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风积土强度、冻融特征及分形性质研究

辽西风积土强度、冻融特征及分形性质研究

一、辽西地区风积土的强度、冻融特性及其分形性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慕娜娜[1](2021)在《冻融岩石CT图像处理及细观特性分析》文中指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国高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寒区岩土工程规模的不断增加,冻融循环导致的岩石损伤、承载力下降引发的冻融灾害问题不断涌现,而冻融灾害是影响寒区岩土工程稳定性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以实际寒区岩土工程为背景,以试验为基础,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和统计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能够准确表征冻融岩石内部结构特征的细观参量,在连续损伤力学的框架内将细观特征引入宏观力学模型,系统地刻画了岩石随冻融循环作用的损伤演化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多物理场数值分析。将实地采样获取的新鲜红砂岩加工成标准试样。试样分为冻融组和CT组,以±20℃为温度循环区间,先对岩石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其次将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的岩石进行CT扫描及力学特性试验,获取表征冻融岩石细观结构的CT图像。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获得的CT图像进行图像去噪、增强、二值化处理以及三维重构,获取清晰表征岩石真实细观结构的二维图像以及三维数字化模型。采用分形理论和统计理论,统计计算了冻融岩石的灰度值、孔隙率及分形维数,分析不同冻融次数下岩石的细观损伤演化规律,并建立了用细观结构变化表示的岩石冻融损伤变量。将前文建立的冻融岩石损伤变量引入能够反映岩石宏观变形破坏行为的本构关系,考虑残余阶段的变形特征,建立冻融荷载耦合作用下反映岩石变形全过程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并与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合理性。通过数值分析软件,对红砂岩的冻融循环以及单轴压缩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温度的热传递效应以及荷载作用下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及强度分布规律,并与试验进行对比验证。

刘姗姗[2](2017)在《不同水氮用量组合下冻融土壤水热及硝态氮迁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季节性冻融土壤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水热盐在该系统中进行着复杂的运动。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水氮用量组合对土壤水热变化及硝态氮迁移的影响,本次研究设置了两个灌水量(375、750m3/hm2)、三个施肥水平(100、300和500 kg/hm2)组成完全设计,与未处理裸地(N0W0)形成7种水氮用量组合,进行田间冬灌试验。基于大田原位监测数据,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最小显着差异法(LSD)及灰色关联度等方法统计分析了冻融期土壤水热的时空变化及硝态氮迁移累积规律。主要成果如下:(1)水氮输入对不同冻融阶段地温的时空变化影响显着(p<0.05)。不稳定冻结和快速冻结阶段,水氮输入地块0-150cm地温高于N0W0,灌水量越大增温效果越好。拟稳定冻结阶段水氮输入地块负温延伸至60cm左右,N0W0负温延伸至70cm处,灌水处理0-40cm地温回升较N0W0滞后,灌水量越高,升温越慢。融化期,水氮输入地块0-40cm土壤温度较N0W0低,且随氮量的增加而增加。(2)水氮量组合对不同冻融阶段土壤含水率有一定影响。不稳定冻结阶段,水氮输入提高了土壤墒情,随着水、氮用量的增加,0-110cm各土层含水率增加。快速冻结阶段,随着水、氮量的增加,冻结特性驱动下水分向土壤聚墒区的迁移量增加,20-40cm的土壤含水率也增加。拟稳定冻结阶段,20-40cm含水率随着水、氮量的增加而增加。40-60cm土层出现微弱的聚墒效应,水氮输入地块聚墒效应较n0w0弱。综合整个冻融期来看,水氮输入地块40cm之上土壤含水率与n0w0之间的均差值随水、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w750处理50-60cm土壤含水率与n0w0之间的均值差高于w375处理。冻融期水氮输入地块0-60cm土壤含水率时程变化与n0w0之间的相似程度逐层增加。(3)水氮用量对土壤冻融阶段硝态氮含量的剖面分布影响显着。封冻前,0-11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快速冻结期,0-2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随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氮量下,w375处理硝态氮含量较w750处理高。20-40cm硝态氮含量随水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该时期0-40cm各土层硝态氮的时程增量随氮量增加而增加;拟稳定冻结阶段,硝态氮随融雪水入渗重新输入土壤系统,随着水、氮量的增加,0-20cm硝态氮含量的时程增量增加。0-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随水量和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消融期,土壤剖面硝态氮在60-80cm形成累积锋,w750的累积效应更为明显。综合整个冻融期来看,0-40cm水氮输入地块硝态氮含量与n0w0间的均差值随水量和氮量的增加而增大。50cm和60cm处,w750条件下硝态氮含量的均差值较w375高。(4)水氮用量对土壤冻后聚墒过程中形成的含水率和硝态氮含量峰值有一定影响。10-40cm各土层在冻后聚墒过程中出现的含水率峰值较n0w0高,并随水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水氮输入地块10cm和20cm含水率峰值出现时间与n0w0一致,30cm和40cm峰值出现时间为1月28日,较n0w0滞后11d。同时,水氮输入地块10cm和20cm处硝态氮含量在冻后聚墒过程中出现峰值时间均为1月17日,30cm处峰值出现的时间为1月28日,40cm处为1月17日,较N0W0分别滞后和提前11d,峰值均随氮量的增加而增加。(5)水氮输入显着增加了土壤硝态氮的累积效应。0-11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水量和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封冻前和快速冻结期,W750处理0-60cm硝态氮的相对累积量低于W375处理,60-110cm土层则相反。拟稳定冻结阶段和消融期,0-60cm硝态氮相对累积量随氮量的增加而增加,60-110cm土层则降低。(6)冻融期各水氮用量组合下同一土层硝态氮的剖面贮存率(SEN)差异显着。N100W750和N100W375的SEN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同一灌水量下,土壤剖面的SEN随氮量的增加而减少,W750处理的SEN高于W375处理。

