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非对称框架结构偏心扭转地震响应的控制

空间非对称框架结构偏心扭转地震响应的控制

一、空间非对称框架结构偏心扭转地震反应的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孙猛[1](2021)在《转动地震加速度对结构响应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作用可能造成结构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是倒塌,因此进行大量抗震研究并推出了抗震规范来指导结构的抗震设计。现有的抗震设计和理论研究大多是针对地震动的平动分量,而忽略了地震动转动分量对于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随着抗震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地震动转动分量的研究正日益提上日程。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转动分量及其对结构响应的研究现状,获取地震动转动分量的理论方法,利用频域法由地震动平动分量获取了转动分量加速度时程,分析转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特性。采用ABAQUS建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和隔震结构模型,对地震动平动分量和转动分量单独及耦合作用下的抗震结构和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对于8度大震输入下的抗震结构,转动分量与平动分量耦合作用下相比于平动分量单独作用下最大加速度响应的增幅达10%,最大层间位移响应的增幅达20%,最大角柱剪力的增幅达19%,转动分量作用下会使楼层扭转角响应大幅增加,大震时转动分量对动力响应的影响要大于小震的影响。对于8度大震输入下的隔震结构,转动分量与平动分量耦合作用下相比于平动分量单独作用下最大加速度响应的增幅达100%以上,最大层间位移响应的增幅达25%,最大角柱剪力响应的增幅达18%,会大幅增加尤其是结构中部楼层的扭转角响应。隔震结构对于平动分量作用下结构响应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而对于转动分量作用的减震效果较差。

付青青[2](2020)在《双向地震作用下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文中认为型钢混凝土(SRC)结构作为现代建筑结构建设中常用的结构体系,具有承载力高、自重轻及抗震性能良好等优点,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SRC结构表现出更好的性能优势及发展前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其抗震性能的研究主要针对单向地震作用,对考虑双向地震作用虽然进行了一定研究,但从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亟待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基于SeismoStruct平台,采用纤维模型对已有SRC试验柱进行模拟,验证了纤维模型的适用性。基于此模型,考察了轴压比、配钢率及型钢强度对工字形SRC柱在双向水平加载下的抗震性能影响,并与单向水平加载下X向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随轴压比的增大,柱子承载力先增大后减小,而耗能及延性则随轴压比的增大逐渐降低;随配钢率的增大,柱子承载力、耗能及延性均有明显增长;承载力、耗能及延性均随型钢强度的增加而得到一定改善,但增幅较小;此外,双向加载下SRC柱的承载力、耗能及延性均较单向水平加载低。设计了三层、九层及十五层三种L形SRC框架结构,采用Midas/Gen软件对结构进行了单、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出: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沿X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是单向作用下的1.01.3倍,并且满足抗震规范规定的层间位移角限制1/50要求,最大层剪力是单向地震作用的1.11.3倍,最大顶点位移是单向地震作用的1.01.3倍,最大角柱轴力是单向地震作用下的1.51.9倍,最大角柱弯矩是单向地震作用下的1.01.4倍。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双向地震作用对角柱轴力的影响最为显着,其他次之。与单向地震作用相比,双向地震对L形SRC框架结构的影响显着,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只考虑单向地震作用是不合理的,必须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的影响。在相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在单、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时程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相同峰值加速度及持续时间,但频谱特性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地震反应差别很大。

周钰[3](2020)在《平面不规则结构Pushover分析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建筑设计中多采用平面不规则的结构布置方案,该类形式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扭转脆性破坏。长期以来,Pushover分析方法一直作为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主要工具之一。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的施加作为Pushover分析中的重要环节,是否合理选取直接影响着最终分析结果。鉴于直接选用传统的加载模式应用于不规则结构Pushover分析中会产生显着误差,本文基于相关结构抗震理论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平面不规则结构Pushover分析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并以三个实际不规则多层RC框架结构为算例对象,对所提出模式的适用性与准确性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工作及相关成果如下:首先探讨了 Pushover分析方法在平面不规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中的运用缺陷,基于平面不规则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征和动力分析推导,提出一种空间型分布水平加载模式数学公式。该公式引入了水平荷载调整、分配系数以考虑不规则结构的平动-扭转耦联振动情况,可最大程度地模拟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各层惯性力的实际分布情况。根据中国规范,应用PKPM软件设计三个典型平面不规则RC框架结构,并在SAP2000程序中完成了校核检验。在计算各算例结构扭转效应参数(偏心率、层间扭转角)的基础上,结合所提出的加载公式,最终得到与各结构相对应的空间型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为各算例选择合适的5条天然地震波,分别对三个结构依次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含IDA分析),多种常规侧向加载方式下的Pushover分析,和最后本文提出模式下的Pushover分析。以各项结构变形指标为比较对象,将本文提出空间型加载模式下的Pushover分析结果和时程分析结果均值进行对比。从层间位移来看,Pushover分析得到的各楼层层间位移角与时程分析均值相比误差率在5%左右,而FEMA推荐的几个传统模式则表现出较大误差;从楼层扭转来看,各地震动平均扭转角曲线与本文侧向加载模式下的楼层扭转角基本吻合;从结构能力曲线来看,线弹性阶段的结构IDA曲线与推覆曲线完全一致,弹塑性阶段两曲线整体发展趋势相一致,反映出较为接近的结构延性;从塑性铰分布来看,铰位置和状态均集中在中间楼层的薄弱层范围内且数量大致相当,两种非线性分析法下预测的结构屈服顺序较为接近。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公式下的侧向加载模式Pushover分析能体现出扭转效应对不规则结构产生的影响,相比于常规的侧向力模式,前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更详细准确的抗震信息,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在平面不规则结构性能评估中的适用性与准确性。

