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春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伊犁春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一、伊犁春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平[1](2020)在《适于新疆大管行比滴灌模式的春小麦品种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大管行比TR6(1管6行滴灌模式)与TR8(1管8行滴灌模式)下不同行每次灌水前后水分含量变化动态和不同行间的水分差异,以及TR6与TR8下不同品种的产量表现、干物质与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籽粒品质,以及筛选适宜大管行比滴灌模式的品种。【方法】:在TR6与TR8滴灌模式下种植来自新疆、内蒙古、宁夏等不同地区的20个春小麦品种(系),研究距滴灌带远近不同行(距滴灌带最近行记为R1、依次为R2R4)的水氮供应量,利用行间产量及其变异系数与行间品质及其变异系数筛选适宜大管行比滴灌模式的品种。并从灌水利用效率、光合特性、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转运特性等方面加以验证。【结果】:TR6与TR8滴灌模式下,随着与滴灌带距离的增加,小麦行氮素与水分供应量同步递减,氮素供应量的降低幅度略小于水分供应量降低幅度。新春44号在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行间平均产量高且其产量行间变异系数小,TR6滴灌模式下,新春44号平均行间产量为8441kg hm-2,产量行间变异系数为3.31,TR8滴灌模式下,新春44号平均行间产量为8212kg hm-2,产量行间变异系数为6.24,新春22号与高原506号在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行间平均产量低且其产量行间变异系数大,TR6滴灌模式下,新春22号与高原506号平均行间产量分别为6340kg hm-2与6305kg hm-2,产量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2.78与9.12,TR8滴灌模式下,新春22号与高原506号平均行间产量分别为5914kg hm-2与5774kg hm-2,产量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8.57与20.31。两种滴灌模式下,新春44号的灌水利用效率,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氮肥利用效率高且行间变异系数小,新春22号与高原506号的灌水利用效率,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氮肥利用效率低且行间变异系数大。TR6滴灌模式下,新春37、38、39号的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淀粉含量高,且其行间变异系数小。TR8滴灌模式下,新春38、39、44号的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淀粉含量高,且其行间变异系数小。新春37、38、39号与新春38、39、44号为两种滴灌模式下优质稳定的品种。【结论】:新春44号为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高产且稳定的品种,光合能力强,灌水利用效率高,氮肥利用率高。新春22号与高原506为低产且不稳定的品种,光合能力低,灌水利用效率低,氮肥利用率低。新春37、38、39号与新春44号是适于在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种植的优质且稳定的品种。

董玉新[2](2020)在《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内蒙古河套平原冬小麦试种中发现的冬季冻害、春季干旱或“倒春寒”影响返青率及前茬限制等问题,以“春麦冬播”为切入点,以提高小麦抗寒、抗旱能力,提高产量和效益为目标,以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不同播种期、播种深度、播种量及肥水措施对小麦种子越冬、萌发出苗、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阐明气候、土壤及水分条件与冬播小麦生长的关系及实现高产的关键限制因素,深入揭示冬播小麦实现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制,探索构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小麦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理,而且,对于提高北方春麦区小麦产量、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复种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播种期推迟,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春季出苗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寄籽”形式越冬的小麦出苗率接近60%,而且较春播小麦提前出苗3d左右,成熟期提前7d以上。冬播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升高,以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表现最优。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为11月上旬,即农历“立冬”前后,此时5 cm 土层日平均温度为1℃左右。2.冬播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根系发达,对低温及干旱的适应性强。通过系统聚类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平原灌区冬播的3个小麦品种,包括春性品种永良4号、冬性品种宁冬11号和半冬性品种河农7106,其共同特征为抗逆性强、越冬出苗率高、根系发达、产量表现较高。3.秋浇底墒水与未浇底墒水的冬播小麦相比,出苗早、出苗率高,成熟期提前2~5 d。底墒水对冬播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特性等均有显着影响,以浇灌底墒水的冬播小麦表现更好。3-5 cm播深的“寄籽”小麦较9 cm播深的小麦提早出苗4~5 d,成熟期提前5~7 d,且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表现最优。4.冬播条件下,适当增加播种量与施肥量,“寄籽”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冬播小麦叶片SPAD值随播种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在高播种量和施肥量处理下表现最优,较春播对照分别提高15.5%、9.2%和7.9%。冬播小麦籽粒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大而增加,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冬播小麦籽粒产量与播种量、施肥量二项农艺措施的关系均符合二次多项式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方程求极值得出永良4号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的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分别为 480.5 kg·hm-2 和 396.2 kg·hm-2。5.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出苗早,分蘖能力强、茎蘖成穗率高,根系发达,叶片光合速率高;且开花之后,旗叶叶绿素含量、Fv/Fm值及光合速率下降缓慢,高值稳定期较长。拔节以前,冬播与春播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差异,开花之后,“寄籽”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逐渐超过春播小麦,籽粒产量也可达到与春播小麦相同的水平。与春播小麦相比,冬播小麦穗数有所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增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组装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在浇灌足量底墒水的前提下,播前精细整地;适宜播期为11月上、中旬,即农历节气“立冬”前后,暖冬年份可适当推迟播种;品种采用春性品种永良4号;播种深度为3-5 cm,播种量为480.5 kg·hm-2,种肥(磷酸二铵)施用量为396.2 kg·hm-2。

