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经·閟宫》的写作年代及其史料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唐述鹏[1](2021)在《鲁僖公谥号何以为“僖”》文中研究说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逐渐形成。以周礼立国的鲁国随着周王室的衰落逐渐变为二等国家,在齐、晋、秦、楚等大国间奔走,寻求安定的发展环境。鲁僖公在历经隐公、桓公、庄公、闵公之后登上历史舞台。他亲政后,面对国内外的局势,用其智慧和胆识助推鲁国国力大增,与齐国抗衡,使鲁国不至于沦为他国的附庸小国。但是后世给他的谥号是"僖",作为一个微妙的谥号,可见后世对其的评价不一,鲁僖公的历史功绩应该大于过错,要正确认识鲁僖公对于鲁国在春秋中期的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
王铁男[2](2020)在《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文中提出清代各类《匠作则例》,记载的是手工业各行业用工、用料、用银及样式、做法的规范和标准。本文以清代系列《匠作则例》为基础史料,并结合相关档案资料,选取匠作则例内“木作”与“瓦作”(含砖作)两个典型技术门类,对清代手工业技术标准化的表现形式、程度与水平、管理方式、技术标准实施,以及缺陷不足等问题,进行专题的深入考察。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产业技术的大总结时期,技术标准化问题也有了全面总结,具体表现便是大量匠作则例文本的出现与流布,使产业技术标准化呈现出“则例化”(标准化)特征。根据清代各种匠作则例所记载的内容,“则例化”在清代手工业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产品的“形制化”、原材料的“规格化”与施工中工时物料的“定额化”。中国历代技术典籍所记载的内容基本遵循《考工记》中所建立的“材——工”质量标准体系,直至清代各类匠作则例的完善,技术标准化中“形制化”、“规格化”、“定额化”,依然建立在计算工时料限的技术标准体系之上。因此,清代的产业技术标准化在执行过程中,明显分为“物料管理标准”与“施工技术标准”两大部分,体现在匠作则例文本上,便是以《工部则例》等为代表的“管理型则例”,和以《工程做法》、《圆明园内工则例》等为代表的“施工型则例”。清代历朝《工部则例》所记载的对物料管理规定中,砖瓦、木材是重点内容。砖瓦类中,国家各项工程常用的临清砖、御窑金砖、琉璃瓦等项物料,从烧造流程、尺寸规格、质量检测、包装运输、收储领用等各环节均有严格管理标准。官用木材,派员采伐木料时,采前勘测、采伐数量、木料加工规格、运输方式路线、入库领用等项,一律遵照则例管理标准执行。至于历年例行采买木料,以其材质、长度、周长等为标准,形成不同等级,运输、领取、使用等各个环节,也要遵照则例执行。施工型则例将手工产业分为若干“匠作”,每“作”下分为系列技术门类的若干工种,各工种协同完成生产链。木作和砖瓦作生产被解构为各个部件和不同工序,如梁、柱、枋、檩、斗拱、墙体、地面等,每制造每一部件或完成一道工序,其工料定额标准都详细记录在案,通过这些标准数据来指导新的施工程序,进而有了财政预算和决算的依据,最终实现控制生产成本和保证产品质量。通过清代各种匠作则例中技术标准的文本解读,可以发现清代的产业技术标准化,已经具备了诸如标准化文件制定与实施、标准件的应用、标准化生产方式的采用等近代技术标准化特征,但在引入机器化生产之前,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转型尚未突破传统计工、计料为中心的质量标准体系。对比这一时期中、西产业技术标准化进程,可见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已经出现近代转型趋势,但在管理体制、标准制定与推动等方面,还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
邹业心[3](2020)在《明代遗民宫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宫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宫词更是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但对明宫词的研究历来只是作为其他文学研究的佐证,未能成为完整的系统化研究。而将明代遗民群体与明代宫词联系起来,对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更是一个空白。鉴于此,本文将从明遗民宫词的作者群体、创作方式、诗作特点、独特成因和史学作用等方面对明代遗民宫词进行全方位分析研讨,并将其与前后朝代宫词做一定文学比较,以全面表现明代遗民宫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价值。首先,本文在绪论中追溯了学界迄今为止对于明宫词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明宫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客观事实。同时,本文也对明代遗民和明宫词现有的混乱定义进行了归纳整理,确立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文本范围,明确了遗民意识在宫词中的重要性,并对前人收录宫词作品的标准进行了一定的纠正与扩充。在第二章中,本文着重开始分析明遗民宫词的作者群体的构成,并收集整理了所有遗民作者与其宫词名称、出处,汇总成表。此外,也归纳出了明宫词作者在创作方面的大致特色。在第三章中,文章着重分析了遗民作者在宫词创作中的遗民思想体现,并从写作手法、作品结构等方面对其由此产生的创作特色进行了细致化归纳与分类,凸显其使得明宫词大放异彩的缘由。文章的第四章则是详细分析了明遗民宫词与其余诗作的不同之处,章节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一是明遗民宫词与明代前中期和辽金元宫词的迥异之处,二是明遗民宫词与明代遗民所撰遗民诗之不同,由此二点看出明遗民宫词显而易见的特殊性。在章节末尾,文章从社会、民族、自然、作者本体四点分析了造成明遗民宫词如此独特的成因。在第五章中,文章则运用了文史互证的方式,以明遗民宫词所留下的历史材料对一些当下对明末固有的误解(主要关于明廷、启祯二帝与宫廷氛围)做出了一定的反驳与论证。