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测定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马德慧[1](2021)在《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及脂肪代谢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单纯性肥胖(Obesity,OB)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推拿作用于人体促进糖脂代谢已经成为单纯性肥胖症研究的核心。而PI3K以其对糖脂代谢的调控能力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前沿目标,PI3K的激活不仅可以促进肝糖原在体内的合成减少,还能与PPARγ一起改善机体脂代谢情况。此次研究是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O.86174092)的资助下,以及大量临床实践及Meta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依托运腹通经推拿法选取了摩腹、推腹、点腹三个手法对单纯性肥胖进行干预治疗,本法具有“疏通经络、健脾化浊”的功效。(1)通过临床研观察确了腹部推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推拿规范治疗提供治疗方案。(2)初步揭示了推拿改善单纯性肥胖实验大鼠脂肪代谢的作用机制。1.临床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腹部推拿手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手法效应,通过观察腹部推拿法对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BMI、腰围、腰臀比、血糖、血脂、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比等指标的影响,初步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本部推拿科、二部脏腑推拿科、长春市中医院推拿门诊招募病例。治疗组采腹部推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控制饮食及运动疗法。(1)主要评价指标: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2)次要评价指标:TC、TG、HDL-C、LDL-C、空腹血糖。结果:共纳入病例90例,中途脱落4例,退出8例,全程参与研究的病例总数为7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腰臀比等基线资料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1)主要评价指标:(1)体重: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比较体重均降低,治疗组前后体重显着性减小(P<0.01),对照组体重显着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比较,治疗组体重下降更为显着(P<0.05)。(2)BMI:两组治疗前后BMI比较数值均降低,治疗组体重指数显着性减小(P<0.01),对照组体重指数显着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BMI比较,治疗组BMI改变更为显着(P<0.05)。(3)腰围:两组治疗前后腰围比较体重均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腰围均显着性减小(P<0.01),两组治疗后腰围比较,治疗组腰围改变更为显着(P<0.05)。(4)臀围:两组治疗前后臀围比较体重均降低,两组治疗前后臀围变化明显,均显着性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比较,治疗组臀围改变更为显着(P<0.05)。(5)TC、TG:两组治疗前后TG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G均显着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TG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治疗前后TC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C均显着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TC比较差异显着(P<0.01)。(2)次要评价指标:(1)HDL-C、LDL-C:两组治疗前后HDL-C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DL-C均显着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HDL-C比较差异显着(P<0.05)。两组治疗前后LDL-C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DL-C均显着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LDL-C比较差异显着(P<0.05)。(2)空腹血糖: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治疗组空腹血糖变化显着(P<0.01),对照组空腹血糖变化明显(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在8周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发生变化,提示腹部推拿法对单纯性肥胖症有良好的降糖效应。腹部推拿可以进一步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腰围、臀围等水平,同时在血生化指标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治疗组中的TC、TG、LDL-C出现下调趋势,初步表明,腹部推拿法可以促进机体的甘油三酯代谢能力,对于机体的脂质代谢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2.实验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腹部推拿法对肥胖大鼠肝脏和白色脂肪的作用机制,从糖脂代谢的经典信号通路PI3K/Akt角度出发,以肝脏和白色脂肪中PPARγ蛋白表达的变化为切入点,假设推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是通过作用于机体的白色脂肪组织,增强白色脂肪组织中PPARγ蛋白和基因表达,进而促进或抑制与肥胖相关的蛋白和基因表达,通过这些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来进一步探讨腹部推拿法在治疗单纯型肥胖症中对机体内脂肪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1)腹部推拿法对SD雄性单纯性肥胖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将4周龄健康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选取14只大鼠继续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造模,模型组大鼠选取体质量前2/3入组且体重高于正常组10%视为造模成功。将成模的21只大鼠随机分入模型组(HFD)、治疗组(HFD+TN)和药物组(HFD+Orl),普食喂养的大鼠分入正常组(NFD)和正常治疗组(NFD+TN)。分别在造模成功后和干预完成后,采用尾部采血测量大鼠的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干预4周后取材,腹主动脉采血后处死,保留肥胖大鼠的肝脏、附睾脂肪和肾周脂肪组织,称湿重后将部分组织福尔马林液体固定和-80℃冻存。检测SD肥胖大鼠血清中血脂四项(TG、TC、HDL-C、LDL-C)的含量。将SD肥胖大鼠的白色脂肪组织和肝脏组织制成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肥胖模型大鼠肝脏和白色脂肪组织染色情况。(2)腹部推拿对SD雄性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的机制研究取部分肝脏组织和附睾脂肪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I3K、Akt和脂肪组织中PI3K、Akt、p Akt、PPARγ蛋白的表达。称取肝脏和附睾脂肪,提取mRNA后,用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PPARα、GLUT4和脂肪组织中PPARα、UCP-1、PGC-1α、SREBP-1c、SCD-1、FAS基因表达。结果:(1)腹部推拿法可以降低肝脏组织中脂质的积累,通过白色脂肪组织湿重的比较,明显减少白色脂肪的堆积,提示腹部推拿法能够促进肥胖大鼠的脂肪代谢。(2)腹部推拿法可以通过PI3K/Akt/PPARγ糖脂代谢信号通路,促进PPARα和Gl UT4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增加机体葡萄糖的消耗量。增加脂肪组织中PPARγ的表达,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UCP-1和PGC-1α的表达,促使机体中合成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消耗,促进白色脂肪的分化。抑制脂肪组织中SREBP-1c基因的表达,SREBP-1c与脂肪合成关系密切,同时带动其下游的FAS和SCD-1基因表达减少抑制了白色脂肪质在体内的合成。结论:本章的实验结果显示,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大鼠体内的PPARγ基因含量发生了改变,可能影响UCP-1、PGC-1α、SREBP-1c等基因在体内的表达。肥胖大鼠通过腹部推拿治疗后,推拿手法刺激了PPARγ的活性,PPARγ的过表达促进了PGC-1α和UCP-1的基因表达,抑制了SREBP-1c、FAS和SCD-1的基因表达,同时白色脂肪湿重结果显示,在推拿治疗后,HFD+TN组白色脂肪湿重低于HFD组大鼠。可推测,推拿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白色脂肪的转化,同时也抑制了脂质在体内的合成,改善大鼠的肥胖状态。提示腹部推拿对单纯肥胖症的色脂肪代谢起到了促进作用。
