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search on Integrated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System for Stray Current in Metro(论文文献综述)
郭勇,丁继峰,王港,李向阳[1](2021)在《埋地管道地铁直流杂散电流检测与防护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地铁成为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埋地管道直流杂散电流干扰,成为管道运行的安全隐患,地铁杂散电流的检测与防护成为研究的重点。对目前地铁对埋地管道杂散电流干扰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杂散电流的干扰特征,列举了地铁杂散电流泄露电流的估算方法,研究了埋地管道杂散电流干扰的腐蚀防护措施,探讨了目前国内外对地铁杂散电流干扰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王生平[2](2021)在《腐蚀控制数据管理在城镇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中的应用及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埋地燃气管道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在管线施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完善,易造成燃气管线泄漏事故。为了对城镇燃气管道进行安全高效管理,行业内提出管道完整性管理理念。目前,城镇燃气行业认可的完整性管理环节包括:数据收集、高后果区识别、风险评价、完整性评价、维修维护和效能评价。其中数据收集是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基础,如何准确、全面、高效的进行数据管理,对城镇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至关重要。城市埋地金属燃气管道运行管理的主要数据内容为腐蚀控制管理数据,腐蚀控制数据作为管道数据收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是燃气管线风险评估的必要参考依据。本文首先以城镇燃气管道腐蚀控制数据管理为研究内容,对北京市燃气管线进行调研,梳理城市埋地金属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过程中腐蚀控制技术方法、数据管理内容,并对腐蚀控制管理在城镇燃气完整性管理中的应用及实践进行探索,找出目前城市燃气管网腐蚀控制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进而实现腐蚀控制数据系统化、信息化管理。其次,结合城镇燃气管道腐蚀控制管理实际需求,提出了腐蚀控制数据管理系统设计思路、系统建设框架以及系统实现的目标,然后对腐蚀控制管理数据采集、应用进行改进,规范了数据采集内容、设计了数据采集模板、明确了数据采集流程、确定了数据应用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腐蚀控制数据管理系统。再次,本文实现了城镇燃气管网腐蚀控制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将埋地金属管线腐蚀控制数据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化、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埋地金属燃气管道所有腐蚀控制工作100%信息化管理,并探索研究对腐蚀控制数据的充分应用,实现管线腐蚀风险评估,为管理者进一步实现管道完整性管理服务。最后,本文对腐蚀控制管理系统各项功能模块进行了应用与分析,对各项数据管理功能进行了试验验证,并通过一个案例应用,直观分析了腐蚀控制数据管理系统对管道完整性运行管理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对腐蚀控制数据管理在城镇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索分析验证。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城镇燃气管道腐蚀控制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有了初步研究及应用,为后期全面实现管道完整性管理奠定数据管理基础。
王承涛[3](2020)在《多因素影响下地铁杂散电流腐蚀行为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因素。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因其运量大、环保、节约空间等优点,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支柱。在地铁运营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广泛存在于地铁系统主体结构和周围地下环境中的电流泄漏现象,称之为地铁杂散电流,其本质是由于地铁直流牵引回流系统对地绝缘性能下降。地铁杂散电流会对线路周围的埋地金属管线产生严重的电化学腐蚀影响,造成埋地金属管线的管壁减薄,严重时能够导致埋地金属管线的穿孔,导致天然气、煤气、航空燃油等危险运输介质的泄漏,进而可能诱发爆炸、火灾等安全事故。因此,研究杂散电流对埋地管线的电化学腐蚀现象不仅能够提高地铁系统的可靠性,而且能够降低城市埋地管线运输系统的安全风险。地铁系统是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杂散电流腐蚀行为是深入理解杂散电流腐蚀演化规律的基础。由于地下环境的复杂特性,常用监测手段难以适用,探索新型腐蚀评估和预测方法对于判断埋地管线的当前腐蚀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因此,深入研究地铁杂散电流腐蚀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理,并探究在此基础上腐蚀评估和预测方法,是实现地铁系统安全运营、埋地管线运输系统可靠服役的关键课题。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结合埋地管线在受杂散电流腐蚀影响下的实际工况,以电化学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借助信号处理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手段深入开展多因素影响下的地铁杂散电流对埋地管线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及预测模型的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分析了地铁直流牵引系统和负回流系统架构,总结了地铁杂散电流的形成原因。探讨了地铁杂散电流腐蚀环境因素,并通过埋地钢筋的杂散电流腐蚀实验获得了地铁杂散电流腐蚀的宏观特征,为进一步开展电化学实验奠定了基础。