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中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赖冀聪[1](2021)在《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需要在介入手术室内操作DSA设备进行医用X射线曝光才能进行微创手术,而国际上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也并未形成标准,因此在我国开展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与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将蒙特卡洛模拟法、CALDose_X剂量估算法与现场实际测量相结合,利用MCNP5构建介入放射源项模型模拟计算介入患者的胸部位剂量,再利用CALDose_X 5.0剂量估算软件根据现场监测条件直接估算患者的个人剂量。实际测量方面对受检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介入组)采用双剂量计法,对普通放射医务人员(对照组)采用单剂量计法,将热释光剂量片制备成特殊的剂量元件并粘贴于介入患者身上四个身体部位,以此用来实时监测介入患者的入射体表剂量(ESD),并对各级医院的辐射防护用具配备使用情况进行了实际考察。实测结果显示介入组铅衣内人均年有效剂量是对照组的1.71倍,受检医院介入组铅衣外个人剂量Hp(10)与铅衣内个人剂量Hp(10)(有效剂量)的比值要略小于国外研究结果,各级受检医院铅橡胶围裙配备情况(P=0.019)、铅帽配备情况(P=0.030)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与现场实测介入患者的个人剂量结果对比中发现,CALDose_X剂量估算法的结果相对实测结果的误差平均值为7.01%,蒙特卡洛模拟法的结果相对实测结果的误差平均值为7.41%。本研究从实测结果来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均受到更大的辐射剂量,各级医院在防护用具配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表明在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双剂量计法要比单剂量计法更为准确,而从介入患者的个人剂量的模拟估算结果来看,CALDose_X剂量估算法要比蒙特卡洛模拟法更加精准,使用上也更加便捷。
邓志强[2](2021)在《人眼晶状体剂量估算软件开发及青藏高原人群剂量分析》文中认为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于2011年大幅降低眼晶状体剂量限值和放射性白内障的剂量阈值,使得眼晶状体剂量监测与评价等相关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我国白内障的患病率一直呈现较高的水平,特别是青藏高原人群的白内障发病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宇宙射线、紫外线等辐射经过大气层时被吸收较少,导致高海拔人群较低海拔人群受到辐射较多,而眼晶状体作为人体中对辐射最敏感的组织之一,青藏高原的高辐射环境极有可能对居民眼晶状体造成损伤。因此本研究开发了眼晶状体剂量估算软件,用以分析青藏高原居民眼晶状体受到天然宇宙射线辐射的影响,旨在为青藏高原地区居民眼晶状体所受辐射剂量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对评价青藏高原地区居民所受天然辐射剂量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开发了一套人眼晶状体剂量估算软件,该软件可以利用天然宇宙射线的信息来估算眼晶状体受到辐射的吸收剂量和当量剂量。通过CORSIKA模拟得到海拔4300 m处的次级粒子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该软件模拟计算了青藏高原居民眼晶状体的剂量,并据此对青藏高原居民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和终生吸收剂量是否超过了相关剂量限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讨论。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居民眼晶状体受宇宙射线辐射的当量剂量约为3.80 mSv/a。目前放射性白内障的形成仍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是确定性效应,在此条件下青藏高原居民所受宇宙射线辐射不足以致其患上放射性白内障,也有研究表明该效应可能不存在剂量阈值,属于随机性效应,则青藏高原居民眼晶状体受到宇宙射线辐射的剂量偏高,放射性白内障的患病率增大。此外,青藏高原强烈紫外线对眼晶状体的辐射损伤也很大,本文并未对紫外线引起的损伤进行讨论,故青藏高原居民眼晶状体受到的天然辐射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晨[3](2020)在《不同结构设计的氡个人剂量计主要辐射性能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氡及其子体在地球上广泛存在,是最重要的内照射来源,在呼吸道系统造成内照射,尤其是对肺细胞损伤严重,导致肺癌的几率大大增加。铀矿山、非铀矿山和地下涵洞等工作场所作业人员的氡及其子体致个人内照射引起的危害风险尤其要重视,需要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目前用于佩戴的氡个人剂量计及配套的系统主要是采用固体核径迹探测技术,我国已颁布的卫生行业标准《WS/T 675—2020氡及其子体个人剂量监测方法》规定了由采用固体核径迹探测技术的氡个人剂量计、化学蚀刻装置和径迹读出系统组成的测读系统及性能要求。尽管目前有各种系统化的测读系统,也有独立的剂量计以及测读系统,但是我国特别是用于个人监测目的的氡个人累积剂量计没有实现全面普及使用,同时,目前采用固体核径迹技术的氡剂量计种类多样,由于剂量计的滤膜、缝隙、形状、尺寸、体积等均对剂量计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于自动化测读,加之目前国内尚无氡个人剂量测读系统的检验方法、规范或检定规程,有必要开展剂量计及测读系统性能实验方面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TASLIMAGE自动径迹测读系统,对用于氡个人剂量测读的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的化学蚀刻条件进行实验研究,试建立主要辐射性能的参数及实验方法以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不同结构的氡个人剂量计进行实验比较研究,掌握其对测读结果的影响,为设计或选择氡个人剂量计、开展氡个人剂量监测及建立氡个人剂量监测的测读系统性能检验相关规范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如下:(1)调研汇总常用氡个人剂量计的结构特征,建立基于TASLIMAGE自动化径迹识别的测读系统与实验流程,依据氡个人剂量监测规范及参考相关检定规程,试建立主要辐射性能的参数及实验方法。