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破伤风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免疫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龚德彰[1](2013)在《小儿破伤风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免疫力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小儿破伤风的临床疗效,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本资料就小儿破伤风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免疫力的具体临床效果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将我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8例破伤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14例、给予对照组患儿采用破伤风抗毒素进行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伤风对患儿自身的免疫功能造成不小的影响,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破伤风的临床效果十分显着,有效的提高了临床疗效,保障了患儿的生命安全,降低了疾病对患儿带来的痛苦,值得推广。
焦富勇,冯爽,徐曼[2](2012)在《丙种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新进展》文中指出丙种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并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一类球蛋白。本研究综合分析近年来在医学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丙种球蛋白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分析其适应证、治疗方法与疗效,认为丙种球蛋白因其抗体活性,含有广谱抗细菌和抗病毒的IgG抗体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综述丙种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庄超[3](2012)在《静脉免疫球蛋白对早产儿脐血辅助性T细胞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对早产儿脐血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为早产儿临床合理应用IVIG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本院32-34周早产儿15例作为研究对象,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CBMC),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VIG(A组,6mg/ml;B组,9mg/ml;C组,12mg/ml),无菌培养72小时后,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4的水平。结果(1)CBMC分泌IFN-γ水平变化:C组CBMC分泌IFN-γ水平(32.59±26.82pg/m1)与B组(124.51±56.06pg/ml)和A组(175.68±86.82pg/ml)相比较均显着降低,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而B组与A组比较CBMC分泌IFN-γ水平差异无显着性(P>0.05);(2)CBMC分泌IL-4水平变化:B组CBMC分泌IL-4水平(18.01±5.72pg/ml)和C组IL-4水平(14.44±5.18pg/ml)与A组(29.04±8.27pg/ml)相比较均显着降低,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而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CBMC培养上清液IFN-γ/IL-4比值变化:C组培养上清液IFN-γ/IL-4比值(2.41±1.72)较B组(8.22±4.21)和A组(5.61±2.38)均显着降低,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而B组较A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O.05)。结论IVIG可抑制早产儿脐血Thl、Th2细胞功能,且与其剂量有关。低剂量时主要抑制Th2细胞功能;较大剂量时对Th1、Th2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且对Thl细胞抑制更明显。
刘宇鸽,陆家海[4](2007)在《免疫球蛋白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虽然抗生素问世以来,免疫球蛋白的作用被部分取代,但是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免疫球蛋白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免疫球蛋白用于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做一简要回顾,以供参考。
林鹏生[5](2005)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是从健康人静脉血或人胎盘血提取的制品, 主要成分为IgG,一般用于病毒性感染的被动免疫。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由于制剂中消除了丙种球蛋白中的聚合物和补体活性,可供静脉用药。近年来,随着对IVIG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和临床观察,其用途不断扩展,现已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疗效肯定,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其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周莉[6](2004)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破伤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在农村及偏远牧区,卫生保健意识差,当地部分少数民族仍存有长辈在家旧法接生的习惯,或个别卫生所不正规接生,新生儿破伤风患病率仍很高。我院自2002年2月~2004年2月收治新生儿破伤风36例,20例采取传统方法治疗,16例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36例新生儿破伤风患儿中26例为家长旧法接生,10例为乡卫生院或个人诊所医务人员接生。共分为2组,治疗组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发病日龄4天3例,5~7天9例,>7天4例。合并肺炎11例,脐炎16例,败血症5例。对照组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发病日龄4天4例,5~7天12例,>7天4例,合并肺炎12例,脐炎20
黄爱萍,梁玉美[7](2003)在《新生儿破伤风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免疫效果》文中提出探讨国产人血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辅助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将40例新生儿破伤风患儿按病例编号分为常规组和IVIG组各20例。常规组采用破伤风抗毒素及安定类药物治疗;IVIG组在常规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用IVIG(400mg/kg·d,静脉点滴,每日一次)共3天。并设20例健康新生儿作对照组。检测血清IgA、IgG、IgM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实验前后的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变化。结果显示:①新生儿破伤风患儿血清IgG、CD3、CD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②静脉注射IVIG后,可迅速提高新生儿破伤风患儿血清IgG水平(5.86±0.62vs11.71±1.46)g/L,同时可提高CD4细胞数(32.55±2.51vs44.23±4.87)和CD4/CD8比值(1.30±0.19 vs 2.10±0.11),P均<0.001;③IVIG组治愈率为85%,明显高于常规组55%,(x2=4.28,P<0.05)。而平均治愈天数由(14.55±2.78)d缩短为(10.50±2.54)d(t=4.13,P<0.001)。病死率由20%降至10%。结论: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新生儿破伤风有关。适宜的IVIG剂量辅助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马小莉,李育培[8](2003)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杨东明,吴荣平[9](2003)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输注在儿科疾病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目前应用范围较广泛的血液制品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治疗儿科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疗效,随着临床适应证的不断扩大,对其作用机理的认识亦逐渐深入,本文参考近年有关文献,就目前国内大剂量输注法治疗儿科疾病使用的剂量,方法及疗效作一概述。
徐为民[10](2001)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儿科的应用近况》文中指出