设计了杂散电流电化学腐蚀行为模拟加速实验,介绍了所使用的Q235A试样的化学组成和制备方法、溶液制备过程和方法、电化学实验系统以及电化学测试内容和具体步骤,同时设计了杂散电流干扰下土壤电解质中的挂片实验。(2)分析了模拟加速实验和挂片实验结果。首先分别探讨了NaCl溶液、NaCl-Na2SO4溶液和NaCl-Na2SO4-NaHCO3溶液中的杂散电流腐蚀极化特性,分析了不同外界因素对于腐蚀电流密度和线性极化电阻的影响规律。其次分别分析了NaCl溶液、NaCl-Na2SO4溶液和NaCl-Na2SO4-NaHCO3溶液中的电化学阻抗谱特性,包括Nyquist图和Bode图特征、等效电路拟合结果、等效电路电气参数变化规律及其与电化学腐蚀演化规律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外界因素对于阻抗谱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不同外界因素影响下的腐蚀表面形貌以及腐蚀产物与金属基底间的界面结构,探索了杂散电流作用下的电化学腐蚀行为机理和发展规律,划分了腐蚀阶段。分析了土壤环境下杂散电流腐蚀模拟实验结果,并验证了电解质溶液环境的加速实验有效地模拟了实际环境中的杂散电流腐蚀。(3)研究了直流漂移消除参数对于时域和频域电化学噪声信号的影响,探究了杂散电流腐蚀电化学噪声的混沌特性,分析了模拟杂散电流腐蚀电化学噪声信号时域和频域特性,探讨了不同外界因素对于电化学噪声频域信号特征参数的影响。基于杂散电流腐蚀电化学噪声信号的小波变换结果,提出了基于电化学噪声的杂散电流腐蚀速率评估方法,研究了不同外界因素影响下不同分解层层能量的变化规律,以对数处理后的第一层至第六层分解层能量之和为基本参数,探究了其与不同外界因素影响下腐蚀速率的相关性。(4)鉴于QPSO优化算法的固有缺点,提出了结合平均最好位置和莱维飞行的QPSO改进算法LWQPSO,通过标准测试函数Ackley、Griewank、Bohachevsky1和Bohachevsky2验证了所设计算法的性能改进效果。设计了基于LWQPSO的人工神经网络回归预测算法流程及结构框架,建立了基于模拟加速实验测量结果的腐蚀电流密度预测数据集,构建了基于LWPQSO-NN的腐蚀电流密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神经网络训练。基于LWQPSO-NN算法的预测结果,分析了种群规模、最大迭代次数、线性和非线性收缩扩张系数下降策略参数对平均预测精度和精度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不同参数的精度敏感性。比较了LWQPSO-NN算法相比于BPNN、QPSO-NN和WQPSO-NN在精度和稳定性上的提升,并以杂散电流腐蚀问题为前提证明了LWQPSO-NN算法在腐蚀电流密度预测问题上的性能优势。本论文有图121幅,表42个,参考文献166篇。
刘奕童[4](2020)在《基于地铁杂散电流动态地电场的城区主变直流偏磁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然而由于地铁钢轨对地做不到完全绝缘,使得地铁杂散电流产生并带来相应的电势差,城区主要变压器在非常规状态下工作,出现直流偏磁,无法保证电力平稳无危险的运行,研究地铁运行产生的地电场分布及其造成的城区主变直流偏磁风险可为防治变压器故障提供有用参考。因此,构建了地铁杂散电流作用下、考虑多种机车运行工况的地电场动态模型,并据此提出了城区主变直流偏磁风险评估方法。论文主要工作介绍:首先,基于地铁杂散电流的微等效模型,建立不同工作状态的杂散电流地电场动态模型,研究了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与特征,并对钢轨纵向电阻、列车牵引电流大小、轨-地过渡电阻、供电距离和排流网等影响因素的作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利用ANSYS软件平台,搭建了杂散电流的空间运动模型,及其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杂散电流地电场动态模型;考虑钢轨纵向电阻、列车牵引电流、轨-地过渡电阻、供电距离和排流网是否排流影响因素,对地电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以新疆乌鲁木齐地铁为例,计算并仿真了杂散电流感应地电场,与城区变电站直流偏磁实测数据相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基于上述计算结果,提出了考虑地铁杂散电流作用的城区主变直流偏磁风险评估方法,利用乌鲁木齐地铁与城区主网结构与参数,搭建风险评估框架,分析不同的因素对城区主中性点偏磁直流的影响作用并加以比较,确定其中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城区主变直流偏磁风险防治建议。
邓义仁[5](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研究与轨电位抑制措施》文中提出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人口往中心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交通拥挤、经济发展受限,为解决这一问题,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各大中心城市的最佳选择。然而,客流密集增长会导致列车严重超载,电力机车所需牵引电流随之增大,其所带来的技术难题也不容小觑。比如,杂散电流对地下铁道的结构钢筋及管道的腐蚀日益严重,轨电位过高对人身安全与沿线设备的危害逐渐增大。文章基于高等数学微元法,建立了杂散电流与轨电位分布的数学模型,推导了杂散电流与轨电位分布的数学表达式。其次,文章利用MATLAB对数学模型进行仿真试验,研究影响杂散电流与轨电位大小的因素。最后,结合实际对模型进行验证,从而为减小杂散电流腐蚀及防止轨电位过高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发现:(1)轨地过渡电阻的减小、排流网纵向电阻的增大以及机车取流的增大都会使城市轨道交通的杂散电流增加。(2)轨地过渡电阻的增大、钢轨纵向电阻的增加以及机车取流的增大都会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轨电位上升。(3)杂散电流函数Im是关于电力机车位置x的单调递减函数,轨电位分布函数U是关于电力机车位置x的单调递增函数。牵引变电所附近处的杂散电流与轨电位有效值往往较大。
