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重和摄食水平对鳜和乌鳢身体的生化组成和能值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罗伟[1](2016)在《运用Fish-PrFEQ程序建立草鱼投喂管理和污染排放模型》文中认为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投喂管理中饲料需求量一直以投喂经验为主,饲料的投喂量过少会导致草鱼生长受到抑制,投喂过多会导致成本增加和养殖水域污染,建立草鱼生物能量学模型,探讨不同环境下草鱼能量需求,能为草鱼精准投喂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研究了草鱼在不同水温、体重下的生长规律,运用Fish-PrFEQ程序建立了草鱼能量需求和污染排放模型。结果如下:试验一:研究水温对草鱼生化成分、生长特征、矿质元素吸收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设置四个温度梯度(22°C,26°C,30°C和33°C)。试验研究表明,在不同水温养殖下,草鱼生化成分和能值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水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在22°C最高,随着水温的上升有下降的趋势,草鱼的能值含量随着水温的上升逐渐降低;水温对草鱼的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特定增长率(SGR),积温系数(FBW)和饲料系数(FCR)均有显着影响(P<0.05);草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C;各水温组之间全鱼、脊椎骨及鳞片中Ca(%)和Mg(%)的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水温为26°C时,脊椎骨、鳞片中Ca沉积量最大。血清中活性氧(ROS),过氧化物歧化酶(SOD)随着水温的升高显着升高(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随着水温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温为30°C达到最高;随着水温的变化,过氧化氢酶(CAT)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30°C为草鱼最适生长和矿质元素沉积水温。试验二:本实验探究不同生长阶段草鱼的生化成分、生长特征、消化率和矿质元素吸收特征,为建立草鱼的生长预测和饲料投喂模型奠定了基础。实验设计了初始体重2.1±0.0g,31.3±1.0g,71.1±1.1g,222.0±8.2g和554.0±18.4g五个实验水平,养殖8周后对鱼体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全鱼营养成分、脊柱骨和鳞片的矿质元素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实验草鱼初始体重的增加,草鱼生长速度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分随着草鱼体重的增加而显着下降(P<0.05),草鱼粗脂肪、粗蛋白、灰分、能值随着草鱼体重增加而显着上升(P<0.05),草鱼饲料转化率(FE)随着体重下降而显着下降(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ADCd),蛋白质表观消化率(ADCp),能量表观消化率(ADCe)和磷表观消化率(ADCpi)随着体重增加而显着上升(P<0.05)。草鱼全鱼、骨骼、鳞片中的Ca、P含量,随着体重的增加显着增加(P<0.05),但钙磷比随着体重增加没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草鱼全鱼、脊椎骨的Mg含量随着体重增加而增加(P<0.05),而鳞片Mg含量随着体重增加无显着性的差异(P>0.05)。结论:通过TGC参数,草鱼的生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草鱼的生长主要体现在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上。草鱼随着体重的上升对于Ca、P的需求有所增加,但是在不同发育阶段,鱼体和脊椎骨以及鳞片中Ca/P比值大致保持稳定。实验三:使用Fish-PrFEQ程序,采用生物能量学方法建立在养殖条件下草鱼的生长模型、饲养需求模型和污染排放模型,模型的数据源于发表文章中的养殖数据及华中农业大学养殖基地草鱼生长数据,通过计算观测值和预测值最小残差平方和(RSS),确定草鱼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规律及适用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草鱼生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幼鱼期,体重范围为0.5-25g;初级生长期,体重范围为25-750g;快速生长期>750g)。相对于其他生长模型,校正后TGC生长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草鱼的生长规律。饲养需求模型根据消化能(DEreq)进行估算,消化能的计算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生长能(RE)、基础代谢能(HeE)、热增值能(HiE)、尿液和鳃的排泄能(UE+ZE)。消化能需求量为:DE=[6.13×BWpred-6.13×BWinitial]+HeE[(-30.3+2.4T×BWaverage)×0.8]+HiE[0.45×(RE+HeE)]+(UE+ZE)[0.058×(RE+HeE+HiE)]。各种能量的估算和数据均来源于发表的文献。污染排放模型的建立采用营养物质动态平衡法。结果表明,相对其他的生长模型而言(SGR,DGC,linear),TGC生长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在养殖条件下不同生长阶段草鱼的生长规律。在投喂策略上,以粗蛋白含量分别为40%,30%和28%的饲料分别投喂幼鱼、快速生长期草鱼和快速生长期草鱼,经估算,草鱼从0.5g到2500g,每生产1t草鱼,草鱼消化能需求量大约为2.1×108kJ,饲料的需求量为1.51t,总固态废弃物的排放为344kg,固态氮的排放量为1.3kg,固态磷排放量为0.65kg,溶解氮排放量为2.7kg,溶解磷排放量为0.21kg。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采用Fish-PrFEQ程序构建生长模型、饲养需求模型和污染排放模型是草鱼养殖过程中进行投喂管理较为合适的方法。