张世玉[4](2020)在《行波激励下单层对称框架结构扭转响应研究》文中指出关于地震行波激励下对称建筑结构的扭转响应研究,通过解析途径给予分析并探讨激励频率对结构扭转响应的影响规律未见报道。本文以单层对称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和数值模拟的方式,考虑行波效应的影响研究对称结构的扭转响应。首先,利用正弦行波激励研究单层对称结构扭转响应的频率影响因素。建立了行波激励下单层对称框架结构的运动方程,采用相对运动法求解其运动方程,给出了正弦行波激励下单层对称框架结构的楼板扭矩和柱剪力的解析解。计算了地面运动视波速为1000m/s、2000m/s、3000m/s和4000m/s情况,正弦行波激励下一个单层对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楼板扭矩和柱剪力的稳态振幅,并与一致激励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正弦行波激励下对称结构楼板产生扭转振动,柱子产生非激励方向的振动,并且结构产生扭转共振。与一致激励相比,正弦行波激励下对称结构楼板扭矩稳态振幅既与地面运动视波速有关,又与激励频率有关,柱剪力稳态振幅不但与地面运动视波速和激励频率有关,还与结构固有频率和激励频率比值的平方有关。在激励频率低于结构固有频率的一定范围内,激励频率越低,柱剪力行波效应越显着,除视波速外,激励频率也是对称结构行波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研究了地震行波激励下单层对称框架结构的扭转响应。利用Newmark法将单层对称结构的动力量方程在时间域上离散,求解出离散的动力量绝对位移,进而给出了地震行波激励下单层对称框架结构的楼板扭矩和柱剪力。按照场地类别选取地震波RSN1108 Kobe、RSN15 Taft、RSN6 El-centro和RSN759 Loma-prieta。计算了视波速为200m/s、400m/s、600m/s和1000m/s时,地震波行波激励下单层对称结构的楼板扭矩和柱剪力,并与一致激励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行波激励下对称结构的楼板产生扭转振动,柱子产生非激励反向振动。与一致激励相比,地震行波激励下对称结构在激励方向上的柱剪力出现显着增大现象;一致激励下对称结构的楼板扭矩和非激励方向的柱剪力为零,地震行波激励下对称结构产生较大的楼板扭矩和非激励方向柱剪力。最后,利用ABAQUS软件研究了地震行波激励下单层对称框架结构的扭转响应。采取分离建模方法利用ABAQUS针对单层对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建模,并分析单层对称结构的自振特性。按照罕遇地震的情况调整地震波后,分析了视波速为200m/s时地震波行波激励下单层对称框架结构的柱侧移和柱剪力,同时研究了结构的Mises应力图,且与一致激励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一致激励相比,在激励方向上地震行波激励下对称结构的柱侧移和柱剪力出现显着增大现象;在非激励方向上一致激励下对称结构的柱侧移和柱剪力为零,行波激励下对称结构存在很大的柱侧移和柱剪力。地震行波激励和一致激励下单层对称结构的Mises云图中的应力都主要集中在柱脚和梁柱顶节点处,且不同场地的地震波行波激励下结构产生的最大应力值均要大于一致激励下的计算结果。单层对称框架结构有明显的地震行波效应。

伏磊[5](2019)在《L形RC框架结构拐角柱网优化及弹塑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建筑设计美观要求的严格、使用功能要求的提高和建筑场地的限制,不规则结构不断的建造出来,特别是空间布置灵活的平面不规则框架结构更是大量的出现。而RC平面不规则框架结构由于其属于抵抗地震能力的薄弱的柔性结构,而且往往设计时偏心距较大,因而在地震作用下不但产生较大的水平侧移还有较大幅度的扭转,从而加剧了结构的破坏。传统设计是通过加大构件截面尺寸以加强结构刚度来控制扭转,造成材料浪费的同时效果也不明显。因而基于不规则结构安全性能和经济效益,本文将主要分析L形RC平面框架结构拐角处不同的柱网布置以探寻影响结构控制扭转能力大小的柱网布置分布规律及影响扭转的主要因素。首先,一种简化求解结构偏心距方法的建立。依据已存在相关知识背景建立简化质量中心和简化刚度中心计算方法,从而得到简化偏心距计算方法,其中刚度中心计算时拐角处的柱a、柱b、柱c、柱d四根变动柱可根据梁的连接状况分别按照中柱和边柱约束考虑,将两种约束状况的结果与结构设计软件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以选择更为合理的刚度中心计算方法。其次,验证简化方法的合理性。依据简化方法得到不同偏心距模型进行包括位移比、层间位移角、扭转角和效应比等弹性阶段扭转的参数对比分析;依据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不同偏心距模型进行模态对比分析,包括前三阶的振形分布图和质量参与系数、12阶的周期值和频率值的对比;对不同偏心距模型进行弹塑性静力非线性(pushover)对比分析,探讨结构进入塑性变形时的变形特点,包括不同加载模式和不同加载方向的基底剪力-顶层位移曲线、性能点分布、塑性铰种类和分布差异的对比。最后,进行拐角柱网变量分析。验证简化偏心距计算方法合理过后,利用枚举法原理,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实现数学建模,计算得到五种梁高跨比和四种不同拐角外两肢长度比的柱网组合,共计5*4*65536组柱网组合以及对应的偏心距值。分别分析拐角处的不同梁高跨比、拐角处跨度相对关系、拐角外双肢长度比值与偏心距的关系。

汪东卓[6](2018)在《设置摩擦阻尼耗能框架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耗能减振是结构减震控制的一种重要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耗能装置,以消耗本应由结构构件消耗的地震能量,从而减轻结构的地震响应和损伤。摩擦阻尼器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减震装置,该装置构造简单,能高效地抵抗和消耗地震作用。本文对设置摩擦阻尼器框架结构的减震性能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该结构地震作用的实用计算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针对带摩擦阻尼器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给出状态方程,并进行求解,分别通过MATLAB数值模拟和SAP2000有限元分析,研究了该框架结构在四类场地地震波作用下楼层最大侧移和层间最大位移角,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并能满足工程实际应用要求。研究表明摩擦阻尼器对其所在楼层减震效果较显着,对其他楼层的减震效果影响不大,因而该阻尼器在结构中宜连续布置不宜间断。(2)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经过分析提出以摩擦阻尼器在各楼层均匀布置时的层间最大位移角为标准,对各楼层摩擦阻尼器的阻尼力提出了经济分布方案,给出了该方案阻尼器阻尼力的调整公式。