在章末,本文也提及了一些明遗民宫词撰写中存在的局限与缺憾,意在能使文章较为全面表现明代遗民宫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曹雨杨[4](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认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万玲玲[5](2020)在《《鲁颂》涉马意象审美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别于传统《鲁颂》研究将“马”仅仅视为宣示鲁侯丰功伟绩的辅助性材料,忽视其在文本中承担的具体功能,本文着重考察《鲁颂》文本中的“涉马”叙述,辨析其在先秦原始语境中所指涉的具体仪式形态,进而以此为基点,揭示并阐释《鲁颂》文本隐藏的仪式结构。本文首先确认“涉马”叙述作为《鲁颂》文本核心叙述之定位。回到先秦语境考察,发现当时用马形态,可归结为生活、军事、祭祀和作为身份与国力之象征四大功能类型。据此,《鲁颂》中的“马”绝不仅仅只是作为动物形态出现,其背后必定包含着某种深刻的文化功能指向。从文本出发,着重分析确认“涉马”叙述在各篇文本结撰中的枢纽作用,乃是分别以“中心式”、“引领式”和“嵌入式”的叙述策略展现的。其次,在确认“涉马”叙述作为核心叙述之后,本文进一步辨析其仪式本质。侧重利用先秦典籍文献、出土材料,还原“涉马”叙述所指涉的具体仪式形态。发现《鲁颂》中“涉马”叙述实际上指涉预祭礼、宗庙礼和军礼三种仪式类型,就具体仪式形态而言,《驷》指涉的是作为仪式准备的养马之礼,《有駜》指涉的是飨礼,《泮水》指涉的是饮至仪式,《閟宫》则指涉了出征仪式与四时祭祖仪式。再次,基于上述还原,本文最终打通《鲁颂》四篇文本自身之限制,将各篇“涉马”叙述的仪式形态视为一整体,对它们进行重组分析,发现可以形成一个从马场向各个仪式场合流动的“备马为用”仪式链叙事。这其实正是《鲁颂》隐藏的整体仪式结构。由于先秦时期“马”本身兼具祭祀、社会活动双重属性,“备马为用”仪式链叙事又可展现为“以马兴邦”的政治审美结构,隐喻了鲁国的国家运转机制,可视为维系国家根基与社会秩序良性运转的动力源泉。综上所述,本文于《鲁颂》研究中取得两点新认识:一是“备马为用”仪式链叙事为《鲁颂》文本之下隐藏的整体结构。二是这一结构又指涉了鲁国“以马兴邦”的国家治理与社会秩序维护这一审美政治隐喻。因此,《鲁颂》乃是集多维功能和多项意义指向于一身的综合性文本。
王元臣[6](2020)在《孔广森《礼学卮言》研究》文中指出孔广森是清代乾嘉时期着名经学家,与段玉裁、王念孙、任大椿并称戴震四大弟子。孔广森精通三礼和公羊学,堪称经学天才,阮元称其“年甫逾三十,而所学无所不通,一艺之分,他人白首不能到”(阮元《孔广森传》)。《礼学卮言》是其三礼学代表着作,该书精奥通博,多出胜解,推明周礼,据义必坚,是三礼学研究之书“最着者、精粹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周中孚、孙诒让、李慈铭、王国维、曹元弼、张舜徽等学者对《礼学卮言》的礼学成就皆赞誉有加。但近世以来学者称孔广森礼学往往标举其《<大戴礼记>补注》一书,而忽视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存在及价值。与其大戴学相比,学界对孔广森三礼学代表作《礼学卮言》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几近空白。本课题在梳理孔广森《礼学卮言》具体礼学考论议题和考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三礼学相关文献、近现代人有关研究成果以及一些考古出土文献和资料,对孔广森《礼学卮言》的礼学考论成就、礼学宗旨、治礼方法与特色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并具体考察和评述了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学术影响与贡献。全文主要内容如下:全文共十二章。第一章介绍孔广森身世与生平。考察、辨析了某些文献对孔广森世系及出生年月的记述失误。第二章探讨了《礼学卮言》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广森读书治学时期正是乾隆年间,《礼学卮言》的产生与乾隆时期考据之风盛行以及清代礼学勃兴的大背景有密切关系。以考据为特色《礼学卮言》深深烙上了这个时代印记。第三章至第七章是孔广森礼学专题考论成就的研究,含《<仪礼>庙寝宫室异制说》《明堂辟雍四学解》《礼服释名》《论郊褅》等篇的研究。孔广森在庙寝宫室考证方面提出大夫士庙寝异制说,并从这一角度,参稽经记注疏,详释宫室门、阶、堂、序、房、室等名制与结构,突出各异制之处与特点,并绘制庙寝图附于文末,于庙寝宫室制度颇有发明。孔广森对于明堂制度考察是以《周礼·匠人》所载为中心考证解析三代明堂形制规模、修广尺度等,释疑解惑,发前儒之未发,多有胜解,颇得礼家称许。《礼服释名》对《周礼》“司服”“内司服”等经文中涉及到的冕旒、冕服、弁服、玄端、王后六服等皆有所考论,对郑注贾疏多有申补订正之功,可谓《周礼》相关经注之新疏。孔广森《论郊褅》以王说为谬,申郑禘为祭天大祭之说,主张禘郊非一,驳王肃郊丘为一,申郑五天帝说,驳王肃五帝非天说,其中提出了诸儒许多未有之新证。孔广森《九庙辨》,亦力申郑说,考辨文武为二祧庙,主张天子七庙说,驳王肃等人文武二庙非二祧之九庙说。孔广森《五门考》详释天子“五门三朝”之制,与前儒之说多有不同,其皋、应相属、库门内有庙社,中门为内门等说多为特识锐见。第八章对孔广森《三礼杂义》名物制度考证成就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周礼>杂义》《<仪礼>杂义》《<小戴礼记>杂义》三篇皆以经文先后为序,标举所考辩的名物制度,各为之说。其礼学考证成就主要体现在申明、补足、驳正郑注贾疏名物制度考释以及径解经义以补注疏之阙等方面。《三礼杂义》考证细致精密,功夫扎实,胜义纷呈,解决了经注中许多礼学问题,故亦可以看作孔广森对三礼相关经注的新疏。第九章对《<周礼>郑氏注蒙案》礼学成就进行研究。比拟汉制是郑玄《三礼注》突出的特点,孔广森于郑玄“以汉况周”注文所言及汉事皆广征博引,考证详审。有对郑注“以汉法况周制”之说的发明与申补,亦有对贾疏乖错之纠谬。孔广森《蒙案》诸条可补宋代王应麟《汉制考》之阙,本文从补《汉制考》于郑注未录或无考证者、于贾疏有误未驳正者、申补郑注史料之不足者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总结。