王乾[2](2013)在《摄食水平和温度对翘嘴鳜幼鱼生长、排粪、排泄及氮收支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真鲈科(Percichthyidae)、鳜属(Siniperca)。其生长速度快、肉质细腻鲜美、营养丰富,是久负盛名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本文利用生物能量学的方法研究了摄食水平和温度对翘嘴鳜幼鱼体组成、生长、排粪、排泄和氮收支的影响,以期揭示翘嘴鳜幼鱼在不同饲喂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排粪和排泄规律,为翘嘴鳜幼鱼经济合理和健康饲养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摄食水平对翘嘴鳜幼鱼体组成、生长、排粪、排泄及氮收支的影响利用生物能量学的方法研究翘嘴鳜幼鱼(初始体质量2.52~3.79g,平均体质量3.11g)在不同的摄食水平(饥饿、1%、2%、3%、4%、饱食)下的体组成、生长、排泄、排粪及氮收支,建立了生长、氮排泄、排粪与摄食水平的回归方程。试验水温为26.5℃到28℃,平均水温27.3℃。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鱼体干物质、蛋白质、脂肪含量呈增加趋势,灰分含量呈降低趋势。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食物转化效率呈增大趋势,吸收效率略微增加,特定生长率呈线性增长趋势。排泄氮(UN)、粪便氮(FN)随着摄食水平增加显着增加,排泄氮、粪便氮与摄食水平(RL)的关系可分别用以下回归方程描述:UN=0.4496RL+0.0979, FN=0.0781RL+0.0192。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用于生长的氮所占比例呈增大趋势,排泄氮和粪便氮比例呈减少趋势,饱食时的氮收支方程为:100CN=45.20GN+7.46FN+47.34UN。2.温度对翘嘴鳜幼鱼生长、排粪、排泄及氮收支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3个温度水平:22℃、26℃、30℃,翘嘴鳜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3.47士1.72g。研究了温度对翘嘴鳜幼鱼体组成、生长、排粪、排泄及氮收支的影响,建立了翘嘴鳜幼鱼干物质、蛋白质含量与体质量及最大摄食率、特定生长率、摄食氮、生长氮、排泄氮、吸收氮、氮收支与温度的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翘嘴鳜幼鱼最大摄食率、特定生长率、体质量、食物吸收效率、干物质和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食物转化效率呈降低趋势,粪便蛋白质含量显着降低。摄食氮、生长氮、排泄氮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粪便氮呈减少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生长氮、粪便氮占所摄入的氮的比例显着降低,排泄氮所占比例显着增加。湿物质最大摄食率(RLw,%/d)、摄食氮[CN,mg/(g-d)]、排泄氮[UN, mg/(g-d)]与温度(T,℃)的关系:RLw=10.8791nT-20.57,CN=13.8351nT-26.16, UN=10.7281nT-25.449。22℃、26℃、30℃下翘嘴鳜幼鱼氮收支方程分别为:100CN=45.82GN+4.38FN+46.29UN,100CN=43.72GN+3.45FN+50.38UN,100CN=42.94GN+2.67FN+52.83UN。
林小植,罗毅平[3](2011)在《野生三角鲂幼鱼鱼体的化学组成及能量密度》文中认为为探讨野生三角鲂(Magalobrama tarminalis)鱼体化学组成随生长的变化规律,在韩江下游潮州江段采集三角鲂39尾,按体长分为6个组,分别测定鱼体化学组成,推算其能量密度。结果表明:野生三角鲂含水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分别占鲜重的72.94%~76.70%、13.28%~17.66%、2.42%~7.53%和4.10%~5.69%,能量密度为4.13~7.14 kJ/g;三角鲂鱼体体长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能量密度呈极显着(P<0.01)正线性关系,而与灰分含量(P<0.05)、含水量(P<0.01)分别呈正、负线性相关关系;含水量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能量密度呈极显着(P<0.01)负线性关系,而与灰分含量呈显着(P<0.05)负线性相关关系。表明,野生三角鲂的含水量和体长均可用来预测其鱼体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