杨寻[2](2021)在《尿微量白蛋白与儿童单纯性肥胖相关性肾损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是临床上诊断早期肾功能损伤的实验室指标,本研究通过观察4至16岁单纯性肥胖儿童MAU的变化,探讨MAU与肥胖儿童体格测量指标、血糖、血脂代谢、肾功能的相关性关系,并对肥胖儿童MAU异常者治疗6月,观察治疗前后MAU的变化,来研究MAU在单纯性肥胖儿童早期肾功能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019年11月~2021年3月,选取了111例单纯性肥胖儿童(江西省儿童医院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科确诊,轻中度组55例和重度组56例),46名体重正常健康儿童(江西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年龄4至16岁,由专业医师进行体格测量,如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臀围(hip circumference,HC)、腰臀比(waist circumference/hip circumference,W/H)、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由检验科测定MAU和其他检验指标如C-肽(c-peptide,C-P)、胰岛素(insulin,INS),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对8例MAU异常的肥胖儿童经过随诊治疗6月,复查MAU。结果:1、肥胖各组儿童BMI、BMISDS、WC、HC、SBP、DBP、SBP-SDS、DBP-SDS、TC、TG、MAU、INS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且重度组高于轻中度组(P<0.001);肥胖各组儿童W/H、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Hb A1c、FFA、HDL-C、LDL-C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1)。肥胖各组儿童SCr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都在正常范围内;BUN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肥胖儿童MAU水平与BMI、BMISDS、SBP、SBP-SDS、WC、HC、TC、TG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肥胖儿童MAU水平与W/H、DBP、DBP-SDS、FBG、2小时后血糖、Hb A1c、INS、HOMA-IR、C-P、SCr、BUN、HDL-C、LDL-C均无统计学相关关系(P>0.05)。3、肥胖儿童治疗后的MAU水平低于治疗之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1、肥胖儿童MAU水平较正常儿童高,提示儿童单纯性肥胖可能会引起早期肾脏损伤。2、肥胖儿童MAU与BMI、SBP、TG、TC有显着正相关性,提示高BMI、高血压、高血脂可能是单纯性肥胖儿童早期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3、肥胖儿童治疗后的MAU水平低于治疗之前,提示肥胖儿童早期肾脏损伤可能是可逆的,积极治疗是有意义的。
崔丽军[3](2021)在《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肥胖是指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过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脂肪的聚集达到损害健康的程度。随着现代社会饮食结构的改变、生存压力的增加,肥胖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新挑战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且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最直接因素,高脂饮食作为肥胖的重要发病因素可改变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粪菌移植能够重建肠道微生态,成为肥胖的潜在疗法。防风通圣散是寒凉派代表医家刘河间创立的名方,功能疏风解表、清热通腑、泄浊利湿,临床报道应用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具有疗效。故本研究通过复制肥胖动物模型,探索高脂饮食因素对菌群、菌群代谢产物及下游指标的影响,并开展粪菌联合中药防风通圣丸治疗肥胖的研究,探讨其对肥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起效机制。研究一: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应用粪菌移植技术探索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方法从16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50只作为普通饲料组,饲喂标准大鼠维持颗粒饲料,其余110只为高脂饲料组,饲喂D12492高脂饲料,当高脂饲料组大鼠体重超过普通饲料组体重的10%视为造模成功。剔除未达肥胖标准的老鼠后,从高脂组中随机抽取6只(M组),记录编号,并分别于给予抗生素前1天(MB)和停用抗生素后第1天(MA),取此6只大鼠肠内容物评估抗生素灌胃建立伪无菌大鼠的效果。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诱导伪无菌大鼠,并对伪无菌大鼠分别行正常菌群灌肠、肥胖菌群灌肠。观察完全空白对照的正常组1(NC1)、给予抗生素溶液的正常组2(NC2)、肥胖模型组(M)、肥胖菌群移植组(FMT1)、正常菌群移植组(FMT2)大鼠基本表征,计算其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肠组织、肝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短链脂肪酸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肝脏组织中的GPR43表达;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胃肠肽的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造模第10周末,110只高脂饲料组大鼠中72只大鼠体重达标,肥胖成模率约为65.45%。伪无菌模型情况:①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可操作分类单元)分析MB数目显着高于MA;②物种多样性曲线表明样本的测序数据量在合理范围内,MA 组的物种丰度始终显着低于 MB;③Observedspecies、PDwholetree、Shannon、Simpson、Ace、chao1的Alpha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指数中,与MB组相比,MA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④由PCoA、PCA、UPGMA可知,抗生素干预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⑤LEfSe组间差异物种检验显示给予抗生素后32个肠道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比例显着降低。粪菌移植情况:①脏器指数:与M组相比,NC1、NC2、FMT1组大鼠肝指数降低(P<0.05)。②肠组织病理:NC1、NC2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清晰完整;M组大鼠较正常组的黏膜上皮层结构可见有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③肝组织病理:NC1、NC2组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整齐,未见脂肪滴;M组脂肪滴呈弥漫性堆积。④肠道菌群变化:M、FMT1组在菌群结构上更加类似,与NC1、NC2、FMT2组有较大的差别。NC1、NC2、FMT2三组相比,NC2组与FMT2组结构更加有趋向性。