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中西文化传统和人格维度的差异看情感智商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杨维维[1](2008)在《大学生与新员工情绪智力对个人绩效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士对“情绪智力”概念逐渐走向认同与完善;大量实践表明,企业不再仅仅关注员工的高智商与高学历,情绪智力成为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离职率高等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情绪智力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思考。本研究以情绪智力为核心,从组织社会化角度出发,探讨了大学生与新员工的情绪智力对个人绩效的影响作用,并分析了人际关系与大五人格分别在其间的中介与缓冲作用。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以往情绪智力及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构思模型与相关研究假设;第二阶段为问卷研究,以大学生和新员工两个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分别验证了假设模型,并对两个样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基本证实了本研究提出的假设,主要结论有:1、情绪智力的四维结构与测量量表在中国背景中同样适用,大学生在自我情绪管理和他人情绪管理两个维度上显着低于新员工。2、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和他人情绪管理对学业成绩有显着正向影响;情绪利用、自我情绪管理和他人情绪管理对工作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3、情绪知觉和他人情绪管理影响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自我情绪管理和情绪利用影响同事关系,自我情绪管理和情绪知觉影响上下级关系。4、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与赞赏对学业成绩有显着正向影响;同事赞赏和亲近对工作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上级赞赏和低冲突对工作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5、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情绪知觉、他人情绪管理与学业成绩间存在中介作用;同事关系在自我情绪管理、情绪利用与工作绩效间存在中介作用,上下级关系在自我情绪管理与工作绩效间存在中介作用。6、严谨性、宜人性和外向性在情绪智力与学业成绩间起到缓冲作用;严谨性和外向性在情绪知觉与工作绩效间无缓冲作用,而其他缓冲作用皆得到验证。最后,本文从组织社会化角度出发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杜丽娉[2](2005)在《大学生情商教育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情商是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能力。只有智商与情商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情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探讨了情商的基本内涵、情商的教育意义,并对情商的培养和提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司远兰,龚一鸣[3](2003)在《关于高等学校情商教育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高等学校中大学生的情商水平偏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智商教育硬和情商教育软的现象。文章在分析情商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应采取的对策。
黄定华,段怡春,刘爱民[4](2000)在《从中西文化传统和人格维度的差异看情感智商教育》文中研究说明在几千年封建教育熏陶下,中华民族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独特文化传统,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公众人格和情感特征。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今青少年人格形成中产生的情感矛盾问题,应通过加强情商教育以逐步消除。
二、从中西文化传统和人格维度的差异看情感智商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中西文化传统和人格维度的差异看情感智商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与新员工情绪智力对个人绩效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情绪智力受到广泛关注 |
1.1.2 企业对员工情绪智力能力提出要求 |
1.1.3 大学毕业生离职率高,组织社会化过程困难加剧 |
1.2 研究目的 |
1.3 创新点和重难点 |
1.3.1 创新点 |
1.3.2 重难点 |
1.4 研究框架 |
2 文献回顾 |
2.1 情绪智力的概念 |
2.1.1 情绪智力概念的起源 |
2.1.2 情绪智力概念的发展 |
2.1.3 情绪智力的含义 |
2.1.4 情绪智力相关概念辨析 |
2.2 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与量表 |
2.2.1 Mayer的认知能力取向情绪智力模型 |
2.2.2 Goleman的工作表现取向情绪智力模型 |
2.2.3 Bar-On的人格取向情绪智力模型 |
2.2.4 国外情绪智力模型的对比与评价 |
2.2.5 国内情绪智力模型 |
2.3 情绪智力的应用研究 |
2.3.1 情绪智力与性别差异 |
2.3.2 情绪智力与社会生活 |
2.3.3 情绪智力与工作场所 |
2.3.4 情绪智力与学业成绩 |
2.3.5 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 |
2.3.6 情绪智力与其他 |
2.4 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
2.4.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特点 |
2.4.2 人际关系相关研究与评述 |
2.4.3 人际关系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2.4.4 人际关系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
2.5 人格的相关研究 |
2.5.1 人格的定义和特点 |
2.5.2 人格的理论研究 |
2.5.3 大五人格理论 |
2.5.4 大五人格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2.5.5 大五人格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
3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3.1 以往研究的总结 |
3.1.1 以往研究已取得的进展 |
3.1.2 以往研究的不足 |
3.2 本研究模型的构建 |
3.2.1 研究模型的构建 |
3.2.2 各研究变量的说明 |
3.3 研究假设 |
4 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对象 |
4.3.1 新员工样本 |
4.3.2 大学生样本 |
4.4 问卷设计与各变量的测量 |
4.4.1 问卷的设计 |
4.4.2 各变量的测量 |
4.5 数据分析方法 |
5 数据分析 |
5.1 新员工样本数据分析 |
5.1.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1.2 相关分析 |
5.1.3 回归分析 |
5.2 大学生样本数据分析 |
5.2.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2.2 相关分析 |
5.2.3 回归分析 |
5.3 比较分析 |
5.3.1 方差分析 |
5.3.2 相关回归分析对比 |
5.3.3 中介作用对比 |
5.3.4 缓冲作用对比 |
6 研究结果讨论 |
6.1 各变量的关系讨论 |
6.1.1 情绪智力与学业成绩/工作绩效的关系讨论 |
6.1.2 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讨论 |
6.1.3 人际关系与学业成绩/工作绩效的关系讨论 |
6.1.4 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讨论 |
6.1.5 大五人格特质的缓冲作用讨论 |
6.2 新员工样本与大学生样本存在的差异讨论 |
6.2.1 情绪智力对学业成绩/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差异 |
6.2.2 情绪智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作用差异 |
6.2.3 人际关系对学业成绩/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差异 |
6.2.4 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差异 |
6.2.5 大五人格特质的缓冲作用差异 |
7 研究的结论与意义 |
7.1 研究结论与模型修订 |
7.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7.2.1 理论意义 |
7.2.2 实践意义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3.1 研究的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新员工样本调查问卷 |
附录2 大学生样本调查问卷 |
致谢 |
(2)大学生情商教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情商的基本内涵 |
二、情商的教育意义 |
三、情商的培养和提高方法 |
(一)将情商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
1、培养自我实现意识,加强竞争意识, |
2、增强挫折承受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就是不怕失败, |
3、学会控制情绪。这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
4、培养人际沟通的能力。人际沟通就是善于理解体察别 |
(二)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情商,通过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影响学生。 |
四、总结 |
四、从中西文化传统和人格维度的差异看情感智商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与新员工情绪智力对个人绩效影响的比较研究[D]. 杨维维. 浙江大学, 2008(08)
- [2]大学生情商教育探析[J]. 杜丽娉.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 [3]关于高等学校情商教育的几点思考[J]. 司远兰,龚一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4)
- [4]从中西文化传统和人格维度的差异看情感智商教育[J]. 黄定华,段怡春,刘爱民. 比较教育研究, 200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