从而使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角分布接近,既可以满足地震作用层间最大位移角限值的要求,又能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此外,提出了设置摩擦阻尼器框架结构地震作用的实用计算方法,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参考价值。(3)摩擦阻尼器是一种位移相关性阻尼器,为了方便于分析,可将其等效为阻尼力与速度成正比的粘滞阻尼器,从而使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地震反应谱计算地震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设置摩擦阻尼器框架结构的等效阻尼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结构各阶振动的等效阻尼比。研究表明,当场地周期取值合适时,阻尼比等效前后的正则坐标幅值可以基本相等,此时等效阻尼比较准确。(4)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单、双向地震作用下摩擦阻尼耗能减震空间框架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表明对称结构中各对称布置阻尼器的方案减震效果基本相同,且减震效果较显着;若对称结构中非对称布置阻尼器时,框架结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扭转效应,并随着非对称程度的增大,逐步降低了其减震作用,甚至其地震反应会超过相应抗震结构,减弱了框架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故阻尼器在对称平面框架中宜对称布置,在非对称结构中布置阻尼器应尽量减小结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的偏差。

柴东[7](2018)在《高层偏心结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于建筑的美观越来越重视。艺术的融入和空间的分配造就了大量的偏心结构,对于严重偏心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平扭耦联效应。目前,平扭耦联研究日渐完善,对于偏心结构平扭耦联的参数分析较多,但主要评价指标为偏心率和扭平频率比,尚未提出长宽比对于结构平扭耦联效应的影响,尽管长宽比与扭平频率比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本文选取了两个长宽比不同但偏心率和扭平频率比相同的双向均匀偏心框架结构,通过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长宽比等因素对结构扭转效应、平扭耦联效应、空间效应和柱底弯矩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考虑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后,结构的扭转效应、平扭耦联效应、空间效应和柱底弯矩的变化情况。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在深入研究两自由度简化模型运动方程的基础上,对单层简化偏心结构偏心率B和扭平频率比Ω进行了分析,发现虽然结构长宽比与扭平频率比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尚不明确。为此,对于高层偏心结构,定义了层间转角、节点扭平位移比和空间效应系数来衡量结构的扭转效应、平扭耦联效应和空间效应。(2)选取两个偏心率和扭平频率比相同而长宽比不同的十层均匀双向偏心框架结构,利用ansys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地震时程分析。得到层间转角、节点扭平位移比、空间效应系数和柱底弯矩的变化规律:(1)随着楼层上升,结构的扭转效应先增后减,且大致在结构总高的1/5处达到最大值;平扭耦联效应减弱;空间效应小幅度增大。(2)随着结构进入塑性阶段,并伴随着塑性的发展,结构抗扭刚度退化,结构的扭转效应增幅会越来越大;平扭耦联效应会减弱;空间效应变化相对较小。(3)随着长宽比增大,结构的扭转效应和平扭耦联效应增强,但空间效应减弱。(4)同一楼层内,距离刚心越远的抗侧构件,其扭平位移比越大,平扭耦联效应越强。(5)随着楼层上升,柱底弯矩逐渐减小,且减小速度越来越快;回转半径越大的构件受扭转效应影响越大。(3)分析对比了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体系在小震作用下,层间转角、节点扭平位移比、空间效应系数和柱底弯矩的变化规律。得知考虑地基土的影响后,结构的扭转效应、平扭耦联效应、空间效应和柱底弯矩均不同程度减弱,因此考虑地基土的效应将有利于结构抗扭。

邓磊[8](2017)在《设置非线性粘滞阻尼耗能框架及底框砌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粘滞阻尼器具有较强的非线性阻尼性能,这对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设置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该结构地震作用的实用计算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对设置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给出了增量形式状态方程,并进行了求解,并通过有限元软件SAP2000分析了相同工况下的单榀框架,其结果与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两种方法基本吻合,满足工程实际应用。分析表明非线性粘滞阻尼器仅对其所在楼层的减震较为有效,对其他楼层的减震效果影响不大,因此各楼层阻尼器布置宜连续不宜间断;(2)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在均匀布置阻尼器的基础上研究了减震结构各层阻尼系数的优化方法及地震作用下的实用计算方法。分析表明为了使下部较多楼层的层间位移角接近,对各楼层阻尼系数取值合理,由此提出了以均匀布置阻尼器的结构楼层层间位移角为基础的优化方案,给出了相应优化公式。还给出了该设置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框架结构地震作用的实用计算方法,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3)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对单、双向地震作用下非线性粘滞阻尼耗能减震空间框架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表明各对称布置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方案减震效果基本相同,且减震效果较显着;非对称布置时,框架结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扭转效应,并随着非对称程度的增大,减震效果越差,甚至其地震反应会超过相应抗震结构,对结构的影响极为不利。因此,阻尼器宜在结构中对称布置;(4)本文在底框架砌体结构的框架中设置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初步分析了其地震反应,并与传统的底框结构做出了比较,表明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对底框架砌体结构也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

