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新中考函数题三例(论文文献综述)
鹿洪东[1](2021)在《PISA数学素养测试与数学中考试题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金迪[2](2020)在《高一学生函数学习的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自70年代以来,围绕归因理论已经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并取得较大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国内外许多专家与学者研究发现,对数学障碍进行归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此外,由于高中函数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函数部分学习障碍的普遍性,运用归因理论研究学生学习函数知识时的障碍成因也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以某省级示范性高中313名高一学生为对象,通过对学生高一上学期月考、期中、期末三次函数测试成绩以及函数归因问卷的调查,结合收集学生的平时错题与考试反思,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追踪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状态,进而对函数模块的障碍类型与成因进行研究。首先,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类型做出划分。第一,根据三次测试的函数试题得分率,得出学生在函数考试中遇到的主要知识障碍类型,即函数类概念、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思想障碍三种类型。第二,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在胡象岭的《高中生物理学业成就归因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自编成功归因问卷,通过对问卷结果与测试卷成绩的定量分析,得出主要认知障碍类型,即平时努力程度、答题策略、学习方法三种类型。此外,在研究障碍类型过程中发现高一学生的函数综合得分与时间成反比,但在函数概念与函数运算类试题的得分与时间成正比。对于不同类型的班级进行研究,发现平行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思想相对重点班较为薄弱,并且平行班学生在认知因素中存在自我贬损的归因倾向。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结果表明女生对函数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为薄弱,男生对考试成绩的归因更乐观。其次,重点探究学生在函数考试过程中的障碍成因。以调查问卷、学生错题为主,学生反思性材料为辅,采用错因示范的形式得出高一学生上学期函数考试的知识障碍成因:第一,不理解基本函数概念的内涵与混淆函数概念;第二,逻辑推理意识不严密与运算能力不过关;第三,分类讨论含糊不清与换元思想掌握不熟练。认知障碍成因也分为以下三类:第一,平时努力方向错误;第二,学习方法不得当;第三,答题策略不佳。最后,在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观指导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出解决对策。第一,对学生提出建议:首先学会多元表征、深入比较研究;其次训练信息处理能力与运算能力;然后学会逐级讨论和训练换元思维;最后确定自身的气质类型以寻找合适学习方法等策略。第二,对教师提出建议:首先夯实学生的基本概念;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然后突出变式教学;最后培养学生专注的学习习惯与预防学生焦虑的考试心态。总体回顾,本论文的突出性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点:1以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为主要突破点,从学生反思的角度对障碍成因的研究提出新思路,并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融合。2掌握目前高一学生在函数模块考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罗梦玮[3](2020)在《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研究》文中认为数学推理能力从古至今都是学生必备的数学核心能力,特别在当前实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推理能力被列为十大核心概念,以及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逻辑推理被列为六大核心素养,再次强调了数学推理能力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另外,当前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以培育数学核心素养为核心展开,是否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测评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如何开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测评研究成为数学新课改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希望通过测评初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水平,为数学教育中对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能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评价提供参考,从而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测试法和内容分析法,以数学推理能力为核心,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测评体系:文献研究→框架建构→试题编制→测评实施→结果分析→结果讨论→结论总结,并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根据数学推理能力的组成成分,以及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模块的划分,并参照相关理论,构建了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四维多级”测评框架;然后再根据其测评框架编制了相应的测试题,并对每道测试题都制定了具体的评分标准;再通过对小范围的学生进行试测得到反馈信息,据此对测试题及其评分标准进行修改完善,从而保证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最后是正式的测试,根据学生的实际作答情况,严格按照“三位一体”数据编码体系进行评分编码,利用SPSS 18.0和Excel等数据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整体水平,以及不同维度下初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水平,并对不同班级类型、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差异性分析,最终根据其分析结果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学建议。