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图书馆员如何适应数字技术时代之需要(论文文献综述)
蔡非凡[1](2021)在《基于数字人文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数字资源对高校师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职责,必须大力发展数字资源建设。虽然高校图书馆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字资源建设基础,但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又有了新的方向,因此,思考应该如何改进与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从以下六个部分研究数字人文下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创新与不足,对国内外有关数字人文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开展调查。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数字资源的含义和分类,并阐述了数字人文理论,包括数字人文的概念、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分析了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人文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为数字人文背景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包括现状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和结果,从数字资源构成、数字资源组织存储、数字资源营销推广、数字资源服务利用四个方面对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详细地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即数字技术应用较为薄弱;图书馆人员结构不合理;参与建设的主体较为单一;管理协调与资金投入不足。第四部分为数字人文背景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根据第三部分分析得出的问题,提出改进完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建议,即运用新技术完善数字资源建设;培养高数字人文素质的馆员;实现数字资源建设多元化参与;加强建设规划与资金投入。第五部分为基于数字人文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型,从基础资源层、技术应用层、组织管理层和用户服务层四个层次来构建数字人文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型,旨在通过对扬州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研究来为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供参考借鉴。第六部分为结语,包括本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和提出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论文中存在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给予客观说明。
李皓[2](2020)在《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文中提出数字时代人们对于数字技术越来越为依赖,网络将散布于全球各处的信息连接起来,随之产生的数字素养在数字环境中对于人类的作用愈加明显,中小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数字素养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深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和国际图书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已经认识到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分别展开了关于数字素养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制定相关的数字素养框架或开展实践活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而国内关于数字素养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为了解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现状,本文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的数字素养框架,结合国内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数字素养领域具体划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硬件和基础素养域”、“数据素养域”、“社交协作素养域”、“数字内容创作素养域”和“安全素养域”以及“问题解决素养域”,并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分析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分布特征,发现国内中小学生存在整体数字素养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使用数字设备进行创作和数据信息管理方面。为探寻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笔者通过现场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使用扎根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影响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核心因素,分别是中小学生自身因素、所处环境因素和数字产品与服务提供者因素。针对这三大影响因素和对应的责任者,本文提出相关建议,首先,中小学生自身应当加强对于数字设备和软件的探索学习意识,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数字环境;其次,中小学生周围身处的小环境应当对于数字素养有正确的认识;最后,数字内容和服务提供者中的硬件厂商和软件厂商以及网络信息平台都应当增加对于中小学生用户的考虑,主动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共同增强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
钱敏[3](2020)在《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最早时期的藏书阁,到如今的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图书馆伴随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行自身建设并提供更广泛高效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大范围下都属于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能够同时为科研和公众提供服务,在转化创新知识、保护文化遗产、强化公众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则担负着培养新一代祖国建设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强化学生素质、营造育人氛围、知识交流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对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愈发丰富和深入。