李彦霖[6](2020)在《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铁凭借其绿色环保、高效便捷的独特优势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城市地铁运营过程中发生的灾害事故给乘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命与财产损失,产生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开展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地铁运营过程中的各类潜在风险因素实施监测,根据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进行安全状态的评估、预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城市地铁运营安全而言,涉及诸如结构、环境、车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已有的地铁监测监测系统大多是分别针对车站、隧道、轨道等局部进行研究,而以整个地铁线路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地铁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某城市地铁整条线路为研究对象,开展包含多个监测子系统的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在对地铁车站、隧道及轨道三者结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地铁运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的设计思想(包括设计原则、设计依据、总体目标)及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各个监测模块的构成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的总体构想,明确了地铁车站、隧道和轨道各自应监测的内容,提出了整条地铁线路的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方案(包括各种传感器及硬件设备的布设和组网方案),并对软件设计中各功能模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然后,以北方某城市地铁项目为例,给出了该城市地铁整条线路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的完整方案设计,包括具体的监测内容、传感器的选型和布设方案以及监测系统软件功能和要求。最后,还对地铁运营管理常规监测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要从车站与列车两个方面对日常运营管理工作中涉及的监测内容进行了分析。常规监测系统与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互相独立,但监测数据互为补充,两者共同为保证城市地铁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许超[7](2020)在《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地铁混凝土耐久性环境区划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地铁总运营里程已达5800多公里,建成并已运营的城市达30余座。地铁设施中大量采用混凝土结构,随着服役年限的增加,地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成为关键性问题。地铁已建成并运营的城市地域分布范围广,服役环境差别明显,不同服役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地铁混凝土的耐久性及保持城市地铁的运营能力,必须对地铁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合理的评价,明确不同地区地铁混凝土服役环境特点并进行科学的划分成为首要任务。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复杂环境下轨道交通土建设施防灾及能力保持技术”(2017YFB1201204)为依托,围绕地铁混凝土耐久性开展服役环境分析和区划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对地铁混凝土服役环境特点的分析,借鉴地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已有研究成果,确定影响地铁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为碳化、氯离子侵蚀、冻融破坏、杂散电流侵蚀。本文主要针对碳化和氯离子侵蚀两个因素展开研究,这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和沿海城市地铁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影响因素。(2)对碳化和氯离子侵蚀机理及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调研了南京与青岛两个城市的地铁地下水环境,以环境因素作为环境区划的指标,统一了地铁混凝土寿命预测模型的材料参数,并分别建立了混凝土碳化寿命与氯离子侵蚀寿命的预测模型。(3)环境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与地铁混凝土碳化程度直接相关,为了探究地铁混凝土相关环境参数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建立与同地区地上环境参数的相关关系,对南京地铁车站气候环境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监测,得到了地上和地下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地上与地下车站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拟合结果良好。为地铁混凝土碳化及氯离子侵蚀寿命预测奠定了基础。(4)在确定了地铁混凝土材料参数的基础上,分别针对碳化和氯离子侵蚀作用,基于蒙特卡洛法建立了地铁混凝土寿命预测模型,以服役寿命为依据,得出了全国地铁混凝土碳化与氯离子侵蚀环境区划,提出了地铁混凝土碳化保护层厚度建议取值,以及减缓碳化侵蚀与抵抗氯离子侵蚀的措施。(5)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了同时考虑碳化和氯离子侵蚀的地铁混凝土寿命综合评价模型,以南京与青岛两个城市的实际工程数据为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地铁一号线耐久性评估结果为II级(较好),青岛地铁三号线耐久性评估结果为IV级(较差),与实际检测结果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张伟[8](2020)在《基于车地轨耦合的车辆杂散电流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铁路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准和交通运输能力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由杂散电流造成的轴承电腐蚀问题给列车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而传统的杂散电流注重研究流入地下,对于研究流入列车的车辆杂散电流内容不够详细,且未从考虑列车结构系统、轨道系统以及地面回流系统的耦合角度来研究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特性。