丁益群[4](2011)在《鳗鲡生物能量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设置了三个不同温度(22℃、27℃、32℃),每个温度下选择两种投喂比例(早晚两次投喂比分别为5:5和3:7),对鳗鲡(Anguilla japonica)进行了56天的生长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以及投喂比例对鳗鲡氮收支、特定生长率、生化组成以及能量收支等的影响。在确定适宜生长的水温后(27℃),本实验又设置了四个摄食水平下(饥饿、1%、2%、饱食),研究不同摄食水平对上述相关数据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鳗鲡的排泄氮中氨氮为主要成分,其在总排泄氮的比例随实验所设温度的上升表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7℃时,其比值最高;而随着摄食水平的增高,其比值则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摄食水平为1%时最低,在饱食状态下最大,比值为73.09%;2)温度以及摄食水平对鳗鲡的氮收支均有显着的影响(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鳗鲡氮收支方程中的各项指标随之相应升高,生长氮占总摄入氮的比例也相应增高,而排泄氮所占的比例则逐渐减少;在不同的摄食水平下,其各项指标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3)温度以及摄食水平对鳗鲡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鳗鲡干物质以及蛋白质的消化率也显着升高,而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鳗鲡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则显着降低,在饱食状态下达到最低值,分别为78.41%以及87.33%;4)温度以及摄食水平对鳗鲡的干物质、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有显着的影响(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鳗鲡干物质、蛋白质的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7℃时其含量最高,而灰分的变化趋势则完全相反。另外,脂肪的含量变化相对不明显。而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鱼体干物质、蛋白质、以及粗脂肪的含量均表现出显着增高的趋势,灰分含量则随着摄食水平的增高呈下降趋势;5)在27℃的养殖条件下,鳗鲡在最大摄食水平下的能量收支方程式为:100C=28.26G+18.45F+1.91U+51.38R或100A=64.52R+35.48G6)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均未发现实验所设的两个投喂比例对上述研究指标有显着的影响(P>0.05);
范海霞[5](2011)在《鄱阳湖短颌鲚生化组成及其能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是鄱阳湖的中小型经济鱼类,本研究的实验样本主要取自鄱阳湖湖口水域,用定置网捕获。关于鄱阳湖短颌鲚的研究,在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资料研究较多,而对于其生化成分和能量含量方面的分析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短颌鲚周年、不同季节、不同体重和体长阶段的生化组成(包括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矿物元素以及能量)进行测定,分析各生化成分的组成和能量含量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引起变化发生的可能因素。主要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短颌鲚周年、不同季节、不同体重和体长阶段的水分、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质的含量变化,在不同的生活阶段短颌鲚灰分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在不同体重和体长的变化中,水分含量与短颌鲚的体重和体长均存在线性关系,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则均呈上升的趋势,粗脂肪含量在各个季节中变幅明显(P<0.05)。(2)对短颌鲚生化组成按周年、不同季节、不同体重和体长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水分含量与粗脂肪含量、水分含量与粗蛋白质含量、灰分含量与粗蛋白质含量及粗脂肪含量与粗蛋白质含量间均呈现显着相关(P<0.05)。(3)通过对短颌鲚周年、不同季节、不同体重和体长阶段的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分析发现,脂肪酸组成齐全,含量丰富。所测脂肪酸中均为油酸(C18:1)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棕榈酸(C16:0)、EPA(C20:5)和DHA(C22:6)。(4)通过分析短颌鲚周年、不同季节、不同体重和体长阶段中氨基酸的含量变化,除色氨酸在水解过程中被破坏外,从短颌鲚中共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EAA为7种,DAA为4种,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5)通过分析短颌鲚周年、不同季节、不同体重和体长阶段的矿物元素变化,共检测了4种常量元素和7种微量元素,其中钾的含量均为最高。(6)通过分析短颌鲚周年、不同季节、不同体重和体长阶段的能量含量变化,在周年变化中,在整个周年变化中能量含量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也无一定的变化趋势。在不同季节变化中,春、夏、秋三季,能量含量逐渐上升,在秋季达到最大值,而在繁殖期下降到最低值而在繁殖后期达到最大值。在不同体重和体长阶段,随着短颌鲚体重和体长的增加,能量含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7)查阅文献,比较分析了我国短颌鲚、湖鲚、刀鲚和凤鲚的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差异,粗脂肪含量和能量含量要高于湖鲚而小于刀鲚,但灰分含量却都高于湖鲚、刀鲚和凤鲚。