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从内容模块维度看,初三年级学生数与代数部分、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数学推理能力整体水平均达到了水平三,而统计与概率部分处于水平二至水平三之间,且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由强至弱的部分依次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2)从结构形式维度看,初三年级学生合情推理部分的数学推理能力水平整体达到了水平三,而演绎推理部分的数学推理能力水平整体处于水平二至水平三之间,初三年级学生合情推理部分的数学推理能力明显强于演绎推理部分。(3)从认知阶段维度看,初三年级学生在数学推理方面整体处于反思与验证阶段。(4)从水平层级维度看,初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整体水平基本处于水平三;初三年级学生在目标能力水平一、二上的整体表现均优于水平三,且学生在水平一、二上的表现相差不大。(5)从差异性看,初三年级重点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数学推理能力水平表现上存在显着差异,且重点班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整体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女生在数学推理能力上的表现比男生略胜一筹。(6)从学生实际作答情况看,初三年级学生在进行数学推理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表达的不清晰、不规范;(2)解题不够细致;(3)知识运用错误,推理逻辑混乱。产生原因有:(1)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2)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3)学习态度不端正。最后,针对以上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借鉴性的建议,希望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所助益。
兰彧[4](2020)在《高中数学资优生数学推理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数学命题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前,或者是出现了已知的事实,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合适的思维过程去推导出新的结论,这样能证明到新的命题的真实性,这是推理的定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推理,在数学学习中,推理更加重要,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推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整个高中数学学习中,希望教师注重学生的推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并贯穿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能力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笔者查阅文献后,发现关于数学推理的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的文章并不多,尤其是实践定量分析的文章非常少,而有关数学推理评价方面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基于此,本研究从实证角度对数学资优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进行调查,编制了数学推理测试卷,到上海某重点高中进行了测试,回收测试卷后进行分析,划分了不同水平的高中数学资优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并给出相关教学建议,希望能促进高中资优生数学推理能力的高和发展。本研究笔者根据专业所学和实习感受,确定了围绕高中数学资优生的数学推理能力现状展开研究,首先,笔者查找了国内外很多资料文献,进行阅读后,确定了研究方法,即先采用调查问卷法,根据测试结果,再采用访谈研究法。根据编制的测试卷测试后得到的结果,笔者采用了SOLO分类理论,对参加测试的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水平进行评价,最终将数学推理能力划分为四个由低到高的水平:U、M、R、E水平。之后笔者和任课教师及两名数学资优生进行了访谈。通过数据结果、访谈内容进行归纳分析,结合整个调查分析所得结果,给出实际的教学对策与建议,上升为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本研究主要研究了以下四个问题:(1)高中数学资优生对于数学推理有什么样的认识?(2)高中数学资优生在数学推理能力上的现状如何?(3)高中数学资优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希望通过研究,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根据研究结果,能为高中数学教学供哪些有意义的参考建议?针对上述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数学资优生对数学推理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他们能意识到推理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平时学习与反复练习,他们的推理能力在不断高,能采用合适的数学推理方法,如比较法、综合法、反证法及数学归纳法等解题。(2)高中数学资优生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数学推理能力,能够通过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相应的观察、推理、计算,他们的数学推理水平大多数处于R水平,少部分能达到E水平。(3)高中数学资优生,男、女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水平是相近的,男生的解题能力略优于女生,女生的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略优于男生,整体看来,男女生在数学推理能力上的差距是不明显的,是相近的。希望教师要意识到数学推理能力的高是一个过程性的积累,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供一些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资优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情况设计出一个完整、系统的培养计划,并且笔者希望这个培养计划是循序渐进的,以便能针对性地引导资优生升自己的数学推理能力。