具体差异物种在表现为:与NC1组相比,NC2组厚壁菌门降低(P<0.05),拟杆菌门增加(P<0.05);M、FMT1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降低(P<0.05)、疣微菌门增加(P<0.05)。与NC2组相比,FMT1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增加(P<0.05),拟杆菌门减少(P<0.05);FMT2组变形菌门减少(P<0.05),脱硫杆菌增加(P<0.05)。与M组相比,FMT1组厚壁菌门增加(P<0.05),疣微菌门减少(P<0.05),FMT2组拟杆菌门增加(P<0.05),疣微菌门减少(P<0.05)。⑤GPR43表达: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GPR43均可进行表达,且M、FMT1组表达量低于NC1、NC2、FMT2组。⑥短链脂肪酸表达:与NC1、NC2、FMT2组相比,M、FMT1组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1组相比,FMT1组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2、FMT2组相比,M、FMT1组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⑦胃肠肽:与NC1、NC2组相比,M、FMT1组GLP-1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FMT1组相比,FMT2组GLP-1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NC1组相比,M、FMT1组PYY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FMT2组PYY含量显着增加(P<0.05);M、FMT1组的MTL含量水平显着高于NC1、NC2、FMT2 组(P<0.05)。⑧血清中 TC、TG 水平:与 NC1、NC2 组相比,M、FMT1、FMT2组大鼠血清TC含量升高(P<0.05);与M组相比,FMT1、FMT2组大鼠血清TC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1组相比,NC2、FMT1、FMT2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FMT1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1)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大鼠复制成功,其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乳酸杆菌属等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反映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肠内微生态紊乱,表明不同的饮食和干预方式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的不同发展。(2)抗生素干预前与抗生素干预后的肠道菌群存在显着差异,抗生素处理后的肥胖大鼠肠内微生物受到抑制,物种数目显着降低,丰度下降,菌群结构单一,说明此种方法可以建立伪无菌肥胖大鼠。(3)通过正常菌群移植,可使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向正常大鼠恢复;通过肥胖菌群移植,可导致正常大鼠菌群出现与肥胖模型组相似的菌群结构紊乱现象,具体可能通过“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影响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进而影响GPR43的表达,从而导致下游胃肠肽的表达异常。研究二: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应用粪菌移植技术探索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方法剔除未达肥胖标准的老鼠后,进行随机分组,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诱导伪无菌大鼠,并对伪无菌大鼠行正常菌液灌肠。正常组(NC)、肥胖模型组(M)、正常菌群移植组(FMT)、防风通圣丸组(FFTS)、正常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组(LH)、微生态制剂妈咪爱组(MMA)组的观察指标同实验一。并依组分别给予正常菌群、防风通圣丸、正常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妈咪爱治疗。结果①脏器指数:与NC组相比,FFTS、FMT、LH、MMA、M组肝指数升高(P<0.05)。②肠组织病理:NC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清晰完整,M组大鼠较正常组的可见有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FFTS、FMT、MMA、LH组大鼠结肠组织的病变程度较M组有所减轻。③肝组织病理:NC组肝细胞排列整齐完整,未见脂肪滴;M组肝细胞排列疏松、紊乱,脂肪滴呈弥漫性堆积。FFTS、FMT、MMA、LH组大鼠肝脏组织的病变程度较M组有所减轻。④肠道菌群变化:LH、FMT组空间分布结构更接近。MMA、FFTS组菌群组成更有趋向性,与M组离散程度接近;与M组相比,FMT、LH组结构与其有所区分,其中与M组相比,LH组在门水平上存在变形菌门降低(P<0.05),脱硫菌门增加(P<0.05);科水平表现为大肠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减少(P<0.05),瘤胃菌科、颤螺菌科等升高(P<0.05)。⑤GPR43表达: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GPR43均可进行表达,且M组表达量显着低于NC组。与M组相比,FFTS、FMT、MMA、LH组表达量有所升高。⑥胃肠肽:与NC组相比,M、MMA、FMT、FFTS组GLP-1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LH、MMA、FMT、FFTS组GLP-1显着增加(P<0.05);与 LH 组相比,MMA、FMT、FFTS 组 GLP-1 显着降低(P<0.05)。与 NC组相比,M组PYY显着降低(P<0.05),FFTS、FMT组PYY显着增加(P<0.05);与M组相比,LH、MMA、FMT、FFTS组PYY显着增加(P<0.05);与LH组相比,MMA 组 PYY 显着降低(P<0.05),FMT、FFTS 组 PYY 显着升高(P<0.05)。M、MMA、NC、LH 组 MTL 显着高于 FFTS、FMT(P<0.05)。NC、LH、MMA 组 GAS均显着高于FMT、FFTS(P<0.05)。⑦血清中TC、TG水平:与NC组相比,M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M组相比,LH组TG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正常菌群移植、防风通圣丸、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均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大鼠产生保护作用,其中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可产生协同作用,更具优势。
陈霞[4](2021)在《穴位埋线治疗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1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验证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优化并推广穴位埋线减肥提供临床参考依据。2方法按研究标准纳入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患者60例,并用SPSS21.0软件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按拟定穴方选穴定位,对穴区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开展穴位埋线规范操作,并告知受试者埋线后注意事项,隔14日埋线一次,女性避开月经期,两次一疗程。对照组:穴方同前,予常规针刺后腹部穴群接电针,疏密波,频率2/100Hz,每次治疗4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四周一疗程。研究共计两个疗程,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每一疗程结束后体重(BW)、腰围(WC)、臀围以及相应位点皮皱厚度,并计算出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集患者中医证候情况,得出中医肝郁气滞证候积分,计算两组疗效指数、有效率。治疗结束三个月后,随访患者BW,并计算其较治疗结束时反弹差值及反弹比例。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3结果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BW、BMI、WC、WHR、皮皱厚度、中医肝郁气滞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三月后随访,两组患者BW均较疗程结束时有所增加(P<0.05)。同疗程组间对照,两组患者BW、BMI、WC、WHR、皮皱厚度变化及中医肝郁气滞证候积分变化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疗效指数之间差别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BW反弹比例、反弹差值之间差别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4结论穴位埋线能够有效改善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BW、BMI、WC、WHR、皮皱厚度,有效改善肝郁气滞相关症状表现,且能一定程度控制BW反弹。此疗法疗效确切,临床不良反应较少且多可控制,安全度高,操作简单,节省了患者的就医时间和精力,值得临床推广。
