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哲学诠释学视野看"Dasein"译介方式的多样性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苏立君[1](2018)在《“星丛”的批判性考察 ——以本雅明、阿多诺为中心》文中提出在本雅明和阿多诺的语境中,“星丛”分别作为认识论表述的支配性意象和非同一性哲学的形象示喻而存在,干扰并抵抗着同一性、总体化和本质主义的霸权欲望与幻想。这一“天上的文本”以其无限、独立、个殊与灵动的特征,对应着奥斯维辛的灾难实存,开显传统历史观念和哲学解释的沉珂积弊。“星丛”还是他们哲思进程中承前启后的要津。本雅明在“星丛”的结构里看到了弥赛亚侧身步入的窄门,阿多诺则透过“星丛”的纵深预见了绝望中的希望。针对现有研究的短板,基于核心文本《德意志悲苦剧的本原》和《否定的辩证法》,本文在梳理“星丛”流变的同时,尝试补充先在的思想根源和后续的多重影响,区分二者的共性和差异,并纳入“关系主义”的参照系,丰富研究思路的可能性。
任其平[2](2008)在《主体的在世之在 ——宾斯万格的存在分析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路德维希·宾斯万格积极吸纳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精神分析进行了“改造”,创造了存在分析学。存在分析学强调人的在世之在,关注人的整体性。存在分析学认为,病人之所以患病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在世之在,因而“生病”也是他们的生活“生病”了。而这种状况就是人丧失自由选择并拒绝为选择负责的反映,是单一、狭窄的世界设计阻碍着他们对在世之在的理解。为此,存在分析就是要引导病人形成多样的世界设计,理解自己的在世之在,去过本真的生活。宾斯万格还认为,人不仅是在世之在,而且还是超世之在,这就使人避免陷入封闭“自我”的泥潭。存在分析采用现象学方法、存在人类学方法和临床方法,对潜意识、梦、本真、非本真、被抛、焦虑、内疚和死亡等主题进行了研究,为我们具体勾勒出了存在分析学的理论架构,这一架构充满了“人”的气息、“爱”的温馨。宾斯万格存在分析学具有四个理论特性,即:反对因果论,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存在分析;反对二分法,主张对人的经验进行整体理解;反对机械论,主张对人的生存进行本真解读;反对本能论,主张对人的存在进行现象学描述。作为存在分析学的创立者,宾斯万格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宾斯万格存在分析的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开创了存在分析研究的新取向,凸显了积极自主的人性观,拓展了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主题,丰富了临床治疗的方法。当然,宾斯万格的存在分析也有四个缺陷,即: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存在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之间矛盾,缺乏治疗技术自身的独特性。尽管这样,存在分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在哲学上、心理学上和临床治疗上都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论文还把宾斯万格的存在分析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我国的学校心理咨询中,以验证其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两个案例的研究是成功的,这将会对存在分析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程秀芳[3](2004)在《音乐解释学导言》文中研究说明尽管对作曲家本人来说,音乐是非常具体的,具体到了比语言更明晰、更准确、更精微的地步。而对解释者(演奏者和欣赏者)来说,音乐表现的形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则是不具体的、抽象的,这样,便在创作、表演和欣赏之间留下了极大的解释空间:在对待同一音乐作品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和解释。正是因为对音乐作品解释的多样性,使很多人对音乐感到高深莫测、扑溯迷离。因而,音乐比其它文艺形式更呼唤解释学的支持。 本论文是笔者撰写中的专着《音乐解释学》的导言部分:绪论,概述了解释学的发展及建立音乐解释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一章“音乐解释的基础”,论述欣赏者解释音乐的途径:乐音与原型的相似性及类比、经验;第二章“音乐解释的条件、手段”,阐明解释者的乐感和所受的音乐教育程度不同,必然导致对音乐作品的解释不同;第三章“影响音乐解释的主观因素”,阐述心境、想象、趣味、引导等因素对具体解释音乐作品时的制约与影响。 结论:音乐解释学对研究音乐这一既非空间性又非语义性的特殊艺术形式有巨大意义。
戴月华[4](2002)在《从哲学诠释学视野看"Dasein"译介方式的多样性现象》文中研究说明就国内学术界对海德格尔重要术语"Dasein"的多种译介方式这一现象,从哲学诠释学视野作一论述,说明各种译介方式是译者对"Dasein"的不同诠释方式,透出了海氏作品《存在与时间》在理解上的丰富性,从而揭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鲜明风格。
二、从哲学诠释学视野看"Dasein"译介方式的多样性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哲学诠释学视野看"Dasein"译介方式的多样性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星丛”的批判性考察 ——以本雅明、阿多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思路及难点 |
第一章 本雅明对“星丛”的发明 |
第一节 “星丛”的背景 |
一、“用眼睛的人” |
二、忧郁的文化政治 |
第二节 “星丛”作为诗学认识论 |
一、巴洛克戏剧研究中的“星丛-理念”论 |
二、“星丛”主题的先导试验——《评亲合力》 |
三、结构化的“星丛”:空间的隐喻 |
第三节 “星丛”的后续——“辩证意象” |
一、碎片收藏家 |
二、引文式写作 |
评价与小结 |
第二章 阿多诺对“星丛”的发展 |
第一节 “星丛”的前身——无调性音乐哲学 |
一、“用耳朵的人” |
二、无调性新音乐 |
