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电磁兼容的智能建筑防雷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红,陈进[1](2021)在《智能建筑的防雷与电气保护接地技术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阐述智能建筑中电气设备的接地系统,包括工作接地、防雷接地、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安全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从而对智能建筑优化设计、合理接地。
乔忠玲[2](2019)在《高层智能建筑物防雷施工技术要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雷电属于自然现象范畴,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边际的一再扩张,建筑物及生产设施受到雷击的机率也在提升,尤其"高层建筑"更是如此。"高层智能建筑"对于电力稳定性、安全性要求极高,必须最大程度上消除雷电造成的干扰,避免雷击出现的各种事故,相对于传统高层建筑防雷作业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复杂的管理标准。
曾勇,张淑霞,黄钰,李迪,丁旻[3](2018)在《雷击暂态下高层智能建筑电磁场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贵州省闪电统计特征参量数据、仿真模型实测参数,采用CDEGS电磁场分析软件,建立雷击暂态下高层智能建筑三维数值模型。提出在高层智能建筑防雷电磁兼容设计时,可以参考模拟地电位分布及电磁场分布特征,对智能通信设备、控制设备、计算机系统等进行合理布置,减少雷击电磁波和过电压对电子设备和人体产生危害。
黄燕娣,黄治国[4](2017)在《关于智能类型建筑的电气防雷技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智能建筑的兴起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智能建筑在电气系统构造方面更加复杂,这对建筑的防雷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一些智能建筑的防雷效果不是很好,这对建筑和住户安全很不利。本文主要探讨了智能建筑的防雷技术,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期望能帮助提高智能建筑的防雷效果。
史炳坤[5](2015)在《智能建筑雷击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进程的飞速发展,以智能建筑为代表的智能化建筑得到了快速兴起,目前智能建筑内广泛应用各种先进的电子信息设备和微电子设备,使得雷害从对建筑本身的损害转移到室内网络设备、电子设备等信息设备,因而雷击建筑产生的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等问题越发的不容忽视。本文主要研究雷电直击建筑时,计算整个建筑的笼式防雷体系通过雷电流大小以及建筑内部的暂态磁场。首先对雷电流的波形和参数特性进行分析,对其峰值电流和能量频谱进行了仿真。然后建立雷击等效模型,结合工程实际并根据磁链和叠加定理求取各钢筋支路的电气参数,给出了耦合电感和耦合电容求解方法,同时提出基于耦合传输线网络模型的雷击建筑的等效模型建立的方法,通过傅里叶变换在频域内求解各个参数再通过傅里叶逆变换得到各支路电流分布,并对比仿真结果与计算结果验证该方法可行。根据得到的各钢筋支路上的电流可以得到建筑内部的空间磁场,然后对空间磁场产生的电磁干扰进行分析。本文结合建筑内部的磁场分布对内部防雷相关的防护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屏蔽、等电位联结与接地具体的防护方法。根据浪涌保护器(SPD)负载特性,采用多级之间的保护配合,并通过仿真对其级间距离与防护特性进行比较。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屏蔽方法即在钢筋混凝土里掺入一定量的铁粉,并通过对比实验对不同质量和不同目数的铁粉屏蔽效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遏制雷电电磁脉冲(LEMP)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覃怡翎[6](2015)在《现代智能建筑的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口的不断增长,高层的办公建筑和住宅越来越多。由于新型的高层建筑比传统的建筑物更加智能化信息化,所以新型的智能建筑中一方面有大量的高精度的电子设备,另一方面信号回路增多,使智能建筑物系统更容易遭受雷电波的侵入,一旦雷电波侵入系统将会影响电子设备、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并且还会危及人生安全。因此智能建筑物的防雷显得尤为重要。雷电的危害主要有由直击雷引起的电效应、热效应以及机械效应对建筑物产生的危害,感应雷产生的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等对弱电设备的危害,雷电波侵入的危害。针对以上的几种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形式,我们采取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相结合的综合防雷措施设计智能建筑物的防雷系统。本文介绍了在钦州某大楼工程上的主要设计工作,依据建筑物对雷电防护的要求确定接闪器的设计方案。再用雷电产生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原理中的公式来计算引下线遭受雷击的影响,确定引下线的设计方案。为了防止电磁脉冲波对建筑物中的电子设备、信号线、电源线的影响,用屏蔽、等电位、接地以及安装SPD保护电源系统和信号系统,并通过选型的数据测算来验证方案的正确性。
