P<0.05)。择时服药组诊室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90%,常规服药组总有效率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择时服药组24hSBP、dSBP、nSBP、nDBP的改善效果较常规服药组更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24hDBP、d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择时服药组诊室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90%,常规服药组总有效率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平均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择时服药组95%,常规服药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平均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择时服药组92.5%,常规服药组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择时服药组90%,常规服药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脉压、平均动脉压、血压负荷、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择时服药组的平均动脉压、血压负荷、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的效果较常规服药组更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脉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时、16时服用天麻钩藤饮较早、晚饭后30分钟服用天麻钩藤饮,对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诊室血压、24hSBP、dSBP、nSBP、nDBP、平均动脉压、血压负荷、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的效果更佳。且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综上,8时、16时服用天麻钩藤饮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曾晓雯[3](2021)在《加味真武汤穴位贴敷治疗肾阳虚型盐敏感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希冀通过观察加味真武汤穴位贴敷治疗肾阳虚型盐敏感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盐敏感性高血压病积累资料,为临床上对盐敏感性高血压病的治疗做出新的探索。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肾阳虚型盐敏感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完全随机对照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0mg),治疗组则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真武汤贴膏穴位敷贴,两组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24h动态血压(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盐敏感性、中医证候积分、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并观察其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结果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在试验观察过程中,由于脱落2例,最终完成试验的患者共62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2.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24h动态血压(24h SBP、24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SBPV、DBPV、血压昼夜节律)、盐敏感性、中医证候积分及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24h动态血压(24h SBP、24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SBPV、DBPV)、盐敏感性、中医证候积分及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降压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非盐敏感者明显多于对照组。4.治疗后两组血压昼夜节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试验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同时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大便常规、尿液常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味真武汤穴位贴敷可以降低肾阳虚型盐敏感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改善血压盐敏感性。2.加味真武汤穴位贴敷可以改善肾阳虚型盐敏感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改善生活质量。3.加味真武汤穴位贴敷在课题试验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供临床使用。
黄先德[4](2021)在《潜阳降压方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潜阳降压方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指标改变情况,评估潜阳降压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纳入7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在临床观察过程中,脱落2例,剔除1例,最终纳入统计67例,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潜阳降压方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负荷、血压变异系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中医证候积分、血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4、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在眩晕、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等方面的单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而对耳鸣、口干、口苦、腰膝酸软方面无改善(均P>0.05)。5、治疗后诊室血压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诊室血压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94.12%>81.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治疗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24小时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血压下降率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观察组在改善24小时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24小时舒张压负荷、24小时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血压下降率方面上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在改善24小时收缩压负荷、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方面下降幅度大于治疗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8、安全性比较: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与本课题药物相关的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结论:潜阳降压方能有效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血压水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临床推广价值。