林祥日[6](2010)在《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鱼类生物能量学方面的研究空前活跃。一方面通过研究摄食水平、温度、盐度、体重等因素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建立能量收支方程和能量分配模型,为改革水产养殖生产工艺和调整管理技术提供有用的技术参数;另一方面,可以评估鱼类种群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鱼类能量收支,建立能量分配模型,预测水域生产力,是水生生物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就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作扼要的概述。
李明锋[7](2010)在《鳜鱼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鳜鱼是我国名贵淡水经济鱼类,本文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归纳研究,对鳜鱼形态特征及比较分类、生态、食性与营养、年龄与生长、生理生化、遗传学、繁殖生物学等生物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后继研究提供比较系统详实的基础资料。
方巍[8](2010)在《黄颡鱼摄食和投喂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隶属于鲶形目(Silurformes)、鲿科(Bagrid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因其有较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已成为近年来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本文研究了池养黄颡鱼鱼苗阶段的食物组成变化、选食行为和摄食节律等摄食特性和投喂策略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存活、饲料利用、鱼体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以期揭示池养黄颡鱼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摄食和生长规律,为黄颡鱼的苗种培育和养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的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池养黄颡鱼仔稚鱼的食物组成,选食行为和昼夜摄食节律。结果表明,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食物组成随仔稚鱼的生长而变化。摄食初期(黄颡鱼9日龄时)主要食物为枝角类和轮虫,之后主要选食桡足类;从13日龄开始,摇蚊幼虫等底栖动物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初期的54.84%到23日龄的69.52%,始终占主要优势。黄颡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9日龄时摄食高峰值出现在20:00,其后,胃平均饱满指数均于4:00达最高峰,夜间时段的摄食显着高于白天时段,黄颡鱼仔稚鱼明显表现为晚上摄食类型。2.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6种投饲水平(饱食量的100%、90%、80%、70%、60%、50%)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投饲水平组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投饲水平的增加,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相对增重率逐渐上升,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黄颡鱼幼鱼的湿重特定生长率、干重特定生长率、蛋白特定生长率、能量特定生长率均随投饲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湿重转化率、干重转化率、能量转化率均在70%投饲水平组达最高,蛋白转化率则是50%投饲水平组最大,70%组次之,但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且100%投饲水平组的湿重转化率、干重转化率、蛋白转化率均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能量表观消化率随投饲水平的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表观消化率随投饲水平的上升而显着下降(P<0.05);鱼体脂肪含量随投饲水平的上升逐渐增加,灰分含量则逐渐下降,投饲水平对鱼体水分和蛋白质含量无影响。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的能量收支影响显着(P<0.05)。黄颡鱼粪便能和排泄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呈增加的趋势,代谢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着降低,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先增加,在70%组达到最大,之后下降;随着投饲水平的增加,代谢耗能占同化能的比例显着降低,而用于生长的比例则显着增加。根据生长和饲料利用指标,结合生物能量学结果,黄颡鱼幼鱼的适宜投饲水平应为饱食量的70%。3.投饲频率对黄颡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体成分的影响本实验选用商品饲料饲养平均体重为(0.88±0.16)g的黄颡鱼幼鱼,经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了4种投饲频率(分别为1次/d,2次/d,3次/d,4次/d)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体长相对增加率、相对增重率、饲料利用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先增加,在3次/d组时达到最大,之后下降,且3次/d组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特定生长率(SGR)与投饲频率(FF)之间的关系方程式为:SGR=0.4733+1.1879FF-0.2009FF2(R2=0.9765)。投饲频率显着影响黄颡鱼幼鱼鱼体生化成分(P<0.05)。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黄颡鱼幼鱼鱼体的水分和灰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先增加后下降,脂肪含量显着增加。数据分析表明,投饲频率影响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是由饲料利用率和摄食率的提高共同引起的,建议黄颡鱼幼鱼的最佳投饲频率为3次/d。
