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中膜反应治疗的体会

血液透析中膜反应治疗的体会

一、血液透析中膜反应处理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沈美丽[1](2021)在《具有活性氧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药物递送系统及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发病机制,可导致心肌梗死、心绞痛、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即使在医疗水平十分发达的现在,心血管疾病在全球的死亡率依然没有降低,反而成为全球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主要原因。未来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参与到了这场遏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战斗”中。研究表明,炎症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整个过程,脂质也为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因素赋予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殊微环境,如高水平的活性氧(ROS)、高的剪切应力以及高含量的脂质,ROS和脂质水平的降低起到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的作用。本论文以高水平的ROS和高的剪切应力为研究对象,以红细胞(RBCs)作为仿生载体,探究了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响应的载药纳米粒子和载药胶束的构建方法,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筑了具有剪切应力和ROS双重响应的仿生纳米载药系统,该系统由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药物阴离子型辛伐他汀酸(SA)、巯基修饰的阳离子型聚乙烯亚胺(PEI-SH)和RBCs组成,利用静电吸附得到了自组装式载药纳米粒子SA PEI,并将其吸附到红细胞膜上得到了SA PEI@RBCs。SA PEI的载药量为44.4±2.7%,能够响应ROS实现药物释放,体外剪切模型结果证明SA PEI@RBCs具有剪切应力响应。Fe Cl3模型结果证明SA PEI@RBCs具有最佳的治疗效果且拥有良好的体内安全性。(2)设计了负载辛伐他汀酸(SA)的交联树枝状大分子纳米粒子(SA PAM),并将其吸附于RBCs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双重敏感的给药系统SA PAM@RBCs,并将其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同SA PEI@RBCs相比,在SA PAM@RBCs体系中,纳米颗粒的载药量提高到65.3±2.1%,并能以H2O2触发的方式持续释放SA,能显着降低LPS刺激的RAW 264.7细胞中过量的H2O2水平。剪切敏感模型证明,在低剪切应力(20 dynes/cm2)作用下,SA PAM@RBCs上的SA PAM极少发生解吸附,而在高剪切应力(100 dynes/cm2)的刺激下,SA PAM的解吸附比较彻底,只有很少的SA PAM仍然吸附在红细胞上,表明SA PAM具有较好的剪切应力刺激下的解吸附能力。兔子的Fe Cl3模型和Apo E-/-小鼠模型均显示,SA PAM@RBCs具有比游离SA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在体内具有极好的安全性。上述结果表明,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双重敏感的仿生给药系统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一种比较有前景的策略。(3)开发了可以同时响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ROS和剪切应力微环境的智能响应系统(SV MC@RBCs),该系统由RBCs和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硫化丙烯(PGED-PPS)装载辛伐他汀(SV)形成的阳离子胶束(SV MC)组成。该载药系统同SA PEI@RBCs和SA PAM@RBCs相比,作为载体的PGED-PPS还具有降低ROS的作用,可以与辛伐他汀起到协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SV MC@RBCs可以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不仅避免了出血的风险,而且具有出色的体内安全性。这些结果表明,SV MC@RBCs是有望用于治疗ROS相关疾病的治疗性纳米药物。

