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机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机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机制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琦[1](2021)在《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样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已成为各国企业生产运营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政府维持社会经济平稳运行、扩大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职工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同时保证了企业在决策方式和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西方国家开展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实践较早,在不同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等因素产生截然不同的参与路径,并且随着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以及配套法律的逐步落实下,职工在企业中享有的决策权和监督权显着提升,企业内部的劳资矛盾也得到了有效缓解。本文以西方国家职工参与管理的不同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早期职工参与的实验探索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各自形成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种形式,摸索出现阶段职工参与的三大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二元制”职工参与模式、以瑞典为代表的工会组织下的职工参与模式以及以西班牙蒙特拉贡联合公司为代表的工人合作制经济下的职工参与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的历史脉络、具体原则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总结和对比出三种不同模式下的职工参与的主要经验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最后为当前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企业治理方面提供可行性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同时回顾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这一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理论梳理。本章从一种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视角切入,论述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在众多思想源流以及理论研究上的主要观点。具体包括以工人合作工厂理论和劳资关系理论为代表的马克思经济学相关研究、以约翰·穆勒和马歇尔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相关研究、以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和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为代表的国外社会主义相关研究、以施韦卡特和达尔为代表的经济民主理论、以及以弗里曼等人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构成了以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为主题的理论框架。第三章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历史沿革。本章从第一个成功开展的工人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作为探索起点,研究了早期合作社的基本原则、运作模式以及利润分配问题。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因素等原因,进而过渡到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模式在不同国家形成的多元化治理方案,譬如以色列基布兹合作社以及德国“共同决定制”等,以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通过对二战后期多种治理方案的分类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现阶段职工参与管理的三大模式,从而为后文进行逻辑铺垫。第四章为“二元制”模式的职工参与管理。本章论述了以德国为代表的“二元制”劳动者参与管理模式。笔者发现,德国在企业治理方面建立了独具特色并且运行效果良好的劳动者参与管理制度,从早期建立工人委员会的初步设想到相对成熟的法律框架的建立,最终形成了职工通过企业层面和公司层面共同参与管理的基本原则。从具体功能来看,德国“二元制”劳动者参与模式具有维护功能、协调功能和社会福祉功能。同时笔者关于这一模式在理论上的正确性以及实践中的合理性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最后探讨了德国面对后经济危机时代在企业治理方面所作出的调整,充分展示出“二元制”劳动者参与管理模式的生命活力和极强的稳定性。第五章为工会组织主导下的职工参与管理。本章主要分析了以瑞典为代表的工人组织主导下的职工参与管理模式。瑞典作为世界范围内“福利橱窗”的杰出代表,在企业治理方面形成了以工会为主要力量的职工参与模式,而瑞典众多工会的建立离不开社会民主党所推动的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劳工政策。在厘清瑞典工会组织下职工参与模式的演进后,本章分析了当下瑞典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最后借鉴海曼关于工会身份的三重定义来推测这一劳动者参与管理模式的发展前景。第六章为工人合作制经济的职工参与管理。本章分析了以西班牙蒙特拉贡联合公司为代表的工人合作制经济下的职工参与管理模式。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人合作社,蒙特拉贡联合公司从生产资料所有权到重大事项决策,再到收入分配上均体现出了合作社经济的组织原则,尤其在进行合作社重大决策时,全体成员根据“一人一票”的原则来实现表决权和平等权。随后笔者从就业质量、工资差异以及战略选择等方面对蒙特拉贡联合公司进行社会经济绩效分析,进而为蒙特拉贡在国际化扩张背景下存在的主要挑战提供一系列对策建议。第七章为本文的总结和启示。通过对上述三大模式的具体分析,本章总结了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文化共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最后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推进职工更有效地参与企业管理提供可行性对策建议。

张瑞涛[2](2021)在《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继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之后又一次制度变迁。到2020年底全国已有近八成地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核心任务,剩余20%左右未改革农村地区将于2021年收官完成。那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特征何在?方式又是什么?农村改革仅是手段,发展集体经济才是最终目的。那么改革的创新发展空间何在?面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力求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给予解释,并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基层持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因此,对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和创新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作者2018年—2020年对11省(市)18县(市、区)的实地调研,采用座谈、深度访谈、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获取的资料,基于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框架下,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产权科层结构模型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第一,基于科层视角理论剖析产权制度改革。第二,阐释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基于11省(市)18县(市、区)的调研从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界定成员等各环节和试点的整个过程阐释本轮(2015年以后)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第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框架并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和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典型案例分析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第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新方式。以陕西省高陵区等四个地区为例,重点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联营制‖创新发展路径。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农村集体资产―嵌套性‖规则体系及其双向互动机制说明,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采用产权科层理论分析发现,(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权科层规则构成―嵌套性制度体系‖,通过正向促进和反向反馈的双向机制形成动态良性循环制度体系,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改革与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产权改革产权科层结构在国家主体这一科层存在差异。