刘海卿,张立成,李紫璇[3](2016)在《风积土地基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风积土地质情况下建筑物的沉降特性,采用地基土体、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对一幢建于风积土地基上独立基础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建立风积土地基、混凝土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研究结构的沉降变形规律,并将阜新地区的实际观测值与数值模拟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整体建模方法能够很好地预测并反映风积土地基上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情况.

李苗苗,殷志祥[4](2016)在《京沈客运专线非饱和风积土振陷变形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基于GDS动态空心圆柱试验系统,对京沈客运专线阜新北站非饱和风积土在不同含水率和振动频率下的振陷变形特性进行研究,提出重塑非饱和风积土振陷变形模型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含水率越高其振陷变形越大,振动频率对振陷变形能力影响有限,且重塑风积土振陷变形显着大于原状风积土;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含水率和动剪切应力的Ploy2D函数模型来表征重塑非饱和风积土振陷变形特性,含水率对振陷变形性能的敏感性强于动剪切应力的敏感性。

路维,王学民,王美艳,杨鹏志,王蓉蓉[5](2016)在《高铁路基风积土改良可行性试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哈尔滨—大连高铁苏家屯路基试验段为依托,采用室内击实与真三轴试验对二灰改良土关键力学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二灰改良风积土的可行性.可得以下结论:石灰水化产生的Ca2+与风积土中Na+、Fe2+等产生离子交换,Ca2+引起双电层使得土颗粒相互聚集改善了风积土的工程性质;采用一定配比进行的二灰改良土改良可有效改善风积土的粒径级配,路基填料压实度得到显着改善;粉煤灰中SiO2、Al2O3等活性物质增加,同时参与水化反应的Ca(OH)2减少,从而使得水化反应不充分,削弱了颗粒间连接强度;中主应力比、灰土配比、密实度和含水率为影响二灰改良土抗剪强度的重要因素,其中灰土配比的影响最为显着.

