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热抢救与护理

新生儿高热抢救与护理

一、新生儿高热的抢救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于丹[1](2022)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02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采用数字盲选法划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儿病情控制情况、临床治疗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急救时间、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体温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脑性瘫痪、癫痫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病情稳定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应用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急救、退热、惊厥消失、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稳定患儿病情,家属对该护理模式也非常满意。

张丽月,吕丽敏[2](2021)在《急诊高热惊厥儿童采用早期预警评分、分级护理综合运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诊高热惊厥儿童采用早期预警评分、分级护理综合运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热惊厥急诊患儿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5)。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早期预警评分联合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预检分诊正确率、患儿家长对高热惊厥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应对惊厥处置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00%vs. 98.18%,χ2=4.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各分级患儿的检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抢救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与惊厥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预检分诊(76.00%vs. 94.55%,χ2=7.356)、基础护理(70.00%vs. 90.91%,χ2=7.426)、健康教育(80.00%vs. 94.55%,χ2=5.108)与照护指导(76.00%vs. 94.55%,χ2=7.356)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诊高热惊厥儿童采用早期预警评分以及分级护理,可提高预检分诊正确率、减少患儿院内高热惊厥发生率,提高抢救效率,并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3](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认为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郭明友,姜新萍,熊永平[4](2021)在《小儿急诊抢救临床分析及预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小儿急诊抢救临床特征以及对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娄底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进行抢救的患儿120例,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120例小儿急诊抢救中,属于高热惊厥、新生儿窒息抢救、各类过敏、中毒、创伤、其他例数分别为40例、25例、20例、15例、12例、8例,占比分别为33.33%、20.83%、16.67%、12.50%、10.00%、6.67%;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高热惊厥患儿,其次为新生儿窒息抢救患儿。所有进行抢救的患儿中,年龄0~3岁者发病率最高,占比67.50%,且与其他年龄段(3岁以上)患儿32.50%的发病率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 <0.05); 8:00-13:00时间段和18:00-24:00时间段就诊的患儿所占比例分别是29.17%和38.33%,高于其他时间就诊患儿的比例,差异明显(P <0.05)。结论急诊科护理工作者需对到院抢救患儿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充分掌握,对患儿进行针对性抢救,并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提升救治率的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

李小兰[5](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马晓敏[6](2020)在《儿科评估三角在急诊内科患儿预检分诊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儿科评估三角(the pediatric assessment triangle,PAT)预测急诊内科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效能,并与儿科早期预警评分(the 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的评估效果进行对比,探讨PAT评分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从而为急诊预检分诊护士快速评估患儿病情状况提供科学工具。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5月江苏省某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内科就诊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在急诊内科患儿进入急诊预检分诊的第一时间内,同时由2名经过培训的分诊护士分别使用PAT和PEWS对患儿进行评估。随后记录患儿入院时体温、既往史和现病史,并进一步追踪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即“是”“否”为危重症患儿。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teristic curve,AUROCC)、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评价PAT和PEWS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辨度,以及预测效果评价的评估效能;评价不同界值下PAT评分诊断患儿病情危重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找出最佳界值:对比PAT评分和PEWS评分所需要的评估时间,以及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门急诊护士对这2种评估方法的接受程度。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计1608例,其中男性897人,占55.78%,女性711人,占44.22%;年龄为1-12月237人,占14.74%,13-36月607人,占37.75%,3-7岁521人,占32.40%,8-14岁243人,占15.11%;呼吸系统疾病1319人,占82.03%,其他疾病类型:消化系统疾病170人,占10.57%,神经系统疾病58人,占3.61%;传染性疾病45人,占2.80%;儿童意外伤害11人,占0.68%;循环系统3人,占0.19%,血液系统2人,占0.12%。根据儿童预检分诊标准分级,其中Ⅰ级43人,占2.67%,Ⅱ级31人,占1.93%,Ⅲ级732人,占 45.52%,Ⅳ级572人,占35.57%,V级230人,占14.30%。危重症组患儿74例,占4.60%,非危重症组1534例,占95.40%。2.PAT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分辨度和最佳截断值:PAT评分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C)为0.963,PAT用于判断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最佳截断值是1分,此时分辨度最高,灵敏度为93.24%,特异度为99.15%,阳性预测值为84.15%,阴性预测值为99.67%,约登指数值最大(约登指数=0.924)。3.PAT预测不同年龄段危重症患儿的比较:1-36月组AUROCC,灵敏度,特异度,PPV,NPV 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78,96.61%,98.60%,84.00%,99.74%和 0.952。3-14岁组AUROCC,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899,80.00%,99.73%,86.00%,99.60%和0.797。PAT预测1-36月危重症患儿分辨度较高,有较高的准确度,PAT预测3-14岁危重症患儿的分辨度中等,有一定的准确度。4.PAT预测不同疾病类型危重症患儿的比较:呼吸系统疾病组AUROCC,灵敏度,特异度,PPV,NPV 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30,86.67%,99.15%,70.00%,99.69%和0.858。呼吸系统疾病组AUROCC,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86,97.73%,99.18%,96.00%,99.61%和 0.969。PAT 预测不同疾病类型危重症患儿的分辨度均高,有较高的准确度。5.PAT与PEWS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辨度以及预测效果的比较:对PAT和PEWS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进行分析,PA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3,PEW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6,即PEWS>PAT。但是PAT和PEWS的AUROCC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评估PAT与PEWS所需时间的比较:PAT的评估时间为13.81±6.41秒,PEWS的评估时间为37.24±10.29秒,明显长于PAT的评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门急诊护士对PAT和PEWS两种评估方法接受程度的比较: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护士对PAT和PEWS两种评估方法评估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接受程度,门急诊分诊护士对PAT的接受度明显高于PEW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T可以作为有效的病情评估工具应用于急诊内科患儿。当患儿的PAT分值≥1分时,可预判为危重患儿,需要立即处理和优先就诊。