江楠[5](2021)在《单纯性肥胖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蛋白尿变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纯性肥胖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蛋白尿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统分析2018-2019在我院减重代谢科进行减重手术的205例单纯肥胖成人(除外明确诊断肾小球肾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患者),根据术前我院检验科检测的尿微量白蛋白的标准,将患者分为3组,即无蛋白尿组(尿微量白蛋白<30mg/L,n=90例),微量蛋白尿组(30mg/L≤尿微量白蛋白<200mg/L,n=92例),大量蛋白尿组(尿微量白蛋白≥200mg/L,n=23例)。统计所有受检者进行减重手术前及减重手术后三个月的指标,包括:BMI、血肌酐(Scr)、血尿酸(BUA)、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纤维蛋白原(FIB)、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G/HDL)以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等,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比较。观察减重前后尿微量白蛋白、BMI及微炎症指标(NLR、FIB、TG/HDL)的变化情况,分析NLR、FIB及TG/HDL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所有资料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方差分析结果所示无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中的体重、BMI随着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升高依次增高;且三组中微炎症指标NLR、TG/HDL也随着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升高依次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蛋白尿组中的尿微量白蛋白与体重、BMI、TG/HDL、NLR水平呈正相关(r=0.326、0.348、0.217、0.298)P<0.05,与FIB水平无相关性(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NLR、TG/HDL是单纯性肥胖患者发生蛋白尿的危险因素。4.经配对样本检验得出减重术后3个月随着体重的下降,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都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微炎症指标NLR、TG/HDL水平亦减轻(P<0.05)。5.ROC曲线分析得出BMI、NLR、TG/HDL可以准确的预测蛋白尿的发生。结论:1.肥胖是蛋白尿的危险因素,肥胖程度与蛋白尿呈正相关。2.单纯肥胖患者微炎状态在蛋白尿中起着重要作用。3.通过手术减重可以减轻患者蛋白尿,其机制可能同减轻炎症有关。
羊小华,何炜,黄旭峰,谢忠罗,黄正国[6](2020)在《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维生素D及微量元素水平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中维生素D及微量元素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杭州市富阳区部分小学就读的单纯性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轻中度肥胖组62例、重度肥胖组38例,及健康儿童50例。所有儿童均检测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微量元素和血脂水平。结果:轻中度肥胖组和重度肥胖组的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中度肥胖组和重度肥胖组的25-(OH)D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轻中度肥胖组和重度肥胖组的铁锌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TG、高LDL-C、低25-(OH)D3、低铁、低锌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密切相关。
吴曼婷[7](2020)在《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病大鼠体重、血糖、摄食量、脑肠肽相关指标等的影响,结合前期肠道菌群研究结果,探讨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是通过“菌群-肠-脑”轴而发挥效应,以此为临床上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提供深入的理论支撑。方法:制备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病大鼠模型,按照随机原则抽取8只为模型组、8只为针刺组、8只为西药组,另予普通饲料喂养的8只作为对照组。针刺组和西药组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治疗,治疗期间,各组饲料不做变动;针刺组予“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针刺治疗;西药组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灌胃治疗;干预期间定期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状态、摄食量、体重变化。干预治疗4周后处死大鼠取材。检测各组大鼠附睾、肾周、肠周脂肪重量,采用ELISA测定法测量各组大鼠血清脑肠肽相关指标的含量。结果:(1)前期研究可知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度较对照组、治疗组大,菌群丰度、物种分配均度均较其他组低,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肠道内有益菌含量较模型组升高,其中,以拟杆菌群占比升高、厚壁菌群占比降低显着。(2)大鼠生存状态:对照组大鼠生存状态良好,摄食、饮水、大小便正常,毛发茂盛富有光泽,活动灵敏,对外界刺激反应度高;模型组大鼠生存状态欠佳,摄食、饮水增加,大便稀烂有异味,小便量多有异味,多卧无神,毛发暗淡无光泽且掉毛,对外界刺激反应度低下;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的生存状态(摄食饮水、大小便、毛发、精神状态等)较模型组得到良性改善,且针刺组大鼠摄食饮水、大便、毛发、精神状态方面的改善更显着于西药组。(3)模型组大鼠体重、外周空腹血糖、内脏脂肪湿重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体重、外周空腹血糖、内脏脂肪湿重均显着下降,且针刺组较西药组下降显着(P<0.05)。(4)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摄食量对比差异不显着(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各时间点摄食量对比差异不显着(P>0.05),但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摄食量呈稳定下降趋势;模型组大鼠摄食量较对照组大鼠显着增多(P<0.05),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摄食量均显着下降(P<0.05),且针刺组较西药组下降显着(P<0.05)。(5)模型组大鼠血清Ghrelin、PYY、GLP-1、CKK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血清Ghrelin、PYY、GLP-1、CKK含量显着升高,且针刺组较西药组升高显着(P<0.05)。结论:(1)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病大鼠存在生存状态欠佳、超重、摄食量增加及血糖、内脏脂肪、肠道菌群等紊乱;(2)“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能对紊乱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良性调节,使拟杆菌群及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数量上升,使厚壁菌群数量减少;(3)“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与西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均能显着改善肥胖大鼠生存状态;均能有效降低肥胖大鼠体重、外周空腹血糖值;均能有效减少肥胖大鼠摄食量、内脏脂肪重量;均能显着提高肥胖大鼠血清Ghrelin、PYY、GLP-1、CKK含量并通过肠-脑轴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减重、降糖、降脂、抑制摄食的效应,且针刺疗效优于西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4)“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在治疗肥胖病方面,组方合理、疗效显着,可为临床针刺治疗肥胖病提供实验依据