黄迎春[5](2021)在《基于“五脏应时”理论探讨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季节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基于“五脏应时”理论探讨不同季节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特征,分析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指标与季节的相关性,研究“五脏应时”理论在高血压病临床的实际意义,从中医时间医学角度为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56例。对其分别进行基本资料采集、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其全天、白天、夜间的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平均血压(average blood pressure,ABP)、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octurn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rate,NSBPRR)等数据,同时从中央气象台调取福州市2020年2月1日-2021年1月31日的气象情况,制作统一的调查表对数据进行录入,并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分级、病程在各季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方案在长夏与春季、秋季的差异分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2020年2月1日-2021年1月31日当地各季节的平均温度从高至低依次分布为:长夏>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SD值在各季比较中,夏季的24h SBPSD、NSBPSD低于冬季、春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值在各季比较中,夏季的NSBPCV低于春季,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BP值在各季对比中,夏季、长夏的24h ASBP、DASBP均低于冬季,夏季24h ADBP低于冬季,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夏季、秋季的DADBP低于冬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昼夜节律的组间对比中,夏季与冬季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夏季的血压节律大致呈非杓型、反杓型分布,冬季的血压节律大致呈杓型、非杓型分布;4.秩相关分析发现季节、性别、年龄与BPV部分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比于冬季,夏季出现反杓型血压的风险增大;相比于冬季,秋季出现反杓型血压、非杓型血压的风险增大。结论1.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在不同季节的特点体现在:春季24小时血压波动较大,以夜间收缩压波动为主,同时存在白天平均收缩压较高的情况;夏季24小时血压波动较为平稳,但是要关注患者的夜间血压控制,改善血压的昼夜节律;长夏血压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秋季的血压变异性逐渐增大,要及时关注调整治疗方案;冬季应当关注平均血压控制,尤其以白天为主。2.结合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季节的血压变异性特点,基于“五脏应时”理论为指导原则,在春季注意条畅情志,不宜躁狂或抑郁,否则容易使肝阳上亢或肝气郁结:夏季可在下午阴阳交替之时予滋阴潜阳之药,若患者存在心阳虚,亦要注重补充心阳,使机体达到水火既济的平衡状态:长夏以健脾化湿为主,健运脾气,平衡五脏:秋季应滋养肺肾之阴,使金水相生,收敛阳亢之性:冬季顺应自然沉敛之性,为滋阴强阳的最佳季节。
徐佳男[6](2021)在《中药联合耳穴压豆治疗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痰热内蕴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运用清火化痰方联合耳穴压豆作为一种中医综合疗法,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治疗中医辨证属痰热内蕴证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观察其降压疗效及改善中医临床症状疗效。初步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辨证下中药联合耳穴压豆协同降压药综合干预方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将中医药内外兼治的理论融合到现代医学中,以寻求和丰富对于本疾病更具效果和适用性的治疗方式。方法:本研究通过1年时间纳入临床患者72例,全部来自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疗区住院患者。依照患者临床就诊的时间先后顺序,按照随机原则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纳入36例。对照组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作为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火化痰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观察疗程均为4周。4周后评价两组在降压疗效、改善中医症状的有效性及中医综合疗法的安全性。将收集的两组临床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算。结果:1.降压疗效上:试验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比较在诊室血压及24h动态血压降压疗效上,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都能有效降低血压;组间比较在诊室收缩压、24hSBP、nSBP、dSBP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降压效果更明显。2.改善中医证候、症状上:试验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效果更明显。治疗后各中医症状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都能有效改善中医症状;组间比较在改善眩晕、头痛、头重如裹、呕吐痰涎症状上,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效果更明显;在改善胸闷、急躁易怒、尿赤症状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效果更明显;在改善心悸、失眠、口干、便秘上,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运用清火化痰方联合耳穴压豆作为一种中医综合疗法对于降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痰热内蕴证)的血压水平尤其是降低收缩压水平具有临床意义。并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尤其在改善眩晕、头痛、胸闷、急躁易怒、头重如裹、呕吐痰涎、尿赤上具有临床意义。
张宝鑫[7](2021)在《加味胡氏失眠方对心肝火旺型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味胡东憔治失眠方(以下简称加味胡氏失眠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心肝火旺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动态血压监测相关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焦虑评分的改善情况,为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心内三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氟哌噻屯美利曲辛片;治疗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同时加用加味胡氏失眠方。两组患者共治疗4周,计为1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平均水平、血压负荷(Blood Pressure Load,BPL)、平滑指数(Smoothness Index,S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同时记录脱落病例和不良事件情况,并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记录数据,进行比较,评价疗效。