但纵观前人的研究,对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比较较少,大多是从单一主体出发或者单一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有着自身的发展要点,但都属于图书馆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不能把其割裂和对立起来研究,而应相互对应,用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本文通过收集2009年至2018年图情领域的18个核心期刊上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论文数据,利用SATI、SPSS、Ucinet、Citespace和Excel软件,制出相关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出近10年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相异点的原因,总结相关问题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这四个方面:其一,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搭建全文的研究框架。其二,通过各种工具将相关数据制成清晰的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这几个角度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其中关键词分析又分为频率、主题路径、聚类和突现这多个角度,得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所分别具有的特征,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提供依据。其三,根据前述的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的计量分析结果,从发文量及趋势、机构、作者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其中研究内容又分为了阅读推广、资源服务、读者服务和自身建设四个角度阐述,并进一步分析得到研究相异点出现的原因。其四,根据分析结果,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国外研究的差别,并提出对于后续研究的建议,主要包括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加强作者合作、开展有新意的阅读推广研究、加强技术运用研究等,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对比,为将来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其研究结论能够为图书馆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何志鹏[4](2020)在《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献的载体形态和传播渠道,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现代的读者对阅读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文献的需求更加精准。然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和网络信息的混乱无序、良莠不齐又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读者自发的阅读中容易出现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功利化的阅读倾向等问题。图书馆在高校中既是信息中心,同时也要承担辅助教学和研究的职责。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责任帮助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读者群体选择和获取需要的文献资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广经典阅读和深层次阅读,最终帮助读者通过阅读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综合素养。传统的导读服务形式已经难以适应网络和数字时代的要求。因此,图书馆有必要适应网络时代的信息环境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开发新型的网络导读服务。目前,对网络导读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果,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已经广泛开展了网络导读服务。但是高校网络导读服务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模式。该论文旨在提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网络导读体系方案,为今后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导读服务建设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途径。目录一直承担着指导读书治学的功能,网络导读也是现代目录学研究的方向。论文尝试从目录学的视角考察网络导读工作,将目录学中与导读有关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网络导读中,以构建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导读服务体系。论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了该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网络导读研究文献进行综述,论文认为国内研究侧重于理论问题探讨,国外研究侧重于具体技术和实践,但对于网络导读的体系和模式还没有充分的研究。第二章为理论部分。论文首先明确了导读的概念及网络导读的概念和内容。之后论文从目录学的视角分析导读,探讨了中国古典目录学中的核心理念对阅读指导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了我国传统导读书目实现导读功能的方法和存在的不足。还介绍了数字时代目录学研究中对阅读指导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章对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论文先选择国内“211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站作为案例,调查了网络导读服务的大致情况和常见的网络导读服务模式。然后选择网络导读服务开展较好的12所高校图书馆的网站作为典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目前高校网络导读服务的开展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前文理论归纳和实例调研的前提下,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设计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模型。第五章以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网络导读服务为例,分析它们的建设情况并指出了可以改进之处。第六章对该论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高校网络导读服务的发展方向。阐明了文章的创新点,之处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杨娟[5](2020)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对人们的素养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素养,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素养,到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再到普惠金融市场下的金融素养,“全民健康”时代的健康素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环保素养,等等。高校图书馆要响应社会和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积极开展多元素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才。本文以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为研究主题,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对多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多元素养教育的特点与形式,多元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内容及目标进行阐述。