谢璐遥[8](2020)在《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性早熟的预防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越来越多的儿童发生性早熟或青春期提前,女童发病率尤甚,这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其成人时期的健康状况。目前,性早熟已成为继肥胖症之后的小儿内分泌第二大常见疾病,探究其防治的方式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肥胖,尤其是女童的肥胖,与性早熟的发生密切相关。脂肪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瘦素,作为性发育启动的关键因子,是肥胖与性早熟发生机制中的重要桥梁。茶多酚作为茶叶中的主要功效成分,已有较多研究发现其对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均有防治作用,且研究发现茶多酚可降低肥胖动物或人群的瘦素水平。据此,我们推断茶多酚很可能在预防肥胖女童性早熟或性发育提前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茶多酚的人群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很少关于儿童饮茶的报道,可能因为茶叶中的咖啡因会影响儿童的睡眠及精神状态等。而专家认为,不考虑咖啡因的作用,饮茶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健康的饮食行为。据此,本研究使用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进行干预,来探索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肥胖及性早熟的改善作用,为安全有效防治女童性早熟提供新思路和依据。目的1、探究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体重的改善作用效果;2、探究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性早熟或性发育提前的预防改善作用;3、评估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的安全性。方法本临床研究为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招募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就诊的6-10岁的超重肥胖女童,随机进入茶多酚干预组或安慰剂对照组。茶多酚组女童每日给予400mg茶多酚胶囊,安慰剂组给予等剂量安慰剂,干预周期为12周。期间,两组均定期接受专业的饮食与运动健康指导,并要求每位研究对象在干预过程中饮食运动行为尽量保持一致。通过一般情况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干预前的基本情况及生活方式资料;通过体格检查,身体成分分析,B超检测子宫、卵巢、乳腺组织,骨龄检测,生化指标检测(包括性激素、微量元素、肝肾功能、炎症因子、性发育关键因子、血常规等)来收集研究对象干预前与12周干预后的肥胖相关指标、性发育指标和安全性指标;通过食物频率调查与24小时膳食回顾以及研究对象记录的饮食日记来了解研究对象的膳食情况。本研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来比较干预前、后茶多酚组和安慰剂组肥胖相关指标、性发育指标和安全性指标之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卡方检验比较茶多酚组和安慰剂组肥胖指标、性发育指标及安全指标在干预前后自身的变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探究是否服用茶多酚对各项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截止至2020年1月,完成12周干预的肥胖女童共62名(茶多酚组和安慰剂组各31名),对其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显示:1、在肥胖指标方面,与干预前相比,12周干预后茶多酚组和安慰剂组女童身高、基础代谢率均显着增加,BMI、腰围、腰臀比、腰臀身高比均显着下降;茶多酚组女童的去脂体重显着增加,体脂百分比显着降低,而对照组这两项指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生化指标方面,干预后茶多酚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异常值人数均有下降,且血尿酸水平显着性下降,安慰剂组上述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控制混杂因素后,茶多酚组干预前后的体脂百分比变化较安慰剂组显着降低2.932%[β=2.932,95%CI:(0.214,5.650),p=0.035];茶多酚组的平均白介素-6水平变化比安慰剂组降低13.295pg/ml[β=13.295,95%CI:(5.539,21.052),p=0.006];茶多酚组的平均血尿酸水平变化比安慰剂组降低52.601μmol/L[β=52.601,95%CI:(2.520,102.681),p=0.040]。2、在性发育指标方面,与干预前相比,茶多酚组和安慰剂组女童乳房Tanner II期以上人数百分比均有所增加,且子宫体积均显着性增大;茶多酚组女童的左、右卵巢体积均显着性减小,且左卵巢出现卵泡>4mm的卵泡女童人数也有所下降,安慰剂组左、右卵巢体积有所增大,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干预后的性激素指标均有所变化,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控制混杂因素,干预后,茶多酚组的平均右卵巢体积变化比安慰剂组降低1880.5mm^3[β=1880.505,95%CI:(61.861,3699.149),p=0.044],左卵巢体积变化比安慰剂组降低971.0mm^3[β=971.027,95%CI:(19.028,1923.027),p=0.046],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依旧无统计学差异。3、安全性方面评估:茶多酚组和安慰剂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无不良事件的报告和退出,血清的微量元素水平变化、肝肾功能指标及血常规指标在组间及自身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且无异常值。结论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肥胖指标和性发育指标均有改善作用,且女童补充12周400mg/d的DGTP安全且无不良反应。
史锦伟[9](2020)在《有氧运动结合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减肥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这一过程正加速社会的变革,无形中影响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而中国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正成为一个令人极度担忧的问题。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因为肥胖造成的代谢紊乱、冠心病、高血脂和高血压等一系列的疾病,而且这一情况有调查显示正在往低龄化方向发展。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在体质健康检测方面。目前,虽然有文献支撑的减肥方法有很多,但是运动减肥仍是人们最公认的减肥方法。运动减肥不仅有减脂的作用,还能增强体质,长久看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中,人们已经意识到有氧运动对减肥的效果,而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的练习很少被人采用,本文就这一问题出发,针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肥胖发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探索,目的在于能找出预防和科学有效的减肥训练方法,以提升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同时能够为以后的减脂训练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和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从2019上海巅峰减肥夏令营中选取31名单纯性肥胖青少年(14≤年龄≤18),所选取的实验对象均被科学定义为单纯性肥胖患者。