张爽[6](2016)在《辽西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铁路基动力特性及变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京沈高速铁路阜新段位于风积土广泛存在的季节性冻土地区。风积土具有土质均匀,孔隙大,结构松散等特点。风积土路基会在温度和应力作用下,产生冻胀、融沉、强度弱化等一系列现象,致使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会影响列车行驶速度以及列车安全运行。因此,对风积土路基弹塑性变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京沈高铁阜新段辽西风积土路基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深入研究了列车长期荷载和冻融循环作用对路基动力特性和变形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的结论。(1)开展辽西地区的风积土低温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加载条件以及物理状态下冻土的弹塑性变形行为;建立了涉及冻结温度、初始含水量、围压、动应力幅值以及振动频率条件下等影响参数的冻风积土回弹模量的关系模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建立了冻风积土累积塑性应变随振动次数发展的模型。(2)基于常温动三轴试验,给出不同初始含水率、融化温度、动应力幅值条件下融化风积土动弹性应变、动弹性模量以及累积塑性应变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并分别建立了融化风积土回弹模量和累积塑性应变的预测模型。(3)以京沈高速铁路路基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路基模型,并以ABAQUS软件为平台,编制用户单元子程序DISP施加温度边界分析了路基修建后几年内的路基温度分布特征。另外,通过温度场和应力场的耦合,对路基的动力特性(振动加速度、速度、动应力和竖向位移)进行了研究。通过考虑路基材料塑性与蠕变变形的耦合,基于实验研究成果编制风积土层的子程序CREEP对列车荷载作用和冻融循环共同作用下路基的沉降值做了预测。(4)基于上述有限元分析模型,讨论了混凝土防冻层下不同季节高铁路基的等温线分布,进而研究了不同运行速度下路基不同深度以及不同水平距离下路基的振动响应特性,并通过得到了列车荷载长期作用下路基的沉降。

张向东,于学生,于海舰[7](2013)在《辽西风积土路基振陷研究及数值模拟》文中认为随着铁路车辆轴重增大、速度提高以及行车密度加大,长期行车必然使路基产生较大的累积塑性变形,因此对路基振陷的进一步研究已刻不容缓。本文主要以辽西高速铁路沿线的风积土路基为研究对象,取其原状土,通过室内常规土工试验获取风积土的基本物理和力学参数;根据试验结果,对风积土在长持时动荷载下的振陷量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得出预测振陷的方法;基于MIDAS软件,进行风积土路基在列车振动荷载下的振陷的数值模拟,根据模拟过程中参数的调整,得出风积土路基振陷量随参数的变化关系;最后,提出针对风积土路基抗振设计和隔振措施,进而得到用于指导风积土路基抗振和隔振措施的统一设计方法。

于学生[8](2013)在《复杂应力下二灰改良风积土路基强度演化规律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逐年增大。城市道路的新建或扩建逐渐增多,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与施工中遇到了许多技术问题。寻求既满足强度与稳定性要求,又能实现经济合理的路基填料,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二灰改良风积土路基填料的应用效果,防止路基不均匀沉降等病害,降低工程造价,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农垦太阳庙农场物流园区道路工程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研究、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风积土及二灰改良风积土路基强度演化规律进行研究,进而分析二灰改良风积土路基的加固效果。通过室内土工试验获取了风积土相应的物理力学参数,得出风积土颗粒孔隙较大,表现为细颗粒难以充分填充孔隙,需要改良土质以改变风积土的粒径级配。通过室内真三轴试验模拟风积土真实的受力状态,得出风积土抗剪强度表现出显着的结构性。但风积土的抗剪强度仍然符合摩尔-库仑定律,前半部分结构性的存在成为其抗剪强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半部分为随着荷载的增大,其结构性逐渐消失。通过室内真三轴试验模拟二灰改良风积土真实的受力状态,得出灰土比为影响改良风积土抗剪强度的首要因素,体现在粘聚力与内摩擦角两个方面。进而得出二灰改良风积土的最佳配比:压实度96%,相应孔隙率11.4%作为二灰改良风积土路基的压实标准;石灰掺入量10%,粉煤灰掺入量为40%为改良相对最优掺入比,即最佳灰土比为1:4:5;含水率取风积土的最优含水率18%。通过MIDAS/GTS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道路工程产业大街加宽段的应力与位移场进行分析。得出路基竖向位移的最大值发生在新路基与旧路基结合的坡脚处,加宽段路基铺设土工格栅有效抑制路基的水平位移,二灰改良风积土有效的减小了路基塑性区的范围,起到了预想的加固效果。