其次,利用网络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对现阶段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现状等及高校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我国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现存的问题,包括缺少政策理论指导,图书馆主观积极性差;教育主体没有广泛合作,影响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难以满足大学生诉求;教育形式单一老旧,很难吸引读者参与其中。然后结合需求与问题,从主体、对象、内容、目标、形式五个方面构建了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体系。最后在体系框架指导下,提出了几条完善建议,包括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推动高校图书馆积极开展多元素养教育;图书馆要在培养专业馆员的同时广泛寻求内外合作,让更多的教育主体参与到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活动中;要考虑大学生群体的现实需求,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要开发多种教育形式,用新颖的活动形式和舒适的活动空间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服务当中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实践已是初具成效。开展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于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提升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练靖雯,王筱纶,赵宇翔[6](2019)在《数字人文学者的技术就绪度调研及数字赋能策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文计算的兴起以及各类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人文研究的阵营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纷纷加入到数字人文研究的相关项目中。其中,来自传统人文领域的学者也在不断地接受并学习各种数字化工具和方法,然而由于信息素养、领域知识结构等差异,不同数字人文学者的技术就绪度大相径庭。因此,了解当前我国数字人文学者的技术就绪度水平,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数字赋能策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文章首先回顾了数字人文的相关研究,总结归纳数字人文学者的特点和分类,并阐述了技术就绪度和数字赋能的概念。接着对我国数字人文学者的技术就绪度展开调研,采用并改进现有成熟的量表,结合数字人文项目特色和我国现阶段数字人文研究的特点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从平台设计、技术培训以及跨学科合作的角度提出相关数字赋能的对策。
郑丽央[7](2019)在《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及启示》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数字学术的兴起,美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积极探索新学术模式下的服务转型与创新,纷纷建立数字学术支持机构、数字学术中心等为学术研究提供服务。数字学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跨学科服务的创新体现,是图书馆参与高校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式,是高校图书馆为师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务的新模式。美国高校图书馆是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领头羊,以其丰富的学术资源、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专业的图书馆员为基础,制定了兼具战略性与前瞻性的数字学术服务发展策略。美国高校图书馆通过建设数字学术空间、提供数字学术支撑服务、建设数字学术馆员队伍、提供数字学术经费资助等途径开展数字学术服务,具有服务对象广泛、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模式多样、建设规模合理等特点。数字学术服务逐渐成为美国高校图书馆支持科研及教学的主要服务模式,其成功在于重视数字学术服务计划的制订、注重与校内外机构的合作、深入推进嵌入式数字学术服务的开展、体现数字学术服务的融合性。我国图书馆学界对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讨论,但数字学术服务的实践发展还较为缓慢。根据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所存在的问题,以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实践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总结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建立服务管理机构;推广数字学术理念,营造数字学术氛围;注重馆员队伍建设,提升馆员服务质量;联合校内外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刘露[8](2019)在《多方联动的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变革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新动力,如何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掌握新的数字技术、合理进行网络行为已成为当前对社会公民基本能力的新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数字社会并发挥自身能力和价值,公民的数字素养教育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信息资源服务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公民教育的重要职能,在地理分布、资源类型、服务方式、用户群体、宣传途径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面向全民开展全面深入、有针对性的数字素养教育,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承担起数字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数字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了数字素养相关概念和内容的重要理论,为本文奠定研究理论基础。接着利用多种检索工具检索和实地采访的方式,对国内外图书馆、政府、学校、企业等组织机构的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国外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呈现出多级联合、全民化、数字化的特点,形成了全面系统的教育模式;而国内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层面完成了部分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工作,但尚未针对全民数字素养开展国家项目,高校和图书馆参与的数字素养教育实践较为分散,少有机构间的相互合作,数字素养教育的内容不全、方式单一,整体上缺乏一个完善的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因此本文从教育实施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四个层面,构建了一个多方联动的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其中教育实施核心主体是公共图书馆,政府在政策、设施、资金、空间四个方面提供保障,学校与公共图书馆在教育和资源方面形成双向合作,企业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与公共图书馆互相支持,媒体则起到宣传和监督的作用。同时提出相应的具体实施策略:公共图书馆内部要完善数字素养服务体系、提升馆员的数字素养水平、创新数字素养教育方式;政府要健全基础设施设备、完善立法和制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和空间建设;公共图书馆与学校要合作开展数字素养教育、加强资源的共建共享;公共图书馆与企业要促进技术产品的相互支持、增强人才资源的交流合作;媒体要整合资源,调动平台来加强宣传和监督。本文提出了一个多方联动的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并对其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有助于丰富我国数字素养教育相关理论上的研究,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数字素养教育实践的发展,提升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提高社会整体数字素养水平,促进数字社会的和谐发展。