(2)采用英国Track Analysis Systems(TASL)公司生产的探测器并基于TASLIMAGE系统,对蚀刻时间、蚀刻液浓度和蚀刻温度三个主要蚀刻影响条件进行正交试验,对径迹图像和径迹密度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本测读系统的最佳蚀刻条件。(3)用3组同一种剂量计分别配装三种不同材质的滤膜,并配装同一种探测器,使用标准氡室分别进行低、中、高浓度实验以及使用中浓度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累积实验,通过对主要辐射性能研究,分析比较不同材质的滤膜对测读结果的影响。(4)在调研国内外现有的氡剂量计中,选择七种不同结构类型的氡剂量计,配装同一种探测器,使用标准氡室分别进行低、中、高浓度实验以及使用中浓度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累积实验,通过对主要辐射性能研究,分析比较不同结构对测读结果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蚀刻实验发现化学蚀刻时间为3 h、NaOH蚀刻液浓度为7 mol/L、蚀刻温度为80℃时测得的净径迹密度比公司推荐蚀刻条件的高约40.7%。其中,极差法分析三个因素对净径迹密度的影响,极差最大的是是蚀刻温度,极差最小的是蚀刻时间。(2)实验发现聚四氟乙烯滤膜(PTFE)作为氡剂量计滤膜时的探测下限更低,时间累积线性更好,选择PTFE滤膜作为氡个人剂量计的滤膜更佳。(3)在七种氡剂量计的对比实验发现氡剂量计壳体的导电性、尺寸大小、形状和滤过方式都会影响监测结果。结论(1)基于TASLIMAGE系统测读氡时径迹探测器最优的蚀刻条件是蚀刻时间为3 h、NaOH蚀刻液浓度为7 mol/L、蚀刻温度为80℃。其中对净径迹密度影响最明显的因素是蚀刻液浓度,影响最小的是蚀刻时间。(2)滤膜式氡剂量计的滤膜材质是影响监测结果的主要因素,实验中PTFE滤膜作为氡个人剂量计的滤膜更佳。(3)氡剂量计的壳体导电性,形状和尺寸大小等主要特性均可影响对氡剂量计的监测结果。可根据不同监测环境和场所要求选择具有不同特性的氡剂量计。建议氡剂量计壳体使用导电型塑料。缝隙式氡剂量计适合采用直径大、高度矮的圆柱体形的结构设计,而滤膜式氡剂量计更适合采用尺寸为直径小、高度矮的半球体形的结构设计。
赵莹[4](2020)在《硅酸镁热释光剂量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发光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硅酸盐系列的无机磷光体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基质材料,尤其是Mg2SiO4系列,其掺杂稀土后具有良好的热释光灵敏度,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性能的热释光剂量材料。本文首先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Mg2SiO4:RE(RE=Ce、Pr、Nd、Sm、Eu、Tb、Dy、Er、Tm、Yb)系列样品。对比纯Mg2SiO4和Mg2SiO4:RE的热释光谱(TL)发现,随着稀土的掺入,晶格扭曲产生晶体缺陷,这些缺陷和稀土离子的半径有关;Mg2SiO4中的两个不同Mg2+格位允许稀土离子替换,使样品中热释光峰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同一样品中,热释光峰随波长会发生偏移表明稀土发光和缺陷之间有紧密联系;通过对比稀土掺杂Mg2SiO4:RE的热释光,发现Mg2SiO4:Tb的热释光性能最好,因此选用Tb作为掺杂离子进行系统研究。其次,通过改变制备方法(高温固相法和微波加热法)制备了Mg2SiO4:x mol%Tb(x=0.5,1,3,5,7)系列样品。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XRD)表征发现,两种方法合成的样品均为硅酸镁晶相,其荧光光谱(PL)和热释光谱(TL)均为Tb3+的f-f跃迁,不易受周围晶体场的影响,高温固相法的样品热释光发光强度更强,对X射线的热释光响应灵敏度更高;电子顺磁共振谱(EPR)测试结果表明晶格中存在有未成对的电子,其g张量为1.9986。第三,通过改变初始原料(分别以氧化镁和碱式碳酸镁作为镁源)制备了Mg2SiO4:x mol%Tb(x=0.5,1,3,5,7)系列样品。其XRD结果表明使用高温固相法且氧化镁为镁源合成的样品的结晶强度更好;从PL结果可以发现,两种初始原料合成的Mg2SiO4:Tb的荧光均为Tb3+的发射;使用热释光测试后,发现氧化镁作为镁源合成的样品有两个主热释光峰分别在196℃、317℃,而使用碱式碳酸镁(Mg(OH)2?4MgCO3?5H2O)合成的样品其热释光峰分别在196℃、245℃、317℃,表明初始原料的不同会影响样品中的缺陷分布状态,从而影响热释光的发光峰位。Mg2SiO4:3 mol%Tb的热释光性能最佳。第四,使用高温固相法和微波加热法分别制备了Mg2SiO4:Tb,M(M=Li,Na,Ca,Al,Ga)系列样品。对比金属离子和Tb共掺杂样品的XRD发现,双掺并没有改变Mg2SiO4晶相;对样品进行扫描电镜测试(SEM)发现,由微波法合成的样品的微观结构与单掺相比有所变化,由聚集的球状变为块状结构;从PL结果可知,双掺可以有效提高样品的发光效率,不同合成方法合成的双掺样品的TL强度有所差异,微波法中Mg2SiO4:3 mol%Tb,3 mol%Na的热释光灵敏度最高,高温固相法中Mg2SiO4:3 mol%Tb,3 mol%Al的热释光灵敏度最高,其190℃的热释光峰强度最强且基本为单峰,可以用于热释光剂量计的开发和研制。总之,本论文通过对制备方法与原料、掺杂元素、掺杂浓度和共掺杂金属离子的调控,实现了对硅酸镁热释光剂量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发光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Mg2SiO4掺杂系列样品是一种优质的热释光剂量材料,在热释光剂量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张璇[5](2019)在《几种心血管介入诊疗程序第一术者有效剂量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心血管介入诊疗病例数的增加,从事该诊疗程序的术者(尤其是第一术者)因工作量增加致其受照辐射剂量与风险也不断增高,因此,对受照剂量进行有效评估显得十分重要。然而,介入诊疗程序不同、辐射场分布不均且防护设备各异,这对评估其受照剂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且现有的对该工作个人剂量评估方法仍在不断研究当中,因此,需进一步研究心血管介入诊疗程序中第一术者的有效剂量评估方法,这对其个人剂量监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蒙特卡罗模拟计算并利用仿真人体模型实验测量进行验证的方法,对几种心血管介入诊疗程序中第一术者的个人剂量当量和有效剂量进行研究,分析个人剂量当量与有效剂量的关系,以建立利用个人剂量当量估算有效剂量的方法,为开展个人剂量监测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如下:(1)现场调查获得几种常见的心血管介入诊疗程序中的各项参数:如管电压、投照体位等。