秦江南[2](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影响及微观辨证》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并观察MHD患者透析龄、中医证型与各化验指标的关系,为中医临床通过辨证施治MHD患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2月25日至2月28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纳排标准筛选,共收入136名MHD患者,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中医证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身高及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电解质、钙磷、甲状旁腺素、铁蛋白等检查结果。并参照《慢性肾衰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中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由专业的中医医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评定。同时按照既往实验研究依据将MHD患者按透析龄分为A(≤36个月)、B(>36个月)两组。将上述收集信息纳入Excel表格建立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库。利用频数分析的方法挖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总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通过频数分析与卡方检验的方法挖掘MHD患者不同透析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使用Kruskal-Wallis H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中医证型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使用SPSS软件Mann-Whitney U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透析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使用频数分析与卡方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透析龄实验室指标达标率的差异。结果:1.此次研究共收集了136例MHD患者,男性76人,女性60人。平均年龄62.86±12.15岁,平均透析龄41.56±28.91月,透析龄≤36个月为67人,透析龄>36个月为69人。原发病糖尿病肾病共55例,慢性肾炎32例,高血压肾损伤16例,多囊肾13例,高尿酸性肾病6例,狼疮肾4例,不明原因10例。血管通路使用AVF为88例,占64.7%;使用TCC为48例,占35.3%。2.常见中医症状有少尿106例(77.9%)、腰膝酸软72例(52.9%)、倦怠乏力70例(51.5%)、口干口渴66例(48.5%)、畏寒肢冷65例(47.8%)、食少纳呆58例(42.6%)。患者中医证型本虚证以肝肾阴虚证最多,为47例(34.6%);最少为阴阳两虚证,为16例(11.8%)。标实证以湿浊证最多,为58例(42.6%);最少为热毒证,为5例(3.7%)。3.A、B两组中医证型虚证分布存在差异(P<0.05),两组在脾肾气虚证与阴阳两虚证占比上存在差异(P<0.005),A组脾肾气虚证占比高于B组,B组阴阳两虚证占比高于A组。A、B两组中医证型实证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4.中医证型虚证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脾肾阳虚证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P<0.05)。其它指标在各证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中医证型实证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5.A、B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B组阴离子间隙、钙磷乘积、甲旁腺激素水平高于A组(P<0.05),其它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6.患者总体血红蛋白达标率47.1%、铁蛋白达标率61.8%、血钙达标率41.9%、磷达标率35.5%、甲状旁腺激素30.1%、钾达标率92.6%、白蛋白达标率45.6%。A、B两组实验室指标达标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虚证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其次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且阴阳两虚证,随透析龄延长而增加,脾肾气虚证随透析龄延长而减少。而实证以痰浊证为主,且各证型分布不随透析龄增长而变化。2.血液透析治疗对慢性肾衰病人实证有所改善,但对于虚证的疗效并不明显。因此对于MHD患者中医辨证施治可以主要从虚证方面进行干预,来改善患者症状与各实验室指标的达标率。

李露露,张祖隆[3](2020)在《硫代硫酸钠治疗肾衰竭并血管钙化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中血管钙化为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对于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而言,血管钙化的发生概率更高也更为严重,成为肾脏疾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ESR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2]。目前,临床上对于CKD的血管钙化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根据既往研究可知