张京京[5](2020)在《2010-2019年上海高考数学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的功能体现在“牵制教育目的、引导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结果”等方面,研究高考试题对各项教育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以上海市2010-2019年高考数学试题为研究工具,依教育教学所聚焦的方面,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近十年上海高考数学试题在形式结构和内容上存在怎样的变化趋势?2.近十年上海高考数学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如何?3.近十年上海高考数学试题渗透核心素养的考查趋势和特点如何?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对比分析法,分析得到近十年上海高考数学试题的整体发展趋势:1.近十年试题对“图形与几何”(32.66%)内容的考查最多,对“函数与分析”(28.35%)和“方程与代数”(26.74%)内容的考查也较为重视,而试题对“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6.70%)和“数与运算”(3.83%)的考查较为忽视。试题内容考查全面,知识与能力并重;取消文理分科后仍凸显其导向功能,稳定与创新兼顾;彰显课程理念,应用与文化并举。2.试题与课程标准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在“内容主题”上,“数与运算”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最好,“图形与几何”一致性最差,其余主题的考查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吻合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方程与代数”、“函数与分析”、“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2015年与2016年试题的考查与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吻合,2017年试题则最不吻合,这是上海“新高考”的实施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对此造成的巨大冲击。从“认知水平”上,“记忆水平”的考查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程度好,“解释性、探究性理解水平”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差,取消文理分科后试题增加了“解释性理解水平”的考查,降低了“探究性理解水平”的考查,说明高考试题降低了在认知水平上的考查难度,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学素养。3.近10年上海高考试题均重视在6个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考查。其中,试题对“数学运算(48.37%)”、“逻辑推理(22.57%)”的考查最为注重,对“直观想象(13.02%)”和“数学抽象(8.91%)”的考查一般,对“数据分析(4.07%)”和“数学建模(3.07%)”的考查最低。试题对6个核心素养3个水平的考查整体呈现波浪式前进特点,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取消文理分科对数学核心素养在试题的考查趋势影响不甚明显。构成试题考查主成分的6个素养水平为M2、M3、I2、I3、C2、R2,试题对六素养三水平的考查存在较大分歧。由此可知,上海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虽重视但一直处于摸索中,还没有形成一套规律的命题体系,对数学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对如何划分和怎样合理评价核心素养及水平的认识还不一致。
康晓雪[6](2020)在《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所在学校许多学生以中考数学140分以上的高分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曾经的尖子生沦为数学学习后进生,“数学难学”成为高中学习的普遍状态。为了寻求原因,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笔者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系统论和学习迁移理论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实验研究等方法,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高一学生和初高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初高中数学衔接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初中、高中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最后以《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造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困难,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如下:(1)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部分知识储备没有达到高中数学学习要求;(2)高一学生思想松懈,学习方法不当;(3)高中数学起点高难度大,学生学习能力不足;(4)高中集中进行衔接教学的方式不妥;(5)初高数学教师缺少交流,互相不了解对方的课程标准和知识体系。针对上述原因,本文从知识、学法、教法、衔接方式、初高教师交流五个方面提出以下策略:(1)初中数学教师应找准衔接点,适当进行拓展;高中数学教师应找准衔接知识点,编写校本衔接教材;(2)进行学法指导;(3)改变教学方法,注意初高教法的衔接;(4)将初高衔接内容融入平时教学;(5)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师间交流、研讨。最后为了检验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开展了教学实验来加以佐证。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文中所提出的衔接策略,将衔接知识融入平时的教学,对学生数学成绩有显着性促进作用。