杜克雄[9](2011)在《偏心隔震结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不规则结构及隔震层偏心会使结构产生扭转效应,扭转效应对结构地震反应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偏心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及反应特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指出关于模型选择、地震输入、参数影响及扭转放大系数四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以及提出重点的研究内容。最后对偏心隔震结构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韩军[10](2009)在《建筑结构扭转地震反应分析及抗扭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结构特别是平面不规则结构的扭转效应会加剧结构在地震中的震害,提出实用合理的设计措施以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针对结构扭转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及控制措施,相关成果也已在各国抗震规范中体现。然而,以往研究多基于单层弹性简化分析模型或弹塑性层剪切梁模型,尚缺乏系统的多层弹塑性扭转反应规律的研究,宏观剪切梁模型无法揭示结构的真实反应特征;各国规范关于抗扭设计的规定尚有较大差别,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这问题的认识还有不小差异;我国现行规范采取的抗扭控制指标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已经引发了不少困难和争议,这一事实表明尚需对规范指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校验;现行规范关于抗扭分析与设计的思路和做法仍以少数弹性指标控制为主,尚不够系统。为此,本文通过基于纤维模型的精细弹塑性结构反应分析,研究单层和多层框架和框剪结构的扭转反应规律,研究并校验现行弹性扭转控制指标的合理性和对弹性及弹塑性反应控制的有效性,并对结构抗扭分析与设计方法及措施提出建议。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结论有:①对比并评述了各国抗震规范的结构抗扭控制及设计方法②补充和完善了单层和多层弹性及弹塑性结构的扭转反应规律基于简化模型解析方法研究了单层结构弹性扭转反应规律,着重考察了单向及双向偏心结构受双向地震作用的影响,分析了各弹性扭转控制指标之间的关系;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均匀、非均匀质量偏心和刚度偏心多层结构的弹性扭转反应规律。基于精细纤维模型分析了单、多层框架结构及高层框剪结构的弹塑性扭转反应规律。结果表明,偏心结构弹塑性扭转反应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能力措施、结构偏心率、地震动强度及强度偏心;现行规范对框架结构的强柱弱梁能力措施、框剪结构的抗弯、抗剪能力措施在大震下并不总是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柱铰为主的质量偏心结构和刚度偏心结构扭转反应规律有所不同;强度偏心会显着影响结构弹塑性扭转反应,给出了控制弹塑性扭转效应的最优强度偏心距。③弹性扭转控制指标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分别按现行规范设计不同周期比和位移比的框架结构,采用精细纤维模型弹塑性时程分析,识别了弹性扭转控制指标对结构弹塑性扭转反应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扭转周期比尽管在体现加强结构抗扭刚度的概念设计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设计中一些不合理现象,且对弹塑性扭转反应未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结合国外规范经验建议取消耦联周期比限值或适当放宽限值;扭转位移比是国际上通用的扭转控制指标,应予以控制;建议以结构平面中点位移计算位移比;由于扭转位移比是相对量,不能有效反映平动位移不同时结构的扭转角大小,当平动位移较小时可根据设防烈度和所采取的加强措施有条件地放宽规范限值要求。④结构抗扭计算分析方法研究考察了偶然偏心、双向输入、填充墙等对结构扭转反应的影响,除规范规定必须考虑的结构外,计算能力和条件允许时也宜考虑其影响;分析了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等效静力法、规范的边榀放大系数的适用性。⑤抗扭加强措施研究考察了边榀加强、强度中心调整、轴压比限制、构件抗扭验算等措施的适用性,并给出相关建议。

二、空间非对称框架结构偏心扭转地震反应的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间非对称框架结构偏心扭转地震反应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转动地震加速度对结构响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地震的危害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转动分量的概念
        1.2.2 转动分量造成的震害现象
        1.2.3 转动分量的研究历程
        1.2.4 转动分量作用对于结构的影响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震动转动分量
    2.1 转动分量获取方法简介
        2.1.1 弹性波动理论法
        2.1.2 两点差法
        2.1.3 基于地震仪响应的差异性的方法
    2.2 频域法理论
        2.2.1 频域法的理论推导
        2.2.2 转动分量计算公式
        2.2.3 视波速的确定
    2.3 地震动转动分量计算
        2.3.1 地震波的选取
        2.3.2 转动加速度时程计算结果
    2.4 地震动转动分量的特性分析
        2.4.1 速度脉冲
        2.4.2 位移特性
        2.4.3 频谱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3.1 ABAQUS有限元分析概述
        3.1.1 ABAQUS软件简介
        3.1.2 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理论简介
        3.1.3 建筑抗震计算分析方法
    3.2 基于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
        3.2.1 建模方式与主要流程
        3.2.2 建模的关键步骤及参数
        3.2.3 ABAQUS纤维杆件模型
    3.3 抗震结构分析模型
        3.3.1 模型基本信息
        3.3.2 抗震结构各阶振型及验证
    3.4 隔震结构分析模型
        3.4.1 隔震支座选型和布置
        3.4.2 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及验证
        3.4.3 隔震层的验算
    3.5 分析工况设置与结构响应评价指标
        3.5.1 分析工况设置
        3.5.2 结构响应评价指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动分量作用下的抗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4.1 加速度响应分析
    4.2 层间位移响应分析
    4.3 层间扭转角响应分析
    4.4 柱端剪力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转动分量作用下的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5.1 加速度响应分析
    5.2 层间位移响应分析
    5.3 层间扭转角响应分析