苏敏[9](2019)在《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研究第四范式的到来,计算机科学技术正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解决人文领域的问题,即跨学科的数字人文研究问题,已成为国际图书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源管理机构和科研服务机构,在数字人文资源的存储和管理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同时,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服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体系,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的数字人文服务体系。文章以2018年U.S.New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50名的美国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利用文献调研法、网络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对50所高校图书馆官网及相关网站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这50所美国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数字人文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人文推广服务、数字人文教学支持服务、数字人文科研支持服务、数字人文项目开发服务和数字人文参考咨询服务。为了顺利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美国高校图书馆重视数字人文馆员队伍的建设,加强与校内外机构的合作,并多方争取资金的支持。与美国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水平较低,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成功经验,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为提升数字人文服务水平,应该强化数字人文服务意识、构建数字人文服务管理机构、加强数字人文馆员队伍建设、加强跨机构跨部门的合作。
尹彦力[10](2019)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流大学和一流高校”的总体方案的提出便引起了高校和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一流学科是一流高校建设的基础,重点推动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和促进越来越多的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中,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提供资源服务和学科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为一流学科实现全方位的服务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研究,希望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创新对策,为一流学科建设和服务创新发展提供支持。本文以教育部门联合发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一流高校和一流建设学科为调查对象的主体,武汉大学一流学科科研人员为代表调查对象,对科研人员从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再通过网络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等对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现状进行了解,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现状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找出其中的差距不足提出针对性策略。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对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和目标任务、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必要性进行阐述,为后续开展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通过问卷调查法以武汉大学一流学科科研工作者为代表调查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需求,分析科研工作者的需求点。第四部分:通过问卷分析结论和网络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系统的分析“双一流”建设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和科研工作者在资源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需求存在的差距。第五部分:通过网络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等调查目前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优秀案例。第六部分:总结目前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对策。第七部分:总结与展望,结合前六章的调查研究和现状分析,对我国“双一流”建设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情况进行总结,总结不足,提出展望。和提供的服务为优秀案例,希望可以为其他一流高校高校图书馆发展提供借鉴源泉。
二、试论图书馆员如何适应数字技术时代之需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图书馆员如何适应数字技术时代之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人文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数字资源概述 |
2.1.1 数字资源的含义 |
2.1.2 数字资源的分类 |
2.2 数字人文理论 |
2.2.1 数字人文的概念 |
2.2.2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人文的关系 |
第3章 数字人文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及问题 |
3.1 数字人文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目的、对象及方法 |
3.1.2 调查结果 |
3.2 数字人文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问题分析 |
3.2.1 数字技术应用较为薄弱 |
3.2.2 图书馆人员结构不合理 |
3.2.3 参与建设的主体较为单一 |
3.2.4 管理协调与资金投入不足 |
第4章 数字人文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4.1 运用新技术完善数字资源建设 |
4.2 培养高数字人文素质的馆员 |
4.3 实现数字资源建设多元化参与 |
4.4 加强建设规划与资金投入 |
第5章 基于数字人文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型 |
5.1 基础资源层 |
5.2 技术应用层 |
5.3 组织管理层 |
5.4 用户服务层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相关概念 |
1.2.2 国内研究 |
1.2.3 国外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2 国内外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理念与提升实践 |