第二,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是核查资产—确定资产主体—以股权形式分配到人—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内在逻辑是集体组织成员化、集体资产资本化,资本(财产)随成员走,成员随股份走。(1)界定成员:确定了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2)产权制度改革最根本的步骤是清产核资。产权制度改革具备目标任务结构层层深入,制定的相关政策富有弹性,以及评估体系系统性整体特征。但也不能忽视政策试点方式―政策势差‖带来―副作用‖的可能性。第三,制度环境是影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制度环境的动态变化引致―潜在收益‖的产生,为创新制度提供可能性。多层次主体协作结构是决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高度与质量的重要因素。多层次参与主体尤其是初级行动团体通过识别―潜在收益‖、判断制度变迁成本收益的高低、选择制度变迁方式等一系列操作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新均衡,进而获得―潜在收益‖。多层次主体参与产权制度改革,各主体各司其职高效协作,一方面高质量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另一方面―捕获‖最大量制度绩效。根据经验以及所处结构中的位置不同,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不均衡的程度和原因敏感度不同,以此形成差异化制度变迁方式。本研究借鉴杨瑞龙等(2000)和吴红宇(2004)阐释的对我国制度变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制度变迁模式分析两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复合型;来安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单一型。第四,―联营制‖创新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关键是突破村(组)本身的封闭性,前提条件是产权归属清晰,借助置换或整合手段使集体资产形成规模效应,并运用规模效应和政策倾斜形成虹吸效应吸引社会企业入驻,并将农村资产以股份形式加入涉农龙头企业、村(组)与村(组)合作、村企联合建设、扶贫开发等多种方式联合发展集体经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使农村地区形成广义上的经济增长极,通过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由内向外扩散带动经济发展。但四种创新发展模式存在各自的不足,其他地区在借鉴时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与所选模式的契合性,以便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得到如下政策启示: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强集体组织带动作用;构建动态政策支持保障系统,发挥产权制度改革的外溢效应;全面开展配套改革,形成农村综合改革联动效应;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产权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等多项政策启示。

于海鹏[3](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研究说明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殷书建[4](2021)在《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分类分层推进国企混改。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今后三年是国企改革关键阶段,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可以预见的是,此后几年国企混改将进入快速推进、实质进展的新阶段。国企混改并非新鲜事物,它是过往国企改革的延伸,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党和政府对国企改革方向的新判断。随着国企混改的深入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若干配套文件,形成了所谓的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根据知本咨询国企改革研究院统计,截至2020年8月,中央各部委出台的相关国企改革政策共有192项,涉及到国资监管、国企混改、产权管理、中长期激励、法人治理、税务政策等方面,各省出台地方国企的改革政策达到1488项。中央乃至地方出台的各式政策文件,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国企混改规范进行,然而,相较于法治引领,政策推进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和起伏性,欲想新一轮国企改革通过混改的方式取得预期成效,法治的引领与保障必不可缺,这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于法有据改革精神正相契合。新阶段,如何“混好资本”,顺利引入非公有资本投资者,以及“改好机制”形成分权制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与高效的国资监管体制,是国企混改直面的两大课题。市场化导向的分类改革背景下,作为国企混改的突破口和关键,竞争性国企混改必将直面该些课题。基于此,本文拟以竞争性国企混改为考察对象,细致梳理“混资本”过程与“改机制”之内(公司治理机制)、外(国资监管体制)部治理机制运行中所存困境,试图在政策之外运用法律这一制度工具给出解决方案,实现竞争性国企混改的法治化。第一章,主要讨论了竞争性国企混改基础理论,阐释了所有制、所有权、产权、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竞争性国有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相关概念,并在国内及国际两个角度分析了竞争性国企混改的必要性,同时认为法治与改革的辩证关系、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以及政策与法律双向增进的全面法治观构成了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到第四章,通过不同视角梳理并归纳竞争性国企混改中可能存在的困境,以便提出针对性的法治建议:第二章主要梳理了“混资本”的过程困境,包括整体上市、并购重组、认购可转债、员工持股等不同“混合”模式,民间资本、集体资本、外国资本等不同“参混资本”形态以及决策审批、定价评估等“资本混合”程序;第三章从控制权、决策权、经营权以及监督权等方面梳理了“改机制”项下内部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第四章从国有资产监管以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方面梳理了“改机制”项下外部治理机制(国资监管体制)的运行困境。第五章,基于前文梳理的“混资本”过程困境与“改机制”运行困境,结合竞争性国企混改实际,提出了产权清晰、意思自治以及利益衡平的法治化原则,在“混资本”与“改机制”两个方面给出了针对性的法治化方案,并得出了结论性建议:当前,应在吸收现有政策文件精神基础上,以行政法规形式出台《竞争性国企混改促进条例》,以统筹兼顾不同层级的法律文件,同时修订《公司法》,增设“国有公司”章节,对国有独资、控股以及参股公司全面调整,以监管与履行出资人职责职能分离为基础,修订《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实现“资本”与“资产”的全面规范。

刘庆璇[5](2021)在《万科“员工股”个案研究》文中指出从股份制改革时期至今,我国对员工持股的政策经过了多次调整,在不同的阶段政策导向有显着差异,而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员工持股方案设计仍在探索之中。不同时期的法律和各种规范性文件对员工持股所构建的具体规则重叠交错,或相互冲突,或互为补充。原有的员工持股实践留下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尚未理清,新的员工持股探索又使具体规则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扩大。无论是“员工股”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员工持股的创新实践,在万科这一家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功企业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经验。万科与员工持股紧密相关的“员工股”经历了由企业股和职工集体股、内部职工股到普通股的变化,其持股方式则经历了从员工直接持有、以工会委员会、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和资产管理计划作为持股载体的变化。通过考究万科各种“员工股”形成时期的法律规则,并结合万科公开的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万科在其设立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与员工持股紧密相关的但又具备不同性质的“员工股”:其一为在股份制改革中来源于企业利润留存而形成的企业股和职工集体股,实质上是公司以自己的名义持有本公司股份,并且具有只能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和全体职工集体福利的属性,成为了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存在的另类股份;其二为真正由员工持有的股份,包括通过股票期权形成并由员工直接持有的普通股和通过盈安合伙认购的金鹏计划作为持股载体的股份。在通过对这两种“员工股”的来源、变迁、其持股载体的性质及其公司治理意义的探究,可以发现,无论是面对“员工股”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进行新的员工持股探索实践,万科都在尽可能地寻求合法空间,在不断修正无章可循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创新员工激励和持股方式,实现自身的公司治理目的。对万科“员工股”进行个案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万科这一家企业。揭示我国不同时期员工持股实践的制度环境,探究历史遗留问题的本质属性,并在实践和创新中尽可能地寻找合法空间进行历史遗留问题的不断修正,是万科的“员工股”实践为我们提供的重要经验。