蒋宇新[3](2020)在《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伊犁河南岸灌区自2015年开荒耕种以来,水肥利用效率低下,本文通过对伊犁河流域新垦并且种植滴灌冬小麦耕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水肥处理对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土壤含水率变化、生理生长、产量等指标的影响,根据试验数据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进行综合评价,以获得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灌水施肥区间,并通过设置浅埋式滴灌应对区域内特有的气候状况,为其优化区域内滴灌冬小麦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2019年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水利局、伊犁河南岸灌区管理处、石河子大学灌溉试验联合基地采用大田试验,以试验站灌区内不同开垦年限的滴灌冬小麦“伊农20号”为试验材料,2018年播种前对现行灌水施肥制度下,滴灌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研究,2018-2019年结合当地生产管理经验,设置灌水、施肥两个因素,其中灌水处理设置3个水平,施肥处理设置3个水平,并设置一个当地常规对照组,试验根据《灌溉实验规范》进行完全组合设计,共10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为应对区域内大风天气,于常规对照处理设置3个不同滴灌毛管埋深,全生育期灌水7次(其中播种后出苗水1次,返青后6次),肥随水入。结果:(1)在不同灌水施肥处理下,土壤含水率在050 cm深度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是较高的灌水量会形成积水导致浪费造成减产,灌水360 mm处理灌水量处于较优水平。灌水和施肥量对冬小麦株高和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影响显着,随生育期的推进大致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变化曲线。不同水肥处理间表现为:在相同施肥条件下,随灌水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相同灌水水平下,随施肥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不同灌水施肥处理对不同生育期滴灌冬小麦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着。随生育期推进,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在相同灌水条件下表现为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施肥水平下,随灌水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2)灌水和施肥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千粒重、公顷穗数影响显着。千粒重随灌水和施肥量的增加大致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灌水360 mm,施肥900 kg/hm2处理千粒重最大,公顷穗数与千粒重相似。产量表现为随灌水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灌水360 mm,施肥600 kg/hm2处理最终产量较大,为8968.04 kg/hm2。作物系数出苗期为0.80,分蘖期为0.93,越冬期为0.79,返青期为0.90,拔节期为0.96,抽穗期为1.03,灌浆期为1.05,成熟期为0.88。(3)伊犁河流域新垦耕地土壤含水率较自然荒地增加104.3%182.6%,即使成熟期停止灌水,各开垦地块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高于荒地处理,较未开垦荒地增长14.3%。在伊犁河流域新垦荒地种植和灌溉会改善原有荒地土壤的水分入渗条件,有利于土壤水分调蓄。伊犁河流域新垦耕地土壤肥力随滴灌应用时长增加而增加。即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及土壤有机质随滴灌应用时长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年均增长量分别为0.13 g/kg和2.17 g/kg。随滴灌应用年限的增加,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有关养分分级的相关标准,土壤养分等级均提高一级,有助于碳氮的积累,对作物增产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01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随滴灌时长的增加显着增加,有可能会带来土壤盐渍化的风险。(4)伊犁河流域荒地开垦为灌溉农田,冬小麦产量随开滴灌应用年限增加而增加。滴灌应用4a地块的冬小麦穗长、穗重和千粒重均为最高,新开垦土地12 a由于土壤质地较为贫瘠,基肥较少,虽然冬小麦单穗粒数较多,但是肥力不足,小麦千粒质量较低。(5)在当地现行常规灌溉管理之下,适当增加滴灌毛管埋深可以改变土壤含水率分布情况,埋深5 cm时更有利于水分横向迁移,同时可以有效湿润根区土壤,促进冬小麦根系生长,减少地表径流及积水的产生,可以起到节水增产的效果。结论:通过采用一化方法对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各响应指标进行分析,2018-2019年伊犁河南岸灌区滴灌冬小麦的相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同时达到≥0.85,肥料偏生产力≥0.5的灌水量区间为340370 mm,所用水溶性复合肥施肥量区间为400600 kg/hm2。种植滴灌冬小麦较适宜的滴灌毛管埋深为5 cm。