邓清[7](2020)在《初三学生函数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函数是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函数的学习过程渗透着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在学习函数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函数是每年中考的考察重点,且出题形式多变,通过对近几年西宁市中考试题的分析,每年的压轴大题都是对函数综合知识的考察,为此对初三学生函数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借助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在函数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提出意见,以期给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给予一定的帮助。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统计法及访谈法对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在西宁市一所普通中学进行,并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针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函数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函数概念掌握的不好;(2)对函数图像与性质理解太片面(3)对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4)探索发现能力不强(5)函数实际应用能力不强。通过访谈记录发现教师存在以下问题:(1)不够重视概念课;(2)教学模式单一;(3)不够重视学生的画图与作图能力;(4)没有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5)没有做到经常反思。针对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笔者分别从学生及教师两方面给出自己的意见。首先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3)端正学习态度;(4)做好心理建设。其次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重视学生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2)重视概念课的教学;(3)帮助学生提高对函数的兴趣;(4)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5)要做到经常教学反思。
严若眉[8](2018)在《福建中考函数解答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函数知识是初中代数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是中考的主要内容.鉴于函数试题编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了中考函数解答题编制策略的实际运用,重点展示编制的思路过程和总结编制的策略,期望为中考函数解答题编制提供借鉴.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访谈法.首先通过查阅文献,梳理全国中考试题的研究现状,把握中考函数试题的发展方向,明确中考函数解答题的类别,了解试题编制的主要策略.其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如何选择优秀试题,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对选题标准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保证其可操作性.最后,编制不同类型的函数试题,并请一线教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对试题进行不断的修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福建省2017年的全省一张卷操之过急,应当先根据不同地市的教育水平出几套卷子进行选用.中考“导向教学”的功能引发学习探究型题目的热潮.第二,将函数解答题分为五类.有实际背景的试题均属于应用题;题设为新定义的阅读学习型试题属于新定义题型;题中函数有运动过程的试题属于移动变换题型;与几何知识交汇的试题属于函数几何题型;与代数知识,譬如方程(组)、不等式(组)等交汇的试题属于函数内部综合题.第三,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制定选题标准.其中,应用题主要由数学特征、语境特征和任务特征决定;基本题则要满足易懂的题设,简单的运算过程和考查基础知识;压轴题必须有区分度、难度合理、探究性强、综合度高.并据此择取优秀中考试题作为命题的基础.第四,编制了4道应用题、1道新定义题、1道移动变换题、1道函数内部综合题,重点在于展现试题的编制过程、总结四种题型的编制策略,探讨了函数几何题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徐帆[9](2018)在《福建省中考数学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成功与否,也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份高质量的课程标准尤为重要.回顾国内中考数学的研究现状,很少有学者系统对中考数学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行研究.采用韦伯分析模式及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福建省中考数学试卷的一致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五套试卷的一致性结果在维度划分上,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分布平衡性3个维度一致性较好,而知识广度一致性较差;在知识领域划分上,方程与不等式、数与式、图形的性质和统计与概率4个领域一致性结果较好,而其他3个领域一致性相对较差.为了提高试卷与课程标准的吻合程度,分别从课标修订组、命题人、教师和普通研究学者视角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命题基于一致性视角,教学实践融入一致性,构建本土一致性工具.最后,在总结研究结论和思考的基础上,指出研究的可取之处和导致研究局限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可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张声亮[10](2018)在《广州与新加坡中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广州2017年、2016年、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题与新加坡2017年、2016年、2015年数学0-LEVEL考试试题(以下均简称中考)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运用鲍建生的数学题综合难度多因素模型对广州与新加坡中考数学试题进行比较和研究。在对数据和结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期能给广州与新加坡(以下简称两地)在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方面提供建议。主要研究的问题:1.两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2.两地中考数学试题主要框架和知识点的比较;3.两地中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的比较,主要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在五个维度因素(背景水平、数学认知水平、运算水平、推理水平和知识含量)展开两地中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的比较研究。通过数学题综合难度多因素模型对两地最近三年中考数学试题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两地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综合难度比较的结论,如下:1.