本实验要求他们进行4周,每周6天,每天4个小时的减肥运动,运动的内容包括有氧运动(快走、椭圆机、跑步机、游泳、篮球等)和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自重训练、杠铃操、核心训练、VIRP训练等)。本实验采用全封闭环境,饮食保障由巅峰专业营养师进行配餐,其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热能供给物质所配比例约为60%70%、10%15%、20%25%。在运动干预前后,受试者需要进行如下的测试:(1)测量体重、安静心率、血压、体脂率、身体质量指数、左右手握力、腰围、臀围、大腿围(2)抽血检查血脂四项、空腹血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酸血清胰岛素等;。研究结果(1)四周有氧运动结合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后,31名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体重平均下降了(10.49±3.42)kg;体脂率下降了(6.55±2.42)%;身体质量指数方面下降了(3.62±1.10)kg/m2,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上述指标均有非常显着的降低(P<0.01)。(2)四周有氧运动结合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后,受试者的安静心率平均下降了(12.45±16.90)次/分钟;左手握力增加了(2.26±1.90)磅;右手握力增加了(2.39±2.12)磅,经配对样本T检验,安静心率显着性降低,左右手握力右显着性增加(P<0.01)。(3)四周有氧运动结合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后,受试者平均胸围下降了(7.02±4.10)厘米;腰围下降了(11.02±6.98)厘米;臀围下降了(9.45±6.22)厘米;大腿围下降了(5.97±5.90)厘米;上臂紧张围下降了(3.81±2.66)厘米;上臂放松围下降了(4.24±3.02)厘米;上臂部皮褶厚度下降了(7.68±9.35)毫米;肩胛骨下角部皮褶厚度下降了(8.16±8.13)毫米。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均有显着性降低(P<0.01)。(4)四周有氧运动结合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后,受试者的总胆固醇(TC)下降了(0.85±0.83)m mol/L;甘油三酯(TG)下降了(0.20±0.40)m 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了(0.66±0.66)m 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了(0.12±0.12)m mol/L;空腹血糖(GLU)下降了(0.35±0.74)m mol/L;谷草转氨酶(AST)下降了(8.48±13.37)U/L;谷丙转氨酶(ALT)下降了(14.68±26.34)U/L;尿酸(UA)下降了(79.55±122.19)u mol/L;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下降了(44.75±37.54)p mol/L。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均有显着性降低(GLU:P<0.05;其余各项:P<0.01),HDL-C/LDL-C的升高也具有显着性差异意义。(5)四周有氧运动结合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后,血压和肺活量数据上没有显着性差异,可能的原因是干预时间太短。研究结论(1)四周的以有氧运动结合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为干预手段,能显着降低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体重、体脂率、BMI以及肥胖程度。(2)四周的有氧运动结合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明显降低了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安静心率,同时提高了青少年的力量素质。(3)四周的有氧运动结合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显着降低了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各身体围度和皮褶厚度,改变了肥胖青少年的身体的外表形态。(4)四周的有氧运动结合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有效降低了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酸、空腹血清胰岛素,改善了血脂水平,降低了发生痛风的风险,对肝功能的提高有显着作用。
岑文[10](2019)在《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灸对伴有胰岛素抵抗的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腰围、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及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水平及胰岛素抵抗(IR)情况的影响,进一步说明针灸能够有效改善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IR水平,同时对比说明针灸治疗与常规饮食运动疗法的优异。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采用饮食及运动干预治疗,疗程为80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予针灸治疗。针刺取穴:中脘、气海及双侧天枢、水道、足三里、丰隆、阴陵泉、大横、支沟、带脉,温和灸取穴选双侧丰隆、足三里,每次治疗均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所有观察对象于治疗前,4个疗程结束后1天以及疗程结束1月后观察指标:体重、腰围、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体脂率(F%)、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作用指数(IAI),同时评估脾虚痰湿证的证候积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腰围、WHtR、F%、FPG、FINS、HOMA-IR、IAI(文中以lnIAI行统计学分析,下同)、TG、TC、LDL-C、HDL-C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或P<0.05)。(2)疗程结束1月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腰围、WHtR、F%、FPG、FINS、HOMA-IR、IAI、TG、TC、LDL-C、HDL-C仍较治疗前改善(P<0.01或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FPG、FINS、HOMA-IR、IAI、TG、TC较治疗前改善(P<0.01或P<0.05),腰围、WHtR、F%、LDL-C、HDL-C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对照组WHR在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1月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能改善WHR(P<0.05),疗程结束1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区别(P>0.05)。(4)治疗后、疗程结束1月后,两组WHR,FPG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肥胖体征,以及IR相关及血脂相关生化指标、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合并胰岛素抵抗的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症状体征,疗效优于单纯饮食运动治疗,尤其在减轻体重,减少腰围、WHtR,改善FPG、FINS,调节血脂,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方面具有优势。并且这些作用有一定的持续效应。
二、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测定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测定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及脂肪代谢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综述一 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现状 |