因此,为实现轨道交通的环境友好、安全运行,研究基于车地轨耦合的的车辆杂散电流控制技术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为研究基于车地轨耦合的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特性,先是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然后分别介绍了车地轨耦合系统的列车结构系统、轨道系统以及地面回流系统,并对车辆杂散电流的来源进行了叙述。为进一步研究基于车地轨耦合的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特性,建立了车地轨耦合下的系统仿真模型,并对仿真模型的各个模块的搭建以及参数选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基于建立的车地轨耦合下的系统仿真模型,研究列车结构系统、轨道系统以及地面回流系统对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列车采用直接接地方式时,流入的车辆杂散电流较大,且呈现出流入列车头尾车的车辆杂散电流较大、流入列车中间车的车辆杂散电流较小的分布特点。列车轴承绝缘系统的破坏会增加流入列车的轴承的电流;轨道系统中钢轨纵向电阻的异常会增加流入列车的车辆杂散电流水平;地面回流系统的过渡电阻参数的异常也会增加流入列车的车辆杂散电流水平。从优化列车接地方式角度出发,提出两种保护接地方式来抑制流入列车的车辆杂散电流,一种为串联电阻接地,另一种是基于不对称电阻新型接地。并通过仿真验证了两种保护接地方式对车辆杂散电流的抑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两种保护接地方式均抑制流入列车的车辆杂散电流水平,但基于不对称电阻新型保护接地方式抑制效果要比串联电阻接地好。最后对串联电阻以及直接接地两种保护接地方式下的列车杂散电流进行了现场测试,进一步验证车辆杂散电流分布规律,得出的结论与仿真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仿真模型搭建的合理性。
李懿儒[9](2020)在《地铁引起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特性分析及抑制措施研究》文中指出城市轨道交通是当今比较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而地铁不但可以缓解交通拥堵而且还因其“便捷、绿色”的出行特点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最佳方案。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加大对地铁的投资建设以及其运营管理。随着地铁规划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地铁引起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地铁供电系统采用直流供电方式,地铁运行时的杂散电流会通过变压器中性点侵入变压器,引起变压器一系列电磁效应,如主变局部过热、噪声等,严重时会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为了消除直流偏磁的影响,需要对变压器发生直流偏磁时的振动噪声特性进行分析,以便找到最佳抑制措施,从源头对振动噪声进行治理。论文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以长沙地区某变电站内220 kV变压器为研究对象,其型号为SF9-180000/220。本文采用等效电路、磁路模型对实际变压器模型并进行代替,搭建220kV变压器仿真模型。仿真分析变压器直流偏磁下的振动噪声,涉及磁场、电路、结构力场、声场四个物理场的耦合,并计算了变压器正常运行时和发生在直流偏磁电流影响下的磁通密度、形变、噪声等分布规律,对噪声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变压器噪声的频域分布图。最后进行试验,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出直流偏磁时变压器的振动与噪声特性,对仿真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论文进一步探讨了直流偏磁抑制措施,从工程实际出发选择了一种电容隔直装置,分析其抑制效果及其对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产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直流侵入变压器会导致铁芯上的磁通密度发生变化,正负周期不再对称,并且铁芯上的磁通密度随着直流量增加出现正半周期增加、在负半周期减少的现象;铁芯由于磁致伸缩导致的位移规律与磁通密度的变化规律一致,位移在正半周增大,在负半周期位移减少;并且随着直流偏磁量增加,导致磁致伸缩增加,进而引起铁芯振动加剧、变压器噪声增加;同一变压器内铁芯的噪声比绕组的噪声更大;实验数据大致与仿真结果相符,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电容隔直装置可以有效抑制直流偏磁并对电力系统影响不大,可以广泛运用到工程实例中。
李岩[10](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危害及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直流牵引供电方式广泛应用在地铁系统。利用架空接触网(接触轨)和受电弓(集电靴)之间的滑动接触,地铁列车能够获得所需的电能。因为电流是通过走行钢轨回流到牵引变电站,而作为回流导体的走行钢轨对地不可能完全绝缘,将导致一小部分的回流电流向大地泄漏。泄漏的这部分电流称之为杂散电流,因为它的存在,地下的金属结构管道和线路将会被严重腐蚀,从而影响地铁正常运营。因此,本文针对地铁杂散电流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从而保证了地铁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从根本上研究了地铁杂散电流的产生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它的特性,从而为后续防护提供指导。2、揭示了杂散电流的腐蚀机理,分析了其中涉及到的电化学过程,并进一步结合地铁运行现场阐述了杂散电流造成的实际危害。3、因为杂散电流的存在,屏蔽门会相应的产生电位差,严重威胁乘客的安全。因此针对屏蔽门这一特殊系统展开了研究,详细介绍了屏蔽门电位差、绝缘水平等特性的测量方法和测试结果,并针对杂散电流对屏蔽门的影响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4、地铁杂散电流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在建设运营的过程中均要采取对应的措施防止杂散电流的腐蚀。因此,针对地铁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即“以防为主,以排为辅,防排结合,加强监测”以及多种特殊防护手段综合运用,多管齐下,能有效防止杂散电流的腐蚀。图38幅,表13个,参考文献47篇。