在数与代数领域,广州卷试题的背景水平变化不如新加坡卷丰富;广州卷试题在数学认知水平上低于新加坡卷;广州卷试题在运算水平、推理水平和知识含量上都高于新加坡卷。2.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广州卷试题的背景水平变化不如新加坡卷丰富;广州卷与新加坡卷试题在数学认知水平上没有显着差异;广州卷试题在运算水平上低于新加坡卷;广州卷试题在推理水平、知识含量上高于新加坡卷。3.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广州卷与新加坡卷试题在背景水平、数学认知水平、运算水平上都没有显着差异;广州卷试题在推理水平、知识含量上低于新加坡卷。本论文通过对两地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大纲与中考数学试题进行较为系统且详细的比较研究,为比较广州与新加坡中考数学试题的综合难度这一问题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通过目前比较可靠的数学题综合难度多因素模型对广州与新加坡两地最近三年中考数学试题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在五个维度因素进行细致的综合难度的比较分析,上述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两地中考数学试题各有优劣,是两地数学课程优化的结果,值得两地数学教育改革相互借鉴。
二、最新中考函数题三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新中考函数题三例(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一学生函数学习的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2.2.1 归因训练现状研究 |
2.2.2 归因差异现状研究 |
2.3 国内研究综述 |
2.3.1 教学归因现状研究 |
2.3.2 函数归因现状研究 |
2.3.3 归因差异现状研究 |
2.4 理论基础 |
2.4.1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 |
2.4.2 元认知理论 |
2.4.3 韦纳归因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高一函数问卷调查设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设计思想 |
3.1.3 问卷质量的基本分析 |
3.1.4 内容说明 |
3.1.5 实施过程 |
3.2 高一函数考试试卷设计 |
3.2.1 研究对象 |
3.2.2 设计思想 |
3.2.3 试卷质量的基本分析 |
3.2.4 内容说明 |
3.2.5 评分标准 |
3.2.6 实施过程 |
3.3 高一函数访谈与反思调查设计 |
4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障碍类型分析 |
4.1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知识障碍类型分析 |
4.1.1 主要知识障碍类型 |
4.1.2 主要知识障碍的追踪分析 |
4.1.3 班级与性别关于函数主要知识障碍的差异性分析 |
4.2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认知障碍类型分析 |
4.2.1 主要认知障碍类型 |
4.2.2 考试反思与认知因素的相关分析 |
4.2.3 班级与性别关于函数主要认知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5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分析 |
5.1 高一学生学习函数模块概念障碍成因 |
5.1.1 不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 |
5.1.2 混淆函数概念 |
5.2 高一学生学习函数模块数学核心素养障碍成因 |
5.2.1 逻辑推理意识不严密 |
5.2.2 运算能力不过关 |
5.3 高一学生学习函数模块数学思想障碍成因 |
5.3.1 分类讨论含糊不清 |
5.3.2 换元思想掌握不熟练 |
5.4 高一学生学习函数模块认知障碍成因 |
5.4.1 平时努力方向错误 |
5.4.2 学习方法不得当 |
5.4.3 考试答题策略不佳 |
6 函数模块障碍改善对策 |
6.1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的改善对策 |
6.1.1 学会多元表征,把握函数核心概念 |
6.1.2 深入比较研究,理解函数概念本质 |
6.1.3 思考解决策略,提高逻辑推理素养 |
6.1.4 加强运算训练,提升数学运算素养 |
6.1.5 学会逐级讨论,消除分类恐惧思想 |
6.1.6 训练换元思想,熟练解题通解通法 |
6.1.7 了解自身特点,寻找科学学习模式 |
6.2 函数模块教师教学的改善对策 |
6.2.1 巧用思维导图,梳理学生易混概念 |
6.2.2 营造创造氛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
6.2.3 采用变式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
6.2.4 发挥注意规律,培养学生专注能力 |
6.2.5 树立学习自信,预防学生考试焦虑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函数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月考、期中、期末数学试题 |
附录 C 访谈提纲与考试反思 |
致谢 |
(3)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推理能力是学生必备的数学核心能力 |
1.1.2 初三是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 |
1.1.3 测评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是当前形势所需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程序 |
2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推理的内涵 |
2.1.1 合情推理 |
2.1.2 演绎推理 |
2.2 数学推理能力的内涵 |
2.3 数学推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
2.4 数学推理能力测评的相关研究 |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
3 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框架建构 |
3.1 概念界定 |
3.2 理论基础 |
3.2.1 教学评价的重要指导——数学课程标准 |
3.2.2 学习评价的重要理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3.2.3 素养评价的重要模型——PISA评价模型 |
3.3 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框架的建立 |
3.3.1 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框架的初步构建 |
3.3.2 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框架的确立 |
3.3.3 数学推理能力具体评价指标 |
4 数学推理能力的试题编制 |
4.1 理论基础 |
4.2 测试题编制的原则 |
4.3 测试题编制的思路 |
4.4 各测试题的评分标准说明 |