张喜琴[4](2016)在《伊犁河谷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小麦是全球三大主粮之一,总产量仅次于玉米位居第二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以小麦为原材料的餐饮类、保健类、营养类的加工产品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小麦生产不仅要注重实现高产,同时要注重品质的保障,根据区域生活需求生产优质专用小麦。本研究通过测定伊犁河谷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及主要品质性状,了解其主要品质信息,并对其进行效应分析,以期对伊犁河谷乃至新疆小麦品种改良和选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尤其是对优质亲本资源的利用和育种策略的制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SDS-PAGE技术对57份伊犁河谷不同历史时期育成和推广的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检测分析,采用相关专用品质检测仪器对供试材料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黏度等品质指标测定,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HMW-GS与品质性状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伊犁河谷50多年来不同历史时期主要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系)中Glu-A1、Glu-B1、Glu-D1位点上的等位变异分别为3、7、5种,其中Null、7+8、2+12分别是各自位点的优势亚基,其频率分别是49.12%、42.11%、68.42%。另外,还检测到了两个单亚基7、12和一个新亚基1*,伊犁河谷小麦品种在Glu-Al位点优质亚基(1、2*)的频率为50.88%,远远高于国内育成品种(30.6%42.6%)和新疆小麦品种(30.7%)中的频率,在Glu-Bl位点优质亚基(7+8、17+18、13+16、14+15)的频率为54.38%,处于国内育成品种(42%56.36%)中较高,远远高于新疆小麦品种(39.77%)中的频率,在Glu-D1位点优质亚基(5+10、5+12)的频率为22.81%,远远高于国内育成品种(15.7%18.6%)中较高的频率,低于新疆小麦品种(36.36%)的频率。在Glu-1位点上有共26种亚基组合被检测出来,出现频率最高的亚基组合为Null/7+8/2+12,其频率达到17.54%,其次是组合1/7+8/2+12、Null/7+9/2+12、1/7+9/2+12,出现频率分别为14.04%、12.28%、10.53%,其它亚基组合出现的频率均低10%。在伊犁河谷主栽品种各自位点上品质效应值最高的亚基分别是1、7+8和5+10。品质得分最高得分11分,平均得分7.3分,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23份8分以上的小麦,可供优质小麦育种利用。(2)57个供试小麦品种由29个冬小麦品种和28个春小麦品种组成,通过相关仪器检测发现,冬小麦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分别为13.66%、29.6%、25.03ml,春小麦平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值分别为12.78%、26.46%、24.60ml,其平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均高于新疆绝大部分小麦品质指标,而沉淀值平均沉淀值则偏低。(3)本研究认为伊犁河谷小麦HMW-GS中1、2*、7+8、17+18、13+16、14+15、5+10、5+12为优质亚基,品质效应较高;Null、7+9、2+12为劣质亚基,品质效应较低。但7+9亚基在春小麦中的品质效应高于7+8亚基。(4)伊犁河谷小麦品种具有丰富的亚基组成,且优质亚基组合类型丰富,可以作为小麦品种选育和改良品质性状的重要遗传资源。