二、Research on Integrated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System for Stray Current in Metr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search on Integrated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System for Stray Current in Metro(论文提纲范文)
(1)埋地管道地铁直流杂散电流检测与防护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
1 地铁杂散电流的检测 |
1.1 杂散电流干扰源的确定 |
1.2 地铁杂散电流干扰特征 |
1.3 地铁杂散电流干扰的检测 |
1.4 地铁杂散电流的估算 |
2 地铁杂散电流的防护研究现状 |
2.1 接地防护技术 |
2.2 阴极保护技术 |
2.3 馈电试验技术 |
3 结束语 |
(2)腐蚀控制数据管理在城镇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中的应用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完整性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完整性管理研究现状 |
1.2.3 城镇燃气管网腐蚀控制研究现状及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完整性管理及腐蚀控制管理理论基础 |
2.1 管道完整性管理 |
2.2 金属管道腐蚀 |
2.3 金属管道腐蚀控制 |
2.4 腐蚀控制方法 |
2.5 城镇燃气管道腐蚀控制管理数据 |
2.6 城镇燃气管网完整性管理 |
2.7 腐蚀控制管理对城镇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作用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镇燃气管道全生命周期腐蚀控制管理现状调研 |
3.1 腐蚀控制管理现状 |
3.2 腐蚀控制管理存在问题 |
3.3 腐蚀控制管理改进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腐蚀控制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 |
4.1 腐蚀控制数据管理系统设计思路及实现的目标 |
4.1.1 整体设计思路 |
4.1.2 系统建设框架 |
4.1.3 实现的目标 |
4.2 腐蚀控制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管理的优化 |
4.2.1 建立数据采集标准 |
4.2.2 规范数据录入方式 |
4.2.3 数据迭代调优 |
4.2.4 验证数据 |
4.2.5 完善现有管理制度 |
4.3 腐蚀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
4.3.1 基于腐蚀速率的腐蚀风险评价指标 |
4.3.2 .埋地金属燃气管道腐蚀风险综合评价体系 |
4.4 腐蚀控制数据管理系统平台设计方案 |
4.4.1 腐蚀控制数据管理系统平台构架 |
4.4.2 腐蚀控制数据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原则 |
4.4.3 腐蚀控制数据管理系统平台技术路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腐蚀控制数据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管线基础信息模块 |
5.2 管线阴保设备运行维护模块 |
5.3 管线检测数据管理模块 |
5.4 管线应急抢修模块 |
5.5 管线腐蚀评价模块 |
5.6 管线阴极保护系统改造模块 |
5.7 管线地图展示模块 |
5.8 管线综合查询模块 |
5.9 管线统计分析模块 |
5.10 移动端数据采集APP |
5.11 本章小结 |
第6章 管线腐蚀控制数据管理平台应用与分析 |
6.1 数据采集工作流程 |
6.2 数据应用 |
6.3 应用案例分析 |
6.3.1 管线基础数据获取 |
6.3.2 管线腐蚀控制运行数据应用 |
6.3.3 综合风险评价 |
6.3.4 专项技术改造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多因素影响下地铁杂散电流腐蚀行为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2 杂散电流腐蚀行为总体分析及电化学腐蚀加速实验方法设计 |
2.1 地铁直流牵引负回流系统架构及杂散电流成因 |
2.2 地铁杂散电流对埋地金属管线腐蚀影响因素及宏观特征 |
2.3 电化学腐蚀模拟加速实验对象和溶液制备 |
2.4 Q235A钢杂散电流电化学腐蚀行为模拟加速实验设计 |
2.5 腐蚀产物元素组成分析 |
2.6 表面形貌分析 |
2.7 杂散电流干扰下的Q235A钢在土壤电解质中的挂片实验 |
2.8 本章小结 |
3 杂散电流电化学腐蚀模拟加速实验结果分析 |
3.1 杂散电流腐蚀模拟加速实验极化特性分析 |
3.2 杂散电流腐蚀模拟加速实验电化学阻抗谱特性分析 |
3.3 腐蚀表面形貌分析 |
3.4 腐蚀过程及机理分析 |
3.5 土壤环境下杂散电流腐蚀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模拟杂散电流腐蚀电化学噪声研究 |
4.1 电化学噪声基本介绍 |
4.2 电化学噪声数据处理方法 |
4.3 模拟杂散电流腐蚀电化学噪声时域和频域特征分析 |
4.4 基于电化学噪声的模拟杂散电流腐蚀速率评估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杂散电流作用下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腐蚀电流密度预测方法研究 |
5.1 基于LWQPSO的优化人工神经网络回归预测算法 |
5.2 腐蚀电流密度预测数据集和预测模型的建立 |
5.3 基于LWQPSO-NN的腐蚀电流密度预测过程 |
5.4 腐蚀电流密度预测精度分析 |
5.5 分析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地铁杂散电流动态地电场的城区主变直流偏磁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直流偏磁问题研究现状 |
1.2.2 杂散电流分布模型 |
1.2.3 城区主变压器直流偏磁风险问题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2 地铁杂散电流作用下地电场动态模型及影响因素 |
2.1 地铁杂散电流分布机理 |
2.2 地铁杂散电流分布模型 |
2.2.1 单边供电方式下双列车杂散电流分布分析 |
2.2.2 铺设排流网情况下的杂散电流分布分析 |
2.2.3 杂散电流感应地电场模型 |
2.3 地铁杂散电流感应地电场影响因素分析 |
2.3.1 机车取流对感应地电场的影响 |
2.3.2 钢轨纵向电阻对感应地电场的影响 |