除引言和结论,本文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主要梳理万科不同时期形成的“员工股”,概括万科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为后文探索万科不同形式的“员工股”及其持股载体的形成、特点和其治理意义提供讨论基础。第二章对万科企业股和职工集体股的来源和性质进行考究,并结合当时的法律和规范性文件解释其性质和内容,初步探究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第三章对万科内部职工股的来源和性质,万科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形成的员工直接持股及其对公司治理的作用进行讨论。第四章讨论工会委员会以及万科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的性质,以及以这些持股载体对万科的公司治理影响。第五章从万科的资产管理计划作为员工持股载体的形成、万科两个资产管理计划的理清、资产管理计划作为持股载体的特征和公司治理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邢伟[6](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章光园[7](2020)在《社员权基本问题研究 ——基于团体法视角的展开》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各类团体组织的设立,团体法在众多部门法领域中不断崛起,私法中逐渐形成了个体法与团体法的二元主体结构,社员权价值日益凸显。肇始于罗马法的个体法研究已经很深入,而作为现代私法另一重要渊源的日耳曼法中的团体法研究还有待加强。与之对应,作为个体法上的权利,包括财产权、知识产权、身份权(亲属权)以及人格权,都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制度建构也较为完善,而作为团体法上的社员权,横跨民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法等众多部门法,是团体法有效运行的基石,虽然具体社员权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例如公司股东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以及现代业主小区中的业主成员权研究,尤其是关于股东权的研究,更是成了理论研究热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有关社员权的基本问题研究,目前还是非常薄弱的,这既与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明显不相称,而且长期以往,也不利于指导具体社员权研究,因为没有社员权基础理论的指导,具体社员权研究也很难深入,更难以达成理论共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立基于个体法与团体法的区分,围绕团体法基本原理,对社员权基本问题作了历史和现实的梳理,静态和动态的观察,一般和个别的分析,理论与实证的考察,努力构建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与私法基本原理、基本体系相吻合的社员权基础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围绕当前正在进行的民法典编纂,专章探讨了社员权入典的可能性和具体安排。本文除导论与结论外,正文共分八章展开,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社员权范畴论”。本章解决社员权是什么的问题,解决如何认识社员权的问题,这应是社员权研究的逻辑起点。社员权与个体法上的权利不同,社员权是团体法上的权利,要清晰认识社员权,就需要对“社”、“社团”、“社员”、“社团法人”、“个体法”、“团体法”等概念有个清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社员权作出科学合理的界定。与个体法上的私法权利相比,社员权具有现代性与高级性、综合性与多维性、实体性与程序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手段性与目的性、财产性与非财产性等特征。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社员权作出不同的分类。社员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私法权利,它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传统民事权利体系的格局,打破了人身权与财产权一直以来对民事权利的垄断,掀起了一场民事权利的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法由契约向身份的回归,有效地弥补了民法传统调整模式的缺陷,增强了民法对社会生活的调整和统帅功能,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的转变。社员权也是非常普遍的私法权利,基本涵盖了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生活的主要方面,几乎关涉我们每一个人的权益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社员权也是当前实现市域治理、贯彻落实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工具和有力抓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法律权利,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于社员权与成员权的提法,表面看只是一个称谓问题,但这背后触及到了社员权的本质理论,不宜用成员权代替社员权,以免增加理论混乱。第二章——“社员权演变论”。本章考察社员权在私法史上的发展演变过程,因为只有了解了社员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社员权的现在与未来。在私法数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私法权利的流变是探寻私法发展轨迹的一条重要线索。私法权利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单向到多维、程序权利逐渐实体化到实体权利不断程序化、个体法上的权利到团体法上的权利、身份向契约到契约向“身份”的双向以及奴隶到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近现代以来,私法权利发展的最大表现就是社员权的产生和发展。围绕团体人格与社员(成员)人格独立及分离这一团体法基本原理,分析考察了罗马法个人主义本位下的团体无法明确区分团体人格与成员人格,团体本身也被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日耳曼法与罗马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团体主义本位取向,在日耳曼的马尔克公社中,团体与团体的成员有了明确的区分,团体人格与成员人格出现了独立及分离。日耳曼法上马尔克公社还是一种事实上的共同体关系,法律性质上表现为总有,还处于所有权质的分割阶段,虽然具有浓厚的团体法因素,但还没有上升为独立的团体法。不过,必须承认的是,与罗马法相比,日耳曼法上马尔克公社中的团体成员权利可视为社员权的最早萌芽。与团体法产生相关的法制史事件,还有教会法上法人制度的出现。但是,从教会法的法人制度产生背景来看,法人仍然被看作是拟制的产物,没有出现团体人格与成员人格的独立及分离。团体法的正式产生,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以后的事情,尤其是公司制的出现,股东权的产生,可以看作是社员权的最早产生。1896年制定、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最终完成了社员权产生的临门一脚,该法典首次从团体法的高度,明确规定了一般意义上的社员权。《德国民法典》关于社员权的立法规定,被许多大陆法系国家仿效,产生了重大影响。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有着共同的法制史源头,法人制度在英美法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公司法立法表现突出,更是引领世界潮流。但是,英美法系没有所谓的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划分,也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社员权,更多的是各色各样的具体社员权立法。清末变法,我国经由日本主要借鉴吸收了德国的立法,清政府颁布的民律、公司律中都有社员权的规定,民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仍然延续了这一做法,在民法典总则编法人章节规定了一般意义上的社员权,这部民法典在我国台湾地区仍然在适用。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很长一段时间,除婚姻法等少数几部法律,一般性的私法基本没有,社员权就更是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初步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法、商法、公司法、经济法等部门立法非常活跃,虽然《民法通则》和《民法总则》没有关于社员权的一般规定,但在具体社员权立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公司股东权、业主成员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权等的立法即是典型代表。第三章——“社员权类型论”。本章梳理分析了现行法上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具体社员权,因为一般寓于个体中,个体展示了一般,要对社员权基本问题作出全面探讨,就必须对目前存在的各类具体社员权的法律属性、权利内容进行初步梳理,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权利形态作出辨析,进一步明确社员权的团体法权利本性。社员权与个体法上的私法权利不同,社员权是具象思维构建的产物,虽然关于社员权的一般性规则也有抽象思维的痕迹,但整体上来看,社员权的具体权利规则的构建还是立足于不同的团体本身的,具体社员权之间的个性明显。所以,类型论在社员权体系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抽象地谈论社员权意义不大。同时,通过类型论,建立一个社员权体系,才能从中更好地抽象归纳出社员权的一般性规则。社员权体系中,公司股东权是目前为止最为完善、最为典型的社员权,为其他类型社员权的规则完善提供了指引和参照。业主成员权是现代业主小区生活中的重要权利形态,不同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专有权与共有权,是构建和谐美好的业主共同体关系的重要权利,对其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也是一项重要而典型的社员权,尤其是当前推进“三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了理论研究的热点。