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江南水乡拍摄蚱蜢舟(论文文献综述)
龙世君[1](2020)在《基于环城游憩带视野下的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共假期次数和时间的增多,旅游者需求的不断转变和我国旅游转型升级,环城游憩逐渐成为人们出游首选。弥勒市被誉为“昆明市后花园”,伴随着云桂高铁的开通,弥勒市旅游业将会迎来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通过研究弥勒市旅游与满意度现状,提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路径。从民族理念认知、民族行为认知、民族视觉认知三个方面构建民族认知体系。通过加强政府主导地位、改善投融资环境、促进旅游区域一体化、搭建宣传平台、注重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构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保障体系。以技术和政策两个层面保障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促进弥勒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弥勒市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陈发明[2](2010)在《历史洪流中的卑微人形 ——一九八○年代小说美学形态之一脉》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九八〇年代(具体指一九七〇年代末至一九八〇年代末)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以寻绎新的、能揭示一九八〇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发展趋势的历史叙述为旨归,以历史的美学的方法,对一九八〇年代中国小说创作作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导论:本部分从中国二十世纪美学与政治的紧密关系分析入手,指出中国一九八〇年代小说是在中国社会历史转型的背景下发生,并且呼应了这一意义巨大的历史转型;在描述国内外研究状况基础上,立足批判解构的立场,对一九八〇年代的小说创作予以新的叙述;并从美学形态入手,提出优美形态的小说这一概念,指出所谓优美形态的小说,无论是在小说描写表现的对象,叙述者对于这样的人生与世界的态度,还是小说的文本都表现出与崇高形态的小说不同的一系列特征;进一步分析这一美学形态背后的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内容,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本部分主要过时间、空间、人物、情节等小说形态的结构性要素,对优美形态小说展开分析论述。优美形态小说在时间表达上,解构了线性“宏伟时间”叙事模式,确立了个人化经验时间的表达方式;在空间叙事上,致力于揭示庸常人生自为的世俗化空间;人物的性格不是小说的首要目标,世俗生活中卑微人物不再是批判、启蒙、改造的对象,而是认同与欣赏的“客体化”风景;“自然化”成为情节编排的标准,世俗生活逻辑决定了情节要素的运行准则。第二章:本部分主要从美学与性别冲突的视角考察一九八〇年代优美形态小说的性别意识,结合小说创作情况,分析、探讨崇高美学对性别的扭曲乃至改写情况,重点分析优美形态小说在对生活的观照方式、人物表达、场景描绘等方面呈现的女性化文本特征,揭示其背后的叙事动机。第三章:本部分首先探讨中国二十世纪崇高形态叙事对日常性卑微个体的批判、改造,讨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内涵;然后分析一九八〇年代日常卑微个体重现的文化思潮背景;最后讨论一九八〇年代文学实践对日常性、世俗化的卑微人生的呈现形式,重点分析讨论刘心武等京味小说、李庆西的《人间笔记》和新写实小说中的个体形象,揭示其精神特征。第四章:本部分主要内容是探讨优美形态小说对社会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方式,深入分析汪曾祺、林斤澜和池莉的小说是如何冲决崇高形态历史叙事成规,如何对历史与现实展开个性化想象,并进一步揭示这一历史叙事的深层意识形态内容。结语:概括优美形态小说在一九八〇年代的价值、意义,指出汪曾祺、孙犁、林斤澜、阿城等人的创作是相互关联、并体现了新的历史发展趋势的一脉,为一九八〇年代小说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具有学术意义的历史叙述,并试图立足小说艺术的支点,结合崇高与优美的美感互补关系,对日常生活叙事提出自己的见解。
燕群[3](2007)在《试解读吴冠中绘画艺术的现代意义》文中认为本文试图从吴冠中绘画艺术的形成、发展及现代意义三个方面,总结叙述吴冠中显着的艺术成就和他在艺术史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其中重点论述其艺术成就的现代意义。这样做的意图是提示当前不乏大家的吴冠中艺术研究者,不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摆正心态、明确导向,使之对当代艺术创新和改革有较好的启示和推动作用。这是我写此论文的初衷。研究吴冠中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就不能不回溯其一生波折起伏的艺术经历。从早期的弃工学艺到杭州艺专师从林凤眠、潘天寿、吴大羽;后留学法国师从苏弗尔皮。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系统的理论修养、广泛的中西艺术涉猎、颠簸曲折的人生阅历及锲而不舍的勤奋精神对吴冠中艺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造就他的美学观、人生观及创作观,为他后来艺术的发展铺下良好的奠基石。吴冠中回国后,鉴于当时国内的特殊、严峻的政治社会环境,对于吴冠中是个生死攸关的考验,迫使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和改造自己。从由人物题材改行画风景、初探油画民族化之路的崭露头角;到身处逆境、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粪筐画家,使他摸索到了绘画民族化、现代化的真谛;“专家鼓掌,群众点头”的艺术标准为国画现代化开辟了新视野并顺理成章地推出兼作油彩墨彩、水陆兼程。至此,吴冠中的艺术已经登上了新的高度并日趋成熟、视野日趋广阔、手法日趋完美,体现出一种大义苍茫的心态与宇宙情怀。在耄耋之年艺术上大彻大悟,达到了一种自由境界,其画作充满了“蕴大爱于心”的人文情怀。吴冠中绘画艺术的成就及其现代意义是本文的重点。可以分为理论创新、艺术思维与艺术语言创新两大版块。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理论与实践难以分割。