2.3.3 铺设排流网对感应地电场的影响 |
2.3.4 供电距离对感应地电场的影响 |
2.3.5 轨-地过渡电阻对感应地电场的影响 |
2.4 地电场-变压器偏磁直流计算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地铁杂散电流场感应地电场三维有限元模型及仿真 |
3.1 有限元简介 |
3.2 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杂散电流分布特性 |
3.2.1 机车取流的影响感应地电场 |
3.2.2 钢轨纵向电阻的影响下的感应地电场 |
3.2.3 排流网排流时的影响下的感应地电场 |
3.2.4 供电距离的影响下的感应地电场 |
3.2.5 钢轨与大地之间过渡电阻影响下的感应地电场 |
3.3 本章小结 |
4 城区主变压器直流偏磁风险评估 |
4.1 地铁杂散电流下城区主变直流偏磁风险评估框架 |
4.1.1 风险评估框架 |
4.1.2 风险评估流程 |
4.2 杂散电流引起的城区主变直流偏磁风险分析 |
4.2.1 实际算例分析 |
4.2.2 不同工况下杂散电流感应地电场模型 |
4.2.3 220kV主变直流监测结果与感应地电场模型对比 |
4.3 杂散电流影响因素对于变压器直流偏磁的风险评估 |
4.3.1 三宫变220kV侧中性点直流偏磁风险分析 |
4.3.2 假设条件 |
4.3.3 风险评估 |
4.4 杂散电流引起的城区主变直流偏磁风险防范措施 |
4.4.1 减小机车取流 |
4.4.2 减小钢轨纵向电阻 |
4.4.3 铺设杂散电流排流网 |
4.4.4 缩短变电所之间的距离 |
4.4.5 增大轨-地过渡电阻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研究与轨电位抑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方法及手段 |
1.5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杂散电流及轨电位的模型建立 |
2.1 地铁杂散电流分布模型的建立 |
2.1.1 杂散电流的产生与腐蚀机理 |
2.1.2 模型的必要假设条件 |
2.1.3 基于微元的等效电路模型 |
2.1.4 排流网中电流分布方程 |
2.1.5 走行轨中电流分布方程 |
2.1.6 杂散电流分布方程 |
2.2 地铁钢轨电位分布模型的建立 |
2.2.1 轨电位产生与分布机理 |
2.2.2 轨电位过高的弊端 |
2.2.3 模型的必要假设条件 |
2.2.4 轨电位分布方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型分析与验证 |
3.1 MATLAB的特点及在本章中的使用 |
3.2 杂散电流分布模型的仿真分析 |
3.2.1 研究过渡电阻对杂散电流的影响 |
3.2.2 研究排流网纵向电阻对杂散电流的影响 |
3.2.3 研究机车取流对杂散电流的影响 |
3.3 钢轨电位分布模型的仿真分析 |
3.3.1 确定常数C |
3.3.2 研究过渡电阻对轨电位的影响 |
3.3.3 研究钢轨纵向电阻对轨电位的影响 |
3.3.4 研究机车取流对轨电位的影响 |
3.4 模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语及建议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城市地铁的发展 |
1.1.2 建立城市地铁安全监测系统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铁运营风险研究现状 |
1.2.2 地铁车站监测研究现状 |
1.2.3 地铁隧道监测研究现状 |
1.2.4 地铁轨道监测研究现状 |
1.2.5 城市地铁安全监测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城市地铁的特点与潜在风险分析 |
2.1 城市地铁的特点 |
2.1.1 地铁车站的特点 |
2.1.2 地铁隧道的特点 |
2.1.3 地铁轨道的特点 |
2.2 城市地铁的潜在风险 |
2.2.1 地铁车站的潜在风险 |
2.2.2 地铁隧道的潜在风险 |
2.2.3 地铁轨道的潜在风险 |
2.2.4 其他的潜在风险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的设计思想 |
3.1 城市地铁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与设计依据 |
3.1.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3.1.2 系统的设计依据 |
3.2 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与特点 |
3.2.1 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 |
3.2.2 系统的特点 |
3.3 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的结构和子系统设计 |
3.3.1 系统的结构组成 |
3.3.2 数据采集子系统 |
3.3.3 数据传输子系统 |
3.3.4 数据处理与管理子系统 |
3.3.5 安全评估与预警子系统 |
3.4 安装防护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的监测方案 |
4.1 车站的监测方案设计 |
4.1.1 车站的监测内容 |
4.1.2 车站的监测方案 |
4.2 隧道的监测方案设计 |
4.2.1 隧道的监测内容 |
4.2.2 隧道的监测方案 |
4.3 轨道的监测方案设计 |
4.3.1 轨道的监测内容 |
4.3.2 轨道的监测方案 |
4.4 城市地铁安全监测系统的组网 |
4.4.1 车站、隧道和轨道监测分站 |
4.4.2 车站安全监测中心 |
4.4.3 监测系统的总体组网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软件系统模块框架 |
5.1.1 软件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5.1.2 软件系统的数据流程 |
5.2 监测分站 |
5.2.1 监测分站的业务功能 |
5.2.2 监测分站参数配置 |
5.3 数据处理模块 |
5.3.1 数据处理业务功能 |
5.3.2 数据处理工作流程 |
5.4 数据管理模块 |
5.4.1 数据管理特点 |
5.4.2 数据管理设计原则 |
5.4.3 数据访问权限 |
5.4.4 数据库单元 |
5.5 状态评估模块 |
5.5.1 状态评估模块框架 |
5.5.2 状态评定业务功能 |
5.5.3 风险预警业务功能 |
5.5.4 状态评估模块工作流程 |
5.6 界面显示模块 |
5.6.1 显示界面功能菜单 |
5.6.2 界面显示业务功能 |
5.6.3 界面显示工作流程 |
5.7 巡检养护指导模块 |
5.7.1 巡检养护指导业务功能 |
5.7.2 巡检养护指导工作流程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方案设计实例 |
6.1 工程概况 |
6.1.1 地质水文概况 |
6.1.2 行车概况 |
6.1.3 结构概况 |
6.2 城市地铁安全监测系统的方案设计 |
6.2.1 车站监测方案设计 |