(2)根据调查结果,在Geant4蒙特卡罗程序中构建心血管介入诊疗程序模拟计算模型;对第一术者的个人剂量当量Hp(10)与有效剂量进行计算,研究其随不同照射及防护条件的变化。(3)根据各种条件下的个人剂量当量Hp(10)和有效剂量计算值,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由个人剂量当量Hp(10)估算有效剂量的回归拟合模型,并依据辐射防护原则,得到适用于本研究条件下的第一术者佩带单个剂量计时与佩带两个剂量计时的最优估算公式(单双剂量计算法)。(4)在仿真模体上穿戴铅衣和铅围脖模拟第一术者,在模体内布放热释光探测器,铅衣内外不同部位布放个人剂量计,现场模拟一种心血管介入诊疗程序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有效剂量及不同部位处的个人剂量当量Hp(10)。(5)将蒙特卡罗建立的估算方法应用于实验测量的个人剂量当量Hp(10)中,与有效剂量进行比较实验研究;同条件下,蒙特卡罗模拟计算得到的个人剂量当量与现场模拟实验测量得到的值进行比较,以验证蒙特卡罗计算模型。研究结果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蒙特卡罗计算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采用不同投照体位照射时,相同佩带部位的个人剂量当量相差15%~340%(平均为145%),有效剂量相差48.1%~70.0%(平均为58.0%);佩戴铅围脖相对于未佩戴铅围脖时的有效剂量低1]5.3%~19.7%(平均17.9%);穿着0.50 mmPb铅衣相对于穿着0.35 mmPb铅衣时的有效剂量低2.17%~~17.5%(平均8.6%);穿着包裹分体式防护套裙相对于穿着包裹式防护围裙时的有效剂量相差-5.88%~~0.94%(平均-2.39%)。(2)在蒙特卡罗方法所模拟的64种情形下,有效剂量与铅衣内个人剂量当量的相关系数为0.817~~0.867(平均0.844);与铅衣外个人剂量当量的相关系数为0.936~0.986(平均0.967)。其中,未佩戴铅围脖时,铅衣外左胸处的剂量当量拟合得到的决定系数R2最大,为0.970;佩戴铅围脖时,铅衣外脖子中间处的剂量当量拟合得到的R2最大,为0.972。(3)当未佩戴铅围脖时,有效剂量可通过铅衣外脖子左侧与铅衣内右胸部的个人剂量计读数加权求得(R2=0.975);当佩戴铅围脖时,有效剂量可通过铅衣外脖子中间处与铅衣内右胸部的个人剂量计读数加权求得(R2=0.991)。(4)本研究建立了新的单双剂量计评估算法,为:E=0.03Hp(10)o.chest,l(无铅围脖)E=0.055Hp(10)o.collar,m(有铅围脖)E=1.6Hp(10)u.chest,r+0.025Hp(10)o,collar,l(无铅围脖)E=2.0Hp(10)u,chest,r+0.05Hp(10)o.collar,m(有铅围脖)(5)利用模体现场模拟测量得到,佩带在铅衣外脖子中间处、铅衣内右胸部个人剂量计的测得值分别为8.535 mSv与0.022 mSv,有效剂量为0.581 mSv。(6)相同条件下,蒙特卡罗计算得到各部位的Hp(10)与实际现场模拟测量得到的Hp(10)相差-17.9%~28.6%(平均为13.5%),且相对趋势上一致,即都在左腰处达到最大;根据本研究提出的公式,得到佩带单个与两个剂量计时的有效剂量分别为0.469和0.471 mSv,相对于实际测量得到的有效剂量的偏差分别为-1]9.2%和-18.9%,均在公式的最低相对偏差范围内。研究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本研究拟合结果,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心血管介入诊疗程序的单双剂量计有效剂量评估方法。其中,双剂量计法比单剂量计法更能合理且准确评估第一术者的有效剂量。(2)将同条件下蒙特卡罗计算得到的值与现场实验测量的值进行比较,同时,对本研究提出的估算方法进行验证,得到了一致的结果。本研究通过蒙特卡罗计算与现场测量验证建立的评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几种心血管介入诊疗程序中第一术者的有效剂量进行评估。本研究构建的蒙特卡罗计算模型整体上可以较好地预测介入诊疗程序中第一术者的受照剂量。此结果可为实际介入诊疗程序中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孙涛[6](2019)在《基于氧化铝器件的应急剂量评估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核战争、严重核事故、重大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源项复杂等特点,此类场景中受辐射危害的对象包括大量未携带个人剂量测量设备的公众、初级响应人员和部分战斗人员,及时准确测量评估其受照剂量,对于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另外上述场景发生后,起初辐射场的分布、特性等随时间快速变化,而受照人员大部分累积剂量往往来自于事件起初发生的一段时间,且在整个事件期间人员活动范围不定、流动性较大,实际情形会比预想更复杂,这些因素都给应急剂量的评估带来更多挑战。本文围绕上述场景中对未携带剂量测量设备人员的受照剂量进行科学评估的现实需求和技术难点,基于国内外应急剂量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具有释光特性的多种材料和器件进行综合筛选比较,发现在各类电子设备和装备中广泛使用的氧化铝基底器件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可行的技术途径,即当上述场景发生后,在现场采集受照人员随身携带的各类电子设备中的氧化铝基底器件,通过测量其释光信号进而得知器件受照剂量,由器件受照剂量经过适当转换得到人员应急剂量。因此本文按照器件释光响应信号-器件受照剂量-人员应急剂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和逻辑思路,重点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1)氧化铝器件的释光机制和特性研究。利用发光峰位移法、峰形法和等温衰减法三种不同方法实验研究了氧化铝器件的TL发光峰动力学级数,确定了其与剂量级氧化铝晶体的关联和差异。采用变加热速率法、初始上升法以及峰形法分别测定以表贴电阻为代表的氧化铝器件的陷阱深度和频率因子,获得此类器件相关释光特性实验数据并探讨了器件的发光机制,从机理上确定其用于应急剂量测量评估的可能性。(2)氧化铝器件的剂量学特性研究。采用垂直梯度冷凝法制备了掺碳氧化铝晶体,显着提高了TL和OSL剂量学性能,其TL灵敏度为TLD-100剂量计的152倍、TL最低可测剂量为0.12μGy;其OSL灵敏度为TLD-500K的1.6倍、OSL最低可测剂量为0.21μGy。