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的角化过度性汗孔角化症

突出的角化过度性汗孔角化症

一、显着角化过度型汗孔角化症(论文文献综述)

董子月,韦旭华,赵晖[1](2021)在《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汗孔角化症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汗孔角化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郑州人民医院皮肤科的23例汗孔角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采用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能量为(6.6~7.6)J/cm2。治疗前及随访时均采用佳能相机拍照记录患者的皮损情况。结果 23例患者中男6例,女17例,年龄(37±14.43)岁。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并随访,有效19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2.61%。平均随访1年,未见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瘢痕形成等不良反应。结论 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汗孔角化症有效且安全。

马龙[2](2021)在《异维A酸治疗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汗孔角化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角化性皮肤病,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属于汗孔角化症的一种。异维A酸属于维生素A的衍生物类药物,在临床上可治疗重度或难治性痤疮、毛周角化症、毛发红糠疹及银屑病等角化性皮肤病,是治疗DSAP的常用药物。本论文对DSAP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疾病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深入研究,同时对异维A酸药物的药理活性、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论述。综合二者间的作用机制发现异维A酸在治疗DSAP方面效果显着。

周嘉青,陶璐,颜克香,栾菁,张乔安,潘洁雯,张正华,沈蕾[3](2021)在《寻常型银屑病和汗孔角化症患者外周血Vγ9Vδ2 T细胞的表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 vulgaris,PV)和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PK)患者的外周血Vγ9Vδ2 T细胞比例和表型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来检测PV组(n=33)、PK组(n=19)及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n=33)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CD3、Vγ9、Vδ2、CLA、CD27、CD45RA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较,Vγ9Vδ2 T细胞占总T细胞的比例和CLA+Vγ9Vδ2 T细胞占总Vγ9Vδ2 T细胞的比例分别在PV组(t=-2.349,P=0.022 4;t=-3.277,P=0.001 7)和PK组(t=-2.226,P=0.030 6;t=-2.901,P=0.005 5)出现显着减少;Vγ9Vδ2 T细胞分化成TCM的比例在PV组和PK组分别出现明显下降(t=-4.932,P<0.0001;t=-2.572,P=0.013 1);同时,TEMRA的比例在PV组和PK组均出现明显升高(t=3.849,P=0.0003;t=2.236,P=0.0353);TEM比例的下降仅在PV组具有统计学意义(t=-3.303,P=0.001 8)。结论 PV和PK患者的外周血Vγ9Vδ2 T细胞的比例和表型具有相似性,该细胞可能迁移至皮肤,参与皮肤的自身炎症应答。

卢阳,张琴,余音,蒋有让,冯林[4](2021)在《阴囊汗孔角化病6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报告6例阴囊汗孔角化病。6例患者发病年龄分布于24~59岁,其中5例发病年龄在24~34岁。临床均表现为阴囊斑块,2例为单发皮疹,4例为多发皮疹,其中1例同时累及阴囊及臀部;临床无症状者2例,伴瘙痒者4例。组织病理均表现为角化过度伴柱状角化不全,角化不全柱下方可见角化不良细胞,棘层增生肥厚;真皮浅层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6例患者均诊断为汗孔角化病。2例单发者均予以手术切除,2例外用维A酸类药物,1例短期口服阿维A治疗,1例拒绝治疗。

蔚志仁,梁惠芳,孔祥君,石晶,赵艳霞,刘栋[5](2021)在《斑块型汗孔角化症伴细胞异型1例》文中提出报道1例颈部斑块型汗孔角化症(PK)伴细胞异型。患者男,59岁,颈部红斑,丘疹10年。皮肤科检查:左侧颈部单发5 cm×8 cm的不规则红色斑块,境界清楚,边缘呈轻度堤状隆起,皮沟加深,部分皮损结痂伴轻度脱屑。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不全,中性粒细胞聚集,局灶表皮内可见角化不全柱,其下为角化不良细胞,表皮下部棘细胞排列紊乱,少数细胞核较大,真皮浅层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诊断:PK伴细胞轻度非典型增生。

杨丹琦,赵旭明,周向昭[6](2020)在《臀部汗孔角化症一例》文中指出患者,男,55岁。双侧臀部可见弥漫分布的褐红色丘疹。组织病理示:圆锥形板层出现柱状角化不全特征性改变,表皮呈轻度乳头瘤样增生。诊断:汗孔角化症。给予阿维A胶囊口服,卤米松乳膏及维A酸乳膏外用。治疗8周后皮损好转。

师绍敏,冀雅聪,张艳丽,刘亚玲[7](2020)在《阴囊汗孔角化病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患者男,50岁,因阴囊多发丘疹和斑块10余年,于2013年6月15日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阴囊部位出现数个粟粒大丘疹,偶有轻微瘙痒,未予诊治。随后丘疹逐渐增多并增大,呈圆形扁平丘疹或斑块,曾自行外用酮康唑乳