2.1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理念 |
2.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素养理念 |
2.1.2 国际图书联合会数字素养理念 |
2.1.3 欧盟数字素养理念 |
2.2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 |
2.2.1 国外提升实践 |
2.2.2 国内提升实践 |
2.3 比较与分析 |
3 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现状 |
3.1 调研实施 |
3.1.1 问卷设计 |
3.1.2 问卷质量检验 |
3.2 样本选择 |
3.3 现状分析 |
3.3.1 硬件和基础素养分布特征 |
3.3.2 数据素养分布特征 |
3.3.3 社交协作素养分布特征 |
3.3.4 数字内容创作和问题解决素养分布特征 |
3.3.5 安全素养分布特征 |
3.3.6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整体分布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影响因素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思路 |
4.1.2 数据收集 |
4.1.3 数据处理 |
4.1.4 信效度分析和伦理要求 |
4.2 影响因素主范畴形成过程 |
4.3 核心影响因素主范畴内涵 |
4.3.1 中小学生的自身因素 |
4.3.2 中小学生的环境因素 |
4.3.3 数字产品与服务提供者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升 |
5.1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
5.2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对策 |
5.2.1 中小学生增强自身数字素养学习意识 |
5.2.2 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推动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发展 |
5.2.3 数字产品与服务提供者提高数字产品质量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对象、意义与方法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意义 |
1.1.4 研究方法 |
1.2 研究路线和结构安排 |
1.3 本文贡献 |
2 研究综述 |
2.1 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 |
2.1.1 馆员培养 |
2.1.2 技术与实践应用 |
2.1.3 服务研究 |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研究 |
2.2.1 馆员培养 |
2.2.2 技术与实践应用 |
2.2.3 服务研究 |
2.2.3.1 社会化服务 |
2.2.3.2 校内服务 |
3 核心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对比 |
3.1 数据及工具 |
3.1.1 数据选择 |
3.1.2 分析工具及可视化工具 |
3.2 发文量情况 |
3.3 机构情况 |
3.4 作者情况 |
3.4.1 作者分布情况 |
3.4.2 作者合作情况 |
3.5 研究内容情况 |
3.5.1 关键词分析 |
3.5.1.1 频率分析 |
3.5.1.2 主题路径分析 |
3.5.1.3 相关及聚类分析 |
3.5.1.4 突现分析 |
3.5.2 高被引文献分析 |
3.5.3 研究内容对比分析 |
3.5.3.1 阅读推广 |
3.5.3.2 资源服务 |
3.5.3.3 读者服务 |
3.5.3.4 自身建设——移动图书馆 |
3.6 研究相异点原因分析 |
4 问题、差异与建议 |
4.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对公共图书馆研究不够重视 |
4.1.2 作者之间合作不密切,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
4.1.3 公共图书馆研究中对阅读推广的研究不深入 |
4.1.4 图书馆的自身建设研究进展缓慢 |
4.2 与国外研究的差异 |
4.2.1 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
4.2.2 我国图书馆技术运用研究不够充足 |
4.2.3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研究较落后 |
4.3 关于后续研究的建议 |
4.3.1 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发挥公共图书馆价值 |
4.3.2 加强与作者的交流和合作,凝聚更多经验和智慧 |
4.3.3 设计有创意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有新意的推广研究 |
4.3.4 加强技术运用研究,提升图书馆开发水平 |
4.3.5 探寻合作机制,助力共建共享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目录学视角下的导读 |
2.1 导读与网络导读 |
2.1.1 导读的定义 |
2.1.2 网络导读的概念和内容 |
2.2.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导读思想 |
2.2.1 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理论核心和导读思想 |
2.2.2 中国传统导读书目的发展及其导读功能 |
2.3.数字时代目录学导读理论的发展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调研 |
3.1“211 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概况 |
3.2 网络导读的主要形式 |
3.3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典型案例分析 |
3.3.1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
3.3.2 境外典型案例分析 |
3.4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构建 |
4.1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
4.3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 |
4.4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模块 |
4.5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运作模式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实证分析 |
5.1 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 |
5.2 南京大学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 |
5.3 总结与改进 |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
6.1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的发展方向 |
6.2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多元素养教育概述 |
2.1 多元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
2.2 多元素养教育的特点及形式 |
2.2.1 多元素养教育的特点 |
2.2.2 多元素养教育的形式 |
2.3 多元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学习心理学 |
2.3.1 学习心理学概述 |
2.3.2 学习心理学研究内容之学习分类 |
2.3.3 学习心理学研究内容之学习风格 |
2.4 高校图书馆的多元素养教育 |
2.4.1 高校图书馆开展多元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
2.4.2 高校图书馆开展多元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
2.4.3 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的内容及目标 |
3 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 国外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现状 |