二、新生儿破伤风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免疫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破伤风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免疫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2)丙种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丙种球蛋白的给药方法 |
2 IVIG的临床应用 |
2.1 细菌感染性疾病 |
2.1.1 新生儿及早产儿败血症[2] |
2.1.2 新生儿溶血症 |
2.1.3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 |
2.1.4 新生儿脓疱症 |
2.2 脓毒败血症 |
2.3 结缔组织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
2.3.1 川崎病 |
2.3.2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4] |
2.4 呼吸系统疾病 |
2.4.1 毛细支气管炎[5] |
2.4.2 重症肺炎[6-8] |
2.4.3 支气管哮喘[9] |
2.5 血液系统疾病 |
2.5.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11] |
2.5.2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12] |
2.5.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2.5.4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
2.5.5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
2.6 神经系统疾病 |
2.6.1 格林-巴利综合征[13] |
2.6.2 癫痫[14] |
2.6.3 重症肌无力 (MG) |
2.6.4 重症病毒性脑炎[15-16] |
2.6.5 多发性硬化 (MS) [17-18] |
2.7 病毒性心肌炎 |
2.8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2.9 艾滋病 |
3 丙种球蛋白的预防作用 |
3.1 预防麻疹 |
3.2 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 |
3.3 预防脊髓灰质炎 |
3.4 预防风疹 |
3.5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
3.6 预防水痘 |
3.7 防治百日咳 |
3.8 防治破伤风 |
3.9 防治狂犬病及治疗免疫缺陷病 |
4 IVIG疗法的副作用与对策 |
4.1 副作用 |
4.1.1 过敏反应 |
4.1.2 并发感染 |
4.2 对策 |
4.2.1 控制IVIG的输注速度和剂量 |
4.2.2 预防过敏反应 |
4.2.3 严格掌握适应证 |
5 IVIG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
(3)静脉免疫球蛋白对早产儿脐血辅助性T细胞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器材 |
1.2 主要试剂 |
1.3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IVIG对早产儿脐血CBMC分泌IFN-γ水平的影响 |
2.2 IVIG对早产儿脐血CBMC分泌IL-4水平的影响 |
2.3 IVIG对早产儿脐血C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4比值的影响 |
第三章 讨论 |
3.1 新生儿(包括早产儿)Th1/Th2功能状态 |
3.2 IVIG的免疫调节作用 |
3.3 IVIG对新生儿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感染性疾病 |
1.1 川崎病(KD) |
1.2 毛细支气管炎 |
1.3 反复呼吸道感染 |
1.4 病毒性脑炎 |
1.5 病毒性心肌炎(VM) |
1.6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2 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 |
3 治疗紫癜 |
3.1 过敏性紫癜 |
3.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
4 治疗儿科肾病 |
5 治疗新生儿疾病 |
5.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LE) |
5.2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
5.3 新生儿败血症 |
5.4 新生儿ABO溶血病 |
5.5 新生儿破伤风(NT) |
6 药理作用机制 |
7 不良反应 |
(8)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IVIG制剂的基本质量要求 |
2 IVIG的作用机理 |
2.1 防治感染[5]: |
2.2 免疫调节[6]: |
2.3 替代补偿机体IgG的缺乏: |
3 IVIG的药代动力学 |
4 IVIG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 |
4.1 防止感染: |
4.1.1 防止新生儿脓毒败血症: |
4.1.2 新生儿重症肺炎: |
4.1.3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
4.1.4 新生儿破伤风: |
4.1.5 艾滋病 (AIDS) : |
4.1.6 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机械通气后感染 (HMD) : |
4.2 治疗免疫性血液疾病: |
4.2.1 新生儿ABO溶血症: |
4.2.2 新生儿Rh (抗D) 不合溶血症: |
4.2.3 新生儿同族免疫血小板减小: |
4.3 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HIE) : |
5 IVIG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 |
5.1 病原体的传播: |
5.2 变态反应: |
5.3 一般反应[5, 6, 12]: |
5.4 急性Arthus型反应[2]: |
5.5 肾功能损害: |
5.6 剂量过大的副作用: |
5.8 其它: |
6 展 望[5] |
(10)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儿科的应用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替补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
2 治疗新生儿败血症 |
3 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
4 治疗新生儿破伤风 |
5 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症 |
6 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
7 预防气管插管感染 |
8 治疗重度营养不良的合并症 |
9 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 |
10 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 |
11 治疗复杂型高热惊厥 |
12 治疗难治性癫痫 |
13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
14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
15 治疗川畸病 |
16 治疗过敏性紫癜 |
17 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 |
18 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
四、新生儿破伤风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免疫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破伤风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免疫力效果观察[J]. 龚德彰. 中国医药科学, 2013(13)
- [2]丙种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新进展[J]. 焦富勇,冯爽,徐曼. 中国医药科学, 2012(21)
- [3]静脉免疫球蛋白对早产儿脐血辅助性T细胞功能的影响[D]. 庄超. 青岛大学, 2012(09)
- [4]免疫球蛋白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 刘宇鸽,陆家海. 热带医学杂志, 2007(08)
- [5]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J]. 林鹏生. 中国药师, 2005(07)
- [6]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破伤风临床观察[J]. 周莉. 新疆医学, 2004(03)
- [7]新生儿破伤风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免疫效果[J]. 黄爱萍,梁玉美. 新生儿科杂志, 2003(06)
- [8]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J]. 马小莉,李育培. 成都医药, 2003(04)
- [9]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输注在儿科疾病的应用[J]. 杨东明,吴荣平. 临床医学, 2003(01)
- [10]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儿科的应用近况[J]. 徐为民. 医学综述, 2001(07)
标签:丙种球蛋白论文; 新生儿破伤风论文;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论文; 静脉注射论文; 早产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