综述二 单纯性肥胖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三 推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
临床研究 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随机对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腹部推拿法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腹部推拿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大鼠脂肪代谢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尿微量白蛋白与儿童单纯性肥胖相关性肾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儿童单纯性肥胖 |
1.2 肥胖相关性肾病 |
1.3 尿微量白蛋白 |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样本 |
2.1.2 肥胖组 |
2.1.3 对照组 |
2.1.4 肥胖儿童尿微量白蛋白异常的诊断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2 临床检测 |
2.2.1 生长发育评价 |
2.2.2 常规生化指标测定 |
2.3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
2.3.1 标本采集 |
2.3.2 仪器与试剂 |
2.3.3 操作步骤 |
2.3.4 注意事项 |
2.4 血清胰岛素、C-肽检测 |
2.4.1 标本采集 |
2.4.2 仪器与试剂 |
2.4.3 操作步骤 |
2.4.4 注意事项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轻中度肥胖组、重度肥胖组和对照组三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比较分析 |
3.2 肥胖组总体尿微量白蛋白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 相关性分析散点图 |
3.3.1 MAU与 BMI之间的散点图 |
3.3.2 MAU与 BMISDS之间的散点图 |
3.3.3 MAU与WC之间的散点图 |
3.3.4 MAU与HC之间的散点图 |
3.3.5 MAU与 SBP之间的散点图 |
3.3.6 MAU与 SBP-SDS之间的散点图 |
3.3.7 MAU与TC之间的散点图 |
3.3.8 MAU与TG之间的散点图 |
3.4 治疗前和治疗后的MAU差异比较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和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单纯性肥胖相关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肥胖的中医认识及现代研究概述 |
1 肥胖的病因与发病认识 |
2 肥胖的临床治疗概述 |
3 儿童肥胖概述 |
4 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概述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粪菌移植医学研究进展 |
1 粪菌移植的历史沿革 |
2 粪菌移植与肠道菌群 |
3 粪菌移植的操作过程 |
4 粪菌移植与现代临床疾病 |
5 粪菌移植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 |
6 粪菌移植联合中医药可产生协同作用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穴位埋线治疗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于单纯性肥胖的认识 |
1.1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
1.2 单纯性肥胖的病机 |
1.3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于单纯性肥胖的研究 |
2.1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2 单纯性肥胖的诊断 |
2.3 单纯性肥胖的并发症 |
2.4 单纯性肥胖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单纯性肥胖的西医诊断标准 |
1.2.2 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脱落标准 |
1.6 样本量估计 |
1.7 随机分组 |
2 研究方法 |
2.1 材料准备 |
2.2 穴位选择 |
2.3 治疗方法 |
2.4 健康宣教 |
2.5 异常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情况比较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
3.2.2 两组治疗前后BW、BMI比较 |
3.2.3 两组治疗前后WC、WHR比较 |
3.2.4 两组治疗前后皮皱厚度比较 |
3.2.5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
3.3 随访结果 |
3.4 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 |
4.2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 |
4.3 穴位选取依据 |
4.4 关于针灸减肥的几点思考 |
4.4.1 健康宣教应贯穿始终 |
4.4.2 正确对待平台期 |
4.4.3 理性认识体重反弹 |
4.5 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五年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单纯性肥胖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蛋白尿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临床资料收集 |
2.2.2 身体指标的测量 |
2.2.3 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标本制备 |
2.2.4 分组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三组间各资料水平的比较 |
3.2 蛋白尿组(B组+C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其临床参数相关性分析 |
3.3 Logistic回归分析单纯性肥胖患者发生蛋白尿的危险因素 |
3.4 减重手术后患者蛋白尿及炎症指标变化 |
3.5 BMI及微炎症指标对单纯肥胖病人发生蛋白尿的预测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肥胖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蛋白尿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维生素D及微量元素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1.3.1 25-(OH)D3水平的测定 |
1.3.2 铁、锌、铜的测定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3组血脂水平的比较 |
2.2 3组25-(OH)D3水平的比较 |
2.3 3组铁、锌、铜水平的比较 |
3 讨论 |
(7)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病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的认识 |
1.3 对病机的认识 |
1.4 对本病中医治疗的认识 |
1.4.1 中药治疗 |
1.4.2 针灸疗法 |
1.4.3 推拿疗法 |
2 西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病的认识 |
2.1 定义与诊断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方法 |
3 肠道菌群、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单纯性肥胖病之间的关系 |
3.1 肠道菌群与肥胖 |
3.1.1 概述 |
3.1.2 肠道菌群致肥胖机制 |
3.2 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与肥胖 |
3.2.1 概述 |
3.2.2 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 |
3.2.3 肽YY(PYY) |
3.2.4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 |
3.2.5 胆囊收缩素(CCK) |
3.3 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及分组 |
2.2 针刺干预 |
2.3 西药灌胃干预 |
3 取材及检测 |
3.1 一般指标观察及检测 |
3.2 取材 |
3.2.1 腹主动脉采血及内脏脂肪取材 |