赵亮[9](2012)在《冻融作用下自愈合特性对风积土动力学性质的影响和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密度、含水率、比重、颗粒分析等一系列土工试验,得出风积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经过分析细颗粒为其主要成分,容易发生冻胀。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结合本次冻融试验,总结前人对冻结和融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完全冻融后土体的内部结构,发现第一次冻融后结构变化明显,土孔隙变大,土质结构变疏松,2到5次循环其结构变化微小,在随后的冻融循环中,发现其内部结构的空隙变小,土体密实,产生新的愈合。每次冻融后,土体都会发生变化,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变化越来越小。在达到17—22次时,其变化稳定,结构与未冻融时相似。在只考虑冻融循环次数的条件下,通过DDS-70动三轴试验机对冻融循环后的风积土进行了动强度和动弹模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说明土体结构的相似使得其动力学参数相近,总结分析了土自愈合特性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动强度在经历第一次冻融后,其强度明显减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逐渐增加,动强度先是稳定到7次冻融后,开始升高,而且围压越高升高的速率越快,在达到22次冻融时与0次冻融相差很小。2.第一次冻融循环对土样最大动弹模影响很大,降低幅度也最大。但在冻融次数增加后,动弹性模量开始增大,刚开始其幅度不大,在冻融5次后增加速率开始提高,在17—22次时趋于稳定,与0次冻融时最大动弹模很接近。

刘家顺[10](2012)在《高速铁路风积土地基震(振)陷变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高速列车荷载以及潜在的地震荷载作用引起的风积土地基震(振)陷等病害是高速铁路地基抗震设计不可避免的问题。基于此开展了高速铁路风积土地基震(振)陷变形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根据现场情况,对取自六家子地区的原状土样开展了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了风积土的动力学参数和地震和列车荷载作用下风积土地基的震(振)陷问题。采用现场与室内试验相结合、试验结果、现场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动三轴试验,建立了风积土动强度和抗液化剪应力比的经验公式,获得了其动模量和动阻尼比的最值。根据波速测试结果,研究了波速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预测了场地的震陷量。利用震陷试验数据,建立了震陷系数回归公式,判断了该场地的震陷量;利用振陷试验数据建立了风积土振陷变形系数的数学回归模型;利用ADINA对该地区高铁风积土路基进行的数值模拟结果与震陷试验结果较为接近,可用于计算风积土地基震陷量。以上研究成果为辽西地区风积土高铁路基的抗震防震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二、辽西地区风积土的强度、冻融特性及其分形性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西地区风积土的强度、冻融特性及其分形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冻融岩石CT图像处理及细观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融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
        1.2.2 岩石CT扫描技术的研究
        1.2.3 分形理论在岩石中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岩石CT图像的识别与处理
    2.1 试验概况
        2.1.1 红砂岩冻融循环试验
        2.1.2 CT扫描试验
        2.1.3 红砂岩力学特性试验
    2.2 红砂岩试样截面CT图像处理
        2.2.1 图像降噪
        2.2.2 图像增强
        2.2.3 二值化处理
    2.3 红砂岩试样整体三维重构
        2.3.1 三维可视化方法
        2.3.2 冻融红砂岩三维重构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CT图像的细观结构量化分析
    3.1 红砂岩CT图像灰度分析
    3.2 红砂岩CT图像孔隙率分析
        3.2.1 截面孔隙率分析
        3.2.2 体孔隙率分析
    3.3 红砂岩CT图像分形维数计算
        3.3.1 截面分形维数计算
        3.3.2 体分形维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细观特征的红砂岩损伤本构关系
    4.1 损伤的基本概念
    4.2 冻融受荷岩石损伤演化方程
    4.3 冻融荷载作用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
    4.4 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红砂岩冻融循环及压缩试验数值模拟
    5.1 基本理论及方法
    5.2 冻融循环试验数值模拟
        5.2.1 温度场分析
        5.2.2 热应力分析
    5.3 冻融红砂岩单轴压缩试验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不同水氮用量组合下冻融土壤水热及硝态氮迁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冻融土壤的水热研究
        1.2.2 冻融土壤中水分迁移研究
        1.2.3 冻融土壤中硝态氮迁移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条件及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试验区气候条件
        2.1.2 试验区土壤条件
    2.2 试验方案及方法
        2.2.1 地面气象观测
        2.2.2 土壤温度、含水率及氮含量测定
        2.2.3 水肥一体化冬灌试验设计
    2.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冻融期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1 土壤冻融特性
    3.2 不同冻融阶段土壤剖面温度变化规律
    3.3 冻融期土壤温度动态
        3.3.1 统计指标
        3.3.2 统计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冻融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1 冻融土壤水分迁移机理
    4.2 不同冻融阶段土壤含水率分布
    4.3 冻融期土壤的水分动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冻融期土壤硝态氮迁移累积特征
    5.1 冻融期硝态氮迁移累积机理
    5.2 土壤硝态氮含量剖面变化
    5.3 硝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5.4 硝态氮累积量
    5.5 硝态氮剖面贮存率(SEN)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一、学术论文
    二、主要科研项目