赵如涛[7](2019)在《小儿高热惊厥的救护要点》文中研究表明小儿最常见的急性病症就是高热惊厥,导致高热惊厥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主要因素是脑神经功能紊乱,小儿病患高热惊厥的临床病症表现是全身性或者局部的肌肉群组织突然呈现强烈的直性或者是阵发性痉挛抽搐,同时小儿伴有意识障碍。多见于6个月至三周龄的婴幼儿群体;在小儿病患的体温突然升至39摄氏度至40摄氏度甚至更高的情况时,小儿病患便会突然发生惊厥,大概有近一半的小儿病患在痊愈后之后的发热性疾病中重新发作或者再次出现,如若当时没有紧急进行有效的救治措施解决,将可能会导致小儿病患的脑部组织发生缺氧性损伤,甚至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少数高热惊厥患儿可能会发展为癫痫病,并且在高热惊厥发病时常常伴有意识丧失,极有可能对小儿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因此,对小儿惊厥的救护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非常重要,笔者在儿科从事护理工作12年,现回顾性的将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的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霍秋桂[8](2019)在《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我院开展的《不同人群对于高危儿过渡期护理真实体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并且构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此方案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的协作机制、规范各环节人员行为、优化高危儿过渡期护理服务,为高危儿提供连续的有效的过渡期护理服务。方法1、本研究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当前国内外高危儿过渡期护理服务发展的整体情况,同课题小组成员进行积极地讨论和意见交流,初步构建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服务方案框架。2、经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确立各维度、条目及内涵结构,最终形成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框架图,运用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对专家的咨询内容进行可行性检验。结果1、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法等构建的《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初稿,内容一共包括6个维度、5个一级条目,49个二级条目,将初稿作为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内容。2、在研究过程中一共开展两轮Delphi专家咨询,确立最终的框架体系,其主要内容包含方案目的、实施机构、组织结构及时间界定、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实施途径、核心服务内容六部分,共6个维度、5个一级条目、56个二级条目。运用优序图法确定了各个维度的权重。3、Delphi专家咨询可靠性分析:第一轮发出咨询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3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提出建议的专家为25人,所占比例为73.33%;第二轮发出咨询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为100%,提出建议的专家为5人,所占比例约为16.67%,此结果表明,所咨询的专家对于本课题具有较高的认同性。咨询专家组中,专家整体的权威系数为0.863,个人系数在0.725以上,根据此数据可以判定,参加本次问卷咨询的专家在此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问卷咨询过程中,一般要求变异系数小于0.25,并且这一数值越小,说明专家群体的协调性程度更高。在本课题研究中,第一轮咨询结果的变异系数在0.051~0.264之间,平均值为0.127,第二轮在0.051~0.191之间,其平均值为0.110,由此可见,第二轮咨询的专家协调程度更高,其意见更加统一。协调系数W值应当在0~1之间,对于同一组指标及同一组咨询专家来说,W值越大,表明专家的协调程度越高。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两轮咨询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变化较大,因此W值无直接可比性,但对两轮咨询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全部条目评分的协调系数W,经过统计学检验后,均达到显着性(p<0.01),则表明两轮咨询后专家意见的协调性好。结论本研究根据质性研究的结果,结合相关理论形成了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经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修订了“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本研究分别从医院服务、社区服务、医院社区合作服务、各服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及高危儿照顾者参与到过渡期护理中等多方面考虑,构建了一个医院、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到过渡期护理中的框架,旨在满足高危儿过渡期不同阶段的需求。所构建的过渡期护理框架体系中体现了整个护理过程的核心特征:关系、信息、管理的连续。1、该方案明确了过渡期护理的目的、实施机构、组织结构及时间界定、医护人员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确立了高危儿过渡期护理的实施途径及具体的核心服务内容。2、该方案通过医院与社区建立信息传递途径、构建网络平台、成立微信群、医院护士对社区护士和高危儿照顾者进行培训、医院护士及社区护士对高危儿进行家庭访视、医院护士进社区进行讲座等方式使高危儿过渡期护理服务变得更加具有实际可执行性。3、该方案提出了医院与社区之间进行互动指导、两者服务有效衔接的构想,并且强调社区在高危儿出院后护理中的重要作用。4、通过该方案制定了个性化出院计划单、新生儿居家适宜技术(课件+视频)、新生儿护理手册及健康教育手册,并制定了《提升高危儿出院家庭准备度流程图》、《高危儿出院后社区过渡期护理流程图》,该方案使过渡期护理服务能够满足高危儿不同阶段的需求。