结果:(1)动态血压各项指标:治疗后两组各时段动态血压水平、BPL均低于治疗前,SI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24小时动态血压水平及血压负荷均低于对照组,24小时平滑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夜间动态血压水平及血压负荷均低于对照组,夜间平滑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日间动态血压水平、血压负荷均低于对照组,日间平滑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76.7%,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急躁易怒、耳鸣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失眠、便秘溲赤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焦虑评分:治疗后两组HAMA评分、S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HAMA评分高于对照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MA评分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100%;SAS评分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3.3%,对照组有效率9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均可以改善动态血压各项指标,加味胡氏失眠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改善24小时和夜间动态血压水平方面优于氟哌噻屯美利曲辛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尤其是在夜间血压水平上更有优势;(2)两组均可以改善中医证候,加味胡氏失眠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氟哌噻屯美利曲辛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两组均可以改善中医证候相关症状,其中加味胡氏失眠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失眠、便秘溲赤方面优于氟哌噻屯美利曲辛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急躁易怒、耳鸣方面,两组为等效;(3)两组均可以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加味胡氏失眠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氟哌噻屯美利曲辛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缓解焦虑情绪上为等效。综上所述,加味胡氏失眠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疗效显着,与氟哌噻屯美利曲辛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相比,可以更加平稳的降低全天血压、减少血压波动、减少靶器官损害,尤其在夜间血压水平上更有优势;可以更好的改善中医证候,加味胡氏失眠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改善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失眠、便秘溲赤症状上优于氟哌噻屯美利曲辛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改善急躁易怒、耳鸣症状上两组效果相当;在缓解焦虑情绪上两组是等效的,证明加味胡氏失眠方与氟哌噻屯美利曲辛片在治疗焦虑状态上效果相当,且试验中所用药物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尚可,值得推广。
何梦阳[8](2021)在《不同证型下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高血压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都在呈现日益升高的趋势,高血压以及与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提到1958年高血压调查涵盖了 13个省、市,调查人数为739204,高血压例数为37773,2015年高血压调查涵盖了 31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人数为451755,高血压例数为125988,1958年到2015年期间高血压的患病率也由原来的5.1%上升至27.9%。高血压的发病率的上升越来越成为人类健康的疾病负担,对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并发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帮助。血压变异性代表人体24小时的血压波动程度的变化,临床普遍使用的表示血压变异性的观察指标分别有血压标准差、血压变异系数、血压加权标准差以及血压平均真实变异性。血压平均真实变异性指数比其他的血压变异性指标更能可靠地表示时间序列的可变性。多项研究表明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的并发症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患有睡眠障碍的人数逐年增加,同时,研究表明除了整夜的睡眠质量外,不同时辰下的睡眠质量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控制率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使用心肺耦合睡眠质量测评的客观方法来探索不同证型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间的相关性,同时对比分析不同时辰的睡眠质量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为临床更好的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同时在改善睡眠稳定血压变异方面提供相应的睡眠干预依据和建议。研究目的:1.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线性相关及多重线性相关关系;2.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线性及多重线性相关关系;3.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时辰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线性及多重线性相关关系;4.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变异性组与低血压变异性组之间对睡眠稳定性的差异。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日友好医院国际部门诊及住院部18岁及以上的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基于时辰的心肺耦合睡眠质量监测仪器(CPC)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收集研究对象睡眠稳定性的各种参数数据以及血压数据。其中睡眠稳定性的指标包括CPC相关的呼吸紊乱指数(CPC-RDI)、熟睡比例、浅睡比例、子时熟睡时长、子时浅睡时长、子时RDI、丑时熟睡时长、丑时浅睡时长、丑时RDI、寅时熟睡时长、寅时浅睡时长以及寅时RDI指数;血压变异性指标则用平均真实变异性(ARV)来表示。同时根据平均真实变异性的数值将纳入患者根据二分位数分为高血压变异性组和低血压变异性组。同时采集每位研究对象的一般基线资料情况(见附录1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见附录1量表)以及高血压中医证型(见附录1量表)。研究结果:1.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1)RD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2)子时、丑时和寅时RD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3)丑时熟睡时长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2.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多重线性分析显示:调整潜在影响因素后,回归方程显示只有丑时RDI(P=0.008)和寅时RDI(P=0.009)与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有相关性;丑时RDI(P=0.002)和寅时RDI(P=0.033)与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有相关性。3.阴虚阳亢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收缩压血压变异性相关性分析显示:子时和丑时RDI与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4.阴虚阳亢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舒张压血压变异性相关性分析显示:(1)阴虚阳亢证型的高血压患者子时和丑时熟睡时长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2)阴虚阳亢证型的高血压患者丑时RDI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5.