(4)京沈客运专线非饱和风积土振陷变形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动三轴试验设计
    1.1 试样的制备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含水率对非饱和风积土残余应变的影响
    2.2 振动频率对非饱和风积土残余应变的影响
3 非饱和风积土振陷变形模型分析
4 结束语

(5)高铁路基风积土改良可行性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二灰改良土强度的形成
2 二灰改良土击实试验
    2.1 试样制备
    2.2 改良土最优含水率的影响
    2.3 击实功对二灰改良土压实的影响
3 二灰改良土抗剪强度特性试验分析
    3.1 应力路径的影响
    3.2 配比的影响
    3.3 密实度的影响
    3.4 含水率的影响
    3.5 三轴实验结果分析
4 结论

(6)辽西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铁路基动力特性及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响应的研究
        1.2.2 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变形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框架
第2章 循环荷载下冻风积土动力变形特性
    2.1 引言
    2.2 低温动三轴试验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件制备
        2.2.3 试样加载方案
        2.2.4 实验步骤
    2.3 冻风积土变形特征
        2.3.1 冻风积土弹性行为
        2.3.2 冻风积土塑性行为
    2.4 小结
第3章 循环荷载下融化风积土动力变形特性
    3.1 常温动三轴实验
    3.2 融土弹性行为
        3.2.1 动应力幅值和温度对融土弹性行为影响
        3.2.2 含水率对融土弹性行为影响
        3.2.3 围压对融土弹性行为影响
        3.2.4 循环次数对融土弹性行为影响
        3.2.5 融土动弹性模量预估模型
    3.3 融土塑性行为
        3.3.1 温度和振幅对融土塑性行为影响
        3.3.2 含水率对融土塑性行为影响
        3.3.3 围压对融土塑性行为影响
        3.3.4 冻融循环次数对塑性行为影响
        3.3.5 融土累积变形预测模型
    3.4 小结
第4章 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振动反应研究
    4.1 研究地点
    4.2 实现方法
    4.3 数值模拟
        4.3.1 有限元模型
        4.3.2 路基温度场模拟
        4.3.3 列车行驶路基振动反应分析模型
        4.3.4 路基动力响应特征
        4.3.5 路基永久变形
    4.4 小结
第5章 含混凝土层高速铁路路基振动反应研究
    5.1 模型概况
    5.2 材料参数选取
    5.3 温度场计算
    5.4 路基动力响应分析
        5.4.2 速度分析
        5.4.3 应力分析
        5.4.4 位移分析
        5.4.5 路基变形预测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
        6.1.1 实验方面
        6.1.2 数值模拟方面
    6.2 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个人简历