陈小飞[9](2019)在《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分析的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索小儿麻疹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根据得出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及专家函询意见初步构建以危险因素的预防、早期识别和干预为框架的麻疹护理干预方案,并探讨该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了230例麻疹患儿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寻小儿重症麻疹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预防和识别危险因素的方法,为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提供参考。2.根据第一部分中所筛选出的危险因素的成因及早期表现,以及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初步提出小儿麻疹护理干预方案并制定出专家函询表,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最终构建出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的护理干预方案。3.筛选90例符合标准的麻疹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麻疹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在一般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第二部分构建的护理干预方案至出院,比较两组患儿由普通麻疹患儿进展成重症的例数、患儿发热时间、出疹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满意度等情况,评价该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1.小儿重症麻疹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低血红蛋白(OR=5.697,P=0.004,95%CI:1.761-18.435)、CD4+/CD8+降低(OR=3.473,P=0.007,95%CI:1.395-8.645)、低血钠(OR=2.815,P=0.035,95%CI:1.075-7.371)、近期呼吸道感染史(OR=2.649,P=0.031,95%CI:1.090-6.437)、低血钾(OR=2.333,P=0.042,95%CI:1.031-5.282)。2.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立了小儿麻疹护理干预方案包含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1)预防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2)识别重症麻疹的危险因素及早期表现;(3)改善危险因素的纠正效果。权重依次为0.514、0.278、0.208。确立危险因素评估表共4个方向,17个观察指标。3.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90例麻疹患儿,对照组、实验组各45例。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方案后患儿重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712,P=0.030),两组患儿的发热、出疹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10.179,P<0.001;t=4.961,P<0.001;t=2.724,P=0.007;t=2.822,P=0.002);其住院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4.444,P=0.035)。结论1.CD4+/CD8+降低、低血钾、近期呼吸道感染史、低血钠、低血红蛋白是小儿重症麻疹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作为护士早期识别和预防重症麻疹发生的参考依据。2.本研究在前期危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以危险因素的预防、早期识别和干预为框架的小儿麻疹护理干预方案。本研究所函询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较好,对各项指标的意见较一致,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行性。3.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的护理干预方案能够有助于改善患儿病情,减缓小儿重症麻疹的进展,缩短发热、出疹及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儿住院满意度,可以作为提高麻疹患儿护理质量,减缓重症发生的参考依据。

何航道[10](2018)在《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文山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由于自身特点、师生因素等,教学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以生物化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融合十一门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点,有效地构架生物化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让生物化学知识变得更易于理解,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使学生重视生物化学,进而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笔者通过调查法分析了当前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状况、教师教学状况,并通过文献法学习了学科融合教学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梳理生物化学课程与十一门专业课程有联系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体现在新的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中,并对文山卫生学校两个实验班学生进行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通过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对教学设计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最后通过调查研究法分析实践结果。实践证明,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融合十一门专业课程相关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搭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建立知识的整体观,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该研究还使生物化学能更好的为专业课程服务,对提高生物化学知识在学生入职后的使用度,最终改变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有重要意义。

二、新生儿高热的抢救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高热的抢救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病情控制情况比较
    2.2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4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2)急诊高热惊厥儿童采用早期预警评分、分级护理综合运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各分级患儿的检出时间比较
    2.3 两组惊厥停止时间与退热时间比较
    2.4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4)小儿急诊抢救临床分析及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疾病类型、占比
    2.2 患儿的年龄、性别与发病率相关性
    2.3 患儿就诊时间段统计
3 讨论