郑键雄,林世祺,罗志勇,林炳坤[7](2015)在《新建智能建筑防雷检测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新建智能建筑防雷设计要点的分析,对防雷装置检测的原则进行简要的介绍,进一步对新建智能建筑防雷检测的相关分析,希望能够提高智能建筑的防雷安全性。
张博,刘恩相,原平[8](2015)在《基于电磁兼容的地下建筑防雷设计》文中提出章本文主要从电磁兼容的角度进行讨论和研究,根据当前地下建筑物自身的构架和结构自身的特点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对于需求下的防雷区进行了构架和规划,同时对整个防雷设计的构架进行了研究。这种情况下的构架对整个建筑的抗雷击能力进行了提升。
庄立奇[9](2015)在《智能建筑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及施工》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及,从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其他方方面面都有运用到,在现代智能建筑供电系统中,对于电子信息系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电子系统的抗雷击电磁脉冲(LEMP)的能力比较弱,所以一旦受到雷击等强电压的袭击就容易造成很大的经济上的损失,本文就等电位连接极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的应用2方面进行了防雷设计上应该注意的问题的探讨。
黄浩[10](2015)在《智能建筑的防雷与接地方法探讨》文中认为伴随信息技术发展,建筑物已经越来越智能化,为了保障智能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对防雷接地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对智能建筑的防雷与接地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二、基于电磁兼容的智能建筑防雷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电磁兼容的智能建筑防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建筑的防雷与电气保护接地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能建筑中电气设备的接地 |
2 智能建筑中的接地类型 |
2.1 工作接地 |
2.2 防雷接地 |
2.3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 |
2.4 安全接地 |
2.5 防静电接地 |
2.6 屏蔽接地 |
3 结语 |
(2)高层智能建筑物防雷施工技术要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层智能建筑物界定及雷击破坏的特征 |
2 高层智能建筑物防雷施工技术实例分析 |
3 高层智能建筑物防雷施工技术要点归纳 |
3.1 整体防雷施工技术要点 |
3.2 局部防雷施工技术要点 |
3.3 雷击电磁脉冲防护技术要点 |
(3)雷击暂态下高层智能建筑电磁场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与分析方法 |
2 电磁参量计算分析 |
2.1 标量电势 |
2.2 电磁场分布 |
2.3 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 |
3 火灾爆炸安全分析 |
4 结语 |
(4)关于智能类型建筑的电气防雷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建筑防雷的主要问题 |
2 智能建筑电气防雷技术的注意事项 |
3 智能建筑电气防雷系统 |
4 智能防雷技术 |
5 结论 |
(5)智能建筑雷击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雷电的特点及危害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暂态磁场的理论计算 |
1.3.2 现代防雷新特点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雷电流模型的仿真和频谱分析 |
2.1 雷电流模型的仿真 |
2.1.1 雷电流短冲击模型及仿真 |
2.1.2 雷电流长冲击模型 |
2.2 雷电流频谱分析 |
2.2.1 雷电流峰值比率频谱分析 |
2.2.2 雷电流能量频谱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建筑等效模型的建立及磁场的计算 |
3.1 智能建筑分支导体电气参数的计算 |
3.1.1 智能建筑分支导体电感参数的计算 |
3.1.2 智能建筑分支导体电容参数的计算 |
3.1.3 垂直钢筋的电气参数分析 |
3.2 建筑等效模型的建立及电流的计算 |
3.3 电流计算模型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
3.3.1 模型各支路电流的计算结果 |
3.3.2 模型各支路电流的误差分析 |
3.4 智能建筑内部磁场的计算 |
3.4.1 麦克斯韦方法求解内部磁场 |
3.4.2 有限长导体的空间磁场计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建筑综合防雷的研究 |
4.1 智能建筑雷击防护分析 |
4.2 智能建筑外部防雷研究 |
4.3 智能建筑内部防雷研究 |
4.3.1 建筑内部磁场的大小 |
4.3.2 智能建筑防雷等级划分 |
4.3.3 等电位联结和接地分析 |
4.3.4 多级SPD浪涌保护器级间配合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粉屏蔽的实验研究 |
5.1 铁粉屏蔽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
5.1.1 铁粉屏蔽的理论分析 |
5.2 铁粉屏蔽的方法 |
5.2.1 铁粉掺入混凝土的屏蔽分析 |
5.2.2 铁粉屏蔽效能的实验研究 |
5.3 铁粉实验中等效磁场的分析 |