第十章至第十一章是在上述考察孔广森礼学成就基础上,总结分析其礼学思想、方法以及治礼特色。孔广森《礼学卮言》具有明显宗汉仪郑的思想倾向,其治礼属意郑注,或申补,或订正,辅翼郑学,多有创发。治礼方法主要有训诂释经、以经证经、以史(子)证礼、数学考据证礼、礼例归纳法、理证法等。实事求是、不尚墨守、精奥博通、多出胜解是孔广森《礼学卮言》的治礼特色。孔广森宗汉仪郑,但并非惟郑学为是,《礼学卮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对宋元人立论新颖、考辨精详之说亦加采择。各篇礼学考论虽然篇幅不长,但皆能切中礼学问题肯綮,考证精粹,论据坚实,结论精审。孔广森会通三礼、博采经史,通达古礼,且博涉“制数”之学,故书中胜解纷呈。本文最后分析评价了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学术影响、贡献和地位。清代三部礼学巨着《周礼正义》《礼书通故》《仪礼正义》对《礼学卮言》均有大量征引和评价,或征引《礼学卮言》以申补、订正郑说,或征引《卮言》以注解经文,阐发己义,从中见出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学术影响与价值。孔广森礼学成就卓着,堪称乾嘉山左经学之翘楚。
王准[7](2019)在《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明清两代是汉文化和汉文学在云南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清时期的云南辞赋就是汉文学在云南取得新成就的标志之一。学术界有关明清云南辞赋和云南地域文化的研究关注较多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明清云南辞赋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从整个中国文学和地方文学发展的轨迹来看,云南辞赋渊源于汉、晋,发轫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涵盖了包括骚体赋、散体赋、骈赋、律赋在内的多种赋体。明清云南辞赋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造就了造成明清云南辞赋繁荣。其中,文化因素诸如兴儒学、开科举等对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云南地域文化,以史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明清云南辞赋是本文的特色,明清云南辞赋与云南地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现存众多的明清云南辞赋中,描写历史、地理、物产、宗教、民俗的辞赋比较突出的体现了云南辞赋与云南地方文化的关联,彰显了云南地域文化的多样化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云南地域文化中“汉文化滇化”与“滇文化汉化”这种中原文化与云南地域文化双向交流,相互依存的特点。凸显了内地文人和云南本土文人在创作云南题材赋时的不同创作心态。集中体现明清两代云南文人的巧妙构思,是对云南地方价值的体认与再发现,也扩大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版图。从整个辞赋发展史来看,明清时期云南辞赋的繁荣也同样是对整个中国古代辞赋表现领域的拓展。云南文人和流寓云南的中原文人以具体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赋体文学在明清两代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云南辞赋在明清时期的全国赋坛始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赋史价值,对清代边疆舆地赋的贡献和方志价值。集中体现了赋体文学苞扩宇宙总览人物的包容精神和恢弘气势,发挥了赋体文学的文体优势,在明清文学和云南地方文学领域都有其独特价值。
姜军[8](2019)在《《司马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司马法》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本重要的兵书,其主要内容包含有周代军政典章制度、司马穰苴之言以及战国时齐国大夫言论,传世本《司马法》中亦保有汉代兵家、经学博士对其整理的痕迹。通过对《司马法》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军事制度、战争形态,以及古典文献的成书、先秦“官学”与“子学”的关系、齐国兵学文化等方面问题的理解。本文以兵书《司马法》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学、军礼和军事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全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前三章)以文献学讨论为主,下编(后两章)以军礼和军事思想讨论为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书名与真伪考,本章先对传世文献中与《司马法》有关的各种称谓进行梳理,认为《史记》中的“司马法”“古者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代表兵书《司马法》的三个不同成书阶段,而“司马兵法”为“司马穰苴兵法”的简称,是后代兵书《司马法》在西汉时的名称之一。《汉》志以后虽然名称略有不同,但都可以看做是兵书《司马法》。接下来本章就传世本《司马法》真伪问题做了讨论,认为传世本《司马法》,是从汉代本一路流传下来的残本,其中应该保留有先秦时期《司马法》的内容。第二章,成书、作者和流传,关于《司马法》的成书,本文主要依据《史记》中的线索,结合历史上“官学下移”的过程,认为《司马法》成书分为三个阶段,即成书前的“司马之法”阶段,为周代官方军政档案文献的统称;“古者《司马兵法》”阶段,是第一次成书阶段,但后来散佚;《司马法》定型阶段,在战国齐威王时,由齐国大夫编撰而成。关于作者,本文认为由于《司马法》成书过程复杂,其早期流传过程亦是成书过程,不同成书阶段有不同的作者。