以此作为对比的基准,以便同各类氧化铝器件相关特性进行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对氧化铝器件的剂量响应特性、能量响应、最低探测限、测量重复性、灵敏度和一致性等系列特性进行实验研究,获得了详细的测量数据并与掺碳氧化铝晶体的相应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铝器件的系列特性能够满足应急剂量测量需求,是一种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技术途径。(3)基于氧化铝器件的应急剂量评估方法研究。基于释光材料应急剂量评估的基本原理和标准曲线法的基本思想,提出完整的TL和OSL测量流程并对各步骤的确定依据、主要参数等进行了分析讨论和实验确定。设计建立了针对氧化铝器件并可扩展至其他释光材料的多组份单样本再生剂量评估方法,有效解决了此类器件在应急剂量评估中的标准化测量问题。(4)影响因素及修正方法研究。通过系列模拟实验分别对不同使用状态、工作温度、光照时间、取样温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使用状态对表贴电阻TL和OSL释光信号的影响有限,相对变化在±10%以内;工作温度较高时会引起信号损失,最大相对强度损失约为25%;光照和加热会明显降低器件中释光信号强度,经2h自然光照后,最大衰减为53%;中子和β外照射对电子设备内部的氧化铝器件释光信号的影响很小。通过对常温下氧化铝器件中释光信号衰退规律的实验研究,发现TL相对强度与时间对数呈线性关系,OSL相对强度则与时间呈双指数衰减关系。(5)通过蒙卡模拟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光子能量、照射方式、相对位置等因素对氧化铝器件受照剂量的影响。建立了氧化铝器件的蒙卡计算模型并将其置于数字人体模型不同位置,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不同能量和不同照射方式下氧化铝器件单位注量的吸收剂量,进而得到与ICRP 116号出版物中红骨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参考值相对应的刻度系数,建立了人员应急剂量与器件受照剂量之间对应关系。通过上述研究,有效解决了特殊场景下未佩戴剂量测量设备人员应急剂量的科学评估问题,与现有个人剂量测量装备体系形成互补,为应对未来多种场景需求提供实用可靠的技术手段。本文取得初步成果和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1)提出利用人员随身携带氧化铝器件进行应急剂量评估的新途径,实验研究了氧化铝基底表贴电阻的发光动力学级数、陷阱深度和频率因子等参数并获取了详实的研究数据;2)采用垂直梯度冷凝法首次成功制备了剂量级掺碳氧化铝晶体,该方法显着提高了晶体的相关剂量学性能;3)建立多组份单样本再生剂量法为核心的应急剂量评估方法,为大规模人员应急剂量测量评估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4)通过模拟计算给出了器件受照剂量与人体RBE计权红骨髓平均吸收剂量之间的刻度系数,建立了氧化铝器件释光信号、器件受照剂量和人体受照剂量之间的有机关联。
陈洁,边华东[7](2019)在《自动测量热释光读出器硬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设计了用于自动测量热释光读出器的硬件系统。该系统基于STM32作为控制器,根据需求选用定制步进电机,控制器通过对五路步进电机进行程序控制,实现了热释光剂量片测量的全自动过程。采用弹夹作为剂量片的载体进行自动测量,避免了工作人员手动操作引起的误差,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和稳定性。自动测量热释光读出器一次可装载200片个人剂量计,最多可测量800片剂量片,显着提高了测量的效率。
支凯锋,张育飒[8](2016)在《个人剂量监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控制》文中研究表明为校对影响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测量结果的各个项目,对其进行了逐项分析。结果表明:热释光元件的清洁、热释光元件的筛选、热释光元件的刻度是影响测量准确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剂量监测中,上述因素的控制,达到了提高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准确性的目的。为我们能够顺利通过国家疾控中心组织的全国个人剂量比对考试打下了坚实的础。
戴瑜,赵福祥,洪天祺,张永锦,穆青[9](2015)在《工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常见问题分析及应对》文中指出目的解决工业企业领域开展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工作遇到的监测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方法对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工作遇到的问题,包括管理佩戴、辐射类型、回收测量周期、剂量片混用、异常数据处理、监测结果对比、质保与质控等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给出各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法。结论对于工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仍将长时间使用且不可替代。
邢亚飞[10](2014)在《热释光测量技术用于X射线环境辐射剂量监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放射性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工程的基础环节之一,热释光测量技术用于个人剂量、环境剂量监测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热释光探测器量程宽,一般为10-5~103Gy(戈瑞),灵敏度高,能量响应好,不受电磁干扰,体积小,衰退少,测量误差小,使用方便,探测元件来源广泛,可做成各种形状,并可重复使用,适用于多种射线的测量,既可用于常规监测,也可用于事故监测。由于热释光测量是一种相对测量方法,同时热释光探测器存在材料剂量特性(储能性、发光性、剂量响应性、饱和性、光衰退、光响应以及灵敏度对辐射品质的依赖性等),在实际测量过程中,测量准确度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同种类型同样规格的探测器的测量参数也不完全一样,为获得较准确的测量结果,需要调整热释光测量系统的最佳工作条件与状态。本文首先对校准过程中刻度因子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在测量系统校准过程刻度因子的计算中,采用最小二乘法和平均值法计算出的刻度因子均能较好的回归到真实照射计量值,误差均在±5%以内,能够符合测量精度要求。之后对测量系统的相对误差进行研究,通过全国实验室的盲样考核与比对,盲样测量结果能够与约定真值比较吻合,相对误差可控制在±5%以内。另外,通过盲样测量试验比较,分析对比80KeV窄谱X射线标准源、60Co标准源对照射探测器测量结果的影响。