吴冠中的艺术理论是其艺术生涯的重要部分,不但具有学术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这都体现在他的几篇重要着作中,例如“形式美”、“抽象美”、“意境美”、“形式决定内容”、“人体美”等内容。他剖析美的内涵实质,认为“漂亮”不是真正的“美”,造型艺术要讲究形式美的科学。形式美有它的独特性、科学性和规律性,指出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是美术创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形式美的科学性是造型艺术的显微镜和解剖刀,要大讲特讲。并把形式美看作东西方艺术的最大共同点,从而为中西融合找到了依据,但他并不认为形式美是艺术的最终归宿;吴冠中还认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抽象美与形式美有两大共同点:普遍性和客观性,两者缺一不可。对“意境美”和“人体美”也作了科学性的精辟论述;对指导美术创作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主题先行论”提出质疑,认为这违反了艺术创作客观规律;另外对“凤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等理论论述都有深层次的学术思考。从吴冠中艺术实践和创作的大批优秀作品来看,其贡献主要体现在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创新:包括对“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及技术手段的应用、与时俱进的题材的多元化、心境色彩、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观、艺术与科学的相融设计等内容。总之,吴冠中的一生是创新探索的一生,他的艺术是连接东西方艺术的桥梁,耄耋之年的吴冠中至今仍在探索、创新、笔耕不辍。他的艺术及奋斗精神在转型期的今天,给予当代美术发展以深刻的启示。
徐和德[4](2000)在《到江南水乡拍摄蚱蜢舟》文中认为
二、到江南水乡拍摄蚱蜢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到江南水乡拍摄蚱蜢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环城游憩带视野下的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环城游憩背景 |
1.1.2 环城游憩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环城游憩带(ReBAC,recreation Belt Around Cities) |
2.1.2 民族文化 |
2.1.3 旅游资源 |
2.1.4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
2.1.5 旅游资源整合 |
2.1.6 民族认知体系 |
2.1.7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
2.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 |
2.2.2 ASEB栅格理论 |
2.2.3 李克特量表 |
2.2.4 游憩空间布局理论 |
2.2.5 企业识别理论 |
2.2.6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内外环城游憩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内外旅游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
3.1 弥勒市概况和环城游憩带圈层区位 |
3.1.1 弥勒市概况 |
3.1.2 弥勒市的环城游憩带圈层区位 |
3.2 弥勒市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
3.2.1 弥勒市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和习俗文化 |
3.2.2 弥勒市的民族节庆习俗文化 |
3.2.3 弥勒市民族居住文化 |
3.2.4 弥勒市民族习俗与饮食文化 |
3.2.5 弥勒市民族的艺术与交流 |
3.2.6 发展现状分析 |
3.3 弥勒市旅游吸引物 |
3.3.1 弥勒市旅游资源分类 |
3.3.2 弥勒市旅游活动空间 |
3.4 弥勒市旅游设施 |
3.4.1 吃 |
3.4.2 住 |
3.4.3 行 |
3.4.4 游 |
3.4.5 娱 |
3.4.6 购 |
3.5 弥勒市旅游收入与游客数量分析 |
3.5.1 红河州、各县市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对比 |
3.5.2 弥勒市近年来旅游收入与游客数量分析 |
第4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分析 |
4.1 弥勒市环城游憩调查研究设计 |
4.1.1 问卷设计与预测 |
4.1.2 样本收集 |
4.1.3 统计信度分析(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α) |
4.1.4 统计效度分析 |
4.2 弥勒市环城游憩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
4.2.1 受访市民基本情况 |
4.2.2 出游现状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4.3 弥勒市旅游现状与满意度分析 |
4.4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ASEB分析 |
4.4.1 活动分析(A-SWOT) |
4.4.2 环境分析(S-SWOT) |
4.4.3 体验分析(E-SWOT) |
4.4.4 收益分析(B-SWOT) |
4.5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
4.5.1 政府主导缺失 |
4.5.2 市场结构单一 |
4.5.3 旅游投资不足 |
4.5.4 专业人才缺乏 |
第5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思路 |
5.1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必要性 |
5.1.1 旅游人数与收入相统一 |
5.1.2 树立整体旅游形象 |
5.1.3 “升维非对称优势” |
5.2 整合原则 |
5.2.1 整体开发原则 |
5.2.2 突出特色原则 |
5.2.3 文化保护原则 |
5.2.4 市场导向原则 |
5.3 整合路径 |
5.4 旅游空间整合 |
5.4.1 彝族文化旅游区 |
5.4.2 红酒庄园旅游区 |
5.4.3 佛寺福地旅游区 |
5.4.4 滇越铁路旅游区 |
5.5 旅游体验产品整合 |
5.5.1 民俗文化体验产品 |
5.5.2 酒庄文化体验产品 |
5.5.3 宗教旅游体验产品 |
5.5.4 温泉旅游体验产品 |
5.6 旅游文化品牌整合 |
5.6.1 “弥勒红”品牌整合 |
5.6.2 “阿细”品牌整合(民俗观光摄影) |