马大骅[4](2020)在《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血管钙化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心血管(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拟采用腹部侧位片评估腹膜透析(腹透)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积分(abdominal aortic calcification score,AACS),了解腹透患者腹主动脉钙化发生率及AACS有关影响因素,初步分析腹主动脉钙化与患者心脏结构功能指标间的关系,并通过前瞻性随访探究腹主动脉钙化进展的危险因素,同时拟探讨AACS对腹透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入选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接受规律腹透治疗的稳定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选时采用腹部侧位X线摄片评估腹主动脉钙化并计算基线AACS,评估腹主动脉钙化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AACS相关因素。2、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后重复腹部侧位片检查,比较前后两次AACS得分情况,将腹主动脉钙化进展定义为第二次AACS评分较基线升高,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腹主动脉钙化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3、入选患者在基线时同时完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以男性LVMI(29)115g/m2,女性LVMI(29)95g/m2为标准诊断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上述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与腹主动脉钙化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LVH的相关因素。4、所有患者随访至死亡、退出腹透、转其他中心或至研究终止日期(2019年9月1日)。采用竞争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利用累积风险函数估计兴趣事件的累积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Gray检验,多因素分析时利用部分分布比例竞争风险模型探讨AACS与患者新发CVD事件、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关系。结果:1、共入选患者292例,其中男性160例(54.8%),平均年龄57.1±15.2岁,中位腹透龄28.4(12.0,57.8)月,75例(25.7%)患者合并糖尿病,94例(32.2%)患者合并CVD。腹部侧位X线片显示本研究队列中167例(57.2%)受试者存在腹主动脉钙化,中位AACS 2.0(0.0,6.0)分;根据AACS三分位数,患者分为无钙化组(AACS=0,n=125)、轻中度钙化组(0<AACS≤4,n=72)和重度钙化组(4<AACS≤24,n=9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 1.081,95%CI1.056-1.107,P<0.001),长腹透龄(OR 1.012,95%CI 1.004-1.019,P=0.003),合并糖尿病(OR 2.554,95%CI 1.415-4.609,P=0.002)及合并CVD(OR 1.919,95%CI 1.108-3.325,P=0.020)是高AACS评分的独立相关因素。2、共有210例患者在随访24个月时重复了腹部侧位片检查,其中男性114例(54.3%),平均年龄58.4?14.7岁,中位腹透龄30.0(16.5,58.5)个月,合并糖尿病50例(23.8%)。本组患者24个月时的AACS较基线显着升高[2.0(0.0,8.0)vs.1.0(0.0,3.5),P(27)0.001]。99例(47.1%)患者AACS较前进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老龄(OR=1.032,95%CI 1.003-1.061,P=0.029)、长腹透龄(OR=1.013,95%CI 1.001-1.026,P=0.037)、血磷升高(OR=2.599,95%CI 1.134-5.958,P=0.024)、基线时存在腹主动脉钙化(OR=7.241,95%CI 3.206-16.352,P(27)0.001)是预测腹透患者腹主动脉钙化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3、共有262例患者入选本部分研究,其中男性145例(55.3%),平均年龄57.2?15.4岁,中位腹透龄27.2(13.0,55.3)月,合并糖尿病68例(26.0%),合并高血压243例(92.7%)。本组患者腹主动脉钙化154例(58.8%),腹主动脉钙化与LVMI(OR=1.040,95%CI 1.007-1.047,P=0.019)、左房内径(OR=1.178,95%CI1.081-1.284,P(27)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OR=0.896,95%CI 0.804-0.998,P=0.046)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OR=2.534,95%CI 1.022-6.281,P=0.045)独立相关。经各项混杂因素校正后发现,腹主动脉钙化与LVH独立相关(OR=1.986,95%CI 1.048-3.765,P=0.035)。4、292例腹透患者经过47.5(24.4,61.2)个月的随访,期间共有95例(32.5%)患者死亡。轻中度钙化组及重度钙化组患者累积全因死亡率(Gray=53.78,P(27)0.001)与CVD相关死亡率(Gray=22.35,P(27)0.001)均显着高于无钙化组。部分分布风险模型发现,AACS升高与腹透患者全因死亡(SHR 2.983,95%CI 1.610-5.520,p(27)0.001)及CVD死亡(SHR 2.419,95%CI 1.111-5.270,p=0.026)显着相关。本队列随访期间共有75例(35.7%)患者发生了?1次CVD事件。与无钙化组相比,轻中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患者CVD事件累积发生率明显升高(Gray=28.68,P(27)0.001),AACS是腹透患者新发CVD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SHR=3.039,95%CI 1.519-6.080,P=0.002)。结论:1、腹透患者中腹主动脉钙化发生率较高。老龄、长腹透龄、合并糖尿病及合并CVD是腹透患者高AACS评分的独立相关因素。2、相当比例腹透患者在随访2年后腹主动脉钙化较前进展,老龄、长腹透龄、基线时存在腹主动脉钙化的腹透患者是腹主动脉钙化进展的高危人群,而控制血磷水平可能有助于延缓腹主动脉钙化进展。3、腹主动脉钙化与腹透患者左室质量指数升高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有关,也是患者发生LVH的独立相关因素。4、AACS评分可作为腹透患者全因死亡、CVD死亡及新发CVD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姜文翔[5](2020)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并且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137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根据主动脉根部病变特点和夹层累及范围选择。根据术后是否进行CRRT将患者分为非CRRT组(n=1263)和CRRT组(n=115),并纳入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分析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需行CRRT的危险因素。结果1378患者术后CRRT使用率为8.3%(115/1378),早期(术后30天内)死亡率为6.6%(91/1378)。其中 CRRT 组死亡 47 例(41.6%),非 CRRT 组死亡 44 例(3.7%);CRRT 组死亡率是非 CRRT 组的 11.2 倍(P<0.001)。多因素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术前肝功能损伤、红细胞高输注量是术后急性肾损伤需行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预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评估系统可行。患者高龄、术前肝功能损伤、红细胞高输注量是术后急性肾损伤需行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通过主动脉CTA检查观察评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双侧肾动脉受累损伤情况,并分析不同的肾动脉受累解剖分型评估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情况是否存在差异,探索一种较为简易的通过主动脉CTA评估预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肾损伤情况的理论模型。方法本部分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数据收集时间范围从2010年01月至2017年12月,纳入1331例在本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主动脉CTA肾动脉平面解剖受累情况将一侧肾动脉解剖受累情况分为5种情况:T型(真腔型),F型(假腔型),B型(双腔型),C型(挤压型),S(三明治型)。根据实际CT断层平面影像以及CTA重建影像观察统计的情况,双侧的肾动脉受累情况可分为TT型(n=575)、TF型(n=352)、TB型(n=198)、BB 型(n=17)、BF 型(n=30)、CF 型(n=84)、TS 型(n=75)共 7 中情况。分析并比较双侧肾动脉解剖受累分型患者的术后AKI及CRRT发生率和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结果分析结果显示,TT型、TF型、TB型、BB型、BF型、CF型、TS型术后AKI的发生率分别为 14.61%、22.44%、36.36%、52.94%、40.0%、65.48%、36.0%,术后使用 CRRT 治疗的发生率为 3.48%、6.82%、12.12%、17.65%、10.00%、32.14%、9.33%,早期死亡率为 4.17%、4.26%、11.11%、11.76%、13.33%、17.86%、5.33%。结论利用主动脉CTA检查建立预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肾动脉受累解剖模型可行。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CF组、BB组术后AKI发生率、CRRT治疗使用率及术后早期死亡率明显较其他组更高。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肾动脉受累的解剖分型对术后肾脏功能及预后有一定评估预测作用。