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作为集体经济成分的合作经济组织比较发达,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吸收了市场经济的部分元素,延续发展了下来。这些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民间标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社员权,有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整,权利内容较为丰富,是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社员权代表。信用合作社的社员权,一直以来都有专门的法规调整,信用合作社改制后,绝大部分都变为公司,信用合作社社员权也就变为公司股东权。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社员权既具有公司股东权的属性,又有一般合作社社员权的属性。民间标会中的会员权也是一种具体社员权,虽然目前还未得到法律的认可。此外,在其他团体法人中也存在一些具体社员权,包括经济法上的重要主体——市场中介组织,其中也有大量的社员权形态存在,例如行业协会的会员权。志愿服务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慈善、志愿立法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志愿者权利中有一部分就属于社员权。消法上的消费者权利并不是社员权,消费者的社员权只能在消费者结成的消费者团体中才能产生。现在流行的俱乐部、会员制营销模式中的会员权,虽有社员权的外表,但缺乏团体法的根基,不是团体法意义上的社员权。工会会员的权利、政党党员的权利,虽然具有一定的公法色彩,但本质上还是社员权。第四章——“社员权本质论”。本章介绍了社员权相关学说,对学界有关社员权法律性质的诸多观点进行了评析,并明确提出了社员权的基本属性。社员权作为一类基本的私法权利,得到了绝大部分主流学者的承认和肯定,并在法律制度得到程度不一的反映。极少数学者不承认独立的社员权存在,他们认为,所谓的社员权,本质上还是社员个人在个体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漠视了社员在团体中的社员(成员)地位与个体法上的自然人与法人(法人作为团体的社员)不同。社员权否定说理论上根源于法人拟制说或法人否认说,过于强调个体的独立与自由,认为团体是对个体独立与自由的压制,没有意识到团体自由是比个体自由更高的自由状态,是个体自由发展的高级阶段。即便社员权肯定说内部,关于社员权的性质,也是五花八门,各种观点都有。关于社员权性质,目前存在着社员权所有权说、社员权债权说、社员权身份权说、社员权人格权说、社员权支配权说、社员权请求权说以及社员权形成权说。等等。这些理论学说各有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员权的本质特征,但都不全面,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难以反映社员权的全貌。本文从整个私法体系来观察分析社员权性质,从私法体系中团体法与个体法并立的现实来看,明确提出了社员权是基本的私法权利,与个体法上的财产权、人格权、身份权(亲属权)以及知识产权并列,是宪法上的结社自由在私法上的自然延伸,是新兴独立的私法权利,是具有平等性质的私法权利。从私法体系中团体法与个体法不同的现实来看,明确提出了社员权是团体法上的私法权利,与个体法上的私法权利不同,是法定与约定权利兼容的私法权利,是集合性质的私法权利,是相对性与绝对性兼备的私法权利。从私法体系中实体法与程序法分野的现实来看,明确提出了社员权是具有浓厚程序性因素的私法权利,与个体法上的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分离行使不同,是程序权与实体权兼容的私法权利,是具有自我保护和自我救济的私法权利。在社员权的以上三项属性中,团体法属性是社员权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他两项属性,对社员权的行使、救济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真正塑造了社员权品格,也是社员权能够成为基本私法权利的根本所在。第五章——“社员权构成论”。本章深入讨论了社员权的内部构成,对传统的社员权自益权与共益权的二元划分提出了批评,认为权利的划分不能以目的为标准,并严格遵循私法权利理论按内容对权利划分的一般标准,明确提出了社员人身权、社员财产权与社员程序权的社员权三分法。社员权三分法,是围绕最为典型的社员权提出的,这些典型的社员权包括公司股东权、业主成员权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三分法下的社员权,有的已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有的还属于理论上的提炼,但在法律规定和现实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和体现,是可以成立的。社员人身权、社员财产权与社员程序权,各自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质,但又统一在社员权名义之下,本身不存在主从、原权与救济权的区分,是一体共存的。从社员权法律关系角度观察,社员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负有社员义务,不过,在二者的关系中,社员权利处于主导地位。社员权的构建本身就是具象思维的,不同于其他的私法权利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所以,特殊社员的权利义务也必须给予应有的关注,以体现实质公平和正义。在以上对社员权深入解剖的基础上,将社员权与传统私法上的权利作了深入比较,从微观、实证的角度再次论证了社员权的独立品格。第六章——“社员权变动论”。本章考察了社员权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动态过程,也即社员权的产生、取得、处分与丧失。社员权是团体法上的私法权利,先有团体法人的成立,才有社员权的产生。本文首次从理论上分析论证了社团法人成立的一般原理,详细论证了法人财产权(所有权)与社员权的产生,从法律原理的角度论证了社员权的独立存在价值。社员权的产生,实现了个体法向团体法的跃升。社员权的取得,表现为社员资格的取得,取得社员资格也就取得了社员权。社员权的取得方式,大体可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每一种取得方式又可分为若干具体情形。社员权作为私法权利,权利人可以为一定的处分,包括转让、质押与抛弃。社员权转让、质押一般发生在营利性团体中,因为这类团体中的社员权具有财产价值。社员权丧失的情形包括团体解散、社员主体的消灭、除名、退社以及社员权的转让等。社员权的丧失,在团体法与个体法上都将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与社员权的产生呈现反向运动,实现由团体法向个体法的回归。第七章——“社员权实现论”。本章继续从动态角度考察了社员权的行使、效力、侵害、保护以及司法实践。作为团体法上的权利,社员权不同于个体法上的权利行使,社员权行使不仅会发生社员个体所预期的效果,而且最终会产生团体法上的效果。社员权在行使类型、行使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都会受到法律的专门调整。社员权行使也是一种法律行为,同样要接受法律的效力评判。社员权的行使通常都是在团体内部以集会的形式实现,其最终表现就是团体决议行为。团体决议行为已经完成了由社员个人行为到团体行为的转变,是形成团体意志、团体决策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团体行为也是法律行为,也需要接受法律的效力评判,评判的标准有决议的内容、决议的程序等。对于决议结果,不管赞成还是反对,社员都要无条件服从,即使与自己的预期相违背也是如此,这就是团体的拘束效力。社员权的行使要遵守团体章程,否则要接受团体内部的社团罚。作为团体法上权利,社员权的侵害,属于一般侵权行为,但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说侵害主体、侵害方式、侵害内容、救济模式等等。按侵害主体可划分为社团对社员权的侵害、社员对社员权的侵害与第三人对社员权的侵害;按侵害对象可划分为侵害社员人身权的行为、侵害社员财产权的行为与侵害社员程序权的行为。与社员权的三大基本属性对应,社员权的保护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作为基本的私法权利,社员权可以寻求侵权责任法的保护;作为团体法上的私法权利,社员权也可以寻求团体法上的保护;作为具有浓厚程序性因素的私法权利,社员权也可以寻求自我保护。考虑社员权的自我保护都是在团体内部通过集会功能实现的,所以理论上可将其一并归入团体法上的保护。司法是实现社员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社员权保护的最重要的方式,但当前的社员权司法整体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很多案件的裁判标准并不统一,审判质效有待提高。第八章——“社员权立法论”。本章从法政策的角度,讨论了社员权的立法问题,尤其是社员权入典的现实意义、可行性及具体条文的设计。在大陆法系代表性国家,有关社员权的一般性规范,通常都规定在民法典总则编社团法人章节中,内容上大体相同,都是有关社员权的一般性规定,包括社员资格、社员权行使、退社等。我国现行法上无社员权之名有社员权实,《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都没有社员权的一般性规定,《物权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司法》等民事单行法、特别法以及商事特别法对具体社员权作了明确规定。总体上,我国在团体法的立法上已经处于落后。当前的民法典编纂,要体现出团体法应有的地位,强化团体法因素塑造,以充分反映团体法崛起的客观事实。民法典的编纂,为社员权入典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并充分论证了社员权入典的必要性可行性。围绕社员权的立法内容,对学者的民法典总则编草案建议稿和官方公布的民法典草案作了评析,整体上,学者建议稿更开明,基本都有社员权的规定,虽然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官方公布的草案明显要保守得多,总则编还是照搬《民法总则》的规定,只有规定了股权,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社员权。民法典总则编应该对社员权的基本内容作出规定,并处理好与章定(约定)社员权的关系,尊重团体自治,赋予团体活力。在社员权的立法模式上,建议采纳总分结合模式,在民法典总则编中对社员权基本内容作出一般规定,同时进一步完善民法典分则编、民事单行法、商事特别法、经济法、社会法等部门法领域的具体社员权规定。最后结合当前民法典编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总则编社员权立法的体系安排与条文设计的立法建议。