关于流传,本文认为《司马法》在南北朝时期有过大量散佚的过程,到唐以后,篇幅趋于稳定。到了宋代,被官修《武经七书》收录,今天所见《司马法》都是由宋本而来。第三章,《司马法》佚文简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佚文辑佚情况。之后通过对不同时代佚文的比较,认为《司马法》的散佚有人为删减的因素。同时就佚文部分内容与《孙子兵法》内容相同这一问题阐明观点,认为不能轻言佚文中与《孙子兵法》相同的内容是由于“误引”造成,也有可能在唐代及以前,《司马法》中就是包含有一些《孙子兵法》的内容。第四章,《司马法》所含军礼考,主要考证了《司马法》中所见“大师礼”“大均礼”和“大田礼”,即建军、作战制度,军赋制度和军事训练制度。在“大师礼”部分,论及《司马法》中的卒伍之制、车制、军阵编制,以及作战前、作战中、作战后三个不同作战阶段的军礼内容。在“大均礼”部分,本文重点探讨了《司马法》佚文中出现的两种军赋制度,认为这两种军赋制度都是以“井田制”为基础,以赋、役合一为主要征收形式。这两种军赋制度可能是不同时期的制度,与《周礼》中的军赋制度有近似的地方,但比《国语·齐语》中的军赋制度时代要早。在“大田礼”部分,本文结合《周礼》,讨论了四时田猎之制。第五章,《司马法》军事思想发微,论及了《司马法》中的战争观、“教战”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民本思想和功利思想。其中战争观部分,认为《司马法》中战争的目的是“讨不义”;《司马法》中“仁”的思想,既是对国家的政治伦理要求,也是对个体的道德要求;而“礼”的思想则渗透到了治军、作战等各个方面;“慎战”思想则体现为既不轻言战争,又要积极备战。“教战”思想部分,体现为一方面要教民以“礼义”,一方面要教民以“豫”。朴素辩证法思想部分,认为《司马法》中含有朴素的对立统一概念,其中“轻重相权”思想表现的尤为突出。民本思想与功利思想部分,论及了《司马法》思想兼具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杨永生[9](2019)在《商周时期的方伯与方伯制》文中指出商周时期的方伯与方伯制,是中国早期国家的地方势力和地方管理制度。方伯是区域邦族之长,方伯制是王权对方伯的管理制度。从方伯与中央政权的互动关系来看,方伯经历了由外入内、逐步被吸纳到早期国家体系之中的发展过程。早期方伯是由区域邦族通过征服、联姻和公共事务治理的需要自然成长起来的。以西周分封制为节点,周人建立了以亲戚故旧为主的封建方伯,方伯被纳入早期国家臣僚体系,带有地方政权色彩。春秋以降,方伯逐步转变为霸主,传统等级化贵族分权体制逐渐向秦汉集权帝制发展。本文以传世文献、出土材料、考古学材料的多重互证为主要史料分析方法,以制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视角,依照时间发展的顺序,采取长时段研究与专题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商周时期的方伯与方伯制的发展演变,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其一梳理商周方伯的历时性发展,分析方伯由早期方伯到封建方伯的演变;其二探讨周代封建制下方伯制与相关国家管理制度的互动关系;其三探求商周方伯与方伯制在东周思想观念中的影响。本文除绪论介绍选题依据、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结语总结全文基本观点、升华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设想之外,以商周方伯及方伯制发展演变的基本时间顺序,分成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对商代方伯与方伯制的讨论,主要分析晚商时期甲骨卜辞所见方国、方伯的发展及商代王权对方伯的逐步管理。本章以“方”字含义为讨论的起点,通过对比“方”、“邦”、“国”等相近政治概念的异同,认为“方”是在血缘、文化等方面具有排他性特征的人群集合,从而为对方国及方伯讨论奠定了基础。以卜辞中特殊称谓“某方某”为切入点,通过枚举的方式对相关称谓进行梳理,指出方国内部存在不同层次、不同政治倾向的族群集团,方伯便是方国内部族群整合的结果,为探究“方”到方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商末出现了对方伯进行管理的方伯制的雏形,商人建立了以武力为基础、以册命为表征、以婚媾为怀柔手段、以维护王权为根本目的的方伯制。这一制度并不成熟,往往成为方伯扩充力量的手段。第二章和第三章都是对周代方伯与方伯制的探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二章主要是对周代方伯的讨论。通过对文献、金文的爬梳,分析周代“方”、“伯”的不同身份,指出在周代称“方”者中未见明确的“方伯”称谓、在称“伯”者中只有“南申伯”一例可作方伯之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西周主要封国受封情况的梳理,指出在西周封国中存在赐土、赐民人及职事上的不同层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判断周代方伯的三条标准:在职事上有对区域邦族的监管与保卫之责、在受封时有人口和土地的额外赐予、享有较高的地位。在此标准之下,得出周代方伯的三种不同类型:王官伯、外服有区域监管和防御权的诸侯、异族方伯,从而为周代方伯及方伯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春秋以降,方伯各有发展,逐步转化为春秋霸主。第三章是对周代方伯制的专题研究。通过分析盟会制、命卿制和军制三种与方伯制有交叉关系的国家管理制度在西周春秋时的发展演变,展现出方伯制在这一时期的不同侧面。盟会制是方伯参与政治运作的重要途径。在西周助祭盟会中,方伯主要负责监督周遭邦族助祭贡物的交纳,并在盟会中率领相应邦族朝见天子。至春秋时,霸主所主导的盟会一方面重申了西周时的遗风美政,另一方面增强了霸主的实力。命卿制是王权对方伯的主要控制手段。西周时的命卿制即是天子对方伯的军事辅助,也是对方伯军事力量的掌控。命卿具有王臣和公臣的双重身份,其受命于天子,管理方伯军队,是王权在方伯中的代表。由于命卿制的不成熟性,自西周中晚期始,命卿逐渐丧失了王臣的地位,至春秋时,命卿制虽尚有流风余韵,但已无法起到控制方伯的作用,名存实亡。