6.2.2 隧道监测方案设计 |
6.2.3 轨道监测方案设计 |
6.3 地铁健康监测与评估系统软件设计 |
6.3.1 软件系统设计要求 |
6.3.2 软件系统主要功能 |
6.3.3 软件系统界面显示 |
6.3.4 监测系统网络维护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城市地铁运营管理常规监测内容 |
7.1 地铁车站日常管理的监测内容 |
7.1.1 车站日常管理的监测内容与传感器选择 |
7.1.2 车站日常管理的传感器布设 |
7.1.3 车站视频监控系统 |
7.2 地铁列车运行过程管理监测内容 |
7.2.1 列车运行过程管理监测内容 |
7.2.2 列车运行过程管理监测的传感器布设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与展望 |
8.1 结语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附表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地铁混凝土耐久性环境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气环境中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
1.2.2 地铁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
1.2.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环境区划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目标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地铁混凝土碳化及氯离子侵蚀环境指标分析 |
2.1 引言 |
2.2 碳化环境指标分析 |
2.2.1 碳化原理 |
2.2.2 影响碳化的环境因素分析 |
2.3 氯离子侵蚀环境指标分析 |
2.3.1 氯离子侵蚀机理 |
2.3.2 影响氯离子侵蚀的环境因素分析 |
3 地铁混凝土工作环境分析研究 |
3.1 碳化环境调查分析 |
3.1.1 前言 |
3.1.2 监测地点 |
3.1.3 监测时间 |
3.1.4 监测仪器 |
3.1.5 监测结果及分析 |
3.2 地下水腐蚀性环境调研 |
3.2.1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标准 |
3.2.2 南京地铁地下水环境调查分析(内陆城市) |
3.2.3 青岛地铁地下水环境调查分析(沿海城市) |
3.3 本章小结 |
4 地铁混凝土耐久性环境区划方法及耐久性寿命预测 |
4.1 耐久性区划方法的选定 |
4.1.1 自然环境区划的方法 |
4.1.2 耐久性环境区划的方法 |
4.1.3 地铁混凝土耐久性环境区划方法的选定 |
4.2 碳化侵蚀寿命预测模型的选定 |
4.2.1 碳化侵蚀寿命预测模型 |
4.2.3 模型的验证 |
4.3 氯离子侵蚀寿命预测模型的选定 |
4.3.1 氯离子侵蚀寿命预测模型 |
4.3.2 氯离子扩散影响因素概率分布 |
4.4 混凝土预测模型材料参数的确定 |
4.4.1 混凝土强度和水胶比的确定 |
4.4.2 矿物掺合料及外加剂的确定 |
4.5 地铁混凝土耐久性极限状态方程的确定 |
4.5.1 耐久性极限状态理论 |
4.5.2 碳化侵蚀寿命预测极限状态方程 |
4.5.3 氯离子侵蚀寿命预测极限状态方程 |
4.5.4 目标可靠度的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5 地铁混凝土耐久性区划 |
5.1 蒙特卡洛法预测地铁混凝土寿命 |
5.1.1 模拟次数的确定 |
5.1.2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地铁混凝土寿命预测 |
5.2 地铁混凝土碳化环境区划及防护建议 |
5.2.1 地铁混凝土碳化环境区划 |
5.2.2 地铁混凝土碳化侵蚀保护层厚度建议取值 |
5.2.3 地铁混凝土防碳化措施 |
5.3 地铁混凝土氯离子侵蚀环境区划及防护建议 |
5.3.1 地铁混凝土氯离子侵蚀环境区划 |
5.3.2 提高地铁混凝土抵抗氯离子侵蚀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 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地铁混凝土耐久性环境 |
6.1 可变模糊集的基本理论 |
6.2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混凝土耐久性评价方法 |
6.3 工程算例分析 |
6.3.1 南京地铁一号线某路段实际工程案例 |
6.3.2 青岛地铁三号线某路段实际工程案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车地轨耦合的车辆杂散电流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地轨耦合系统介绍 |
2.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
2.2 列车结构系统介绍 |
2.2.1 列车保护接地方式 |
2.2.2 轴承系统 |
2.3 地面回流系统与轨道系统介绍 |
2.4 车辆杂散电流的来源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车地轨耦合下的系统仿真模型 |
3.1 MATLAB软件简介 |
3.2 外部电源建模 |
3.3 牵引变电所建模 |
3.3.1 整流变压器建模 |
3.3.2 脉波整流机组建模 |
3.4 地铁直流母线建模 |
3.5 牵引网建模 |
3.5.1 接触网建模 |
3.5.2 钢轨及回流线建模 |
3.6 列车建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车地轨耦合的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特性及其控制技术 |
4.1 列车结构系统对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4.1.1 列车保护接地方式对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4.1.2 列车轴承绝缘系统对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4.2 轨道系统对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4.3 地面回流系统对杂散电流分布特性的影响 |
4.4 基于优化接地方式的车辆杂散电流控制方案 |
4.4.1 方案概述 |
4.4.2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车辆杂散电流分布规律实际测试验证 |
5.1 测试目的以及测试内容 |
5.2 测试设备以及测试原理 |
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1 直接接地结果与分析 |