    5.4 柱端剪力响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双向地震作用下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向加载作用下SRC柱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2.2 双向地震作用下SRC不规则框架结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双向加载情况下工字形SRC柱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2.1 概述
    2.2 SeismoStruct软件介绍
    2.3 纤维模型原理及材料本构
        2.3.1 纤维模型原理
        2.3.2 钢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4 基于纤维模型对已有试验的数值模拟验证
        2.4.1 纤维模型的建立
        2.4.2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2.5 工字形SRC柱在单、双向水平作用下模型参数分析
        2.5.1 轴压比的影响
        2.5.2 配钢率的影响
        2.5.3 型钢强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RC框架结构的设计与有限元模型建立
    3.1 概述
    3.2 Midas/Gen软件介绍
    3.3 SRC框架结构的设计模型概况
    3.4 基于Midas/Gen软件的SRC框架结构弹塑性有限元建模
        3.4.1 梁单元模型
        3.4.2 材料的本构关系
        3.4.3 构件截面纤维划分
    3.5 特征值模态分析
        3.5.1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3.5.2 三层SRC框架结构的模态分析
        3.5.3 九层SRC框架结构的模态分析
        3.5.4 十五层SRC框架结构的模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SRC框架结构双向水平地震动弹塑性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4.2.1 动力弹塑性时程法的概念
        4.2.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4.2.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4.3 动力时程分析的基本理论公式
    4.4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
        4.4.1 地震波的选用原则
        4.4.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选用的地震波
        4.4.3 地震输入工况
    4.5 阻尼的选取
    4.6 单、双向地震作用下S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4.6.1 X向结构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4.6.2 X向结构层间剪力对比分析
        4.6.3 X向结构顶点位移时程对比分析
        4.6.4 X向底层角柱地震作用效应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平面不规则结构Pushover分析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Pushover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国内Pushover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3 Pushover分析方法有待完善之处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2章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2.1 静力弹塑性分析基本原理
        2.1.1 Pushover分析基本假定
        2.1.2 Pushover分析实施步骤
        2.1.3 Pushover分析同时程分析的比较
    2.2 常用的Pushover分析方法
        2.2.1 能力谱法
        2.2.2 等效位移系数法
    2.3 Pushover分析在SAP2000软件中的实现
        2.3.1 塑性铰的定义
        2.3.2 分析工况的定义
        2.3.3 结果分析和性能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本文所提适于平面不规则结构的水平加载模式
    3.1 引言
    3.2 常规的水平加载模式
        3.2.1 概述
        3.2.2 与质量相关的侧向加载模式
        3.2.3 与振型相关的侧向加载模式
        3.2.4 现有侧向力模式的不足之处
    3.3 不规则结构扭转反应规律分析
        3.3.1 考虑平扭耦联的偏心结构动力理论推导
        3.3.2 楼层质心、刚心及偏心距
    3.4 空间型分布水平侧向加载模式
        3.4.1 侧向力调整系数阵
        3.4.2 侧向力分配数学公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低层不规则结构Pushover分析及其适用性研究
    4.1 引言
    4.2 算例一
        4.2.1 计算模型建立
        4.2.2 参数计算及模态分析
        4.2.3 空间型侧向力分布模式
    4.3 不同侧向加载方式下Pushover分析
        4.3.1 Pushover能力曲线
        4.3.2 层间位移角
        4.3.3 顶层监测点位移
    4.4 非线性时程分析与逐步增量动力分析
        4.4.1 地震波选择与输入
        4.4.2 地震波参数
    4.5 Pushover分析与时程分析结果
        4.5.1 层间位移角
        4.5.2 层间扭转角
        4.5.3 误差率分析
        4.5.4 Pushover曲线与IDA曲线对比
        4.5.5 塑性铰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面L型高层结构Pushover分析及其适用性研究
    5.1 引言
    5.2 算例二
        5.2.1 工程概况
        5.2.2 参数计算及模态分析
        5.2.3 空间型侧向力分布模式
    5.3 不同侧向加载方式下Pushover分析
        5.3.1 Pushover能力曲线
        5.3.2 层间位移角
    5.4 Pushover分析与时程分析结果
        5.4.1 层间位移角
        5.4.2 顶层监测点位移
        5.4.3 层间扭转角
        5.4.4 误差率分析
        5.4.5 Pushover曲线与IDA曲线对比
        5.4.6 塑性铰分布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行波激励下单层对称框架结构扭转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结构产生扭转的原因
    1.3 多点激励下偏心结构扭转响应的研究现状
    1.4 多点激励下对称结构扭转响应的研究现状
        1.4.1 多点激励下大尺度对称结构的扭转响应
        1.4.2 行波激励下普通对称建筑结构的扭转响应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2 正弦行波激励下单层对称框架结构扭转响应的解析解
    2.1 运动方程
        2.1.1 运动方程建立
        2.1.2 拟静力位移和动力量方程