(7)辽西风积土路基振陷研究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辽西地区风积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2 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风积土振陷量的回归分析
    2.1 试验结果
    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3 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
    2.4 神经网络预测
    2.5 几种预测模型的对比
3 路基振陷数值模拟
    3.1 列车动荷载作用下风积土路基数值模拟
    3.2 对振陷敏感区的处理
        3.2.1 弹性路基深度的影响
        3.2.2 均质路堤高度的影响
        3.2.3 分层路堤高度的影响
4 风积土路基抗振陷与隔振
    4.1 隔振沟隔振
        4.1.1 隔振沟宽w的影响
        4.1.2 隔振沟深h的影响
        4.1.3 隔振沟距轨道中心距离d的影响
    4.2 隔振墙隔振
        4.2.1 隔振墙宽w的影响
        4.2.2 隔振墙深h的影响
        4.2.3 隔振墙距轨道中心距离d的影响
5 结 语

(8)复杂应力下二灰改良风积土路基强度演化规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粉煤灰的二次利用
        1.2.2 公路路基填料改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二灰土改良研究现状
        1.2.4 三轴抗剪试验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风积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1 工程背景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区域地质构造
    2.2 风积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2.2.1 风积土的密度、干密度和含水率试验
        2.2.2 风积土的比重试验
        2.2.3 风积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2.2.4 风积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
        2.2.5 风积土的击实试验
    2.3 本章小结
3 风积土强度演化规律试验研究
    3.1 试验装置
        3.1.1 仪器组成
        3.1.2 仪器操作简介
    3.2 试样的制备
    3.3 试验方案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围压的影响
        3.4.2 含水率的影响
        3.4.3 不同应力路径的影响
        3.4.4 重塑风积土抗剪强度对比
    3.5 风积土强度演化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二灰改良风积土强度演化规律试验研究
    4.1 二灰改良土强度产生机理
        4.1.1 粉煤灰的工程特性
        4.1.2 二灰改良土强度产生机理
    4.2 二灰改良土试验方案设计
    4.3 均匀设计在试验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4.3.1 均匀设计理论简介
        4.3.2 试验方案的确定
    4.4 试验成果分析
        4.4.1 灰土比的影响
        4.4.2 围压的影响
        4.4.3 含水率的影响
        4.4.4 压实度的影响
        4.4.5 不同应力路径的影响
    4.5 二灰改良风积土强度演化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二灰改良风积土路基有限元分析
    5.1 MIDAS/GTS 软件简介
    5.2 本构模型的选取
    5.3 土工格栅单元
    5.4 数值模型的建立
    5.5 计算结果分析
        5.5.1 二灰改良风积土路基位移场分析
        5.5.2 二灰改良风积土路基应力场分析
        5.5.3 二灰改良风积土路基塑性区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冻融作用下自愈合特性对风积土动力学性质的影响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概况
    1.2 土体冻融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冻土自愈合特性的研究现状
    1.4 土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风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2.1 土样的密度、含水率测试
    2.2 土样的比重试验
    2.3 土样的颗粒分析
    2.4 界限含水率试验
    2.5 本章小结
3 冻融作用下风积土的自愈合特性
    3.1 风积土冻融试验方案与过程
        3.1.1 冻融试验的方法与影响因素
        3.1.2 冻融试验过程
    3.2 风积土的冻融试验分析
    3.3 土体的自愈合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自愈合特性对冻融风积土动强度的影响
    4.1 动强度测试概述
    4.2 不同冻融循环下土样的动强度测试
    4.3 自愈合特性对动强度的影响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风积土自愈合特性对动强度的影响
    5.1 动弹模测试概述
    5.2 不同冻融循环下土样的动弹模测试
    5.3 自愈合特性对动弹模的影响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高速铁路风积土地基震(振)陷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土的动力学性质研究