5 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实施 |
5.1 测试题的预测 |
5.1.1 被试选择 |
5.1.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5.1.3 信度检验与效度分析 |
5.2 测试题的改进 |
5.2.1 替换部分题目 |
5.2.2 调整题目水平 |
5.2.3 规范语言表述 |
5.2.4 调整题目顺序 |
5.3 测试题的正式测试 |
5.3.1 被试选择 |
5.3.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5.3.3 信度检验与效度分析 |
5.4 各测试题评分标准的修改 |
5.5 数学推理能力水平层级的评定标准 |
5.5.1 数学推理能力整体水平的评定标准 |
5.5.2 内容模块维度下数学推理能力水平的评定标准 |
5.5.3 结构形式维度下数学推理能力水平的评定标准 |
6 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
6.1 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总体分析 |
6.1.1 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整体水平分布 |
6.1.2 初三年级学生内容模块维度下数学推理能力水平分布 |
6.1.3 初三年级学生结构形式维度下数学推理能力水平分布 |
6.2 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具体分析 |
6.2.1 各目标能力水平的正确率分析 |
6.2.2 内容模块维度下各目标能力水平的正确率分析 |
6.2.3 结构形式维度下各目标能力水平的正确率分析 |
6.2.4 各测试题学生回答类型分析 |
6.3 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差异分析 |
6.3.1 重点班与普通班差异分析 |
6.3.2 性别差异分析 |
7 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1.1 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总体情况讨论 |
7.1.2 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具体情况讨论 |
7.1.3 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差异讨论 |
7.2 结论 |
8 总结 |
8.1 研究启示 |
8.1.1 对理论研究的启示 |
8.1.2 对教学的启示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不足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试题(预测) |
附录2 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试题(正式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高中数学资优生数学推理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3 研究问题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资优生 |
2.1.1 资优生的界定 |
2.1.2 数学资优生的界定 |
2.1.3 数学资优生的特点 |
2.1.4 有关资优教育和资优生的相关研究 |
2.2 数学推理能力 |
2.2.1 推理和数学推理 |
2.2.2 数学推理能力 |
2.2.3 数学推理的内涵与分类 |
2.2.4 数学推理与教学价值 |
第3章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过程与步骤 |
3.2.3 高中资优生数学推理能力的评定方案 |
3.2.4 测试卷的编制说明 |
第4章 研究结果分析 |
4.1 测试卷中客观题的数据处理 |
4.1.1 测试卷中客观题的编码 |
4.1.2 对编码的分析及数学推理能力水平分析 |
4.2 测试卷中主观题的分析 |
4.3 数学推理能力性别差异分析 |
4.4 访谈结果分析 |
4.4.1 教师访谈的过程与结果分析 |
4.4.2 学生访谈的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测试卷的研究结果 |
5.1.2 数学推理能力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 |
5.1.3 访谈的研究结果 |
5.2 教学建议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中的不足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数学推理能力测试卷 |
附录2 测试卷客观题参考答案 |
附录3 教师访谈简要提纲 |
致谢 |
(5)2010-2019年上海高考数学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课程标准 |
1.4.2 上海市数学高考 |
1.4.3 一致性 |
1.4.4 核心素养相关概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高考试题的研究现状 |
2.1.1 关于数学试题命题和特点的研究 |
2.1.2 关于课程改革的试题趋势研究 |
2.1.3 关于高考数学试题难度的研究 |
2.1.4 对已有文献的评价与分析 |
2.2 一致性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对一致性研究的述评 |
2.3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2.3.1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
2.3.2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研究 |
2.3.3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 |
2.3.4 对核心素养研究的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创新点 |
3.3 研究过程 |
第4章 上海高考试题形式内容的研究 |
4.1 确定研究对象及分类 |
4.2 试题形式结构的描述与分析 |
4.3 高考数学试题内容的分析 |
4.3.1 试题知识单元的总体考查情况 |
4.3.2 各知识单元下的具体分析 |
4.4 高考试题形式内容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5章 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 |
5.1 课程标准与高考试题的编码统计 |
5.1.1 确定编码框架 |
5.1.2 编码及对资料的整理 |
5.2 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总体一致性分析 |
5.2.1 一致性系数情况 |
5.2.2 图形表征分析 |
5.3 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内容主题一致性分析 |
5.3.1 一致性系数情况 |
5.3.2 纵向比较分析 |
5.3.3 横向比较分析 |
5.4 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认知水平一致性分析 |
5.4.1 一致性系数情况 |
5.4.2 纵向比较分析 |
5.4.3 横向比较分析 |
5.5 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变化趋势分析 |