常贝贝[8](2020)在《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设置及股利分配方案研究》文中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关系到民族的伟大复兴。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见》,指出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2019年度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具有股份化特色的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的收入,又为农村经济创造新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但是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如: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不清,运做机制不灵活,集体资产运营监管不到位,广大农户由于自身经营规模小,农户资金不足以及农民自我组织能力弱的问题限制了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现状,结合羌村历史条件、地理优势、经济发展情况,制定适合其有效经营的龙头企业带动型股份经济合作社及股权配置方案,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方向。国内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较丰富。但现有的研究侧重于东部、南部发达地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改革现状,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该如何发展研究较少。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国内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案例,总结其改革经验,根据羌村具体情况,建立适合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的龙头企业带动型股份经济合作社,在现有的农村股份合作社基础上创新发展思路,为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建议。文章在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研究:(1)首先阐释该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课题的研究思路,总结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2)对羌村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革动因进行阐述分析。(3)对国内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从量化资产、成员界定、股权配置、治理机构方面总结问题与经验,为羌村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提供理论指导。(4)在分析羌村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为其设置适宜发展的企业带动型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权配置方案。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企业带动型股份经济合作社是农村发展的新途径;如何设置股权是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核心也是农民利益保障的关键。

陈旭[9](2020)在《农地合作社治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地合作社是以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要的入股要素,以农户或村民小组自发组建而成的合作社。农地合作社中农户基于其所入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股东身份,流转的土地由农地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经营,可外租可自主经营,实行按股分红的利益分配方式。农地合作社作为我国的一种重要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它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为农户提供了其所享有的农地权益的保护,同时也将农地的价值发挥至最大化,与我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与需求吻合。农地合作社既能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起的农地细碎化问题,整合村集体的土地资源进行利用从而扩大农村集体的实力,又能为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一份稳定的收入保障,从而加快城镇化发展,让农户不再依赖土地,解决了乡村的贫困问题。因此,对农地合作社的治理进行探讨尤为重要,不仅能促进这一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熟,更有助于我国脱贫事业的发展。农地合作社区别于传统合作社,在传统合作社基础上加入了股份制因素,是一种股份合作社,具体是在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内生交易费用理论以及在外部利润的激励下,农地合作社显然更贴切和保障农户的利益需求。但目前由于农地合作社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自我规制的不完善导致其在法律地位上、经营过程中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如法人地位的不确定使农地合作社游离于市场化进程之外、社员大会权力制度的不健全使农户股东无法行使权利、理事会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农地合作社“内部人控制”的局面、监事会监督力度的不足使其职权几乎丧失等等。因此,亟需从外部以及内部两方面对农地合作社进行有效的治理。本文以实践中农地合作社出现的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结合上林村以及真武村的典型案例,并结合现有的理论成果,形成介绍农地合作社的法律现状——对农地合作社有效治理的法律要件进行阐述——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设计出合理的法律路径的研究思路,致力于从外部法律制度、内部社员大会权力、理事会约束机制、监事会监督机制等方面对农地合作社的治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孙昕航[10](2020)在《股份合作制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实践 ——以河南济源花石村为例》文中指出2015年以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为标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股份合作制则是贯穿改革始终的基本思路。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在传统合作社基础上,吸收股份制因素,以农村集体资产入股方式形成的一种创新型产权制度。自1984年在山东周村试验区发端以来,这一自下而上的诱致型制度变革在争议声中逐渐完善。其实质是对农村集体产权困境的应对,是对农村集体经济和产权制度的修补和完善。它一方面盘活了沉睡的农村集体资产;另一方面,赋予了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并进一步完善了权能。但是在实践中,这一制度创新还因村庄异质性而存在诸如集体股保留与否、成员界定复杂、股权固化与否以及工商资本进入风险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对股份合作制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实践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股份合作制相关概念,并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线索,以对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起源和发展有宏观上的把握。微观上,从集体产权的制度特性出发,通过对其制度特征的一般性及特殊性两方面比较,应用产权理论对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村股份合作制制度机理顺应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能够有效弥补产权模糊和虚置的缺陷,并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巩固集体经济主导地位。之后依次从清产核资、资格界定、股权设置、股权管理、运营管理、收益分配六个方面阐述了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做法。并在此框架下,对河南省济源市花石村的股份合作实践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花石村股份合作制的优势与做法,得出花石村股份合作制的启示以及需要着重关注的几个问题。最后针对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二、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机制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机制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样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内涵与依据
        1.2.2 职工参与的实现形式与法律界定
        1.2.3 职工参与在民主管理层面的外延
        1.2.4 职工参与的影响因素与定量分析
        1.2.5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理论梳理
    2.1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
        2.1.1 工人合作工厂理论
        2.1.2 劳资关系理论
    2.2 西方经济学相关研究
        2.2.1 约翰·穆勒对合作制经济的研究
        2.2.2 马歇尔关于合作社的分析
    2.3 国外社会主义的相关研究
        2.3.1 空想社会主义
        2.3.2 无政府主义
        2.3.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2.3.4 霍尔瓦特工人管理型企业理论
        2.3.5 西方左翼学者的理论探索
    2.4 经济民主理论
        2.4.1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理论
        2.4.2 达尔经济民主理论