5.6.3 “阿哲”品牌整合(民俗观光研学) |
5.6.4 其他品牌矩阵 |
5.7 旅游线路整合 |
5.7.1 三条特色旅游线路 |
5.7.2 两条空间范围线路 |
5.7.3 两条全域旅游环线 |
5.7.4 两条精品旅游线路 |
第6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民族认知体系(技术保障层面) |
6.1 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ECS体系构建 |
6.2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理念认知体系(EMCS) |
6.2.1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使命 |
6.2.2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
6.2.3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目标 |
6.2.4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愿景 |
6.2.5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方针 |
6.2.6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观 |
6.3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行为认知体系(EBCS) |
6.3.1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行为认知内部系统 |
6.3.2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行为认知外部系统 |
6.4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视觉认知体系(EVCS) |
6.4.1 民族标志 |
6.4.2 民族标准色彩 |
6.4.3 民族标准字 |
6.4.4 民族象征图案与口号 |
6.4.5 民族吉祥物 |
6.4.6 民族视觉认知应用 |
第7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保障体系(政策层面保障) |
7.1 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
7.1.1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 |
7.1.2 坚持民族文化发展战略 |
7.1.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7.2 改善投融资环境与方式 |
7.2.1 改善旅游投资环境 |
7.2.2 创新旅游融资方式 |
7.3 旅游区域一体化,客源市场多元化 |
7.3.1 旅游区一体化 |
7.3.2 旅游区域协作 |
7.4 搭建旅游资源宣发平台,打造流量爆款 |
7.4.1 搭建整合宣发平台,提升旅游体验 |
7.4.2 “注意力经济”时代,打造“流量爆款” |
7.5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
7.5.1 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
7.5.2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
第8章 研究结论和不足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实验性调查问卷 |
附录C 最终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历史洪流中的卑微人形 ——一九八○年代小说美学形态之一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中国二十世纪美学与政治 |
第二节 “优美”与小说的审美形态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一章 优美叙事的美学形态 |
第一节 个人性经验的时间状貌 |
第二节 自为的世俗空间 |
第三节 人物的“客体化”与“庸常化” |
第四节 情节的“自然化” |
第二章 优美与性别 |
第一节 优美的性别特征 |
第二节 被压抑的“女性” |
第三节 优美叙事女性化 |
第四节 优美与风景 |
第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卑微个体 |
第一节 时代的崇高主体 |
第二节 “八十年代”的文化思潮与个体反思 |
第三节 “八十年代”日常性个体叙事 |
第四章 历史的想象 |
第一节 民间想象:别样的乡村 |
第二节 矮凳桥传奇:历史的寓言 |
第三节 走向庸俗:“神话”的解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论着 |
致谢 |
(3)试解读吴冠中绘画艺术的现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 吴冠中艺术理念的形成 |
二 吴冠中艺术的发展 |
﹙一﹚夹缝求生改行风景 |
﹙二﹚粪筐画家乡土油画 |
﹙三﹚“群众点头,专家鼓掌” |
﹙四﹚油墨兼作艺术起飞 |
﹙五﹚人生感悟人文情怀 |
三 吴冠中艺术的现代意义 |
﹙一﹚绘画艺术理论的创新与深层思考 |
﹙二﹚艺术语言的创新 |
1. “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来源 |
2. 创新技法的探索与具体应用 |
3. 题材多元化 |
①水乡题材故土情结 |
②俗中见雅平凡之美 |
③与时俱进反映现实 |
4. “意足不求颜色似”的心境色彩 |
5. 移花接木,由具象到意象的创作观 |
6. 艺术与科学理性融合的现代绘画风格 |
①对比手法的广泛应用 |
②重叠交错的抽象之美 |
③和谐与冲突 |
④画面分割的构成意识 |
四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附图 |
(4)到江南水乡拍摄蚱蜢舟(论文提纲范文)
一年四季都有魅力 |
拍摄的常用工具 |
拍摄时的测光方法 |
快门速度的选择 |
留下宝贵的传统民俗场景 |
四、到江南水乡拍摄蚱蜢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环城游憩带视野下的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 龙世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历史洪流中的卑微人形 ——一九八○年代小说美学形态之一脉[D]. 陈发明. 苏州大学, 2010(11)
- [3]试解读吴冠中绘画艺术的现代意义[D]. 燕群. 山东师范大学, 2007(04)
- [4]到江南水乡拍摄蚱蜢舟[J]. 徐和德. 照相机,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