    2.2 正弦行波激励下楼板扭矩及柱剪力的解析解
        2.2.1 正弦行波激励
        2.2.2 运动方程求解
        2.2.3 正弦行波激励下楼板扭矩的解析解
        2.2.4 正弦行波激励下柱剪力的解析解
    2.3 左右侧柱间距为入射波半波长时的楼板扭矩和柱剪力
        2.3.1 楼板扭矩和柱剪力
        2.3.2 左峰右谷以及左谷右峰时的楼板扭矩和柱剪力
    2.4 计算实例
        2.4.1 楼板扭矩稳态振幅
        2.4.2 柱剪力稳态振幅
    2.5 本章小结
3 地震行波激励下单层对称框架结构的扭转响应
    3.1 地震行波激励下楼板质心的拟静力位移和动力量位移
        3.1.1 Newmark法
        3.1.2 瑞雷阻尼
        3.1.3 楼板质心的拟静力位移和动力量位移
    3.2 地震行波激励下楼板扭矩和柱剪力
    3.3 地震波的选取
    3.4 算例
        3.4.1 地震波激励下单层对称结构的楼板扭矩
        3.4.2 地震波激励下单层对称结构的柱剪力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ABAQUS的单层对称框架结构的扭转响应研究
    4.1 ABAQUS模型的建立
        4.1.1 结构模型
        4.1.2 建模过程
        4.1.3 结构自振特性
    4.2 地震波的调整
    4.3 柱侧移计算结果
    4.4 柱剪力计算结果
    4.5 MISES应力图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L形RC框架结构拐角柱网优化及弹塑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不规则框架结构弹性扭转研究现状
        1.2.1 国外弹性扭转研究现状
        1.2.2 国内弹性扭转研究现状
    1.3 不规则框架结构弹塑性扭转研究现状
        1.3.1 国外弹塑性扭转研究现状
        1.3.2 国内弹塑性扭转研究现状
    1.4 RC框架结构优化现状
        1.4.1 国外RC框架结构优化现状
        1.4.2 国内RC框架结构优化现状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5.3 研究内容
第2章 弹性与弹塑性原理介绍
    2.1 平面不规则弹性分析的介绍
        2.1.1 平面不规则规范定义
        2.1.2 常用扭转指标介绍
        2.1.3 简化刚度求解方法
        2.1.4 刚心与质心坐标的确定
    2.2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的介绍
        2.2.1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的实施步骤
        2.2.2 FEMA356与ATC-40的介绍
        2.2.3 常见水平力侧向荷载的介绍
        2.2.4 性能点的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变量简化偏心距方法的建立
    3.1 工程模型建立
        3.1.1 相关模型条件
        3.1.2 相关规范依据
        3.1.3 模型平面示意
    3.2 最优柱网函数的确定
        3.2.1 MATLAB软件介绍
        3.2.2 优化编程方法介绍
        3.2.3 偏心距函数建立
        3.2.4 质心与刚心求解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变量简化偏心距方法的验证
    4.1 验证目的和验证内容
    4.2 弹性阶段模型扭转参数对比验证分析
        4.2.1 位移比分析
        4.2.2 层间位移角分析
        4.2.3 扭转角分析
        4.2.4 效应比分析
    4.3 模态工况对比验证分析
        4.3.1 分析工况种类
        4.3.2 前三阶振形图对比分析
        4.3.3 周期对比分析
        4.3.4 质量参与系数对比分析
    4.4 弹塑性阶段模型对比验证分析
        4.4.1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分析
        4.4.2 性能点分析
        4.4.3 扭转指标分析
        4.4.4 塑性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拐角柱网变量分析
    5.1 分析目的
    5.2 拐角梁高跨比分析
        5.2.1 拐角不同梁高跨比与偏心距关系分析
        5.2.2 拐角外不同双肢比与偏心距关系分析
        5.2.3 偏心距变化激烈处跨度分布分析
    5.3 拐角跨度值与偏心距关系分析
        5.3.1 1/10高跨比时各跨值与偏心距关系分析
        5.3.2 1/11高跨比时各跨值与偏心距关系分析
        5.3.3 其余高跨比时各跨值与偏心距关系分析
    5.4 拐角外双肢比例与偏心距关系分析
        5.4.1 拐角外双肢与最优跨度关系分析
        5.4.2 双肢比例与最小偏心距关系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A
附录B

(6)设置摩擦阻尼耗能框架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
        1.2.1 被动消能基本原理
        1.2.2 被动消能减震装置的类型
    1.3 摩擦阻尼器模型简介
    1.4 耗能减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主要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方法
    2.1 摩擦阻尼器模型
    2.2 地震作用响应分析
        2.2.1 状态方程直接积分法
        2.2.2 地震作用分析
    2.3 摩擦阻尼器的等效阻尼
        2.3.1 摩擦阻尼耗能
        2.3.2 等效阻尼比
    2.4 SAP2000有限元分析简述
        2.4.1 矩阵位移法与有限单元法
        2.4.2 分析计算步骤
第三章 框架减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3.1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
    3.2 本文选取的地震波
    3.3 框架减震结构分析
        3.3.1 结构自振周期
        3.3.2 结构楼层相对基础的最大位移反应
        3.3.3 结构层间最大位移角响应
        3.3.4 摩擦阻尼器阻尼力的经济分布分析
        3.3.5 地震作用实用计算
        3.3.6 等效阻尼比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框架减震结构地震反应的空间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框架结构建模
    4.3 横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4.3.1 横向地震作用阻尼器布置简图
        4.3.2 结构楼层地震响应
        4.3.3 布置方案d和e结构A轴、G轴框架顶层位移时程曲线
        4.3.4 布置方案d和e顶层扭转时程曲线
    4.4 双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响应
        4.4.1 双向地震作用下阻尼器布置
        4.4.2 楼层横向地震响应
        4.4.3 楼层纵向地震响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高层偏心结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偏心结构平扭耦联研究