在进行了刻度因子优化研究之后,对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进一步试验研究,通过探测器的选择和定期筛选方法、控制探测器的退火方法、发光系统的偏差控制方法、测量工作人员的经验法,进行测量试验,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当量Hp(10)的测量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对α能向、α检定和α角度共计3个影响因子进行计算。之后试验研究同一剂量探测器,对不同能量射线,响应存在的差异,利用60Co标准源刻度剂量探测器,选用目前使用最广泛、性能较好的LiF(Mg, Cu,P)剂量探测器进行能量响应稳定性试验。在热释光测量系统进行以上一系列的的最佳工作条件与状态研究之后,进行实际应用研究。首先,进行规模应用研究,对陕西某地级市常规的医疗机构、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共计71家单位的265名从事放射的工作人员进行的全年剂量监测,发放监测用探测器614个,通过全年的4批次试验,统计出该地区剂量分布现状。最后,进行热释光法用于极短曝光时间(10-7-10-8s)的闪光X射线装置的剂量监测研究,试验中与目前常用的几种直读式X射线检测仪器做对比,说明热释光法能够对闪光X射线发生装置发射的脉冲X射线做出更有效的响应,在主照射方向距X射线管10m以内,热释光法测量结果与理论推算的结果非常接近,相对误差在9%以内。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用于闪光X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监测是可行的。
二、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中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中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X射线的基本性质 |
1.1.2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1.1.3 X射线的衰减规律 |
1.1.4 描述辐射剂量的物理量概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2 患者的个人剂量模拟方法 |
2.1 检查指标介绍 |
2.2 介入放射医用X射线的蒙特卡洛模拟 |
2.2.1 蒙特卡洛方法介绍 |
2.2.2 介入放射医用X射线管工作原理介绍 |
2.2.3 介入放射医用X射线管的源项构建 |
2.3 CALDose_X剂量估算法 |
2.3.1 CALDose_X剂量估算软件介绍 |
2.3.2 CALDose_X5.0的使用 |
2.4 小结 |
3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 |
3.1 个人剂量监测方法介绍 |
3.1.1 单剂量计法 |
3.1.2 双剂量计法 |
3.2 调查监测对象 |
3.2.1 选取对比指标 |
3.3 仪器与材料 |
3.3.1 热释光剂量片的选取 |
3.3.2 Ⅴ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的使用操作 |
3.3.3 RGD-3B热释光剂量仪的使用操作 |
3.4 实际剂量监测过程和统计方法 |
3.4.1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
3.4.2 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 |
3.4.3 介入机房周边辐射监测 |
3.4.4 统计学方法 |
3.5 小结 |
4 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比较 |
4.1 现场实测研究结果 |
4.1.1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
4.1.2 受检医院介入科室放射防护用具使用调查情况 |
4.1.3 介入放射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
4.1.4 介入手术操作位以及机房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
4.2 模拟结果 |
4.2.1 CALDose_X5.0模拟患者ESD结果 |
4.2.2 蒙特卡洛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对 |
4.3 小结 |
5 结果讨论与建议 |
5.1 结果讨论 |
5.1.1 对单剂量计法和双剂量计法的评价 |
5.1.2 模拟结果讨论 |
5.2 辐射防护改进建议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MC模拟介入放射DSA医用X射线源项程序 |
附录B 受检医院介入机房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性能与防护监测报告 |
(2)人眼晶状体剂量估算软件开发及青藏高原人群剂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青藏高原辐射环境 |
1.1.2 宇宙射线辐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辐射致眼晶状体剂量 |
2.1 辐射的生物效应 |
2.2 辐射对眼晶状体的危害 |
2.3 眼晶状体剂量计算方法 |
第三章 眼晶状体剂量估算软件 |
3.1 软件开发环境 |
3.1.1 软件开发语言 |
3.1.2 软件开发工具 |
3.2 眼晶状体剂量估算软件的功能 |
3.2.1 软件的组成 |
3.2.2 软件的功能描述 |
3.3 软件主界面的建立 |
3.4 输入和输出功能的实现 |
3.4.1 手动型和选择型输入功能的实现 |
3.4.2 自动读取型输入功能的实现 |
3.4.3 数据输出功能 |
3.5 转换系数趋势图 |
3.5.1 转换系数的来源 |
3.5.2 转换系数的读取和计算 |
3.5.3 趋势图背景的建立 |
3.5.4 趋势图坐标系的建立 |
3.5.5 转换系数趋势图的绘制 |
3.6 软件调试及计算程序的可靠性 |
3.6.1 软件调试 |
3.6.2 计算结果可靠性的验证 |
第四章 青藏高原居民眼晶状体当量剂量模拟计算 |
4.1 羊八井地区能谱模拟及注量率计算 |
4.2 人体模型不同器官实测结果与软件计算结果的比较 |
4.3 各种粒子对高原居民眼晶状体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光子眼晶状体的转换系数 |
附录2 电子眼晶状体的转换系数 |
附录3 中子眼晶状体的转换系数 |
附录4 趋势图坐标系的程序设计 |
附录5 趋势图绘制的程序设计 |
附录6 剂量计算的部分关键程序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3)不同结构设计的氡个人剂量计主要辐射性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氡及其来源 |
1.1.2 氡的危害 |