阎希柱,乔琨[9](2010)在《多鳞鱚和锯塘鳢的生化组成及比能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厦门海区的多鳞(Sillago sihama)和锯塘鳢(Prionobutis koilomatodon)的生化组成及比能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锯塘鳢粗脂肪含量与水分含量为显着相关外(P<0.05),两种鱼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粗灰分含量和比能值均与水分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除锯塘鳢粗脂肪与比能值为显着相关外(P<0.05),两种鱼的水分含量、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粗灰分含量和干物质含量与比能值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的相关关系(P<0.01)。因此,在对误差要求不严格的条件下,水分含量可以用来间接估算多鳞和锯塘鳢鱼体的生化组成和比能值,进而用于野外鱼类能量学和生态系统能流分析的研究。
王书磊,姜志强[10](2009)在《大泷六线鱼鱼体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的季节性变化》文中认为以大连海区的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为实验对象,于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期间,分别于秋季(9月)、春季(5月)、夏季(7月)3个季节和繁殖期(10月下旬)、繁殖后(12月上旬)、越冬后(3月)3个时期采集标本。分别采集各期雌、雄成体样本各30尾,体长约20cm。同时,于9月和10月采集幼鱼60尾。对各期样本进行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值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对雌性成鱼,春季和越冬后鱼体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期雌性样本(P<0.05)、夏季鱼体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期雌性样本;夏季鱼体蛋白质含量和越冬后鱼体脂肪含量最低。各期鱼体能量密度差异不显着(P>0.05)。雄性群体中,夏季鱼体脂肪含量、能量密度值最高;春季鱼体脂肪含量、干物质含量、能量密度值最低。同一季节中雌、雄样本间的比较表明,春季雌性鱼体灰分含量显着低于雄性,其余各相同指标间的差异不显着。②幼鱼和成鱼生化组成进行比较,成鱼脂肪含量、干物质含量分别显着高于幼鱼,而成鱼灰分含量显着低于幼鱼,但是成鱼和幼鱼蛋白质含量和能量密度间的差异不显着。③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与干物质含量、蛋白质含量与灰分含量、脂肪含量与灰分含量、脂肪含量与干物质含量、灰分含量与干物质含量间均呈现显着的相关关系。
二、体重和摄食水平对鳜和乌鳢身体的生化组成和能值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重和摄食水平对鳜和乌鳢身体的生化组成和能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运用Fish-PrFEQ程序建立草鱼投喂管理和污染排放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研究进展 |
1.1 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 |
1.1.1 鱼类能量吸收和利用 |
1.1.2 生物能量学的发展简史 |
1.1.3 水温和体重对鱼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1.2 鱼类生长模型选择 |
1.2.1 鱼类常用生长模型 |
1.2.2 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划分 |
1.2.3 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生化成分组成 |
1.3 Fish-PrFEQ程序理论基础 |
1.4 水产养殖污染与评估 |
1.4.1 固体污染物排放 |
1.4.2 氮营养和氮排放 |
1.4.3 磷营养和磷排放 |
1.5 草鱼养殖概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实验一 水温对草鱼生长、生化成分、矿质吸收、血清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
1.1 前言 |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2.1 试验设计和饲料 |
1.2.2 生长试验 |
1.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1.3 实验结果 |
1.3.1 对草鱼生化成分和能值影响 |
1.3.2 水温对草鱼生长的影响 |