阴阳两虚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除丑时浅睡眠时长与舒张压变异性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之外,其余的睡眠稳定性指标与血压平均真实变异性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高、低血压变异性两组间的睡眠稳定性指标分析显示:(1)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的RDI指数明显高于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P<0.05);(2)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的子时、丑时以及寅时RDI指数明显高于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P<0.01);(3)高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的丑时熟睡时长短于低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P<0.05);(4)高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的丑时浅睡时长长于低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P<0.05)。研究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子时、丑时以及寅时的睡眠越不稳定,血压变异性程度越高;2.调整潜在影响因素后,研究结果显示只有丑时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强。3.根据中医证型分类之后,只有阴虚阳亢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子时及丑时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之间有相关性,但调整潜在影响因素后,研究显示阴虚阳亢证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之间没有关系。4.高、低血压变异性组别之间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低血压变异性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指标优于高血压变异性组。研究意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因此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时,除合理安排降压药物使用的同时,还应该多关注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习惯,积极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血压达标、维持血压正常节律,这也与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调节整体平衡的理念不谋而合。另外本研究得出阴虚阳亢证型的患者子时及丑时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有较强的相关性,又进一步反证了阴虚阳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从肝肾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彭玉霞[9](2021)在《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肝火上炎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肝火上炎证患者运用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血脂、血糖、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等疗效指标的变化,对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进一步探究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肝火上炎证)的临床价值。方法:严格按照本课题组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来筛选临床病例,确定纳入本课题后,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90例患者,先提前拟定1份1-90研究对象序列,用SPSS26.0软件进行随机分组,产生随机数字表,设定奇数为A组,偶数为B组,A组采用试验对照组方案(坎地沙坦酯片),B组采用试验治疗组方案(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观察并记录A、B两组试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血脂、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等疗效指标的变化及安全性指标。整个疗程为4周,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中医证候积分: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1),而治疗组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②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87.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压疗效:两组在降低诊室血压及24h动态血压上均有疗效(P<0.01),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④降压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P<0.01);⑤中医各证候疗效:两组在改善患者眩晕、头痛、急躁易怒、耳鸣、胁痛、口苦、面红、目赤、便秘、溲黄、失眠等证候方面均有疗效,但在改善眩晕、头痛、耳鸣、面红、目赤、便秘、溲黄、失眠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改善急躁易怒、胁痛、口苦等方面差异不显(P>0.05);⑥实验室指标疗效:两组均能显着改善LDL-C、HCY、FBG、TG、TC、UA(P<0.01),而在改善HDL-C效果不显(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FBG、TG、LDL-C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改善HCY、HDL-C、UA、TC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⑦随访血压疗效:两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的第2周、4周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着改善(P<0.01),在降低收缩压、舒张压等方面治疗组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⑧安全指标:两组在整个疗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明确,可以改善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血脂、尿酸、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等疗效指标,而且安全性好,未出现不良事件,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运用和推广。
郑亚威[10](2021)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辨证特点及肾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辨证特点及肾脏损害的相关性,解读血压变异性的中医本质特征和血压变异性异常的中医病理机制,分析血压变异性在高血压肾脏损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高血压病及高血压肾脏损害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在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中进行横断面研究。采集受检者的一般资料及病史、临床诊疗资料、中医辨证资料、24小时动态血压和肾脏指标数据。一般资料及病史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体质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和目前服用的药物等;临床诊疗资料包括诊室血压(SBP、DBP)、血糖情况(Glu、HbA1c)、血脂情况(TC、LDL-C、HDL-C、TG)、左心室结构及功能(LVM、LVMI、LVEF、E/A)、血常规和肝功能等;中医辨证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舌苔脉象、证候类型和证候要素;动态血压资料包括24小时、日间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均值(MBP)、血压标准差(SD)、血压变异系数(CV)、血压极差(MMD)、血压平均连续变异度(ASV),以及全天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加权标准差(wSD);肾脏指标包括肾功能指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早期肾脏损害指标: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尿N-酰-β-D-葡萄糖酐酶(NAG)、尿β-D-半乳糖酐酶(GAL)。