    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2.5.1 爱德华·弗里曼
        2.5.2 玛格丽特·布莱尔
        2.5.3 罗纳德·米切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历史沿革
    3.1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最初实验
    3.2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探索
        3.2.1 瑞典共享型劳资协调机制
        3.2.2 以色列基布兹合作制经济
        3.2.3 西班牙蒙特拉贡工人合作制经济
        3.2.4 日本三支柱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3.2.5 德国“共同决定制”
    3.3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对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探索
        3.3.1 南斯拉夫工人自治经济
        3.3.2 新中国“鞍钢宪法”
    3.4 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元制”模式的职工参与管理
    4.1 职工参与管理的发展脉络
        4.1.1 起步阶段:未形成有效的法律规定
        4.1.2 发展阶段:“二元制”模式的生成
        4.1.3 巩固阶段:法律框架的搭建
    4.2 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
        4.2.1 企业职工委员会
        4.2.2 监事会与董事会
    4.3 职工参与管理模式的功能与挑战
        4.3.1 职工参与管理的三大功能
        4.3.2 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学理辩论
        4.3.3 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实践困境
    4.4 “二元制”参与模式的进一步调整:后经济危机的再平衡
        4.4.1 《最低工资法》的调整
        4.4.2 企业职工委员会与工会的合作
        4.4.3 外包业务及外资机构的策略调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会组织主导下的职工参与管理
    5.1 瑞典工会主导下职工参与模式的演进
        5.1.1 历史起点:社会民主主义
        5.1.2 劳资双方力量的短暂平衡
        5.1.3 职工参与地位的确立
        5.1.4 新自由主义雇主势力的崛起
        5.1.5 政府协调下劳资力量的新发展
    5.2 瑞典工会主导下职工参与模式的基本构成
        5.2.1 企业职工委员会
        5.2.2 董事会级别代表
    5.3 瑞典工会主导下职工参与模式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人合作制经济的职工参与管理
    6.1 蒙特拉贡联合公司的发展进程
    6.2 社员广泛参与:职工参与管理的内在逻辑
    6.3 蒙特拉贡工人合作制经济的社会经济绩效
        6.3.1 就业质量与规模的提升
        6.3.2 工资差异与X效率
        6.3.3 “多本地化”国际战略选择
    6.4 国际化扩张下蒙特拉贡工人合作社的挑战与对策
        6.4.1 主要挑战
        6.4.2 解决对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启示
    7.1 西方国家职工参与管理的主要经验
    7.2 西方国家职工参与管理的差异性比较
    7.3 推进我国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7.3.1 健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
        7.3.2 完善企业董事制、监事制
        7.3.3 增强工会组织职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研究评述
    2.1 产权制度研究
    2.2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2.3 农村―三变‖改革
    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及评价
        2.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2.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因素
        2.4.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评价
    2.5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总结
        2.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模式
        2.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5.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生问题的原因
        2.5.4 解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键问题的路径
    2.6 相关文献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产权、农村集体产权
        3.1.2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1.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2 理论基础
        3.2.1 产权理论
        3.2.2 科层制与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理论
        3.2.3 制度变迁理论
        3.2.4 集体行动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与进展
    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
        4.1.1 农村地区集体发展存在多重问题
        4.1.2 财产性收入偏低但农民主动参与改革意识增强
        4.1.3 顶层制度设计和试点推动
        4.1.4 农村地区技术水平显着提升
    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历程
        4.2.1 探索改革阶段
        4.2.2 试点改革初始阶段
        4.2.3 试点扩大阶段
        4.2.4 ―扩面提速集成‖阶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分析:基于科层视角
    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嵌套性‖规则特征
    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机理分析
    5.3 不同类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与特征
    6.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
        6.1.1 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
        6.1.2 界定成员
        6.1.3 股权设置与管理
        6.1.4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6.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三变‖改革二者关系
    6.3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特征
        6.3.1 产权制度改革目标任务结构逐层递进
        6.3.2 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制定富有弹性
        6.3.3 产权制度改革评估体系极具系统性
        6.3.4 产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政策势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
    7.1 案例选取和基本情况
        7.1.1 案例选取
        7.1.2 案例基本情况
    7.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分析
        7.2.1 复合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7.2.2 单一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7.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联营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8.1 ―联营制‖内涵机理
    8.2 ―联营制‖实践探索
        8.2.1 ―联营制‖实践模式
        8.2.2 ―联营制‖深度解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一 正面分析
        二 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正面分析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竞争性国企混改基础理论
    第一节 竞争性国企混改相关概念阐释
        一、所有制与所有权、产权
        二、混合所有制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三、竞争性国有企业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二节 竞争性国企混改必要性分析
        一、国内:“国民共进”导向下混合所有制的再出发
        二、国际:竞争中性原则的指引
    第三节 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的理论依据
        一、法治与改革的辩证关系
        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三、政策与法律双向增进的全面法治观
第二章 “混资本”的过程困境
    第一节 不同“混合”模式
        一、并购重组:警惕“经营者集中”限度