(5)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儿科评估三角在急诊内科患儿预检分诊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概念界定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与处理
    5. 技术路线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危重症患儿的发病情况
    3. PAT和PEWS预测危重症患儿的情况
    4. PAT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分辨度和最佳截断值
    4. PAT预测不同年龄段危重症患儿的比较
    5. PAT预测不同疾病类型危重症患儿的比较
    6. PAT与PEWS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辨度以及预测效果的比较
    7. 评估PAT与PEWS所需时间的比较
    8. 门急诊护士对PAT和PEWS两种评估方法接受程度的比较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PAT的评价标准
    3. PAT预测急诊危重症患儿的临床价值
    4. 分诊护士对PAT在门急诊患儿病情评估接受度分析
小结
    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科评估三角(PAT)测评工具在国内外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急诊患儿资料收集单
    附录二 儿科评估三角(PAT)评估法
    附录三 儿童早期预瞥评分(PEWS)评估单
    附录四 关于儿童病情评估时使用儿科评估三角(PAT)的接受度调查
    附录五 急诊患儿危重症的评价标准
伦理审查批件
英文缩略词索引
致谢

(7)小儿高热惊厥的救护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一般情况下小儿高热惊厥临床发作前的可能会出现的症状
2 小儿高热惊厥的主要临床症状为
3 小儿高热惊厥病患的急救重点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3.2 急速止惊。
    3.3 快速及时地给予高热惊厥患儿吸入氧气。
    3.4 快速降温。
    3.5 小儿高热惊厥药物治疗方法。
    3.6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3.7 小儿高热的惊厥护理。
    3.8 饮食的护理。
4 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5 结论

(8)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概述
    1 概念界定
    2 研究背景
    3 过渡期护理模式的要素
    4 过渡期护理的内涵
    5 高危儿过渡期护理的研究现状
    6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的理论支持
    2 研究的目的
    3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4 研究方法
    5 技术路线(见图2.1)
    6 伦理学问题
第三部分 构建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的过程和结果
    1 构建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框架初稿
    2 方案的论证和修订
    3 各维度权重的确立
    4 专家咨询可靠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2 过渡期护理方案构建过程中相关指标的分析
    3 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的适用性
    4 过渡期护理理念不断深化
第五部分 结论
    1 结论
    2 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情况
附录1 第一轮高危儿过渡期护理方案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高危儿过渡期护理方案专家咨询表
附录3 高危儿过渡期出院计划
附录4 居家适宜技术(部分)
附录5 新生儿护理手册(部分)
附录6 新生儿宣教手册(部分)
缩写词表
致谢

(9)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分析的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分析的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分析的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和意义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的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文山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化学学习现状分析
        二、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学科融合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心理学基础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
        三、知识观理论基础
    第三节 学科融合的实施模式
    第四节 学科融合教学的优点
第三章 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节 融合知识点梳理
        一、生物化学与护理学基础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二、生物化学与急救护理技术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三、生物化学与中医护理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四、生物化学与健康评估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五、生物化学与内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六、生物化学与外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七、生物化学与妇产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八、生物化学与儿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九、生物化学与社区护理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十、生物化学与五官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十一、生物化学与传染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第二节 生物化学教学的定位
    第三节 专业素养培养方面的共同目标
第四章 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的课例研究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功能、理化性质”课例研究
        二、“酶和维生素”课例研究
        三、“糖代谢”课例研究
        四、“脂类代谢”课例研究
        五、“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课例研究
        六、“物质代谢调节”课例研究
        七、“核苷酸代谢”课例研究
        八、“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的分子基础”课例研究
        九、“水、无机盐代谢与酸碱平衡”课例研究
        十、“肝胆生物化学”课例研究
    第二节 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实验班前测和后测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四、实验班后测和对照班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五、问卷调查研究总结
    第三节 实验研究
        一、实验对象
        二、实验过程
        三、实验班和对照班学期末成绩比较分析
第五章 研究反思和建议
    第一节 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反馈
    第二节 反思与建议
        一、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二、建立跨学科教研组,实施跨学科听课制度
        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前测调查表
附录 B 后测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新生儿高热的抢救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 于丹. 中国医药指南, 2022(01)
  • [2]急诊高热惊厥儿童采用早期预警评分、分级护理综合运用效果分析[J]. 张丽月,吕丽敏. 中国医药指南, 2021(34)
  • [3]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4]小儿急诊抢救临床分析及预防研究[J]. 郭明友,姜新萍,熊永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14)
  • [5]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6]儿科评估三角在急诊内科患儿预检分诊中的应用研究[D]. 马晓敏. 苏州大学, 2020(02)
  • [7]小儿高热惊厥的救护要点[J]. 赵如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0)
  • [8]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的构建[D]. 霍秋桂. 苏州大学, 2019(04)
  • [9]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分析的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研究[D]. 陈小飞. 青岛大学, 2019(02)
  • [10]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文山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为例[D]. 何航道.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新生儿高热抢救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