随着命卿制的变化,方伯军队的军事领导权也经历了天子—方伯—公卿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大夫—士—庶人的基本兵员阶层,这是西周春秋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的表现。第四章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东周思想文化中的方伯与方伯制。以《礼记·王制》、《周礼》为代表的礼书,保存了很多上古三代方伯制的旧迹,但也带有理想化制度设计的色彩,是战国儒者以托古言志的方式对动荡时局提出的解决方案。而史家则以史着的形式参与到战国时期的“王霸之辩”中。清华简《系年》以“周亡”概括两周之际的变局,轻王室而重方伯,轻礼而重力,反映出史家对战国政治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也是史家对未来提交的一份答卷。本文通过对传世文献、卜辞、金文及出土简帛的详尽爬梳,结合前贤时哲的相关论述,点面结合,不惟对传统封建制相关问题钩深致远,从封建、盟会、命卿、军制等角度梳理了商周方伯制的基本发展脉络;更建立了一条对卜辞、金文、文献中不同内涵“方伯”的合理解释途径。
杜佳[10](2018)在《周代军礼、吉礼礼辞纂释》文中提出西周是礼乐文明的盛行时代,一俯一仰,一坐一兴,一言一语都要求合乎礼。所谓礼辞,即饰礼之辞,指的是在各种仪式典礼上使用的文辞和言语之仪,它们和礼典紧密地联繋在一起,作爲礼典的一个仪注并具有相应的礼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人将祭礼与军礼视爲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本文以周代军礼和吉礼作爲研究对象。论文第一部分爲军礼礼辞研究。传世文献中有关周代军礼的记载较爲少见,尤其是缺少对征伐之礼的记载。对於军礼礼辞的研究,首先从青铜铭文中搜集周代军礼资料入手,按照青铜器所属年代对青铜铭文所记征伐事迹进行分类和考证,总结征伐之礼的主要仪节。其次,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搜集军礼礼辞,按照征伐之礼的主要仪节进行分类,分爲征伐前和征伐後两部分。最後,将军礼礼辞与征伐仪式相结合,揭示军礼礼辞在具体仪式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军礼礼辞的内容并探讨军礼礼辞所体现的军礼礼义。论文第二部分爲吉礼礼辞研究,主要分爲祭祖礼辞研究和祷旱礼辞研究。祭祖礼辞研究是以天子祭祖礼和士大夫祭祖礼作爲研究对象。首先,总结归纳祭祖礼的仪式,关注不见於《仪礼》记载的天子祭祖礼仪。其次,搜集祭祖礼辞,并根据礼书记载对祭祖礼辞予以疏释。最後,关注祝嘏礼辞之外,祭祀诗歌这种间接饰礼的礼辞。对於祷旱礼辞的研究,首先,关注出土文献中有关祷旱活动的记载,其次,结合传世文献总结归纳祷旱礼的仪式,最後,搜集并分析祷旱礼辞,关注周人因特事行礼而作礼辞的情况。礼辞作爲礼的组成部分,起美饰仪节的作用,具有相应的礼义。礼崩乐坏後,礼辞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大部分随着各种典礼一同亡失,只有一小部分保留下来。论文通过对礼辞的搜集与分析,从饰礼之辞的角度试勾勒西周亡失军礼、吉礼相应仪节,并探讨礼辞的使用情况和所含有的礼义。
二、《诗经·閟宫》的写作年代及其史料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诗经·閟宫》的写作年代及其史料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鲁僖公谥号何以为“僖”(论文提纲范文)
一、年幼继位,灵活应对 |
二、执掌国政,中兴鲁国 |
三、昙花一现,身死国衰 |
四、结 语 |
(2)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清代匠作则例的文本化 |
第一节 “匠作则例”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清代“匠作则例”性能辨析 |
一、“则例”的内容特点 |
二、“匠作则例”的内容特点 |
三、“则例”与“匠作则例”性质异同 |
四、匠作则例法典化与技术标准化立法 |
第三节 “内工则例”与“外工则例”比较 |
一、内、外工匠作则例编纂比较 |
二、内、外工匠作则例差异分析 |
第二章 清代产业技术“则例化”及近代转型 |
第一节 手工业“则例化”及其表现形式 |
一、产品设计“形制化” |
二、生产物料“规格化” |
三、生产工料“定额化” |
第二节 清代技术标准的近代转型 |
一、匠作则例的细则化 |
二、中国与西方近代标准化进程的差异 |
第三章 物料采办、加工与管理标准化 |
第一节 砖瓦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
一、临清砖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
二、金砖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
三、琉璃瓦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
第二节 木料采购与管理标准化 |
一、年例额解木料采买标准化 |
二、楠杉木料采办标准化 |
三、围场松木采伐标准化 |
第四章 旧料回收与利用标准化 |
第一节 木材回收利用 |
一、旧木料回收标准 |
二、旧木料使用标准 |
第二节 砖瓦回收利用 |
一、旧砖瓦回收标准 |
二、旧砖瓦使用标准 |
第五章 施工技术标准化 |
第一节 大木作施工技术标准化 |
一、大木作选材标准化 |
二、柱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三、梁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四、枋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五、桁(檩)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六、板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七、椽、望、连檐构件制作标准化 |
八、斗拱制作安装技术标准化 |
第二节 瓦作施工技术标准化 |
一、砖料加工标准化 |
二、金砖铺墁技术标准化 |
三、墙体砌筑技术标准化 |
四、苫背、瓦瓦技术标准化 |
第三节 内、外工工料标准之差异 |
一、大木作工料比较 |