1.3.3 水温对草鱼全鱼、骨骼、鳞片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1.3.4 不同温度对草鱼血清活性氧(ROS)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1.4 讨论 |
1.4.1 水温对草鱼生化成分和能值影响 |
1.4.2 不同温度对草鱼生长的影响 |
1.4.3 水温对草鱼全鱼、骨骼、鳞片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1.4.4 血液活性氧(ROS)和抗氧化指标 |
1.5 结论 |
试验二 不同生长阶段草鱼生长规律、生化成分、矿质元素吸收的特征研究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和饲料 |
2.2.2 生长试验 |
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3 结果 |
2.3.1 草鱼鱼体生化成分及能量含量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 |
2.3.2 草鱼生长和饲料转化率在不同生长阶段特征 |
2.3.3 草鱼消化率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 |
2.3.4 草鱼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草鱼不同生长阶段生化成分及能量特征 |
2.4.2 草鱼不同生长阶段生长和饲料转化的特征 |
2.4.3 草鱼消化率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 |
2.4.4 草鱼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2.5 结论 |
试验三 运用Fish-PrFEQ程序建立草鱼投喂管理和污染排放模型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不同生长模型的选择 |
3.2.2 草鱼饲料需求模型 |
3.2.3 草鱼污染动态评估方法 |
3.3 结果 |
3.3.1 草鱼生长模型构建 |
3.3.2 草鱼不同生长阶段饲料需求模型 |
3.3.3 草鱼动态污染排放模型 |
3.4 讨论 |
3.4.1 生长模型的选择 |
3.4.2 草鱼饲料需求模型 |
3.4.3 草鱼污染动态排放模型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章发表情况 |
(2)摄食水平和温度对翘嘴鳜幼鱼生长、排粪、排泄及氮收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鱼类氮收支的理论 |
1.1.1 鱼类生物能量学的理论 |
1.1.2 鱼类氮收支的理论 |
1.2 鱼类氮收支的研究方法 |
1.2.1 摄食 |
1.2.2 排粪 |
1.2.3 排泄 |
1.2.4 生长 |
1.2.5 鱼体的生化组成 |
1.3 翘嘴鳜生物学研究进展 |
1.3.1 分类学研究及形态特征 |
1.3.2 生态学研究 |
1.3.3 食性与营养 |
1.3.4 生理生化的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摄食水平对翘嘴鳜幼鱼生长、排粪、排泄及氮收支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鱼及其驯养 |
2.1.2 养殖系统 |
2.1.3 试验设计 |
2.1.4 生化分析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试验结果 |
2.2.1 不同摄食水平下翘嘴鳜幼鱼的体组成,食物转化效率、吸收效率及特定生长率 |
2.2.2 不同摄食水平下翘嘴鳜幼鱼的氮收支、排粪及氮排泄 |
2.3 结果讨论 |
2.3.1 摄食水平对翘嘴鳜幼鱼体组成、特定生长率及食物转化效率、吸收效率的影响 |
2.3.2 摄食水平对翘嘴鳜幼鱼排粪、氮排泄及氮收支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温度对翘嘴鳜幼鱼生长、排粪、排泄及氮收支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生化分析 |
3.1.4 数据分析 |
3.2 试验结果 |
3.3 结果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野生三角鲂幼鱼鱼体的化学组成及能量密度(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指标测定 |
1.2.2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
2.2 鱼体化学组成和能量密度 |
2.3 体长与鱼体化学组成和能量密度的关系 |
2.4 含水量与其他化学组成和能量密度的关系 |
3 小结与讨论 |
(4)鳗鲡生物能量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方法概述 |
1.1.1 C(摄食能)的测定 |
1.1.2 R(代谢能)的测定 |
1.2 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 |
1.2.1 环境因子对鱼类能量收支的影响 |
1.2.2 非生态因子对鱼类能量收支的影响 |
1.2.3 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 |
1.2.4 鱼类生物能量学模型的建立 |
1.3 鳗鲡生物能量学相关研究进展 |
1.3.1 鳗鲡的生物学特征 |
1.3.2 鳗鲡的生物能量学相关研究进展 |
1.4 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及对鳗鲡养殖的意义 |
第2章 温度及投喂比对鳗鲡氮收支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实验结果 |
2.2.1 温度及投喂比例对鳗鲡氮排泄的影响 |
2.2.2 温度及投喂比例对鳗鲡最大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转化效率的影响 |
2.2.3 温度及投喂比例对鳗鲡氮收支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温度及投喂比例对鳗鲡排泄氮组成的影响 |