        1.2.1 简单偏心结构的参数研究
        1.2.2 偏心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1.2.3 土-偏心结构相互作用的平扭耦联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高层偏心结构扭转效应影响参数的确定
    2.1 单层单向偏心结构的扭转效应参数
        2.1.1 概述
        2.1.2 刚性地基上的单层单向偏心结构模型与运动方程
    2.2 高层偏心结构扭转效应的控制参数
        2.2.1 结构偏心形式
        2.2.2 偏心率和扭平频率比
        2.2.3 结构长宽比
    2.3 高层偏心结构扭转效应的目标参数
        2.3.1 层间转角
        2.3.2 扭平位移比
        2.3.3 空间效应系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工程及参数确定
    3.1 引言
    3.2 工程算例及参数确定
        3.2.1 结构概况
        3.2.2 A结构概况及参数求解
        3.2.3 B结构设计及参数求解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基本假定
        3.3.2 本构关系
        3.3.3 单元类型选取
        3.3.4 网格划分
        3.3.5 有限元模型及参数
    3.4 偏心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3.4.1 概述
        3.4.2 A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3.4.3 B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3.5 结构的阻尼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层偏心结构平扭耦联分析
    4.1 动力时程分析
        4.1.1 地震波的选用
        4.1.2 不同工况
    4.2 层间转角分析
        4.2.1 楼层的影响
        4.2.2 地震强度的影响
        4.2.3 长宽比的影响
        4.2.4 工程建议
    4.3 扭平位移比分析
        4.3.1 构件平面位置的影响
        4.3.2 楼层的影响
        4.3.3 地震强度的影响
        4.3.4 长宽比的影响
        4.3.5 工程建议
    4.4 空间效应系数分析
        4.4.1 楼层的影响
        4.4.2 地震强度的影响
        4.4.3 长宽比的影响
        4.4.4 工程意义
    4.5 层间弯矩分析
        4.5.1 柱弯矩
        4.5.2 扭平弯矩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土效应的高层偏心结构平扭耦联分析
    5.1 基础和地基土模型
        5.1.1 地基土的本构关系
        5.1.2 地基土的网格划分
        5.1.3 地基土的边界条件
        5.1.4 模型概况
        5.1.5 Ansys建模要点
    5.2 土-结构相互作用动力时程分析
        5.2.1 层间转角分析
        5.2.2 扭平位移比分析
        5.2.3 空间效应系数分析
        5.2.4 层间弯矩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成果与结论
    6.2 课题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设置非线性粘滞阻尼耗能框架及底框砌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结构减震控制
        1.2.1 被动耗能减震的原理
        1.2.2 被动消能减震装置的类型
    1.3 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发展历程
        1.3.1 国内实际工程应用现状
        1.3.2 粘滞流体阻尼器的理论研究
    1.4 耗能减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设置粘滞阻尼器框架耗能结构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6.1 主要研究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消能减震结构分析方法
    2.1 状态方程直接积分法
        2.1.1 地震作用响应
        2.1.2 实用地震作用计算
    2.2 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等效阻尼
    2.3 SAP2000软件分析简介
        2.3.1 SAP2000软件简介
        2.3.2 SAP2000中被动耗能装置的类型
        2.3.3 SAP2000中非线性动力分析
第三章 减震结构地震反应的状态空间及数值分析方法
    3.1 动力时程分析时地震波选择及输入
        3.1.1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
        3.1.2 本论文选用的地震波
    3.2 工程算例
        3.2.1 结构自振周期
        3.2.2 结构楼层最大位移响应
        3.2.3 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响应
        3.2.4 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优化
        3.2.5 阻尼系数与速度指数减震效果分析
    3.3 实用地震作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置阻尼器减震结构地震反应空间分析
    4.1 工程算例设计概况
        4.1.1 框架模型的结构概况与分析
        4.1.2 结构自振周期及振型
    4.2 横向地震作用结构地震反应
        4.2.1 横向地震作用阻尼器布置简图
        4.2.2 结构楼层地震响应
        1 楼层最大侧移
        2 各榀框架顶层水平位移分布
        3 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
        4.2.3 布置方案d和e结构A轴、G轴框架顶层位移时程曲线
        4.2.4 布置方案d和e顶层扭转时程曲线
    4.3 双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反应
        4.3.1 双向地震作用下阻尼器布置简图
        4.3.2 横向结构楼层地震响应
        1 楼层最大侧移
        2 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
        4.3.3 纵向结构楼层地震响应
        1 楼层最大侧移
        2 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底框砌体结构耗能减震初步分析
    5.1 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简介
        5.1.1 底框砌体结构研究的意义
        5.1.2 底框砌体结构动力分析模型简述
        5.1.3 底框砌体结构受力特点及破坏特征
    5.2 底框砌体结构的设计概况
    5.3 底框砌体结构计算分析
        5.3.1 结构自振周期