赵明杰[6](2018)在《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维生素K2及腹主动脉钙化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血管钙化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维生素K2可抑制血管钙化的发生,本实验探讨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维生素K2及腹主动脉钙化的影响,为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及改善其临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①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治疗3月以上的60例患者的资料。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30例使用旭化成REXEED-15LC透析器的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low flux hemodialysis,LFHD)患者为LFHD组。选取30例使用费森尤斯FX80透析器的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 flux hemodialysis,HFHD)患者为HFHD组。另筛取与实验组年龄、性别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30例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为对照组。②实验组于当日血液透析前禁食8小时,采集静脉血标本10ml,其中5ml送我院检验科检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尿素氮(usea nitrogen,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钙、磷、镁、甲状旁腺激素、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等生化指标。另5ml静脉血以3000rpm/min转速离心20分钟,取血清冻存于-80℃冰箱,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维生素 K2、25 羟维生维素 D3 水平。③对照组患者禁食8小时后采静脉血标本5ml,以3000rpm/min转速离心20分钟,取血清冻存于-80℃冰箱,ELISA法测定维生素K2水平。④实验组患者于我院放射科行腹部侧位X平片检查,评价腹主动脉钙化程度。以kauppila等报道的半定量积分法为依据,进行腹主动脉钙化(AAC)评分。⑤数据统计分析:比较LFHD组、HFHD组、对照组间维生素K2水平差异;比较LFHD组与HFHD组间腹主动脉钙化积分差异;分析维生素K2水平与血生化指标及血管钙化积分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低通量血液透析组相比,高通量血液透析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较高,P<0.05;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低,P<0.05;两组间钙、磷、镁、血肌酐、尿素、25羟维生素D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方法测定各组维生素K2水平,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LFHD组、HFHD组维生素K2水平不全相同,与对照组相比,LFHD组、HFHD组维生素K2水平较低,P<0.05;与LFHD组相比,HFHD组患者维生素K2水平较高,P<0.05。3.LFHD组与HFHD组腹主动脉钙化积分比较结果显示,与LFHD组相比,HFHD组AAC积分较低,P<0.05。4.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维生素K2水平与腹主动脉钙化积分负相关(r=-0.319,P<0.05),与25羟维生素D3、钙、磷、镁、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维生素K2水平降低;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维生素K2水平高于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2.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积分低于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3.维生素K2与血管钙化负相关。

牛纪媛[7](2016)在《局部外膜缓释西罗莫司抑制内瘘血管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兔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内瘘模型,观察血管组织学结构的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的表达,探讨西罗莫司在局部血管外膜涂层后缓慢释放药性对血管内膜增生情况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18只,质量2.2±0.1kg,将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F-127组和F-127+西罗莫司组,每组6只。将兔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端端吻合,成功建立动静脉内瘘模型后,按组别在吻合口处给予不同处理:对照组,吻合口及周围不给于任何处理;F-127组,在吻合口周围及近吻合口处静脉外膜涂抹20%pluronic F-127多聚凝胶0.5ml;F-127+西罗莫司组,在吻合口周围及近吻合口处静脉外膜涂抹携带西罗莫司0.5mg的20%pluronic F-127多聚凝胶0.5ml。术后3周,获取近吻合口处静脉血管,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静脉内膜增生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静脉血管内膜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血管组织中TGF-β1及CTGF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系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以LSD法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成功构建兔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内瘘模型。2、术后3周,组织形态学观察对照组、F-127组较F-127+西罗莫司组血管内膜明显增厚,可见明显平滑肌细胞增生;内膜厚度比较发现对照组、F-127组较F-127+西罗莫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F-127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TGF-β1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术后3周,TGF-β1主要在细胞胞浆内表达,对照组、F-127组血管内膜、中膜、外膜均可见明显TGF-β1表达,呈棕黄色;F-127+西罗莫司组在内膜、中膜、外膜均可见少量TGF-β1表达。4、CTGF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术后3周,CTGF主要在细胞胞浆内表达,对照组、F-127组内膜内皮细胞处与外膜可见大量CTGF表达,呈棕黄色,中膜处表达较少;F-127+西罗莫司组内膜内皮细胞处与外膜可见少量表达。5、TGF-β1及CTGF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发现对照组、F-127组较F-127+西罗莫司组表达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F-127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三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TGF-β1及CTGF蛋白表达,其中对照组、F-127组较F-127+西罗莫司组表达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F-127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兔颈部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吻合可模拟人体动静脉内瘘模型。2、西罗莫司血管外膜涂层缓释的方法可抑制内瘘血管内膜的增生。3、西罗莫司可能通过调控血管组织中TGF-β1及CTGF的表达水平来抑制血管内膜纤维化过程。4、血管增生过程是血管外膜、中膜、内膜共同作用的结果。