5.6 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影响因素 |
第6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试题分析 |
6.1 核心素养工具 |
6.1.1 分析核心素养框架的设计 |
6.1.2 分析指标的确定 |
6.2 不同素养各水平的考查分析 |
6.2.1 六个核心素养考查的数据分析 |
6.2.2 数学运算各水平数据分析 |
6.2.3 逻辑推理各水平数据分析 |
6.2.4 直观想象各水平数据分析 |
6.2.5 数学抽象各水平数据分析 |
6.2.6 数学建模各水平数据分析 |
6.2.7 数据分析各水平数据分析 |
6.2.8 六素养三水平的数据分析 |
6.3 核心素养权重整体相关检验 |
6.4 不同素养不同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
6.5 不同素养不同水平的差异分析 |
6.6 数学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趋势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建议 |
7.3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衔接”概念的界定 |
2.2 数学衔接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
3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工具设计 |
3.1.1 调查问卷 |
3.1.2 访谈提纲 |
3.2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
3.2.1 调查过程 |
3.2.2 调查结果分析 |
3.2.3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论 |
4 解决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
4.1 知识方面 |
4.1.1 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建议 |
4.1.2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建议 |
4.2 学法方面 |
4.2.1 督促学生课前预习 |
4.2.2 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
4.2.3 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
4.2.4 提醒学生及时复习 |
4.2.5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
4.3 教法方面 |
4.3.1 初中数学教师转变教学方法 |
4.3.2 高中数学教师调整教学方法 |
4.4 衔接方式方面 |
4.4.1 教学过程呈现知识的根源 |
4.4.2 有效提问撞出思维的火花 |
4.4.3 以旧引新降低新知的难度 |
4.4.4 以新审旧促进旧知的理解 |
4.4.5 新旧对比强化新知的记忆 |
4.4.6 多管齐下激发学习的动机 |
4.5 初高中数学教师交流方面 |
5 衔接教学案例及教学效果评价 |
5.1 课堂教学案例及点评 |
5.2 衔接教学实验 |
5.2.1 实验设计 |
5.2.2 实验实施 |
5.2.3 实验结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讨论 |
6.2 启示与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一学生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一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 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附录4 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致谢 |
(7)初三学生函数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关于函数的研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章 调查设计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工具的编制 |
3.3.1 测试卷 |
3.3.2 调查问卷 |
3.3.3 教师访谈提纲 |
3.4 调查的实施 |
第四章 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
4.1 测试结果统计 |
4.1.1 函数基础概念测试结果 |
4.1.2 函数图像与性质测试结果 |
4.1.3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测试结果 |
4.1.4 函数综合应用测试结果 |
4.1.5 函数实际应用测试结果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函数概念掌握的不好 |
4.2.2 对函数图像与性质理解太片面 |
4.2.3 对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 |
4.2.4 探索发现能力不强 |
4.2.5 函数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
第五章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学生方面 |
5.1.1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 |
5.1.2 原因总结 |
5.2 教师方面 |
5.2.1 访谈记录 |
5.2.2 访谈分析 |
第六章 教学建议与展望 |
6.1 对学生的建议 |
6.1.1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6.1.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
6.1.3 端正学习态度 |
6.1.4 做好心理建设 |
6.2 对教师的建议 |
6.2.1 教学模式多样化 |
6.2.2 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 |
6.2.3 重视概念课的教学 |
6.2.4 帮助学生提高对函数的兴趣 |
6.2.5 要做到经常教学反思 |
6.3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三学生函数测试卷 |
附录2 初三函数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
(8)福建中考函数解答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福建中考概况 |
1.1.2 中考命题研究存在问题 |
1.1.3 中考命题中函数的重要性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突出数学核心知识的考察 |
1.3.2 突出对数学基本问题的考查 |
1.3.3 为中考函数解答题编制提供方法借鉴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过程 |
1.5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中考改革与发展趋势 |
2.1.1 中考的考试性质 |
2.1.2 中考的改革政策 |
2.1.3 中考的发展趋势 |
2.2 函数在中学数学的地位 |
2.2.1 数学教育中的函数 |
2.2.2 初中函数的内容 |