对采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完成164例受检者调查,其中130例受检者完成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符合分析标准。ABPM合格受检者中男性67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为62.62±14.14岁,诊室血压水平为收缩压142.49±19.87mmHg、舒张压82.35±13.26mmHg。2.ABPM 合格受检者肾功能指标为 eGFR 86.48±16.62ml/min·1.73m2、Scr 74.20±21.34umol/L、BUN5.55±1.90mmol/L,早期肾脏损害指标为 U-ACR 11.67(4.82,30.82)mg/g、NAG6.28±5.42U/L、GAL3.40±3.11U/L,共 34 例受检者符合高血压肾脏损害诊断。3.主症积分排名前三位是急躁易怒、眩晕、胸闷,次症积分排名前五位是夜尿频、健忘、失眠、面红、目赤,舌苔最常见为舌淡/红、苔薄/白/腻,脉象最常见为脉弦/滑。证型分布特点为阴虚火旺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实性证素积分最高的是阳亢,其次是痰证;虚性证素积分最高的是阴虚,其次是气虚。4.二十四个常见症状/体征中,头痛、五心烦热、口苦、健忘症状程度与血压变异性呈正相关,膝软、面红、便秘、耳鸣、食少症状程度与血压变异性呈负相关;五心烦热、面红、溲赤、夜尿频症状程度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膝软、头如裹、胸闷、畏寒肢冷、便秘、耳鸣、健忘症状程度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5.四大常见证候类型中,肝火亢盛证的血压变异性较阴虚火旺证、阴阳两虚证的高,阴阳两虚证的血压变异性较痰湿壅盛证的低,肝火亢盛证的血压水平较阴虚火旺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的高;肝火亢盛证的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水平相对较高,而阴虚火旺证的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水平相对较低。6.八种常见证候要素中,痰证、血瘀及气滞可能是血压变异性相对升高的相关因素,阴虚、阳虚及气虚可能是血压变异性相对降低的相关因素;阳亢伴随着部分时段血压水平的相对升高,气虚伴随着整体时段血压水平的相对降低,气滞及阴虚伴随着部分时段血压水平的相对降低。7.血压变异性的升高伴随着eGFR的降低及NAG、GAL的升高,血压水平的升高也伴随着eGFR的降低及NAG、GAL的升高;Scr、BUN、U-ACR的相关因素主要是血压水平。8.24小时、日间及夜间收缩压水平均与肾脏损害独立相关,未发现舒张压水平与肾脏损害独立相关;在校正血压水平后血压变异性参数与肾脏损害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头痛、五心烦热、口苦、健忘症状程度的升高伴随着血压变异性的相对升高;肝火亢盛证的血压变异性相对较高,阴虚火旺证的血压变异性相对较低。2.痰证、血瘀及气滞可能是血压变异性相对升高的相关因素,阴虚、阳虚及气虚可能是血压变异性相对降低的相关因素。3.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水平与肾功能及早期肾脏损害指标相关,在校正血压水平后,未发现血压变异性参数与肾脏损害独立相关。
二、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高血压界定 |
3 降压策略 |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
1 检索范围 |
2 检索策略 |
3 数据处理 |
4 检索结果 |
5 文献整理 |
6 讨论分析 |
7 结论 |
8 意义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案 |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分析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脱落处理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医学伦理问题 |
研究结果 |
1 受试者分配情况分析 |
1.1 病例完成情况 |
1.2 性别、年龄比较 |
2 临床疗效分析 |
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2 降压疗效比较 |
2.3 诊室血压比较 |
2.4 24 小时动态血压均值比较 |
2.5 平均脉压比较 |
2.6 平均动脉压比较 |
2.7 血压负荷比较 |
2.8 夜间血压下降率的比较 |
2.9 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
2.10 血压变异性比较 |
3 安全性比较及不良反应处理 |
讨论与分析 |
1 研究背景与依据 |
1.1 时间医学与生物钟 |
1.2 中医时间医学与阴阳学说 |
1.3 血压的昼夜节律 |
1.4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1.5 择时依据 |
1.6 天麻钩藤饮 |
2 临床疗效分析 |
2.1 中医证候疗效 |
2.2 诊室血压与动态平均血压 |
2.3 平均脉压 |
2.4 平均动脉压 |
2.5 血压负荷值 |
2.6 夜间血压下降率 |
2.7 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
2.8 血压变异性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对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中、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 C 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 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
文献综述 时间医学指导下择时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加味真武汤穴位贴敷治疗肾阳虚型盐敏感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试验设计 |
2.1 试验类型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分组方法 |
2.4 治疗方案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价标准 |
3 不良事件的处理及记录 |
3.1 不良事件观察记录 |
3.2 不良事件的应急预案 |
4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入选及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3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
3.1 24h动态血压比较 |
3.2 盐敏感性比较 |
3.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 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SSH的认识 |
1.1 定义及特点 |
1.2 发病机制 |
1.3 治疗 |
1.4 24h动态血压检测 |
1.5 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杜氏量表) |
2 祖国医学对SSH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及辨证 |
2.2 中医对盐的认识 |
2.3 中医对SSH的治疗 |
3 穴位贴敷疗法 |
3.1 概述 |
3.2 理论依据及作用机理 |
3.3 临床应用 |
3.4 穴位选择 |
3.5 药物选择 |
4 真武汤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4.1 立方依据 |
4.2 真武汤的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对24h动态血压结果分析 |
5.2 对血压盐敏感性结果分析 |
5.3 对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分析 |
5.4 对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潜阳降压方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中止标准 |
3 临床实施方案 |
3.1 研究药物 |
3.2 病例分组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判定标准 |
4 安全性评价 |
5 伦理学要求 |
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两组基线比较 |
1.1 性别、年龄比较 |