徐双悦[8](2017)在《小口径脱细胞血管支架制备方案的优化、评价及其异种原位移植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血管组织工程(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VTE)的研究核心是种子细胞、可供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血管支架材料以及种子细胞与血管支架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找到合适的血管支架是最关键的步骤。血管支架是种子细胞在体外生长所必须的支撑物,其力学特性可以为体外血管的组织化提供一定的机械强度,是种子细胞生长必不可少的三维空间架构。血管支架,尤其是生物来源的脱细胞支架含有丰富的生物信息可以促进细胞粘附与生长、增殖,在组织再生过程中亦能为细胞(包括体外培养时的种子细胞和移植体内后的宿主细胞)的生长、迁移、分化,以及新组织的细胞外基质的分泌提供支持,并且参与决定新生组织的基本结构,因此血管支架材料在血管组织工程构建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直径6 mm以上的大口径血管已有大量临床应用而对6 mm以下的小口径血管却仍有许多基础问题亟待解决。天然血管组织经过处理脱除细胞后,保留了其天然的物理支架结构及力学性能,非常符合体内血管的生物学结构需求,并且富含细胞粘附序列及生长因子,生物相容性较好。但从开始制备血管支架脱细胞基质到最后消毒、储存阶段的每一个处理步骤均会对脱细胞基质的微结构、组成成分、力学特性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生物相容性和移植后宿主可能诱发的免疫反应。因此,本课题选取了兔颈动脉((?)=2 mm)作为小口径血管支架的来源,通过比对羊的血管支架制备过程((?)=3-4 mm),对制备流程进行了细致的优化,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条件的细节处理。并通过表观评价、组织学评价、血管力学评价、组化评价等多方面条件比较,最终确定出一个最优方案,可以使脱细胞后的血管支架具有较低的生物毒性和较高的免疫相容性。并且,通过探索性实验,本文发现利用该脱细胞血管的制备流程获得的血管支架可进行原位移植,初步构建了兔颈动脉-大鼠腹主动脉的异种原位移植模型。从理论和实践上,验证了不种植细胞的血管支架异种原位移植的可行性;兔颈动脉与大鼠腹主动脉直径相仿,吻合度极高,可将其作为小口径天然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c,ECM)构建的组织工程血管的实验室常规模型;手术移植成功率或与大鼠重量和进食量具有相关性,有望通过进一步研究证实。

王科[9](2014)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清ucMGP及PIVKA-Ⅱ与桡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清非活性基质Gla蛋白(uncarboxylated matrixGla protein,ucMGP)水平及桡动脉钙化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e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的检测评估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体内维生素K状态;初步探讨维生素K缺乏状态对ucMGP及桡动脉钙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肾脏内科终末期肾脏病住院患者45例,行前臂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术时取桡动脉标本,桡动脉标本均行钙盐染色,判断有无钙化,并计算钙化积分。另设对照组30例,来自我院健康体检中心。所有参加者均抽取空腹血标本检查: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钙(calcium,Ca)、血磷(phosphorus,P)、白蛋白(albumin,ALB),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测定血清ucMGP及PIVKA-Ⅱ水平。结果临床血液指标检测病例组血Hb、Ca、ALB低于对照组(P<0.01),P、iPTH、CRP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血清ucMGP为(198.96±93.96)nmol/L,对照组为(468.17±191.90)nmol/L,病例组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血清PIVKA-Ⅱ为(4.79±4.05)μg/L,对照组为(1.92±1.59)μg/L,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45例桡动脉标本中,钙化均发生在血管中膜。无钙化的28例(62.2%),轻度钙化的12例(26.7%),重度钙化的5例(11.1%)。桡动脉无钙化组、轻度钙化组及重度钙化组3组间比较血ucMGP、血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D法组间比较提示重度钙化组血清PIVKA-Ⅱ与轻度钙化组PIVKA-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病例组桡动脉钙化程度与ucMGP呈负相关(r=-0.64,P<0.05),与血清P、iPTH、CRP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ucMGP与血清P呈负相关(rs=-0.31,P<0.05),血清ucMGP与PIVKA-Ⅱ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清ucMGP低于正常人群,且与桡动脉中膜钙化相关。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清PIVKA-Ⅱ高于正常人群,该人群存在维生素K缺乏。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清ucMGP水平与PIVKA-Ⅱ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于荣,陈红梅[10](2013)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及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液透析中低血压(IDH)是指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的低血压,常表现为:1)急性(偶发性)低血压,指伴有症状的收缩压突然下降,收缩压<90mmHg或收缩压降幅≥20mmHg。2)复发性低血压,指至少在50%以上的透析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其血压值可参照上述标准。3)慢性持续性低血压,透析过程中收缩压始终维持在90~