1.1.3 氡的监测方法 |
1.1.3.1 主动式监测 |
1.1.3.2 被动式监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氡个人剂量计发展 |
1.2.2 国内外常用氡个人剂量计结构 |
1.2.3 固体核径迹的测读系统 |
1.2.4 氡个人剂量测读系统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测读系统及主要辐射性能 |
2.1 氡个人剂量测读 |
2.1.1 个人待积有效剂量 |
2.1.2 累积氡暴露量 |
2.2 测读系统 |
2.2.1 本研究采用的氡个人剂量计 |
2.2.2 固体核径迹探测器 |
2.2.3 化学蚀刻 |
2.2.4 固体核径迹图像自动测读系统 |
2.2.5 测读实验程序(流程) |
2.3 主要辐射性能 |
2.3.1 有关术语 |
2.3.2 氡照射量浓度响应与刻度系数 |
2.3.3 不确定评定 |
2.4 刻度与照射的氡室 |
2.4.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标准氡室 |
2.4.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氡室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最佳化学蚀刻条件的实验研究 |
3.1 化学蚀刻的主要影响因素 |
3.2 正交实验 |
3.2.1 实验设计 |
3.2.2 剂量计准备与照射 |
3.2.3 化学蚀刻 |
3.2.4 数据读取 |
3.3 计算方法 |
3.3.1 正交实验极差分析法 |
3.3.2 氡浓度计算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3.4.1 径迹图像特征 |
3.4.2 净径迹密度 |
3.4.3 最佳化学蚀刻条件的测读对比 |
3.4.4 蚀刻条件影响分析 |
3.4.5 径迹图的对比 |
3.4.6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种不同材质滤膜的对比实验 |
4.1 滤膜 |
4.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浓度响应性能实验 |
4.3.2 时间响应性能实验 |
4.3.3 化学蚀刻 |
4.3.4 数据读取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浓度响应性能试验 |
4.4.2 时间响应性能实验 |
4.4.3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种氡剂量计的主要辐射性能比较 |
5.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5.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5.2.1 浓度性能实验 |
5.2.2 时间性能实验 |
5.2.3 化学蚀刻 |
5.2.4 数据读取 |
5.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各种氡剂量计在不同氡浓度下的性能比较 |
5.3.2 各种氡剂量计不同时间下的性能比较 |
5.3.3 测读结果的不确定度 |
5.3.4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4)硅酸镁热释光剂量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发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热释光简介 |
1.1.1 热释光发光机理 |
1.1.2 热释光发光模型 |
1.1.2.1 简单的热释光发光模型 |
1.1.2.2 较复杂的热释光发光模型 |
1.1.3 热释光分析方法 |
1.1.4 热释光技术的应用 |
1.1.5 热释光剂量学 |
1.1.5.1 热释光剂量学的性质 |
1.1.5.2 常见的热释光材料 |
1.2 硅酸镁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 硅酸镁材料的制备方法 |
1.3.1 高温固相法 |
1.3.2 溶胶-凝胶法 |
1.3.3 水热合成法 |
1.3.4 微波加热法 |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章 样品制备与表征 |
2.1 稀土掺杂硅酸镁的制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样品制备工艺 |
2.1.2.1 高温固相法制备硅酸镁 |
2.1.2.2 微波加热法制备硅酸镁 |
2.1.2.3 硅酸镁的实验原理及制备流程 |
2.2 样品表征方法 |
第3章 稀土掺杂硅酸镁材料的热释光 |
3.1 稀土掺杂硅酸镁的XRD |
3.2 稀土掺杂硅酸镁的发射光谱 |
3.3 纯硅酸镁的三维热释光 |
3.4 稀土掺杂硅酸镁的二维热释光 |
3.5 稀土掺杂硅酸镁的三维热释光 |
3.5.1 Mg_2SiO_4: Ce的三维热释光 |
3.5.2 Mg_2SiO_4: Pr的三维热释光 |
3.5.3 Mg_2SiO_4: Nd的三维热释光 |
3.5.4 Mg_2SiO_4: Sm的三维热释光 |
3.5.5 Mg_2SiO_4: Eu的三维热释光 |
3.5.6 Mg_2SiO_4: Tb的三维热释光 |
3.5.7 Mg_2SiO_4: Dy的三维热释光 |
3.5.8 Mg_2SiO_4: Er的三维热释光 |
3.5.9 Mg_2SiO_4: Tm的三维热释光 |
3.5.10 Mg_2SiO_4: Yb的三维热释光 |
3.6 不同稀土掺杂硅酸镁热释光特性的对比 |
3.7 小结 |
第4章 Mg_2SiO_4: Tb热释光材料 |
4.1 不同原料高温固相法制备铽掺杂硅酸镁 |
4.1.1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XRD |
4.1.2 硅酸镁的SEM |
4.1.3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PL影响 |
4.1.4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TL影响 |
4.1.5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EPR影响 |
4.2 不同原料微波加热法制备铽掺杂硅酸镁 |
4.2.1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XRD |
4.2.2 硅酸镁的 SEM |
4.2.3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PL影响 |
4.2.4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TL影响 |
4.2.5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EPR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Mg_2SiO_4: Tb,M双掺热释光材料 |
5.1 高温固相法合成Mg_2SiO_4: Tb,M(M=Na,Ca,Al) |