1.2 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 |
1.3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1.4 血压比较 |
1.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
2 疗效指标比较 |
2.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
3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
3 传统医学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认识 |
4 潜阳降压方的立方依据及方剂分析 |
4.1 潜阳降压方的立方依据 |
4.2 潜阳降压方的方解 |
4.3 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 |
5 临床治疗结果分析 |
5.1 基线数据分析 |
5.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5.3 降压疗效分析 |
5.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疗效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浅诉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基于“五脏应时”理论探讨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季节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研究 |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布 |
2 各季温度变化规律 |
3 各季动态血压监测值不同参数的对比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1.1 血压变异性定义 |
1.2 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机制 |
1.3 血压变异性的观察指标及特点 |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2.1 病名及病因病机 |
2.2 中医对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3.2 各季的血压变异性特点 |
3.3 “五脏应时”理论在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应时体现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五脏应时”理论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中药联合耳穴压豆治疗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痰热内蕴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对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1.1 传统中医学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观点 |
2.现代医学对于中青年高血压病的认识 |
2.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及发病重要危险因素 |
2.2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特点 |
2.3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治疗 |
3.问题与展望 |
试验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脱落标准、中止试验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案 |
4 观测项目及指标 |
4.1 安全性相关指标监测 |
4.2 疗效相关指标 |
4.3 不良事件、反应的处理 |
4.4 参与试验患者的权益保护 |
5 数据资料统计及处理 |
6 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 |
6.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
6.2 治疗前病情资料比较 |
6.3 治疗后评价 |
6.4 安全性指标比较 |
讨论 |
1.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因病机的探讨 |
2.清火化痰方组方思路分析 |
3.耳穴压豆治疗选穴依据分析 |
4.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的分析 |
4.2 降压疗效的分析 |
4.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4 安全性指标的分析 |
结论 |
1.降压疗效 |
2.中医临床疗效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加味胡氏失眠方对心肝火旺型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黛力新停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一般性观察指标 |
2.3.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2.3.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 |
2.4.1 降压疗效临床评定标准 |
2.4.2 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4.3 焦虑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5 不良事件 |
2.6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疗效评定比较 |
2.1 动态血压各个指标比较 |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焦虑评分比较 |
3 安全性检测 |
讨论 |
1 西医对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认识 |
2 中医对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认识 |
3 探讨黛力新治疗焦虑状态 |
4 心肝火旺型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 |
4.1 心肝火旺证的病理生理基础 |
4.2 病因病机分析 |
4.3 证候分析 |
4.4 治疗法则 |
5 方药分析 |
5.1 组方溯源 |
5.2 药物组成及方解 |
5.3 单味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6 临床疗效分析 |
6.1 对动态血压各个指标的影响 |
6.2 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6.3 对焦虑评分的影响 |
6.4 安全性评价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不同证型下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睡眠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失眠与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 |
1. 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 |
2.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数据剔除标准 |
2.6 研究材料与仪器 |
2.7 观察指标 |
2.8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3. 伦理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与血压变异性的线性相关性分析 |
4.3 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与血压变异性的多重线性回归 |
4.4 不同证型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
4.5 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与血压变异性的多重线性回归 |
4.6 高血压变异性组与低血压变异性组的一般资料分析 |
4.7 高血压变异性和低血压变异性两组间的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分析 |
5. 小结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调查问卷量表 |
附录2: CPC睡眠监测报告示例 |
个人简历 |
(9)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肝火上炎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对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研究概述 |