        二、整体上市:或再次产生内部人控制
        三、认购可转债:法法衔接需要完善
        四、员工持股:现有规范混乱不一
        五、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监管规范需细化规定
    第二节 不同参混“资本”形态
        一、民间资本:权益亟需系统化保障
        二、集体资本:产权界定规范缺失
        三、外商资本:安全审查规范需要完善
        四、非公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
    第三节 “资本混合”程序
        一、决策审批:地方拟混改国企程序规范缺失
        二、评估定价:国有资产评估机制亟待完善
        三、容错机制:规范操作性不足
第三章 “改机制”之内部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第一节 内部治理机制
        一、公司治理与治理结构
        二、混改企业治理的特殊性
        三、混改企业的法律界定
    第二节 控制权
        一、股比差异化设计是难题
        二、章程需要合理化设计
    第三节 决策权
        一、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与产权改革导向相悖
        二、董事会决策“失灵”
    第四节 经营权
        一、国有股一股独大将导致经理人职权滥用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缺失
        三、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分别任职会出现治理僵局
    第五节 监督权
        一、党组织政治监督需与董事会决策机制有效协调
        二、董监难以真正依法监督
第四章 “改机制”之外部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第一节 外部治理机制: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一、国有资产的界定
        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国有资产监管
        一、现行法规与“管资本”国资监管模式不契合
        二、国资委出资与监管职能冲突
        三、民事责任形态缺失
    第三节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一、委托代理链条进一步延伸
        二、权责边界不甚清晰
第五章 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路径
    第一节 竞争性国企混改的法治化原则
        一、产权清晰原则
        二、意思自治原则
        三、利益衡平原则
    第二节 “混资本”的法治化
        一、规制思路:构建顶层设计,统筹混改过程
        二、不同混合模式的法治化:规范与监管并行
        三、不同“资本”形态的法治化:保障与审查并重
        四、“混资本”程序的法治化:约束与激励并举
    第三节 混改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法治化
        一、规制思路:用规范确定政企边界,促进“管”的法治化
        二、优化章程编制
        三、以国有股东参股为原则进行股比设计
        四、强化董事会经营决策权限
        五、以“非国有股东”为倾向完善董监类型
        六、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
    第四节 国资监管体制的法治化
        一、规制思路:以资本与资产为调整对象区分规制
        二、厘清国资委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权责边界
        三、做好资本规范与资产规范的法法衔接
        四、强化民事公益诉讼程序适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万科“员工股”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万科的“员工股”与治理模式概况
    一、万科的股份制改革和企业股
    二、万科的职工集体股
    三、万科的员工直接持股
    四、万科的工会委员会和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持股
    五、万科的资产管理计划持股
    六、万科的治理模式概况
    七、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万科的企业股和职工集体股
    一、万科企业股的形成和特征
    二、万科职工集体股的形成和特征
    三、万科企业股和职工集体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万科的员工直接持股
    一、内部职工股的形成和限制
    二、万科的股权激励和内部职工股
    三、万科员工直接持股的治理意义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万科的工会委员会和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持股
    一、职工持股会和工会委员会的股东资格
    二、工会委员会作为持股载体的解释路径
    三、万科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的性质
    四、万科的工会委员会和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持股的治理意义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万科的资产管理计划持股
    一、万科的资产管理计划作为员工持股载体的形成
    二、万科的两个资产管理计划的区分
    三、万科的资产管理计划持股的特征和治理意义
    四、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期刊类
    三、论文集
    四、学位论文类
    五、网址及其他

(6)“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三、推进乡村振兴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社员权基本问题研究 ——基于团体法视角的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团体法时代的崛起
    二、社员权价值的凸显
    三、社员权研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四、本文研究的缘起与体系安排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观点
第一章 社员权范畴论
    第一节 社员权的概念
        一、相关概念的含义
        二、社员权的界定
    第二节 社员权的属性
        一、社员权的特征
        二、社员权的分类
    第三节 社员权的意义
        一、社员权在私法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二、社员权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发挥
    第四节 “社员权”抑或“成员权”?
        一、社员权与成员权的提法使用沿革
        二、主张使用成员权替代社员权的观点及理由
        三、对上述观点及理由的评析
        四、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员权演变论
    第一节 私法权利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一、私法权利发展演变的考察
        二、私法权利发展演变规律的现象描述
    第二节 罗马法时代的“社员权”
        一、个人主义本位的罗马法
        二、团体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日耳曼法时代的社员权
        一、团体主义本位的日耳曼法
        二、团体人格与成员人格的独立及分离
    第四节 近代以降两大法系上的社员权
        一、大陆法系上的社员权发展
        二、英美法系上的社员权发展
    第五节 我国法律上的社员权
        一、社员权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二、现行法律体系中的社员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员权类型论
    第一节 类型论的价值与社员权的体系
        一、类型论的价值
        二、社员权的体系
    第二节 公司股东权
        一、股东权的法律属性
        二、股东权的内容考察
    第三节 业主成员权
        一、业主成员权的法律属性
        二、业主成员权的内容考察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
        一、成员权的法律属性
        二、成员权的内容考察
    第五节 城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社员权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社员权
        二、信用合作社中的社员权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社员权
        四、民间标会中的会员权
    第六节 其他团体法人中的社员权
        一、市场中介组织中的社员权
        二、志愿者的权利
        三、消费者权利算不算社员权?
        四、各种俱乐部、会员组织中的会员权
        五、具有一定公法色彩的团体组织中的社员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员权本质论
    第一节 社员权学说与性质论争
        一、社员权相关学说
        二、社员权性质论争
    第二节 社员权是基本的私法权利
        一、社员权是私法权利
        二、社员权是私法上的基本权利
        三、社员权是新兴独立的私法权利
        四、社员权是平等性质的私法权利
    第三节 社员权是团体法上的私法权利
        一、社员权是团体法上的权利
        二、社员权是法定与约定权利兼容的私法权利
        三、社员权是集合性质的私法权利
        四、社员权是相对性与绝对性兼备的私法权利
    第四节 社员权是具有浓厚程序性因素的私法权利
        一、社员权是程序权与实体权兼容的私法权利
        二、社员权是具有自我保护和自我救济的私法权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员权构成论
    第一节 社员权传统分类理论的不足与突破
        一、权利、权能、权限还是权益?