二、血液透析中膜反应处理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透析中膜反应处理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具有活性氧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药物递送系统及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述
        1.2.1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1.2.2 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
        1.2.2.1 血脂
        1.2.2.2 炎症
        1.2.2.3 血液动力学
        1.2.2.4 血压
        1.2.2.5 糖尿病
        1.2.2.6 吸烟
        1.2.3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1.2.3.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
        1.2.3.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
    1.3 纳米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
        1.3.1 纳米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
        1.3.1.1 pH响应型
        1.3.1.2 活性氧响应型
        1.3.1.3 靶向递送
        1.3.1.4 光热敏感型
        1.3.2 纳米探针在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1.3.2.1 近红外(NIR)荧光成像纳米探针
        1.3.2.2 光声成像纳米探针
        1.3.2.3 多模态成像纳米探针
    1.4 活性氧敏感型纳米载体的应用
        1.4.1 内源性ROS敏感药物释放
        1.4.2 外源性ROS敏感药物释放
    1.5 机械应力敏感型纳米载体的应用
        1.5.1 内源机械应力刺激型纳米载体
        1.5.2 外源机械应力刺激型纳米载体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的SA PEI@RBCs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仪器
        2.2.3 PEI-SH的合成
        2.2.4 SA的合成
        2.2.5 SA PEI的制备
        2.2.6 SA PEI@RBCs的制备
        2.2.7 SA PEI和 SA PEI@RBCs的表征
        2.2.8 SA PEI的载药量及药物释放
        2.2.9 SA PEI的血液相容性
        2.2.10 SA PEI的细胞毒性
        2.2.11 细胞内ROS的水平
        2.2.12 NR PEI@RBCs的细胞内吞
        2.2.13 体外剪切模型
        2.2.14 FeCl_3诱导的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2.2.15 体内安全性评价
        2.2.1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A PEI和 SA PEI@RBCs的制备与表征
        2.3.2 体外药物释放
        2.3.3 体外溶血分析
        2.3.4 细胞毒性
        2.3.5 细胞内ROS的含量
        2.3.6 细胞内吞
        2.3.7 体外剪切应力响应
        2.3.8 体内治疗
        2.3.9 体内安全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高载药量的 ROS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的 SA PAM@RBCs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4.0G PAMAM的合成
        3.2.4 PAM-SH的合成
        3.2.5 SA PAM的合成
        3.2.6 SA PAM@RBCs的合成
        3.2.7 SA PAM和 SA PAM@RBCs的表征
        3.2.8 SA PAM的载药量与药物释放
        3.2.9 细胞与动物
        3.2.10 血液相容性
        3.2.11 MTT
        3.2.12 细胞内ROS的检测
        3.2.13 流式细胞术
        3.2.14 体外细胞摄取研究
        3.2.15 体外剪切模型
        3.2.16 FeCl_3诱导的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3.2.17 ApoE~(-/-)小鼠模型
        3.2.18 药代动力学
        3.2.19 安全性评价
        3.2.20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辛伐他汀酸、4.0G PAMAM和 PAM-SH的表征
        3.3.2 SA PAM和 SA PAM@RBCs的表征
        3.3.3 体外H_2O_2敏感性药物释放曲线
        3.3.4 体外溶血分析
        3.3.5 体外细胞存活率
        3.3.6 巨噬细胞中ROS的含量
        3.3.7 巨噬细胞对SA PAM@RBCs的体外细胞摄取
        3.3.8 剪切应力模型
        3.3.9 药代动力学
        3.3.10 FeCl_3诱导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3.3.11 ApoE~(-/-)小鼠体内模型
        3.3.12 SA PAM@RBCs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响应的仿生胶束药物递送系统通过消耗活性氧有效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仪器
        4.2.3 PGED的合成
        4.2.4 PGED-PPS的合成
        4.2.5 SV MC@RBCs的合成
        4.2.6 SV MC@RBCs的表征
        4.2.7 体外载药量和药物释放曲线的测定
        4.2.8 活性氧清除能力的测定
        4.2.9 溶血试验
        4.2.10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4.2.11 剪切力诱导的FITC MC@RBCs的体外解吸附
        4.2.12 细胞摄取
        4.2.13 细胞内ROS的测量
        4.2.14 流式细胞仪分析
        4.2.15 动物
        4.2.16 体内FeCl_3诱导的颈动脉血栓模型
        4.2.17 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4.2.18 SV MC@RBCs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4.2.19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V MC@RBCs的合成与表征
        4.3.2 体外药物释放曲线的测定
        4.3.3 活性氧清除能力的测定
        4.3.4 溶血试验
        4.3.5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4.3.6 体外剪切力诱导的FITC MC@RBCs解离
        4.3.7 SV MC@RBCs的细胞摄取
        4.3.8 细胞内ROS水平的测量
        4.3.9 SV MC@RBCs的抗血栓活性
        4.3.10 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4.3.11 SV MC@RBCs的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影响及微观辨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研究资料
    1.5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MHD中医证型
    2.3 MHD透析龄与中医证型
    2.4 本虚证与实验室指标
    2.5 标实证与实验室指标
    2.6 MHD透析龄与实验室指标
    2.7 MHD透析龄与各指标达标率
讨论
    1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的认识
    2 一般资料分析
    3 MHD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 MHD不同透析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 MHD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6 MHD透析龄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7 透析龄与各实验指标达标率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症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硫代硫酸钠治疗肾衰竭并血管钙化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发生机制
    2.1 VSMC病变与血管钙化
    2.2 促进与抑制因素失衡与血管钙化关系
3 STS治疗肾衰竭血管钙化的作用机制
    3.1 抗氧化作用
    3.2 与血管钙化抑制因子的关系
    3.3 其他作用机制