        5.3.2 结构楼层地震响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偏心隔震结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概况
3 总结
4 展望

(10)建筑结构扭转地震反应分析及抗扭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结构扭转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各国抗震规范关于结构扭转控制及设计方法规定的对比
        1.3.1 结构不规则性准则与扭转控制指标
        1.3.2 计算模型与分析方法
        1.3.3 水平双向地震作用的结构范围及组合方法
        1.3.4 偶然扭矩及动力放大系数
        1.3.5 构造措施
        1.3.6 对我国规范中结构扭转条文的理解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抗震结构抗扭设计思想
    2.1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思路
    2.2 抗震结构抗扭设计思想
3 结构弹性扭转反应规律及其控制指标
    3.1 单层结构弹性扭转反应规律及其控制指标
        3.1.1 质心与刚心的定义
        3.1.2 动力方程的建立
        3.1.3 相对扭转效应θr/u 及规律
        3.1.4 偏心结构振动特性规律
        3.1.5 基底剪力的变化
        3.1.6 构件内力的变化
        3.1.7 双向偏心结构与双向地震作用
        3.1.8 扭转控制指标及相互关系
    3.2 多层偏心结构弹性扭转反应规律
        3.2.1 多层结构质心与刚心的定义
        3.2.2 动力方程的建立
        3.2.3 扭转效应及影响规律
    3.3 偏心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
        3.3.1 随机模型的选取
        3.3.2 振型位移法
    3.4 本章小结
4 结构弹塑性扭转反应规律
    4.1 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4.1.1 结构整体分析模型
        4.1.2 单元分析模型
        4.1.3 恢复力模型
    4.2 基于有限元柔度法的纤维模型程序及其验证
        4.2.1 Opensees 程序介绍
        4.2.2 有限元柔度法
        4.2.3 纤维模型及其本构关系
        4.2.4 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型及参数确定
        4.2.5 Opensees 程序验证
    4.3 弹塑性扭转反应影响因素
    4.4 偏心框架结构弹塑性扭转反应规律
        4.4.1 框架结构抗震能力措施考察
        4.4.2 单层偏心结构算例分析
        4.4.3 多层偏心结构算例分析
        4.4.4 强度偏心对弹塑性扭转反应的影响
    4.5 偏心框剪结构弹塑性扭转反应规律
        4.5.1 剪力墙模型参数选取
        4.5.2 框剪结构算例设计
        4.5.3 框剪结构抗震能力措施考察
        4.5.4 偏心框剪结构扭转反应算例分析
    4.6 双向地震动输入对偏心结构弹塑性扭转反应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结构扭转控制指标的有效性研究
    5.1 扭转控制指标对弹性扭转反应控制的适用性分析
        5.1.1 相对偏心距e / r 、e / r_c 和e / L 的适用性
        5.1.2 扭转周期比T_θ'/ T_y ' 的适用性
        5.1.3 扭转位移比α的适用性
    5.2 周期比限值对结构弹塑性扭转反应的控制效果分析
        5.2.1 8 度区算例分析
        5.2.2 6 度区算例分析
    5.3 扭转位移比限值对结构弹塑性扭转反应的控制效果分析
        5.3.1 8 度区算例分析
        5.3.2 6 度区算例分析
        5.3.3 双向地震动输入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抗震结构抗扭设计方法及控制措施
    6.1 概念设计
        6.1.1 结构体系布置
        6.1.2 扭转控制指标及措施
    6.2 结构扭转计算分析方法
        6.2.1 地震动扭转分量与偶然偏心
        6.2.2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6.2.3 双向地震作用
        6.2.4 填充墙引起的扭转效应及其考虑方法
    6.3 结构扭转控制其它措施
        6.3.1 边榀加强措施
        6.3.2 调整强度偏心
        6.3.3 降低轴压比限值
        6.3.4 竖向构件抗扭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
    7.2 主要结论
    7.3 论文创新点
    7.4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选用地震波列表及其反应谱
附录 B 偏心结构算例混凝土材料参数
附录 C 偏心结构算例柔性边与刚性边位移角对比分析
附录 D 偏心结构算例 Y 向刚/柔性边塑性铰分布
附录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 F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空间非对称框架结构偏心扭转地震反应的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动地震加速度对结构响应的影响研究[D]. 孙猛.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双向地震作用下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 付青青.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3]平面不规则结构Pushover分析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研究[D]. 周钰.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4]行波激励下单层对称框架结构扭转响应研究[D]. 张世玉.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L形RC框架结构拐角柱网优化及弹塑性分析[D]. 伏磊.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设置摩擦阻尼耗能框架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D]. 汪东卓. 广西科技大学, 2018(03)
  • [7]高层偏心结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D]. 柴东. 天津大学, 2018(07)
  • [8]设置非线性粘滞阻尼耗能框架及底框砌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 邓磊.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
  • [9]偏心隔震结构研究进展[J]. 杜克雄. 广东建材, 2011(08)
  • [10]建筑结构扭转地震反应分析及抗扭设计方法研究[D]. 韩军. 重庆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空间非对称框架结构偏心扭转地震响应的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