5.4 铁粉屏蔽存在的不足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现代智能建筑的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雷电的形成及其危害 |
2.1 雷电形成的原因 |
2.2 直击雷理论 |
2.2.1 雷电流的热效应 |
2.2.2 雷电流的电效应 |
2.2.3 雷电流的机械力效应 |
2.2.4 直击雷防护理论 |
2.3 雷电反击理论 |
2.3.1 雷电反击产生机理 |
2.3.2 反击防护理论 |
2.4 雷电感应理论 |
2.4.1 雷电感应原理 |
2.4.2 雷电感应防护 |
2.5 雷电侵入防护理论 |
2.5.1 雷电波侵入危害机理 |
2.5.2 雷电波侵入危害 |
2.5.3 雷电波侵入防护 |
2.6 智能建筑内电子设备的雷电灾害特点 |
2.6.1 雷击过电压的产生 |
2.6.2 电子设备遭受的瞬时过电压危害 |
2.7 本章总结 |
第3章 建筑物的防雷接地措施 |
3.1 防雷措施 |
3.1.1 接闪器 |
3.1.2 滚球法确定避雷针保护范围 |
3.1.3 引下线 |
3.1.4 接地网 |
3.2 接地措施 |
3.3 智能建筑物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
3.3.1 雷电防护区的划分 |
3.3.2 电子设备的屏蔽保护 |
3.3.3 电子设备的均压保护 |
3.3.4 电子设备的接地保护 |
3.3.5 电涌保护 |
3.4 智能建筑物接地结构、等电位连接与电气接线特点 |
3.5 智能建筑物信息系统的防护 |
3.5.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3.6 本章总结 |
第4章 工程实例 |
4.1 设计前期工作 |
4.1.1 工程对象介绍 |
4.1.2 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等级 |
4.2 办公楼外部防雷设计 |
4.2.1 确定办公楼接闪器 |
4.2.2 办公楼引下线的布置 |
4.3 办公楼防雷接地设置 |
4.3.1 屏蔽及等电位均压、共用接地设计 |
4.3.2 综合布线 |
4.3.3 电源线路系统防雷设计 |
4.3.4 计算机网络信号系统防雷设计 |
4.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
4.5 电磁兼容措施 |
4.6 本章总结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新建智能建筑防雷检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新建智能建筑防雷设计要点 |
1.1 内、外部防雷措施组合使用 |
1.2 优化电力系统和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 |
1.3 注意避雷针带网的设计 |
2 新建智能建筑防雷装置检测原则 |
2.1 实用性原则 |
2.2 可靠性原则 |
2.3 可维护性开放性原则 |
3 新建智能建筑防雷装置检测的相关分析 |
3.1 接闪器的检测 |
3.2 接地装置的检测 |
3.3 等电位连接的检测 |
3.4 综合布线系统的检测 |
3.5 电涌保护器的检测 |
4 小结 |
(8)基于电磁兼容的地下建筑防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电磁兼容框架构建下的防雷设计总纲 |
2 外部防雷的措施 |
3 内部防雷的措施 |
(9)智能建筑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及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层智能建筑防雷存在的问题 |
1.1 设计与施工人员对均压概念理念解有偏差, 缺乏系统性思想 |
1.2 应注意共同接地给电子设备所带来的副作用 |
1.3 屏蔽措施考虑周全, 容易造成施工时忽略一些细节问题 |
2 建筑物常规防雷方法的特点与不足 |
3 注意电子信息系统各项防雷措施的相互配合 |
4 结论和建议 |
(10)智能建筑的防雷与接地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系统 |
2.1 现代金属突出屋面防雷接地处理 |
2.2 电源供配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
2.3 建筑等电位连接和接地 |
2.4 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处理 |
3 屏蔽接地和防静电接地 |
3.1 静电屏蔽和防静电接地 |
3.2 电磁屏蔽及接地 |
4 结束语 |
四、基于电磁兼容的智能建筑防雷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建筑的防雷与电气保护接地技术应用[J]. 陈永红,陈进. 集成电路应用, 2021(03)
- [2]高层智能建筑物防雷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 乔忠玲. 科技创新导报, 2019(26)
- [3]雷击暂态下高层智能建筑电磁场环境研究[J]. 曾勇,张淑霞,黄钰,李迪,丁旻. 现代建筑电气, 2018(12)
- [4]关于智能类型建筑的电气防雷技术分析[J]. 黄燕娣,黄治国. 科技风, 2017(10)
- [5]智能建筑雷击防护研究[D]. 史炳坤.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4)
- [6]现代智能建筑的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研究[D]. 覃怡翎. 广西大学, 2015(03)
- [7]新建智能建筑防雷检测探析[J]. 郑键雄,林世祺,罗志勇,林炳坤. 建筑, 2015(14)
- [8]基于电磁兼容的地下建筑防雷设计[J]. 张博,刘恩相,原平. 农业与技术, 2015(12)
- [9]智能建筑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及施工[J]. 庄立奇. 山东工业技术, 2015(11)
- [10]智能建筑的防雷与接地方法探讨[J]. 黄浩. 通讯世界,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