第二节 “星丛”的外貌——论说文 |
一、论说文及其追随者 |
二、论说文之于阿多诺 |
第三节 “星丛”的内核——非同一性哲学 |
一、理论起点与现实基点 |
二、《否定的辩证法》 |
评价与小结 |
第三章 “星丛”内外 |
第一节 本雅明与阿多诺“星丛”理论的同异 |
一、理念层面 |
二、方法论层面 |
第二节 “星丛”与“关系主义”的同异 |
一、相近之处 |
二、差异所在 |
结语 “星丛”,一个“来临中的共同体” |
附录 中文版本雅明文集收录情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主体的在世之在 ——宾斯万格的存在分析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和结论 |
五、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学术生平和思想形成 |
第一节 存在分析学的创立者 |
一、学术生平 |
二、主要着作 |
三、对存在心理学和临床治疗领域的影响 |
第二节 思想来源 |
一、新康德主义者那托尔普的影响 |
二、现象学的来源 |
三、存在主义的来源 |
四、精神分析的来源 |
第三节 思想形成的历程 |
一、拜里佛疗养院的发展历程 |
二、个人的临床实践 |
三、思想形成的阶段 |
第二章 存在分析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
第一节 存在分析学的基本观点 |
一、存在分析学的基本概念 |
二、存在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存在分析学的基本方法 |
一、现象学方法 |
二、存在人类学方法 |
三、对话交流方法 |
第三章 存在分析学的基本主题 |
第一节 潜意识与梦 |
一、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和梦的思想 |
二、宾斯万格论潜意识和梦 |
第二节 本真与非本真 |
一、海德格尔关于本真与非本真的论述 |
二、宾斯万格关于本真与非本真的阐释 |
第三节 被抛 |
一、海德格尔对被抛的论述 |
二、宾斯万格论被抛 |
第四节 焦虑、内疚与死亡 |
一、存在主义视域中的焦虑、内疚与死亡 |
二、宾斯万格论焦虑、内疚和死亡 |
第四章 存在分析的治疗理论 |
第一节 存在分析治疗的前设 |
一、关于人的本质 |
二、存在分析治疗的思路 |
第二节 存在分析的心理病理观 |
一、此在的萎缩 |
二、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缺乏 |
三、真实自我的丧失 |
第三节 存在分析的治疗原则 |
一、在世原则 |
二、关爱原则 |
三、意义原则 |
四、体验原则 |
五、践行原则 |
第四节 存在分析的治疗技术 |
一、精神分析的“整合式”治疗技术 |
二、对话交流的技术 |
三、工作治疗的技术 |
第五章 存在分析的临床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埃伦·韦斯特案例 |
一、一般资料及生活史 |
二、诊断与分析 |
三、讨论 |
第二节 伊尔莎案例 |
一、一般资料及生活史 |
二、诊断与分析 |
三、讨论 |
第六章 存在分析的本土化研究——两个中国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一——一个孤独的“准”自杀者 |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
二、来访者的成长史 |
三、心理诊断和分析 |
四、咨询和治疗过程 |
第二节 案例二——一个追求完美的焦虑者 |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
二、来访者的成长史 |
三、心理诊断和分析 |
四、咨询和治疗过程 |
第三节 对存在分析治疗的本土化反思 |
第七章 存在分析学的理论特征 |
第一节 反对因果论,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存在分析 |
第二节 反对二分法,主张对人的经验进行整体理解 |
第三节 反对机械论,主张对人的生存进行本真解读 |
第四节 反对本能论,主张对人的存在进行现象学描述 |
第八章 对宾斯万格存在分析学的总体评价 |
第一节 存在分析学的主要贡献 |
一、开创了存在分析学研究的新取向 |
二、凸显了积极自主的人性观 |
三、拓展了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主题 |
四、丰富了临床治疗的方法 |
第二节 存在分析学的主要局限 |
一、缺乏理论的系统性 |
二、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 |
三、存在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之间矛盾 |
四、缺乏治疗技术自身的独特性 |
第三节 存在分析学的影响 |
一、对哲学界的影响 |
二、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
三、对存在分析本身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3)音乐解释学导言(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音乐解释的基础 |
一、 似原型与类比 |
二、 经验 |
第二章 音乐解释的条件、手段 |
一、 乐感 |
(一) 音高 |
(二) 音色 |
(三) 旋律 |
(四) 节奏 |
(五) 速度 |
(六) 力度 |
(七) 调式调性 |
(八) 织体和声多声部音乐 |
(九) 曲式 |
二、 乐教 |
第三章 影响音乐解释活动的主观因素 |
一、 心境 |
二、 想象 |
三、 趣味 |
四、 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从哲学诠释学视野看"Dasein"译介方式的多样性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星丛”的批判性考察 ——以本雅明、阿多诺为中心[D]. 苏立君.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2]主体的在世之在 ——宾斯万格的存在分析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 任其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08(12)
- [3]音乐解释学导言[D]. 程秀芳. 四川师范大学, 2004(03)
- [4]从哲学诠释学视野看"Dasein"译介方式的多样性现象[J]. 戴月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