3.1.1 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
3.1.2 数据素养教育 |
3.1.3 数字素养教育 |
3.1.4 知识产权素养教育 |
3.1.5 阅读素养、人文素养教育 |
3.1.6 健康素养、职业素养教育 |
3.2 国内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现状 |
3.2.1 信息素养、数据素养教育 |
3.2.2 数字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
3.2.3 知识产权素养教育 |
3.2.4 阅读素养、人文素养教育 |
3.2.5 金融素养、健康素养、环保素养教育 |
3.2.6 创业素养、职业素养教育 |
4 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需求调研与分析 |
4.1 调研目的和对象 |
4.2 调研方法和过程 |
4.3 调研结果和分析 |
4.3.1 信效度分析 |
4.3.2 问卷总体情况分析 |
4.3.3 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5 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
5.1 政策及理论支持力度不够 |
5.2 多元素养教育主体不丰富 |
5.3 多元素养教育内容不健全 |
5.4 多元素养教育形式不创新 |
6 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
6.1 教育主体 |
6.2 教育对象 |
6.3 教育内容 |
6.4 教育目标 |
6.5 教育形式 |
7 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提升策略 |
7.1 加强多元素养教育政策支持和理论研究 |
7.2 鼓励内外联动,丰富多元素养教育主体 |
7.3 立足本馆资源,拓展多元素养教育内容 |
7.4 利用场馆优势,开发多元素养教育形式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需求问卷 |
致谢 |
(6)数字人文学者的技术就绪度调研及数字赋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回顾 |
1.1 数字人文相关研究 |
1.1.1 数字人文与数字人文学者 |
1.1.2数字人文技术体系 |
1.1.3数字人文学者分类 |
1.2 技术就绪度与数字赋能相关研究 |
1.2.1 技术就绪度的概念及应用 |
1.2.2 数字赋能的概念及策略研究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模型 |
2.2 研究假设 |
2.3 量表设计和问卷收集 |
2.3.1 量表设计 |
2.3.2 问卷收集 |
3 数据分析与结论 |
3.1 数据分析 |
3.1.1 信度分析 |
3.1.2 效度分析 |
3.1.3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
3.2 结果讨论 |
3.2.1 数字人文学者的技术就绪度水平分析 |
3.2.2 技术就绪度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分析 |
4 基于技术就绪度分析的数字赋能策略 |
4.1 平台设计 |
4.2 技术培训 |
4.3 跨学科合作 |
5 结语 |
(7)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调查对象 |
五、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兴起的背景及服务现状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兴起的背景 |
一、数据密集型科研环境的驱动 |
二、跨学科研究的需要 |
三、嵌入式服务发展的推动 |
四、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的选择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现状概述 |
一、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对象分析 |
二、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内容分析 |
第二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路径 |
第一节 建设数字学术空间 |
一、物理空间的建设 |
二、虚拟空间的建设 |
第二节 提供数字学术支撑服务 |
一、数字人文服务 |
二、数据管理 |
三、数字化服务 |
四、GIS分析及可视化 |
五、数字出版 |
六、开放获取 |
七、数字学术项目管理 |
八、学术交流 |
九、咨询培训 |
第三节 建设数字学术馆员队伍 |
一、数字学术馆员队伍组成 |
二、数字学术馆员岗位职责 |
三、数字学术馆员的任职条件 |
四、数字学术馆员的培训 |
五、数字学术馆员的考核 |
第四节 提供数字学术经费资助 |
一、为用户提供数字学术研究资金支持 |
二、数字学术资金来源 |
第三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特点、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特点 |
一、服务对象广泛,普及全校 |
二、服务内容丰富,各有侧重 |
三、服务模式多样,富有内涵 |
四、建设规模合理,持续发展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成功经验 |
一、重视数字学术服务计划的制订 |
二、注重与校内外机构的合作 |
三、深入推进嵌入式数字学术服务的开展 |
四、体现数字学术服务的融合性 |
第三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缺少数字工具及系统的统一管理与维护 |
二、缺乏全面的评估机制 |
第四章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启示 |
第一节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现状 |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对策 |
一、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建立服务管理机构 |
二、推广数字学术理念,营造数字学术氛围 |
三、注重馆员队伍建设,提升馆员服务质量 |
四、联合校内外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多方联动的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数字素养的内涵 |
1.3.2 数字素养教育的内容 |
1.3.3 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 |
1.3.4 国内外数字素养教育模式或实践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数字素养 |
2.1.2 媒介素养 |
2.1.3 信息素养 |
2.1.4 网络素养 |
2.1.5 概念间的关系 |
2.2 数字素养教育的内容 |
2.3 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意义 |
2.3.1 提升公民数字素养 |
2.3.2 缩小数字鸿沟 |
2.3.3 促进国家数字经济发展 |
3 国内外数字素养教育实践调研 |
3.1 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 |
3.1.1 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 |
3.1.2 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 |
3.2 政府数字素养教育实践 |
3.3 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实践 |
3.4 企业、协会及其他社会机构数字素养教育实践 |
3.5 国内外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分析 |
3.5.1 国外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分析 |
3.5.2 国内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分析 |
4 多方联动的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
4.1 构建目的及原则 |
4.1.1 构建目的 |
4.1.2 构建原则 |
4.2 多方联动的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体系结构 |
4.3 多方联动的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内容 |
4.3.1 教育实施主体 |
4.3.2 教育对象 |
4.3.3 教育方式 |
4.3.4 教育内容 |