本刊编辑部[5](2011)在《衡阳农业的一颗金星——记衡阳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林芳仕研究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省着名水稻育种专家,湖南省第六届党代会和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湖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湖南省优秀专家(2002年),衡阳市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5年),衡阳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学术带头人,

赵奇,陈兴武,雷钧杰,赛力汗,郭文超,许建军,何江,马兴旺,牛新湘,杨金钰[6](2007)在《新疆“十五”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主要进展及“十一五”科研与生产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了新疆"十五"期间小麦栽培、植保、土肥等学科科研取得的主要进展,探讨了"十一五"期间新疆小麦栽培研究和生产的建议,旨在推动新疆小麦的科研工作,促进小麦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

车升国[7](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提出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王彩荣,刘燕[8](2011)在《伊犁河谷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认为伊犁河谷地处北疆西部,是新疆主要的小麦产区。小麦是本地第一大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0万hm2左右。作为一个农业大区,如何夯实粮食基础,把整个小麦产业做大做强,是新形势、新阶段下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分析伊犁河谷小麦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对促进伊犁河谷小麦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广才[9](2010)在《中国小麦种植区划研究(二)》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使小麦区划更好地为中国小麦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在前人和作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春(播)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进行了研究和修订。结果表明,春(播)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亚区:东北春(播)麦区、北部春(播)麦区、西北春(播)麦区、新疆冬春(兼播)麦区和青藏春冬(兼播)麦区。本文对各区的地理范围、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小麦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小麦生产技术要求进行了简要论述。

赵奇,陈兴武,雷钧杰,赛力汗,郭文超,许建军,何江,马兴旺,牛新湘,杨金钰[10](2007)在《新疆“十五”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主要进展及“十一五”科研与生产建议》文中认为总结了新疆"十五"期间小麦栽培、植保、土壤与肥料等学科科研取得的主要进展,探讨了"十一五"期间新疆小麦栽培研究和生产的建议。