(4)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1.1 引言
    1.2 对象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的进展及其预测因素
    2.1 引言
    2.2 对象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部分 腹透患者血管钙化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3.1 引言
    3.2 对象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部分 腹主动脉钙化预测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价值
    4.1 引言
    4.2 对象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5)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前言英文版
第一部分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肾动脉受累解剖分型与术后肾功能损伤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6)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维生素K2及腹主动脉钙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分析
    4.技术路线
结果
    1.实验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实验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3.三组间维生素K_2水平比较
    4.三组间腹主动脉钙化积分比较
    5.MHD患者血维生素K_2与腹主动脉钙化积分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局部外膜缓释西罗莫司抑制内瘘血管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兔动静脉内瘘模型的建立和术后内膜的变化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TGF-β1及CTGF在动静脉内瘘术后静脉中的表达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小口径脱细胞血管支架制备方案的优化、评价及其异种原位移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血管组织工程的发展
        1.1.1 血管组织工程概述
        1.1.2 血管组织工程的研究进程
        1.1.3 血管组织工程的分类
        1.1.4 组织工程血管的临床应用
    1.2 血管支架材料分类及其在组织工程血管构建中的重要性
        1.2.1 天然生物材料
        1.2.2 合成高分子可降解材料
        1.2.3 复合材料
    1.3 支架材料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3.1 材料反应和宿主反应
        1.3.2 材料与宿主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1.3.3 细胞外基质对组织修复的调控作用
    1.4 脱细胞程式研究的概况
        1.4.1 脱细胞方法概述
        1.4.2 组织多样性和不同脱细胞方案的影响
        1.4.3 脱细胞效果的评价
    1.5 本实验的选题依据和实验目的
        1.5.1 选题依据
        1.5.2 实验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主要耗材
        2.1.4 细胞株
    2.2 研究方法
        2.2.1 标本采集
        2.2.2 脱细胞血管分组制备
        2.2.3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2.2.4 包埋
        2.2.5 石蜡切片/冰冻切片
        2.2.6 H&E染色
        2.2.7 Masson染色
        2.2.8 天狼猩红(Sirius Red)染色
        2.2.9 DAPI细胞核荧光染色
        2.2.10 免疫荧光染色
        2.2.11 DNA定量检测
        2.2.12 支架体外力学性能检测
        2.2.13 细胞毒性检测
        2.2.14 血管皮下包埋手术步骤
        2.2.15 血管支架原位移植手术步骤
        2.2.16 图像采集软件
        2.2.1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血管支架宏观外观观察及描述
    3.2 血管表面微观结构的观察及描述
    3.3 脱细胞后血管细胞残留的分析
        3.3.1 DNA量化检测及评估
        3.3.2 DAPI染色结果
        3.3.3 H&E染色结果
    3.4 不同脱细胞方案对血管支架ECM胶原成分的影响
    3.5 血管支架体外力学性能检测结果
    3.6 细胞毒性实验
    3.7 体内组织相容性实验结果
        3.7.1 各实验组皮下包埋H&E实验结果
        3.7.2 优化方案(组4)处理后的脱细胞支架皮下包埋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3.8 血管支架原位移植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支架材料的选择
    4.2 脱细胞试剂选择与优化
        4.2.1 脱细胞试剂的选择
        4.2.2 针对试剂进行的优化
        4.2.3 实验组设置方案
    4.3 各实验组脱细胞方案的效果评估与比较
        4.3.1 各实验组脱细胞ECM支架外观评价
        4.3.2 脱细胞ECM支架上的DNA残留量
        4.3.3 脱细胞ECM支架结构鉴定
        4.3.4 脱细胞ECM支架的力学性能鉴定
        4.3.5 脱细胞ECM支架的细胞毒性鉴定
        4.3.6 脱细胞ECM支架的组织相容性和可降解性鉴定
    4.4 优化方案脱细胞支架引起宿主免疫反应的检测
    4.5 脱细胞血管支架原位移植可行性的初步探索
        4.5.1 选兔颈动脉定脱细胞ECM支架制备的优化方案
        4.5.2 血管支架原位移植探索性实验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展望
附录
    附录一: 示图索引
    附录二: 表格索引
    附录三: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附录四: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课题、发表文章及学术活动
参考文献
致谢