2.3.2 温度对鳗鲡氮收支的影响 |
2.3.3 投喂比例对鳗鲡氮收支的影响 |
第3章 温度及投喂比对鳗鲡消化率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实验结果 |
3.2.1 温度及投喂比例对鳗鲡消化率的影响 |
3.2.2 温度及投喂比例对鳗鲡生化组成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温度及投喂比例对鳗鲡消化率的影响 |
3.3.2 温度及投喂比例对鳗鲡生化组成的影响 |
第4章 摄食水平对鳗鲡氮收支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实验结果 |
4.2.1 摄食水平对鳗鲡氮排泄的影响 |
4.2.2 摄食水平对鳗鲡最大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转化效率的影响 |
4.2.3 摄食水平对鳗鲡氮收支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摄食水平对鳗鲡排泄氮组成的影响 |
4.3.2 摄食水平对鳗鲡氮收支的影响 |
第5章 摄食水平对鳗鲡能量收支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5.1.3 数据分析 |
5.2 实验结果 |
5.2.1 摄食水平对鳗鲡特定生长率、消化率的影响 |
5.2.2 不同摄食水平下鳗鲡的生化成分 |
5.2.3 不同摄食水平下鳗鲡的能量收支 |
5.3 讨论 |
5.3.1 摄食水平对鳗鲡消化率、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
5.3.2 摄食水平对鳗鲡生化成分的影响 |
5.3.3 摄食水平对鳗鲡能量收支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鄱阳湖短颌鲚生化组成及其能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鄱阳湖及其渔业状况 |
1.2 短颌鲚的生物学特征 |
1.3 鄱阳湖中短颌鲚的渔业资源状况 |
1.4 我国短颌鲚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5 鱼类生化组成与能量含量的分析 |
1.5.1 生化组成和能量含量的周年变化 |
1.5.2 鱼体生化组成和能量含量的不同季节性变化 |
1.5.3 鱼体生化组成和能量含量在不同生长阶段变化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短颌鲚生化组成的测定与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水分含量测定 |
2.1.2.2 灰分含量测定 |
2.1.2.3 粗脂肪含量测定 |
2.1.2.4 粗蛋白质含量测定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短颌鲚生化组成的周年变化 |
2.2.2 短颌鲚不同季节生化组成的变化 |
2.2.3 短颌鲚不同体重、体长生化组成的变化 |
2.2.4 短颌鲚生化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
2.2.5 短颌鲚的水分含量与灰分、脂肪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 |
2.3 讨论 |
第3章 短颌鲚脂肪酸的组成与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实验样本前处理 |
3.1.2.2 实验样本气相色谱分析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短颌鲚脂防酸的周年变化 |
3.2.2 短颌鲚脂肪酸不同季节的变化 |
3.2.3 不同生长阶段短颌鲚脂肪酸的变化 |
3.3 讨论 |
第4章 短颌鲚氨基酸的组成与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2.1 分析仪器及条件 |
4.1.2.2 样品处理常规水解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短颌鲚氨基酸的周年变化 |
4.2.2 不同季节短颌鲚基酸的变化 |
4.2.3 不同生长阶段短颌鲚氨基酸的变化 |
4.3 讨论 |
第5章 短颌鲚矿物元素的组成与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1.2.1 常量元素测定方法:火焰发射法 |
5.1.2.2 微量元素测定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短颌鲚周年矿物元素的变化 |
5.2.2 短颌鲚不同季节矿物元素的变化 |
5.2.3 不同生长阶段短颌鲚矿物元素的变化 |
5.3 讨论 |
第6章 短颌鲚能量含量的组成与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3 数据处理 |
6.2 实验结果 |
6.2.1 短颌鲚周年能量含量的变化 |
6.2.2 短颌鲚不同季节能量含量的变化 |
6.2.3 短颌鲚不同体重、体长能量含量的变化 |
6.3 讨论 |
第7章 我国鲚属鱼类的生化组成和能量含量及其比较研究 |
7.1 短颌鲚生化组成和能量含量及与其它三种鲚属鱼类的比较 |
7.2 短颌鲚脂肪酸的组成及与其它三种鲚属鱼类的比较 |
7.3 短颌鲚氨基酸的组成及与其它三种鲚属鱼类的比较 |
7.4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3.1 生长率 |
3.2 影响鱼类生长的因子 |
4.1 影响鱼体的生化组成与能值的因子 |
4.2 鱼体各生化组成之间的关系 |
(7)鳜鱼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特征及比较分类研究 |
2 生态研究 |
3 食性与营养的研究 |
4 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
5 生理生化的研究 |
6 遗传学研究 |
7 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
(8)黄颡鱼摄食和投喂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颡鱼的研究概况 |