徐艳江,杨汝斌,王敏华,黄玲[8](2020)在《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病1例》文中研究指明患者女,55岁。因"躯干、双上臂、前臂褐色斑丘疹7年,加重半年"就诊。皮肤专科检查:躯干、双上臂、前臂可见对称、播散性分布的针尖至黄豆大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丘疹,边缘堤状隆起,中央萎缩凹陷。皮损病理检查:角质层可见角化不全细胞柱,其下颗粒层消失,棘层内有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符合汗孔角化症。予外用维A酸软膏后病情稍有改善。

孙良丹[9](2020)在《汗孔角化症》文中指出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表皮角化性疾病,其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角质层是一列紧密贴合的角化不全的细胞,临床上表现为边缘堤状隆起,中央处皮肤轻度萎缩,可离心扩张。本病病程缓慢,多见于男性,往往无自觉症状,皮损可长期存在,很难痊愈。该疾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其外显不完全,大多数病例是由散发性突变引起的。该病的发病机制不明,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甲羟戊酸途径基因突变与汗孔角化症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疾病目前暂无特效治疗方法,并且有癌变可能,患者需注意定期随访。

冯杭娜,张会龙,李品环,彭子晴,杨光艳,黄长征[10](2020)在《孤立性斑块状汗孔角化症1例》文中指出1病历摘要患者男,53岁。因左下肢近腘窝处大片浸润性红色斑块3年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上述部位发生一小丘疹,后逐渐增大,缓慢向周边扩展形成斑片、斑块,皮损边缘稍隆起,自觉微痒。曾在外院诊断为"湿疹"、"神经性皮炎"、"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等,局部外用过糖皮质激素、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及口服白芍总

二、显着角化过度型汗孔角化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着角化过度型汗孔角化症(论文提纲范文)

(1)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汗孔角化症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前准备
    2.2 治疗
    2.3 治疗后护理
    2.4 疗效评定标准[4]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随访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3.2 不良反应
    3.3 术后复发
    3.4 典型病例
4 讨论

(2)异维A酸治疗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SAP疾病的研究
    1.1 汗孔角化病中DSAP的发病原因
    1.2 DSAP患者临床症状
    1.3 DSAP临床检查诊断
    1.4 DSAP临床治疗
2 异维A酸药物的研究
    2.1 异维A酸药物的药理活性
    2.2 异维A酸药物的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
    2.3 异维A酸药物禁忌及注意事项
    2.4 异维A酸药物不良反应
3 异维A酸在治疗DSAP方面的应用

(3)寻常型银屑病和汗孔角化症患者外周血Vγ9Vδ2 T细胞的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4)阴囊汗孔角化病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讨论

(5)斑块型汗孔角化症伴细胞异型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2 讨论

(7)阴囊汗孔角化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2 讨论

(8)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9)汗孔角化症(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2 诱因及发病机制
    2.1 MVK基因突变
    2.2 MVD基因突变
    2.3 PMVK基因突变
    2.4 FDPS基因突变
3 临床表现
    3.1 Mibelli型PK
    3.2 浅表播散型PK和光化性浅表播散型PK
    3.3 线状型PK
    3.4 点状型PK和掌跖泛发性型PK
4 辅助检查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6 治疗
    6.1 外用药及口服药物
        6.1.1 局部外用维生素D3衍生物
        6.1.2 局部或系统应用维甲酸
        6.1.3 咪喹莫特
        6.1.4氟尿嘧啶
        6.1.5 甲丁酸因烯醇
        6.1.6 双氯芬酸
        6.1.7 斑蝥素贴膏
        6.1.8 免疫抑制剂
    6.2 物理疗法
        6.2.1 激光疗法
        6.2.2 Grenz Rays
        6.2.3 光动力疗法
        6.2.4 强化脉冲光
    6.3 外科干预
7 预后
8 结语及展望

(10)孤立性斑块状汗孔角化症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2 讨论

四、显着角化过度型汗孔角化症(论文参考文献)

  • [1]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汗孔角化症效果分析[J]. 董子月,韦旭华,赵晖. 皮肤病与性病, 2021(05)
  • [2]异维A酸治疗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的研究进展[J]. 马龙. 中外医学研究, 2021(22)
  • [3]寻常型银屑病和汗孔角化症患者外周血Vγ9Vδ2 T细胞的表型分析[J]. 周嘉青,陶璐,颜克香,栾菁,张乔安,潘洁雯,张正华,沈蕾.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1(03)
  • [4]阴囊汗孔角化病6例[J]. 卢阳,张琴,余音,蒋有让,冯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1(05)
  • [5]斑块型汗孔角化症伴细胞异型1例[J]. 蔚志仁,梁惠芳,孔祥君,石晶,赵艳霞,刘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1(01)
  • [6]臀部汗孔角化症一例[J]. 杨丹琦,赵旭明,周向昭.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05)
  • [7]阴囊汗孔角化病1例[J]. 师绍敏,冀雅聪,张艳丽,刘亚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0(03)
  • [8]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病1例[J]. 徐艳江,杨汝斌,王敏华,黄玲.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0(01)
  • [9]汗孔角化症[J]. 孙良丹. 皮肤科学通报, 2020(01)
  • [10]孤立性斑块状汗孔角化症1例[J]. 冯杭娜,张会龙,李品环,彭子晴,杨光艳,黄长征.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0(01)

标签:;  ;  ;  ;  

突出的角化过度性汗孔角化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