        二、社员权自益权与共益权二分法检讨
        三、社员人身权、社员财产权与社员程序权三分法的提出
    第二节 社员人身权
        一、社员人身权的表现
        二、社员人身权的属性
    第三节 社员财产权
        一、社员财产权的表现
        二、社员财产权的属性
    第四节 社员程序权
        一、社员程序权的表现
        二、社员程序权的属性
    第五节 社员的义务
        一、社员义务的类型
        二、社员义务与社员权利的关系
    第六节 特殊社员的权利义务
        一、特殊社员的类型
        二、特殊社员的权利
        三、特殊社员的义务
    第七节 社员权与传统民事权利的比较
    本章小结
    附录 :业主成员权的内容
第六章 社员权变动论
    第一节 社员权的产生
        一、团体法人的成立
        二、社员权的产生
    第二节 社员权的取得
        一、社员资格的认定
        二、社员权的取得方式
    第三节 社员权的处分
        一、社员权的转让
        二、社员权的质押
        三、社员权的抛弃
    第四节 社员权的丧失
        一、社员权丧失的情形
        二、社员权丧失的法律效果
    本章小结
    附录1 :团体法构造下的现代业主小区治理
    附录2 :从李国庆“夺权”事件看夫妻股的法律属性
第七章 社员权实现论
    第一节 社员权的行使
        一、个体行为与团体效果
        二、社员权的行使类型
        三、社员权的行使方式
        四、社员权的行使限制
    第二节 社员权的法律效力
        一、社员权独立行使的效力
        二、决议行为的效力判断
        三、社员权的限度与社团罚
    第三节 社员权的侵害
        一、侵害社员权行为的定性
        二、侵害社员权的行为类型
    第四节 社员权的保护
        一、侵权责任法上的保护
        二、团体法上的保护
        三、社员权的自我保护
    第五节 社员权司法的实证考察
        一、社员权司法的现状描述
        二、社员权司法的难点梳理
        三、社员权司法的改进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社员权立法论
    第一节 社员权立法的国内外考察
        一、国外社员权立法的概况
        二、我国社员权立法的百年检讨
        三、对比和启示
    第二节 民法典编纂与社员权立法
        一、21世纪民法典应当具备的品格
        二、社员权入典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 社员权的立法内容完善
        一、民法典学者建议稿评析
        二、民法典草案评析
        三、本文的观点与主张
    第四节 社员权的立法体系安排
        一、社员权的立法模式
        二、社员权的立法体系安排与条文设计
    本章小结
    附录 :民法典总则编宜明确规定社员权
结论与建议
    一、统一概念
    二、确立性质
    三、赋予地位
    四、加强保护
    五、加快立法
    六、推进司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设置及股利分配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简评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相关理论
        2.1.1 农村集体经济
        2.1.2 农村集体资产
        2.1.3 股份化
        2.1.4 农村股份合作组织
    2.2 双层股权结构
        2.2.1 双层股权结构的内涵
        2.2.2 双层股权结构的特征
    2.3 股利分配理论
第三章 羌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动因分析
    3.1 羌村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原因
    3.2 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2.1 必要性分析
        3.2.2 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我国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经验
    4.1 我国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案例
        4.1.1 江苏省陈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4.1.2 浙江省温州市城南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
        4.1.3 河北省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4.1.4 陕西省袁家村专业农民合作社
    4.2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经验
    4.3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存在问题
第五章 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设计方案
    5.1 股权设计
        5.1.1 量化资产
        5.1.2 成员界定
        5.1.3 股权设计
    5.2 股利分配
    5.3 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组建和经营机制
第六章 羌村合作社股权设置及股利分配方案实行的保障措施
    6.1 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6.2 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
    6.3 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6.4 保障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农地合作社治理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农地合作社治理的法律现状——基于典型案例的考察
    1.1 上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1.2 真武粮食种植农地股份合作社
    1.3 农地合作社治理面临的困境
        1.3.1 法律地位未确立
        1.3.2 社员大会权力制度不合理
        1.3.3 理事会缺乏约束、激励僵化
        1.3.4 监事会职权几乎丧失
第2章 农地合作社有效治理的法律要件
    2.1 农地合作社治理与公司治理的比较
        2.1.1 治理目标不同
        2.1.2 治理主体权力来源的不同
    2.2 农地合作社的治理原则
        2.2.1 民主管理原则
        2.2.2 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2.2.3 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2.3 社员大会的权力理论
        2.3.1 社员大会的职权
        2.3.2 社员大会的治理权
    2.4 理事会的委托代理理论
        2.4.1 理事会的职权
        2.4.2 理事会的行为约束
    2.5 监事会的监督理论
        2.5.1 监事会的职权
        2.5.2 监事会的监督机制
    2.6 小结
第3章 农地合作社治理问题的法律分析
    3.1 关于农地合作社制度规制的分析
        3.1.1 农地合作社的法律确认
        3.1.2 农地合作社的自我规制
    3.2 农地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分析
        3.2.1 社员大会的问题分析
        3.2.2 理事会的问题分析
        3.2.3 监事会的问题分析
第4章 农地合作社治理的法律路径
    4.1 完善农地合作社的相关立法
    4.2 完善社员大会的设置
    4.3 完善对理事会的约束机制
    4.4 完善监事会的监督机制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股份合作制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实践 ——以河南济源花石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农村股份合作制与相关概念比较
        2.1.1 股份制、合作制与股份合作制
        2.1.2 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内涵
        2.1.3 农村股份合作制与合作制、股份制的比较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类型
        2.2.2 农村股份合作制经典模式
        2.2.3 简要评述
3. 农村股份合作制发展的基本线索
    3.1 1985-2007:股份合作制被确立为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基本思路
    3.2 2008-2012:土地政策的调整为股份合作制实施提供有利条件
    3.3 2013-2017:股份合作制赋予农民股份权能,分类实施
    3.4 2018至今: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全面铺开
    3.5 小结
4. 股份合作制是应对农村集体产权困境的有效路径
    4.1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的制度特性
        4.1.1 产权的内涵
        4.1.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特性
    4.2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的固有困境
        4.2.1 集体产权的模糊性导致集体资产流失
        4.2.2 集体产权“虚置”导致集体成员缺乏实际控制权
        4.2.3 集体产权的社区封闭性阻碍集体资产增值
    4.3 股份合作制能有效弥补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固有缺陷
        4.3.1 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制能弥补产权模糊及虚置的缺陷
        4.3.2 股份合作制中的合作制能保障公平,巩固集体经济主导地位
    4.4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4.4.1 定产环节:清产核资
        4.4.2 定人环节:资格界定
        4.4.3 定权环节:股权设置
        4.4.4 定股环节:股权管理
        4.4.5 定制环节:运营管理
        4.4.6 激励环节:收益分配
    4.5 本章小结
5. 股份合作制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实践:以花石村为例
    5.1 案例背景:村庄概况与改革动因
        5.1.1 花石村概况
        5.1.2 花石村的改革史
        5.1.3 花石村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优势
    5.2 花石村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5.2.1 全面进行清产核资
        5.2.2 分三步完成资格界定
        5.2.3 分类进行资产折股量化
        5.2.4 按比例进行收益分配
        5.2.5 “四个结合”辅助股份合作社发展
    5.3 花石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进展:村庄的变化
        5.3.1 小农户能分享到资源资产的增值收益
        5.3.2 兼顾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
        5.3.3 改善了人居环境
        5.3.4 形成了先进的治理理念
        5.3.5 形成了集体经济刚性监督机制
    5.4 花石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过程中面1临的难题
        5.4.1 资金供给不足
        5.4.2 监督成本增加
6.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应着重关注的几个问题:花石村的启示
    6.1 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清产核资与成员界定困难
    6.2 集体股去留两难
    6.3 股权流转还是固化存争议
    6.4 原集体经济组织固有弊病难以纾解
7.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机制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样性问题研究[D]. 王庆琦.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D]. 张瑞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研究[D]. 殷书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万科“员工股”个案研究[D]. 刘庆璇.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6]“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社员权基本问题研究 ——基于团体法视角的展开[D]. 章光园.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8]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设置及股利分配方案研究[D]. 常贝贝.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9]农地合作社治理法律问题研究[D]. 陈旭. 扬州大学, 2020(04)
  • [10]股份合作制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实践 ——以河南济源花石村为例[D]. 孙昕航.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机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