二、伊犁春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犁春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适于新疆大管行比滴灌模式的春小麦品种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滴灌小麦滴灌带配置方式
        1.2.2 滴灌条件下的水氮分布
        1.2.3 小麦全生育期需水耗水特性
        1.2.4 扩大管行比对小麦行间产量的影响
        1.2.5 小麦冠层结构影响小麦的光合特性
        1.2.6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产量形成的基础
        1.2.7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对水分和氮素供应量的响应
第二章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动态及灌水利用效率
        2.1.2 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行间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的研究
        2.1.3 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1.4 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不同品种光合能力
        2.1.5 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行间籽粒品质
    2.2 研究思路
    2.3 实验区概况
    2.4 试验设计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土壤重量含水量、容重、水氮截获量、最大蒸散量的测定
        2.5.2 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转运、收获指数测定
        2.5.3 叶面积指数测定
        2.5.4 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2.5.5 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
        2.5.6 小麦品质测定
    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水氮供应量
        3.1.1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3.1.2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水氮供应量与最大蒸散量
    3.2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不同品种、行间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2.1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不同品种的行间产量及构成因素
        3.2.2 不同品种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3.3 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高产、稳定的春小麦品种筛选
        3.3.1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灌水利用效率
        3.3.2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品种产量与其变异系数的聚类分析
        3.3.3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品种叶面积指数与旗叶光合特性分析
    3.4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不同品种、行间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
        3.4.1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植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3.4.2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小麦籽粒增重特性
        3.4.3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成熟期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特性
        3.4.4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各品种干物质/氮素转运特性
    3.5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优质、稳定的春小麦品种筛选
        3.5.1 两种滴灌模式下不同品种籽粒的籽粒品质
        3.5.2 两种滴灌模式下不同品种籽粒的籽粒品质
        3.5.3 两种滴灌模式下不同品种籽粒品质行间变异系数的降维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水氮供应量及作物响应
        4.1.2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4.1.3 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高产、稳定的春小麦品种筛选
        4.1.4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
        4.1.5 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优质、稳定的春小麦品种筛选
    4.2 结论
        4.2.1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下水氮供应量及作物响应
        4.2.2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4.2.3 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高产、稳定的春小麦品种筛选
        4.2.4 大管行比滴灌条件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
        4.2.5 大管行比滴灌模式下优质、稳定的春小麦品种筛选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冬麦北移”研究现状
        1.2.2 晚播冬小麦研究
        1.2.3 春小麦冬播研究
        1.2.4 栽培技术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冬播抗逆高产小麦品种筛选
        2.2.2 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4 灌水及播种深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2.3.1 生育时期记载
        2.3.2 气象资料
        2.3.3 土壤养分测定
        2.3.4 田间出苗率调查
        2.3.5 植株取样及测定方法
        2.3.6 土壤温度测定
        2.3.7 土壤含水率测定
        2.3.8 叶片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2.3.9 群体光照状况测定
        2.3.10 籽粒灌浆特性测定
        2.3.11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2.3.12 根系取样及测定
        2.3.13 考种及测产
        2.3.14 水分利用效率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春化类型小麦越冬出苗特性及其抗寒、抗旱、高产品种筛选
        3.1.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1.2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出苗率差异
        3.1.3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生育进程差异
        3.1.4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叶片生理指标差异
        3.1.5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根系性状差异
        3.1.6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1.7 内蒙古平原灌区适宜冬播小麦品种筛选
        3.1.8 小结
    3.2 不同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2.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2.2 播期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2.3 播期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2.4 播期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2.5 播期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2.6 播期对冬播小麦苗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3.2.7 播期对冬播小麦开花期根系性状的影响
        3.2.8 播期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2.9 播期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2.10 播期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11 小结
    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3.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3.2 播种量及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3.4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3.5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3.6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3.7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8 冬播小麦播种量、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3.3.9 小结
    3.4 不同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4.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及降水量变化
        3.4.2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4.3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4.4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4.5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4.6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4.7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4.8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4.9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
        4.1.2 春麦冬播的适宜品种
        4.1.3 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
        4.1.4 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2 讨论
        4.2.1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4.2.2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4.2.3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根系性状的影响
        4.2.5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5 主要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试验研究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田间试验布置
    2.3 试验设计
    2.4 观测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水肥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生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1 不同水肥处理下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
    3.2 不同水肥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
    3.3 不同水肥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3.4 不同水肥处理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 不同水肥处理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3.6 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作物系数
    3.7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滴灌时长对伊犁河流域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4.1 滴灌时长对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4.2 滴灌时长对土壤全氮分布的影响
    4.3 滴灌时长对土壤有机质分布的影响
    4.4 滴灌时长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4.5 滴灌时长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4.6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不同滴灌毛管埋深对土壤含水率变化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5.1 不同滴灌毛管埋深对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
    5.2 不同滴灌毛管埋深对冬小麦生理生长指标的影响
    5.3 不同滴灌毛管埋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5.4 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工程灌溉参数
    5.5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4)伊犁河谷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1.2 HMW-GS的命名与基因定位
    1.3 HMW-GS组成与分析
    1.4 小麦品质性状
    1.5 新疆小麦品质现状
    1.6 HMW-GS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7 小麦HMW-GS的分离技术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2.1 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药品试剂
    2.4 试验方法
        2.4.1 样品提取
        2.4.2 凝胶配置
    2.5 电泳
        2.5.1 染色和脱色
        2.5.2 统计分析方法
        2.5.3 品质评分
    2.6 结果与分析
        2.6.1 供试材料中各材料的亚基分布与分析
        2.6.2 不同亚基组合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
    2.7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伊犁河谷不同时期小麦品质性状与HMW-GS关系
    3.1 试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蛋白质含量测定
        3.2.2 籽粒硬度测定
        3.2.3 小麦粉制备
        3.2.4 沉淀值测定
        3.2.5 湿面筋含量测定
        3.2.6 黏度测定
        3.2.7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伊犁河谷小麦品种不同HMW-GS的主要加工品质性状
        3.3.2 具有两个以上优质亚基的品种主要品质性状
        3.3.3 不同硬度类型小麦与HMW-GS组成效应分析
        3.3.4 黏度特性与HMW-GS效应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新疆“十五”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主要进展及“十一五”科研与生产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十五”期间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主要进展
    1.1 提高小麦品质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1.2 小麦节水灌溉技术
    1.3 小麦高产高效可持续生产水肥调控技术
    1.4 小麦少免耕栽培理论与技术
    1.5 果粮间作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6 小麦超高产技术探讨与实践
    1.7 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1.8 小麦优质高产系列栽培技术规程研究与推广
2 “十一五”新疆小麦科技与生产建议
    2.1 小麦栽培技术研究建议
        2.1.1 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技术
        2.1.2 小麦优质高产抗逆减灾增产增效技术应用
        2.1.3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2.1.4 麦田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集成推广
        2.1.5 小麦对新疆绿洲棉区农业生态调控机制及粮棉高效、互利生产模式的研究
        2.1.6 新疆荒漠绿洲农区果粮间作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2 生产建议
        2.2.1 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保证总产
        2.2.2 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专用小麦种植比例
        2.2.3 推广系列配套栽培以及相关实用新技术, 分类指导不同麦田
        2.2.4 狠抓良种繁育, 加速新品种推广, 提高统一供种率
        2.2.5 加强中、低产区的技术改造