5.1.1 Mg_2SiO_4: Tb,M的XRD |
5.1.2 Mg_2SiO_4: Tb,M的PL |
5.1.3 Mg_2SiO_4: Tb,M的TL |
5.1.4 Mg_2SiO_4: Tb,M的三维热释光 |
5.2 微波加热法合成Mg_2SiO_4: Tb,M(M=Li,Na,Ca,Al,Ga) |
5.2.1 Mg_2SiO_4: Tb,M的XRD |
5.2.2 Mg_2SiO_4: Tb,M的SEM |
5.2.3 Mg_2SiO_4: Tb,M的PL |
5.2.4 Mg_2SiO_4: Tb,M的二维TL |
5.2.5 Mg_2SiO_4: Tb,M的三维TL |
5.3 小结 |
第6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1 不同的稀土掺杂对硅酸镁发光的影响 |
6.2 不同合成方法对Mg_2SiO_4: Tb性能的影响 |
6.3 初始原料对Mg_2SiO_4: Tb性能的影响 |
6.4 金属离子双掺对Mg_2SiO_4: Tb性能的影响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几种心血管介入诊疗程序第一术者有效剂量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评价指标 |
1.2.2 算法研究方法 |
1.2.3 评价算法 |
1.2.4 影响算法评估差异的因素 |
1.2.5 文献调研总结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现场调查及蒙特卡罗方法程序计算 |
2.1 现场调查 |
2.1.1 调查地点及例数 |
2.1.2 调查内容 |
2.1.3 调查结果 |
2.2 蒙特卡罗方法及程序介绍 |
2.3 蒙特卡罗模型几何体搭建 |
2.3.1 源项的构建 |
2.3.2 诊疗床及影像接收器 |
2.3.3 可计算人体模型 |
2.3.4 个人剂量计 |
2.4 蒙特卡罗物理参数及条件设置 |
2.4.1 物理参数设置 |
2.4.2 能谱设置 |
2.4.3 视野设置 |
2.4.4 动脉入路设置 |
2.4.5 投照方位设置 |
2.4.6 防护设备 |
2.4.7 模拟计算的各参数变化 |
2.5 剂量计算 |
2.5.1 器官剂量 |
2.5.2 当量剂量 |
2.5.3 有效剂量 |
2.5.4 剂量当量 |
2.6 有效剂量评估 |
2.6.1 单剂量计法 |
2.6.2 双剂量计法 |
2.6.3 与4种单双剂量计算法之间的比较 |
第三章 现场仿真人体模型测量 |
3.1 现场仿真人体模型模拟法 |
3.2 热释光原理 |
3.3 主要测量仪器设备 |
3.4 实验步骤 |
3.4.1 热释光探测器及剂量计的准备 |
3.4.2 热释光探测器及剂量计的布放 |
3.4.3 仿真人体模型实验 |
3.5 测量计算 |
3.6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3.7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蒙特卡罗计算结果 |
4.1.1 个人剂量当量 |
4.1.2 器官剂量 |
4.1.3 有效剂量 |
4.1.4 有效剂量评估 |
4.1.5 讨论 |
4.2 现场仿真人体模型测量 |
4.2.1 有效剂量 |
4.2.2 个人剂量当量 |
4.2.3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4.2.4 讨论 |
4.3 对蒙特卡罗计算结果的验证 |
4.3.1 个人剂量当量 |
4.3.2 算法评估 |
4.3.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6)基于氧化铝器件的应急剂量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内容 |
1.1 应急剂量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1.1 代表性研究 |
1.1.2 生物学方法 |
1.1.3 物理方法 |
1.1.4 数学模拟方法 |
1.1.5 评估方法比较 |
1.2 释光材料在应急剂量测量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
1.2.1 环境介质释光特性与应用研究 |
1.2.2 个体生物样品释光特性及应用 |
1.2.3 随身携带物品释光特性与应用研究 |
1.2.4 小结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氧化铝器件用于剂量测量的原理及释光机制 |
2.1 释光现象及其发光过程 |
2.2 基于氧化铝器件的应急剂量评估原理 |
2.3 氧化铝器件TL发光特征与动力学参数研究 |
2.3.1 氧化铝器件的TL发光特征 |
2.3.2 发光峰动力学级数的确定 |
2.3.3 激活能和频率因子的测定 |
2.3.4 与剂量级掺碳氧化铝晶体动力学参数的比较 |
2.4 氧化铝器件的OSL特性研究 |
2.4.1 激发方式的影响 |
2.4.2 预热对器件OSL信号的影响 |
2.4.3 样品温度对OSL信号的影响 |
2.4.4 对上述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 |
2.5 氧化铝器件TL与 OSL之间的关系研究 |
2.5.1 相关机理分析 |
2.5.2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2.5.3 可能的机理解释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氧化铝器件的剂量学特性研究 |
3.1 标准样品制备与剂量学性能测试 |
3.1.1 标准样品制备方法 |
3.1.2 OSL性能测试 |
3.1.3 TL性能测试 |
3.2 待测样品筛选 |
3.2.1 待测样品应具备的特征 |
3.2.2 待测样品类型和研究对象的确定 |
3.2.3 氧化铝基底表贴电阻代表性样品选择 |
3.2.4 不同封装形式和不同生产厂家样品的实验比较 |
3.2.5 已使用过样品和新样品之间的对比实验 |
3.3 氧化铝器件的基本剂量学特性研究 |
3.3.1 剂量响应特性 |
3.3.2 探测限 |
3.3.3 能量响应 |
3.3.4 重复性 |
3.3.5 灵敏度和一致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氧化铝器件的应急剂量评估方法设计 |
4.1 建立评估方法的目的 |
4.2 标准曲线的建立方式 |
4.2.1 剂量标定方法 |
4.2.2 构建标准曲线样品的确定 |
4.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4.3 评估方法设计与优化 |
4.3.1 样品准备 |
4.3.2 初始信号S0 的测定 |
4.3.3 系列再生剂量Di的确定 |
4.3.4 预热样品 |
4.3.5 循环次数的确定 |
4.3.6 不退火的影响 |
4.3.7 测量流程 |
4.3.8 评估方法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响因素及修正方法 |
5.1 使用过程的影响 |
5.1.1 不同使用状态 |
5.1.2 不同工作温度 |
5.2 取样过程的影响 |
5.2.1 光照的影响 |
5.2.2 取样温度的影响 |