二、瓦作工料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清代匠作则例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后记(致谢) |
(3)明代遗民宫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概况 |
一、选题背景 |
二、明宫词研究概况 |
(一)明宫词研究现状与不足 |
1、宫词与类似诗体的比较研究 |
2、宫词民俗学方向研究 |
3、宫词创作观念研究 |
4、宫词作者研究和纪事研究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
一、明宫词之界定 |
(一)宫词起源 |
(二)宫词形式 |
(三)宫词内容 |
二、明遗民之界定 |
(一)遗民身份 |
(二)遗民意识 |
第二章 明宫词遗民作者及其作品 |
第一节 明宫词中的遗民作者 |
(一)多种身份地位 |
(二)不拘性别 |
第二节 明遗民作者的宫词创作 |
第三章 明宫词中遗民思想与创作方式 |
第一节 遗民思想的展现 |
一、不仕之臣 |
二、贰臣式遗民 |
第二节 遗民宫词的创作方式 |
一、春秋笔法 |
二、讽刺手法 |
三、叙述细节化 |
四、蕴含深意的用典及意象 |
五、诗作的刻意排布 |
第四章 遗民宫词创作的独特性 |
第一节 遗民作者与其前后诗人宫词创作的不同 |
一、同明代宫词作品相比 |
(一)令人动容的人情味 |
(二)不同的叙述方式 |
(三)对美感的主动追求 |
二、同辽金元清遗民宫词相比 |
第二节 遗民宫词与一般遗民诗的不同 |
一、晚明文坛的影响 |
二、宫词作者的遗民诗与宫词对比 |
第三节 遗民所撰明宫词独特性之成因 |
一、社会因素 |
二、民族因素 |
三、自然因素 |
四、自身因素 |
第五章 遗民明宫词的历史价值与局限 |
第一节 遗民书写的历史价值 |
一、与史互证 |
二、纠正谬误 |
(一)对清廷抹黑明廷的辩驳 |
(二)天启皇帝的形象构建问题 |
(三)崇祯皇帝的形象构建问题 |
1、个性争议 |
2、崇祯用人 |
3、内帑问题 |
4、开眼看世界 |
(四)女子百态 |
第二节 遗民书写的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前言 |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
凡例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
《尹至》篇知见录 |
《尹诰》篇知见录 |
《程寤》篇知见录 |
《保训》篇知见录 |
《耆夜》篇知见录 |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
《皇门》篇知见录 |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
《楚居》篇知见录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
综论知见录(存目) |
(5)《鲁颂》涉马意象审美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缘起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作为《鲁颂》文本叙述策略的“涉马”叙述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用马形态考察 |
第二节 作为文本结构枢纽的“涉马”叙述 |
第二章 用马诸仪式与“涉马”叙述的仪式本质 |
第一节 预祭仪式 |
第二节 宗庙类仪式:祭祖仪式和飨燕仪式 |
第三节 军事类仪式 |
第三章 “良马兴邦”的政治隐喻与《鲁颂》审美建构 |
第一节 《鲁颂》文本整体结构还原 |
第二节 《鲁颂》审美策略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孔广森《礼学卮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礼学卮言》及其相关研究概述 |
一、《礼学卮言》概述 |
二、《礼学卮言》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课题研究方案及论文构想 |
一、研究内容与方案 |
二、研究方法 |
三、课题拟突破与创新之处 |
四、论文构想 |
第一章 孔广森的身世与生平 |
第一节 孔广森生卒年份及世系 |
第二节 孔广森生平与学术简历 |
一、幼承庭训,早闻礼教 |
二、少年及第,交游问学 |
三、受业戴震,尽传其学 |
四、归养着述,英年早逝 |
第二章 《礼学卮言》撰作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清代礼学的勃兴 |
一、以经学济理学之穷 |
二、从理学到礼学的过渡与转型 |
三、以古礼正今俗 |
第二节 崇经宗汉及考据学盛行下的礼学发展 |
一、清廷文化政策调整与三礼馆的设立 |
二、乾嘉考据之风盛行下的礼学研究 |
第三章 《礼学卮言·仪礼庙寝宫室异制图说》的考证成就 |
第一节 庙寝宫室同构与异制 |
一、“左右房”与“东房西室”之争 |
二、“庙左右房、寝东房西室”说 |
第二节 《仪礼》庙寝“门”考 |
一、庙寝大门、庙门闑阈与宁 |
二、庙寝门堂四塾 |
三、寝庙之闱门 |
第三节 《仪礼》庙寝“庭”考 |
一、中庭、东西荣与溜 |
二、阼阶、西阶 |
第四节 《仪礼》庙寝“堂”考 |
一、“栋以南至前庪为堂” |
二、东楹西楹、东序西序 |
三、东夹西夹、东箱西箱 |
四、堂前之廉 |
第五节 《仪礼》庙寝“室”考 |
一、室户、牖、北墉、奥、窔 |
二、户牖之间与户西 |
三、室之“乡(北牖)” |
第六节 《仪礼》庙寝“房”考 |
一、庙寝房户 |
二、北堂与侧户 |
第四章 《礼学卮言》有关明堂辟雍的考证成就 |
第一节 明堂名称考论 |
第二节 解世室、重屋、周明堂广修之数 |
一、订正郑注夏世室堂修广之数 |
二、解夏世室中央大室修广尺步 |
三、纠郑注殷人重屋堂广之失 |
四、辨周明堂堂室之修广 |
第三节 释“四旁两夹窗”之惑 |
第四节 明堂四门、重屋四阿考 |
一、考明堂四门之制 |
二、考重屋四阿之制 |
第五节 解辟雍四学 |
第五章 《礼学卮言·论禘郊》的考证成就 |
第一节 “论禘” |
一、申禘为祭天非祭庙 |
二、申郑“祭天以始祖配”之义 |
第二节 “论郊” |
一、主“禘郊非一”说 |
二、申郑“五天帝”之说 |
第三节 “禘”的多义性与《论禘郊》之局限 |