(7)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8)伊犁河谷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伊犁河谷小麦生产现状
2 伊犁河谷小麦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小麦生产发展不均衡
    2.2小麦的播量偏大
    2.3 病虫害防治问题
    2.4 品种选择问题
    2.5 品质问题
    2.6 栽培技术不配套问题
3 促进伊犁河谷小麦生产发展的对策
    3.1 选用优质高产品种, 搞好品种区域布局
    3.2 培肥地力, 增施氮肥, 重视磷肥
    3.3 播期播量控制
    3.4 病虫害的防治

(10)新疆“十五”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主要进展及“十一五”科研与生产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十五”期间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主要进展
    1.1 提高小麦品质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1.2 小麦节水灌溉技术
    1.3 小麦高产高效可持续生产水肥调控技术
    1.4 小麦少免耕栽培理论与技术
    1.5 果粮间作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6 小麦超高产技术探讨与实践
    1.7 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1.8 小麦优质高产系列栽培技术规程研究与推广
2 “十一五”新疆小麦科技与生产建议
    2.1 小麦栽培技术研究建议
        2.1.1 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技术
        2.1.2 小麦优质高产抗逆减灾增产增效技术应用
        2.1.3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2.1.4 麦田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集成推广
        2.1.5 小麦对新疆绿洲棉区农业生态调控机制及粮棉高效、互利生产模式的研究
        2.1.6 新疆荒漠绿洲农区果粮间作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2 生产建议
        2.2.1 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保证总产
        2.2.2 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专用小麦种植比例
        2.2.3 推广系列配套栽培以及相关实用新技术, 分类指导不同麦田
        2.2.4 狠抓良种繁育, 加速新品种推广, 提高统一供种率
        2.2.5 加强中、低产区的技术改造

四、伊犁春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适于新疆大管行比滴灌模式的春小麦品种的筛选[D]. 杨建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董玉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3]伊犁河流域滴灌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D]. 蒋宇新.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伊犁河谷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D]. 张喜琴.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5]衡阳农业的一颗金星——记衡阳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林芳仕研究员[J]. 本刊编辑部. 农业科技通讯, 2011(08)
  • [6]新疆“十五”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主要进展及“十一五”科研与生产建议[J]. 赵奇,陈兴武,雷钧杰,赛力汗,郭文超,许建军,何江,马兴旺,牛新湘,杨金钰. 新疆农业科学, 2007(06)
  • [7]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8]伊犁河谷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王彩荣,刘燕. 中国种业, 2011(S1)
  • [9]中国小麦种植区划研究(二)[J]. 赵广才. 麦类作物学报, 2010(06)
  • [10]新疆“十五”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主要进展及“十一五”科研与生产建议[J]. 赵奇,陈兴武,雷钧杰,赛力汗,郭文超,许建军,何江,马兴旺,牛新湘,杨金钰. 新疆农业科学, 2007(S1)

标签:;  ;  ;  ;  ;  

伊犁春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