1.1 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辩证分型 |
1.4 临床治疗 |
1.4.1 中药汤剂 |
1.4.2 中成药 |
1.4.3 针灸 |
2.现代医学对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研究概述 |
2.1 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认识 |
2.2.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病的病因 |
2.3 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 |
2.3.1 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 |
2.3.2 交感神经(SNS)系统活性亢进 |
2.3.3 氧化应激反应失衡 |
2.3.4 免疫应答失调 |
2.3.5 胰岛素抵抗(IR) |
2.4 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治疗进展 |
2.4.1 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目的与原则 |
2.4.2 非药物治疗 |
2.4.3 药物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和意义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1.1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2.2.1.2 中医证候积分诊断标准 |
2.2.2 西医诊断标准 |
2.2.2.1 高血压危险分层标准 |
2.3 试验病例的纳入标准 |
2.4 试验病例的排除标准 |
2.5 试验病例的终止标准 |
2.6 试验病例的剔除与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试验病例分组方法 |
3.2 试验病例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3.3.1 一般性项目 |
3.3.2 安全性指标观测 |
3.4 疗效性指标观测 |
3.5 中医证候积分和疗效判定标准 |
3.6 实验室检查疗效判断标准 |
3.7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3.8 安全性评价分级 |
3.9 数据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1.1 两组患者各性别分布比较 |
4.1.2 两组患者遗传史、吸烟、饮酒分布比较 |
4.1.3 两组患者各年龄分布比较 |
4.1.4 两组患者治疗前24小时动态血压(ABPM)分布比较 |
4.1.5 两组患者治疗前诊室血压(CBPM)收缩压比较 |
4.1.6 两组患者治疗前诊室血压(CBPM)舒张压比较 |
4.1.7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4.1.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证候比较 |
4.1.9 两组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 |
4.2 疗效指标观察 |
4.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诊室血压(CBPM)分布比较 |
4.2.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2.3 治疗后两组患者24h动态血压(ABPM)比较 |
4.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各证候疗效比较 |
4.2.5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各证候疗效柱状图比较 |
4.2.6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2.7 治疗后两组患者诊室血压(CBPM)降压总疗效比较 |
4.2.8 治疗后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
4.2.9 两组患者停药2周、4周随访血压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理论依据 |
1.1 肝火上炎证与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关系 |
1.2五运六气与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关系 |
1.3 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优势 |
2.开阖六气针法和牛膝木瓜汤组成分析 |
2.1.牛膝木瓜汤的组方分析 |
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2.3 开阖六气针法的选穴依据 |
3.试验结果分析 |
3.1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
3.2 临床中医疗效分析 |
3.3 诊室血压疗效分析 |
3.4 24h动态血压疗效分析 |
3.5 停药2周、4周随访血压疗效分析 |
3.6 中医各证候疗效分析 |
3.7 实验室指标疗效分析 |
3.8 安全性评价 |
4.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辨证特点及肾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
1.1 高血压病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
1.2 血压变异性的评价指标 |
1.3 血压变异性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
2 中医学对高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
2.1 高血压的中医病名 |
2.2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
2.3 高血压的辨证特点 |
2.4 血压变异性的中医本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方式 |
2.2 一般资料及病史采集 |
2.3 临床指标检测 |
2.4 动态血压的监测 |
2.5 中医辨证资料采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人群特征 |
3.2 高血压中医辨证特点 |
3.3 中医辨证特点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
3.4 血压变异性与肾脏损害的相关性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高血压中医辨证特点 |
2 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辨证特点的关系 |
3 血压变异性与肾脏损害的关系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
附录2 高血压证候类型分级量化表 |
附录3 高血压中医证候类型诊断标准 |
附录4 高血压证候要素量化表 |
附录5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锖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加味真武汤穴位贴敷治疗肾阳虚型盐敏感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曾晓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潜阳降压方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先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五脏应时”理论探讨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季节相关性[D]. 黄迎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中药联合耳穴压豆治疗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痰热内蕴证的临床观察[D]. 徐佳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加味胡氏失眠方对心肝火旺型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D]. 张宝鑫.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8]不同证型下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D]. 何梦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肝火上炎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彭玉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辨证特点及肾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郑亚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