第六章 《礼学卮言·礼服释名》的考证成就 |
第一节 “冕旒” |
第二节 “冕服” |
一、裘冕、玄冕服 |
二、冕服之章 |
第三节 “弁服” |
一、韦弁服、皮弁服 |
二、冠弁服、弁绖服 |
第四节 “玄端” |
一、玄端 |
二、五冕皆玄端 |
第五节 论妇人之服制 |
一、分配妇人六服与男服对应差次 |
二、展衣与税衣(褖衣) |
三、女子首服 |
第七章 《礼学卮言》关于九庙与五门的考证成就 |
第一节 “九庙辨” |
一、九庙与七庙 |
二、庙祧之昭穆 |
第二节 “五门考” |
一、皋门与外朝、应门与两观 |
二、库门与庙社、雉门与中门 |
第八章 《礼学卮言·三礼杂义》的名物制度考证成就 |
第一节 《三礼杂义》的体例与内涵特征 |
第二节 《杂义》申补郑玄名物制度之说 |
一、申明郑玄名物制度之考释 |
二、补足郑玄名物制度之说解 |
第三节 《杂义》驳正郑玄名物制度之说 |
一、驳正郑玄名物之考释 |
二、订正郑玄制度之阐释 |
第九章 《礼学卮言·周礼郑氏注蒙案》的礼学成就 |
第一节 《蒙案》对郑注“汉法况周”的申补 |
一、指明郑玄约(暗)引汉法之处 |
二、补贾疏于“汉法”略而不说者 |
三、纠贾疏有说反致乖错者 |
第二节 《蒙案》可补王应麟《汉制考》之阙 |
一、补《汉制考》未录郑注以汉法况周者 |
二、补《汉制考》仅录注疏而无考论者 |
三、补《汉制考》于贾疏汉法有误未驳正者 |
四、补《汉制考》考证汉法史料之不足 |
第十章 《礼学卮言》的学术宗旨与考证方法 |
第一节 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学术宗旨 |
一、孔广森宗汉仪郑的思想倾向 |
二、治礼宗郑,辅翼郑学 |
第二节 《礼学卮言》的考证方法 |
一、训诂释礼 |
二、以经证礼 |
三、以史证礼 |
四、以子说礼 |
五、数学考证释礼 |
六、礼例归纳法 |
七、理证法 |
八、阙疑法 |
第十一章 孔广森《礼学卮言》治礼特色与不足 |
第一节 实事求是,不尚墨守 |
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 |
二、说礼不为门户所囿 |
第二节 精奥博通,多出胜解 |
一、考证精奥 |
二、治礼博通 |
三、多出胜解 |
第三节 《礼学卮言》的局限与不足 |
一、勤于名物而疏于义 |
二、有考证不足、释文未备者 |
第十二章 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学术影响 |
第一节 《礼学卮言》对孙诒让《周礼正义》的影响 |
一、《周礼正义》征引《礼学卮言》以注解经文 |
二、《周礼正义》征引《礼学卮言》以申补郑说 |
三、《周礼正义》征引《礼学卮言》以订正郑说 |
四、《周礼正义》征引《礼学卮言》以纠谬贾疏 |
第二节 《礼学卮言》对黄以周《礼书通故》的影响 |
一、《礼书通故》对《礼学卮言》的接受与遵从 |
二、《礼书通故》对《礼学卮言》的批评与质疑 |
第三节 《礼学卮言》对胡培翚《仪礼正义》的影响 |
一、《仪礼正义》引《礼学卮言》以订注、附注 |
二、《仪礼正义》引《礼学卮言》以补注、申注 |
第四节 孔广森《礼学卮言》的学术地位评估 |
结语 |
附录 :《礼学卮言》宫室图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综述 |
(三) 本论文创新之处 |
(四)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一章、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与成因 |
第一节、云南辞赋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具体表现 |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成因 |
第二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历史 |
第一节、云南历史和云南历史题材赋 |
第二节、《征南赋》与《黔宁昭靖王庙赋》 |
第三节、《八表荡平赋》《平滇赋》与《哀滇南赋》 |
第三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地理 |
第一节、云南地理和云南地理赋创作 |
第二节、云南疆域的整体描写 |
第三节、山岳 |
第四节、江河 |
第五节、湖泽 |
第六节、温泉 |
第七节、都邑 |
第四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物产 |
第一节、云南物产和云南物产赋创作 |
第二节、动物 |
第三节、植物 |
第四节、井盐 |
第五节、其他物产 |
第五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佛教 |
第一节、云南佛教和佛教题材赋创作概况 |
第二节、高僧事迹 |
第三节、佛教名山与佛教名胜 |
第四节、赋体文学与佛教关系的再发现 |
第六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民俗 |
第一节、云南民俗和云南民俗赋创作概况 |
第二节、云南火把节 |
第三节、云南民间歌舞 |
第四节、云南槟榔及有关民俗 |
第五节、云南民间信仰 |
第六节、云南民间神话、传说 |
第七节、辞赋与民俗关系的动态呈现 |
第七章、明清云南辞赋的地域文化特色 |
第一节、文学地理学视阈中的明清云南辞赋 |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文化多样性特征 |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与文人创作心态 |
第八章、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 |
第一节、明清云南辞赋的赋史价值 |
第二节、清代云南地理赋对清代边疆舆地赋创作之贡献 |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方志价值 |
结语 |
附录 云南历代辞赋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8)《司马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司马法》文献学研究综述 |
二、《司马法》军事制度研究综述 |
三、《司马法》思想研究综述 |
四、《司马法》与先秦兵家比较研究综述 |
上编:文献考论 |