(9)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清ucMGP及PIVKA-Ⅱ与桡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材料
3 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血液标本处理
        3.2.1 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3.2.2 血清标本保存
        3.2.3 临床血液检验指标测定
        3.2.4 血清ucMGP测定
        3.2.5 血清PIVKA-Ⅱ测定
    3.3 病例组桡动脉处理
        3.3.1 桡动脉标本采集
        3.3.2 桡动脉钙盐染色
        3.3.3 病理结果判定
    3.4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两组间血液指标比较
    4.2 病例组血管钙化情况
    4.3 病例组内不同钙化亚组血液指标比较
    4.4 相关性分析
5 讨论
    5.1 终末期肾脏病血管钙化特点
    5.2 矿物质代谢紊乱与终末期肾脏病血管钙化
    5.3 重要的血管钙化抑制因子-MGP
    5.4 维生素 K 缺乏状态与 MGP
6 实验中的经验和不足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血液透析方法
    1.3低血压的判定
    1.4IDH的治疗紧急处理
        1.4.1IDH一般治疗
        1.4.2IDH特殊治疗
2 结 果
3 讨 论
    3.1IDH原因分析
    3.2血液透析过程中IDH的防治措施
        3.2.1防治有效血容量
        3.2.2防治血管不适当扩张
        3.2.3稳定心输出量

四、血液透析中膜反应处理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活性氧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药物递送系统及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研究[D]. 沈美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影响及微观辨证[D]. 秦江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硫代硫酸钠治疗肾衰竭并血管钙化机制研究进展[J]. 李露露,张祖隆.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0(12)
  • [4]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相关研究[D]. 马大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相关研究[D]. 姜文翔.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维生素K2及腹主动脉钙化的影响[D]. 赵明杰.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7]局部外膜缓释西罗莫司抑制内瘘血管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D]. 牛纪媛.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8]小口径脱细胞血管支架制备方案的优化、评价及其异种原位移植的初步研究[D]. 徐双悦. 厦门大学, 2017(01)
  • [9]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清ucMGP及PIVKA-Ⅱ与桡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研究[D]. 王科. 安徽医科大学, 2014(01)
  • [10]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及防治[J]. 于荣,陈红梅. 辽宁医学杂志, 2013(01)

标签:;  ;  ;  ;  ;  

血液透析中膜反应治疗的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