3.3 检测 |
3.3.1 脑肠轴相关激素的检测 |
4 实验数据与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干预治疗后大鼠生存状态情况比较 |
5.2 干预治疗前后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比较 |
5.3 干预治疗前后各组大鼠外周空腹血糖情况比较 |
5.4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摄食量情况比较 |
5.5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内脏脂肪湿重情况比较 |
5.6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脑肠肽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
讨论 |
1 选题背景 |
2 对照西药的选择 |
3 针刺穴位选择及处方释义 |
4 针刺对肥胖大鼠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的影响 |
4.1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Ghrelin含量的影响 |
4.2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PYY含量的影响 |
4.3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GLP-1含量的影响 |
4.4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CCK含量的影响 |
4.5 针刺对肥胖大鼠脑肠轴的影响 |
5 存在问题 |
6 思考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性早熟的预防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部分 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体重的改善作用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性早熟的预防作用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 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的安全性评估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9)有氧运动结合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减肥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单纯性肥胖 |
2.1.2 有氧运动 |
2.1.3 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 |
2.2 单纯有氧运动减肥的研究 |
2.3 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减肥的研究 |
2.4 有氧运动结合高强度间歇力量训练减脂的研究 |
2.5 肥胖症治疗的相关研究 |
2.5.1 国际上对肥胖症的治疗手段综述 |
2.5.2 我国独有的减肥理论和方法综述 |
2.6 肥胖的原因 |
2.6.1 遗传因素 |
2.6.2 环境因素 |
2.6.3 生理生化原因 |
2.7 肥胖的危害 |
2.8 影响运动减肥的因素 |
2.8.1 肥胖程度 |
2.8.2 运动能力 |
2.8.3 运动项目 |
2.8.4 运动持续时间 |
2.8.5 运动的强度 |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据统计和处理方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四周干预后体重、BMI、体脂率的变化 |
4.2 四周干预后安静心率、左手握力和右手握力的变化 |
4.3 四周干预后围度和皮褶厚度的变化 |
4.4 四周干预后血脂四项、空腹血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酸、空腹血清胰岛素的变化 |
4.5 四周的有氧结合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对血压和肺活量的影响在数据上并没有呈现显着性变化 |
5.分析讨论 |
5.1 四周干预后体重、体脂率、BMI的变化 |
5.2 四周干预后安静心率、左手握力和右手握力的变化 |
5.3 四周干预后围度和皮褶厚度的变化 |
5.4 四周干预后血脂四项、空腹血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酸、空腹血清胰岛素的变化 |
5.5 总结与反思 |
6.结论 |
7.建议 |
8.参考文献 |
9.附录 |
致谢 |
(10)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和理论研究 |
1 腹型单纯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和评估 |
1.1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定义和评估 |
1.2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和评估 |
2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 |
2.1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现状 |
2.2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危害 |
3 腹型单纯性肥胖及合并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 |
3.1 现代医学研究 |
3.2 传统医学研究 |
4 腹型单纯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现状 |
4.1 现代医学治疗 |
4.2 传统医学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退出标准 |
1.8 针灸常见意外情况处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3.3 其他记录 |
3.4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见表1 至表5) |
4.2 治疗结果 |
4.3 临床疗效分析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饮食运动疗法对于腹型单纯性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
2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的联系 |
3 针灸处方分析 |
3.1 针刺处方 |
3.2 温和灸处方 |
4 针灸治疗腹型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性对比 |
5 针灸治疗腹型单纯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测定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及脂肪代谢的机制研究[D]. 马德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尿微量白蛋白与儿童单纯性肥胖相关性肾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 杨寻. 南昌大学, 2021(01)
- [3]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D]. 崔丽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穴位埋线治疗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单纯性肥胖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蛋白尿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 江楠.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维生素D及微量元素水平分析[J]. 羊小华,何炜,黄旭峰,谢忠罗,黄正国. 浙江医学教育, 2020(04)
- [7]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吴曼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不含咖啡因的绿茶多酚对肥胖女童性早熟的预防作用研究[D]. 谢璐遥.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有氧运动结合高强度间歇性力量训练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减肥效果研究[D]. 史锦伟.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10]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D]. 岑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