第一章 书名与真伪考 |
第一节 《司马法》书名考 |
一、《司马法》书名之疑问 |
二、《史记》中的“司马法”“古者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和“司马兵法” |
三、东汉、魏晋时“司马法”为常见书名 |
四、《隋书·经籍志》里的《司马兵法》 |
五、宋以后的《司马法》 |
第二节 传世本《司马法》真伪考 |
一、《司马法》伪书说综论 |
二、《司马法》非伪书说综论 |
三、传世本《司马法》为《汉》志中《军礼司马法》的残本 |
第二章 成书、作者与流传 |
第一节 成书 |
第二节 作者 |
一、历代书志录入情况 |
二、历代学者关于《司马法》作者之论 |
三、《司马法》作者之争源于对其成书过程的不同理解 |
四、司马穰苴的时代问题 |
第三节 流传、版本和篇幅 |
一、《司马法》的流传 |
二、《司马法》的版本 |
三、《司马法》的篇幅 |
第三章《司马法》佚文简论 |
第一节《司马法》佚文收录概况 |
第二节 从佚文看《司马法》流传过程的几个特点 |
一、《司马法》的散佚有人为删减的因素 |
二、佚文中与《孙子兵法》相似内容简论 |
下编:军礼与思想 |
第四章 《司马法》所含军礼考 |
第一节 大师礼 |
一、建军之制 |
二、作战前的军礼 |
三、作战中的军礼 |
四、作战后的军礼 |
第二节 大均礼 |
一、《司马法》关于军赋制度的佚文 |
二、《司马法》佚文所见两种军赋制度 |
三、《司马法》与《周礼》《国语·齐语》军赋制度比较 |
第三节 大田礼 |
一、大田礼的由来 |
二、《司马法》中的大田礼 |
三、《司马法》中的“春蒐秋狝”与“冬夏不兴师” |
第五章 《司马法》军事思想发微 |
第一节 《司马法》的战争观 |
一、《司马法》认为战争的目的是“讨不义” |
二、《司马法》关于“仁”的思想 |
三、《司马法》以“礼”治军、作战的思想 |
四、《司马法》“慎战”思想 |
第二节 《司马法》的“教战”思想 |
一、教民以“礼义” |
二、教民以“豫” |
第三节 《司马法》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
一、《司马法》对立统一的观点 |
二、《司马法》轻重相权的观点 |
第四节 《司马法》的民本思想与功利思想 |
一、《司马法》的民本思想 |
二、《司马法》的功利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汇总 |
后记 |
(9)商周时期的方伯与方伯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商代的方伯及方伯制 |
第一节 “方”字释义 |
一、“方”、“邦”之别 |
二、“方”、“国”、“土”之别 |
三、“方”、“侯”之别 |
四、豳公盨中所见的“方” |
五、“方”的社会政治特征 |
第二节 方国内部结构与方伯的形成 |
一、方国的特殊称谓与方国内部结构 |
二、商末“方伯”与区域整合 |
第三节 商末对方伯的管理与方伯制的雏形 |
一、商王对方伯的管理制度 |
二、方伯对各邦族的管理手段 |
三、商代方伯制的特点 |
第二章 周代的方伯与方伯制(上) |
第一节 周代的“方” |
一、周代诸方举要 |
二、周代对“方”的管理 |
第二节 西周春秋金文的“某伯” |
一、“伯”的内涵 |
二、“伯”的身份 |
三、特殊伯称 |
第三节 西周封建与方伯 |
一、西周邦国封建举要 |
二、西周方伯的判定标准、类型与职事 |
三、西周方伯的嬗变 |
第三章 周代的方伯与方伯制(下) |
第一节 方伯制与盟会制 |
一、子鼎与西周助祭盟会 |
二、春秋霸主与盟会 |
第二节 方伯制与命卿制 |
一、引簋补论 |
二、方伯与西周命卿制 |
三、命卿制的衰微 |
第三节 方伯制与春秋军制 |
一、《晋文公入于晋》相关简文补释 |
二、春秋晋师的基本阶层 |
三、春秋晋师的指挥权 |
第四章 东周思想文化中的方伯与方伯制 |
第一节 礼书中的方伯制 |
一、《礼记·王制》所见的方伯制 |
二、《周礼》中所见的方伯制 |
三、《白虎通》中所见的方伯制度 |
第二节 清华简《系年》的“王霸之辩” |
一、古史分期中的“王”与“霸” |
二、历史记述中“王”与“霸” |
三、史家与“王霸之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10)周代军礼、吉礼礼辞纂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礼辞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军礼礼辞(上) |
第一节 金文所见军礼 |
第二节 省道 |
第三节 命将及其礼辞 |
第四节 定兵谋及其礼辞 |
第五节 誓师及其礼辞 |
第二章 军礼礼辞(下) |
第一节 振旅及其礼辞 |
第二节 献捷及其礼辞 |
第三节 饮至、策勋及其礼辞 |
第四节 战後礼及其礼辞 |
第三章 吉礼礼辞 |
第一节 天子祭祖礼的主要仪节 |
第二节 天子祭祖礼所用礼辞 |
第三节 士大夫祭祖礼主要仪节及所用礼辞 |
第四节 祷旱礼辞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诗经·閟宫》的写作年代及其史料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鲁僖公谥号何以为“僖”[J]. 唐述鹏. 品位·经典, 2021(18)
- [2]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D]. 王铁男. 苏州大学, 2020(06)
- [3]明代遗民宫词研究[D]. 邹业心.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4]《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5]《鲁颂》涉马意象审美叙事研究[D]. 万玲玲. 扬州大学, 2020(02)
- [6]孔广森《礼学卮言》研究[D]. 王元臣.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D]. 王准. 云南大学, 2019(09)
- [8]《司马法》研究[D]. 姜军. 吉林大学, 2019(10)
- [9]商周时期的方伯与方伯制[D]. 杨永生.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10]周代军礼、吉礼礼辞纂释[D]. 杜佳. 浙江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