1.1.1 黄颡鱼的生态习性 |
1.2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的研究进展 |
1.2.1 鱼类的食性 |
1.2.2 鱼类的食物选择性 |
1.2.3 鱼类的摄食节律 |
1.3 投喂策略对鱼类摄食生长的研究进展 |
1.3.1 鱼类的摄食和生长 |
1.3.2 投喂率对鱼类摄食生长的影响 |
1.3.3 投喂频率对鱼类摄食生长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和条件 |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3 数据分析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鱼苗池的浮游动物组成 |
2.2.2 食物种类和出现率 |
2.2.3 食物组成 |
2.2.4 摄食选择性 |
2.2.5 摄食节律 |
2.3 讨论 |
2.3.1 黄颡鱼的食性 |
2.3.2 黄颡鱼的选食行为 |
2.3.3 黄颡鱼的摄食节律 |
第三章 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生化成分分析 |
3.1.4 数据分析 |
3.2 实验结果 |
3.2.1 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
3.2.2 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饲料转化和特定生长的影响 |
3.2.3 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2.4 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 |
3.2.5 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能量收支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投喂率的研究方法 |
3.3.2 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差异的影响 |
3.3.3 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饲料转化和特定生长的影响 |
3.3.4 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5 投饲水平对黄颡鱼幼鱼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 |
3.3.6 黄颡鱼幼鱼的能量收支 |
3.3.7 黄颡鱼幼鱼的适宜投饲水平 |
第四章 投饲频率对黄颡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体成分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生化成分分析 |
4.1.4 数据分析 |
4.2 实验结果 |
4.2.1 投饲频率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
4.2.2 投饲频率对黄颡鱼幼鱼相对增重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4.2.3 投饲频率对黄颡鱼幼鱼摄食量和日摄食模式的影响 |
4.2.4 投饲频率对黄颡鱼幼鱼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投饲频率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 |
4.3.2 投饲频率对黄颡鱼幼鱼日摄食模式的影响 |
4.3.3 投饲频率对黄颡鱼幼鱼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 |
4.3.4 黄颡鱼幼鱼的适宜投饲频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多鳞鱚和锯塘鳢的生化组成及比能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用鱼 |
1.2 鱼体生化组成及比能值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鳞和锯塘鳢的生化组成、实测比能值和理论比能值 |
2.2 多鳞和锯塘鳢的生化组成、实测比能值与水分含量的关系 |
2.3 多鳞和锯塘鳢生化组成与实测比能值的关系 |
3 结论 |
四、体重和摄食水平对鳜和乌鳢身体的生化组成和能值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运用Fish-PrFEQ程序建立草鱼投喂管理和污染排放模型[D]. 罗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2]摄食水平和温度对翘嘴鳜幼鱼生长、排粪、排泄及氮收支影响的研究[D]. 王乾.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3]野生三角鲂幼鱼鱼体的化学组成及能量密度[J]. 林小植,罗毅平. 贵州农业科学, 2011(07)
- [4]鳗鲡生物能量学的研究[D]. 丁益群.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5]鄱阳湖短颌鲚生化组成及其能量分析[D]. 范海霞. 南昌大学, 2011(04)
- [6]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J]. 林祥日. 淡水渔业, 2010(06)
- [7]鳜鱼生物学研究进展[J]. 李明锋. 现代渔业信息, 2010(07)
- [8]黄颡鱼摄食和投喂策略的研究[D]. 方巍.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9]多鳞鱚和锯塘鳢的生化组成及比能值研究[J]. 阎希柱,乔琨. 海洋科学, 2010(02)
- [10]大泷六线鱼鱼体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的季节性变化[J]. 王书磊,姜志强. 中国水产科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