5.3.2 串联电阻接地方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地铁引起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特性分析及抑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偏磁电流的产生机理及励磁特性分析 |
1.3 变压器直流偏磁产生的危害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直流偏磁问题研究概况 |
1.4.2 国内外对变压器振动及噪声问题的研究 |
1.4.3 地铁杂散电流引起变压器直流偏磁的研究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地铁引起的变压器问题分析 |
2.1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 |
2.1.1 地铁供电系统简介 |
2.1.2 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组成 |
2.2 地铁影响下变压器直流偏磁事件 |
2.3 变压器振动和噪声产生的原因 |
2.4 变压器铁芯的振动原理 |
2.4.1 磁致伸缩理论 |
2.4.2 影响硅钢片磁致伸缩的因素 |
2.4.3 硅钢片振动原理 |
2.4.4 绕组的振动原理 |
2.5 噪声的基本理论 |
2.5.1 声学的基本概念 |
2.5.2 噪声检测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压器振动及噪声的仿真分析 |
3.1 COMSOL介绍 |
3.2 建立仿真模型 |
3.2.1 建立变压器模型 |
3.2.2 磁致伸缩模型的建立 |
3.3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 |
3.3.1 电磁场模块计算与仿真 |
3.3.2 结构力学与声场模块计算与仿真 |
3.3.3 声场模块计算与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场试验以及抑制措施分析 |
4.1 现场实验 |
4.1.1 正常运行主变噪声与振动特性 |
4.1.2 主变直流偏磁噪声与振动特性 |
4.2 直流偏磁抑制措施及分析 |
4.3 电容法隔直装置对保护的影响分析 |
4.3.1 串联电容隔直装置介绍 |
4.3.2 对变压器保护的影响分析 |
4.3.3 对线路保护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危害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2 地铁杂散电流机理与危害 |
2.1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介绍 |
2.2 地铁杂散电流产生机理 |
2.3 地铁杂散电流特性分析 |
2.3.1 地铁杂散电流的随机特性 |
2.3.2 地铁杂散电流的影响因素 |
2.4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机理 |
2.4.1 金属腐蚀概念 |
2.4.2 金属腐蚀原理 |
2.4.3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原理 |
2.5 地铁杂散电流现象与危害 |
2.5.1 地铁杂散电流现象 |
2.5.2 地铁杂散电流危害 |
2.6 本章小结 |
3 屏蔽门安全问题的治理 |
3.1 北京地铁屏蔽门的现状 |
3.1.1 城市轨道站台屏蔽门功能及分类 |
3.1.2 北京地铁屏蔽门系统现状 |
3.2 北京地铁屏蔽门安全问题的测试方案 |
3.2.1 测试概况 |
3.2.2 测试方法 |
3.3 北京地铁屏蔽门安全问题的测试及分析 |
3.3.1 屏蔽门电位差 |
3.3.2 屏蔽门对地绝缘电阻 |
3.3.3 走行轨电位 |
3.4 北京地铁屏蔽门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
3.4.1 北京地铁现行措施分析 |
3.4.2 解决屏蔽门电位差问题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地铁杂散电流综合防护 |
4.1 杂散电流的源头控制 |
4.1.1 提高牵引网供电电压 |
4.1.2 缩短牵引变电所间距离 |
4.1.3 减少钢轨纵向电阻 |
4.1.4 增加走行钢轨和大地之间的绝缘 |
4.1.5 双边供电 |
4.2 杂散电流的排流系统 |
4.2.1 排流网截面积选取 |
4.2.2 排流网的构造 |
4.2.3 排流网保护法的分析 |
4.3 杂散电流的监测 |
4.3.1 杂散电流腐蚀的参数检测 |
4.3.2 监测系统方案 |
4.4 杂散电流的特殊防护 |
4.4.1 地下设施的防护措施 |
4.4.2 其他防护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Research on Integrated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System for Stray Current in Metro(论文参考文献)
- [1]埋地管道地铁直流杂散电流检测与防护的研究现状[J]. 郭勇,丁继峰,王港,李向阳. 材料保护, 2021(07)
- [2]腐蚀控制数据管理在城镇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中的应用及实践[D]. 王生平.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多因素影响下地铁杂散电流腐蚀行为及预测模型研究[D]. 王承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基于地铁杂散电流动态地电场的城区主变直流偏磁风险分析[D]. 刘奕童.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研究与轨电位抑制措施[D]. 邓义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城市地铁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方案研究[D]. 李彦霖.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3)
- [7]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地铁混凝土耐久性环境区划研究[D]. 许超.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8]基于车地轨耦合的车辆杂散电流控制技术研究[D]. 张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地铁引起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特性分析及抑制措施研究[D]. 李懿儒.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10]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危害及治理研究[D]. 李岩.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