5.2.3 其他辐照的影响 |
5.3 信号衰退的影响 |
5.3.1 室温下TL信号的衰退 |
5.3.2 室温下OSL信号的衰退 |
5.3.3 氧化铝器件释光信号室温衰退机理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蒙卡模拟与实验研究 |
6.1 蒙卡计算模型的建立 |
6.1.1 氧化铝基底表贴电阻(SMR)计算模型的建立 |
6.1.2 智能手机计算模型的建立 |
6.2 自由空间中表贴电阻响应规律的模拟计算与实验测量 |
6.2.1 模拟计算 |
6.2.2 实验验证 |
6.3 手机中表贴电阻响应模拟计算与实验测量 |
6.3.1 模拟计算 |
6.3.2 实验验证 |
6.4 ISO 板模上手机电阻响应模拟计算及实验研究 |
6.4.1 模拟计算 |
6.4.2 实验研究 |
6.4.3 结果讨论 |
6.5 ICRP体模不同位置不同受照情形模拟计算 |
6.5.1 位置定义 |
6.5.2 不同照射方式定义 |
6.5.3 手机电阻单位注量吸收剂量模拟计算 |
6.5.4 刻度系数计算与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7)自动测量热释光读出器硬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设计 |
2 硬件系统设计 |
2.1 控制器 |
2.2 电机运行模块 |
3 自动测量实现 |
3.1 自动测量流程 |
3.2 测试程序 |
4 结论 |
(9)工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常见问题分析及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1个人剂量计的规范管理及佩戴 |
2针对辐射类型选择合适的个人剂量计 |
3个人剂量计及时回收测量的重要性 |
4不同批次热释光剂量片的更换及混用 |
5读数异常的剂量片的处理 |
6每季度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纵向对比 |
7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8结束语 |
(10)热释光测量技术用于X射线环境辐射剂量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环境辐射剂量监测的范围 |
1.1.2 开展剂量监测的法律依据 |
1.1.3 我国剂量监测的现状分析 |
1.1.4 热释光测量技术的应用现状 |
1.2 热释光剂量监测技术原理 |
1.2.1 热释光与能带理论 |
1.2.2 热释光材料的特点 |
1.3 热释光技术在剂量监测、数据处理过程的影响因子 |
1.3.1 监测的类型与监测的量 |
1.3.2 监测的频度 |
1.3.3 测量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
1.3.4 监测的质量保证 |
1.3.5 测量元件的性能 |
1.4 剂量监测实验及数据处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
1.4.1 热释光探测材料特性带来的问题 |
1.4.2 数据计算处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5.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
1.5.3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 |
2 热释光技术用于 X 射线环境辐射剂量监测方法研究 |
2.1 主要试验装置性能与试验方法选择 |
2.1.1 试验装置及性能 |
2.1.2 热释光剂量计的标定方法选择 |
2.2 热释光剂量测量的校准 |
2.2.1 试验条件与方法 |
2.2.2 刻度因子计算结果 |
2.2.3 校准结论 |
2.3 外照射个人剂量盲样测量结果 |
2.3.1 试验条件与方法 |
2.3.2 盲样测量结果分析 |
2.3.3 盲样测量结论 |
2.4 外照射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不确定度 |
2.4.1 试验条件与方法 |
2.4.2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计算 |
2.4.3 结论及建议 |
2.5 LiF(Mg、Cu、P)探测器能量响应稳定性 |
2.5.1 试验条件与方法 |
2.5.2 能量响应稳定性结果分析 |
2.5.3 结论 |
2.6 本章小结 |
3 热释光剂量监测方法应用研究 |
3.1 X 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分析 |
3.1.1 试验条件与监测方法 |
3.1.2 2013 年度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
3.1.3 结果讨论 |
3.2 热释光法对闪光 X 射线发生装置的放射防护监测 |
3.2.1 试验条件与主要仪器 |
3.2.2 试验及监测方法 |
3.2.3 主照射方向输出剂量测量结果与讨论 |
3.2.4 闪光 X 射线发生装置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与讨论 |
3.2.5 试验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中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 赖冀聪. 东华理工大学, 2021(02)
- [2]人眼晶状体剂量估算软件开发及青藏高原人群剂量分析[D]. 邓志强. 西藏大学, 2021(12)
- [3]不同结构设计的氡个人剂量计主要辐射性能比较研究[D]. 王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4]硅酸镁热释光剂量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发光机理研究[D]. 赵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几种心血管介入诊疗程序第一术者有效剂量评估方法研究[D]. 张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6]基于氧化铝器件的应急剂量评估方法[D]. 孙涛. 军事科学院, 2019(09)
- [7]自动测量热释光读出器硬件系统设计[J]. 陈洁,边华东.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9(02)
- [8]个人剂量监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控制[J]. 支凯锋,张育飒. 科技展望, 2016(10)
- [9]工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常见问题分析及应对[J]. 戴瑜,赵福祥,洪天祺,张永锦,穆青. 中国辐射卫生, 2015(04)
- [10]热释光测量技术用于X射线环境辐射剂量监测的研究[D]. 邢亚飞. 长安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