5 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具体实施策略 |
5.1 公共图书馆内部实施策略 |
5.1.1 完善数字素养服务体系 |
5.1.2 提升馆员的数字素养 |
5.1.3 创新数字素养教育方式 |
5.2 公共图书馆与政府联合实施策略 |
5.2.1 建全基础设施和设备 |
5.2.2 完善立法和制订政策 |
5.2.3 加大资金投入和空间建设 |
5.3 公共图书馆与学校联合实施策略 |
5.3.1 合作开展数字素养教育 |
5.3.2 加强资源的共建共享 |
5.4 公共图书馆与企业联合实施策略 |
5.4.1 技术产品的相互支持 |
5.4.2 人才资源的交流合作 |
5.5 公共图书馆与媒体联合实施策略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兴起的背景及服务现状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兴起的背景 |
一、数字技术的驱动 |
二、人文学科发展的需要 |
三、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
四、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推动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现状概述 |
一、数字人文服务部门分析 |
二、数字人文服务内容分析 |
三、数字人文服务特点分析 |
第二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路径 |
第一节 开展数字人文推广服务 |
一、宣传数字人文理念 |
二、推广数字人文技术 |
第二节 开展数字人文教学与科研支持服务 |
一、开展数字人文课程教育 |
二、开展数字人文教学支持服务 |
三、开展数字人文科研支持服务 |
第三节 开展数字人文项目开发服务 |
一、建设数字人文项目 |
二、开展数字人文项目前端开发服务 |
三、开展数字人文项目后台维护服务 |
第四节 开展数字人文参考咨询服务 |
第三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支撑机制 |
第一节 数字人文馆员队伍的建设 |
一、数字人文馆员岗位设置与岗位职责 |
二、数字人文馆员的任职条件 |
三、数字人文馆员的教育培训 |
第二节 与校内外机构的合作 |
一、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合作建设 |
二、数字人文平台的合作建设 |
第三节 资金的支持 |
第四章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启示 |
第一节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现状 |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对策 |
一、强化数字人文服务意识 |
二、构建数字人文服务管理机构 |
三、加强数字人文馆员队伍建设 |
四、加强跨机构跨部门的合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意义 |
2.1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和目标任务 |
2.1.1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 |
2.1.2 “双一流”建设的特征和目标任务 |
2.2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内涵 |
2.3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要求 |
3 “双一流”建设中武汉大学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 |
3.1 武汉大学及武汉大学图书馆概况 |
3.1.1 武汉大学基本概况 |
3.1.2 武汉大学图书馆基本概况 |
3.2 调查过程 |
3.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
3.2.2 调查方法及调查过程 |
3.2.3 调查问卷设计和调查内容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
3.3.1 高校科研人员在学科建设方面的需求分析 |
3.3.2 高校科研人员与高校图书馆互动情况分析 |
3.3.3 高校科研人员在资源建设方面的需求分析 |
3.3.4 高校科研人员在教学支持方面的需求分析 |
3.3.5 高校科研人员在学术服务方面的需求分析 |
3.3.6 科研人员在高校图书馆开展培训讲座的需求分析 |
3.3.7 科研人员在参与图书馆相关活动方面的需求分析 |
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武汉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现状分析 |
4.1 资源建设结构和载体进一步优化 |
4.1.1 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
4.1.2 载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
4.2 丰富教学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
4.3 提供全方位的学术服务 |
4.3.1 建立机构知识库 |
4.3.2 投稿指南和最新学科情况 |
4.3.3 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平台建设 |
4.4 多种形式培训讲座贴近用户 |
4.5 推出相关活动增进用户交流 |
4.6 武汉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存在的差距 |
4.6.1 学科服务内容和结构仍需调整 |
4.6.2 科研服务不够全面 |
4.6.3 活动方式缺乏内容模式的创新 |
5 国内一流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提供的借鉴 |
5.1 资源建设服务更多样化 |
5.2 教学服务智能化网络化 |
5.3 坚持科研服务创新 |
5.4 培训讲座与文化传承 |
5.4.1 培训讲座形式多样 |
5.4.2 特色馆藏和文化传承 |
6 高校图书馆为“双一流”建设服务创新策略 |
6.1 服务创新立足于用户需求 |
6.2 开展读者决策采购和深度挖掘数据资源 |
6.2.1 为一流学科实现读者决策采购 |
6.2.2 深度挖掘数据资源 |
6.3 科研服务和教学服务全面化和专业化 |
6.3.1 提供贯穿科研项目的专业服务 |
6.3.2 丰富教学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
6.3.3 注重学科知识情报服务 |
6.3.4 创新图书馆培训讲座和开展活动方式 |
6.4 学科服务精细化 |
6.4.1 加强学科馆员和学科服务团队建设 |
6.4.2 深入推行ESI学科评价标准 |
6.4.3 进一步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试论图书馆员如何适应数字技术时代之需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人文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研究[D]. 蔡非凡. 扬州大学, 2021(09)
- [2]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D]. 李皓. 郑州大学, 2020(02)
- [3]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D]. 钱敏. 南京大学, 2020(02)
- [4]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D]. 何志鹏. 南京大学, 2020(02)
- [5]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多元素养教育研究[D]. 杨娟.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数字人文学者的技术就绪度调研及数字赋能策略[J]. 练靖雯,王筱纶,赵宇翔. 图书馆论坛, 2019(11)
- [7]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及启示[D]. 郑丽央.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多方联动的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D]. 刘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5)
- [9]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及启示[D]. 苏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D]. 尹彦力. 武汉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