        1.2.2 风积土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2.3 地震荷载作用下土体震陷研究现状
        1.2.4 列车振动荷载的土体振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风积土基本物理力学试验
    2.1 风积土的密度、含水量和干密度试验
    2.2 风积土的比重试验
    2.3 风积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2.4 风积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
    2.5 风积土的固结试验
    2.6 风积土的直接剪切试验
    2.7 小结
3 风积土动三轴试验
    3.1 动强度试验
        3.1.1 试验简介
        3.1.2 试验结果分析
    3.2 抗液化强度试验
        3.2.1 试验简介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动模量 Ed、Gd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动模量特性
    3.4 动阻尼比试验
        3.4.1 阻尼比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5 小结
4 波速测试及风积土场地震陷量预测
    4.1 波速测试的一般规定
    4.2 单孔波速测试
        4.2.1 波速测试的主要应用
        4.2.2 单孔法的操作要求
    4.3 波速测试实例
    4.4 波速测试结果分析
        4.4.1 波速与土层深度
        4.4.2 动参数与土层深度
    4.5 风积土地基震陷量预测方法
        4.5.1 风积土地基震陷的主要影响因素
        4.5.2 震陷的预测方法
        4.5.3 高速铁路风积土地基场地震陷量的估算
    4.6 小结
5 风积土震陷试验研究
    5.1 人工地震波
    5.2 地震荷载作用下风积土震陷模拟试验
        5.2.1 风积土震陷试验简介
        5.2.2 震陷试验结果
        5.2.4 风积土震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3 风积土震陷量预测
        5.3.1 风积土震陷量预测
        5.3.2 风积土震陷评价
    5.4 小结
6 风积土振陷试验研究
    6.1 列车荷载作用下的振陷试验
        6.1.1 试验概述
        6.1.2 试验结果分析
    6.2 风积土振陷量计算
        6.2.1 分层总和法计算风积土地基沉降量原理
        6.2.2 不同高度的路基动力沉降计算
    6.3 列车荷载作用下风积土振陷预测数学回归模型的建立
        6.3.1 风积土振陷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6.3.2 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
        6.3.3 两种风积土振陷量预测模型的对比
    6.4 小结
7 风积土地基震(振)陷变形数值分析
    7.1 风积土震(振)陷的有限元分析原理
    7.2 地震作用下风积土地基震陷变形分析
        7.2.1 计算模型
        7.2.2 材料参数
        7.2.3 荷载的输入
        7.2.4 数值模拟结果
        7.2.5 结果分析
    7.3 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风积土地基震陷变形分析
        7.3.1 列车荷载的输入
        7.3.2 数值计算结果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辽西地区风积土的强度、冻融特性及其分形性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冻融岩石CT图像处理及细观特性分析[D]. 慕娜娜.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2]不同水氮用量组合下冻融土壤水热及硝态氮迁移规律研究[D]. 刘姗姗.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2)
  • [3]风积土地基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数值模拟[J]. 刘海卿,张立成,李紫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2)
  • [4]京沈客运专线非饱和风积土振陷变形试验研究[J]. 李苗苗,殷志祥. 工业建筑, 2016(11)
  • [5]高铁路基风积土改良可行性试验分析[J]. 路维,王学民,王美艳,杨鹏志,王蓉蓉.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16(03)
  • [6]辽西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铁路基动力特性及变形研究[D]. 张爽. 东北大学, 2016(01)
  • [7]辽西风积土路基振陷研究及数值模拟[J]. 张向东,于学生,于海舰.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3(01)
  • [8]复杂应力下二灰改良风积土路基强度演化规律试验研究[D]. 于学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7)
  • [9]冻融作用下自愈合特性对风积土动力学性质的影响和分析[D]. 赵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5)
  • [10]高速铁路风积土地基震(振)陷变形研究[D]. 刘家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辽西风积土强度、冻融特征及分形性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