2.3 中考函数试题的现状 |
2.4 中考函数试题的分类 |
2.4.1 试题分类标准 |
2.4.2 试题分类现状 |
2.5 中考函数试题的编制 |
2.5.1 数学好题的标准 |
2.5.2 数学试题的编制 |
2.5.3 数学解答题的编制 |
2.5.4 数学压轴题的编制 |
2.6 文献的总结与不足 |
3 中考函数解答题现状分析 |
3.1 福建中考函数解答题考点整理 |
3.1.1 2016年前考点整理 |
3.1.2 2017年考点分析 |
3.1.3 函数考点总结 |
3.2 福建中考函数解答题题型分类 |
3.2.1 题型分类方法研究现状 |
3.2.2 中考函数题型分类标准 |
3.3 福建中考函数解答题现状分析 |
4 中考函数解答题选题标准 |
4.1 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 |
4.2 基于选拔考试的要求 |
4.3 选题标准的定性分析 |
4.3.1 应用题的选题标准 |
4.3.2 基础题的选题标准 |
4.3.3 压轴题的选题标准 |
4.4 选题标准的定量分析 |
4.4.1 应用题的定量标准 |
4.4.2 压轴题的定量标准 |
4.5 选题标准的实际运用 |
4.5.1 应用基本题 |
4.5.2 新定义基本题 |
4.5.3 移动变换基本题 |
4.5.4 函数内部综合基本题 |
5 中考函数解答题改编策略与案例研究 |
5.1 情景应用题型的改编策略与案例研究 |
5.1.1 基本题的结构分析 |
5.1.2 基本题的改编策略 |
5.1.3 改编策略总结 |
5.2 新定义题型的改编策略与案例研究 |
5.2.1 基本题的结构分析 |
5.2.2 基本题的改编策略 |
5.2.3 改编策略总结 |
5.3 移动变换题型的改编策略与案例研究 |
5.3.1 基本题的结构分析 |
5.3.2 基本题的改编策略 |
5.3.3 改编策略总结 |
5.4 函数内部综合题型的改编策略与案例研究 |
5.4.1 基本题的结构分析 |
5.4.2 基本题的改编策略 |
5.4.3 改编策略总结 |
5.5 与几何交汇题型的看法 |
5.5.1 与几何交汇题型存在的问题 |
5.5.2 与几何交汇题型发展的方向 |
6 研究结果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附录1 |
附录2 改编题答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福建省中考数学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1.7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一致性 |
2.1.2 课程标准 |
2.1.3 中考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一致性分析模式 |
2.3.1 韦伯分析模式 |
2.3.2 SEC分析模式 |
2.3.3 Achieve分析模式 |
2.4 本章启示 |
3 一致性研究设计 |
3.1 确定研究工具 |
3.2 知识深度水平本土化 |
3.3 研究过程 |
3.3.1 课程标准目标层次本土化 |
3.3.2 课程标准的具体编码 |
3.3.3 中考数学试题的编码 |
4 一致性数据统计与分析——以2017年福建省中考数学试卷为例 |
4.1 数据分析依据 |
4.2 2017年福建省中考数学试卷总体一致性分析 |
4.3 各维度一致性分析 |
4.3.1 知识种类一致性分析 |
4.3.2 知识深度一致性分析 |
4.3.3 知识广度一致性分析 |
4.3.4 知识分布平衡性一致性分析 |
5 福建省五套中考数学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5.1 五套试卷总体一致性分析 |
5.1.1 试卷结构分析 |
5.1.2 五套试卷一致性结果比较分析 |
5.2 五套试卷各维度一致性比较分析 |
5.2.1 知识种类一致性 |
5.2.2 知识深度一致性 |
5.2.3 知识广度一致性 |
5.2.4 知识分布平衡性一致性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思考 |
6.3 展望 |
附录1 2016年福州卷各维度一致性统计表 |
附录2 2016年厦门卷各维度一致性统计表 |
附录3 2016年龙岩卷各维度一致性统计表 |
附录4 2016年南平卷各维度一致性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10)广州与新加坡中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两地数学教育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二章 两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比较 |
2.1 两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
2.2 两地关键学段划分和重要考试安排的比较 |
2.3 两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 |
2.4 两地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 |
2.5 两地中考数学试题的比较 |
第三章 两地中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的比较 |
3.1 数学试题综合难度模型的构建 |
3.2 数与代数 |
3.3 空间与图形 |
3.4 统计与概率 |
3.5 两地中考数学试题相同考点的比较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与分析 |
4.2 思考与建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四、最新中考函数题三例(论文参考文献)
- [1]PISA数学素养测试与数学中考试题的比较研究[D]. 鹿洪东.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一学生函数学习的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D]. 金迪. 河南大学, 2020(02)
- [3]初三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研究[D]. 罗梦玮.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高中数学资优生数学推理能力的调查研究[D]. 兰彧.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2010-2019年上海高考数学发展趋势研究[D]. 张京京.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为例[D]. 康晓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初三学生函数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D]. 邓清.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2)
- [8]福建中考函数解答题研究[D]. 严若眉.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9]福建省中考数学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D]. 徐帆.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10]广州与新加坡中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的比较研究[D]. 张声亮. 广州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